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太原市'''(汉语拼音:Taiyuan Shi),中国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北端...”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
{{二级导航|0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 = [[山西省]]|2级 = '''太原市'''}}
  
  '''太原市'''([[汉语拼音]]:Taiyuan Shi),[[中国]][[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南北最长为107千米,东西最宽为144千米,面积6988.3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8平方千米。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开阔平坦,[[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流经全境,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呈倾斜状。地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辖清徐县、阳曲县和娄烦县。人口271.35万,其中市区人口为204.06万。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3%;有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26个少数民族。
+
  '''太原市'''([[汉语拼音]]:Tài Yuán Shì;[[英文]]:Taiyuan City),[[中国]][[山西省]]辖市,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69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1.87万人(2015年末)。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建制沿革'''
+
  地处山西高原中部,晋中盆地北端,汾河中上游地带。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脉为吕梁山、系舟山。主要河流有汾河、屯兰河、大川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锰、铜、铝、铅、石膏、硫黄、石灰石、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等。其中含煤面积为1282平方千米,储量约在250亿吨以上,已探明的储量达185亿吨;铁矿储量为3.61亿吨;铝矿储量为565.1万吨;耐火粘土储量为1643.8万吨;石膏储量为3290.9万吨;石灰岩储量为1.08亿吨。名胜古迹有晋祠、纯阳宫、崇善寺、永祚寺、多福寺、龙山道教石窟、大王庙,晋阳古城遗址、古交遗址,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创建于公元前497年之前,名曰晋阳。战国为赵国国都。秦置太原郡,为郡治。西汉初为韩国都城,后为代国都城。东汉置并州。[[三国]]魏为太原国都城,晋因之。后魏为太原郡治兼置并州。北齐、后周因之。隋初为并州治,后为太原郡治。唐初为并州治,曾先后置“北都”、“[[北京]]”,后改并州为太原府,为府治。五代时,后唐置西京、北都,后汉都城。宋为太原府治。金因之。元为冀宁路治所。明为太原府治。清因之。
+
  太原战国为[[赵国]]国都。秦置太原郡,为郡治。[[西汉]]初为韩国都城,后为代国都城。[[东汉]]置并州。[[三国魏]]为太原国都城,晋因之。[[后魏]]为太原郡治兼置并州。[[北齐]]、[[后周]]因之。隋初为并州治,后为太原郡治。唐初为并州治,曾先后置“北都”、“北京”,后改并州为太原府,为府治。[[五代]]时,[[后唐]]置西京、北都,[[后汉]]都城。宋为太原府治。金因之。元为冀宁路治所。明为太原府治。清因之。
  
'''自然资源'''
+
*邮编:030082 代码:140100 区号:0351
  
  太原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锰、铜、铝、铅、石膏、硫黄、石灰石、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等。其中含煤面积为1282平方千米,储量约在250亿吨以上,已探明的储量达185亿吨;铁矿储量为3.61亿吨;铝矿储量为565.1万吨;耐火粘土储量为1643.8万吨;石膏储量为3290.9万吨;石灰岩储量为1.08亿吨。
+
== 行政区划 ==
  
'''经济'''
+
  全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52个街道、21个镇、31个乡。市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
 +
 
 +
:*'''市辖区''':[[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
 +
:*'''县''':[[阳曲县]]、[[清徐县]]、[[娄烦县]]
 +
:*'''县级市''':[[古交市]]
 +
 
 +
== 历史 ==
 +
 
 +
  太原简称并,历史上有晋阳、冀州、并州、太原郡、太原府之称。据《尚书》:“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据《广稚》:“大卤,太原也。”据《谷梁传》:“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遗址在今晋源镇北的古城营)。现在的太原旧城建于宋太宗年间。
 +
 
 +
  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置太原郡。隋置太原县。元置太原路。明、清置太原府。1912年废府,存曲阳县。1927年设太原市。
 +
 
 +
  1949年太原市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山西省辖市。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交城2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城)2县,由太原市领导。1972年将吕梁地区所属娄烦县划归太原市领导,辖3县。
 +
 
 +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国函[1997]33号)批复同意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1)小店区辖原南城区的坞城、北营、双塔3个街道,原南郊区的亲贤、黄陵、小店、西温庄、刘家堡、北格6个乡镇及原南郊区小店镇昌盛西街。(2)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3)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4)尖草坪区辖原北城区的尖草坪、光社、上兰、南塞、迎新街、古城6个街道,原北郊区的新城、向阳、上兰、柏板、西墕、柴村、马头水、阳曲8个乡镇及原北郊区东社乡的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柴村镇迎宾北路。(5)万柏林区辖原河西区的万柏林、和平、千峰、兴华、下元、杜儿坪、南寒、白家庄、大虎沟、开城里、官地11个街道,原北郊区的西铭、化客头、王封、小井峪、东社(不含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5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6)晋源区辖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2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晋源、姚村、金胜4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晋源镇。
 +
 
