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6年8月9日 (二) 14:25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汉川市风光
湖北省汉川市风光

  汉川市汉语拼音:Hàn Chuān Shì;英文:Hanchuan City),中国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孝感市代管。以汉水流经境内而得名。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南隅,汉水下游。东与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毗邻,西连天门市、南挨仙桃市,北与应城市云梦县、孝感市接壤。总面积1663平方千米。总人口113万人。全市辖2个街道、14个镇、6个乡。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产业百强县(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市)、全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

  汉川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汉水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把汉川市分为汉南、汉北两大自然地域,汉南地区约占四分之一,汉北地区约占四分之三。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一般高程在海拔23-26米之间。全市平原12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7.4%;水面28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山丘9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6%。刁汊湖区地势低洼,除在南部有少部分山丘外,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最高点为王家山,海拔203米,最低点在榔头黄龙潭,海拔20.1米。主要河流有汉水、汉北河、北支河、中支河等,湖泊有刁汊湖、东湖、青林湖、白石湖、黄龙潭。景点有乌龟山、神灵台、刁汊湖等。

  汉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始置县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拥有1400多年县史。汉川历史遗存众多,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仙女山古霍城遗址,南河乌龟山、龙门山、蔡家坡遗址,回龙马城台、二河神灵台、垌冢汪台遗址以及明清八景等广为存在。汉川名贤辈出,人才荟萃。古代名人有楚国贤相令尹子文;传奇才智名人有何三麻子柳丙元、《汉水全图》绘制者田宗汉、“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楹联名家黄良辉;红色名人有辛亥杰出人士梁钟汉、光照史册的王平章;当代文艺才子有胡沙宋扬严文井等。“汉川善书”被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汉川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现有各类工商企业7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5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100家。逐步形成了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包装印刷、电力能源五大产业。马口镇制线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汉川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林业和水产进入全国“百强”。形成了蔬菜、水产品、畜禽、林木四大特色板块基地,蔬菜产量、家禽出笼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全省第三。

  汉川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5公里,宜黄高速、武荆高速和汉丹铁路、汉宜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邮编:431600 代码:420984 区号:0712

行政区划

  全市辖2个街道、14个镇、6个乡:仙女山街道、汈东街道、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新河镇、庙头镇、杨林沟镇、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市政府驻仙女山街道人民大道276号。

历史

  周代市域属郧国南境。春秋战国时,楚灭郧后遂为楚地。秦属南郡。汉代晋代,均为江夏郡安陆县地。南北朝时期,宋为安陆郡地。梁至西魏间,梁安、魏安、汊川等郡先后在甑山设治,县境为其辖地。

  建县始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即公元561年,治甑山下,故名甑山县,先后属甑山郡、复州和沔阳郡。隋大业末废县为镇,并入汉阳县。621年,县恢复,移治泐山下,以汊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汊川县,属淮南道。742年,改属汉阳郡。758年,复属沔州。826年,改属鄂州。958年,改属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刘家隔)。960年,属荆湖北路,以竟陵义水流入县西,更名为义川县。977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以汉水横贯县境,改名汉川县。1071年,废县为镇,属鄂州汉阳县。1086年,县恢复,隶汉阳军。1135年,县又废。1137年复置。

  元代,各地改设行中书省,汉川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1285年,移县治于长城(今城关镇)。明代改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汉川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1376年,汉阳府降为州,汉川改隶武昌府。1380年,复隶汉阳府。1664年,湖北、湖南分治,汉川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阳府。1912年,废府设道,汉川属江汉道。1914年属江汉道。

  1949年属沔阳专区,1951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12月属武汉市,1961年6月属孝感专区,1970年属孝感地区,1993年属孝感市。1997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汉川县,设立汉川市(县级)。

