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镇远县
㵲阳河畔-镇远县城夜景 摄影:海晗

  镇远县汉语拼音:Zhènyuǎn Xiàn,英语:Zhenyuan County),中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北部。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总人口25.9万人,有侗族苗族汉族等民族。辖8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在古代,镇远为中原通往云贵高原东南亚交通要道上的一座苗疆古城和军事重镇,素有“滇楚锁钥”之称。历来多有文人墨客及军事将领在此游历、镇守。1986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海岩小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河流如血》(又名《金耳环》),剧中以古朴美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家”外景地就是镇远城。

  镇远县地处黔东低山丘陵中部,由西北和西南向中部倾斜。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090毫米。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㵲阳河。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桐、板栗等。特产有“陈年道茶”和刺绣等。

  镇远县矿藏有磷、铅、锌、铜、重晶石、锰等。湘黔铁路、G60玉凯高速、320国道、306省道过境。

  县城㵲阳镇位于㵲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此外,沿㵲阳河畔还有天后宫、吴王洞、石屏山、铁溪等旅游景点。

  镇远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民族风情原始古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国家级㵲阳河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镇远水利旅游风景区四张国家级旅游品牌。有和平村遗址(1938-1944年国民政府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是原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工作所所在地)。

  镇远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青溪铁厂,是张之洞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第1号”铁锭现仍存放在镇远。

  • 邮编:557700 代码:522625 区号:0855

行政区划

  镇远县辖8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㵲阳镇、蕉溪镇、青溪镇、羊坪镇、羊场镇、都坪镇、江古镇、金堡镇

  :涌溪乡、报京乡、大地乡

  民族乡:尚寨土家族乡

历史

  镇远历史悠久,史称“苗疆古城”。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镡城县始,至今已有2282年的建县历史,其间有1253年作为州、府、道和专署驻地。1986年,国务院公布镇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公元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军旅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创新发展,形成了镇远“和”文化。

沿革

  镇远县南有镇阳江,一名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命名。

  镇远从春秋开始即有建置,秦属黔中郡,汉属陵郡,无阳县地,隶荆州。

  唐代,置梓姜县,属奖州龙溪郡,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割沅州夜郎、渭溪二县置沅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名鹤州。二十年(732年),改称奖州,领峨山(岑巩)、渭溪(玉屏)、梓姜(镇远)三县。

  宋大观元年(1107年),置安夷县,属思州,宣和四年(1122年),废安夷县作堡,隶黔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三十年(1283年),改置镇远军民总管府,以田氏为总管,沿中河山,隶湖广行省,旋改隶思州宣慰。同时置附郭镇安县,旋改曰安夷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属思南宣慰司。四年(1371年),降镇远府为镇远州。五年六月十三日(1372年6月13日),改隶属湖广行省。二十年(1387年),思南宣慰司治迁至此。二十二年(1389年),思南宣慰司迁治于水德江,镇远州另置镇远卫,隶湖广都司。同年,设镇远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分其地置镇远府,与州同治,隶贵州布政使司。十二年三月,以镇远溪洞金容金达长官属镇远州。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省州入府,与镇远卫同城。弘治十一年(1498年),改蛮夷长官司为镇远县。设流官,属府附郭,正德年间,知府程始建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镇远卫改隶贵州都司。三十一年(1603年)隶湖广都司。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裁卫入县,三十八年(1699年)移县治于卫城,府县分治。雍正十年(1732年)其改县丞一员,驻邛水,称邛水县丞。宣统元年(1909年)县并入府。

  民国元年(1911年)将镇远县并入镇远府;二年(1913年)改镇远府为镇远县,镇远为黔东道治,青溪县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镇远;二十五年(1936年)改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年)裁青溪县并入镇远、天柱二县。

  1950年镇远专员公署驻镇远县。

  1956年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1958年自治州首府迁凯里,同年将岑巩、三穗两县并入镇远县,1961年分出岑巩县,1962年分出三穗县。