 +
  1998年底,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3万人,农业人口99.5万人。辖6个城区、1个县级市、3个县,43个街道、83个乡镇,1258个居委会、1288个村委会,1805个自然村。
 +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太原市常住总人口3344392人,其中,小店区491250人,迎泽区470917人,杏花岭区520702人,尖草坪区338417人,万柏林区556931人,晋源区180165人,清徐县328787人,阳曲县142109人,娄烦县109412人,古交市205702人。
 +
 
 +
  2001年,乡镇街道调整后,全市辖51个街道、54个乡镇。2003年,全市总人口339.8万人,常住人口327.4万人。2004年末,全市辖51个街道、21个镇、33个乡。
 +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太原市常住总人口4201592人,其中,小店区804537人,迎泽区592007人,杏花岭区643584人,尖草坪区415705人,万柏林区749255人,晋源区221431人,清徐县343861人,阳曲县120228人,娄烦县105841人,古交市205143人。
 +
 
 +
  2015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431.87万人。共有53个街道、21个镇、31个乡(合计105个),530个居委会、998个村委会(合计1528个)。
 +
 
 +
 
 +
== 经济 ==
  
 
  太原经济的特点是重型结构,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左右,为全国同类城市少有。太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有冶金、煤炭及炼焦、电力、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纺织、缝纫、皮革、食品、文教艺术用品、造纸等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四大支柱行业。土质肥沃,灌溉面积广,既有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平川,又有宜林宜牧的丘陵和山区。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太原市集中了为数众多的部属和省属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上市属和大中企业的科研单位,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太原是石太、南北同蒲、京原、太焦、太古岚等6条铁路干线的中枢;太运、太洛、太茅、太汾、同太、石太等8条公路干线的交点。民航班机直达北京、[[沈阳]]、[[上海]]、[[西安]]、[[成都]]、[[广州]]、[[兰州]]、[[南京]]、[[延安]]、[[大连]]、[[青岛]]、[[呼和浩特]]、[[深圳]]、[[厦门]]、[[桂林]]等大中城市,是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1993年,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8.38亿元。
 
  太原经济的特点是重型结构,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左右,为全国同类城市少有。太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有冶金、煤炭及炼焦、电力、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纺织、缝纫、皮革、食品、文教艺术用品、造纸等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四大支柱行业。土质肥沃,灌溉面积广,既有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平川,又有宜林宜牧的丘陵和山区。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太原市集中了为数众多的部属和省属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上市属和大中企业的科研单位,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太原是石太、南北同蒲、京原、太焦、太古岚等6条铁路干线的中枢;太运、太洛、太茅、太汾、同太、石太等8条公路干线的交点。民航班机直达北京、[[沈阳]]、[[上海]]、[[西安]]、[[成都]]、[[广州]]、[[兰州]]、[[南京]]、[[延安]]、[[大连]]、[[青岛]]、[[呼和浩特]]、[[深圳]]、[[厦门]]、[[桂林]]等大中城市,是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1993年,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8.38亿元。
 +
 +
== 旅游 ==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
  
  太原是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主要有:①[[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下,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立的祠堂。圣母殿是祠内的主要建筑。周柏、难老泉、侍女像并称晋祠三绝。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②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40千米处,是中国石窟群之一。天龙山分东西两峰,在两峰峭壁上,开凿了25个石窟,在天龙山北隅史家岩崖壁上还有3窟,南柳子沟山崖上也有3窟。天龙山石窟包含着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以及隋、唐四个朝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成就,以及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③崇善寺。位于太原市区内东部。明洪武十四年(1381),晋王朱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在原延寿寺旧址扩展所建。仅存大悲殿,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为明初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表现了那个时期的能工巧匠承袭宋以来的建筑传统而加以创造的手法,殿内集中了太原各寺院的佛经。其中有宋、元、明的刊本,是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④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东南郝庄村南山下,本名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双塔位于寺院东南角,南北对峙,八角十三层,雄伟壮观。寺院大雄宝殿上建有观音阁,全以砖砌仿木结构,是中国明代砖砌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双塔凌霄是原太原八景之一,还作为太原的标志。寺内有极为珍贵的明代牡丹。⑤童子寺燃灯塔。位于太原市西南龙山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依山雕凿56.6米高的大石佛像,并雕弟子、胁侍菩萨和摩崖小佛造像。崖前建有寺院。现仅存寺前的燃灯石塔,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灯塔。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上部雕成圆形灯座和六角形石灯。石灯塔身中空,内设六角形灯室,三面敞开如门,顶部透空,燃灯时灯光从门内照射,油烟从顶部排出。灯塔比例适度,造型庄重,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塔身雕饰多已风化,细部雕刻已漫漶不清。
+
  太原是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主要有:
 +
 
