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7年11月18日 (六) 05:06燕赵组08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德昌县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茨达字库塔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仓圣宫


  德昌县汉语拼音:Dé Chāng Xiàn;英文:Dechang County),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总面积2284平方千米。总人口21.1万人。全县辖19个乡镇。

  县境地势北高南低,大部为高山峡谷,东为螺髻山,西为牦牛山,两山之间为狭长安宁河谷地。雅砻江流经西境,安宁河由北向南流贯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德昌杉”为珍贵稀有树种。矿产有铁、铜、稀土、硅石、硅藻土、白云岩、石灰岩、高岭土等。成昆铁路和108国道、京昆高速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螺髻山、凤凰嘴、古丝绸驿道、战国前后至西汉时期的古大石墓遗址等。

  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安宁河谷腹地,古称“香城”“凤凰城”和“燕子城”,县域面积2284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37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有汉、彝、傈僳等23个民族,常住人口22.1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1.54%。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68.2亿元;工业增加值1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4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9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   ——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德昌建制已经有两千余年历史,是“北达京畿,南通蒙昭”的南丝绸之路必经地。蕴含着丰厚的“凤凰文化”、“九宫十八庙”佛道教文化、傈僳族文化、红军红色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战国至西汉大石墓群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省级保护文物钟鼓楼、字库塔文风绵延,凉山唯一的傈僳族文化独具魅力,24处国家、省、州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面展示德昌历史文化底蕴。   ——区位突出,通达四方。德昌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腹地,是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节点,省委、省政府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的腹心地带,“3+6”西昌经济圈和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城市,成昆铁路、雅攀高速、108国道及正在建设的成昆铁路复线纵贯南北,境内有火车站7个、高速公路出口3个,距西南一流支线机场青山机场64公里,同处西昌半小时经济圈和攀枝花一小时经济圈,由铁路、公路、航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快速便捷。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德昌西临雅砻江、东连螺髻山,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总时数2356小时,年均气温17.7摄氏度,年均相对湿度64.7%,年均PM2.5指数25,负氧离子含量平均12000个/cm3,年均降水1074.4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优质天气330天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极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烟叶、蚕桑、蔬菜、林果、花卉等特色支柱产业全面快速发展,核桃、枇杷、桑椹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建成,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德昌桑椹”“建昌板鸭”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果桑之乡”已成为德昌的重要名片。   ——资源富集,产业聚集。德昌境内有矿点矿化点近200个,矿种47种,经地质部门勘查过的矿点21个,矿种12种,特别是稀土、氧化物远景储量达200万吨;安宁河水电梯级开发有序推进,风力发电填补四川空白,光伏发电方兴未艾,全县已开发风光水能资源65万千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6.4%,基本形成风光水电互补发展格局。规划总面积47.27平方公里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德昌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获批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四川省第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入驻企业达69户,其中风电装备制造、钒钛稀土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规模以上企业28户,产业集中度达85%以上。   ——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德昌森林覆盖率达68.9%,免检通过 “全国绿化模范县”验收,有“春秋三百天、四季养生地”之美誉。境内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驰名中外,“樱桃节”“桑椹节”“冲浪节”等特色旅游持续升温,角半沟获“全省十大最具潜力森林康养目的地”称号;凤凰城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园观光游、傈僳族风情游等新业态名声鹊起,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示范县,获评“自然(养生)旅游目的地” “最具投资价值目的地城市”。


  • 邮编:615500 代码:513424 区号:0834

行政区划

  截止2017年,全县辖19个乡镇。具体包括:德州镇、永郎镇、乐跃镇、麻栗镇、小高镇、六所镇、茨达镇、阿月镇、王所镇、巴洞镇、宽裕镇、锦川镇、老碾镇、铁炉镇、热河镇、黑龙潭镇、大陆槽乡、金沙傈僳族乡、南山傈僳族乡。

历史

  德昌古为邛都县地。汉兴置越雟郡,德昌为郡治邛都(今西昌)县地。朝代更替,隶属无定,元代至元年间始有德昌建置。后,或为路、为府,或为所、为镇,多依附西昌而易。民国三十二年(1943)成立德昌设治局,方从西昌分出独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正式建县。