  1996年,汉川市面积1644平方千米,人口约101.2万人。辖15个镇、9个乡:城关镇、马口镇、城隍镇、分水镇、杨林沟镇、脉旺镇、田二河镇、沉湖镇、垌冢镇、新堰镇、庙头镇、刘家隔镇、麻河镇、新河镇、回龙镇、尾乐乡、湾潭乡、马鞍乡、里潭乡、西江乡、南河乡、丁集乡、韩集乡、杨水湖乡。境内有3个农(养殖)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汉川市常住总人口1057396人,其中:城关镇144802人,马口镇58514人,脉旺镇41784人,城隍镇50119人,分水镇59597人,沉湖镇55496人,田二河镇40089人,回龙镇35008人,新堰镇39448人,垌冢镇20328人,麻河镇34267人,刘家隔镇27012人,新河镇36153人,庙头镇35686人,杨林沟镇44894人,西江乡45631人,湾潭乡25314人,南河乡38053人,丁集乡21865人,马鞍乡35305人,里潭乡28000人,韩集乡40682人,杨水湖乡17137人,民乐乡21874人,中洲19221人,华严13687人,刁东9834人,三星垸4425人,刁汉湖13171人。

  2004年末,汉川市总人口1077361人,辖仙女街道,马口、城隍、分水、杨林沟、脉旺、田二河、沉湖、垌冢、新堰、庙头、刘家隔、麻河、新河、回龙14镇和马鞍、里潭、西江、南河、韩集、湾潭6乡,共有42个居委会、570个村委会。2005年末,汉川市辖1个街道、14个镇、6个乡,40个居委会、601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川市常住总人口1015507人,其中:仙女山街道165230人,马口镇79833人,脉旺镇32414人,城隍镇52412人,分水镇61045人,沉湖镇60342人,田二河镇39415人,回龙镇33077人,新堰镇32455人,垌塚镇18587人,麻河镇32101人,刘家隔镇40442人,新河镇62096人,庙头镇30254人,杨林沟镇35507人,西江乡39861人,湾潭乡19534人,南河乡37918人,马鞍乡27965人,里潭乡24924人,韩集乡35046人,国营中洲农场13219人,华严农场11368人,汈东棉花原种场9012人,三星垸原种场3978人,汈汊湖养殖场9809人,汉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7647人,沉湖基地开发总公司16人。

  全市现辖2个街道、14个镇、6个乡:仙女山街道、汈东街道、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新河镇、庙头镇、杨林沟镇、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

地理

  汉川市位于汉江下游,江汉平原腹地。地跨东经113°22′~113°57′,北纬30°22′~30°51′之间。东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和汉阳毗邻,西连天门,南邻仙桃,北与应城、云梦、孝南接壤。全市东西长55.6㎞,南北宽53.03㎞。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且较低洼,由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属平原湖区。由于汉江横贯全境,历经洪水漫流冲刷,形成汉江沿岸略高,中部低平,东南部有起伏的山丘,西北部边缘(汉北河以北)有湖滨隆起的岗地。海拔一般在25米左右,约为1600km2,占土地总面积96.4%(含湖泊、水系),东南部海拔稍高的低山丘陵面积约60km2,占土地总面积3.6%。我市地貌大体可划分为平原、低丘两种类型,其中以平原为主,它决定我市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气候特征

  汉川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度,极端最高气温38.4度,极端最低气温-14.3度,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平均降水量1224.9毫米,年平均风速2.5米/秒,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10.7小时,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气候温和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但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渍涝,盛夏高温蒸发量大,常有伏旱,所以洪涝和干旱成为全市主要的气象自然灾害。

  春季(3-5月中旬):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入春以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显著增加,有利于春播作物的发育和越冬作物的生长。春季也是冷暖空气交替比较频繁的季节,平均7~10天就有一次冷空气侵袭,形成了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这段时间的晴雨相间,风向多变,气温骤升骤降的天气。

  夏季(5月下旬-8月):初夏(5月下旬~7月中旬)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梅雨季节多暴雨,洪涝灾害可发生。盛夏(7月下旬~8月)天气炎热,常有伏旱。入夏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天气由冷变热,平均气温多在23~28℃之间,适宜作物正常生长。梅雨期,常有大~暴雨或连续暴雨发生,梅雨结束后,进入酷热盛夏期,境内雨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气温升高。

