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文件:86033.jpg|right|thumb|260px|湘剧《五台会兄》剧照(董武炎饰杨延德, 王永光饰杨延昭)]]
 
[[文件:86033.jpg|right|thumb|260px|湘剧《五台会兄》剧照(董武炎饰杨延德, 王永光饰杨延昭)]]
  
  '''湘剧'''(汉语拼音:xiɑnɡju;英语:Xiang opera),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及江西萍乡、吉安等地。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高腔由弋阳腔逐渐地方化后形成。又受青阳腔和地方音乐的影响,在曲牌中加入大段滚唱,形成“放流”。低牌子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唱腔,唱时用唢呐或笛子伴奏,配以锣鼓。昆腔传入,稍晚于弋阳腔,清初曾一度盛行,但到清末,日渐减少。清代中叶徽调和汉调流入,湘剧始有弹腔(又称乱弹),称为南北路。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同治、光绪以后,弹腔成为湘剧的主要唱腔。脚色行当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紫脸(重唱的净)、三花脸(丑)、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跷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小生不仅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而且有穷、文、富、武4种戏路做派(即富贵衣小生、褶子小生、袍带小生、武打小生)。生行的表演,如《祭风台》中拖鞋而出的“趿鞋路”,《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金马门》中踉踉跄跄的“醉路”,以及旦行《蝴蝶媒》、《温凉盏》中的大脚婆路,与正旦合演《琵琶上路》中的滚唱,都有独特的表演和唱功。湘剧高腔有曲牌300余支,南曲多于北曲;低牌子曲牌名多与高腔相同,唱时字多腔少;弹腔(乱弹)中除南、北路外,尚有反南路(反二黄)、反北路(反西皮),以及平板(四平调)、安庆调(吹腔)、七槌半(南罗,即罗罗调)。乐队原为文场2人,武场4人。乐器有二弦、月琴、笛、唢呐、鼓板、大钹、大锣、小锣等,现已有所发展。
+
  '''湘剧'''([[汉语拼音]]:xiɑnɡju;[[英语]]:Xiang opera),[[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及[[江西]][[萍乡]]、[[吉安]]等地。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
 +
 
 +
  高腔由[[弋阳腔]]逐渐地方化后形成。又受[[青阳腔]]和地方音乐的影响,在曲牌中加入大段滚唱,形成“放流”。低牌子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唱腔,唱时用[[唢呐]]或[[笛子]]伴奏,配以锣鼓。[[昆腔]]传入,稍晚于弋阳腔,清初曾一度盛行,但到清末,日渐减少。清代中叶徽调和汉调流入,湘剧始有弹腔(又称[[乱弹]]),称为南北路。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同治、光绪以后,弹腔成为湘剧的主要唱腔。脚色行当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紫脸(重唱的净)、三花脸(丑)、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跷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小生不仅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而且有穷、文、富、武4种戏路做派(即富贵衣小生、褶子小生、袍带小生、武打小生)。生行的表演,如《[[祭风台]]》中拖鞋而出的“趿鞋路”,《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金马门》中踉踉跄跄的“醉路”,以及旦行《蝴蝶媒》、《温凉盏》中的大脚婆路,与正旦合演《琵琶上路》中的滚唱,都有独特的表演和唱功。湘剧高腔有曲牌300余支,[[南曲]]多于[[北曲]];低牌子曲牌名多与高腔相同,唱时字多腔少;弹腔(乱弹)中除南、北路外,尚有反南路(反二黄)、反北路(反西皮),以及平板(四平调)、安庆调(吹腔)、七槌半(南罗,即罗罗调)。乐队原为文场2人,武场4人。[[乐器]]有[[二弦]]、[[月琴]]、[[笛]]、[[唢呐]]、[[鼓板]]、[[大钹]]、[[大锣]]、[[小锣]]等,现已有所发展。
  
 
== 参见条目 ==
 
== 参见条目 ==

2014年10月2日 (四) 18:33的版本

湘剧《五台会兄》剧照(董武炎饰杨延德, 王永光饰杨延昭)

  湘剧汉语拼音:xiɑnɡju;英语:Xiang opera),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江西萍乡吉安等地。用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

  高腔由弋阳腔逐渐地方化后形成。又受青阳腔和地方音乐的影响,在曲牌中加入大段滚唱,形成“放流”。低牌子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唱腔,唱时用唢呐笛子伴奏,配以锣鼓。昆腔传入,稍晚于弋阳腔,清初曾一度盛行,但到清末,日渐减少。清代中叶徽调和汉调流入,湘剧始有弹腔(又称乱弹),称为南北路。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同治、光绪以后,弹腔成为湘剧的主要唱腔。脚色行当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紫脸(重唱的净)、三花脸(丑)、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跷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小生不仅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而且有穷、文、富、武4种戏路做派(即富贵衣小生、褶子小生、袍带小生、武打小生)。生行的表演,如《祭风台》中拖鞋而出的“趿鞋路”,《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金马门》中踉踉跄跄的“醉路”,以及旦行《蝴蝶媒》、《温凉盏》中的大脚婆路,与正旦合演《琵琶上路》中的滚唱,都有独特的表演和唱功。湘剧高腔有曲牌300余支,南曲多于北曲;低牌子曲牌名多与高腔相同,唱时字多腔少;弹腔(乱弹)中除南、北路外,尚有反南路(反二黄)、反北路(反西皮),以及平板(四平调)、安庆调(吹腔)、七槌半(南罗,即罗罗调)。乐队原为文场2人,武场4人。乐器二弦月琴唢呐鼓板大钹大锣小锣等,现已有所发展。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