数学基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数学基础(mathematics,foundation of),研究数学的基础,回答“数学是什么?”,“数学的基础是什么?”,“数学是否和谐?”等等一些数学上的根本问题的学科

发展概况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3次危机。

  第一次是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希帕索斯发现不可共度线段:正方形的一边与其对角线不可公度,即发现根号2.jpg不是有理数。这次危机导致无理数及几何公理系统的建立——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诞生。尽管原本还不是严格的公理系统,但它充分表明直观、经验不可全信,几千年来对几何学的研究,特别是后来对非欧几何的研究促使几何学走向严格的公理化。严格公理化的几何就是几何基础也是数学基础的一部分。

  17世纪后半期I.牛顿G.W.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学,但他们对无穷小的解释很难令人满意,英国主教G.贝克莱抨击当时的微积分,指出它在逻辑上有明显的问题,这便是第二次数学危机。这次危机的出现使数学家们意识到不为微积分建立牢固的基础,只进行运算是不行的。19世纪A.L柯西、K.魏尔斯特拉斯等创立了极限论,以极限为基础建立微积分学。A.鲁宾孙于1960年创立了非标准分析,把实数域扩充到包含无穷小和无穷大的超实数域,圆满解决了“无穷小的矛盾”问题。与此同时,传统逻辑发展为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重要内容。

  数学上的第三次危机一般认为始于1902年B.A.W.罗素发现的悖论,后人称这个悖论为罗素悖论:以S表示所有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的全体。按照集合论的概括原则(构成集合的原则),S应该是一个集合。现在问S是否是S的一个元素?如果S∈S,则按照S的定义应有S数学基础1.jpgS;如果S数学基础1.jpgS,则按S的定义又应有S∈S。无论哪种情况都导致矛盾。罗素悖论动摇了集合论,也动摇了当时的数学基础。因为罗素悖论只涉及最基本的集合论概念:集合,元素,属于和概括原则,它的构成十分清楚明白。这个悖论的出现说明以往的朴素集合论中包含矛盾,因而以集合论为基础的整个数学就不能没有矛盾。这个悖论也同时说明数学中采用的逻辑也不是没有问题的。数学上的第三次危机使数学界和逻辑学界都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罗素悖论表明不能无条件承认概括原则,然而概括原则的改变将使集合论大为改观,因此对整个数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集合论中包含矛盾这个事实,实际上稍早以前就已发现。朴素集合论的创始人G.康托尔,1895年就发现了“最大序数悖论”(所有序数的集合有更大序数);1899年他又发现“最大基数悖论”(所有集合的集合有最大基数,但由这个集合的一切子集构成的集合有更大的基数)。对于这两个悖论当时人们也感到吃惊,但认为这是集合论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只要作一些技术改进就可消除,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三次数学危机的发生是数学深入发展的结果,许多数学家为消除危机作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促进了数学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数学基础的研究。其中第三次危机对数学的影响更大。人们公认集合论是数学的基础,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任何一门数学都离不开它。非欧几何学的和谐性归结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和谐性;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和谐性又归结为实数系统的和谐性;而实数系统的和谐最终归结为集合论的和谐性。但集合论是有矛盾的。第三次数学危机开始时,很多数学家对集合论的改造持旁观态度,认为可由逻辑学家去讨论。后来发现这样行不通,因为在数学论证中每人必须采用某一派的观点,无法回避。

研究学派

  自罗素悖论发现以来,对数学基础的研究有三个主要派别: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

  ①逻辑主义。以罗素和A.N怀特海为代表。他们认为所有数学概念都归结为自然数算术的概念,而算术概念可借助逻辑由定义给出。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并由此推出全部数学。逻辑主义认为数学是逻辑的延伸,在罗素的公理系统中不得不引用了非逻辑的选择公理和无穷公理。如果没有这两条公理就无法推导出全部算术,更不用说全部数学。当然,罗素的公理系统充分发展了数理逻辑的公理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丰富的数学内容,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贡献是很大的。

  ②直觉主义。又称构造主义。它的代表人物是L.E.J.布劳威尔。直觉主义者认为数学产生于直觉,论证只能用构造方法,他们认为自然数是数学的基础。当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正确时,必须给出它的构造方法,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直觉主义认为古典逻辑是从有穷集合及其子集抽象出来的,把它应用于无穷数学就必然引起矛盾。他们反对在无穷集合中使用排中律。他们不承认实无穷体,认为无穷是潜在的,只不过是无限增长的可能性。可构造性对数理逻辑及计算技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直觉主义使数学变得非常繁琐复杂。失去了数学的美,因而不被大多数数学家接受。

  ③形式主义。以D.希尔伯特为代表,可以说是希尔伯特的数学观点和数学基础观点。希尔伯特主张捍卫排中律,他认为要避免数学中的悖论,只要使数学形式化和证明标准化。为了使形式化后的数学系统不包含矛盾,他创立了证明论(元数学)。他试图用有穷方法证明各个数学分支的和谐性。1931年K.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全性定理,表明希尔伯特方案不能成功。后来许多人对希尔伯特方案加以改进。W.K.J.基灵利用超限归纳法证明了算术的无矛盾性。在数学基础的研究中,鲁宾孙,P.J.科恩自称为形式主义者(希尔伯特本人不认为自己是形式主义者),他们认为数学所研究的不过是一些毫无内容的符号系统,“无穷集”,“无穷整体”等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希尔伯特的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却创立了证明论,又促进了递归论的发展,因此对数学基础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无需专门研究数学基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牛顿、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的时代。非欧几何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必须为数学建立不依赖于直观的基础,必须研究数学的可靠性,特别是无矛盾性,无公度线段的存在及集合论的悖论说明人们不能只依靠直观,而必须为数学建立严格的逻辑基础,解决数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因此数学基础是包括哲学方法论和逻辑等诸方面问题的学科,数学基础现已形成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