  1997年,镇远县辖6个镇、6个乡:㵲阳镇、蕉溪镇、青溪镇、羊坪镇、羊场镇、都坪镇、涌溪乡、江古乡、金堡乡、报京乡、尚寨土家族乡、大地乡。县政府驻㵲阳镇。

地理

  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全县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60公里,东部狭长而西部较宽,略呈三角状,总幅员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合285万亩),东面与湖南新晃交界;东北部与本省玉屏县相连;西邻旋秉;南界剑河、三穗;北连岑巩、石阡。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古老而美丽的㵲阳河像“太极图”旋绕在镇远府卫两城中间,两座大石拱桥像两条纽带横架河上,连结两城。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船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

  镇远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天气分明,冬无严冷,夏无酷暑。年均匀气温为16.4℃。月均匀气温以7月为最高,为26.6℃。元月最低,为5.2℃。

  镇远是全国油桐主要产区之一,历史上称镇远为“油桐之乡”。瓜果主要有西瓜、甜瓜、柑桔、六月桃(又称接桃)、姜黄李、大板栗等。

旅游

  镇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独特,加之行政建置和经济开发较早,在2000多年的岁月中,苗、侗、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保存下许很多多的文物古迹,有的地段甚至成群连片,大多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研究和观光价值。至今仍保存有古建筑、古城垣、古墓葬、古关隘、古驿道、古桥梁、古码头、占巷道、古泉井、古民居就多达200多处,其中属于国务院、省、县三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近百处。

  蜿铤曲折于卫城河沿及府城石屏山上的两座古城垣,总长5.1公里,高4-5米,气势岿然,雄奇险峻,被人誉为“苗岭长城”。临河洞开的两座古城门,至今保存完好。明末清初壮盛时,在镇远城内建立起以商贾为主体的会馆就有“两湖”、“江西”、“四川”、“福建”、“秦晋”、“两粤”等八大会馆和万寿宫戏楼、东岳庙戏楼、火神庙戏楼、北极宫戏楼等12座。有以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七寺八阁九座庙”等古建筑。青龙洞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单体建筑就有35座,占地面积(包括跨临水面)2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漫步古城头,举目远眺,宛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

  镇远现已形成五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过河及众多具有极高欣赏和科研价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160余处文物古迹。

青龙洞古建筑群

  青龙洞 位于中河山山崖南段,历史上也称“真武观”、“玄妙观”或“青龙寺”,为古建筑群中的道教文化圣地,实为佛道结合,道观为主。青龙洞现有山门、吕祖殿、观音殿、玉皇阁、望江楼、正乙宫、斗姥宫和察房、厨房等建筑物。在青龙洞这一组建筑物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玉皇阁,玉皇阁在观音殿上方,系紧贴青龙洞主洞口凌空而建,为一座两位一体的悬空楼干阑式木结构骈体建筑,建筑于悬崖洞口挑楼,阁中有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形成了半壁楼台半壁洞的绝妙景观,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选址最为大胆的单体建筑,出人意料,匠心独运,成为了地道的空中楼阁。

  紫阳书院 位于中河山石崖中段上部半崖平台,地处中元禅院与青龙洞之间,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儒家文化的代表建筑。现有大门、圣人殿、老君殿、考祠、三角亭等建筑物,它们均建于台地外侧山崖边缘。大门建于紫阳洞口南侧两座独立岩溶钙华沉积石的夹缝里,门上方有石刻横额“紫阳洞”,两侧有粉书楹联:“舞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其中三角亭为此组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单体建筑,其三柱而立的造型极为罕见。亭子为一座小巧玲珑的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观景亭,站在其上分别将三面方向之处的“石屏巨镇”、紫阳书院、青龙洞等美景借入亭中。

  中元禅院 中元禅院又称“中元洞”,为青龙洞古建筑群中三教并存之一的佛教圣地。现有山门、大佛殿、藏经楼、望星楼、独柱亭、洞门牌坊和六角亭等建筑物。中元禅院山门建于石隙洞道口,上有清道光年间石刻楣额“入黔第一洞天”。此组建筑中要数大佛殿左后侧山崖上的中元洞最为壮观。此洞有北、西、南三个洞口。洞内有前人题刻的摩崖、诗碑多处。西洞口内有传说武当山著名道士张三丰云游到此修炼的石床,石床上方有张三丰离开时酷似包袱、雨伞、草鞋等“遗物”的钟乳石,形神俱灵,令人叹为观止。

