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伊士运河在苏伊士南部的终点苏伊士湾(红海)

苏伊士运河英语:Suez Canal;阿拉伯语:قناة السويس‎,罗马化:Qanā al-Suways),旧译苏彝士,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在亚洲非洲交界处的苏伊士地峡,头尾则在地中海侧的塞德港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4公里,是全球少数具备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无船闸运河

这条运河连结了欧洲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船只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节省航程。以从英国伦敦港法国马赛港印度孟买港的航行为例,穿过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可缩短至少43%的航程距离(约7000公里)。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在地中海红海之间运输。

运河当前由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和管理。由于位置极具战略价值,根据君士坦丁堡公约(Convention_of_Constantinople),“运河在战时也可像和平时期一样,任何商用及军用船只均可使用,而无需悬挂区别旗帜。”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概述

苏伊士运河是欧、亚、非三大洲海上国际贸易的通道。运河通航后,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诸港之间的航程,比绕行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千米。苏伊士运河的年货物通过量在国际运河中居首位。

公元前1887~前1849年,古埃及第12王朝的法老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当政时期,就从尼罗河支流上的扎加济格附近经大苦湖小苦湖到苏伊士开凿了一条间接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古苏伊士运河,后因泥沙淤积失修而废弃。约在前6世纪,古埃及第21王朝尼科二世曾开始开凿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但直到前250年前后才完成。由于泥沙淤积,运河需要经常疏浚且时通时断,到775年加利夫时期予以废弃。

19世纪开始着手研究直接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方案。鉴于运河两端水位差不大,因此采用了不设船闸的海平面运河方案。1854年法国工程师F.de莱塞帕斯获得了开凿运河的特许权。1856年他参加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取得运河建成后使用99年的权利。运河于1859年4月动工。此后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缺乏劳动力、工具简陋以及一度流行霍乱等诸多因素,工程进展缓慢,历经10年才开通。1869年11月竣工通航。1882年后由英国控制。1956年埃及政府将运河收归国有。1967年6月由于中东战争,运河关闭。1975年6月运河重开。此后埃及对运河进行了扩建。

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千米,其中24%是利用曼宰莱湖提姆萨湖、大苦湖和小苦湖挖深作为航道,其余部分则是开挖陆地而成的。运河基本上是单行航道,只在巴拉(距塞得港55千米)、卡布里特(在小苦湖附近)和大苦湖中有3处航道加宽段为双航道,可以错船。船舶通过运河的时间平均为15小时。

运河自1869年通航以来,它的过水断面曾数次扩展。1975年复航时运河水深15米,11米深度处的宽度89米,过水断面面积1,800平方米,可通航吃水11.58米、满载6万吨、空载25万吨的船舶。

1980年12月完成运河第一期扩建工程。由于塞得港和陶菲克港的进港航道向外延伸,运河全长增为193.5千米。运河水深增至19.5米,11米深处宽160~170米,过水断面面积3,000~3,600平方米,可通航吃水16.15米、满载15万吨、空载37万吨的油船。

第一期扩建工程还增辟了3条汊道。塞得港支航道长26.5千米,可使船舶不经塞得港直接出入运河;提姆萨汊道长5千米;德维斯瓦汊道(距塞得港95千米)—大苦湖西航道—卡布里特西汊道,共长27千米。此外,裁直一些弯道,并建成监视船舶动态的电子控制系统,从而缩短了船舶通过运河的时间,进一步保障了航行安全。允许船舶通过运河的最大航速为每小时14千米。第一期扩建工程挖泥约7亿立方米,工程造价12.7亿美元。

苏伊士运河第一期扩建工程完工以后,通过运河的船舶数量和吨位均有显著增加。1981年通过运河的船舶总数达到21,870艘(平均每天60艘),比1975年增长3倍。1981年通过运河的船舶吨位达3.42亿净吨,收入9亿美元,比1980年增加40%。1994年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将航道水深增至23.5米,水深11米处的宽度增至240米,过水断面面积为5,000平方米,可通航载重26万吨、空载70万吨的油船。

