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羅炳輝

  羅炳輝(中文拼音:Luo Binghui;1897年12月22日-1946年6月21日),中國軍事家,中國工農紅軍新四軍高級指揮員。原名羅德富,字宿星,祖籍湖南邵陽。是一位被稱為從奴隸到將軍的傑出軍事家。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彝族貧苦家庭。1915年入滇軍當兵,參加討袁護國戰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營長,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戰鬥中率部衝鋒,戰功卓著。但因對軍中腐敗現象不滿,被懷疑是共產黨員,于1928年冬被遣離部隊。

  1929年春,任江西省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15日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縱隊長。1930年6月起任第12軍代理軍長、軍長,在朱德毛澤東指揮下,率部參加了文家市、第二次打長沙和吉安等戰鬥。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率部參加龍岡戰鬥和東韶追擊戰。第二次反“圍剿”中,率部參加中村、廣昌、沙溪等戰鬥。1931年8月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的蓮塘、良村、黃陂戰鬥獲勝後,奉命偽裝主力,向北佯動,攻佔樂安,威脅臨川,造成直趨南昌之勢,將參加“圍剿”的國民黨軍主力4個師從中央蘇區中心區拖出半個月,出色完成了掩護紅一方面軍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務,對粉碎這次"圍剿"起了重要作用。9月起指揮所部進軍閩西,連克武平、上杭等城,擴大了閩西蘇區。1932年春,兼任福建軍區司令員。7月率部趕赴粵北參加南雄水口戰役,重創進犯的國民黨軍後,轉至中央蘇區北線作戰,攻佔南豐城。10月,所部與第22軍合編,任22軍軍長,旋參加建(甯)黎(川)泰(寧)戰役,率部日行70公里,連克泰甯、邵武兩城。1933年2~3月,率部參加黃陂、草台崗伏擊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新組成的紅9軍團軍團長。1934年4月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同年8月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過閩江。在完成艱險任務中,智勇兼備,屢立戰功,曾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同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在湘江以東與追堵的國民黨軍連日激戰,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渡江。1935年3月四渡赤水後,奉命佯裝主力,迷惑、吸引和牽制國民黨軍。在1個多月中,率部單獨在主力翼側行動,機動靈活地轉戰黔滇川康邊境,行程1000餘公里,布疑陣,出奇兵,取得老木孔、瓢兒井等戰鬥的勝利。後又奪占宣威、會澤等城,5月在西昌附近與主力紅軍會師。6月,帶病指揮部隊奇襲天全成功。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他任由第9軍團改稱的第32軍軍長。所部劃歸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組成的左路軍,轉戰川康邊。1936年7月,所部改歸紅二方面軍建制,在北上途中,率部擔任方面軍後衛,多次與尾追之敵戰鬥。11月,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初期,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5月任第5支隊司令員,率部由皖中挺進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以東,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曾指揮部隊三打來安城,痛擊“掃蕩”、搶糧的日偽軍。1940年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1941年起,任第2師副師長、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轉戰于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津浦鐵路兩側,積極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並及時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擴大了淮南抗日根據地。他重視戰役戰術研究,提出以伏擊與運動遊擊為特色的"梅花戰術":即部隊駐地按梅花樁式部署,對來犯之敵實施多點打擊,並運用於實戰,取得十二裡岔伏擊戰、金牛山反襲擊戰等多次戰鬥的勝利。同時注意從嚴治軍,言傳身教,強化部隊戰術技術訓練,全面提高戰鬥力。重視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大力培養提高幹部。還親自編寫了《指揮員實用手冊》、《民兵戰術》等教材,並經常給基層指揮員上軍事課。

