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墓祭拼音mù jì),在坟墓前祭祀,又称扫墓,指到先人墓前打扫环境、祭拜与敬礼,闽南人扫墓(sàu-bōng)、挂纸(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则呼为挂纸(koa-chṳ́)、福州民系云为硩纸轧纸(dák-cāi,dák 为压之意)、广东人言为拜山(baai3-saan1)、行青(hong4-cing1)。扫墓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及其环境的祭祖活动,用意在慎终追远、思念祖先,同时亦能联络族人,有子孙团聚的意味。中国最早的春祭在寒食节,后来改为在清明节,现在北方部分地区仍然在寒食节祭祖,部份地区亦有在春节元宵春分上巳(小清明)、秋分重阳冬至扫墓者。

华人扫墓时间

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祭祖的四大节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时都有可能是扫墓佳辰,尤其寒食节更是扫墓、祭祖、踏青、出游的好日子。不过时至今日,现代人大多仅于清明节时,会至祖先墓地进行清理、除草。虽然无法知道寒食节在甚么时候被清明节取代,但从唐代多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看,至少在时,中原人士仍然有纪念寒食节的习惯。

  • 小清明农历三月初三,遵循旧历的社会是固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所以又称“死清明”,当日是古代专门驱逐晦气的“上巳”节,故又称“古清明”或“小清明”,有些人会在这时候扫墓,兼具有踏青、拔除不祥的意思。
  • 清明:又称“正清明”、“活清明”,一般为冬至之后106日,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在遵循旧历的社会中是可变动的日期,不一定是旧历的哪一天,故称“活清明”。
  • 大清明:相传古时汀州客家人称八月初八为“大清明”,各坛道士会举行“太乙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祈求太乙救苦天尊救拔信徒先人,赐予冥福;作醮与法会通常自农历八月初七开始,到八月九日才结束;有的甚至八月初一就开始。相传古时明溪将乐认为清明日有三种,节气的清明为“正清明”、三月初三上巳为“小清明”、八月初八元成节为“大清明”。三种清明日附近都允许扫墓,故一年最多可以扫墓三次,最少要扫墓一次,最晚可以到延续到中秋,中秋节前没扫墓,将会遭到祖先的责罚。今几无此俗。
  • 重阳:有些潮汕人家族会在重阳节扫墓,顺便踏青;重阳节是香港法定假日,当天休假,利于人民进行拜山扫墓。
  • 寒衣:华北地区常在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扫墓。有“不重寒食,重寒衣”的说法,认为寒衣节比寒食节(此处的寒食节指的是清明节)重要。
  • 冬至:对于有些闽南人潮汕人来说,冬至是与春节相当的大节日,有许多家族会在冬至前后上山扫墓,称“过冬纸”。不过,冬至时候扫墓烧纸钱,由于天乾物燥,风势强大,容易引发山火,在各地政府的劝导之下,大多数家族已经不再坚持这个习俗。

祭拜

闽南习俗,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坟冢,边走边说“借过”,并不视为得罪。找到祖坟时,先徒手礼拜,告知土地神与先人要开始扫墓了。随即用镰刀清除坟墓附近的杂草,也可以趁机修复墓园的裂缝,或是补漆墓碑字迹,当清理完毕后,在坟墓压上墓纸,代表为祖先修缮房舍。

“扫墓”不携带供品,只带锤子镰刀油漆线香纸钱烧酒,如果带了祭品,称为“培墓”,如果是“培墓”,或者有准备白煮蛋或咸鸭蛋祭祖者,会将蛋壳丢在墓碑或墓丘之上,象征脱壳重生、生生不息,其他掷龙眼壳、壳、蛤蜊壳、壳等,亦为同样寓意。