  西汉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以邛地置越雟郡。今德昌为郡治邛都县地,属益州。

  蜀汉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分州划县。德昌仍属邛都县地,隶益州越雟郡。

  晋朝 仍置越雟郡,徙治会无县。太安二年(303)郡改属宁州。咸康八年(342)还属益州,德昌仍为邛都县地。

  南北朝 宋刘裕时仍置越雟郡,还治邛都。齐萧道成时鄙视少数民族,贬称为越雟獠郡,县无载。梁萧衍时“尝开置雟州,寻复陷没”。北周天和五年(570)置西宁州,领郡六。越雟郡领邛都、越雟二县,德昌隶邛都县地。后周时改西宁州为严州,郡县名称未变。

  隋朝 开皇六年(586)复改严州为西宁州。十八年(598)改称雟州。大业初(605)复称越雟郡,德昌隶属县无更。

  唐朝 武德远(618)复曰雟州。三年(620)置总管府,寻改为中都督府。贞观元年(627)以益州置剑南道,羁縻十六州。天宝元年(742)“越雟郡依旧都督府”。至德二年(757)郡没于吐蕃,贞元十三年(797)收复。咸通六年(865)郡地为蒙诏所据,立城曰建昌府,德昌属建昌府地。

  [[五代 后汉天福二年(948),段思平建大理政权,改建昌府为建昌郡。

  宋朝 太祖无力统治,将大渡河以南地区全部放弃。建昌地区“诸酋争强,分地为四,推段兴为长”。其裔浸强兼并诸酋,自主府主,“大理不能制”。

  元朝 宪宗朝建昌归附,德昌一带为屈部、頳綖部所据。至元十二年(1275)设置建昌、德平、定昌、会川四路,今德昌境内屈部改为昌州,隶定昌路。十三年(1276)頳綖部改为德州,隶德平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罢德平、定昌二路,置德昌路,领昌州、德州、普济州、威龙州。

  明朝 初,沿袭旧制。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改德昌路为德昌府,隶建昌卫,属云南布政使司。十月,建昌卫府俱改属四川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月鲁贴木儿乱,致“诸州皆废”。次年废建昌府,建昌卫指挥使司升置为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1394)置守御德昌千户所。永乐二年(1404)七月置昌州、普济州、威龙州长官司,隶建昌卫。

  清朝 初袭明制。顺治十六年(1659)改军为民称建昌卫。雍正六年(1728)裁卫改置宁远府,德昌所仍存,隶宁远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裁德昌所设巡检司,属西昌县。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裁西昌县并入宁远府。二年(1913)去府复县,德昌为西昌县分县。三年(1914)置建昌道,领县二十八。十七年(1928)裁建昌道,各县直属四川省府,德昌仍属西昌县。二十四年(1935),四川省府划宁远府属地区为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改行区制,德昌为西昌县第三区。二十六年(1937),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政治指导区,其中龙窝子(龙阿)、麻陇、八角厂、小板厂四政治指导区及民国三十年(1941)增设的煌尤政治指导区后划归德昌县。二十八年(1939)一月建西康省,宁属八县划归西康省。同年七月,西康省府在西昌设立宁属屯垦委员会,代行省府职权掌理宁属行政。三十二年(1943)一月成立德昌设治局。三十四年(1945)一月德昌正式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50年3月26日德昌解放,4月6日成立德昌县人民政府,德昌县属西康省西昌地区。1955年10月,德昌县随西康省撤销并入四川省,属四川省西昌地区。1959年8月撤德昌县,并入西昌县,设德昌区。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德昌县建制,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通知自11月1日起正式恢复德昌县。1978年10月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

  1996年,德昌县面积2288.3平方千米,人口约17.4万人,以汉族为多,其中彝族占20.7%,傈僳族占0.2%。辖3个镇、20个乡:德州镇、乐跃镇、永郎镇、大山乡、大六槽乡、大湾乡、小高乡、马鞍乡、王所乡、六所乡、巴洞乡、老碾乡、阿月乡、金沙傈僳族乡、南山傈僳族乡、前山乡、茨达乡、热河乡、铁炉乡、宽裕乡、银鹿乡、麻栗乡、锦川乡。县政府驻德州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德昌县常住总人口188980人,其中:德州镇46588人,永郎镇9160人,乐跃镇10002人,麻栗乡7832人,阿月乡8352人,王所乡11187人,六所乡10521人,巴洞乡8802人,宽裕乡9108人,茨达乡11376人,小高乡11078人,锦川乡7475人,老碾乡6699人,大湾乡2356人,马安乡2805人,铁炉乡5244人,前山乡2802人,大山乡2653人,大六槽乡2169人,热河乡4908人,南山傈傈族乡1844人,金沙傈傈族乡2777人,银鹿乡3242人。