  1945年8月初,雖身患重病,仍在前線堅持指揮所部參加大反攻,解放蘇皖邊界的六合、定遠、嘉山、天長等城。9月,任新四軍第2縱隊司令員,率部趕赴魯南,參加界河伏擊戰,攻克韓莊,粉碎了國民黨軍從徐州沿津浦路北上、進犯解放區的企圖。1946年4月,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6月,在國民黨軍向解放區大規模進攻前夕,到棗莊前線部署戰備。21日在返回臨沂途經蘭陵時突然病情惡化,不治逝世。山東省臨沂烈士陵園修建有羅炳輝烈士墓和遺像亭。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1994年8月又確定增補3人,共計36人。其中有五位國家主要領導人,10位元帥,10位大將。有11人在新中國建立前獻身。他們是:
  毛澤東 周恩來 朱 德 鄧小平 彭德懷 劉伯承 賀 龍 陳 毅 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林 彪 楊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 賡 譚 政 蕭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 許光達 葉 挺 許繼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權 彭雪楓 羅炳輝 黃公略 方志敏 劉志丹

年譜

  1897年12月22日,出生於雲南省彝良縣阿都鄉偏坡寨一個漢族農民家庭。成年後取字宿星。

  1904年進私塾讀書。

  1907年輟學後在家務農。

  1910年與李桂秀結婚。第一次外出尋找出路,未果。

  1915年冬 離家步行前往昆明準備投軍。

  1916年1月,幫人做小工;3-4月,先後幫護國滇軍第三軍炮隊伙夫、馬夫做工;經炮兵大隊長劉安華幫助,加入第三軍炮兵大隊。

  1920年9月,到唐繼虞處,被選為唐繼堯、唐繼虞兩兄弟的隨行軍土。

  1921年2月任唐繼堯隨行副官。

  • 2月7日,唐繼堯辭去“川滇黔鄂豫陝湘閩八省靖國聯軍”總司令職務。
  • 2月8日,唐繼堯出走香港。羅炳輝隨其赴港,負責採購物品,保管財物等。
  • 4月,離開香港返回雲南。在河口被扣押,送到昆明,關在顧品珍任總司令的滇軍總司令部軍法處。
  • 6月,經劉安華等作保,從軍法處獲釋,並暫住在劉處。後離滇,決心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貴陽、古州(今榕江),到廣西桂林,投滇軍朱培德部。秋人朱培德部軍官特校隊。

  1922年5月,參加北伐,任朱培德部軍官特校隊交通組上尉副組長,代理組長,從桂林出發,指揮押運物資到贛州。後任朱培德副官。

  • 6月,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鬥。受朱培德委派,在討逆軍許崇智、李福林兩部任聯絡官(參戰官)。為挽救朱部滇軍免遭殲滅立下戰功。
  • 8月,任朱培德部排長。

  1923年3月,朱培德部改編為孫中山大元帥府拱衛軍,羅炳輝任連長。後任孝平兵工廠護廠隊隊長。

  • 5月,任代理營長。率隊包圍在廣東英德的北洋勢力部隊方本仁部,隻身進人方部勸降,被其扣押。後隨方部退至江西贛州,羅被關押約9個月。

  1924年3月左右,經楊如軒擔保,獲釋後到楊部任副營長兼連長。

  1925年春,離開楊如軒部。夏,複回朱培德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先後任少校副官、 徵兵主任、警衛營營長。

  1926年7月,參加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九師二十五團二營營長。

  • 1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九師二十五團一營營長。

  1927年夏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二十七師七十九團營長。

  1928年,春,同楊厚珍結婚;冬,第九軍第二十七師七十九團被撤銷,羅炳輝被裁減資遣。

  • 12月,從南昌初次到上海。

  1929年1月,從上海到廣州。

  • 2月,從廣州經上海回到南昌。後辦硝磺廠。
  • 春,應金漢鼎等人之邀,任江西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一說任此職是7月)。
  • 7月9日,經中共黨員趙醒吾、中共贛西特委書記劉士奇、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蔡申熙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化名“樂南煌”。
  • 11月15日,率吉安縣靖衛大隊起義,編為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五團,任團長。不久,與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四團合併,任紅軍獨立第四團團長。率部在贛西一帶活動。