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
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

历史

古代开凿

开凿运河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其名字即为“苏伊士”一词的来源)为了进行直接贸易,下令挖掘一条贯通“东西方向”的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有证据显示这条运河持续存在到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随后运河被荒废, 目前为一条连接尼罗河开罗东侧与苏尔士运河南段的一条灌溉渠、阔约50米、当中有多个水闸,已不能通航。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尼科二世着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没有完成工程。

运河最后于约公元前500年,由征服埃及的波斯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完成。大流士在尼罗河岸建立了许多花岗岩石碑纪念其功绩,其中有一块位于离苏伊士130公里远的Kabret附近的被称为大流士碑铭(Darius the Great's Suez Inscriptions)中写着:

大流士王曰:吾乃波斯人。吾起于波斯而征于埃及。吾命开此河,发于尼罗奔流埃及,止于瀚海濒临波斯。此河即成,埃及之舟舶可沿之直抵波斯,合吾所愿。
Saith King Darius: I am a Persian. Setting out from Persia, I conquered Egypt. I ordered this canal dug from the river called the Nile that flows in Egypt, to the sea that begins in Persia. When the canal had been dug as I ordered, ships went from Egypt through this canal to Persia, even as I intended.

托勒密二世于公元前250年左右重夺运河。运河在随后一千年中持续被改进、摧毁和重建,直到公元8世纪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废弃。

部分可考的古代部分运河开放时期的开始时间如下:

  • 辛努塞尔特三世时期,约公元前1874年。
  • 塞提一世时期,公元前1310年
  • 尼科二世时期,公元前610年
  • 大流士一世时期,公元前510年
  • 托勒密二世时期,公元前285年
  • 罗马图拉真国王时期,公元117年
  • 阿拉伯埃米尔时期,公元640年。此后开放了150年。
1881年的苏伊士运河图画

近代重建

近代挖掘运河的尝试是在古运河被废弃一千多年后。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不过由于法国人勘定有误,计算出红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高,意味着无法建立无船闸的运河,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在和英国势力的对抗中离开埃及。

拿破仑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因为美洲的殖民地被英国所夺,所以重点向东方发展。打通苏伊士运河对法国意义更为重大。1854年至1856年,法国驻埃及领事斐迪南·德·雷赛布子爵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塞伊德帕夏(Sa'id of Egypt)特许成立公司,并按照奥地利工程师Alois Negrelli制定的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公司通过租赁相关土地,可自运河通航起主持营运99年。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法语:Compagnie Universelle du Canal Maritime de Suez)成立,强征埃及贫民穿过沙漠挖掘运河,部分苦力甚至被施以鞭笞。工程耗时将近11年,期间克服了大量技术、政治和经费问题,最终花费1860万,超出最初预算大约两倍。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这一天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运河争夺

运河甫一通航马上对世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工业革命的船只前哨站,是世界全球化的一大进步。当时人们只要搭配六个月前竣工的美国大陆铁路网,就能在创纪录的时间内环游整个世界。此后环游世界者多会经过此地。

运河同时在欧洲国家于非洲的渗透和殖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870年至1930年,苏伊士运河公司的纯利润达35亿法郎,大部分为英法两国摊分。其间在1875年,伊斯梅尔帕夏(塞伊德帕夏的继任者)因外债被迫将其国家持有的运河股份卖给英国。在1882年英国骑兵进入并保护运河后,1888年的君士坦丁堡公约(Convention_of_Constantinople)明确运河为大英帝国保护下的中立区。在1936年英埃条约(Anglo-Egyptian treaty of 1936)中,英国坚持保留了对运河的控制权。其间埃及王国和宗主国英国一直控制运河。

