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行: 第3行:
 
[[文件:86750.jpg|right|thumb|200px|昆曲《金不换·悔改》剧照]]
 
[[文件:86750.jpg|right|thumb|200px|昆曲《金不换·悔改》剧照]]
  
  '''昆曲'''(汉语拼音:kunqu;英语:kunqu opera),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又称昆剧。明代,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改进,演出了传奇《浣纱记》后,梨园子弟竞相演唱,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影响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万历末,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并且“声各小变,腔调略同”,形成了众多流派,一跃而居诸腔之首。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群众欢迎,遂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
  '''昆曲'''([[汉语拼音]]:kunqu;[[英语]]:kunqu opera),[[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又称'''昆剧'''。明代,[[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改进,演出了传奇《浣纱记》后,梨园子弟竞相演唱,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影响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万历末,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并且“声各小变,腔调略同”,形成了众多流派,一跃而居诸腔之首。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群众欢迎,遂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的100余年间,是昆剧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戏班竞演新剧,蔚然成风。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日益讲究,已有老生、小生、外、末、净、付、丑、旦、贴、老旦等角色,分工细致,有利于刻画人物。初期多演出全本传奇,一本有四五十出,须两晚或更多时间才能演完。明末清初,艺人通过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软散场子,紧缩凝练,删除枝节,节演整本名剧;同时,又从剧中选其特别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供独立演出的短剧,这就是折子戏的诞生。
+
  从[[明朝|明]]天启初到[[清朝|清]][[康熙]]末的100余年间,是昆剧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戏班竞演新剧,蔚然成风。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日益讲究,已有[[老生]]、[[小生]]、[[外]]、[[末]]、[[净]]、[[付]]、[[丑]]、[[旦]]、[[贴]]、[[老旦]]等[[角色]],分工细致,有利于刻画人物。初期多演出全本传奇,一本有四五十出,须两晚或更多时间才能演完。明末清初,艺人通过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软散场子,紧缩凝练,删除枝节,节演整本名剧;同时,又从剧中选其特别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供独立演出的短剧,这就是[[折子戏]]的诞生。
  
  折子戏以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创作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乾隆、嘉庆年间的昆剧活动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通过艺人对戏剧人物的精雕细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等本行为主的应工戏。然而单演折子戏也带来了一些弊病:造成大量整本传奇的湮没,使剧目锐减;表演凝滞,唱做过分吃重,束缚了创新;剧目陈旧,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这就使昆剧逐渐脱离群众,步入困境。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江南的昆剧也难与以新鲜通俗见长的徽班、京班一较短长。
+
  折子戏以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创作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乾隆]]、[[嘉庆]]年间的昆剧活动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通过艺人对戏剧人物的精雕细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等本行为主的应工戏。然而单演折子戏也带来了一些弊病:造成大量整本传奇的湮没,使剧目锐减;表演凝滞,唱做过分吃重,束缚了创新;剧目陈旧,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这就使昆剧逐渐脱离群众,步入困境。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江南的昆剧也难与以新鲜通俗见长的徽班、京班一较短长。
  
  昆剧能够一度占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昆剧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明清士大夫蓄家乐戏班之风更盛,不但用以自娱,亦用以应酬宴客。清雍正以后,苏州已出现专供演剧用的戏馆。据记载,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就有很多著名戏班,大班多至百余人。扬州为盐商集中之地,商业繁荣,昆腔戏班之多也不亚于苏州。还有著名女班双清班。在北京、南京等地,都有过不少知名的戏班和艺人。
+
  昆剧能够一度占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昆剧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明清士大夫蓄家乐戏班之风更盛,不但用以自娱,亦用以应酬宴客。清雍正以后,苏州已出现专供演剧用的戏馆。据记载,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就有很多著名戏班,大班多至百余人。扬州为盐商集中之地,商业繁荣,昆腔戏班之多也不亚于苏州。还有著名女班双清班。在[[北京]]、[[南京]]等地,都有过不少知名的戏班和艺人。
  
