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钧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烈钧做江西都督时的留影

  烈钧汉语拼音lǐ liè jūn),(1882—1946),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民族民主革命,在辛亥革命、反袁讨袁、护国护法、北伐战争中,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与维护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李烈钧后率舰队西上迎击清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被推举为参议。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后,流亡日本。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七七事变后,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逝,国民政府予以国葬,周恩来董必武亲往吊唁。

生平

  公元1882年2月23日(清光绪八年正月初六日),李烈钧出生于江西武宁县罗溪乡坪源村,父骏兴曾投身太平军,事败后潜回故里,耕种自给,后兼营茶叶运输,经两度转迁,最后定居县城。

  李烈钧自小读书习武,敏而好学,尤喜书法,曾从县名儒杨富田、刘竹荪等求学。并从武举人张坦庵习武。后随其姐夫熊康候至大桥胡山就读,熊为书香门第,李耳濡目染,对日后好求上进,不无影响。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见义勇为,曾参与“打王官事件”。

  1900年,王濬道任武宁知县,上任伊始,即催索群众历年因灾荒而无力缴纳的田赋租税,吏役趁机敲诈勒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李烈钧激于义愤,在东门外观音阁及东林寺等地聚众密议,策划驱王。其时城门晚闭晨启,把守较严,李等每从东水关偷偷进出,有时夜深不敢回家,怕受父母责备,即在街上店铺檐下卖肉的砧桌上露宿。故有“李协和睏屠桌”之说,流传至今,起因由此。经过一班好打抱不平的青年长期谋划,并得到工、商、学界的支持,某些地方士绅亦出于维护其本身利益的目的,暗中支持。某日,王濬道从全县士绅聚会议事的“十乡宾兴馆”(俗称大局里)回衙,群众蜂拥而至,高呼“打倒王濬道”,打伤护兵,砸烂官轿,王在卫兵保护下,狼狈逃回衙门,并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更惹起全城愤慨。学生罢课、工商界罢市,四乡农民亦群起声援。县衙门被断绝了柴、水、粮、菜。王濬道被迫离职。一场风波,始告平息。后王虽又复任,但李烈钧已离开武宁,故未遭到报复。

  1901年,李与另一家因房产之争,诉讼于官,县令彭某有意偏袒潘家。李烈钧年少气盛,在公堂之上,据理力争,触犯县令,致遭囚禁,后赖李祠管守藉天主教之势,出面调停,县令恐惹起教堂交涉,始将李释放。

  1901年,北京督练处令江西设立武备学堂,培训军事人才,江西巡抚饬知各县选派人员入学。其时风气未开,世家子弟视此为畏途。彭县令在审理前述房产之争中,发现李烈钧体魄健硕,性格豪爽,有意提携,以释前怨,逐出题令携归作答,被录取选派赴省。抵南昌后只经过体格检查及举石两关,即发榜入学。江西武备学堂总教官吴介璋认为李的学术两科兼优甚为嘉勉。后北京练兵处选派学生赴日本学陆军。江西选送四人:李烈钧、胡谦欧阳武余鹤松。由江西巡抚资送赴北京应试。

  1905年,李烈钧以公费生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时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练兵处会办大臣,在留学生路过天津时,立命传见。

  到东京后,先入士官学校预备科振武学校,两年后入四国炮兵第十二联队实习一年,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李烈钧在士官学校中,与一部分较有爱国思想的同学接近,成为士官生中的新派。不久,与黄兴等共组以反对西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宗旨的“攘白堂”,参加者多为新派学生。这一组织为同盟会藉以团结士官学生进行革命宣传的外围组织。1906年,孙中山东京后,由黄兴等介绍,李烈钧在小石川之寓所初次会见,聆听了孙中山宣扬三民主义的讲话。1907年,经张继张华飞王侃介绍,加入同盟会。其时,在东京的同盟会会员杨曾蔚景定成,为促进河南、山西等地的反清运动,发起组织“武学社”。加入武学社的大都是所谓“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的学生。如华世忠何子奇杜幼泉(又称“北洋小三杰”)等人。当时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中分南北两派,李烈钧加入武学社后,又成为北派,为其日后与北方军界人物打交道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后李又与黄郛发起组织“丈夫团”,后因有成城学校会员参加,遂改名为“丈夫成城团”,亦为反清组织。