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王国对英法宣战后自意属利比亚入侵埃及王国,并以夺取苏伊士运河为目标,但因英军驰援埃及最终失败。1941年2月纳粹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隆美尔协同盟友意大利,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试图向苏伊士运河投掷炸弹。英国著名魔术师贾斯帕·马斯克林(Jasper_Maskelyne)当时是英军特战部队的一名中尉,利用探照灯和锡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干扰德军飞行员的夜间视野,辅以日间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轰炸精度大幅下降,成功守护苏伊士运河。

1951年,埃及政府推翻了1936年《英埃条约》,要求英国撤军。1954年埃及王室倒台后英国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埃及。

由于埃及寻求获得苏联军备,英美撤除了对建设阿斯旺大坝的援助,之后纳赛尔总统宣布运河国有化,导致英法联合以色列入侵。1956年苏伊士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持续了一星期,运河因损伤和沉没船只的影响而关闭,直至1957年4月在联合国援助下才清理完毕。联合国亦建立一支部队以维持运河与西奈半岛的和平。

运河在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后再次被关闭达八年,当时有十五艘船在运河中停留了八年,称为“黄色舰队”。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埃及军队一度横越运河进入西奈半岛以色列控制区,随后以色列军队又跨越运河西渡。1974年起,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入驻西奈半岛。运河在1975年6月5日才再次开通。虽然以色列对此一直表示抗议,但有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埃及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例如战争或领土被侵占),埃及可以对当事国采取关闭运河的自卫措施。

经济影响

19世纪首次通过运河的情形之一

苏伊士运河建成后主要使地中海国家的海上贸易大国受惠。这些国家现在与近东和远东的联系要比诸如英国或德国之类的北欧和西欧海域贸易大得多。当时与中欧有紧密联系的哈布斯堡王朝主要贸易港口的里雅斯特迅速崛起。 苏伊士运河也促使地中海港口通往中欧东欧的陆路交通迅速发展。苏伊士运河也在东非地中海地区的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19世纪到孟买的轮船旅行为例,苏伊士运河能为从布林迪西的里雅斯特出发的航行节省37天的时间,从热那亚为32天,从马赛31天,从波尔多利物浦、伦敦、阿姆斯特丹和汉堡为24天。当时,人们还必须考虑要运输的货物是否可以承担昂贵的运河通行费。根据船运公司今天的信息,与绕行非洲的路线相比,从新加坡经苏伊士运河到鹿特丹的路线将缩短6,000千米(3,700英里)的航程,9天的时间。由于采用较短的航线,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航运可节省44%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20世纪,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伊士运河危机,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贸易几次陷入停顿。许多贸易流量也从地中海港口转移到汉堡和鹿特丹等北欧港口。冷战结束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考量及一带一路倡议,才使比雷埃夫斯的里雅斯特等地中海港口再次成为增长和投资的重点。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的重要外汇收入来源,每年约25,000艘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运河管理局统计报告显示,自1975年6月重新启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征收的船只过境费达300亿美元。亚欧之间除石油外的一般货物海运,有80%经过苏伊士运河。不过由于中东地区的大量输油渠道以及公路和铁路的竞争,苏伊士运河面临着过往船只特别是运油船减少的危机,因此管理当局近年调低了过境费用。埃及政府计划在2010年将运河最大允许吃水深度改进至72英尺(22米),以允许超级油轮通过。

布局与运作

建成时,运河长164 km(102 mi)深8米(26英尺)。经过几次扩建,现在长193.30 km(120.11 mi)深24米(79英尺)和宽205米(673英尺)。苏伊士运河包含22 km(14 mi)的北段,运河本身为162.25 km(100.82 mi),9 km(5.6 mi)的南段。

所谓的新苏伊士运河是自2015年8月6日起中段的一条新平行运河,其长度超过35 km(22 mi)。苏伊士运河的当前参数(包括平行断面的两个独立运河)为:深度23至24米(75至79英尺) ,宽度至少205至225米(673至738英尺) (深度为11米(36英尺)处测得的宽度)。