  昆剧的剧目非常丰富,不但有明清作家创作的大量剧目,还保留了来源于南戏、杂剧的一些折子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演出较多的剧目约有100出,如《南西厢记》中的《跳墙着棋》、《寄柬》、《佳期》、《拷红》,《宝剑记》中的《夜奔》,《浣纱记》中的《寄子》、《采莲》,《鸣凤记》中的《吃茶》、《写本》,《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狮吼记》中的《梳妆》、《跪池》,《玉簪记》中的《琴挑》、《秋江》,《燕子笺》中的《狗洞》,《渔家乐》中的《藏舟》、《刺梁》,《天下乐》中的《嫁妹》,《虎囊弹》中的《山亭》,《长生殿》中的《定情》、《絮阁》、《惊变》、《哭像》、《闻铃》,《目连救母》中的《思凡》、《下山》,《烂柯山》中的《痴梦》,《白蛇传》中的《盗草》、《水斗》、《断桥》,以及来自北杂剧《单刀会》中的《训子》、《刀会》,《东窗事犯》中的《扫秦》,《四声猿》中的《骂曹》,《西游记》中的《借扇》等。
+
  昆剧的剧目非常丰富,不但有明清作家创作的大量剧目,还保留了来源于[[南戏]]、[[杂剧]]的一些折子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演出较多的剧目约有100出,如《南西厢记》中的《跳墙着棋》、《寄柬》、《佳期》、《拷红》,《宝剑记》中的《夜奔》,《浣纱记》中的《寄子》、《采莲》,《鸣凤记》中的《吃茶》、《写本》,《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狮吼记》中的《梳妆》、《跪池》,《玉簪记》中的《琴挑》、《秋江》,《燕子笺》中的《狗洞》,《渔家乐》中的《藏舟》、《刺梁》,《天下乐》中的《嫁妹》,《虎囊弹》中的《山亭》,《长生殿》中的《定情》、《絮阁》、《惊变》、《哭像》、《闻铃》,《目连救母》中的《思凡》、《下山》,《烂柯山》中的《痴梦》,《白蛇传》中的《盗草》、《水斗》、《断桥》,以及来自北杂剧《单刀会》中的《训子》、《刀会》,《东窗事犯》中的《扫秦》,《四声猿》中的《骂曹》,《西游记》中的《借扇》等。
  
  昆剧熔北曲和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无论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以前诸腔更为完美。在节奏上除通常的三眼一板、一眼一板、叠板、散板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更多变化,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更加突出。在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的区分以及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把传统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成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音乐配器方面也更为齐全,管乐器有笛、箫、大小唢呐、笙,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汤锣、云锣、齐钹、小钹、堂鼓。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
  昆剧熔[[北曲]]和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无论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以前诸腔更为完美。在节奏上除通常的三眼一板、一眼一板、叠板、散板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更多变化,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更加突出。在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的区分以及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把传统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成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音乐配器方面也更为齐全,管乐器有[[笛]]、[[箫]]、大小[[唢呐]]、[[笙]],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汤锣]]、[[云锣]]、[[齐钹]]、[[小钹]]、[[堂鼓]]。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舞蹈身段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感情的抒情舞蹈。此外,昆腔在念白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丑脚,说的是吴语为主的一些江南方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运用大段类似快板的韵白,对丰富人物形象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也自然越分越细: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丑分大面(正净)、白面、二面(又称“付”)、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杀旦、五旦(又称闺门旦、小旦)、六旦(又称贴旦、花旦)、耳朵旦(杂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和技巧,各种道具的使用也有不同的基本功。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剧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
  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舞蹈身段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感情的抒情舞蹈。此外,昆腔在[[念白]]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丑脚,说的是吴语为主的一些江南方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运用大段类似快板的韵白,对丰富人物形象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也自然越分越细: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丑分大面(正净)、白面、二面(又称“付”)、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杀旦、五旦(又称闺门旦、小旦)、六旦(又称贴旦、花旦)、耳朵旦(杂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和技巧,各种道具的使用也有不同的基本功。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剧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剧的音乐、表演艺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流布南北,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过深刻的影响,为其他声腔剧种的借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越剧的表演就受昆剧很大的影响;京剧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剧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昆剧的曲调乃至成出的戏都大量被吸收入京剧和不少地方剧种中。很多演员如当代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就把昆剧的唱、演技巧作为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此外,川剧、湘剧、婺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中都仍然保留着昆剧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
  昆剧的音乐、表演艺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流布南北,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过深刻的影响,为其他声腔剧种的借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越剧的表演就受昆剧很大的影响;京剧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剧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昆剧的曲调乃至成出的戏都大量被吸收入京剧和不少地方剧种中。很多演员如当代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就把昆剧的唱、演技巧作为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此外,[[川剧]]、[[湘剧]]、[[婺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中都仍然保留着昆剧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老一辈的著名演员得以发挥才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湖南先后成立昆剧院(团);多次举办昆曲会演交流经验,扶植其恢复发展;还采取戏校开班、剧团培养、举办学馆等方式培育新人。浙江省1956年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取得显著成绩,为昆剧艺术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剧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老一辈的著名演员得以发挥才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湖南先后成立昆剧院(团);多次举办昆曲会演交流经验,扶植其恢复发展;还采取戏校开班、剧团培养、举办学馆等方式培育新人。浙江省1956年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取得显著成绩,为昆剧艺术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剧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参见条目 ==
 
== 参见条目 ==
第40行: 第40行:
 
[[Category:戏曲理论]]
 
[[Category:戏曲理论]]
 