  1908年,李烈钧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同时回国的胡谦任第二营管带。协统为商德全、标统为齐宝善,此两人最为排挤北派势力。李烈钧受商、齐嫉忌陷害,以向士兵宣传反清思想为由,将李拘捕。经武备学堂总教官吴介璋大力开脱,始获释放。后因查证李烈钧确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工作,下令逮捕。幸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历任江西常备军统领、兼署江西臬台汪瑞闿暗通消息,并资助路费,李烈钧遂逃至上海。通过冯国璋与云南总督李经羲等人介绍,于1909年春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道提调。不久,任陆军小学堂总办,仍兼原职。曾协助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宣传反清,进行革命活动。

  李烈钧任云南讲武堂教官时,与名孝廉李曰垓(字子畅)创办了一所体育总校,校址设在江右新馆,聘请一名日藉教官佳田乞夫,藉以培育青年,灌输革命思想。

  在李烈钧任云南陆军小学堂总办时,四川总督赵尔巽据督练公署总办何国钧之请,电李烈钧去四川,李正因处理军中军法案件感到棘手,得电后请假两月,去四川后任督练公署兵备处帮办,云南总督李经羲得知后向北京督练处上告。赵、何两人无法强留,李烈钧仍回云南。

  1911年秋,清廷在天津马厂举行秋操,李烈钧奉派北上参观,先抵上海,然后溯江西上,途经武汉时,武昌起义已三天,到北京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邀集数十人设宴招待李烈钧。被邀者均支持武昌起义,相约回防后伺机响应,李考虑到江西混成协已有革命基础,又有电报促其速归,迅即离开北京,经天津、上海返回九江。李烈钧于10月26日抵达九江后,吴铁城张惠民卓仁机等后街来到李住处商谈,约请其担任要职,以稳定大局,军政府总参谋长蒋群在征得马毓宝同意后,让位于李,李无法推辞,于三国名将周瑜的旧衙署设总参谋长办公处,正式就职。

  李烈钧接任总参谋长后,立即部署占领长江要塞金鸡坡炮台及马垱炮台,将长江来回封锁,炮台司令自徐公度调走后,李烈钧任命戈克安继任,戈见兵舰停泊不定,恐遭袭击,下令开炮轰击。兵舰未予还击,并打旗语表示原意合作,李烈钧当即派林森、龚永、吴铁城、魏子浩、蒋群等登舰洽谈。水兵中闽人为多,林、龚为闽人,同乡相见,倍感亲切,接洽成功。于是,李烈钧在商会设宴欢迎全舰官佐。谁知马毓宝却密令戈克安趁各舰官佐登岸赴宴之际,将舰上炮闩拆下。黄锺英闻讯后勃然变色,大声命令全体官佐立即回舰准备作战,宴会厅里形势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李烈钧暗暗埋怨马毓宝办事荒唐,掂量双方力量,黄锺英统率的军舰兵力较强,如发生战斗,九江难以抵御,而南昌方面也会乘虚而入,腹背受敌,功亏一篑,李当机立断,请林森、龚永和魏子浩登台演说,大讲乡谊,以和缓空气,词意婉转,深得人心,海军方面意气稍平,重复入座。此时,戈克安也已应召而来。双方一经介绍,杯酒释疑。次日,李烈钧又命人将炮闩悉数送还,并再次登舰陪礼道歉,化干戈为玉帛,一场几陷全城于炮火之中的战争,终于避免。

  海军来归后,九江革命势力大盛,李烈钧被任命为海陆军总司令。李将兵舰改编为两个舰队,第一队司令黄锺英兼任舰队司令,第二队司令汤芗铭。不久,李应同盟会安徽会员胡万泰之请,率领“海筹”、“海容”两艘兵舰及步兵一营,由黄锺英陪同赴皖。

  李烈钧在九江任职时,安徽尚未光复,胡万泰等数人专程由皖赴浔,约请李向安徽发动攻势。李派团长黄焕章率兵两营赴皖光复安庆,黄到安庆后,即向咨议局提出要求支持饷银万元。议长窦以钰决定该部队给养由皖省供给,先拨二千五百元。黄不满意,于11月14、15两天围攻安徽都督府(安庆已于11日宣布独立,拥王天培为临时都督),抢夺军械所,焚毁藩署,浩劫藩库,城内商店住户,无一幸免,安徽革命党人管鹏急调各军缴讨。李烈钧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出“海容”、“海筹”两艘兵舰及步兵一营,亲自率领前往镇压,抵安庆后立即将团长黄焕章关押,并将为首肇事者顾英正法,将掠夺财物悉数归还。李采取果断手段,迅速安定了人心,恢复了市面,各界开盛大欢迎会,推举李烈钧担任安徽都督,于1911年11月21日(农历10月1日)就任。