 +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下,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立的祠堂。圣母殿是祠内的主要建筑。周柏、难老泉、侍女像并称晋祠三绝。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40千米处,是中国石窟群之一。天龙山分东西两峰,在两峰峭壁上,开凿了25个石窟,在天龙山北隅史家岩崖壁上还有3窟,南柳子沟山崖上也有3窟。天龙山石窟包含着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以及隋、唐四个朝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成就,以及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
 +
 
 +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区内东部。明洪武十四年(1381),晋王朱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在原延寿寺旧址扩展所建。仅存大悲殿,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为明初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表现了那个时期的能工巧匠承袭宋以来的建筑传统而加以创造的手法,殿内集中了太原各寺院的佛经。其中有宋、元、明的刊本,是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
 +
 
 +
*'''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东南郝庄村南山下,本名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双塔位于寺院东南角,南北对峙,八角十三层,雄伟壮观。寺院大雄宝殿上建有观音阁,全以砖砌仿木结构,是中国明代砖砌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双塔凌霄是原太原八景之一,还作为太原的标志。寺内有极为珍贵的明代牡丹。
 +
 
 +
*'''童子寺燃灯塔''',位于太原市西南龙山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依山雕凿56.6米高的大石佛像,并雕弟子、胁侍菩萨和摩崖小佛造像。崖前建有寺院。现仅存寺前的燃灯石塔,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灯塔。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上部雕成圆形灯座和六角形石灯。石灯塔身中空,内设六角形灯室,三面敞开如门,顶部透空,燃灯时灯光从门内照射,油烟从顶部排出。灯塔比例适度,造型庄重,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塔身雕饰多已风化,细部雕刻已漫漶不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
 +
[[Category:文化]]
 +
[[Category:中国文化]]
 +
 +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
[[Category:地理]]
 +
[[Category:地理学]]
 +
[[Category:中国地理]]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历史]]
[[Category:T音词条]]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中国]]
 
 
[[Category:山西省]]
 
[[Category:山西省]]
 +
[[Category:太原市]]

2017年12月10日 (日) 17:17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西省 > 太原市

  太原市汉语拼音:Tài Yuán Shì;英文:Taiyuan City),中国山西省辖市,省会。简称,别称并州。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69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1.87万人(2015年末)。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地处山西高原中部,晋中盆地北端,汾河中上游地带。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脉为吕梁山、系舟山。主要河流有汾河、屯兰河、大川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锰、铜、铝、铅、石膏、硫黄、石灰石、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等。其中含煤面积为1282平方千米,储量约在250亿吨以上,已探明的储量达185亿吨;铁矿储量为3.61亿吨;铝矿储量为565.1万吨;耐火粘土储量为1643.8万吨;石膏储量为3290.9万吨;石灰岩储量为1.08亿吨。名胜古迹有晋祠、纯阳宫、崇善寺、永祚寺、多福寺、龙山道教石窟、大王庙,晋阳古城遗址、古交遗址,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太原战国为赵国国都。秦置太原郡,为郡治。西汉初为韩国都城,后为代国都城。东汉置并州。三国魏为太原国都城,晋因之。后魏为太原郡治兼置并州。北齐后周因之。隋初为并州治,后为太原郡治。唐初为并州治,曾先后置“北都”、“北京”,后改并州为太原府,为府治。五代时,后唐置西京、北都,后汉都城。宋为太原府治。金因之。元为冀宁路治所。明为太原府治。清因之。

  • 邮编:030082 代码:140100 区号:0351

行政区划

  全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52个街道、21个镇、31个乡。市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

历史

  太原简称并,历史上有晋阳、冀州、并州、太原郡、太原府之称。据《尚书》:“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据《广稚》:“大卤,太原也。”据《谷梁传》:“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遗址在今晋源镇北的古城营)。现在的太原旧城建于宋太宗年间。

  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置太原郡。隋置太原县。元置太原路。明、清置太原府。1912年废府,存曲阳县。1927年设太原市。