[[Category:戏曲表演]]
 
[[Category:戏曲表演]]
 +
 +
[[Category: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14年7月20日 (日) 14:56的版本

昆剧《烂柯山》剧照(梁谷音饰崔氏,计镇华饰朱买臣)
昆曲《金不换·悔改》剧照
昆曲《金不换·悔改》剧照

  昆曲汉语拼音:kunqu;英语:kunqu opera),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又称昆剧。明代,昆山腔魏良辅等人改进,演出了传奇《浣纱记》后,梨园子弟竞相演唱,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影响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万历末,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并且“声各小变,腔调略同”,形成了众多流派,一跃而居诸腔之首。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群众欢迎,遂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从天启初到康熙末的100余年间,是昆剧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戏班竞演新剧,蔚然成风。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日益讲究,已有老生小生老旦角色,分工细致,有利于刻画人物。初期多演出全本传奇,一本有四五十出,须两晚或更多时间才能演完。明末清初,艺人通过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软散场子,紧缩凝练,删除枝节,节演整本名剧;同时,又从剧中选其特别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供独立演出的短剧,这就是折子戏的诞生。

  折子戏以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创作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乾隆嘉庆年间的昆剧活动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通过艺人对戏剧人物的精雕细琢,出现了一批等本行为主的应工戏。然而单演折子戏也带来了一些弊病:造成大量整本传奇的湮没,使剧目锐减;表演凝滞,唱做过分吃重,束缚了创新;剧目陈旧,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这就使昆剧逐渐脱离群众,步入困境。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江南的昆剧也难与以新鲜通俗见长的徽班、京班一较短长。

  昆剧能够一度占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昆剧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明清士大夫蓄家乐戏班之风更盛,不但用以自娱,亦用以应酬宴客。清雍正以后,苏州已出现专供演剧用的戏馆。据记载,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就有很多著名戏班,大班多至百余人。扬州为盐商集中之地,商业繁荣,昆腔戏班之多也不亚于苏州。还有著名女班双清班。在北京南京等地,都有过不少知名的戏班和艺人。

  昆剧的剧目非常丰富,不但有明清作家创作的大量剧目,还保留了来源于南戏杂剧的一些折子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牡丹亭》、《长生殿》等,都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演出较多的剧目约有100出,如《南西厢记》中的《跳墙着棋》、《寄柬》、《佳期》、《拷红》,《宝剑记》中的《夜奔》,《浣纱记》中的《寄子》、《采莲》,《鸣凤记》中的《吃茶》、《写本》,《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狮吼记》中的《梳妆》、《跪池》,《玉簪记》中的《琴挑》、《秋江》,《燕子笺》中的《狗洞》,《渔家乐》中的《藏舟》、《刺梁》,《天下乐》中的《嫁妹》,《虎囊弹》中的《山亭》,《长生殿》中的《定情》、《絮阁》、《惊变》、《哭像》、《闻铃》,《目连救母》中的《思凡》、《下山》,《烂柯山》中的《痴梦》,《白蛇传》中的《盗草》、《水斗》、《断桥》,以及来自北杂剧《单刀会》中的《训子》、《刀会》,《东窗事犯》中的《扫秦》,《四声猿》中的《骂曹》,《西游记》中的《借扇》等。

  昆剧熔北曲和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无论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较以前诸腔更为完美。在节奏上除通常的三眼一板、一眼一板、叠板、散板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更多变化,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更加突出。在演唱艺术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的区分以及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把传统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成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音乐配器方面也更为齐全,管乐器有、大小唢呐,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汤锣云锣齐钹小钹堂鼓。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舞蹈身段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感情的抒情舞蹈。此外,昆腔在念白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丑脚,说的是吴语为主的一些江南方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运用大段类似快板的韵白,对丰富人物形象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也自然越分越细: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丑分大面(正净)、白面、二面(又称“付”)、小面(丑),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娃娃旦)、刺杀旦、五旦(又称闺门旦、小旦)、六旦(又称贴旦、花旦)、耳朵旦(杂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和技巧,各种道具的使用也有不同的基本功。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剧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剧的音乐、表演艺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流布南北,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过深刻的影响,为其他声腔剧种的借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越剧的表演就受昆剧很大的影响;京剧各类脚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剧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昆剧的曲调乃至成出的戏都大量被吸收入京剧和不少地方剧种中。很多演员如当代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就把昆剧的唱、演技巧作为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此外,川剧湘剧婺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广东正字戏等剧种中都仍然保留着昆剧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老一辈的著名演员得以发挥才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湖南先后成立昆剧院(团);多次举办昆曲会演交流经验,扶植其恢复发展;还采取戏校开班、剧团培养、举办学馆等方式培育新人。浙江省1956年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取得显著成绩,为昆剧艺术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剧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