  李烈钧担任皖督不久,冯国璋派出重兵进攻武昌,黎元洪一日连发五次急电,请李救援。李接电后立即下令海陆军集合,出发西上。胡万泰早欲担任安徽都督,见时机已到,大有“逼宫”之势。李烈钧已察其意,为顾全大局,交出都督大印。李烈钧交卸后与胡相安无事,翌晨登舰启程,岸上枪声大作,齐射兵舰,李即令黄锺英开炮还击,但令发射点稍高,不欲伤及城内人民。才发两炮,枪声即停,随即吹起礼号。李一笑置之,答以礼号,兵舰起锚西上,结束主皖十天之行。

  李烈钧抵武昌后迅即部署海陆两军,亲率中央军控制武昌军事要地。黎元洪任命李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兼中央军总司令,右翼军总司令为杜锡钧,左翼军司令为王芝祥,三军构成犄角之势,直压冯军据点。此时响应武昌起义者已遍及各省,给清廷以严重打击,致使冯国璋未能越过长江,武昌转危为安。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江西民报》吴宗慈发表题为《满城风雨近重阳》的社论,是夜,南昌新军按预定计划起义。翌日,各界集会,拟选巡抚冯汝骙为都督,冯坚辞不就,另推请新军二十七混成为旅协统吴介璋为都督,刘凤起为民政部长,熊天觉为参谋长,通电全国,宣布江西独立。冯交印后全家去九江,数日后冯服毒自杀,李烈钧厚殓之。吴介璋任江西都督不久即辞职,由彭程万继任。不久彭又通电辞职,由率领四百名士兵来南昌安定秩序的九江都督马毓宝接任,改组军政府,贺赞元任民政部长。九江改为防守司令部,各地军政府一律裁撤,江西遂告统一。

  1912年1月,因洪江会扰乱地方,民怨甚大。江西省议会乃开会选举李烈钧为都督,电请孙中山任命。其时,李烈钧在武汉任北伐军第二军军长,彭程万等专程到武昌,就李返赣问题进行磋商。时南北战争停战,黎元洪徘徊观望,对李去赣,不置可否,后因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任命,始予放行,并派“楚豫”舰送李到九江而南昌,以豫章学堂为行辕。3月19日李烈钧就任江西都督,时年三十岁。

  李烈钧督赣后,进行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改革,首先整编军队,将原水巡驻防各部队数万人裁编为两个师,由欧阳武刘世钧分别担任师长,并接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同时,改组都督府,罗致同盟会会员担任要职,任命锺震川魏斯灵王侃宋育德俞应麓为内政、财政、司法、教育、军政各司司长;胡泽曾贞为交通司司长;高巨瑗何文斌为审计、参谋处处长;吴照轩为警察总监;漆璜潘学海为高等审判厅、高等检察厅厅长;陈戎生陈德生为高等顾问,又整理财政,成立民国银行,活跃地方经济;并拨款四十万元修筑南昌、新建两县河堤,解决民困。此外,处决了数名地方封建势力洪门会头目,以维持治安。

  时留学国外风气渐盛。清末民初以公费或私费留学日本者即二万余人,李烈钧主赣后,经过严格考试公费送留日者有:范致远,刘发英、祝与众、梅光瑞、刘仁燮、程时火皆、潘经、雷宣、陈振、宗仁瑾、张嘉禾、欧阳棠;留欧者有:胡先马肃、熊遂、黄锐、谢春康、熊正璩、肖纯锦、熊正琬。此后又陆续宣布吴有训、欧阳祖经、彭以异等共百余人,为辛亥革命后江西的第一批留学生。

  袁世凯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野心渐露,李烈钧在鄂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时曾通电反对,并愿率军到南京拱卫。黎元洪不允许,事未成。1921年10月,李烈钧电请孙中山来赣,拟以南昌为反袁大本营,以百花洲陈列馆为孙中山行辕,派林虎担任保卫工作。并电令九江要塞司令戈克安护送孙中山到南昌,10月25日,孙中山乘“西昌轮”到南昌,随行人员有张继马君武王正廷等。28日,南昌市举行盛大欢迎会,并请孙中山阅兵。检阅时由李烈钧、欧阳武(第一师师长)、许炳藜(第二师师长)及四名团长陪同。当天下午,孙中山等一行离南昌赴浔去芜湖。