  1949年太原市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山西省辖市。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交城2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城)2县,由太原市领导。1972年将吕梁地区所属娄烦县划归太原市领导,辖3县。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国函[1997]33号)批复同意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1)小店区辖原南城区的坞城、北营、双塔3个街道,原南郊区的亲贤、黄陵、小店、西温庄、刘家堡、北格6个乡镇及原南郊区小店镇昌盛西街。(2)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3)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4)尖草坪区辖原北城区的尖草坪、光社、上兰、南塞、迎新街、古城6个街道,原北郊区的新城、向阳、上兰、柏板、西墕、柴村、马头水、阳曲8个乡镇及原北郊区东社乡的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柴村镇迎宾北路。(5)万柏林区辖原河西区的万柏林、和平、千峰、兴华、下元、杜儿坪、南寒、白家庄、大虎沟、开城里、官地11个街道,原北郊区的西铭、化客头、王封、小井峪、东社(不含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5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6)晋源区辖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2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晋源、姚村、金胜4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晋源镇。

  1998年底,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3万人,农业人口99.5万人。辖6个城区、1个县级市、3个县,43个街道、83个乡镇,1258个居委会、1288个村委会,1805个自然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太原市常住总人口3344392人,其中,小店区491250人,迎泽区470917人,杏花岭区520702人,尖草坪区338417人,万柏林区556931人,晋源区180165人,清徐县328787人,阳曲县142109人,娄烦县109412人,古交市205702人。

  2001年,乡镇街道调整后,全市辖51个街道、54个乡镇。2003年,全市总人口339.8万人,常住人口327.4万人。2004年末,全市辖51个街道、21个镇、33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太原市常住总人口4201592人,其中,小店区804537人,迎泽区592007人,杏花岭区643584人,尖草坪区415705人,万柏林区749255人,晋源区221431人,清徐县343861人,阳曲县120228人,娄烦县105841人,古交市205143人。

  2015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431.87万人。共有53个街道、21个镇、31个乡(合计105个),530个居委会、998个村委会(合计1528个)。


经济

  太原经济的特点是重型结构,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左右,为全国同类城市少有。太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有冶金、煤炭及炼焦、电力、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纺织、缝纫、皮革、食品、文教艺术用品、造纸等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四大支柱行业。土质肥沃,灌溉面积广,既有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平川,又有宜林宜牧的丘陵和山区。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太原市集中了为数众多的部属和省属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加上市属和大中企业的科研单位,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太原是石太、南北同蒲、京原、太焦、太古岚等6条铁路干线的中枢;太运、太洛、太茅、太汾、同太、石太等8条公路干线的交点。民航班机直达北京、沈阳上海西安成都广州兰州南京延安大连青岛呼和浩特深圳厦门桂林等大中城市,是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1993年,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48.38亿元。

旅游

名胜古迹

  太原是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主要有:

  •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下,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立的祠堂。圣母殿是祠内的主要建筑。周柏、难老泉、侍女像并称晋祠三绝。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40千米处,是中国石窟群之一。天龙山分东西两峰,在两峰峭壁上,开凿了25个石窟,在天龙山北隅史家岩崖壁上还有3窟,南柳子沟山崖上也有3窟。天龙山石窟包含着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以及隋、唐四个朝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成就,以及石刻造像发展演进的过程。
  •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区内东部。明洪武十四年(1381),晋王朱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在原延寿寺旧址扩展所建。仅存大悲殿,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为明初最完整最标准的建筑,表现了那个时期的能工巧匠承袭宋以来的建筑传统而加以创造的手法,殿内集中了太原各寺院的佛经。其中有宋、元、明的刊本,是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
  • 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东南郝庄村南山下,本名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双塔位于寺院东南角,南北对峙,八角十三层,雄伟壮观。寺院大雄宝殿上建有观音阁,全以砖砌仿木结构,是中国明代砖砌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双塔凌霄是原太原八景之一,还作为太原的标志。寺内有极为珍贵的明代牡丹。
  • 童子寺燃灯塔,位于太原市西南龙山上,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依山雕凿56.6米高的大石佛像,并雕弟子、胁侍菩萨和摩崖小佛造像。崖前建有寺院。现仅存寺前的燃灯石塔,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灯塔。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上部雕成圆形灯座和六角形石灯。石灯塔身中空,内设六角形灯室,三面敞开如门,顶部透空,燃灯时灯光从门内照射,油烟从顶部排出。灯塔比例适度,造型庄重,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塔身雕饰多已风化,细部雕刻已漫漶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