  1930年1月,紅六軍成立,江西紅軍獨立第四團編人紅六軍。任紅六軍軍委委員,二旅旅長、第二縱隊隊長。

  • 2月6―9日,在陂頭出席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紅五軍軍委、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史稱“二七會議”),第一次會見作為紅軍領袖的朱德、毛澤東。
  • 2月下旬,率部參加消滅唐雲山旅戰鬥。後率部在江西南部的興國、于都、寧都等縣活動,開闢革命根據地。
  • 3月15日,贛西南工農民主政府成立,當選為執委委員。
  • 3月下旬,率部在閩西活動。不久,紅九軍成立,所部編人該軍。
  • 4月,紅九軍改為紅十二軍。任該軍旅長、縱隊長、副軍長。
  • 6月,中共中央指示,以紅四軍為基礎,與贛南、閩西根據地的紅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不久,第一路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羅炳輝所部紅十二軍先後歸建第一路軍和紅一軍團,繼續在閩西活動。
  • 7月,代理紅十二軍軍長。
  • 8月24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會師。不久,兩軍團前委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轄紅一、三兩個軍團。羅炳輝所部紅十二軍仍屬一軍團建制。先後取得了攻打文家市、吉安、攸縣等戰鬥的勝利。
  • 9月,任紅十二軍軍長。
  • 10月7日,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不久,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先後主要擔負誘殲張輝瓚、圍殲譚道源部等任務。

  1931年1月,率部在黃陂一帶開展籌款、分田、建立政權、擴軍、組建民兵武裝等工作。歷時約3個月。

  • 4月,率紅十二軍參加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歷經5個月,先後取得中洞大捷、白沙大捷、中村大捷、廣昌大捷、建甯大捷的勝利。為奔襲作戰,羅炳輝率部,曾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長驅700餘裡。美國記者海倫・福斯特1937年在延安訪問他時,瞭解到這些經歷後,稱羅炳輝為“飛行軍”的統帥。
  • 6月,率紅十二軍在建甯、寧化、長汀、瑞金、石城、廣昌等縣開展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工作。
  • 7月,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出色完成了佯攻、佯裝主力牽制敵軍,掩護紅軍主力的任務。到9月初第三次反“圍剿”取得完全勝利。
  • 9月11日,總前委對主力紅軍和紅軍地方武裝進行局部調整。紅十二軍的三十四、三十五師調出分別編人紅三軍、紅四軍。三十六師由羅炳輝等率領到達福建汀州地區,與閩西的新紅十二軍合併,仍稱紅十二軍。羅炳輝任軍長。部隊整訓約2個月。
  • 11月7-20日,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羅炳輝當選為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根據閩西蘇維埃政府提出的“建立福建全省蘇維埃,造成中央蘇區鞏固的後方”的要求,于月底,羅炳輝率合編後的紅十二軍向福建連城、寧化、清流一帶發展。經月餘作戰,打通了與閩西北寧、清流、歸化、建寧等新區的聯繫。

  1932年2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指令,福建軍區指揮部成立,羅炳輝任總指揮,統一指揮全省紅軍地方武裝。下轄閩西各縣獨立團(營),紅軍獨立第七師,及紅十二軍。

  • 2月下旬,根據中革軍委“鞏固閩西,向閩北發展,與江西打成一片”的指示,羅炳輝率紅十二軍南下,三天內連占武平、上杭、永定、龍岩地區,軍威大震。蘇區中央局書記周恩來撰<紅十二軍佔領杭武的意義)刊于(紅色中華)第12期,高度讚揚這一勝利,並稱“十二軍有鐵一般的堅固,火一般的聲威”。
  • 3月18-21日,在長汀召開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羅炳輝被選為執行委員。此後的兩個月,率部參加了攻打贛州等戰鬥,配合其他部隊攻打漳州。率領三十六師遠征廣東平遠、蕉嶺等地,以解閩西之圍,並配合閩南的戰鬥。
  • 6月,奉命率部回師贛南,保衛中央蘇區,與粵軍作戰,參加了水口圩戰役和攻佔樂安、宜黃、南豐三戰三捷等戰鬥,歷時近3個月。
  • 10月上旬,中革軍委恢復紅二十二軍,羅炳輝任軍長。歸一方面軍領導。此後,率該軍參加攻佔建甯、黎川、泰甯、邵武的戰役,從而開闢了“建、黎、泰”根據地,打通了中央蘇區、贛東北蘇區、閩北蘇區的聯繫。