容量

在某些条件下,运河允许最多吃水20米(66英尺)或240,000载重吨位,最大高度为水线上68米(223英尺),最大宽度为77.5米(254英尺)。苏伊士型的尺寸大于巴拿马型和新巴拿马型,与巴拿马运河相比,苏伊士运河可以容纳更多的交通和更大的船只。一些超级油轮太大以致无法横穿运河。其他船只例如超级油轮可以将部分货物卸载到运河局拥有的船上,以减少其吃水,并在运河另一端的重新装载。

导航

由于平坦的地形及运河两端的微小海平面差异,运河没有船闸根据《海岸研究杂志》 2012年的一篇文章,由于运河没有海浪闸门,末端的港口可能受到地中海和红海海啸的突然影响。

坎塔拉(El Qantara, Egypt)附近的巴拉旁路(Ballah-Bypass)和大苦湖之间有一条设有过境区的运输线。通常一天有三支船队穿越运河,两支南行,一支北行。船只以8节(15千米每小时;9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航行。低速有助于防止船只的尾迹侵蚀河岸。通过运河大约需花费11到16个小时。

至1955年,大约三分之二的欧洲石油通过运河。运河约占世界海上贸易量的8%。2008年,有21,415艘船只通过了运河,总收入为53.81亿美元,平均每艘251,000美元。

新的航行规则于2008年1月1日生效,由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董事会通过。最重要的修订包括允许吃水深度62-英尺(19-米)的船只通过,允许的宽度从32米(105英尺)增加至40米(130英尺) ,并对未经许可在运河内使用非苏伊士运河管理局驾驶员的船只处以罚款。该修正案允许装有危险货物(例如放射性或易燃材料)的船舶如果他们符合国际公约提供的最新修正案的规定。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有权确定协助军舰穿越运河所需的拖船数量,以在运输过程中获得最高的安全性。

建成时,运河长164 km(102 mi)深8米(26英尺)。经过几次扩建,现在长193.30 km(120.11 mi)深24米(79英尺)和宽205米(673英尺)。苏伊士运河包含22 km(14 mi)的北段,运河本身为162.25 km(100.82 mi),9 km(5.6 mi)的南段 。

穿越运河期间停泊在巴拉(El-Ballah)的船只

运作

2015年8月之前,运河太窄以致无法进行双向双向通行,因此船只必须驶入船队并使用旁路。旁路共长78 km(48 mi)占运河全长 193 km(120 mi) 的40%。从北到南,旁路有塞得港旁路(入口) 36.5 km(23 mi) ,巴拉(Ballah)旁路和锚地9 km(6 mi) ,蒂姆萨(Timsah) 5 km(3 mi)和德沃索尔(Deversoir)旁路(位于大苦湖的北端) 27.5 km(17 mi) 。旁路于1980年完成。

通常一艘船需要12到16个小时才能通过运河。运河24小时运力约为76艘标准船。

2014年8月,埃及委托一家由埃及军队和全球工程公司工程楼(Dar Al-Handasah)组成的财团,在苏伊士运河地区开发国际工业和物流枢纽,并在60公里至95公里处建造新的运河段和拓宽与挖深其他37公里长的运河。这项工程将允许船只在72公里长的运河中央段双向通行。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于2015年8月6日为这项工程剪彩。

2014年10月,北行船队经过南行船队,在大苦湖中等候。

船队航行

由于运河不能满足不受管制的双向交通,因此所有船都必须按24小时的排程跟随船队穿越运河。每天04:00有一个向北的船队从苏伊士出发。在双河道段,船队使用东部路线。南行船队同步通过,其于03:30从塞得港出发,在双河道段与北行船队相遇。

跨越运河的设施

从北到南:

