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9年9月23日 (一) 17:22燕赵组04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国旗
印度国徽
印度首都新德里城市风光-印度门
印度:位于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楼
印度佛教造像:印度毗湿奴神庙入睡的毗湿奴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是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国家,大英国协的会员国之一。人口13.24亿,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世界第七位。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

  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个主要的宗教──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都源于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其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两名分别为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基本国情

  国名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积 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面积居世界第7位。

  人口 13.24亿,居世界第2位。

  民族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

  语言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语、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宗教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全印度约有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仅占总人口的0.71%,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2500万。(数据来源:联合国2014年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

  国家元首 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Ram Nath Kovind),2017年7月当选为印第14任总统。

  重要节日 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历史

印度:阿旖陀石窟壁画。阿育王时始建,其壁画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经典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近代基因研究显示印度人彼此的基因差异较小,可能是因为在古代遭逢过大天灾使人口大幅减少的缘故。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立刻分崩离析。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不过德里苏丹国的势力逐渐衰微,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分裂的时代。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突厥化的蒙古人在16世纪初建立了蒙兀儿帝国,并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但是,蒙兀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地方的反抗和统治者的残暴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蒙兀儿帝国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蒙兀儿帝国。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مسلم لیگ,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义国家思想的兴起和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然而受制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瓶颈,印度的产业工人和工业发展缓慢,强大的工会和严格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外来投资。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度地扩大规模。

地理

印度地形图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纬8度4分和37度6分,东经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间。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国,总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3 。印度从北到南全长3,214公里,从东到西全长2,993公里,印度半岛亦是南亚的主体。

  印度地理是多样的:从雪山山脉到沙漠,从平原到雨林,从丘陵到高原,风光应有尽有。印度囊括了位于印度板块的印度次大陆的绝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块的偏北部分。印度拥有海岸线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数位于亚洲南部半岛,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与阿拉伯海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孟加拉湾接壤。

  肥沃的印度恒河平原覆盖了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绝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了印度南部的绝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尔沙漠,这是一个岩石和沙尘的混合沙漠。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线涵盖了喜马拉雅山脉。由于与巴基斯坦的领土纠纷,印度的最高点存在争议。按照印度的说法,其最高点(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无争议的最高点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接壤,东部与缅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东部是孟加拉国。印度南部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岛国。

  而印度位于印度次大陆,主要由三个地理区组成:在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山区(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奎师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于印度境内。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与旱季,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行政区划

  印度划分为28个邦(प्रांत,states,其中“阿鲁纳恰尔邦”有争议),6个联邦属地(केन्द्र शासित प्रदेश,union territories),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

首都

  新德里 (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

  1.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2. 阿鲁那恰尔邦 Arunachal Pradesh (与中国有领土纠纷)
  3. 阿萨姆邦 Assam
  4. 比哈尔邦 Bihar
  5. 恰蒂斯加尔邦 Chhattisgarh
  6. 果阿邦 Goa
  7. 古吉拉特邦 Gujarat
  8. 哈里亚纳邦 Haryana
  9. 喜马偕尔邦 Himachal Pradesh
  10. 查谟-克什米尔邦 Jammu and Kashmir (与巴基斯坦、中国有领土纠纷)
  11. 贾坎德邦 Jharkhand
  12. 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
  13. 喀拉拉邦 Kerala
  14.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15. 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16. 曼尼普尔邦 Manipur
  17. 梅加拉亚邦 Meghalaya
  18. 米佐拉姆邦 Mizoram
  19. 那加兰邦 Nagaland
  20. 奥里萨邦 Orissa
  21. 旁遮普邦 Punjab
  22. 拉贾斯坦邦 Rajasthan
  23. 锡金邦 Sikkim
  24. 泰米尔纳德邦 Tamil Nadu
  25. 特里普拉邦 Tripura
  26. 北安查尔邦 Uttaranchal
  27.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28.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Hold the syringe high sufficient to protect against any kind of bends in <a href=http://cheapzithromax.science/>zithromax zpak</a> television.