新加坡闽南华人在祖先坟上压上泉州式样的五色纸

一般来说,墓纸有两种款式,皆为长方形,边缘或平直,锯齿,或有剪纸图案。一种是泉州款式:有红黄青白靛等各种颜色的,称为“五色纸”。一种是纯粹黄色的“黄嘏纸”(黄色墓纸)。泉州人使用的是有红(火)、黄(土)、白(金)、绿(木)、靛(水)等色的,称为“五色纸”,象征五行,现在已加上粉红、淡绿、浅蓝、鹅黄等,甚至还有橙色、棕色、金色、银色,多的可达十数种颜色。有说法原本泉州同安只用“金白钱”中的“金钱”,三邑只用“金白钱”中的“白钱”,后来合并使用“金白钱”压于坟墓,但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新春剩下的春联纸、红包袋等纸压坟墓,逐渐变为红色墓纸,最后演变成泉州的“五色纸”。另一说法称,泉漳地区本无固定形式的墓纸,各地习俗歧异。漳州地区的民众会去金纸店购买被裁切的金纸边缘,或者道士用剩的纸洒在墓上。而泉州人以各种色纸洒在墓上,或者直接洒出婆姐等女神用的“婆姐衣”;最后演变成两种类别,一是纯黄纸,二是五色纸,五色纸亦可以烧给七娘妈临水夫人注生娘娘鸟母女神,当作布疋

压完墓纸后,点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坟的土地神(宜兰等地区会一并祭拜龙神,是守护风水的神),焚烧金纸。台湾北部地区使用“三色金”(寿金、福金、刈金),或者四色金(大百寿金、寿金、福金、刈金),台北人祭拜土地神一定会烧“福金”(认为是土地公专用的纸钱);南部使用“寿金”与“九金”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焚烧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银纸。

风俗与禁忌

各地闽南人扫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须扫完坟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间,则必须携带净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红纸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榕树树叶等避邪植物叶片,避免煞气。

通常除了线香蜡烛纸钱烧酒鲜花之外,是不设供品的。如果设置了牲礼粿等供品,则称为“培墓”。“培墓”一次,明年与后年都必须“培墓”,这叫做“一培三年”,通常是新坟、新葬、捡骨、重修坟墓或家族成员荣登金榜(现代则是考取知名大学留学或考上律师公务员等)或家族内有人结婚添丁,才会“培墓”。少数闽南人会准备水果白煮蛋(或咸鸭蛋)、香烟等祭拜,祭拜时口吟“果子不是礼,有扫无祭”,以表明此并非“培墓”,也可规避“一培三年”的规定。通常水果不用蕃茄番石榴释迦,如同祭祀神灵。

台湾早期农业时代流行“揖墓粿”的习俗,“揖”是闽南语“猜”之意,世家门阀扫墓,必定“培墓”,准备许多供品,尤其是“红龟粿”或“草仔粿”,称为“墓粿”。扫墓祭祖完毕,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儿童,扫墓者出谜语要其回答,或者与其猜拳,如牧童获胜,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输了就得离开,是谓“揖墓粿”。但演变至后,通常牧童会讲“祝尊府添丁大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扫墓者就会给一枚“墓粿”了,类似不给糖就捣蛋万圣节习俗。此风流行甚早,战国时代的《孟子》一书中,就有一位不事生产的人,去墓地向扫墓者乞讨食品的故事,而这习俗有布施贫童,为先人累积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园附近的孩童不要恶作剧破坏墓园。早期泉漳台湾盛行此俗,相邻的坟墓都会尽量发放“墓粿”,以多者称雄。

一般都必须先祭拜土地神才祭拜祖先,但先祖如为高官或生前有爵位,则先祭祖,并可烧寿金。再祭拜土地神。依惯例,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烧化刈金、四方金或九金,有些地方还会加烧金白钱,去世未满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银类纸钱(大银、小银等),不能烧金类纸钱。理论上“新妇毋免凝,后头厝烧金无烧银”(儿媳不用生气,大姑、小姑等回娘家只烧金纸,不烧银纸)或者“外孙烧金无烧银”异姓亲属(外孙、外曾孙,已嫁出去的女儿或孙女,只烧金纸,不烧银纸)扫墓时,通常只烧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南台湾则烧莲花金,称为“查某子金”,不烧银类纸钱。有些地区是死者过世未满三年,就让外孙改烧银纸,有些地区是直接破例烧金类纸钱。