  • 苏伊士运河大桥,是一座位于El-Qantarah el-Sharqiyya的高层公路桥,高于河面70-米(230-英尺),由日本政府协助建筑,2001年完工。
  • 法尔达内铁路大桥,位于伊斯梅利亚北部20 km(12 mi),2001年完工。是世界上最长的旋转桥(Swing bridge),跨度340米(1,120英尺)。先前此处的一座桥在1967年阿以冲突中被毁。
  • 苏伊士以北57千米(35英里)处以一个运送淡水到西奈半岛的渠道。
  • 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位于大苦湖以南,建于1983年。后来因漏水问题,1992年至1995年在旧渠道中又新建了一个渠道。
  • 苏伊士运河高架输电线,建于1999年。

事件

这是2021年3月24日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拍摄的货轮搁浅现场。新华社发
  • 1869年11月17日,在苏伊士运河开幕式的船队游行中,法兰西火轮船公司的“佩鲁赛号”(Péluse)于塞得港港门附近停泊时,不小心搁浅。
  • 1869年11月22日,一艘埃及的蒸汽船“拉提夫号”(Latif)与其他数艘船搁浅在苏伊士港。
  • 1883年6月11日,蒸汽船“维多利亚号”(Victoria)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中,其船尾柱及螺旋桨均损坏。
  • 1885年8月11日,预计从布什尔航行至伦敦的蒸汽船“丹吉尔号”(Tangier)搁浅在苏伊士运河大苦湖段。
  • 1885年10月13日,蒸汽船“丕林号”(Perim)搁浅在苏伊士运河Chalonf段。
  • 1886年4月10日,预计从孟买航行至伦敦蒸气船“坎特伯雷号”(City of Canterbury)搁浅在“蒂姆萨湖—伊斯梅利亚”段(Timsah-Ismailia),蒸汽船“爱尔娃号”(Alva)意外搁浅在东线的北灯塔(North Lighthouse)处。
  • 1893年9月5日,负责东方航线的蒸汽船“欧若亚号”(Oroya)在苏伊士运河中、距离运河河口64公里处搁浅。
  • 1893年12月27日,苏格兰格拉斯哥一间航运公司的蒸汽船马西森号(Clan Matheson)在苏伊士运河中、距离运河河口54公里处搁浅。
  • 1905年9月5日傍晚,在塞得港南方9哩处,英国货轮“查塔姆号”(Chatham)在往北行驶时,被一艘向南行驶的货轮撞击。船上煤油灯因此摔破,燃起熊熊烈火。由于火烧到了储存80吨炸药与焦煤的前半部船舱,让船付之一炬,运河上还飘散着易燃的残骸、碎片。
  • 1908年1月23日,由于飓风来袭,一艘荷兰蒸汽船“雷鸣号”(The Goentoer)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中。当地天气在5天后虽较为和缓,但依旧不够稳定,无法让蒸汽船顺利驶离。
  • 1926年11月4日,一艘荷兰蒸汽船“卡里蒙恩号”(Karimoen)因大雾搁浅在苏伊士运河河岸。这艘船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及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启航,预计抵达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
  • 1933年11月30日,一艘货轮在苏伊士运河上触岸,船身在河道上打横,船首及船尾均搁浅,堵住其他船只的去路。
  • 1934年1月5日,“阿伯丁线”航运公司(Aberdeen and Commonwealth Liner)旗下一艘13,856吨的船“埃斯佩兰斯海湾号”(Esperance Bay),搁浅在苏伊士运河大苦湖段。该船载了112名旅客,并有220名船员,从澳洲启航,预计航向英国。隔日,在卸载600吨的货物后,该船成功脱浅。