  李烈钧主赣期间,曾遭“兵变”,险遭不测。余鸣臬(字鹤松)原为马毓宝混成旅旅长,为李在整顿军队时编遣,未给适当安置,心怀不满,密赴北京与袁世凯勾结,成为袁之忠实走卒。回省后串通第二师师长刘世钧,暗中操纵红帮,图谋推翻李烈钧。1912年11月上旬某晚,突然围攻都督府,李避至宪兵司令部。第一师机关炮大队长李明扬命连长卓仁机率领全连士兵前往镇压,将为首作恶百余人处以极刑,枭首分悬七门城楼示众14。“兵变”失败后,余鹤松逃往北京,被袁世凯委派为陆军参议;刘世钧被免职,由许炳藜正式接任第二师师长。

  1913年4月初,孙中山派张继邵元冲等到江西动员李烈钧反袁。5月5日,李与湘督谭延闿等通电反对袁世凯向五国银行签订总额为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6月9日,袁世凯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都督职务。李审时度势,认为全面反袁时机尚未成熟,为保存革命力量,乃离职赴沪。

  1913年6月中旬,李烈钧赴上海见孙中山、黄兴等筹商反袁事宜。7月,孙中山发表讨袁通电。会议公举李烈钧为护国讨袁军总司令。7月8日晚,李烈钧“乘小轮到湖口”,会同九、十两团长调辎重工程两营,勒令交出炮台。“以十营扼据湖口”,旋即举行紧急会议,到会者有九江镇守使耿毅、省议员杨赓笙、师长刘世钧、旅长何文斌、水巡总监何子奇、机关炮队长卓仁机、团长周璧阶吴安伯等。通电“各属与人民”,约法三章:一、誓诛民贼袁世凯;二、巩固共和政体;三、保护中外人民生命财产。7月12日,江西省议会议决公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江西都督,贺国昌为民政长,俞应麓为兵站总监。李接电后立即与欧阳武、贺国昌宣布就职。并由欧阳武布告讨袁,江西民气为之一振。李烈钧起兵湖口,正式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杨赓笙任讨袁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林虎为左翼军司令,江西讲武堂堂长夏之祺为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李明扬为湖口炮台总台长,通电全国,并由杨赓笙(字咽冰)撰写《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檄文》宣布讨袁,史称“湖口起义”为“二次革命”之先声。

  1913年9月,李烈钧在日本东京大森区创办法政学校,对外称做“浩然庐”,收容因“二次革命”失败后陆续逃到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八十余人,以备再起。教官多是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士官学校教官,陈铭柩、钱大钧、胡俪笙、林汝涵、李明扬、卓仁机等均肄业于该校(班)。其时,李烈钧之母因逃避袁世凯下令缉捕李烈钧对其家庭的迫害,亦已到日本长崎。孙中山亦因讨袁失败来到东京。

  1914年春,李烈钧与张继、陈炯明赴欧洲,乘船经过南洋时,曾在槟榔屿小住,多次在欢迎会上演讲,鼓吹讨袁革命,抵巴黎后,与张继等寄寓巴黎郊外,学习法语。是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此之前,孙中山已要李烈钧赴云南策划反袁。李遂决定回国,10月启行,船到西贡时,原拟假道入云南,为海关所阻,不得已转赴香港,侨居新加坡。其时,李根源、程潜、林虎、龚振鹏、熊克武、但懋辛、方声涛、陈泽儒、曹浩森等人均在南洋,孙中山亦时以函电相示,李决计入滇。

  1915年2月,袁世凯与日本洽谈“二十一条”时,李烈钧与黄兴等曾两次联名通电指斥袁世凯独裁卖国。12月初,袁世凯称帝大势已成,各省相继为袁势力控制,惟西南边陲如云南、贵州等几省鞭长莫及,未能控制。因此,孙中山命李烈钧去云南,策动西南各省同举义旗,并派刘德泽入滇联络旧同盟会会员,设立中华革命党机关,继又派吕志伊入滇,进行讨袁运动。李率陈泽儒、曹浩森、吴吉甫、周世英、韦玉等乘舟至海防转向河内,在老开受到河口关监督的阻挠,因当时云南都督唐继尧举棋不定。河口关监督将李烈钧消息密电唐继尧请求,唐未予答复。数日后李见仍无消息,亲自向唐发电:“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唐继尧接电后,权衡利害,始复电表示欢迎:“良朋远至,将莅昆明,造福至大,匪可言宣,尧喜迎公,特不敢预有表示,兹派舍弟继虞躬迎,愿稍候之。”李烈钧乃于12月17日抵达昆明。

