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形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领绿鹦鹉(雄)

鹦形目学名Psittaciformes英文:Parrot),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Aves)中的一个。中型攀禽。头骨的腭型为索腭。嘴强大而曲,先端具钩,基部具蜡膜。翅的外形略呈尖形,第5枚次级飞羽缺。尾通常12枚长短不一。足呈对趾型,第2、3两趾向前,第1、4趾向后,有利于在树上攀援。大都分布于热带和南半球,是有名的笼鸟。尾脂腺被。廓羽具副羽。雌雄鸟无大差别。羽色艳丽,鸣声单调,但舌多肉质而柔软,大多能模拟人语。多以谷物、果实等为食。在树洞中营巢。雏鸟为晚成性。本目包括大约342,划分成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 Cockatoos)、鹦鹉科(Psittacidae, True parrots)和鸮鹦鹉科(Strigopidae, New Zealand parrots)三个。据统计,这三个鹦鹉科均有三分之一的物种濒临绝种。中国南部和西南部产鹦鹉6~7种,均属鹦鹉科,皆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俗语鹦鹉鹦哥可以用来单独指代鹦鹉科,或者整个鹦形目,一般多指称后者。

本目的所有种类都有如下特征:钩曲的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

本目鸟类可以在世界上多数气候温暖的地区找到,包括印度东南亚西非美国也曾有一个种卡罗琳鹦哥,但现已灭绝。鹦形目为数最多的地区为大洋洲澳洲)、南美洲中美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南美洲的浅蓝绿金刚鹦鹉,巴西的伯南布哥鸺鹠,与爪哇麦鸡美拉尼西亚新喀吸蜜鹦鹉现今已被列为“可能灭绝”(Possibly Extinct)的鹦鹉。

起源

通常来说,一个地区如果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集中地拥有某个科的很多种类,那么该地区就很可能是这个科共同祖先的故乡。

南美和大洋洲拥有着如此众多的种类,暗示着本目起源在冈瓦纳大陆。 然而鹦鹉科的化石记录稀少,它们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测。

最早的类鹦鹉鸟类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 (约7千万年前)。在怀俄明州找到的这块长15mm的下喙碎片类似于现存的吸蜜鹦鹉类。至今仍不清楚该标本是否应归入鹦鹉类。

欧洲有着更丰富的始新世(5千8百万到3千6百万年前)化石记录。在英国德国找到了几具较完整的类鹦鹉鸟类的骨骼化石。尽管还不能十分确定,但总的来说这些标本并不像是现代鹦鹉的祖先,而仅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并在后来灭绝的亲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时期没有像北半球那样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约2千万年前)都还没发现类似鹦鹉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发现了确凿无疑的鹦鹉化石,其上颌与现存的白凤头鹦鹉甚至无法区分。

分类

绿翅金刚鹦鹉

目前学界对于鹦形目的分类意见不一,某些学者认为应该将吸蜜鹦鹉独立作为本目的一个科──吸蜜鹦鹉科(Loriidae)而非归入鹦鹉亚科当中,还有人认为应该把凤头鹦鹉类和吸蜜鹦鹉全部归入广义的鹦鹉科中(此时,鹦形目只包含鹦鹉科一科)。大多数的看法认为,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比较特殊,因此应该独立成科。其特性如下:

  • 具有可活动的羽冠
  • 在颈动脉有不同的排列方式
  • 具有胆囊
  • 不同的头部骨骼
  • 羽毛中没有像鹦鹉科那样用于折射光线的羽毛结构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同意此种观点,郑光美同意仅立一科。而在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采用的是分为三科的做法。