  江西会馆 即万寿宫,是镇远“八大会馆”之一。位于中河山石崖中段下部,南邻青龙洞,北接中元禅院,上有紫阳书院,为一组江南徽派风格封闭式的高封火墙四合院组群。为明清时期在镇远经商的江西籍人迎客会友,聚会玩乐,共商商是的地方。从南至北有大门牌楼,前院戏楼耳房、厢楼和杨泗将军殿,中院客堂(抚府客厅),后院许真君殿及其北侧的客房(南府客厅)和文公祠等。此组建筑中最为突出的是万寿宫戏台上的木作雕饰、大门墙檐上的石刻砖雕,它们是整座古建筑群中装饰构件艺术的精华。万寿宫戏楼台沿正面及两侧罩面枋上的镂空深浮雕《杨家将》戏文故事图,精刻着《双龙会》等十来幅历史故事剧的精彩场景,人物栩栩如生,雕刻技术精致绝伦;万寿宫大门两侧离地高4.26米的墙体上所镶嵌并保存至今的石刻砖雕,精刻着青龙洞古建筑群全景完整的原貌,在两块0.4米见方的条形方整石砖上,把整个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原有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祝圣桥 原名㵲溪桥,俗称老大桥,为一座横跨㵲水的东西向七孔大石桥,桥长135米,拱顶高12米。历史上曾为湘黔滇古驿道上的咽喉要道,必经之桥。始建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初年,因洪水濒发,后经各代续建,直到万历三十七(1609年)建成,前后历经约二百五十年时间,后屡塌屡修。清雍正元年(1723年)最后一次修复,其中一次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皇帝圣诞,为向圣上祝寿,于是舞溪桥被更名为祝圣桥,基本坚好至今。清光绪四年(1878年)镇远知府汪炳敖倡捐修,建魁星阁于滇黔学子进京赶考必经的祝圣桥上,希望能够魁星点斗,高中状元,故老百姓又称其为状元楼,位于桥的东起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的桥面上,该楼为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结构。状元楼两侧“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的经典对联真实地记录了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等次缅人骑象赴京朝贡路过这里的重要史实以及名城镇远昔时曾为南方丝绸之路上水陆通衢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时期,湘黔公路通车,祝圣桥成为抗战期间西南大通道上的骨干桥梁,每天都有若干辆运输从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中国的大量援华战略物资的美式十轮大卡车从桥上驶过开往华中华东前线,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㵲阳河风景名胜区

  㵲阳河从苗岭腹地瓮安发源、贯穿了黔东山地后流入汀西沅江,她把最美的河段留给了镇远。从黄平旧州至镇远城东月亮湾长达公里的河段为㵲阳河风景区,区内有8个著名峡谷。其中,旧州至施秉的头峡、无路峡、老洞峡和观音峡,能称上㵲阳山峡,简称“上㵲阳”。施秉至外伤远月亮湾的诸葛峡、龙王峡、西峡和东峡,通称下画阳山峡,简称“下㵲阳”。在这两段风景名胜区内,湾多、难险、峰奇岩异瀑飞洞深、竹木茂密。沿河上下200多道湾,湾湾有景200多个滩滩有趣。

铁溪风景区

  铁溪又名铁山溪,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㵲阳河十大景区之一,位于镇远县城北面4—14公里,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全长21公里,其中核心景区游览线路全长12公里,整个铁溪景区分别由甘溪、马路河、龙池、龙塘河、翁仲河5个地段组成。景区内峡谷幽深,河床狭窄,河水湍急,岸壁陡峭,茂林覆盖,石巨、浅滩,溶洞星落棋布,还有名闻遐迩的“龙池”,龙池面积300平方米,水呈蓝色,深不可测,有绝壁奇峰崖台多处,小桥流水“桃花源”似的田园村庄显现其间,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具有娱乐、疗养、田园风光、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多种功能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也被铁溪当地的苗民风俗和自然风光所吸引,将“铁溪龙神嫁妹”的故事编入到《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

镇远“和平村”旧址

  镇远“和平村”旧址,即“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卫兵室、礼堂、岗楼等建筑。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镇远“和平村”(第二日俘所)旧址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俘虏收容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镇远天后宫