  当时在云南负有名望的人物如唐继尧、李根源、罗佩金、黄毓成、段承猷、赵又新、顾品珍等人,与李烈钧或为同学,或系同事、或系师生关系。李未入滇之前,先由方声涛率学生邹以庄、周汝康等人抵昆明运动众人。滇省军界中级军官如邓太中、杨秦、董鸿勋、黄永社等均表同情,异常激昂,李抵昆明后,寓居园通街原任讲武堂骑兵教官黄毓成处,唐继尧随即来访。时蔡锷行将入滇,李唐先为秘密部署一切。

  蔡锷北京脱险赴日本,途经台湾往云南,在台湾又曾遇险,幸李烈钧致电蔡扁,始得再次脱险。蔡扁又名蔡智堪,台湾省苗粟县后龙镇人,侨居日本,为东京富商。蔡与日本朝野人士多有交往,曾劝说其挚友司法省大臣尾畸行雄力阻内阁决议,勿使通过赞成袁世凯变更国体,改成帝制一案。蔡扁与李烈钧同为同盟会员,对李致力革命甚为钦佩。蔡锷逃出北京后,李烈钧致电蔡扁,请其妥善安排蔡锷由日赴台转云南,沿途加以保护。蔡接电后即托尾畸行雄转说东京警视厅总监伊泽多喜男准予过境,并电台湾水上警察局同意,然后亲自回台布置接应。讵料蔡锷于12月初由日本乘轮抵达台湾基隆港时,竟被禁留船上,并准备遣送上海以讨好袁世凯。蔡扁闻讯后,一面急电尾畸求援,一面以八千银元贿通水上日警,潜行负蔡锷从煤舱口逃出,换乘预置的南洋侨商蔡德喜的小轮船,并嘱操舵之蔡为山随护驶越南。至海防登岸时,又遇袁世凯的密探狙刺,蔡为山被误击,蔡锷幸免。

  李烈钧与唐继尧商议后,由秘书长锺动先草拟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文长三千余言。檄文拟就后李密寄香港李根源,连夜分送各报馆发表。翌日,立即传遍国内,是为1915年12月25日。蔡锷抵昆明不久,蔡师梁启超相继到达。梁见檄文中有语及共和党者,提笔欲改,但因已发表而搁笔。随后戴戡、裘振鹏、熊克武、段承猷、刘云峰、杨益谦等先后云集,经商议编组出征军,初定名为“共和军”,李烈钧以与共和党名称混淆,恐使人误会,极力反对。因是日开会地点在“护国寺”,而此次兴师又以护国为目的,因定名为“护国军”。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唐继尧为第三军总司令,镇守云南。李所率部队基本上为云南军,故称滇军。第二军参谋长兼续进军司令何国钧,挺进军司令黄毓成,参谋长成桄,参议蒋群、余维谦、何子奇,暸望所所长李明扬,副所长卓仁机,师长方声涛、张开儒,旅长李天保、盛荣超、朱培德、伍毓瑞,团长鲁子才、曹浩森、杨益谦等,团附长熊式辉,营长张治中、吴懋松、赖世璜等。

  1916年2月间,在广西百色附近击溃袁世凯派来的龙觐光部。3月15日,广西都督陆荣廷宣布独立,李烈钧部进入广西。5月经南宁沿江直下广东肇庆,经三水、芦苞,直出粤汉路向潖江口。6月初达韶关,击败龙觐光部,攻占韶关,遂有“三炮定韶关”之说,李命曹浩森守南雄防赣军,随即回师南下,进攻广州。7月初在源潭附近又大败龙军,时桂军莫荣新部也乘机攻入粤境,龙被迫退回广州困守。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段祺瑞成为北洋派首领,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自任国务总理。段有意压制与排斥李烈钧,委任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陆早存觊觎广东之念,立即带兵入粤。李烈钧感于形势压力,遂于8月通电解职,离广东转赴上海休养。其部队仍留粤北,成为后来孙中山南下护法的一支力量。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联合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就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李设参谋总部于广州东堤八旗会馆,除原从云南带来之滇军外,并收集在江西之旧部,组成赣军。军政府成立后,南北对峙,从此进入护法战争时期。1918年3月以后,李烈钧率军转战广东韶关、南雄等地。军政府总裁岑春煊与粤督莫荣新利用李根源争夺滇军领导权,与李烈钧在粤北交战,后仍由岑春煊出面调解。