下面列出的是按照分为凤头鹦鹉亚科和鹦鹉亚科观点,其它分类方法可参照下表稍作调整即可。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 凤头鹦鹉科(Cacatuidae):凤头鹦鹉类,6属20种
  • 鹦鹉科(Psittacidae):鹦鹉类,约 330 种
    • 吸蜜鹦鹉亚科(Loriinae):12属53种,集中分布于新几内亚,扩散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南太平洋诸岛。
    • 鹦鹉亚科(Psittacinae):分为下列:
      • 彼斯奎氏鹦鹉族(Psittrichadini):彼斯奎氏鹦鹉
      • 啄羊鹦鹉族(Nestorini):1属3种,包括新西兰的 啄羊鹦鹉卡卡鹦鹉,以及已经灭绝的诺克福岛卡卡鹦鹉
      • 鸮鹦鹉族(Strigopini):只有1属1种,鸮鹦鹉
      • 侏鹦鹉族(Micropsittini):6种侏鹦鹉,全部属于同一属
      • 无花果鹦鹉族(Cyclopsitticini):无花果鹦鹉,3属6种,全部来自新几内亚及邻近地区
      • 宽尾鹦鹉族(Platycercini):14属37种,包括玫瑰鹦鹉
      • 旧大陆鹦鹉族(Psittaculini):旧大陆鹦鹉,12属66种,分布于印度至大洋洲
      • 鹦鹉族(Psittacini):非洲热带界鹦鹉类,3属12种
      • 金刚鹦鹉族(Arini):新热带界鹦鹉类,30属148种

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是指一些鸟类可以模仿人类语言,因为鹦鹉作为该类鸟的代表而最为人知,所以鹦鹉学舌作为此类的通称。会学舌的鸟类所能掌握的词语程度不同。有些例如乌鸦虽然很聪明,但只会个别词语;而非洲灰鹦鹉大概可以学舌2000个词语。

而关于鹦鹉是否可以和人对话交流的研究上,最知名的首推非洲灰鹦鹉。艾琳·派波柏格(Irene Pepperberg)博士与非洲灰鹦鹉艾利斯(Alex)经过了三十年的训练与实验,证明了若是能让灰鹦鹉了解单字所代表的意义,是可以和鹦鹉进行对话交流的。艾利斯于2007年九月过世,牠对主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See you tomorrow.You be Good, I love you.(明天见,你保重,我爱你)”,派波柏格博士则出了一本书《Alex & Me: How a Scientist and a Parrot Discovered a Hidden World of Animal Intelligence—and Formed a Deep Bond in the Process》(ISBN 9780061673986)纪念艾利斯。

人类饲育

目前多数的鹦鹉品种在中国大陆依据《华盛顿公约》参照二级保护动物,在台湾属“二级保育类动物”进行保护,因此须向相关部门申请才能饲养鹦鹉,且要遵守其繁殖出来的后代不得随意出售,否则属于违法犯罪选为。但是少数的品种因此人工繁殖属于无危品种,并不在此范围,如虎皮鹦鹉玄凤鹦鹉月轮鹦鹉情侣鹦鹉等。

饲育条件

人类驯养鹦鹉,如同饲育其他的宠物一样是培养责任感与同理心的其中一种渠道。但是鹦鹉皆具有鸣叫、啃咬的本性,容易产生噪音污染环境问题,应在家人、社区的其他住户都能接受的情况考虑饲养鸟类。以不同渠道取得鸟类应由鸟类医师进行健康检查。饲养的环境温度为摄氏20度至30度之间的通风环境为佳,羽毛尚未长齐的幼鸟及雏鸟应为摄氏25度至30度之间,避免过度的风吹日晒雨淋。选择宽敞的笼舍,保持环境的卫生和良好的空气品质。并备妥电子料理秤观察记录宠物鸟的体重、温度计能得知环境温度。

生物学研究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的动物包含鸟类在内,应以方形或长形格局的生活空间为主。由于鹦鹉拥有啃咬探索世界的天性,笼舍与笼内的摆设材质以不锈钢或安全材质为主,能降低误食后引发金属中毒。一个笼子内一对同品种且相处融洽的雌雄鸟。

饮食相关

野外的鹦鹉通常会进食果实、种子及果仁,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种类的食物供鹦鹉食用,因此可得到多种的食物及均衡的营养。但于人工饲养的环境下,饲主通常只给予葵花籽、花生,并不时给予蔬菜水果并不能提供均衡及足够的营养,长时间喂食会导致健康问题。

以种子及果仁作为主要粮食几个缺点:

维生素A是非常重要的养料,对于维护多种身体组织的健康及功能尤其重要,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缺乏维生素A会降低雀鸟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有多种的感染都是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
过量脂肪会导致脂肪肝Fatty Liver),最终会使肝脏坏死。