主要城市

印度:孟买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建成于1887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 新德里
  • 加尔各答
  • 孟买
  • 班加罗尔
  • 金奈
  • 海德拉巴
  • 艾哈迈达巴德
  • 勒克瑙
  • 斋浦尔
  • 浦那
  • 阿格拉

政治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体制国家,多达7.14亿选民,1000多个政党参与国会选举,包括7个全国性大党、40个地区政党,以及980个小党,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任总理。2004年,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在左派政党外部支持下,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任总理。

  2009年4月16日至5月13日,印度举行第15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以较大优势胜出,再次组成联合政府,曼莫汉·辛格连任总理。 2011年1月、7月,2012年10月,印度政府举行任内三次改组,调整部分内阁部长职位。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议会

  联邦议会由总统和两院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议会两院及各邦议会当选议员组成选举团选出,任期5年,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两院包括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共250席,由总统指定12名具有专门学识或实际经验的议员,和不超过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的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联邦院每年召开4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现任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哈米德·安萨里(Hamid Ansari),2012年8月7日连任。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5年举行一次大选。2009年选举产生的第15届人民院组成为:国大党及其盟党262席,国大党获206席,为第一大党;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党157席,印度人民党116席;左翼政党及盟党80席,其余政党44席。现任人民院议长梅拉·库马尔(Meira Kumar),2009年6月3日当选。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09年5月28日组成,2011年1月内阁成员进行任内第一次改组。7月进行第二次改组。2012年10月进行第三次改组。

  改组后,内阁部长共33人:总理兼人事、督察和养老金部部长、计划委员会主任、原子能和空间署署长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铁道部长帕万·库马尔·班萨尔(Pawan Kumar Bansal),财政部长帕拉尼亚潘·齐丹巴拉姆(P. Chidambaram),农业和食品加工工业部长沙拉德·帕瓦尔 (Sharad Pawar),国防部长A.K. 安东尼(A. K. Antony),内政部长苏希尔·库马尔·沈德(Sushil Kumar Shinde),外交部长萨尔曼·库尔希德(Salman Khurshid),科技和地球科学部长S. 贾伊帕尔·雷迪(S. Jaipal Reddy),卫生与家庭福利部长古拉姆·纳毕·阿扎德(Ghulam Nabi Azad),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长法鲁克·阿卜杜拉( Dr. Farooq Abdullah),石油和天然气部长维拉帕·莫伊利(M. Veerappa Moily),海外印人事务部长瓦雅拉尔·拉维(Vayalar Ravi),民航部长阿吉特·辛格(Ajit Singh),劳动和就业部长马利卡琼·卡杰(Mallikarjun Kharge),人力资源开发部长M. M. 帕拉姆·拉举(Dr. M.M. Pallam Raju),通信与信息技术部长卡比尔·西巴尔(Kapil Sibal),商工部、纺织部长阿南德·夏尔玛(Anand Sharma),道路交通和公路部长C.P. 觉西(C. P. Joshi),住房和城市扶贫部长阿杰·迈肯(Ajay Maken),文化部长昌德雷什·库马里·卡托齐(女)(Chandresh Kumari Katoch),航运部长G.K. 瓦山(G. K. Vasan),城市发展部长、议会事务部长卡迈尔·纳特(Kamal Nath),水资源部长哈里什·拉瓦特(Harish Rawat),社会公平和权利部长库马里·赛尔贾(女)(Kumari Selja),化工和化肥部长M.K. 阿拉基里(M. K. Alagiri),重工业和公共企业部长普拉夫尔·帕蒂尔(Praful Patel),煤炭部长什里普拉卡什·杰斯瓦尔(Shriprakash Jaiswal),司法部长阿什瓦尼·库马尔(Ashwani Kumar),少数民族事务部长K.拉赫曼·汗(K. Rahman Khan),矿业部长丁夏·帕蒂尔(Dinsha J. Patel),部落事务、乡村自治组织部长V. 基索尔·钱德拉·迪奥(V. Kishore Chandra Deo),钢铁部长本尼·普拉萨德·沃马(Beni Prasad Verma),农村发展部长杰拉姆·兰密施(Jairam Ramesh)

  独立主持部务的国务部长12人:妇女和儿童发展部国务部长克里希纳·提拉特(女)(Krishna Tirath),青体部国务部长吉坦德拉·辛格(Jitendra Singh),消费者事务、食品、公共分配国务部长K. V. 托马斯 (Prof. K. V. Thomas),统计和项目执行部国务部长斯里坎特·杰纳(Srikant Jena),环境和森林部国务部长杰严提·纳塔拉简(女)(Jayanthi Natrajan),新闻和广播国务部长玛尼什·特瓦尼(Manish Tewari),东北地区发展部国务部长帕班·辛格·加图瓦尔(Paban Singh Ghatowar),旅游国务部长K. 齐兰吉维(Dr. K. Chiranjeevi),饮用水和卫生处理部国务部长巴拉特森·索兰基(Bharatsinh Solanki),电力部国务部长J. M. 辛迪亚(Jyotiraditya Madhavrao Scindia),中小企业事务部部长K. H. 穆尼亚帕(K. H. Muniyappa),公司事务部长萨钦·皮洛特(Sachin Pilot)。

