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罗炳辉

  罗炳辉(汉语拼音:Luo Binghui;1897年12月22日-1946年6月21日),中国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原名罗德富,字宿星,祖籍湖南邵阳。是一位被称为从奴隶到将军的杰出军事家。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1915年入滇军当兵,参加讨袁护国战争。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营长,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战斗中率部冲锋,战功卓著。但因对军中腐败现象不满,被怀疑是共产党员,于1928年冬被遣离部队。

  1929年春,任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15日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1930年6月起任第12军代理军长、军长,在朱德毛泽东指挥下,率部参加了文家市、第二次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率部参加龙冈战斗和东韶追击战。第二次反“围剿”中,率部参加中村、广昌、沙溪等战斗。1931年8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的莲塘、良村、黄陂战斗获胜后,奉命伪装主力,向北佯动,攻占乐安,威胁临川,造成直趋南昌之势,将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主力4个师从中央苏区中心区拖出半个月,出色完成了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务,对粉碎这次"围剿"起了重要作用。9月起指挥所部进军闽西,连克武平、上杭等城,扩大了闽西苏区。1932年春,兼任福建军区司令员。7月率部赶赴粤北参加南雄水口战役,重创进犯的国民党军后,转至中央苏区北线作战,攻占南丰城。10月,所部与第22军合编,任22军军长,旋参加建(宁)黎(川)泰(宁)战役,率部日行70公里,连克泰宁、邵武两城。1933年2~3月,率部参加黄陂、草台岗伏击战。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新组成的红9军团军团长。1934年4月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同年8月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同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湘江以东与追堵的国民党军连日激战,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渡江。1935年3月四渡赤水后,奉命佯装主力,迷惑、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在1个多月中,率部单独在主力翼侧行动,机动灵活地转战黔滇川康边境,行程1000余公里,布疑阵,出奇兵,取得老木孔、瓢儿井等战斗的胜利。后又夺占宣威、会泽等城,5月在西昌附近与主力红军会师。6月,带病指挥部队奇袭天全成功。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由第9军团改称的第32军军长。所部划归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组成的左路军,转战川康边。1936年7月,所部改归红二方面军建制,在北上途中,率部担任方面军后卫,多次与尾追之敌战斗。11月,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5月任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由皖中挺进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以东,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曾指挥部队三打来安城,痛击“扫荡”、抢粮的日伪军。1940年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1941年起,任第2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转战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津浦铁路两侧,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及时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扩大了淮南抗日根据地。他重视战役战术研究,提出以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梅花战术":即部队驻地按梅花桩式部署,对来犯之敌实施多点打击,并运用于实战,取得十二里岔伏击战、金牛山反袭击战等多次战斗的胜利。同时注意从严治军,言传身教,强化部队战术技术训练,全面提高战斗力。重视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大力培养提高干部。还亲自编写了《指挥员实用手册》、《民兵战术》等教材,并经常给基层指挥员上军事课。

  1945年8月初,虽身患重病,仍在前线坚持指挥所部参加大反攻,解放苏皖边界的六合、定远、嘉山、天长等城。9月,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赶赴鲁南,参加界河伏击战,攻克韩庄,粉碎了国民党军从徐州沿津浦路北上、进犯解放区的企图。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在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大规模进攻前夕,到枣庄前线部署战备。21日在返回临沂途经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山东省临沂烈士陵园修建有罗炳辉烈士墓和遗像亭。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其中有五位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他们是:
  毛泽东 周恩来 朱 德 邓小平 彭德怀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林 彪 杨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谭 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叶 挺 许继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权 彭雪枫 罗炳辉 黄公略 方志敏 刘志丹