大致上长辈不扫晚辈坟墓,也有破例的方法,长辈只扫墓、除草、随意洒上墓纸,并插香,说:“今日途经此地,你的后生晚辈(儿子、女儿,或直接称“世细”,晚辈之意)托我带一枝给你。”然后焚烧冥纸即离去,一般是不设供品,更不可以作揖礼拜。但如同行中有辈份较低者,长辈站在一旁观礼,直接请辈份较低者向死者上香设供、作揖、叩首亦可。

一座合葬的坟墓,以墓碑为主,比如墓碑写“张公讳三之墓”,墓主就是“张三”;如只写“某姓祖宗之佳城”者,以其中辈份最高者为墓主。烧纸钱或是祭祀,皆以墓主为准。比如某甲去扫家族墓(佳城),墓中有某甲之父、某甲之子的遗骨,某甲之父为墓主,故此次扫墓视为某甲祭父,完全可以行礼、叩首。又假设某甲之子死亡十年,捡骨后置入,某甲之父死亡一年(火化后置入家族墓),则某甲只烧大银等银纸。

如犯了禁忌,就采一株青草,或者以自己携带的榕树树叶,含在口中(或者嚼一嚼),说:“不识代志,无禁无忌”(不懂事,不犯禁忌),然后吐掉。

辩正

有江湖术士称“扫墓途中,绝对不能踩踏他人坟墓”;公墓墓区,坟冢邻近,如何能不踩踏?其实闽南习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坟墓,但必须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过”即可。

亦有江湖术士称“扫墓前必须禁食”;但是,清理土葬坟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费大量体力,不吃饱了如何上山扫墓?其实是古时清明有寒食的遗风,一般当天不开火煮饭,扫墓者食用草粿润饼等现成食品;直到扫墓完才开火煮饭,吃熟食。

客家后裔

客家语中称扫墓活动为挂纸(发音亦同),这是因为依汉人扫墓的习俗,闽客皆然,会在墓碑上压上一张张长方形的黄嘏墓纸,并贴上红色的五福符(早期是用滴有鸡血的银纸或黄墓纸,现代则用五福符或者有朱砂印的黄墓纸来取代),表示修缮之意。

客家人扫墓习俗不同于闽南人,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扫墓文化,如台湾北部汀州客家人则流行在八月初八元成节期间扫墓,称为“大清明”,现在的北海岸淡水三芝一带的福佬客,仍偶从此俗。地区的客家人尤其是新竹,多半选在天穿日之后开始扫墓;苗栗台中一带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节次日之后至清明前,也有些在新春大年初一,就开始扫墓;而南台湾六堆一带的客家人,则由则由福德伯公生到清明之间任选一天来扫墓。

扫墓祭品为鲜花、水果、牲礼等。先烧经衣后烧寿金(若族谱记载先祖曾任高官者,视为神明,则可烧寿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大银、小银等。

客家有“新地不过社,旧地挂到年底下”的说法:新坟在社日模板:Notetag就要挂纸祭扫,最起码要在清明节前;否则刚逝世的祖先、亲人可能会抢不过七月半鬼门大开时的众好兄弟前辈,或是被当作孤坟。旧地到年底才挂纸,都无所谓。

由于客家人常迁徙,有“捡骨”风俗,早期某些地方仕绅长老,可能会将看起来是无主孤坟的坟墓,并为“万应公”统一作清明。为了避免祖坟被并入“万应公”,因此客家人很重视扫墓、挂纸。

日本本土扫墓时间

日本人扫墓的日子主要有:盂兰盆节(お盆)、春分秋分及逝者的忌日。

盂兰盆节(新历8月12-15日)是日人必须回家乡扫墓的大日子。若祖墓在住家附近,则除“お盆”外,春分及秋分也会进行春、秋两祭。

琉球扫墓时间

琉球民众多于清明节元宵节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秋分附近扫墓。自从归为日本冲绳县之后,也有部份人依照日本人习俗,尤其是长期在县外工作者因迁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的扫墓日期。

韩国扫墓时间

  • 朝鲜半岛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