  秋季(9-11月):晴天多、雨日少,时有秋寒。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乃至控制全境,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高,夜间凉爽,被人们称之为的“秋高气爽”的气候,这种天气有利于秋作物后期生长和秋收。但有时连阴雨天气出现,使日平均气温较低而发生秋寒。

  冬季(12月~2月)寒冷少雨(雪),冬末有冻害。平均气温多在3度以下,越冬作物基本停止生长,一般年份常有强寒潮侵袭,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度以下并伴有雨雪天气和5级以上偏北风,使作物受冻害,人民生活也受影响。但也有少数的年份是比较温暖的“暖冬”。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汉川市国土总面积1659.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9%,其中耕地1419899.5亩,园地9114.1亩,林地50421.4亩,水域438399.8亩,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06%,、0.37%、2.03%、17.62%。其中耕地、水域为汉川市主要土地类型。

  本市成土母质,大部分为河流冲积物及湖泊沉淀物,分布在汉江两岸平原,部分第四纪黄土分布在垌冢、麻河岗地,少部分红砂岩、石英岩风化物分布在马鞍榔头、南河的低丘地带,整个耕地土壤分黄棕壤、潮土、水稻土三个土类。耕地经过历年的农事活动,熟化程度高,土层深厚,耕性良好。经土壤普查,全市土壤肥力分为四等:一级土壤占耕地38.1%、二级占38.9%、三级占21.7%、四级占1.3%,一、二级土壤占耕地面积约77%。土壤酸碱平均为7.8,中壤和轻壤占耕地的77.8%。全市矿产资源有高岭石、石灰石、河沙和岩盐等。

水资源

  汉川市河湖交织,汉江、汉北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汉川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252mm,由于受季风影响,四季风暖干湿分明,雨量变率大而不稳,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的53.1%,4~10月降雨占全年的78.3%,月平均降雨以6月最多,12月最少。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6.10C,最高气温为38.40C,最低气温为-17.30C。汉川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7.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17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1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14.6亿m3(入境水量指汉江)。目前汉江水质为Ⅱ类,从我市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成果看,根据汉川市经济发展趋势,到2010年仅城区就缺水3.38亿m3,不包含周边乡镇。除垌冢、南河等地水资源相对贫乏外,其他乡镇水资源较为丰富。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砖瓦粘土、建筑用石料、岩盐、矿泉水等。砖瓦粘土储量为257.4万立方米,建筑用石料1965.33万吨。岩盐的储量326.9万吨,平均品位NaC167.76%,矿泉水储量目前尚不明,年建筑用石料开采量为25万吨,年砖瓦粘土开采量30.9万立方米。建筑用石料开采主要集中在马口、南河两乡镇。砖瓦粘土开采分布在汉川市17个乡镇场。岩盐和矿泉水尚未开发利用。

主要农产品

  全市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蚕碗豆、水稻、玉米、黄豆、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甘蔗、蔬菜、莲藕、荸荠、黄花菜、西瓜、蘑菇、莲籽、菱角等。常年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蔬菜、莲藕。

林木资源

  全市林木总面积达46.7万亩,其中杨树基地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16%,活立木总蓄积104万立方米;目前育苗2130亩;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2%;路渠河堤绿化率95%;村庄绿化率65.2%;城镇绿化率37.9%。

特产

  黄龙荸荠,产于黄龙沿湖近3000亩低湖田。黄龙湖的荸荠个大、皮薄,香脆可口、味甜多汁,一般亩产达1500公斤,高产田竟达3000公斤。

  汉川湖豆,又名“汉川滨湖蚕豆”,其因粒大饱满形如鞋底,故俗称“鞋板碗”,系汉江两岸的独特蚕豆品种。全市种植面积9万亩,年产量2000万斤。鲜豆籽粒饱满,色皮青薄。烹而食之,其质奇粉,其味香甜。剥皮后用以做汤,则更具鲜嫩青香美味。干豆粒不萎缩,皮不改色,可制多种副食晶,如“嘁水碗豆”、“放气碗豆”、“沙炒湖豆”、“油榨板豆”、“兰花豆”、“豆瓣酱”、“碗豆豆豉”等。汉川的城隍两河等地曾有“兰花豆之乡”之称。尤其是特有的“怪味豆”,更具有泡、酥、焦、咸、香等特点,使人馋食不厌。若用以制粉条,出粉率在30%以上,粉质光洁,白中透青,韧性强,不易折断。