年谱

  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一个汉族农民家庭。成年后取字宿星。

  1904年进私塾读书。

  1907年辍学后在家务农。

  1910年与李桂秀结婚。第一次外出寻找出路,未果。

  1915年冬 离家步行前往昆明准备投军。

  1916年1月,帮人做小工;3-4月,先后帮护国滇军第三军炮队伙夫、马夫做工;经炮兵大队长刘安华帮助,加入第三军炮兵大队。

  1920年9月,到唐继虞处,被选为唐继尧、唐继虞两兄弟的随行军土。

  1921年2月任唐继尧随行副官。

  • 2月7日,唐继尧辞去“川滇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职务。
  • 2月8日,唐继尧出走香港。罗炳辉随其赴港,负责采购物品,保管财物等。
  • 4月,离开香港返回云南。在河口被扣押,送到昆明,关在顾品珍任总司令的滇军总司令部军法处。
  • 6月,经刘安华等作保,从军法处获释,并暂住在刘处。后离滇,决心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经贵阳、古州(今榕江),到广西桂林,投滇军朱培德部。秋人朱培德部军官特校队。

  1922年5月,参加北伐,任朱培德部军官特校队交通组上尉副组长,代理组长,从桂林出发,指挥押运物资到赣州。后任朱培德副官。

  • 6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受朱培德委派,在讨逆军许崇智、李福林两部任联络官(参战官)。为挽救朱部滇军免遭歼灭立下战功。
  • 8月,任朱培德部排长。

  1923年3月,朱培德部改编为孙中山大元帅府拱卫军,罗炳辉任连长。后任孝平兵工厂护厂队队长。

  • 5月,任代理营长。率队包围在广东英德的北洋势力部队方本仁部,只身进人方部劝降,被其扣押。后随方部退至江西赣州,罗被关押约9个月。

  1924年3月左右,经杨如轩担保,获释后到杨部任副营长兼连长。

  1925年春,离开杨如轩部。夏,复回朱培德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先后任少校副官、 征兵主任、警卫营营长。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二十五团二营营长。

  • 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师二十五团一营营长。

  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营长。

  1928年,春,同杨厚珍结婚;冬,第九军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被撤销,罗炳辉被裁减资遣。

  • 12月,从南昌初次到上海。

  1929年1月,从上海到广州。

  • 2月,从广州经上海回到南昌。后办硝磺厂。
  • 春,应金汉鼎等人之邀,任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一说任此职是7月)。
  • 7月9日,经中共党员赵醒吾、中共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蔡申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乐南煌”。
  • 11月15日,率吉安县靖卫大队起义,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任团长。不久,与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合并,任红军独立第四团团长。率部在赣西一带活动。

  1930年1月,红六军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编人红六军。任红六军军委委员,二旅旅长、第二纵队队长。

  • 2月6―9日,在陂头出席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军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第一次会见作为红军领袖的朱德、毛泽东。
  • 2月下旬,率部参加消灭唐云山旅战斗。后率部在江西南部的兴国、于都、宁都等县活动,开辟革命根据地。
  • 3月15日,赣西南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当选为执委委员。
  • 3月下旬,率部在闽西活动。不久,红九军成立,所部编人该军。
  • 4月,红九军改为红十二军。任该军旅长、纵队长、副军长。
  • 6月,中共中央指示,以红四军为基础,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第一路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罗炳辉所部红十二军先后归建第一路军和红一军团,继续在闽西活动。
  • 7月,代理红十二军军长。
  • 8月24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会师。不久,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辖红一、三两个军团。罗炳辉所部红十二军仍属一军团建制。先后取得了攻打文家市、吉安、攸县等战斗的胜利。
  • 9月,任红十二军军长。
  • 10月7日,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不久,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先后主要担负诱歼张辉瓒、围歼谭道源部等任务。

  1931年1月,率部在黄陂一带开展筹款、分田、建立政权、扩军、组建民兵武装等工作。历时约3个月。

  • 4月,率红十二军参加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历经5个月,先后取得中洞大捷、白沙大捷、中村大捷、广昌大捷、建宁大捷的胜利。为奔袭作战,罗炳辉率部,曾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长驱700余里。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1937年在延安访问他时,了解到这些经历后,称罗炳辉为“飞行军”的统帅。
  • 6月,率红十二军在建宁、宁化、长汀、瑞金、石城、广昌等县开展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工作。
  • 7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出色完成了佯攻、佯装主力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的任务。到9月初第三次反“围剿”取得完全胜利。
  • 9月11日,总前委对主力红军和红军地方武装进行局部调整。红十二军的三十四、三十五师调出分别编人红三军、红四军。三十六师由罗炳辉等率领到达福建汀州地区,与闽西的新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部队整训约2个月。
  • 11月7-20日,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罗炳辉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提出的“建立福建全省苏维埃,造成中央苏区巩固的后方”的要求,于月底,罗炳辉率合编后的红十二军向福建连城、宁化、清流一带发展。经月余作战,打通了与闽西北宁、清流、归化、建宁等新区的联系。

