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高雄港日出天际线

日出,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景象,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日出是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太阳位置随着时间改变位置的现象。

日出东山

这时太阳光因为受到地球大气层灰尘的影响而产生瑞利散射,所以这时的天空会弥漫着霞气,然而日出的霞气较日落的淡雅,这是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日落时为少。

时间转移

新西兰日出的景色

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2月末到1月中旬。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初到中旬。这要取决于观察着所在的纬度。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南半球。在两个至点的前后1至2个星期,日出和日没的时间都会一起延后。即使在赤道,日出和日没的时间在一年当中都会前后移动几分钟,正午也会伴随着移动。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Analemma)表达。

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可以借由跟踪太阳的轨迹而计算得到,但由于太阳折射等原因,但所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真实感觉的有些微不同。

因为太阳光会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所以当太阳仍未升上地平线时,人们已看到日出的景色,这是每天日出时产生的错觉。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记录名为“天再旦”的罕见天文现象,意思是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日出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日全食所引起的天文奇观,第一次日出时,天色又逐渐暗去,接着又迎接第二次日出。

日出亦是美术文学里重获新生的象征

文学情意

在古时中国诗人们喜欢以日出时份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色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如白居易忆江南》内里的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怀。

近代文学作品中,日出不但代表了生机,更是希望的象征。就如曹禺的《日出》,篇名实则是指希望。

古老宗教

太阳在日出后由东方运转至西方的现象是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转动所做成。这个日常生活的现象令很多民族生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宗教,并因此而出现了地心说。这现象亦可在近极点运行的人造卫星上观察得到。

话剧

《日出》中国话剧。4幕。曹禺的代表作。1936年发表于《文学月刊》1卷1~4期。1937年2月由复旦大学戏剧工作社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首次演出,欧阳予倩导演。剧本以交际花陈白露和乡村教师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剧本的人物刻画极见功力,如骄奢淫逸、心黑手狠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卑琐而野心勃勃的银行襄理李石清,醉生梦死奴气十足的留学生张乔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面首胡四和顾八奶奶,受尽侮辱与损害的妓女翠喜,孤苦无告的小东西,走投无路的小书记员黄省三,乃至未曾出场而左右着所有出场人物命运的金八,都显得栩栩如生。主人公陈白露年轻美丽、生性高傲却又靠仰人鼻息过活,她厌恶周围鄙俗的人们和丑陋的世界,却又沉湎于放荡的生活而不能自拔,她并未失却良心和正义感,却又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派头,她同外部世界、同她自身都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最终只得一步步堕落,走向死亡。作者对陈白露的描写集中表现了《日出》的艺术风格。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