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汶川县城风貌”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
{{三级导航|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四川省]]|2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3级='''汶川县'''}}
  
 
+
[[文件:汶川县城全景.jpg|right|thumb|260px|汶川县城全景]]
 
[[文件:汶川县城风貌.jpg|right|thumb|260px|汶川县城风貌]]
 
[[文件:汶川县城风貌.jpg|right|thumb|260px|汶川县城风貌]]
 +
 +
  '''汶川县'''([[汉语拼音]]:Wèn Chuān Xiàn;[[英文]]:Wenchuan Xian),[[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0°45′-31°43′、东经102°51′-103°44′。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4平方千米。总人口97615人(2016年)。主要民族为[[汉族]]、[[羌族]]、[[藏族]]和[[回族]]。辖8个镇、4个乡。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交汇融合的地带,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
 +
 +
  汶川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美、特色鲜明。国道213线、317线过境。纪念地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名胜古迹有石纽村刳儿坪、姜维城等。县境西南部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
 +
  汶川县南距省会[[成都]]约132公里,北离州府[[马尔康]]202公里,是前往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景区和大草原的必经之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
 +
  近年来汶川县以“大健康”为统领,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力打造烟雨三江、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熊猫家园、大禹故里、古韵羌山“汶川六景”,大力发展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产业,深度挖掘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奋力推进家风、校风、民风、政风“文明四风”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中排名前三,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
 +
*邮编:623000 代码:513221 区号:0837
 +
 +
== 行政区划 ==
 +
 +
  全县辖8个镇、4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耿达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县政府驻威州镇,距州府驻地马尔康140千米。
 +
 +
  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7615人,其中,男性50625人、女性46990人,藏族19741人、羌族37210人、汉族39183人、回族1124人。
 +
 +
== 历史 ==
 +
 +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岷江亦读作汶江。
 +
 +
  其地古属冉毵部。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池等5县,绵池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东晋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南朝梁于绵池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宣德年间治寒水驿(今绵虒镇政府所在地)。1952年县治迁至威州。1958年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汶川县。
 +
 +
  1990年底,全县辖3镇、14乡,总人口96054人(农业人口占70.46%,非农业人占29.54%)。有羌族27154人,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占总人口的0.95%。
 +
 +
  1996年,汶川县面积4048.1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卧龙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百花乡。县政府驻威州镇。
 +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11935人,其中:威州镇29237人,绵虒镇9373人,映秀镇7977人,卧龙镇2552人,漩口镇13091人,水磨镇10467人,龙溪乡4851人,克枯乡3445人,雁门乡6980人,草坡乡4906人,银杏乡2672人,耿达乡2583人,白花乡9644人,三江乡4157人。
 +
 +
  2004年,汶川县辖威州、漩口、映秀、水磨、绵虒、卧龙6个镇和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8个乡。
 +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00771人,其中:威州镇34460人,绵虒镇7845人,映秀镇2468人,卧龙镇2421人,水磨镇12574人,漩口镇13597人,龙溪乡3724人,克枯乡3078人,雁门乡7504人,草坡乡3826人,银杏乡2302人,耿达乡2857人,三江乡4115人。
 +
 +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号)批复同意撤销三江乡,设立三江镇,镇政府驻街村,辖原三江乡所属行政区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号)批复同意撤销耿达乡,设立耿达镇,镇政府驻耿达村,辖原耿达乡所属行政区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号)批复同意撤销草坡乡,将草坡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绵虒镇管辖。至此,全县辖8个镇、4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耿达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
 +
 +
 +
 +
== 经济 ==
 +
 +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5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177元和11118元。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
 +
[[Category:文化]]
 +
[[Category:中国文化]]
 +
 +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
 +
[[Category:地理]]
 +
[[Category:地理学]]
 +
[[Category:中国地理]]
 +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
 +
[[Category:四川省]]
 +
[[Category: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Category:汶川县]]
 +
 +
[[Category:四川百科]]

2017年10月13日 (五) 03:21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汶川县
汶川县城全景
汶川县城风貌

  汶川县汉语拼音:Wèn Chuān Xiàn;英文:Wenchuan Xian),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居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0°45′-31°43′、东经102°51′-103°44′。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4平方千米。总人口97615人(2016年)。主要民族为汉族羌族藏族回族。辖8个镇、4个乡。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是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交汇融合的地带,是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国家羌文化生态体验区。

  汶川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美、特色鲜明。国道213线、317线过境。纪念地有红军烈士纪念馆。名胜古迹有石纽村刳儿坪、姜维城等。县境西南部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汶川县南距省会成都约132公里,北离州府马尔康202公里,是前往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景区和大草原的必经之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近年来汶川县以“大健康”为统领,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发展思路,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力打造烟雨三江、丹青水磨、天地映秀、熊猫家园、大禹故里、古韵羌山“汶川六景”,大力发展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产业,深度挖掘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汶川文化四朵花”内涵,奋力推进家风、校风、民风、政风“文明四风”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中排名前三,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 邮编:623000 代码:513221 区号:0837

行政区划

  全县辖8个镇、4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耿达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县政府驻威州镇,距州府驻地马尔康140千米。

  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7615人,其中,男性50625人、女性46990人,藏族19741人、羌族37210人、汉族39183人、回族1124人。

历史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岷江亦读作汶江。

  其地古属冉毵部。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池等5县,绵池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东晋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南朝梁于绵池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宣德年间治寒水驿(今绵虒镇政府所在地)。1952年县治迁至威州。1958年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汶川县。

  1990年底,全县辖3镇、14乡,总人口96054人(农业人口占70.46%,非农业人占29.54%)。有羌族27154人,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占总人口的0.95%。

  1996年,汶川县面积4048.1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卧龙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百花乡。县政府驻威州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11935人,其中:威州镇29237人,绵虒镇9373人,映秀镇7977人,卧龙镇2552人,漩口镇13091人,水磨镇10467人,龙溪乡4851人,克枯乡3445人,雁门乡6980人,草坡乡4906人,银杏乡2672人,耿达乡2583人,白花乡9644人,三江乡4157人。

  2004年,汶川县辖威州、漩口、映秀、水磨、绵虒、卧龙6个镇和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8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汶川县常住总人口100771人,其中:威州镇34460人,绵虒镇7845人,映秀镇2468人,卧龙镇2421人,水磨镇12574人,漩口镇13597人,龙溪乡3724人,克枯乡3078人,雁门乡7504人,草坡乡3826人,银杏乡2302人,耿达乡2857人,三江乡4115人。

  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号)批复同意撤销三江乡,设立三江镇,镇政府驻街村,辖原三江乡所属行政区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号)批复同意撤销耿达乡,设立耿达镇,镇政府驻耿达村,辖原耿达乡所属行政区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号)批复同意撤销草坡乡,将草坡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绵虒镇管辖。至此,全县辖8个镇、4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水磨镇、漩口镇、三江镇、耿达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银杏乡。


经济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5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177元和11118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