  镇远天后宫建筑年代比较晚,但其工艺精美。特别是,在正殿重檐翘角和屋脊上,都是凤在上而龙在下,可见该建筑年代在慈禧当政时期。镇远天后宫位于府城西门,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临舞阳河,近百级台阶延伸到河岸码头,是古码头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由码头、山门、正殿、厢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组成,现存建筑正殿及抱厦分别为清同治十二年与光绪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资重建。正殿内供奉海神“妈祖”。背饰镂空灰塑二龙戏珠,具有典型闽南风格,抱厦屋面舒展,线条流畅,木雕精美,远离大海的镇远建有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天后宫在沿海一代称“妈祖庙”,在内陆设天后宫是不多见的。据考证,㵲溪以上只有三处,即湖南芷江、贵州镇远和黄平旧州。但镇远天后宫最险、最高,内中建筑工艺最美。天后宫的存在,是历史上㵲阳河水运发达的见证,说明了历史上镇远水运发达、舟船云集的盛况。

镇远苗疆长城

  府城垣全长3公里,高5米,宽2.8米,沿北侧砌成垛口,共有间隔一致的英垛口76个,每个垛口0.7米见方,上有2米宽可作行人道用。城墙中段有方形炮台一个,炮台西南50米为城垣最高点。海拔688米处有士兵守宿指挥堡一间,东西长9米,南北宽3米,占地27平方米。基石全为长条细凿青石垒砌,每边中部均有长方形台阶进入堡内。城墙全系正方青石细凿砌筑,凝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经过600多年风雨侵蚀,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与城垣周围石质各异。据专家考证,砌筑城垣所用石料,全从山下采集,凿成料石,然后一块一块运上山,整个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古巷道

  镇远的巷子,爬坡上坎、拐弯抹角,这是依山就势的必然结果;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沟,这是给排水的需要;巷对码头、巷通驿道、深宅大院,这是商业文明的显现。镇远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小城的民居多集中在巷内。富商的深宅大院,均为四合院结构,既有江南小庭院的风格,又有依山而筑的特点。一座座深宅大院,围在高大的风火墙中,门都斜开着,有富丽的门楼,还悬着烫金的匾额,如傅家大院的“封唐召泽”、杨茂兴大院的“清白家声”等,无不折射出富家的自豪与雄心,显得财大气粗。

镇远风景图片

镇远牌楼:石屏巨镇(正面)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牌楼:滇楚锁钥(背面)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风景:米码头雕塑
摄影:海晗 2012
镇远风景—新大桥(位于舞阳河上)
摄影:海晗 2012
镇远风景:镇关东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风景:和平村旧址
摄影:海晗 2012年
铁溪分景区入口(镇远风景)
摄影:海晗 2012年
铁溪分景区大门
摄影:海晗 2012年
㵲阳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名胜-祝圣桥(1)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名胜-祝圣桥,局部(2)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名胜-祝圣桥,局部(3)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风景-青龙洞景区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风景-青龙洞(1)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风景-青龙洞(2)
摄影:海晗 2012年 2012年
镇远名胜-青龙洞景区(火神庙)
摄影:海晗 2012年
㵲阳河黄昏,镇远县城
摄影:海晗 2012
㵲阳河畔夜景,镇远县城
摄影:海晗 2012
镇远剧场夜景,镇远县城
摄影:海晗 2012
和平街,镇远县城
摄影:海晗 2012

镇远特产

  镇远陈年道菜 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最初由贵州镇远县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镇远陈年道菜专选取当地生产的头大、叶长、苔短的特等青菜作主料,经过选料、搓盐、翻 晒、揉搓、剔筋、甑蒸、喷酒等十四道工序,精心加工制成。要求选好的青菜先去掉老帮 叶,在阳光下曝晒。晒至菜叶发软,用水洗净,再挂起晾晒。待晒到八成干时,加盐揉搓 (一般每百斤干青菜苔加盐二十斤)。搓好后,放缸里腌一夜;然后取出再晒,再揉,反复 搓揉四、五次,直到茎、叶柔软,盐分浸入菜苔、菜叶为止。最后,进行抽筋、喷酒、甑 蒸,装坛密封,过二、三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加工道菜最费时的是抽筋工序。青菜的 茎、叶内均有菜筋,只有抽去筋的道菜才格外鲜嫩爽口。因此,抽筋工序的好坏是决定镇 远陈年道菜品质优劣的关键。抽筋完全靠手工操作,就是用针把菜内的筋一根一根地挑出来。镇远陈年道菜既可佐餐下酒,又可炒菜煮汤。用道菜炒肉、蒸肉别有风味;用其煮汤也十分鲜美。如果用道菜和生姜、红糖煎汤饮服,有治疗感冒和腹泻等疾病的功效。 (陈年道菜产品详情在e商网,可登录:e商网之贵商网)

