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第1行: 第1行:
 
{{三级导航|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西藏自治区]]|2级=[[林芝市]]|3级='''察隅县'''}}
 
{{三级导航|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西藏自治区]]|2级=[[林芝市]]|3级='''察隅县'''}}
  
  '''察隅县'''([[汉语拼音]]:Chá Yú Xiàn;[[英文]]:Zayü County;藏文:རྫ་ཡུལ་རྫོང་། ),[[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辖县,为边境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境东部。东邻[[左贡县]]、[[云南省]][[德钦县]],南与[[缅甸]][[印度]]接壤,西连[[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三县毗邻。总面积31659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13年末)。全县共有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十个民族和一个未识定民族——僜人。辖3个镇、3个乡。
+
  '''察隅县'''([[汉语拼音]]:Chá Yú Xiàn;[[英文]]:Zayü County;藏文:རྫ་ཡུལ་རྫོང་། ),[[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辖县,为边境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境东部。东邻[[左贡县]]、[[云南省]][[德钦县]],南与[[缅甸]]克钦邦和[[印度]]阿萨姆邦接壤,西连[[墨脱县]],北与[[左贡县]]、[[八宿县]]、[[波密县]]毗邻。总面积31659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13年末)。全县共有[[藏族]]、[[僜人]]、[[珞巴族]]、[[汉族]]、[[怒族]]、[[杂人]]、[[傈僳族]]、[[景颇族]]、[[独龙族]]等民族。辖3个镇、3个乡。
  
  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东段,[[伯舒拉岭]]地带。地形复杂,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簸箕形。全县平均海拔2800米,县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镇吉公村海拔2360米。大部分地区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多雨,年降水量805毫米,年均温11.9℃,无霜期217天。流经境内的河流有怒江,察隅河,贡日嘎布曲。
+
  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东段,[[伯舒拉岭]]地带。地形复杂,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簸箕形。全县平均海拔2800米,县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镇吉公村海拔2360米。大部分地区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多雨,年降水量805毫米,年均温11.9℃,无霜期217天。流经境内的河流有怒江,察隅河,贡日嘎布曲,杜莱河等河流。
  
  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吐蕾时期这里就有了宫衙建制。1371年帕竹政权的释迹坚赞当政后,宗址设在科麦。清朝设科麦县。民主改革前为西藏噶厦政府所辖。1960年改设桑昂曲宗县。1966年5月改称察隅县。
+
  "察隅"在[[藏语]]中意为“杂人居住地”。[[吐蕃]]时期这里就有了宫衙建制。1371年帕竹政权的"释迹坚赞"当政后,宗址设在科麦。清朝设科麦县。民主改革前为西藏噶厦政府所辖。1960年改设桑昂曲宗县。1966年5月改称察隅县。
  
 
  察隅县是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着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该县。
 
  察隅县是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着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该县。

2024年3月25日 (一) 18:09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察隅县

  察隅县汉语拼音:Chá Yú Xiàn;英文:Zayü County;藏文:རྫ་ཡུལ་རྫོང་། ),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辖县,为边境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市境东部。东邻左贡县云南省德钦县,南与缅甸克钦邦和印度阿萨姆邦接壤,西连墨脱县,北与左贡县八宿县波密县毗邻。总面积31659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13年末)。全县共有藏族僜人珞巴族汉族怒族杂人傈僳族景颇族独龙族等民族。辖3个镇、3个乡。

  地处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东段,伯舒拉岭地带。地形复杂,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簸箕形。全县平均海拔2800米,县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镇吉公村海拔2360米。大部分地区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多雨,年降水量805毫米,年均温11.9℃,无霜期217天。流经境内的河流有怒江,察隅河,贡日嘎布曲,杜莱河等河流。

  "察隅"在藏语中意为“杂人居住地”。吐蕃时期这里就有了宫衙建制。1371年帕竹政权的"释迹坚赞"当政后,宗址设在科麦。清朝设科麦县。民主改革前为西藏噶厦政府所辖。1960年改设桑昂曲宗县。1966年5月改称察隅县。

  察隅县是西藏自治区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着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该县。