  汉川辣椒,形如牛角,故名“牛角辣椒”,有一百五十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产地在新河镇一带。牛角尖椒肉层厚实,鲜嫩青脆,含籽少,辣性平和,富有多种维生素。

  汉川麻鸭,属斑杂色,眼大有神,前短后宽,其貌不扬,但产蛋多,质量好,是湖北省家禽良种之一。鸭的肉、血、汁、脑、胆、蛋等除食用外,均可作药用,且以微寒、微温而优于鸡,是补虚劳之圣药。

  马鞍月饼,始于元代,有六百年的历史,其原料用面粉调和,内馅有冰糖、桂花、青梅等,烘熟,因色美味香而著称于世。

  系马口小麻油,汉川市马口麻油厂生产。小麻油生产的传统工艺是将芝麻炒好后,用石磨磨细,放在水里浸泡,然后用瓢在水面撇油。该厂突破传统工艺流程,大胆革新,将芝麻经过筛选、炒籽、软化后,进入95型榨机,分成小麻油与麻饼。小麻油过滤后自动流进储油罐,麻饼从地道被送进仓库。其小麻油色泽透明、香味浓郁、又营养丰富、贮藏期长、而且出油率高达46%左右。该项技术革新曾获湖北省粮食科技成果二等奖。

  汈汊湖莲籽,主产于汉川市刁汊湖一带。刁汊湖莲籽籽粒饱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香可口,具有补肾、养心、固精等功效,食用、药用价值兼备。

  汈汊湖醉鱼,以野生鲭鲩为原料,现代设备和科学工艺真空包装、高温灭菌。皮爽肉脆、香酥可口,色泽红亮、风味独特,富有蛋白质,不含胆固醇。

  龙潭酒,是以稻米为原料制成的小曲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马鞍乡在榔头以老糟坊为基础,办起了集体酒厂,生产“龙潭酒”,由熊金榜、谢双林两位老师傅担任掌作,主要以高梁、小麦、大麦、稻谷、粟米、荞麦为原料,辅以黄龙湖水酿造,龙潭酒口感纯正,醇香浓厚,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可以称得上是马鞍的“五粮液”。

  德春藕粉,汉川百信藕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传统食品。以麻河镇所产富硒莲藕为原料,精工提取纯粹的藕粉。

  汉川荷月,汉川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清代《汉川县志》第十二卷的图画上记述:白饼子(即汉川荷月)酥软香甜,相传汉川尹令为奉敬朝廷,选用最上等的原料,加上陈皮、果脯,精工细作制成点心,经开水冲泡,碗中点心如同层层叠叠的洁白荷花瓣;而外形又如一轮皎洁的明月。皇上品尝后,倍加赞叹,根据白饼子产于汈汊之乡的特点,赋于“荷塘月色”之意境,赐名“荷月”。

  腊八豆,属汉川一绝,是家常菜肴,豆子经过腌渍发酵后,蛋白质分解,氨基酸增加,风味独特。

小吃

  二河三蒸,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必与汉川是水乡泽国有关。民间传说:“二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之妻。当年,起义军行军打仗,多吃夹生饭,盐水菜,有的兵士患了消化道疾病,细心的陈友谅夫人便采民间所长,以鱼藕青菜拌大米粉末而蒸,再辅以佐料,其味道醇香可口。也有传说讲,清乾隆游江南时,品尝了民间三蒸,倍为赞叹,于是,蒸菜便进入了御膳房,既而诞生了珍珠丸、珍白丸等名菜肴。