  1933年1月,率紅二十二軍參加金溪滸灣戰鬥,佔領滸灣。接著率該軍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歷時4個月,先後參加了黃陂戰役、草台岡戰役等。

  • 6月,中革軍委對紅一軍團所屬部隊進行整編。整編後轄紅一、二、三師。羅炳輝任紅一師師長。
  • 10月28日,中革軍委成立紅軍第九軍團,轄第三師、十四師和獨立第一團、第四團。羅炳輝任軍團長。九軍團在羅炳輝率領下,投人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鬥。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羅炳輝當選為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

  • 4月,率九軍團參加保衛廣昌戰役。
  • 7月,率部護送紅七軍團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名義,向閩、浙、贛、皖行動。九軍團經鐸前、石城、寧化、清流、大田,至佔領樟湖阪,完成了護送七軍團渡過閩江的任務。其後,攻佔尤溪,繳獲食鹽、火藥等4萬多斤物資,並將這些物資肩挑身背,行程千里運回瑞金,上交總部,緩解了中央蘇區物資匱乏之急。9月率九軍團先後參加攻打溫坊戰鬥和堅守松毛嶺、西華山保衛戰。歷時1個多月。
  • 10月中旬,紅九軍團撤至朱蘭埠休整。
  • 10月16日,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離開朱蘭埠,開始了長征。是時,九軍團有兵員11538人。其後,羅炳輝指揮九軍團,掩護中央紅星縱隊突破敵軍設置的一、二、三道封鎖線。歷時約月餘,部隊抵達湘江東岸地域。九軍團與其他軍團一道,傾力掩護中央紅星縱隊渡過湘江。此役,中央紅軍損失幾萬人。九軍團所屬的第二十二師幾乎損失殆盡。
  • 12月,紅軍長征途中於12月11日進至通道縣。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道開會,鑒於敵軍在湘江西岸部署了優勢兵力,繼續堅持按原定計劃與二、六軍團會合,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故決定中央紅軍兵分兩路向貴州黎平前進。羅炳輝率紅九軍團為右路,行進中攻佔同古,掩護左路攻佔黎平。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放棄在湘西創立新的根據地計畫,“認為新的根據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此後,羅炳輝率九軍團隨紅軍主力在黔北活動,尋求擺脫追敵的戰機,直到遵義會議召開。

  1935年1月中旬,率部先後佔領湄潭、綏陽等縣城,並向烏江下游思南警戒,保衛遵義會議順利召開。遵義會議後,率部配合主力在赤水河地域尋求擺脫追敵的方向與戰機。歷時約2個半月。

  • 2月初,中央紅軍進入紮西地域。中央政治局在紮西召開會議,決定常委分工,由洛甫接替博古在黨內負總責,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等。
  • 3月28日,朱德令紅九軍團留在黔北佯裝主力,掩護主力紅軍南渡烏江。次日,羅炳輝率部在幹溪出發,向馬鬃嶺分兵。完成任務後,因故被隔斷在烏江北岸。此後,羅炳輝率部單獨行動。先後取得老木孔伏擊戰、智取瓢兒井、貓場脫險等勝利。經貴州盤縣的江上進人雲南平彝縣(今富源縣),占板橋,圍宣威,取會澤,經樹桔渡(今東川市境內),渡過金沙江,掩護中央紅星縱隊在皎平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尾追的敵軍。至5月21日在四川西昌,九軍團與紅一方面軍主力會合,單獨行動50余日方告結束。被周恩來譽為“戰略奇兵”。
  • 5月,繼續掩護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其後羅炳輝遵朱德、毛澤東、周恩來“萬萬火急電”抱病翻越二郎山,於6月7日襲占天全,為紅軍繼續長征北上打通了道路,使紅軍擺脫了危局。接著,率部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拖羅崗(又名侖德山)五座大雪山。于7月初到達毛兒蓋,與四方面軍會師。7月21日中共中央在蘆花(今黑水城)開會決定,會師後的紅軍混合編排行軍佇列,分左右兩路北上。紅九軍團改稱紅三十二軍,轄九十四、九十二兩個師,隨左路軍行動。由於張國燾堅持錯誤路線,致使紅三十二軍滯留川西。直至1936年6月下旬,賀龍在甘孜宣佈中共中央決定,紅二方面軍成立,轄二軍團、六軍團、三十二軍。三十二軍轉歸二方面軍建制,羅炳輝及其三十二軍得以徹底脫離左路軍。