司法机构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现任首席法官K.G.巴拉克里希南(K.G. Balakrishnan),2007年1月就任。总检察长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现任总检察长瓦汗瓦提(G.E. Vahanvati),2009年6月任命。

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国大党。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选举中再次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现任主席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

  (2)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据称有初级党员1700万,积极党员100万。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1996年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短暂执政。1998年至2004年两度执政。现为最大在野党。现任主席为尼汀·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

  (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成立。党员87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曾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现任总书记普拉卡什·卡拉特(Prakash Karat)。

  (4)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于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党主席什·阿·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称。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与党内发生分歧而被开除出党,该党再次分裂。现任总书记巴尔丹(A. B. Bardan)。

重要人物

  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统。1935年12月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印度国大党成员。先后出任航运、运输、税收、金融等部门国务部长,以及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职务。2012年7月22日当选总统,7月25日就任。

  曼莫汉·辛格:总理。1932年9月26日出生于现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锡克教徒,国大党成员。曾就读于旁遮普大学和英国剑桥、牛津大学,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71年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历任财政部首席顾问、储备银行行长、计划委员会主席、总理经济事务顾问等职。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任职。1991年至1996年任财政部长,推行“新经济政策”,放宽对私营经济活动限制,积极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鼓励出口,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1991年、1995年和2001年分别当选联邦院议员。1998年任联邦院反对党领袖。2004年5月出任总理,继续推进经济改革,注重解决贫穷、农业和失业等问题,保证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对外大力推进印度大国战略。2009年5月连任总理。

经济

印度发射运载火箭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于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十五”计划(2002~2007年)期间,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实现年均经济增长7.8%,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推出“十一五”计划(2007~2012年),提出保持国民经济10%的高速增长,创造7000万个就业机会,将贫困人口减少10%,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力度。2011年8月,印计划委员会通过“十二五”(2012~2017年)计划指导文件,提出国民经济增速9%的目标。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好转。

  2011/2012财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522202.7亿卢比(约合10948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6.9%。

  国民总收入:737761.2亿卢比(约合15467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60972卢比(约合1278美元)。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11年平均值):1美元=47.7卢比。

  通货膨胀率:9.1%(2011年4~2012年1月)。

  失业率:6.6%。

资源

  资源丰富,有矿藏近100种。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产量居世界第三。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2533.01亿吨,铁矿石134.6亿吨,铝土24.62亿吨,铬铁矿9700万吨,锰矿石1.67亿吨,锌970万吨,铜529.7万吨,铅238.1万吨,石灰石756.79亿吨,磷酸盐1.42亿吨,黄金68吨,石油7.56亿吨,天然气1075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森林67.8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0.64%。

工业

  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采矿、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十五”计划期间,工业分别增长5.7%、7.0%、8.4%、8.2%、11.6%。2011年4月至12月,工业同比增长3.6%,其中电力增长8.6%,制造业增长3.9%。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分别占工业生产指数权重14.16%,75.53%和10.32%。

农业

  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由于投资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率3.28%。2011/2012财年增长率为2.5%。

服务业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幅在5.7%至10.5%之间。2011/2012财年增长9.4%,占GDP的64.4%。其中,交通通讯业和建筑业发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15.3%和12.9%。2010/2011财年交通通讯业增幅14.7%,2011/2012财年建筑业增幅4.8%。金融服务业“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5%,2010/2011财年大幅增长75.7%,金融服务贸易额达到65亿美元。

旅游业

  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近年来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

  铁路为最大国营部门,拥有世界第四大铁路网。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是世界第二大公路网。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铁路:截至2011年底总长度6.52万公里。

  公路:截至2011年底总长度411万公里。

  水运:主要海港12个,包括孟买、加尔各答、金奈、科钦、果阿等,承担3/4货运量。孟买为最大港口。2011年4月至9月,港口货运总量446.1公吨,同期增长4.6%。内河航运截至2011年底总长度1.45万公里。

