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档案学汉语拼音:Dang'anxue;英语:Archives Science),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等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档案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有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国家和公民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服务。

产生和发展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而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资产阶级档案工作改革以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孕育时期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社会在持续不断的档案管理活动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是在整理和编目方面。16世纪中期,在欧洲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即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J.von拉明根著的《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在中国,从商代清代间,在档案的保管、鉴定、整理、编目、编纂等方面逐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思想和方法。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段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欧美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兴办档案学校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从而为档案学的创建提供了条件。19世纪初叶,“档案学”概念首先在德国出现。1804年J.A.奥格写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1834年创办的《档案学、古文书学、历史》杂志,都使用了档案学概念。1885年法国学者C.-V.朗格卢瓦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科学的见解。

  19世纪,欧洲许多学者对档案馆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档案的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档案整理理论是欧洲档案学形成时期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档案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和来源原则。1898年出版的荷兰档案学家S.缪勒、J.A.斐斯和R.福罗英合著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系统阐述了档案整理与编目方面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全宗理论的深刻论述,提出了档案全宗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散原则。进入20世纪,档案学著作不断增多,代表作有英国H.詹金森著的《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E.卡萨诺瓦著的《档案学》(1928)、德国A.布伦内克著的《档案学》(1953)、美国T.R.谢伦伯格著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1956)等。

  俄国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已经出版了一些档案著作,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档案学也迅速发展。1918年颁布的《列宁档案法令》奠定了国家档案全宗理论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基础。苏联解体后,1993年和2004年,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全宗和档案馆法》、《俄罗斯联邦档案事业法》。

中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

  辛亥革命后,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吴晗郑天挺方甦生等撰写了不少文章,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国民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对现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如何鲁成的《档案管理与整理》(1938)等。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崇实私立档案学校,并出版了殷钟麒编著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1949)。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贡献,但局限在对明清档案整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缺乏理论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应加强对档案学及其辅助科目的研究。中国制订的历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内容。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文献编纂学等诸学科。8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档案学概论、电子文件管理等学科,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并重的档案学科体系。中国提出和论证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的原则,按照档案形成规律和保持档案的历史联系管理档案的原则,档案工作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则等,是指导中国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理论。中国对档案科学技术研究给予鼓励,中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对优秀的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给予鼓励。

重要学术机构和刊物

  中国大力开展档案专业教育。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班,后逐步发展为档案专修科、历史档案系、档案系、档案学院,设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2002年全国已有26所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了档案专业,出版了一大批教材,推动了档案学术研究。中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档案学术研究机构,为发展档案学创造了条件。1981年中国档案学会成立,至2007年有会员7,000多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系统档案学会相继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办的专业刊物原为《档案》和《护门神》,2001年合并为《逗号》。中国国家级档案刊物有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中国档案》(1951年创刊),教育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承办的《档案学通讯》(1978年创刊),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学研究》(1987年创刊)。国家档案局还主办了全世界唯一的档案专业报刊《中国档案报》(1994年创刊)。

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学术活动

  自1950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各国档案学术语的规范化,组织编写了包括英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俄文7种文字对照的《档案术语词典》(1964年初版,1984年修订再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图书档案丛书》,其中档案专业著作有:《档案法示范草案》(1972)、《档案材料的保护与修复》(1973)、《档案基础工作计划》和《中间档案馆的组织》(1974)等。从1977年开始组织编写《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手册丛书》,已经出版的有《档案修复基本标准手册》、《热带档案学基本手册》、《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手册》、《档案整理与编目》等。1979年开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织实施大型研究项目“文件与档案管理规划(RAMP)”,至今共完成150部研究报告。

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

  档案学以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等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在研究档案、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工作的科学理论、原则与方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以便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

研究内容

  有以下6个基本方面:

  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即研究档案的起源与发展,档案的本质属性与一般属性,档案种类的划分,档案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律;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档案工作的性质与基本原则,档案工作体制;国家档案事业的体系和结构,档案法规体系;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档案学的性质、特点与体系结构等。其任务是探讨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使之对档案学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研究以及档案工作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档案专业史研究。即以历史时期为序,运用具体史料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包括不同时期档案、档案工作的状况和特点,档案学演进过程中不同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派别等。其任务是:在占有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各种社会形态中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方面的关系,探寻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3. 档案事业管理研究。即研究档案事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功能和体制,档案事业管理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档案工作标准化等。其任务是:提高国家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促进档案事业整体协调发展。
  4. 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含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两个方面。档案实体管理研究包括对档案原件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等内容;档案信息管理研究包括对档案的编目、数据组织、编研和提供利用等内容。其任务是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为档案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5. 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如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技术、档案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档案修复技术等。其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原件的寿命;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研究,其任务是提高档案缩微复制品及其还原、存储、检索的质量。
  6.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包括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及技术,网络环境中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及技术,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数字化技术等。其任务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使档案工作与社会信息化同步。

学科特点

  档案学有3个鲜明的特点:

  1. 档案学的重要理论原则受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和档案工作,与各国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相联系,因此不同国家的档案理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档案是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涉及领域极其广泛,既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成果和方法,包括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信息学、管理学、法学、物理、化学、生物、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导致档案学研究中知识交叉和融合的倾向愈益明显。
  3. 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从总体上说,档案学属于应用学科,档案学知识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是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又应用于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实践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正确性,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水平决定档案学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档案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档案学与文书学

  文书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般被视为档案学的一个分支,中外档案学者常把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统一研究;80年代以后,档案学界将文书学视为姊妹学科。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看,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转化;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文书及文书工作的质量会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带来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文书归档后即转化为档案,档案室对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的文件收集、整理、归档负有指导、检查和监督之责。由于两门学科研究对象的关系如此密切,有许多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随着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信息技术在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界限有所淡化和模糊,文书学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一些新的联系和交叉之处,两门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需要协调发展。

档案学与历史学

  档案与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是历史文化财富,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档案的分布状况、史料价值,以及收集、整理、编目、利用方法等也是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档案学形成早期,有学者视之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中国教育部学科目录上,1998年以前档案学曾是历史学门类下的一个独立学科。档案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需要运用历史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如中国档案史、世界档案史等档案专业史既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史学的部门史,应该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档案文献编纂学需要综合运用史料学、考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

  三者是各自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目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分别作为二级学科共同组成“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其共性主要表现在:档案、图书、情报同属于文献家族,均具有记录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功能,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档案、图书和情报的管理都是信息的加工、存储和提供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者采用的技术方法有许多共同性。另一方面,由于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及其管理制度、原则方法上的差别,使得由此而产生的理论也各有特色。维护历史记录的真实和完整是档案学的基本宗旨和主要理论基点。

档案学与管理学

  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门类。档案管理是社会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同人类社会的各项管理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管理科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等,在档案学的建设和研究方面均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管理学是从一般意义上对社会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注重揭示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档案学则主要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总体上说,档案学和管理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档案学的发展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赋予档案、档案工作新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档案学不断得以丰富。特别是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档案管理从手工向自动化、网络化的转变,为当代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要求,也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使档案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