  桂系军阀利用政学系操纵国会,改组军政府,排斥孙中山。孙被迫辞去大元帅职,离粤去沪。1920年11月,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赶走桂系军阀,孙中山回广州。1921年4月,广州非常国会通过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李烈钧仍被任为参谋总长。

  黎元洪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后,曾明令颁发给李烈钧以陆军上将勋一位大绶勋章,意图将李拉入怀抱,以扩充势力。黎派专人将勋章送至广州,李接下后,打发走了来使,将这枚大绶勋章挂在豢养的叭吧狗颈项上,让其子牵去大街行走,表示鄙弃北洋政府。路人围观哗笑,引为奇闻。

  1921年7月,李烈钧率部进入广东,在粤北反击了桂系沈冯英部的袭击,失败了沈部直下广州,威胁广东后方的企图。接着又经广西龙虎关直逼桂林,并于8月间攻克桂林。12月,李迎孙中山至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22集合粤、滇、黔、赣各军将领部署北伐。李烈钧以大本营参谋总长,积极作北伐准备。计划从桂林、衡阳,先取江西,相机东下南京,西定武汉。孙中山批准了这个计划,后来除出发地改为韶关外,北伐行动按此计划实行。在此期间,李烈钧还动员滇军将领抗拒唐继尧调集在桂部队返滇争夺个人地盘的命令,将朱培德争取下来参加北伐,表现了对孙中山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忠诚。苏联使者马林访问桂林时,孙中山召集各将领听取介绍苏联革命经验,并提出学习主张,李烈钧也是同意和拥挤的。

  1922年3月,北伐即将行动,广东传来陈炯明勾结北方军阀及粤军参谋长邓铿在广州被刺消息,李烈钧急率滇桂两军回师广州,重新修订北伐计划。李附和廖仲凯改道韶关出师北伐的主张,经孙中山同意后部署军队,陈炯明已被撤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长职务,由新任广东省长胡汉民率领各军经梧州向韶关集结。

  第一次北伐开始行动,参加的部队有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滇军朱培德部、赣军李明扬、赖世璜部、粤军李福林、黄大伟、梁鸣楷部等。分途北进,经南雄,出大庾,月余之间,前锋已达江西吉安,有直下南昌之势。李烈钧到达大庾之后,突患伤寒,卧病鸦山寺,病中仍指挥作战。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避上“永丰”兵舰,电令北伐军回师平乱,李烈钧主张打下南昌,底定江西,然后以江西为根据地,回师广东,既不致于功败垂成,更可免两失之弊。但胡汉民、许崇智力主回师救粤,仅留赣军保持现有阵地,防止北军反击。不久,陈炯明向粤北推进,李烈钧率赣军从南雄走坪石,在粤湘边境部队被阻,李仅带数名随员入湖南,随即转赴上海。

  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回穗后仍任参谋总长。3月,李兼闽赣边防督办,赴潮汕收编洪兆麟、赖世璜、林虎等部,并与许崇智部换防。6月,收编完毕,赴闽驻防,许崇智部回防广州时,突遭袭击,李烈钧救应不及,从汕头仓卒入福建,走漳州后,只身去上海。7月,经孙中山电召仍回广州,继任参谋总长。11月,陈炯明对广州进行反扑,孙中山亲自指挥滇、桂、粤军进行抵御,李烈钧辅佐孙中山击败陈炯明,守住广州。自后,李烈钧再未掌握与重组军队,但仍协助孙中山从事军事上的计划和指挥工作。

  1924年1月,孙中山召集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李烈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议还决定创设由共产党人参加领导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李烈钧拥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推荐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

  在孙中山赴沪期间,指定李烈钧代行大元帅职权。段祺瑞派人押送大洋一百万元赠李,故作奠立亲善,又一次企图拉拢。李将这批现洋放在总部一间房子里,取名“藏金室”。凡有老友来访,李带至藏金室,任其取用。湖南覃振与李烈钧相交莫逆,家境贫穷,覃来看望李时,李烈钧嘱其任意取用。覃振取一千元,用布包裹提出,行至大门口提不起,李烈钧即派一名士兵代送至旅馆。未几,此款全部散尽。