  1936年7月,率三十二軍擔任二方面軍後衛,繼續長征北上。後第三次過草地,經過3個月艱苦的行軍,於10月22日勝利到達陝北,在將台堡與一方面軍會師。11月紅三十二軍在洪德休整,所屬兩個師六個團整編為三個團,即二八O團、二八二團、二八六團。整編後羅炳輝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1937年1月,率三十二軍駐陝西富平縣十八坊。新成立軍政委員會,羅炳輝任主席。

  • 2月下旬,中央軍委組建“援西軍”,援助西路軍,劉伯承任司令員,羅炳輝任副司令員。部隊進至鎮原平涼地區時,因西路軍失敗,援西軍奉命停止前進。經多方努力,仍接回許多西路軍突圍出來的紅軍指戰員。
  • 4月,到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其間,楊厚珍與其離婚。
  • 9月,羅炳輝與張明秀結婚。
  • 12月,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工作。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開展統戰工作,直至1938年9月。

  1938年9月,從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回到延安,列席了中共中央六屆六中(擴大)全會。行前,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對羅炳輝說,中共中央同意派他到新四軍工作。

  • 11月,六屆六中(擴大)全會結束後,羅炳輝從延安啟程赴新四軍報到。途中,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與從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撤返延安的妻子張明秀相遇。夫婦一同前往到新四軍工作。月底,抵達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羅炳輝被任命為一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為陳毅。

  1939年1月,抵江蘇南部茅山地區,到新四軍第一支隊履職。此後數月協助陳毅司令員,帶領一支隊在茅山地區站穩了腳跟。

  • 4月底,隨葉挺軍長到江北,抵安徽廬江縣東湯池。
  • 5月中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指揮張雲逸,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參謀長賴傳珠。其後,徐海東、羅炳輝先後任副指揮。
  • 7月,新四軍第五支隊在津浦路西定遠縣藕塘鎮安子集成立,羅炳輝任支隊司令員、支隊黨委委員。該支隊不為國民黨政府當局所承認,鬥爭極為艱苦複雜。五支隊成立後,在羅炳輝帶領下,堅決實施東進計畫,向津浦路東挺進。先後三戰來安,挫敗了日軍和偽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李晶仙、韓德勤部的挑釁。

  1940年3月,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所部,圍攻津浦路西的中原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及四支隊。羅炳輝率部從路東到路西支援反擊敵軍,取得西線反頑勝利。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趁西線激戰時,偷襲路東五支隊的根據地半塔集。羅炳輝採取守點打援戰術,率五支隊從路西返回路東,圍殲進犯半塔集的頑軍,取得半塔保衛戰勝利,創造了守點打援的經驗。至8月,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來安、嘉山、盱眙、天長、高郵、寶應、六合、儀征等各縣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8月率領五支隊主力渡過三河,擊潰了韓德勤所部頑軍,開闢了淮寶根據地,並平息了該地區“刀會”的叛亂。淮寶根據地的建立,打通了新四軍進一步東進的通道,並成為把淮北、淮南、淮海、蘇中、鹽阜幾塊根據地聯繫起來的紐帶。此後數月,又率部粉碎了日偽軍萬餘人對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1941年1月,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羅炳輝帶領四、五支隊和地方武裝、民兵舉行比武大會。

  • 1月14日,皖南事變發生後。羅炳輝與陳毅等7位新四軍將領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其解除對新四軍的包圍,嚴懲禍首,保障我軍安全。
  • 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下轄7個師,羅炳輝任二師副師長。二師下轄第五、六、七旅。
  • 5月,淮南區黨委成立,羅炳輝為委員。抗大第八分校在天長縣成立,羅炳輝任副校長。至1945年8月該校共辦學4期,培訓幹部3000余人。在此前後至1942年上半年的反掃蕩、反頑作戰中,羅炳輝創造了“梅花樁戰術”,並指揮部隊廣泛採用了近戰、夜戰、殲滅戰戰術,先後取得了大橋、新張家、赫郎廟等戰役的勝利。