  空运:经营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飞机334架。专营非定期航班的空运企业65家,飞机201架。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共有机场345个(2008年),其中国际机场5个,分别位于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金奈和特里凡特琅。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2011年财政债务为3349亿美元,占GDP的20%。“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11/2012财年,印度财政赤字2.4万亿卢比(约合503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

  截至2011年12月,外汇储备2967亿美元。

对外贸易

  近年来,进口激增,出口增长缓慢,贸易赤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外国资本

  1991年起积极引进外资。1991年8月至2011年1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累计63033.6亿卢比(约合1439.75亿美元)。毛里求斯是第一大投资来源国。2011年4月至9月,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123亿美元,对印投资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新加坡和荷兰,吸引外资较多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计算机软硬件、通讯、建筑、汽车、房地产、能源和化工等。

外国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国之一。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外援总额80.19亿美元,其中贷款78.30亿美元,赠款1.89亿美元。

人民生活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新贫困标准(日生活费用1.25美元以下),印度目前有3.55亿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8%。印人口出生率2.7%,新生婴儿死亡率4.7%,人均寿命为65.4岁(2011年)。医院和诊所共3.2万家,各类郊区、基础和社区卫生中心17.2万家。电话用户9.26亿,固定电话用户3200万,移动电话用户8.94亿。(2011年12月)。

军事

印度陆军边防部队正在进行边境巡逻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2012/2013财年,国防预算1.93万亿卢比(约合405亿美元),同比增长12%。

  陆军参谋长:比克拉姆·辛格(Bikram Singh)

  空军参谋长:普拉迪普·瓦桑特·纳亚克上将(Pradeep Vasant Naik)

  海军参谋长:尼尔马尔·维尔马上将(Nirmal Verma)。

  印军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陆军 印度陆军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陆军,完全属于自愿役,印度从未使用过征兵制。起初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边界,然而近来也对内部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对袭击克什米尔和东北部的武装恐怖份子。现有兵力103.5万。

  海军 印度海军兵力7万,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印度海军目前拥有超过155艘船舰,包括维拉特号航空母舰。

  空军 兵力17万。印度空军正式成立于1932年10月8日,作为辅助空军的印度帝国和皇家前锋1945年在二战期间印度空军正式进入战场作战。自独立以来,印度空军同周边的巴基斯坦和中国进行过四场战争。印度空军也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任务。

文化

印度传统舞蹈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片较小的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电影

  印度是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生产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主要应付国内庞大的需求。印度同时是世界上电影观众最多的国家,每天进出影院的观众达1400万人之多。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旧称Bombay)为基地的印度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取自Bombay与好莱坞Hollywood)。所以印度语的电影产量和票房数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由于印度是个喜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所以在印度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歌舞元素,于是歌舞片与爱情片成为印度最有特色的电影类型,如2000年的《真爱永存》和2002年的《胭脂泪》(Devdas)等都是最杰出的代表。近年来印度不仅在不断学习和模仿美国电影,如现代动作片《遁天神盗》系列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而且在类型开拓上更是有目共睹,如2007年体育题材的励志片《加油印度!》,2009年批判落后教育思维和模式并着重展现友情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等都带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著名男影星有沙·鲁克·罕,李提克·罗山,阿米尔·汗和阿米塔布·巴沙坎,女影星有艾西维娅·莱伊,玛都丽·荻西特,卡约儿,拉妮·穆科吉,诗丽黛玮·阿雅潘等。

  印度电影观众奖是印度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由杂志《印度电影观众》举办,广大观众参与投票,始于1953年,每年评选一次。

新闻出版

  印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2008年底,共有报刊69323种,总发行量2.07亿份。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第二大通讯社。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种方言播音。对外使用27种语言广播。

  全印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2011年3月,全国共有56家电视台,515个卫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77.5%和人口的89.6%。

教育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包括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印有高等院校31868所,其中综合性大学544所,著名的包括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截至2011年底,印全民识字率74.04%。

外交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印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印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印度与日本、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

  在人权问题上,主张推进人权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最根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问题优于民主和人权,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损害别国的主权和统一。

  重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相联系,环保的主要责任应由发达国家承担,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事研究和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列名支持《哥本哈根协议》。