  2004年,德昌县辖3个镇(德州、永郎、乐跃)、18个乡(阿月、前山、王所、巴洞、热河、大山、六所、铁炉、马安、大湾、麻栗、银鹿、锦川、宽裕、茨达、小高、老碾、大六槽)、2个民族乡(金沙傈僳族、南山傈僳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德昌县常住总人口214405人,其中:德州镇62952人,永郎镇9220人,乐跃镇10483人,麻栗乡8745人,阿月乡8751人,王所乡12310人,六所乡11194人,巴洞乡9283人,宽裕乡10190人,茨达乡12366人,小高乡11657人,锦川乡7606人,老碾乡6746人,大湾乡2459人,马安乡3104人,铁炉乡5598人,前山乡3449人,大山乡2273人,大六槽乡2357人,热河乡4895人,南山傈傈族乡1839人,金沙傈傈族乡3017人,银鹿乡3911人。

  2012年,撤销麻栗乡和银鹿乡,设立麻栗镇,镇政府驻民主村麻栗场,辖原麻栗乡和银鹿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18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2014年,撤销六所乡,设立六所镇,镇政府驻永兴村;撤销莰达乡,设立莰达镇,镇政府驻新胜村;撤销小高乡,设立小高镇,镇政府驻群英村;撤销阿月乡、前山乡,合并设立阿月镇,镇政府驻阿月村。调整后,德昌县辖德州、永郎、乐跃、麻栗、阿月、六所、茨达、小高8个镇和王所、巴洞、热河、大山、铁炉、马安、大湾、锦川、宽裕、老碾、大六槽、金沙傈僳族、南山傈僳族13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2015年,撤销王所乡、巴洞乡、宽裕乡,设立王所镇、巴洞镇、宽裕镇(川府民政[2015]18号)。调整后,德昌县辖11个镇和10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文化

文物古迹


  • 汉晋遗迹——半站营古驿道,德昌是古代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之灵关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半站营古驿道遗址便是佐证。该驿道位于德昌县乐跃镇半站营村南,南北走向,青石铺筑,全长300多米。此驿道古时北达邛都,南通西南夷。驿道保存较好,对研究德昌古驿道的特点提供了实物材料。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仓圣宫字库塔
  • 德昌字库塔群,共由六座字库塔组成,分别坐落于四川省德昌县的茨达镇、巴洞乡、德州镇、六所镇、小高镇、麻栗镇等六个乡镇,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仓圣宫
  • 仓圣宫,位于德昌县县城凤鸣街以东约数百米处的凤凰嘴小山顶,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间。庙内装塑有造字始祖仓颉圣人、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主宰科举考试的魁星等几尊与文运、仕途有关的神像,是全国少见的供奉汉字始祖仓颉圣人的道观。该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呈四合院布局,由前后两院组成。前院面阔三间11.2米,进深(从前殿、厢房至大殿)16.6米,前殿通高6.8米,大殿通高8.1米。后殿面阔三间11.55米,进深(从厢房至后殿)11.4米,通高7.6米。
  • 进士第,又名毛家大房子,清乾隆十九年进士毛万铨的故宅,坐落于德昌县城南约40公里的茨达镇和平村二组麻栗坪,现为其后人居住。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考究,雕刻细腻。1992年被德昌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士第坐东向西,复四合院布局,青瓦屋面木结构建筑。左右对称型构造,轴线上由大门、前厅、中厅、后厅组成三院,左右两侧设偏院。据民国《西昌县志》载,毛万铨出生于西昌礼州热水河边,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乡试中举人,十九年(1754年)京城殿试中进士。毛万铨考中进士后被朝廷分派到汉阳(今武汉)任通判,继后又任湖广省松滋县(今湖北省松滋县)知县。他秉性耿直,作风简朴,为政清廉,对权贵从不阿谀奉承,对下却爱民如子,因此得罪同僚,被迫辞官还乡。回到西昌,却是听闻他的故乡礼州毛家屯已消失于两年前热水河洪水大潮,毛万铨没有了安身落脚之处,走投无路,被时任宁远府知府的“同年”进士查礼收留,拜为先生。恰逢北方的昌州土司与南方的普济州土司为争夺位于德昌境内的茨达麻栗坪一块地盘而打冤家,双方相持不下,上告宁远府知府恳请裁决。查礼知府灵机一动,经双方同意将这块地盘赠送给了毛万铨建进士第。进士第由宁远府筹资,几经周折终于落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