  1942年,劉少奇在華中局擴大會議總結報告中指出,“梅花樁是一種新的戰術,羅炳輝同志在這方面的發明努力是一個模範。”

  • 秋,參加整風運動學習。
  • 11月,指揮部隊支援反擊桂頑對路西根據地的進攻。

  1943年2月,任新四軍二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

  • 4月,在《淮南黨刊》第12期刊載《開展部隊機關的生產運動》一文,號召深化淮南的大生產運動。
  • 9月,李晶仙所部頑軍搶佔路西界牌集,羅炳輝率二師師直野戰司令部赴路西指揮反擊戰。至11月底取得反擊戰勝利。
  • 11月,撰寫並出版《碉堡作戰》。

  1944年5月,此前,羅炳輝曾數次出現暈倒。

  • 5月8日,大病不起,人軍衛生部莊醫院治療,歷時100餘天。後新四軍軍部再批准他休養3個月。休養中,開始口述,讓參謀陳慕誠幫助撰寫紅九軍團擔任後衛的戰鬥歷程。

  1945年4月,二師主力在譚震林帶領下,赴路西反頑作戰。日軍乘機派出3刪除人掃蕩路東根據地。羅炳輝抱病指揮了路東的反掃蕩,歷時月餘。

  • 7月,羅炳輝病情反復發作,下旬,到師部大郢北高峰腳下一片槐樹林中休養。
  • 8月15日,日本宣佈五條件投降。隨後,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發佈<新四軍佈告),其中公佈了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的省主席和南京、上海、武漢三市市長名單,羅炳輝被宣佈任安徽省主席。隨即,羅炳輝抱病指揮消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先後收復了來安、定遠、盱眙、嘉山、六合、天長等縣城,部分控制津浦鐵路。至9月日本投降,淮南解放區達17個縣,人口330萬,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新四軍二師兵力由成立時的新四軍五支隊3100餘人,發展到35000人,地方部隊15 000人,民兵200000人。10月率二師師部及第四、五旅告別淮南北上山東。在淮北宿遷與四師九旅合編為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羅炳輝任司令員。部隊進至魯南。
  • 11月,被蔣介石收編的日偽軍吳化文部北犯解放區。羅炳輝率第二縱隊,參加伏擊該敵,取得魯南自衛戰的首次大捷,接著又取得臨韓戰役勝利。
  • 12月27日,離職到臨沂治病。韋國清接任司令員。

  1946年1月3日,食道大出血,經月餘治療,病勢得到控制。

  • 4月4日,中共中央任命羅炳輝為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
  • 4月底,中止休養,抱病赴魯南前線視察,動員部隊做好反內戰準備。此行直至6月中旬病危。
  • 6月9日,指揮部隊收復棗莊,殲滅國民黨收編後任命的少將司令王繼美及其所部近2300人。此役,是羅炳輝一生指揮的最後一次戰鬥。
  • 6月14日,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揭露國民黨蔣介石的內戰陰謀。
  • 6月19日,與陳毅等研究山東戰場局勢。
  • 6月21日,連日勞累,羅炳輝在嶧縣重病複起,高燒不斷,數次昏迷,疼痛難忍。因嶧縣醫療條件差,轉回臨沂治療。途經蘭陵鎮病情惡化,搶救無效,于17時逝世。
  • 6月28日,安徽天長縣改名為“炳輝縣”(1960年恢復原名)。遺體于逝世第二日淩晨運回臨沂。臨沂召開十萬軍民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發唁電吊念。遺體葬於臨沂城外。後國民黨軍隊佔領臨沂,羅炳輝遺體遭淩辱,幸得群眾的保護,至1950年臨沂華東烈士陵園竣工時,得以遷葬陵園,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毅、任弼時等為羅炳輝將軍陵墓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