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长洲区

  长洲区汉语拼音:Cháng Zhōu Qū;英文:Changzhou District),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区。位于梧州市区西部,东北邻苍梧县长发镇,西南与龙圩镇人和镇藤县塘步镇相壤。总面积377.76平方千米。总人口14.81万人。辖2个街道、2个镇。随着市委、市政府等行政机关西移,现已成为梧州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和商业中心。

  境内最高为天子顶,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从境内通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

  长洲区水陆空交通便利,梧州机场坐落在长洲岛;近年来相继开通了洛湛铁路、梧州至南宁、梧州至桂林、梧州至广州等高速公路,南宁到广州的高铁也经过梧州;水上交通由浔江桂江北可通桂林,西可通南宁、百色,东可通广州、香港澳门

  长洲区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勤劳聪明的长洲区人有着憨厚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长洲区水、电资源十分充足,平浪变电站及建设中的长洲水利枢纽均座落在本区内,为长洲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后盾。同时,长洲区不但面临粤、港、澳,而且享受国家自治民族政策的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及有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便利优势,将为长洲区的各项事业提供更大、更灵活的发展空间。

  • 邮编:543002 代码:450405 区号:0774

行政区域

  长洲区现辖:镇2个、街道办事处2个,分别是长洲镇、倒水镇、大塘街道办事处、兴龙街道办事处。

  大塘街道下辖:龙山社区、金叶社区、大塘社区、恒祥社区、京梧社区、华洋社区、丰业社区、盘龙社区

  兴龙街道下辖:两广社区、新兴村、龙新村、平浪村

  长洲镇下辖:泗洲村、正阳村、寺冲村、长地村、竹湾村、龙华村、龙平村

  倒水镇下辖:倒水社区、龙江驿村、古道村、富庆村、古善村、平石村、三贵村、仁义村、大桥村、富万村、倒水村、大同水村、古城村、蓬冲村、旭村村、路垌村、马水村、渔业村

历史

  长洲区的前身为梧州市郊区。梧州市郊区建于1951年2月,由河滨镇的九龙。太和。新民等村和苍梧县第三区的旺步乡及第四区新华乡的钱鉴村等一乡4村合并而成。同年4月,成立郊区人民政府。分设和平、东兴、旺步3个乡,20个行政村,人口9937人。1952年2月19日,增设西兴、塘源2个乡。1953年2月11日,增设高旺乡。

  1953年,撤销郊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翌年6月,复称郊区人民政府。次年8月,又改为郊区公所。1956年6月,郊区下辖的5个乡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月,撤区并乡,分设三云、旺步2个乡人民委员会。8月,三云、旺步乡和由苍梧县划入的扶典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为红旗乡。10月,梧州市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生产大队。

  1960年4月,增辖苍梧县划入的龙新生产大队。1970年11月,又增辖苍梧县划入的正阳等12个生产大队。1976年4月,成立郊区革命委员会,辖红旗人民公社。1979年2月,撤销郊区革命委员会,分设红旗、长洲、扶典3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2月,梧州市人民政府将红旗公社的东兴大队划出归市蝶山区管辖。

  1984年9月23日,恢复梧州市郊区人民政府。

  2000年,市郊区辖3个镇:长洲镇、龙湖镇、城东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04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长洲镇 38364 龙湖镇 26595 城东镇 15521 

  2003年1月2日,国务院(国函[2003]1号)批准同意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和苍梧县行政区划,其中:撤销梧州市郊区,设立梧州市长洲区。长洲区辖原郊区长洲镇及龙湖镇的新兴、龙新、平浪3个村,同时将蝶山区的新兴二路居委会、龙山里居委会、西堤三路第一居委会、西堤三路第二居委会以及苍梧县倒水镇划归长洲区管辖。长洲区人民政府驻新兴二路。将原郊区城东镇划归万秀区管辖。原郊区龙湖镇的高旺、新民、旺步、塘源4个村划归蝶山区管辖。2月13日,梧州市进行区划调整,撤销梧州市郊区,成立梧州市长洲区。辖原市郊区长洲镇和新兴、龙新、平浪3个村,以及从苍梧县划入的倒水镇、蝶山区大塘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377.76平方千米,总人口14.38万人。区政府驻地由新兴一路胜龙里10号移址新兴二路193号,并于当年8月举行办公大楼乔迁和长洲区成立授匾仪式。长洲区辖长洲镇、倒水镇、大塘街道办事处、兴龙办事处,共35个行政村(社区),625个村(居)民小组,32268户(其中农业户22942户),143800人(其中农业人口88741人)。