  马口发面包子,汉川马口镇的传统风味。传说三国时,长板坡之战,刘备大败,关羽从樊城率军从水路撤退,屯兵系马口(今汉川马口镇)令部下赶制干粮,以退守夏口,当时,火头军为条件所限,便想出了用酿酒曲发面的方法,结果蒸出的包子(实则馒头)松包光滑,层次分明,富有弹性,食之甘甜松韧,余味无穷,久贮而不变质。后传于世,成为地方名食。

  汉川糊汤粉,“粉”是普通的细粉,它的独特就在于“糊汤”上。糊汤是用两三寸长的野生小鲫鱼甚至鳝鱼熬的,用鱼的量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了会觉得腥,少了不够鲜。鱼肉熬得不见形,鱼骨几乎熬化,鱼肉、鱼骨髓全融进汤里。

  榔头蒸鳝,汉川市马鞍乡榔头村名小吃。

文化

文学艺术

  汉川善书,盛行于湖北省汉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曲种,自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它从宗教的“说善书”脱胎而来,是中国善书艺术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是善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本地化的结果。

  汉川皮影戏,汉川皮影用牛皮或硬纸等材料制成人物的剪影,涂上不同颜色,用灯光映在纱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作、说唱。汉川皮影造型美观,人物表现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艺术非常逼真。如影长图像一般不超过0.5公尺,用三根杆操作,一手一根,颈部一根,头可动,嘴可张,眼睛也可转,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汉川皮影戏可同时操作四个人影,说唱时也可为四个代言,说唱赋予表演,武戏对打十分精彩,不象演真戏那样要许多人,但却假戏真做。汉川皮影的唱腔有汉剧、楚剧、花鼓戏等,同时也可用渔鼓、简板、胡琴、鼓钹伴奏,这些乐器腔调均是汉川水乡的韵味,其内容与古装传统戏差不多,著名的皮影戏有《薛仁贵征东》、《五虎平南》等。汉川皮影戏主要活动于仙女山办事处、分水、脉旺、二河、沉湖、杨林、新堰、刘隔一带。过去以茶社为演出场所,艺人王结元被誉为“皮影大王”。其中,沉湖艺人制作的《西游记》、《武松打虎》等剧目曾在湖北省曲艺汇演中获奖。

  汉川民歌(民乐、民谣),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感情真挚;具有集体性、口头性、群众性和易唱、易记等特点。古老的汉川民歌,一般是口头传唱,世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大到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无不在汉川民歌中得到反映。汉川民歌的种类分为七种:健康有力的号子:分打硪号子、劳动号子、生活音调等;自由高亢的山歌: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山野民歌;开阔流畅的田歌:指人们在田间劳动的民歌;抒情幽雅的小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用途最广的民歌;热闹欢快的灯调:指龙灯狮舞、龙舟竞赛、采莲船、蚌壳精等能激励人们兴奋情结的民歌;形式多样的风俗歌:表现婚丧嫁寿、宗教习俗封建迷信等的民歌;天真活泼的儿歌(摇儿歌):指反映儿童的思想感情,为儿童所接受并传唱的民歌。

文物古迹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68处:

  • 古遗址
    • 霍城遗址,新石器-西周,省保
    • 马口窑址,清—明,省保
    • 晒网台遗址,新石器时代,省保
    • 蔡家咀遗址,新石器时代,市保
    • 神灵台遗址,新石器-西周,市保
    • 马城台遗址,新石器时代,市保
    • 城隍台遗址,五代-元朝,市保
    • 小余家湾遗址,宋—清,市保
    • 栗山遗址,西周,市保
    • 麻河皇恩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市保
    • 金鼓城遗址,唐—明,市保
    • 七里庙遗址,唐—宋,市保
    • 保和台遗址,唐—清,市保
    • 亭子咀遗址,唐—清,市保
    • 鸡鸣寺遗址,南北朝—宋,市保
    • 九王家遗址,明—清,市保
    • 后罗垸遗址,明—清,市保
    • 九斗田遗址,汉—宋,市保
    • 擂马寺遗址,南北朝—宋,市保
  • 古建筑
    • 操江井,明代,市保
    • 观音泉井,明代,市保
    • 赤壁井,明代,市保
  • 古墓葬
    • 卜省山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天鹅冲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徐家湾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蔡家岭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严家山古墓群,西晋,市保
    • 甑山古墓群,南北朝,市保
    • 尹都堂墓,明代,市保
    • 林虹南墓,明,市保
    • 大刘家湾墓群,东汉,市保
    • 叉子地墓群,汉—清,市保
    • 谭田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何羽道烈士墓,1985年,省保
    • 栗山烈士纪念碑,1964年,市保
    • 横堤烈士亭和纪念碑,1963年,市保
    • 王平章纪念馆,1981年,市保
    • 魏人镜烈士墓,1980年,市保
    • 方植三烈士墓,1966年,市保
    • 杨集桥,清代,市保
    • 喻家集天主教堂,清,市保
    • 汉川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现代,市保
    • 周福林民居,清,市保
    • 向岩墓,现代,市保

旅游

  黄龙湖风景区,地处汉川马鞍乡,东与武汉野生动物园和富阳山庄相邻,西与汉江相通。黄龙湖是一个连环湖汊,湖水面积5000亩,总长约10公里,湖底高程20.1米,水深一般2米,湖最深处4米。黄龙湖湖面开阔有神奇的九十九条湖汊之传说,因湖汊较多,弯曲狭窄 ,每当雨季,汇集周围来水,湖水呈橙黄色,犹如一条弯曲的黄龙,故名黄龙湖。

  泐山风景区,位于汉川南河乡,距城区12公里,分别有青龙山、象山、石镜山等8座山头,面积5000多亩,海拔高度为61-155米,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泐山上的观音泉东西两个泉眼一浊一清,不溢不涸,传为奇谈。

  汈汊湖,位于市境西5公里处,拥有水面86.7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型封闭式湖泊。有淡水渔业观光区、东湖游乐园、水上九曲桥、厢式钓鱼坊、渔家乐、泛舟采莲等游乐项目。

  南河溶洞,位于南河麻山。溶洞所处的麻山是一座石灰岩层的小山,高约50米,洞口在山南麓,距山脚约10米高。溶洞口呈三角形,高约0.5米,宽约1米。从洞口进去,人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向下顺滑。20米过后,底部较平,高约1.8米,宽约1.2米。再往前行约10米,有一支洞长约7米,高宽与主洞差不多。再往前行10米左右,有一宽敞的石室,为正方形,长宽各约5米、2米。溶洞内的石壁上长满了石花,五颜六色,极为美丽。

  白石湖,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北距汉川城区10公里,马口镇城郊,省蔡城公路南侧。湖泊总面积5105亩,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0.5公里,湖底高程约21.7米,正常水深约2米,最深处4米。周围均系山岭环抱,东抵马鞍官岭山,西邻丁集龟山,南靠丁集姚家山,北连马口镇家咀。环湖关联12个村组,周边由99个汊湖、嘴岭组成,因此又名百汊湖。湖中有一块陆地,名玛瑙洲,传说是七仙女丢失的玛瑙项链变化而成。

  观音泉,位于南河乡北部的栗山中。观音泉有两个泉眼,同时涌出泉水,一清一浊,两水汇合,泾渭分明。民间传说此地有石身观音壁立泉上,手里的净瓶喷出两股水柱,一清一浊,清水赈济人间良善,浊水洗净尘世污垢。

