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腊八粥
腊八民俗进动车,2022年1月9日。在贵阳北开往成都东的C5980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内,旅客和列车工作人员在车厢里留影。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腊八节汉语拼音là bā jiē),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腊八。时在夏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亦为佛教节日称成道节(法宝节)。是日寺庙诵经礼佛,并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香谷及干果等造粥供佛,俗称腊八粥。后演为民俗。腊八粥又称七宝粥 、五味粥。《燕京岁时记》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今仍沿其俗。

炎帝黄帝开始,中国人就在一岁之末、新旧交替之际,用猎获的肉类祭祀祖先神明,这样的祭祀称为“猎祭”。而在古汉语中“猎”可通假为“腊”, 因而最后一个月也被称为腊月。“猎祭”的习俗后来与佛教的“法宝节”相融合,最终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固定在了腊月初八,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人们在一天祭祀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以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这也造就了各地腊八时节各具的特色的节令食物。

除了最常见的腊八粥,在安徽地区,人们会吃腊八豆腐;在青海地区,人们则将新碾压好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做成麦仁饭;而在最会吃面的关中地区,腊八面则取代腊八粥。这些食物虽然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但相同的是都选用各地最朴素最常见的食材为原料,这也让天南地北的人们,都能在这一碗当中,品出辛苦一年过后丰收的滋味。

除了粮食做成的各色食物,不少地方还流行着一些独特的食物。比如华北地区,人们会将新鲜的蒜瓣放入醋中腌制,制成腊八蒜;而在有些地区,人们甚至会在这天吃冰。

腊月八日是中国北方冬季最冷的“三九”时节,腊八的到来也预示着春节的临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腊八一到,就进入了喜庆团圆的春节的周期,喝完一碗充满暖意的腊八粥,大街小巷仿佛都开始渐渐有了节日氛围。民间描述春节习俗的童谣就是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句开篇。可以说腊八就是新春佳节的一幕序曲,腊八过后,人们就开始杀年猪,办年货,腌制腊肉,准备庆祝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

食俗

腊八粥,在腊月初八,用米、豆、枣、栗、莲子等煮成的粥。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是日,各大寺院用果子杂拌煮粥,分食众僧,因有此称。民间亦相沿成俗。

腊八蒜,旧俗腊月初八,大蒜去皮后泡入醋中,数日后蒜的颜色变绿,略带酸味,称“腊八蒜”。“腊八蒜”是腊八节节日食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食材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米,腊八粥中配搭用的米,有大米﹑小米﹑江米﹑黄米﹑高粱米等

腊八面,腊八节的节令食品。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地方传统面食。在关中一些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麦仁饭西宁腊八节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相关记载

文献记载与“腊”相关的古俗。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古时中国一些地方有腊祭的习俗,腊祭的对象,则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时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汉后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据说在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传说

传说一

传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

腊八节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三

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四

传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五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禁忌

腊八节不回娘家

有些地方的老说法,腊八节这天,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说是腊八这天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另外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按照农村老人这句话的意思,出嫁的女儿腊八吃了娘家的米,会穷了自己家。还有的农村讲究腊月里,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娘家过。


过了腊八就是年,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王鹏 作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
腊八,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金梦溪 作
熬制腊八粥,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元六六 作
一碗热粥御严寒,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郭德鑫 作
腊八节·制作腊八蒜,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元六六 作
粥香意暖,2022年1月9日。新华社发 王琪 作


腊八民俗进动车,2022年1月9日。农历腊八节到来之际,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客运段动车一队值乘的C5980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列车工作人员邀请旅客品尝腊八粥、张贴“福”字、悬挂灯笼,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