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赓 大将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955)。原名陈庶康,字传瑾。生于湖南湘乡柳树铺。读过私塾和本县东山高等小学。1917年为逃避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投湘军当兵。1921年因不满于军阀混战而脱离湘军,在长沙铁路部门当职员,并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2月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5月退出讲武学校,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结识了周恩来陈延年恽代英聂荣臻叶剑英等。毕业后留校任入伍生连长、副队长,先后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在第二次东征中曾舍身“救驾”,将身陷险境的总司令蒋介石背到安全地带。1926年秋奉命赴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和爆破技术。1927年2月回国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任特务营营长,并参加黄埔同学讨蒋委员会。7月随周恩来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在总指挥部负责保卫工作。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调到第20军任营长。8月下旬在会昌战斗中左腿负重伤,后经香港辗转至上海就医。

  1928年4月伤愈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特科,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情报搜集和反间谍工作。他和其他特科成员打入敌人内部,为党中央及时掌握敌方动态、保护党组织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如1931年4月,特科成员钱壮飞在截获中共高层领导人顾顺章被捕叛变的情报后首先向他报告,他立即找周恩来、聂荣臻商量对策并采取紧急防范措施,使党的组织和革命事业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同年10月被派到鄂豫皖苏区,1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军第12师师长,率部先后参加黄安、商潢、潢光等战役和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9月在扶山寨战斗中右腿负重伤,再次到上海就医。期间,曾有幸作为惟一的红军将领与鲁迅先生两次秘密会面,详细介绍苏区和红军的情况,并为鲁迅绘制了一张鄂豫皖苏区草图。1933年3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并在法庭上高唱国际歌,揭露敌人的罪行,宣传苏区、红军和共产党的主张。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嗤之以鼻,大加痛斥,并在南昌当面拒绝蒋介石的劝降。后在党组织和宋庆龄等爱国人士的营救下脱险,前往中央苏区,担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1934年10月随军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团长,担负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参加了多次作战。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13大队大队长。到陕北后调任红1军团第1师师长,先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2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战场,在正太铁路一线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广阳等战斗的胜利。太原失陷后,指挥所部深入敌后,依托太行山,开展以破袭战和伏击战为主的游击战争。1938年3月设伏神头岭,毙伤日军1500余人。4月反击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尔后,率部转战冀南和鲁西北地区,参与创建晋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指挥香城固战斗,创造了平原地区诱伏战的典型战例。1940年春挫败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五路围攻”,随后任新成立的太岳军区司令员。8~12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并指挥榆辽战役,攻克榆社县城。1941年8月任太岳纵队司令员,领导创建岳南抗日根据地,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和“蚕食”。1942年10月起组织指挥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被八路军总部誉为群众性游击战争的范例。1943年11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太岳军区,指挥太岳纵队(后改称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参加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上党战役。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率部转战晋南、晋西前线。在三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下,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大踏步运动战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主要原则,先后组织指挥闻夏、同蒲、临浮战役,三战三捷。特别是在临浮战役中,歼灭胡宗南称之为“天下第一旅”的王牌部队,粉碎国民党军南北夹击计划。继而组织实施吕梁、汾孝、晋南等战役,扩大了解放区,牵制了大量敌人,有力地配合了西北战场的作战。1947年8月奉命指挥陈(赓)谢(富治)集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实施战略进攻,开辟鄂豫陕解放区,与刘邓、陈粟两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展开于中原战场。三支大军密切协同,逐鹿中原,连续实施进攻作战,迫使蒋介石调兵回防,从而有力地策应了陕北和山东战场,使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转变。1948年11月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在南平集顽强阻击向徐州增援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并协同友邻部队将其合围于双堆积地区,使徐州之敌陷于孤立,为战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态势;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指挥东集团采取抵近进攻战术,直捣敌核心阵地。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月率部参加渡江战役,挺进浙赣线,解放南昌。10月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参与指挥广东战役、广西战役,率部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集团的海上退路,并协同友邻部队将其全歼于广西境内。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指挥滇南战役,千里追歼残敌,解放云南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2月起相继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同年7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应邀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制定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9月参与指挥边界战役,使越军取得抗法战争以来首次重大胜利,打通中越边境交通线,巩固并扩大了越北根据地。11月返国,被派赴赴朝鲜战场进行考察。1951年6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3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贯彻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构筑坑道工事,制订加强海岸防御与纵深防御计划,使志愿军形成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1952年6月回国,奉命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1954年10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8年9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因长期劳累突发心脏病,在上海逝世。撰写有《在祖国南部边疆的三次追击战》等,1982、1984年出版有《陈赓日记》。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其中有五位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他们是:
  毛泽东 周恩来 朱 德 邓小平 彭德怀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林 彪 杨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谭 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叶 挺 许继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权 彭雪枫 罗炳辉 黄公略 方志敏 刘志丹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