  1924年10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等电邀北上,李烈钧以参谋总长名义随行。行前,孙中山派李烈钧往日本了解大局听演变情况。李至日本与各方接谈后回到上海。在天津访张作霖时,张因实力雄厚,已控制北洋政府,对孙中山甚为倨傲,话不投机,不欢而散。261925年1月下旬,李在上海闻孙中山病危,又复北上。直至孙中山先生逝世,李烈钧均侍奉在侧。孙中山逝世后,李参与主办丧事。时冯玉祥远在张家口,闻讯后特电其嫡系北京卫戍司令鹿钟麟:“凡一切用钱、用人、用物之事,望悉呼协和之命。倘因此发生意外,吾两人当共负其现。”因此,段祺瑞有所顾忌,不敢公然出面捣乱,并被迫同意停柩社稷坛治丧。李烈钧送的挽联为:“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段祺瑞曾任李烈钧为新组政府之参谋总长,李因见段对孙中山治丧事出尔反尔,未就此职。不久,应冯玉祥邀请,往张家口晤冯,被聘为国民军总参议。冯玉祥与张学良对峙南口时,李曾为策划和部署对奉军作战事宜。1925年12月,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等十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李烈钧曾通电赞成西山会议的主张。

  1926年8月,国民军战败。李烈钧南下曾回武宁探亲。时北伐战争已开始,11月初北伐军占领南昌。1927年初,李烈钧到南昌见蒋介石,被任为江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3月23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率师攻克南京,东路军总指挥白崇禧下浙江,进克上海,孙传芳退走徐州。国民政府已由粤经江西迁武汉,国民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出席者有:经亨颐、彭泽民、恽代英、林祖涵、于树德、陈其瑷、许甦魂、江浩、邓演达、朱霁青、顾孟余、陈友仁、毛泽东、董用威、王法勤、陈果夫、孙科、詹大悲、徐谦、李烈钧、谭延闿、宋庆龄、陈公博、邓懋修、吴玉章、谢晋、丁惟汾、周启刚、丁超五、宋子文、何香凝、李宗仁、王乐平、柏文蔚、黄实、夏曦。会议提出国民党总章进行修改,削弱蒋介石的权力,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李烈钧提出武汉与南昌合作之意见又未被采纳,未等会议结束即回南昌向蒋汇报,并建议定都南京。北伐军占领南京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以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宁汉分裂。

  李烈钧初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尚未破裂,南昌设有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李曾到该会干涉书写及漫画的宣传工作,要找方志敏责问农民协会过火。后由丘倜会见,据理力争,李悻悻离去。284月5日,武汉政府任命朱培德任江西省主席,李烈钧在上饶另立省政府,与朱培德对抗,成为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分支政权机构。29先后由姜伯彰、巫启圣、王镇寰、刘伯伦、蒋笈、徐惠如、许鸿等分任党政要职。程潜攻克南京后,李去南京,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6月19日,与胡汉民、吴敬恒等至徐州,参加蒋介石与冯玉祥之会谈,蒋冯会晤以及冯参加北伐,李烈钧为主要沟通者。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有常务委员五人,即胡汉民、汪精卫、蔡元培、于右任和李烈钧。胡汉民主持国民党中央党务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在武汉,蔡元培为教育部长,于右任在陕西三原担任靖国军统帅,均无暇过问政务。由于李烈钧未任实职,故国民政府一摊子政务由李主持。

  192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去日本,胡汉民、吴稚晖等人亦纷纷离京。其时,武汉方面厉兵秣马,声称要对南京“东征”,孙传芳蠢蠢欲动,伺机反扑,形势突然紧张,李烈钧坐镇南京,综理一切。8月下旬,孙传芳率领部队渡江,占领了龙潭,进犯南京。李急电海军陈季良、陈绍宽到南京担任警备,又急电调集李宗仁之第七军,白崇禧之东路军及何应钦之第一军,由无锡、镇江等地合围夹击,一举击溃孙传芳部,前后不到七天,龙潭战役结束。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在一致赞成清党反共的基础上取得统一,组织中央特别委员会,由三方各派六人参加,李烈钧是宁方代表之一。

  1928年10月,北伐成功,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空头名义,未再担任实职,在上海养病。11月上旬,李烈钧回武宁探亲,筹建东大路(武宁至永修涂家埠公路)和西大路(武宁至修水公路),因沿修江北岸修建,通称修江路,为江西公路之滥觞。301929年,李烈钧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李烈钧主张对日抗战,一再致电蒋介石,要求改良政治,尊重言论自由,并奔走南北,呼吁团结抗日。在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钧固体弱,但日人横暴若此,合力御侮,焉敢不勉大计。决定自当入京,师克在和,众擎易举。”李抵南京后曾写下“何为直北驱强寇,策马阴山大雪中”之诗句。吴稚晖(即吴敬恒)发表时局谈话时,将李烈钧列入国民党之“超然派”。后李联名在《申报》刊登“为发起筹备邓演达同志追悼会启事”,对邓推崇备至。