  • 1934年10月10日,一艘16,113吨的客货船“纳尔代拉号”(Naldera),搁浅在苏伊士运河Kabret段。这艘客货船为铁行轮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P. & O. Company)所有,航程起于英国伦敦,终于印度孟买。
  • 1937年4月10日,铁行轮船公司旗下一艘19,627吨的大型轮船“印度总督号”(Viceroy of India),满载700名旅客,于一日内搁浅两次。第一次是在苏伊士运河河口搁浅,所幸并无大碍,由拖船脱离后,便继续航行。不久,却又在距离埃及塞得港65浬处,因为强风而搁浅。当日下午在卸除部分货品后,成功从河中浮起。不过,船尾舵、船壳均有损伤。这艘船挡住数艘通航船只的去路。载着数百名旅客的19,970吨轮船“奥龙特斯号”(Orontes),被迫请旅客上岸等候事故排除。另外两艘轮船上的旅客也被迫下船,改搭火车,再转乘其他轮船。1937年4月13日当地时间晚上9点,“印度总督号”终于离港,航向法国马赛。
  • 1939年2月18日,一艘14,193吨的伦敦轮船“摩顿湾号”(Moreton Bay)在苏伊士运河河口搁浅。这艘船隶属于“阿伯丁线”航运公司(Aberdeen and Commonwealth Line)。不久后,该船即成功脱浅。因为没有损伤,继续航向澳洲。
  • 1952年5月12日 一艘英国豪华邮轮卡罗尼亚号(Caronia)因一阵强风,在苏伊士运河上搁浅,同时堵住运河南北航道。
  • 1953年9月27日,一艘6,219吨的英国货轮“教会号”(Lord Church)搁浅在苏伊士运河。这艘船载运8,500吨的锰矿,从印度孟买启航,预计航行至荷兰鹿特丹。这起事故令6艘船无法顺利航向地中海。
  • 1953年10月24日,3艘船在苏伊士运河追撞,导致运河停止通航12小时。当日,挪威油轮“哈弗丕林斯号”(Havprins)因引擎问题搁浅,紧随在后方的美国货轮“钢铁辩护人号”(Steel Advocate)反应不及,撞上“哈弗丕林斯号”停泊用的缆绳。为了摆脱缆绳,美国货轮却又不小心撞上后头的英国货轮“伊庭达号”(Itinda)。所幸该起事故没有造成船只太严重的损伤。
  • 1953年11月2日,退役的独角兽号航空母舰(Unicorn)离开塞得港、航向英国时,于苏伊士运河搁浅。5小时后,顺利由拖船拖离。
  • 1953年11月24日晚间,一艘7,176吨的巴拿马籍货轮“大西洋潮流号”(Atlantic Wave)在塞得港南方8哩处搁浅,阻塞通航5个小时,所幸隔日即事故即告解除。
  • 1953年12月5日晚间,一艘10,172吨的巴拿马籍邮轮“佳士得苏伊士号”(Caltex Suez)载着15,000吨的原油,从波斯湾航向英国。但在塞得港南方51哩处搁浅,阻挡苏伊士运河通航12小时。该船为纽约暨巴拿马海外蒸汽船公司(Oversea Steamships Company of New York and Panama)旗下的油轮。所幸事故隔日即解除。
  • 1953年12月8日,一艘7,176吨、从远东航向欧洲的法国货船“欧莱号”(Auray)在塞得港40哩处搁浅,阻塞航道12小时。
  • 1954年11月10日一艘赖比瑞亚油轮“法莱卡号”(Falaika)因为操纵问题而搁浅。紧随在后的两艘货轮——赖比瑞亚籍与法国籍——为了闪避搁浅的“法莱卡号”,也触岸搁浅。这起事故导致苏伊士运河暂停通航12小时。
  • 1954年12月31日,一艘满载原油、悬挂赖比瑞亚国旗的希腊油轮“世界和平号”(the World Peace)因舵机损坏,在距离塞得港南方38哩处,撞上1942年由英国所建得阿尔佛丹铁路桥(El Ferdan)。甲板损坏,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上,所幸没有造成爆炸与伤亡。这艘船的船东为希腊航运巨头尼亚尔霍斯(Stavros Spyrou Niarchos)所经营的世界油轮公司(World Tanker Corporation)。这起事故堵住200多艘船的去路,3日后在拖船、驳船、起重机船、推土机和帮浦的合力解救下,才成功解围。