  1932年2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指令,福建军区指挥部成立,罗炳辉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全省红军地方武装。下辖闽西各县独立团(营),红军独立第七师,及红十二军。

  • 2月下旬,根据中革军委“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与江西打成一片”的指示,罗炳辉率红十二军南下,三天内连占武平、上杭、永定、龙岩地区,军威大震。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撰<红十二军占领杭武的意义)刊于(红色中华)第12期,高度赞扬这一胜利,并称“十二军有铁一般的坚固,火一般的声威”。
  • 3月18-21日,在长汀召开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罗炳辉被选为执行委员。此后的两个月,率部参加了攻打赣州等战斗,配合其他部队攻打漳州。率领三十六师远征广东平远、蕉岭等地,以解闽西之围,并配合闽南的战斗。
  • 6月,奉命率部回师赣南,保卫中央苏区,与粤军作战,参加了水口圩战役和攻占乐安、宜黄、南丰三战三捷等战斗,历时近3个月。
  • 10月上旬,中革军委恢复红二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归一方面军领导。此后,率该军参加攻占建宁、黎川、泰宁、邵武的战役,从而开辟了“建、黎、泰”根据地,打通了中央苏区、赣东北苏区、闽北苏区的联系。

  1933年1月,率红二十二军参加金溪浒湾战斗,占领浒湾。接着率该军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历时4个月,先后参加了黄陂战役、草台冈战役等。

  • 6月,中革军委对红一军团所属部队进行整编。整编后辖红一、二、三师。罗炳辉任红一师师长。
  • 10月28日,中革军委成立红军第九军团,辖第三师、十四师和独立第一团、第四团。罗炳辉任军团长。九军团在罗炳辉率领下,投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罗炳辉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

  • 4月,率九军团参加保卫广昌战役。
  • 7月,率部护送红七军团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赣、皖行动。九军团经铎前、石城、宁化、清流、大田,至占领樟湖坂,完成了护送七军团渡过闽江的任务。其后,攻占尤溪,缴获食盐、火药等4万多斤物资,并将这些物资肩挑身背,行程千里运回瑞金,上交总部,缓解了中央苏区物资匮乏之急。9月率九军团先后参加攻打温坊战斗和坚守松毛岭、西华山保卫战。历时1个多月。
  • 10月中旬,红九军团撤至朱兰埠休整。
  • 10月16日,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离开朱兰埠,开始了长征。是时,九军团有兵员11538人。其后,罗炳辉指挥九军团,掩护中央红星纵队突破敌军设置的一、二、三道封锁线。历时约月余,部队抵达湘江东岸地域。九军团与其他军团一道,倾力掩护中央红星纵队渡过湘江。此役,中央红军损失几万人。九军团所属的第二十二师几乎损失殆尽。
  • 12月,红军长征途中于12月11日进至通道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道开会,鉴于敌军在湘江西岸部署了优势兵力,继续坚持按原定计划与二、六军团会合,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故决定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向贵州黎平前进。罗炳辉率红九军团为右路,行进中攻占同古,掩护左路攻占黎平。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创立新的根据地计划,“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此后,罗炳辉率九军团随红军主力在黔北活动,寻求摆脱追敌的战机,直到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中旬,率部先后占领湄潭、绥阳等县城,并向乌江下游思南警戒,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遵义会议后,率部配合主力在赤水河地域寻求摆脱追敌的方向与战机。历时约2个半月。