地理

  位于梧州市区西部,东北邻蝶山区苍梧县长发镇,西南与苍梧县龙圩镇人和镇藤县塘步镇相壤。总面积377.76平方千米。

  长洲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年平均温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对湿度78%,年无霜期长达341天,年太阳辐射量113. 454千卡/厘米。

  土地以红壤土为主,从可利用方面分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类。基岩以砂页岩分布最广,花岗岩次之。

  有大小山峰30座,最高的天子顶,海拔555.3米。

  清江、西江、枝江从境内通过。属长洲区辖内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较大河流有17条,集雨面积约163.36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蔬菜 市郊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东兴、高旺和长洲岛等村农民,都以种植商品菜为生。解放后,郊区人民政府贯彻“以蔬菜生产为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确定东兴、和平乡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400多亩。1953年,发展至733亩,上市产量290万公斤。1971年,将增辖从苍梧县划入的长洲、泅洲岛上5个大队,列为蔬菜生产基地。当年,有蔬菜基地面积4500亩,上市蔬菜产量1650万公斤。1979年后,将河口、龙华、龙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40亩,上市蔬菜3345万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79亩,蔬菜上市4599万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积6370亩,蔬菜上市量5215.4万公斤。

  畜禽业 畜禽业以生猪、鸡鸭为主。1950年生猪存栏1758头,1957年5749头,公社化时强调集体饲养,生猪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养猪,1985年生猪存栏6.917万头,肉猪出栏1.998万头,2002年生猪存栏7.96万头,肉猪出栏10.08万头。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为主,数量不多,公社化大办食堂时,限制家庭养禽,数量更少。改革开放后,家禽饲养飞速发展,1985年家禽出栏30.5万羽,2002年出栏349万羽,禽蛋产量1421吨。

  水产业 水产业主要是淡水渔业。长洲区气候暖和,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洲岛素来是天然的优良鱼岛。当地江河捕捞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献记载。天然的“长洲鱼苗”享誉国内外。直至“长洲鱼苗坐飞机”漂洋过海,落户异邦。这在当时曾一度传为佳话,至今“长洲鱼筛”广为业内人所用。民国19年(1930年)鱼苗捕捞量38亿尾,1973年37.52亿尾。此后,长洲家鱼人工繁殖技术逐渐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破坏严重,水患不断,水质恶化,天然鱼苗产量急剧下降,1987-2000年,年产量不足1亿尾。2001年鱼苗产量明显上升,当年鱼苗产量2.56亿尾。1978年,成鱼捕捞41吨,1989年87吨,2000年119吨。

  林业 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28.6%。1972年,有林面积17.93万亩,其中用材林10.35万亩,经济林870亩。总蓄积量22.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57%,绿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华堂、思扶、扶典、河口、双桥、龙平、龙华、平浪、新民、龙新等村。1991年,林业用地27.45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5.95万亩,占林地面积94.54%。森林覆盖率62.6%。同年,实现消灭荒山目标。1994年,实现绿化达标。1995年、1999年和2000年,华堂、思扶和龙新村,分别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千佳村”称号。1999年,有林面积26.63万亩,其中用材林22.65万亩,经济林2.83万亩,总蓄积量57.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82%,绿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积26.11万亩,林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

经济

  2010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22.44%;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同比增长45.45%;完成工业增加值12.47亿元,同比增长37.2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2亿元,同比增长40.80%;完成财政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4.76%;

  利用境外资金1805万美元,同比增长3.02%;利用市外境内资金42.74亿元,同比增长13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5元,同比增长10.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同比增长15.63%。

特产

  长洲蜜枣

  蚕丝织品(丝织渔池布)

  长地玉兰花

  青皮冬瓜

  华堂肉桂

  春冬蜂蜜

  火山甜笋

  井底米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