  • 1956年3月20日,一艘挪威油轮“奈汉默号”(Nyhammer)在苏伊士运河上搁浅,导致停航一整天。
  • 1956年7月21日,一艘7,260吨的美国货轮“海洋之星号”(Seastar)在苏伊士运河搁浅。这艘船为德州休士顿的陶德休士顿公司(Todd-Houston S. B. Corp.)所有。
  • 1956年10月2日,一艘2,270吨的英国货船“亨德利克号”(Hendrik)离开一条窄小的水道时搁浅时,在距离塞得港30浬处搁浅,其船首深陷泥岸,卡在运河往南的航道一个半小时后,才被拖船拖走。这艘船当日早上刚从塞得港启航,预计航向埃及伊斯梅利亚
  • 1956年10月3日,一艘607吨的南斯拉夫的摩托船(内燃机船)Vrbas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该船是埃及领航员接管苏伊士运河后的第一起搁浅事件。不久后,同一天又有一艘埃及货轮及希腊货轮搁浅。
  • 1956年10月15日,一艘10,639吨的英国油轮“史蒂芬碉堡号”(Fort Steven)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导致通航时间延迟2小时。该船从波斯湾启航,载着1,500吨的原油,航向英国。
  • 1957年6月12日,一艘9,786吨的瑞典油轮“金恩号”(Kinn)搁浅于苏伊士运河。
  • 1957年6月19日上午,巴拿马船“贝萨亚河号”(Rio Besaya)搁浅。在这起事故发生之前不久,还有一艘10,799吨的英国油轮“蒺藜号”(Tribulus)搁浅,阻碍南向航道12小时。
  • 1957年8月16日晚间,一艘从波斯湾启航的9,403吨土耳其油轮“巴贝多号”(Barbados)往北航向土耳其时,在塞得港南方18哩处搁浅,阻碍通航12小时。
  • 1957年8月30日,一艘3,000吨的南斯拉夫货轮“乌奇卡号”(Ucka)因舵机损坏而搁浅。
  • 1957年9月7日,一艘10,984吨的英国摩托船“杜伦号”(Durham)在苏伊士运河搁浅,所幸船身并无受损。
  • 1957年9月10日,一艘21,000吨的赖比瑞亚油轮Petrokure号在苏伊士运河入口处搁浅,但并无影响通航。
  • 1957年9月15日,一艘11,791吨的瑞典油轮“达纳兰号”(Danaland)因引擎爆炸,船只失去控制,搁浅在苏伊士运河,导致交通受阻9小时。前一天埃及政府刚举行取回苏伊士运河管理权一周年的庆典。在庆典中,埃及运河管理局局长穆罕默德・尤尼斯(Muhammad Younis)宣布1958年1月,苏伊士运河将能容纳吃水水深35呎的船只,并强调两周以来的船只通行数量为47艘,比起苏伊士运河公司过去的40艘要多。
  • 1957年10月14日上午,一艘23,233吨的赖比瑞亚油轮“安德罗斯泉号”(Andros Springs)在塞得港南方25哩处搁浅,方向舵损坏。
  • 1957年11月28日,一艘8,819吨的荷兰油轮Purfina Netherland号因引擎问题而搁浅,影响苏伊士运河的交通4小时。
  • 1957年12月20日,一艘5,185吨的哥斯达黎加货轮“马尔祖克号”(Marzuk)搁浅于苏伊士运河。
  • 1957年12月22日,一艘20,235吨的赖比瑞亚货轮“世界审判者号”(The World’s Jury)在塞得港南方51哩处搁浅,阻碍后方15艘船的通航。
  • 1958年1月14日,10,712吨的英国油轮“埃索伦敦号”(Esso London)与6,612吨的瑞典油轮“谷神号”(Ceres)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导致运河的领航工作停摆12小时。
  • 1958年1月26日,苏联油轮“高尔基号”(Gorky)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事故在两小时后排除。