  近年来,印政府继续推行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印中关系,优先发展与美关系,巩固印俄传统关系,推进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推行东向政策。重视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湾、中亚等能源供应国的交往与合作。强调外交为经贸服务,注重发展经贸科技合作,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同南盟及南盟国家的关系 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印于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办南盟首脑会议。作为南盟最大国家,印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南亚经济共同体。2008年8月,印度总理辛格出席在科伦坡举行的第15届南盟峰会。2010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出席在不丹举行的第16届南盟峰会。2011年7月,印度总理辛格出席在马尔代夫举行的第17届南盟峰会。

  2004年以来,印度巴基斯坦保持和平对话进程,双边关系继续缓和。2008年11月,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印指责巴境内的恐怖组织“虔诚军”制造了此次事件。印巴关系骤然紧张,和平进程中断。2009年,印总理辛格在俄罗斯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会见巴总统扎尔达里。2010年4月,印总理辛格在不丹第16届南盟峰会期间会见巴总统扎尔达里。7月,印外长克里希纳访问巴基斯坦。

  2011年2月,印巴外秘在不丹廷布举行会见。3月,应印总理辛格邀请,巴总理吉拉尼赴印旁遮普邦,观看在印巴两队之间进行的板球世界杯半决赛。这是自2008年11月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巴两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印度举行会晤。7月,巴新任外长希娜·拉巴尼·哈尔访印,同印总理辛格、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人民党领袖阿德瓦尼、人民院反对党领袖斯瓦拉吉会见,并与印外长克里希纳举行会谈,发表《印巴外长联合声明》。11月,印巴在新德里举行贸易对话,同意携手实现两国贸易正常化,并发表联合声明。12月,印巴重启核及常规安全的“建立信任措施”(CBM)谈判,这是两国CBM对话中断四年后再度恢复。2012年4月,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对印进行“私人访问”,同印总理辛格会见。

  2009年1月,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访印。6月,不丹首相吉格梅·廷里访印。2010年1月,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访问印度。2月,尼泊尔总统亚达夫访问印度。4月,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访问印度。6月,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访问印度。10月,不丹五世国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访印。2011年1月,尼泊尔总统亚达夫访问印度,印外秘拉奥琪访尼。2月和10月,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两次访问印度,两国签署首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4月,印外长克里希纳访问尼泊尔。5月,斯里兰卡外长佩里斯访印。7月,印外长克里希纳访问马尔代夫、孟加拉国。9月,印总理辛格访问孟加拉国。10月,尼泊尔总理巴特拉伊访印。11月,印总理辛格对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

  同美国的关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6年3月,美总统布什访印。双方就印度核设施分离计划达成协议,制定两国贸易三年内翻番的目标,宣布成立科技委员会,探讨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国会通过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10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并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财长盖特纳访问印度,双方建立印美金融经济伙伴关系。6月,印度外长克里希纳访美,举行首次印美战略对话。7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琼斯访印。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印,双方签署20多项、价值100多亿美元的协议。

  2011年5月,美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访印,同印内政部长齐丹巴拉姆举行首轮印美国土安全对话,并发表《联合声明》。6月,印美第二届经济与金融伙伴关系对话在华盛顿举行。7月,美国务卿希拉里与印外长克里希纳在新德里共同主持印美第二轮战略对话,并发表《印美战略对话联合声明》。在印期间,希拉里还同印总理辛格、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等会晤。2012年6月,印外长克里希纳与美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共同主持第三次印美战略对话,发表《2012年印美战略对话联合声明》。

  同俄罗斯的关系 印俄双边关系密切。2000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年度峰会机制。

  2009年6月,印度总理辛格赴俄罗斯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首次“金砖四国”领导人正式会晤。9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俄罗斯。12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签署包括核合作、军事防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6个协议。

  2010年3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统帕蒂尔、总理辛格、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等会晤,双方签署了总价值上百亿美元的一系列协议。12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会见了印度总统帕蒂尔、总理辛格、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外长克里希纳及人民院反对党领袖斯瓦拉吉,双方签署数十项协议,发表印俄联合声明,举行了庆祝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活动。

  2011年10月,印国防部长安东尼赴俄参加印俄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例行会议,双方就军事项目落实情况和武器设备配套零部件出口等进行磋商。12月,印总理辛格对俄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印俄第12次峰会。辛格分别与梅德韦杰夫总统及普京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同意深化两国间特殊、优先的战略伙伴关系,扩大经贸、投资、防务、科技、文化交流等各领域合作。

  同日本的关系 印日关系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年起,印成为日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2006年12月,印总理辛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

  2009年12月,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访问印度,双方发表《新时期印日战略和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声明。