  仙女山,位于汉川市区西边,呈圆形,海拔高99.1米,占地面积216亩,系大石层结构小山,独成一峰,是江汉平原在城区中心唯一的一座山。仙女山最早的名字叫“飞来峰”,传说是秦始皇用鞭抽来的。后因形如羊蹄,亦名“羊蹄山”。又传楚襄王于此地梦游阳台与神女相会,又叫“阳台山”。清康熙年间,山上长满灵芝,传有仙女采芝,称之“采芝山”,而“仙女山”这一名称则始于一个传说。相传一个姓杜名媪的仙女,与山脚下农民卞辅华相爱成婚,婚后,杜媪仙女为病人采药治病,教村姑纺纱织布,深受乡民喜爱。不久,他们的婚事被王母娘娘发现,王母娘娘拆散了这对美满夫妻,将杜媪仙女压在“采芝山”底。乡民们为怀念杜媪,感激她的功德,捐资筹款,在山顶修了一座“仙女庙”, 卞辅华也入庙为僧,终日守在“仙女庙”。自此,人们就将采芝山改名为“仙女山”了。

  甑山古城,曾是汉川市的故城之一。据传,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汉川故城的建立有相当的历史时期,虽经三次迁徙,但汉川市第一个故城就建于甑山已不容置疑。《随书地理志》中记载:“沔阳郡甑山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寻改郡曰汊州,后周置甑山县。”《寰宇记》中记载:“废甑山城在汊川县东南四十五里,枕汉江梁天监中置甑山县”。由此可见,南朝梁武帝置梁安郡于甑山,北朝西魏改名为魏安郡,后又改名为汉川郡,北周改汉川郡为甑山郡,始置甑山县。1980年5月在此发现砖室墓群,出土有盘口壶、铁剑、花纹砖和黄釉陶罐等文物。这些墓葬与文物的出现,与古文献中记载的关于甑山故城的历史相吻合。

  西峰寺,清同治《汉川县志》载:西峰寺在县西周陂乡赤壁街,明成化年建。据传建国前西峰寺内香火很旺,周围数十里每天前来敬香的人络绎不绝。寺毁于1954年大水。2001年9月,重建西峰寺、形成公园。

人物

  • 王作荣(1919年2月6日- ),湖北汉川人,经济学家、《中国时报》总主笔、国民党党员。南京中央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美国范登堡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定居台湾。历任政府公职,早年服务于“行政院”美援会,后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考选部长”、“监察院长”。
  • 向岩(1872-1959),原名寿荫,字少蒨。湖北汉川人。1905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陆军东斌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鄂军第八师参谋长。1913年讨袁军兴,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护法运动期间,任靖国军联军第八军参谋长兼第二混成旅旅长。1922年参加北伐,任广东韶关大本营将校团副团长、北伐军第五路司令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湖北省政协特邀委员、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黄良辉(1840-1904),字耀庭,祖藉汉川分水镇肖家台(同心村)。高祖宏毅三世迁居汉阳城。三十一岁时考中了同治庚午科举人(1870),榜上名列一等第一名。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七,湖北第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其题词曰“五百年必有名士,十三省只此秀才”。
  • 冯亚佛(1876-1962),名镇东,字亚甫。湖北汉川人。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鄂任都督府秘书,后转任河南汲县知事、湖北府河口税局经理。解放后,任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1962年逝世。
  • 汪桂芬(1860-1906年),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小名惠成。湖北汉川城关人,梨园世家出身。在宗程的基础上,形成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汪派”风格,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后三杰”。
  • 田宗汉(1839—1906),字云槎,号瀛峤,湖北汉川人。清咸丰贡生。先后撰写《汉水源委考》、《治汉要略》、《汉川图记征实》、《湖北省汉水图说》,绘制《汉川县舆图》。
  • 陈文彪(191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政治委员。湖北汉川人.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团长、团政委、师政委、军区军械部长、军区炮兵副司令、总部军械部副部长等职。
  • 刘清明(1914-1998),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汉族,湖北汉川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政治委员,总参谋部测绘局顾问。
  • 唐金龙(1912-1967),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湖北汉川垌冢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 万振西(1914-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湖北汉川人。原浙江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副兵团职待遇)。
  • 尹先炳(1915-1983),湖北汉川田二河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首任军长,1955年授衔为大校。
  • 王平章(1901-1933),湖北汉川庙头镇人。曾任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等职。1933年3月28日牺牲。
  • 向忠发(1880-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仲发,湖北汉川人。生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