美国布朗氏(Brown's)与台湾阿迷购(Amigo)推荐的鹦鹉每日食物营养比例如下:

  • 45% 新鲜的蔬菜水果,尤以新鲜蔬菜的比例为重。
  • 25% 滋养丸,别称滋养餐。
  • 25% 谷物
  • 5% 坚果
  • 适时给予鸟用益生菌以确保鸟类的健康。

亦可搭配种植蔬菜、水果等植物,例如:花果、牧草、艾草地瓜叶迷迭香绿紫苏玫瑰花紫锥花红凤菜万寿菊蒲公英苜蓿草苜蓿芽天竺草等,煮沸沥乾的蛋壳,少许大麦虫黄粉虫去头端的幼虫予鹦鹉食用亦可补充动物性蛋白质并维持体力。

选择纯天然、无人工添加物的有效期限内食品。经开封后未食用的食品以冷藏保存,避免阳光照射使其变质、菌虫孳生。食用前待退冰后提供给鹦鹉。羽毛尚未长齐的雏鸟和幼鸟,可根据不同的品种与成长阶段,选择对应合格标章的鸟用奶粉、饲料,以摄氏38度至40度之间的乾净温水将其泡软后喂食。特殊品种的鹦鹉,如:吸蜜鹦鹉则是以粉料为主。

避免选购含有人工色素及香料的人工合成饲料,含有防腐剂乙氧基奎宁(Ethoxyquin)及丁羟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AT)及含可可碱(Theobromine)的食物如咖啡、茶叶、巧克力、鳄梨(或称牛油果),含有高盐份、酒精等食品对鸟类的健康亦有危害。

生活习性

野外的鸟类有盥洗清洁的生活习性,牠们会在沙堆或水平面上摆动身体,让沙子或水淋浴在身上,再通过阳光照射将身上的羽毛弄乾。人类饲育的宠物鸟可以使用自来水或专用的沐浴粉等方式,令鸟儿自发性地清洁身体。每天的清晨或黄昏时段让鸟晒十分钟的阳光,紫外光可补充vitD3。促进体内新陈代谢、钙质吸收,与消除羽毛的虫蚤等多种益处。

宠物鸟在野外有各种活动。为满足宠物鸟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求,许多饲养人会提供攀爬、秋千、声响、筑巢等玩具,以及各式的栖木、游戏架供宠物鸟使用。

外出郊游踏青前后亦会替鸟儿清洁身体,让鹦鹉待在宠物的外出背包或外出笼子等工具,一起出门。但因户外交通车辆排放出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严重,每当定期健康检查容易诊断出呼吸道及肺部问题。虽然服药后即可改善,但是鸟兽医师建议应该少让宠物外出,饲主在外出时也应该戴上口罩来保护自己。

寻获与飞失

若确认人为饲育的宠物鸟,如:鹦鹉文鸟胡锦鸟九官鸟等,有可能是因饲主疏失令宠物鸟在外流浪。由于这些鸟类并没有野外求生的能力,因此一般的流程如下。

  • 将宠物鸟安置,并确保宠物鸟不再次走失。
  • 至鸟类动物医院进行检查。
  • 依据牠的食性选择合适的食物、饲料,并给与乾净的常温开水。
  • 协助宠物鸟回到原饲主身边。例如:
    • Facebook社团小小鸟儿要回家-公开协寻社团(520.go.home)等,附近的社区张贴协寻/拾获宠物鸟。
    • 联系周遭社区、地方县市的兽医院、警察局、动物保护处、宠物店、鸟店询问是否有民众遗失或拾获宠物鸟。
    • 简单介绍宠物鸟的遗失或拾获的日期、时间、地点(国家,县市,地区,路段,巷弄)、宠物鸟的特征,附上照片及联络方式,以便其他鸟友核对。
    • 如宠物鸟有脚环及编号,应公开部份编号即可,目的是避免有心人士冒领。
    • 如欲领回警查局、动物保护处中的宠物鸟,原饲主须携带宠物的身份证及原饲主相关证件。经连续七日无原饲主或无身分标识领回,宠物将被移送至学校、动物园。
饲主应让宠物鸟戴上带有编号或饲主联络信息的脚环,并随时准备宠物鸟的身份证件。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