  2010年6月,印度总理出席加拿大多伦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同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开发发电技术等民用领域加强合作。6月底,印度与日本就出口核能发电技术举行第一轮谈判。7月,印日举行首轮外交与防务副部长级对话(“2+2”)。8月,日本外相冈田克也访印,与印度外长举行第四轮外长级年度战略对话。10月,印总理辛格访日,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会谈,双方发表《未来十年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愿景》的联合声明,签署《关于缔结印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联合宣言》。

  2011年2月,印日签署《印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履约协议》,以推动贸易自由化、创造更多投资机会、改善商业合作环境。4月,印外秘拉奥琪访问日本,举行印日外交磋商,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推动目前陷入停滞的印日民用核能对话,并同意建立印日美三边对话机制,就涉及共同利益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开展对话。10月,印外长克里希纳对日进行正式访问,与日外相举行第五次印日战略对话。12月,日首相野田佳彦对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六届印日峰会。2012年4月,印日举行部长级经济对话。

  同欧盟及欧盟国家关系 2000年,印度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2005年双方正式确立印欧战略伙伴关系。欧盟作为整体是印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地。

  2010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出席美国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期间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6月,印度总理出席加拿大多伦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期间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及法国总统萨科齐。7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印,会见印度总统帕蒂尔、副总统安萨里,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12月,印度总理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1轮“印度—欧盟峰会”,并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比利时首相莱特姆、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洲领导人会晤。1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印,会见印度总统帕蒂尔,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工作会谈,双方签署总额约150亿欧元的框架合作协议。

  2011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印度,会见了印总统帕蒂尔,与辛格总理共同主持首轮印德政府间磋商。两国正式启动政府间磋商机制,并在职业教育、药物研发、科技创新、核能领域达成四项合作协议。6月,法国财长拉加德访印,与印总理辛格、财长幕克吉、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阿鲁瓦利亚举行会见。11月,印度-欧盟在新德里举行首次外交政策磋商。2012年1月,印度-欧盟第22次部长级会议在印班加罗尔召开。

  同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 印度同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印积极推行“东向政策”,加强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积极参与东亚合作。

  2009年10月,第七次印度—东盟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印总理辛格出席。12月,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出席在缅甸举行的第12次孟印缅泰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2010年10月,第八次印度—东盟峰会在越南河内举行,印总理辛格出席。2011年3月,印度—东盟第三次德里对话举行,印外长克里希纳出席。11月,第九次印度—东盟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印总理辛格出席。

  2009年2月,印度副总统安萨里访问缅甸。2010年7月,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访印。2011年6月,印外长克里希纳访缅,会见了缅总统、副总统等领导人,并与缅外长举行会谈。10月,缅总统吴登盛对印进行国事访问,会见了印总统、外长,并与辛格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

  2010年9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老挝和柬埔寨。2011年1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希洛访问印度。3月,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访印。4月,泰国总理阿披实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

  2010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越南、马来西亚,并出席河内东亚峰会。2011年10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会见印总统帕蒂尔、外长克里希纳、议会反对党领袖斯瓦拉吉,与辛格总理举行会谈。印石油与天然气集团与越南国有石油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在南海所谓127、128油气区块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合作项目,后因技术原因,印公司退出两区块勘探。

  同非洲国家关系 印独立后,支持非洲国家反殖民主义和国家民族解放斗争,在非洲国家中赢得了良好声誉。近年来,印加大对非洲的重视和投入。印在非重点推进与南非、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家关系,也借重非盟、东非共同体、“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印度—巴西—南非”倡议等区域组织促进对非关系。2004年,印总统卡拉姆访非。2005~2007年,辛格总理三度访非。2008年,印举办首届“印非论坛峰会”,宣布5年内对非信贷总额增至54亿美元。2011年3月,“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部长级会议在新德里举行;10月,“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第五届峰会在比勒陀利亚举行,辛格总理出席。5月,第二届印度非洲论坛首脑峰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发表《亚的斯亚贝巴宣言》和《印非加强合作框架文件》。双方确立到2015年印非贸易额达700亿美元的目标。非盟积极评价印非合作,表示将尽快设立驻印办事处。

亚洲国家(地区)

  阿富汗   阿联酋  阿曼     阿塞拜疆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不丹    朝鲜    东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兰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亚美尼亚 乌兹别克斯坦

  新加坡   叙利亚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约旦    越南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