  • 邮编:855100 代码:540425 区号:0894

行政区划

  全县辖3个镇、3个乡:竹瓦根镇、上察隅镇、下察隅镇、古玉乡、古拉乡、察瓦龙乡。县政府驻竹瓦根镇。

  • 竹瓦根镇 位于察隅县中心偏西南地带,西北方与上察隅镇、古玉乡接壤,东北方古拉乡为邻,南北纵跨约60千米,东西横跨约40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很大。南北高差近1500米,全镇平均海拔约2300米以上。
  • 上察隅镇 位于察隅县西南部,东临下察隅镇,南与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昌都八宿、波密毗邻,边境线长120余千米。全镇平均海拔1900米。上察隅镇原先是松林区,区址在松林村,成立于1960年。1984年成立上察隅乡人民政府,驻址从松林村搬到镇政府驻址。1988年正式成立上察隅镇人民政府。
  • 下察隅镇 位于察隅县南部。东与竹瓦根镇相邻,西北与上察隅镇相连,东南与缅甸相接,西南与印度接壤。境内中印边境线长95千米,中缅边境线长25千米。全镇总面积1215.07平方千米,镇政府所在地距察隅县城61千米,距上察隅镇50千米。下察隅镇原称下察隅区委,原址在洞冲村南面100米处,1979年搬至新区,1986年改为乡,2000年改为镇。2005年,全镇农牧民859户,总人口4589人。农场200余户,800余人。全镇共辖20个村委会,分别是沙玛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玛村、塔玛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穷村(包括沙穷二组)、沙琼洞冲村、嘎堆村(含嘎美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农场直属林芝地委。
  • 古玉乡 位于察隅县北部,东临左贡县,南临竹瓦根镇,西临上察隅镇,北临八宿县,距县城75千米。
  • 古拉乡 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30千米,东经90度,北纬29度,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属横断山脉,水系为怒江水系,呈西高东低走势,海拔落差较大,古拉乡东及北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望,南与察隅县竹瓦根镇,察瓦龙乡相接,西与察隅县古玉乡相连。全乡总面积331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4%。古拉乡原称古拉区委,1961年改为古拉乡人民政府,隶属察隅县管辖,原址在根巴村中央,2004年底搬迁到以南300米新区。
  • 察瓦龙乡 位于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相邻,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西部与察隅县竹瓦根镇、古拉乡相连。察瓦龙乡东西长43.75千米,南北宽106.75千米,辖区总面积4616.94平方千米。乡境内的梅里雪山最高海拔6740米,南部河谷地带海拔只有2200米左右,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乡政府驻地距察隅县县城230千米。2004年底,有1121户,6788人,约占察隅县总人口的1/3;其中农牧业人口6662人,占全乡人口的98%。全乡共辖32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

自然资源

  有着以雅鲁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为主体的几十条大中河流,落差较大,具有巨大的水能开发利用价值;蕴藏着金、银、铜、锡等数十种稀有矿物,其中古拉乡满宗牧场金矿、上察隅镇本堆石榴籽石和锡矿储量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木材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达60%,有红豆杉、云杉、檀香、香樟、云南松、马尾松等300多野生树种,其中有10多种属国家级珍贵树种;林下资源有松茸、木耳、天麻、虫草等;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熊、小熊猫、麝、鹦鹉、黑颈鹤等,其中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100多种。 面积3.1万平方千米。人口2.28万 ,以藏族为主,还有汉、独龙、纳西、怒、珞巴、傈僳等民族。地势险峻,山峦重叠,峡谷深邃,海拔1400~5500米。气候湿润,四季如春,年均温11.8℃,年均降水量1849.1毫米。农作物以小麦、青稞、水稻、油菜等为主。蔬菜品种多、产量高。森林资源丰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藏马鸡、金猫、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数十种。建有0.7万公顷的察隅自然保护区。

历史

  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片石谷地”。吐蕃时期这里就有官衙建制。公元1371年帕竹政权的释迦坚赞当政后,宗址(县址)设在科麦。清代设科麦县。民主改革前为西藏噶厦政府所辖。

  1954年由昌都专区管辖。1960年改设桑昂曲宗县,县府驻下察隅的赤通拉卡,归属昌都地区。1966年5月改称察隅县,县政府迁至吉公,属昌都地区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后,划属林芝地区管辖。现由地级林芝市管辖。

  1996年,全县辖6个乡:竹瓦根乡、下察隅乡、上察隅乡、古玉乡、察瓦龙乡、古拉乡。县政府驻竹瓦根乡吉松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察隅县常住总人口25939人,其中(1个镇、5个乡),竹瓦根镇5138人,古玉乡2824人,下察隅乡5150人,上察隅乡3031人,古拉乡3214人,察瓦龙乡658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察隅县常住总人口27255人,其中,竹瓦根镇6522人,上察隅镇3099人,下察隅镇5186人,古玉乡2899人,古拉乡2911人,察瓦龙乡6638人。

旅游

  曲南通,曲南河源于卡瓦格博主峰,由北向南,贯穿雪山,一路汇聚诸多雪山之水,汹涌澎湃奔向怒江。河畔三角形的曲那通坝子,是天然的三角形法源宫(金刚空行母的标志),其中有猛利神铁杵三件。

  慈巴沟保护区,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以及其所含众多的遗传基因得以保存与发展,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存了无比珍贵的生物资源。

  卢为色拉,卢为色拉,“卢”,是南方;“为色”,光明。是卡瓦格博圣地的南界线点。视野开阔,四方圣地都清晰可见。山顶布满经幡,有五彩缤纷的招福经幡,也有白色的安魂经幡。白色的经幡是为亡者而挂,过了卢为色拉以后,便很少再见到有白色经幡了,这里就是转山人与亡灵最后的分手地。

  咱数塘,咱数塘意为“三根本道场”(藏传佛教中称上师、本尊和空行为“三根本”),这是河水冲刷出来的一片开阔地。可以在这里食宿。进入小坝的路口上,一块石头上有一个足印,不知出处,人们也照例作供养。

图集

察隅县沙琼村,2022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