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文化汉语拼音:Jin Wenhua;英语:Jin Culture),主要流行于山西的地域文化。又称三晋文化山西文化。传说唐尧虞舜夏禹都曾在晋南活动过,尧、舜还曾定都于平阳(今临汾西南)。

  西周时,唐叔虞被封于晋,从此晋地逐渐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春秋晋国为五霸之一。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文化孕育出法家吴起商鞅韩非,纵横家苏秦张仪名家公孙龙惠施等,并深刻影响当时的中国。统一后,晋地先后成为唐、后晋后汉等王朝的发祥地,平城(今大同)也一度成为北魏的首都。晋地在汉代为并州,唐代为河东道始置山西布政使司改为山西省,并延续至今。晋文化逐步从三晋文化变为今天的山西文化。

  晋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河北纵南横,环绕半壁;东为太行,西有吕梁,南障群峦,北蔽大漠,形成天然屏障;境内千里汾河把几个小平原串成一线,并有丰富的盐、铁、煤资源。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山西农商经济发达,“河东盐铁之利甲天下”,也使“河东铁、炭最盛”;同时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退可守”的封闭性地理环境,使山西人较多保留了传统农耕文化品质;“进可攻”的形势,使山西人具有一定的开放和进取精神。

  明清两代,作为国内三大商帮(晋商徽商潮商)之首的山西商人,经营从绸缎、茶叶到当铺、钱庄(山西票号)和各种商业,足迹踏遍全国,甚至西至阿拉伯、东到日本、北抵莫斯科、南达加尔各答

  晋文化底蕴深厚,创造出大同云冈石窟太原晋祠“鱼沼飞梁”和彩塑神像、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的悬塑、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浑源悬空寺应县木塔晋中大院五台山唐代寺庙建筑与佛教文化、解州关帝文化山西梆子任庄傩戏晋北赛戏道情锣鼓杂戏秧歌戏碗碗腔二人台繁峙蹦蹦凤台小戏等文化遗产。

  晋文化既是中原文化北方文化胡族文化的交会,又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交会,故有着鲜明的多样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