  • 2月初,中央红军进入扎西地域。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召开会议,决定常委分工,由洛甫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等。
  • 3月28日,朱德令红九军团留在黔北佯装主力,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次日,罗炳辉率部在干溪出发,向马鬃岭分兵。完成任务后,因故被隔断在乌江北岸。此后,罗炳辉率部单独行动。先后取得老木孔伏击战、智取瓢儿井、猫场脱险等胜利。经贵州盘县的江上进人云南平彝县(今富源县),占板桥,围宣威,取会泽,经树桔渡(今东川市境内),渡过金沙江,掩护中央红星纵队在皎平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尾追的敌军。至5月21日在四川西昌,九军团与红一方面军主力会合,单独行动50余日方告结束。被周恩来誉为“战略奇兵”。
  • 5月,继续掩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其后罗炳辉遵朱德、毛泽东、周恩来“万万火急电”抱病翻越二郎山,于6月7日袭占天全,为红军继续长征北上打通了道路,使红军摆脱了危局。接着,率部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又名仑德山)五座大雪山。于7月初到达毛儿盖,与四方面军会师。7月21日中共中央在芦花(今黑水城)开会决定,会师后的红军混合编排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北上。红九军团改称红三十二军,辖九十四、九十二两个师,随左路军行动。由于张国焘坚持错误路线,致使红三十二军滞留川西。直至1936年6月下旬,贺龙在甘孜宣布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成立,辖二军团、六军团、三十二军。三十二军转归二方面军建制,罗炳辉及其三十二军得以彻底脱离左路军。

  1936年7月,率三十二军担任二方面军后卫,继续长征北上。后第三次过草地,经过3个月艰苦的行军,于10月22日胜利到达陕北,在将台堡与一方面军会师。11月红三十二军在洪德休整,所属两个师六个团整编为三个团,即二八O团、二八二团、二八六团。整编后罗炳辉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

  1937年1月,率三十二军驻陕西富平县十八坊。新成立军政委员会,罗炳辉任主席。

  • 2月下旬,中央军委组建“援西军”,援助西路军,刘伯承任司令员,罗炳辉任副司令员。部队进至镇原平凉地区时,因西路军失败,援西军奉命停止前进。经多方努力,仍接回许多西路军突围出来的红军指战员。
  • 4月,到后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间,杨厚珍与其离婚。
  • 9月,罗炳辉与张明秀结婚。
  • 12月,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开展统战工作,直至1938年9月。

  1938年9月,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回到延安,列席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扩大)全会。行前,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对罗炳辉说,中共中央同意派他到新四军工作。

  • 11月,六届六中(扩大)全会结束后,罗炳辉从延安启程赴新四军报到。途中,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与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撤返延安的妻子张明秀相遇。夫妇一同前往到新四军工作。月底,抵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罗炳辉被任命为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为陈毅。

  1939年1月,抵江苏南部茅山地区,到新四军第一支队履职。此后数月协助陈毅司令员,带领一支队在茅山地区站稳了脚跟。

  • 4月底,随叶挺军长到江北,抵安徽庐江县东汤池。
  • 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指挥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参谋长赖传珠。其后,徐海东、罗炳辉先后任副指挥。
  • 7月,新四军第五支队在津浦路西定远县藕塘镇安子集成立,罗炳辉任支队司令员、支队党委委员。该支队不为国民党政府当局所承认,斗争极为艰苦复杂。五支队成立后,在罗炳辉带领下,坚决实施东进计划,向津浦路东挺进。先后三战来安,挫败了日军和伪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李晶仙、韩德勤部的挑衅。

  1940年3月,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所部,围攻津浦路西的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四支队。罗炳辉率部从路东到路西支援反击敌军,取得西线反顽胜利。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趁西线激战时,偷袭路东五支队的根据地半塔集。罗炳辉采取守点打援战术,率五支队从路西返回路东,围歼进犯半塔集的顽军,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创造了守点打援的经验。至8月,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来安、嘉山、盱眙、天长、高邮、宝应、六合、仪征等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8月率领五支队主力渡过三河,击溃了韩德勤所部顽军,开辟了淮宝根据地,并平息了该地区“刀会”的叛乱。淮宝根据地的建立,打通了新四军进一步东进的通道,并成为把淮北、淮南、淮海、苏中、盐阜几块根据地联系起来的纽带。此后数月,又率部粉碎了日伪军万余人对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941年1月,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罗炳辉带领四、五支队和地方武装、民兵举行比武大会。