  • 1958年2月7日,瑞典船长A. Teramo控诉埃及的领航员让他的油轮“谷神号”(Ceres)搁浅12次,造成船舵毁损。
  • 1958年2月11日,8,046吨的赖比瑞亚油轮Mariverda号及12,843吨的挪威油轮Vestfpld号在浓雾中搁浅,导致苏伊士运河中往北的船队停驶。
  • 1958年3月7日,埃及的沙漠风暴导致一艘5,469吨的英国货轮Shahzada号搁浅。
  • 1958年4月21日,船籍为赖比瑞亚的美国油轮“世界之美号”(The World Beauty)与另一艘同为赖比瑞亚籍的23,233吨油轮“安德罗斯泉号”(Andros Springs)在苏伊士运河上相撞,两艘船的船首均损毁。同日,一艘8,738吨的英国油轮“英国旗号”(British Ensign)因引擎问题,在苏伊士运河南端靠近出口处搁浅。紧随在后的11,224吨瑞典油轮“安菲翁号”(Amphion)也因前方船只突然停驶而搁浅。
  • 1958年11月24日,10,645吨的英国油轮Caltex Wellington及12,500吨的丹麦油轮Dansborg在塞得港南方12哩处搁浅。两艘船原本往北航行,导致往北的船只延迟12小时通航,往南的则延迟24小时。事故发生的前一日,苏伊士运河才刚因沙漠风暴停顿3小时。
  • 1959年2月20日早上,一艘24,883吨的赖比瑞亚油轮“世界之智”(World Intelligence)在塞得港南方60哩处搁浅,阻碍苏伊士运河通航12小时。据报纸报导,这起事故是48小时内的第二起。
  • 1959年4月21日,一艘7,195吨的意大利船只“厄瑞克忒翁号”(Eretteo)因引擎问题搁浅,导致通航受阻7小时。
  • 1960年2月2日,一艘12,192吨的英国油轮“蜗牛号”(Hemiplecta)在苏伊士运河搁浅。由于该船是往北的船队中的第二艘,造成后发24艘船无法继续航行。
  • 1960年4月16日,埃及吹起沙漠风暴,一艘18,400吨的希腊船“祖国号”(Patris)因此在塞得港南方搁浅,阻碍25艘船的通行。另外一艘Central Gulf汽船公司(Central Gulf Steamer Corporation)旗下的希腊客轮与一艘美国油轮“波托马克号”(Potomac)搁浅。后者甚至不幸与另一艘7,601吨的美国油轮“绿谷号”(Green Valley)相撞。
  • 1960年11月27日,一艘法国货轮Berenice为了闪避水面上起火的油污(该油污为一艘漏油的油轮所造成),而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上。此一超高的通行船只数量被认为是事故堵塞交通后的影响。
  • 1960年11月27日,蒸汽油轮“卡兹玛号”(Kazimah)搁浅在苏伊士运河,右舷的油舱受损起火,一艘前来抢救的挖泥船也着火。船上原本预计运送至英国的货物,被迅速救出,送至其他船上)。苏伊士运河上的另外两艘船,为了闪避这桩事故,不小心搁浅。
  • 1976年10月13日,一艘向南行驶的30,000吨的希腊油轮Uanxllas号搁浅在苏伊士运河上,15小时候救援成功。
  • 1989年,装载14,000吨磷酸盐的巴拿马籍货轮“光荣蓝宝石号”(Sapphire Glory)自约旦亚喀巴港启航,预计航向印度。但在埃及大城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附近,擦撞珊瑚礁搁浅。船上的磷酸盐外泄,导致当地海洋的生态危机,引发埃及的官员与环境专家的关切。
  • 2017年10月18日,日本货轮“OOCL Japan”因机械故障搁浅。
  • 2021年3月24日,由台湾长荣海运向船东为日本正荣汽船(Shoei Kisen Kaisha)承租的大型货柜轮长赐轮(Ever Given),于苏伊士运河搁浅并横向堵截航道六天,导致运河航路堵塞,造成超过300艘船只排队等候,具体事发原因与经过,相关单位调查中。
  • 2021年9月9日,有一艘货船在苏伊士运河短暂搁浅。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