  1933年3月,李烈钧应邀至南京与林森会晤,商谈东北与华北局势之严重情况后,即乘车北上赴山东作说客,中途先至山西太原访阎锡山,说服阎以晋绥军一部分参加长城战役,旋由大同至张家口晤冯玉祥,敦劝冯至南京,共商国事,未获同意。6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抗日联军,独树一帜,李烈钧居中疏解,建议政府授冯实职,有利于团结抗日。1934年5月,李烈钧再次去山东,动员冯玉祥团结抗日。李冯二人同登泰山,在蓬莱阁曾手书一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为画,全凭赤手挽乾坤。”1935年9月,李烈钧在南京电促冯玉祥出席六中全会。是年冬,冯抵南京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李烈钧电谴张学良杨虎城中国共产党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事变、逼蒋抗日的方针,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去西安,终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但蒋抵南京后,却授意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国民政府特任李烈钧为审判长,朱培德、鹿钟麟这审判官,出席审判。 时李烈钧铨叙军阶为二级上将,比张学良低一级,为压张“服罪”,以泄华清池被困之愤,蒋介石决定任命李烈钧为一级上将,连夜请林森主席颁布命令。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四届三中全会,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三人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案”,张继在提案上签了名,后又抹去。冯玉祥与李烈钧谈及此事,李提笔在张继名字上写上“李烈钧”字,表示无所畏惧。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李烈钧于12月下旬抵汉口,会见蒋介石,提出四点抗日要求:一、抗日主张不可变,必须坚持到底;二、清除左右的投降派;三、蒋亲自去莫斯科,会见斯大林,吁请外援;四、时刻为民众着想,勿因眼前利益丧失人民大众。蒋采取敷衍态度,未予采纳。

  抗战期间,李烈钧曾居香港,“珍珠港事件”前夕,李回到昆明。临行前,将香港旧房出售,连同其夫人手饰一并存香港汇丰银行。香港被日军攻占后,矶谷廉介社总督,与李烈钧系日本士官学校同期毕业同学,在接收汇丰银行时发现李之存款和存物,登报约李前去领取。时李寄居昆明黄毓成家,经济陷于不济,但拒绝前往。未几,全家转赴重庆,借居冯玉祥在歌乐山云顶路之私邸。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高血压心肌梗塞病逝于重庆,终年64岁。周恩来董必武等曾亲临吊唁。当时的国民政府曾以第九二号及处字第四OO号文下达褒扬暨国葬令。灵柩运回武宁县归葬,初葬箬溪镇修江边之“读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电站,李烈钧夫人华世琦向中央请示迁葬,经周总理批准同意,交江西省委统战部办理,迁葬于武宁县城近效飞凤山。1980年6月28日,中央统战部根据其子女的要求,下达了《关于李烈钧夫妇合葬等两个问题》的批文(华世琦于1975年八十一岁时在上海病逝),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和九江地委统战部也先后下发了有关通知,中共武宁县委决定成立“办理李烈钧将军夫妇迁墓合葬工作领导小组”,墓址选定武宁烈士陵园右侧半山腰。11月22日,由武宁县政协与县委统战部主持,省、地、县领导同志参加,举行了正式迁墓合葬仪式。

  李烈钧之子女多在国内工作,二子李赣驹曾在英、美、法等国留学,解放后回国,曾任上海川沙县副县长,现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十子李赣骝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任河北省邯郸市副市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并被推选为民革中央执行局委员、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女李赣驈侨居西德,李赣鹤随夫李西翰(亦为江西武宁人)在台湾。

  李烈钧善诗能文尤擅书法,喜临摹清代名书法家完白山人邓石如之字帖,成名后与谭延闿交往甚密,谭为清代最后一届翰林,以书法闻名,擅写颜变体,习钱南园帖。李受谭的影响较大,喜写颜体,如在庐山仙人洞题“常乐我净”四字,厦门鼓浪屿等地亦有李的题字。

  李烈钧一生戎马倥偬,留下著作较少,已发现的有冯玉祥题字的《李烈钧将军自传》、《李烈钧出巡记》、《孙大元帅戡乱记》、《李烈钧言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