  • 1月14日,皖南事变发生后。罗炳辉与陈毅等7位新四军将领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其解除对新四军的包围,严惩祸首,保障我军安全。
  • 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下辖7个师,罗炳辉任二师副师长。二师下辖第五、六、七旅。
  • 5月,淮南区党委成立,罗炳辉为委员。抗大第八分校在天长县成立,罗炳辉任副校长。至1945年8月该校共办学4期,培训干部3000余人。在此前后至1942年上半年的反扫荡、反顽作战中,罗炳辉创造了“梅花桩战术”,并指挥部队广泛采用了近战、夜战、歼灭战战术,先后取得了大桥、新张家、赫郎庙等战役的胜利。

  1942年,刘少奇在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梅花桩是一种新的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

  • 秋,参加整风运动学习。
  • 11月,指挥部队支援反击桂顽对路西根据地的进攻。

  1943年2月,任新四军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

  • 4月,在《淮南党刊》第12期刊载《开展部队机关的生产运动》一文,号召深化淮南的大生产运动。
  • 9月,李晶仙所部顽军抢占路西界牌集,罗炳辉率二师师直野战司令部赴路西指挥反击战。至11月底取得反击战胜利。
  • 11月,撰写并出版《碉堡作战》。

  1944年5月,此前,罗炳辉曾数次出现晕倒。

  • 5月8日,大病不起,人军卫生部庄医院治疗,历时100余天。后新四军军部再批准他休养3个月。休养中,开始口述,让参谋陈慕诚帮助撰写红九军团担任后卫的战斗历程。

  1945年4月,二师主力在谭震林带领下,赴路西反顽作战。日军乘机派出3删除人扫荡路东根据地。罗炳辉抱病指挥了路东的反扫荡,历时月余。

  • 7月,罗炳辉病情反复发作,下旬,到师部大郢北高峰脚下一片槐树林中休养。
  • 8月15日,日本宣布五条件投降。随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布<新四军布告),其中公布了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的省主席和南京、上海、武汉三市市长名单,罗炳辉被宣布任安徽省主席。随即,罗炳辉抱病指挥消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先后收复了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等县城,部分控制津浦铁路。至9月日本投降,淮南解放区达17个县,人口330万,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新四军二师兵力由成立时的新四军五支队3100余人,发展到35000人,地方部队15 000人,民兵200000人。10月率二师师部及第四、五旅告别淮南北上山东。在淮北宿迁与四师九旅合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部队进至鲁南。
  • 11月,被蒋介石收编的日伪军吴化文部北犯解放区。罗炳辉率第二纵队,参加伏击该敌,取得鲁南自卫战的首次大捷,接着又取得临韩战役胜利。
  • 12月27日,离职到临沂治病。韦国清接任司令员。

  1946年1月3日,食道大出血,经月余治疗,病势得到控制。

  • 4月4日,中共中央任命罗炳辉为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 4月底,中止休养,抱病赴鲁南前线视察,动员部队做好反内战准备。此行直至6月中旬病危。
  • 6月9日,指挥部队收复枣庄,歼灭国民党收编后任命的少将司令王继美及其所部近2300人。此役,是罗炳辉一生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
  • 6月14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 6月19日,与陈毅等研究山东战场局势。
  • 6月21日,连日劳累,罗炳辉在峄县重病复起,高烧不断,数次昏迷,疼痛难忍。因峄县医疗条件差,转回临沂治疗。途经兰陵镇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7时逝世。
  • 6月28日,安徽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1960年恢复原名)。遗体于逝世第二日凌晨运回临沂。临沂召开十万军民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发唁电吊念。遗体葬于临沂城外。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临沂,罗炳辉遗体遭凌辱,幸得群众的保护,至1950年临沂华东烈士陵园竣工时,得以迁葬陵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任弼时等为罗炳辉将军陵墓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