  天印贡茶 出产于镇远县都坪镇天印村,据陆羽的《茶经》考证,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全国的名茶之一,历经宋元时期,到明清就更负盛名了。清代初年军阀吴三桂曾在这里“以茶易马”扩充兵力,此时就以“贡茶”著称。20世纪60年代,天印贡茶还两次参加全国茶叶品种定型会在京展出,深受国内外茶商好评。天印贡茶产于海拔度、日照时数、土壤、生态植被等自然条件皆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除此而外,在采摘、加工方面都有其科学的讲究,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工而成。出产的成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茶多酚、抗氧化剂类黄酮、无机盐矿物质、咖啡碱等。它具有清热解毒、清脑、消除疲劳、利尿、助消化、维护皮肤、抗衰老、遏制心脏病发作等功效。(天印贡茶产品详情在e商网,可登录:e商网之贵商网)

  洞藏青酒 系采用来自高原地表深处的优质矿泉,吸纳优质高粱、小麦、糯谷、玉米之精华,借助贵州精湛传统的酿酒工艺陈酿精制,并置于经亿万年演变形成的贵州喀嘶特山洞内长期窖藏,自然老熟而成,喀嘶特山洞内,湿润的空气,丰满恒定的气温,从而使洞藏青酒更显酒体晶莹透亮,芳香浓郁,落口爽甜,回味绵长,成为饮后不干口,不上头,不易醉的美酒佳酿。洞藏青酒源于一种名为“原生态溶洞窖藏”的酿酒古法。所谓“原生态溶洞窖藏”,系用优质地下矿泉水酿造的基酒,采用土陶酒坛盛装,经溶洞内长期长贮存,让基酒自然老熟。由于喀斯特溶洞常年保持14℃-22℃的恒温,有助于白酒酿造业所需的多种微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物反应,对酒的醇化十分有利,经原生态溶洞窖藏的酒体,较一般酒库贮藏的白酒更为醇厚、芳香、优雅、细腻,享有“洞中贮一日,开瓮香千里”的美誉。(洞藏青酒产品详情在e商网,可登录:e商网之贵商网)

  镇远姜糖 姜糖最早发源于南方,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特点是味甜,略带姜味,绵软滋润,香味浓郁,爽神开胃,生津活血,属疗效食品。目前出售的大多为固体糖块,配以高级淀粉精制而成;在南方,还有加上糯米,做成姜糖团的。由于姜有去湿祛寒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口干舌燥时人口中的苦涩味道,因此特别适合南方潮湿气候下,以及北方多雨季节时食用。姜糖,肉质细腻,柔韧透明,味道甜中带辣,不含防腐剂,品味独特高雅。风靡全国。备受海外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地客商的推崇。是一份具有独特风格的送礼佳品。(镇远姜糖产品详情在e商网,可登录:e商网之贵商网)

镇远农贸特产

  魔芋豆腐 棉菜粑 红薯粑 黄糕粑 灰水粑、大米粑、糍粑 甜酒 酸菜 杨氏霉豆腐 水蜜桃 猕猴桃

镇远特产:青酒(山洞窖藏)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特产:苗王酥-简装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特产:霉豆腐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特产:陈年道菜
摄影:海晗 2012年
镇远特产:酸汤鱼
摄影:海晗 2012年

主要民族节日

  报京侗族“三月三” 始于明代,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报京乡报京大寨近千侗族村民身着节日盛装,群集报京大寨,开展对歌、跳笙、踩鼓及讨葱、讨蒜、讨笆篓等寻偶活动,欢度“三月三”播种节。寨内辟有芦笙场,可容近千人同时在此起舞。三月三活动历时四天,分捞鱼虾、讨笆篓、洗葱蒜、讨篮子和跳芦笙几个内容。三月初一至初二,姑娘们结伴到田边、沟里、河中捞鱼虾,捞到的鱼虾放在野地里煮吃,边吃边唱歌。男青年们也结伴来到姑娘们野餐的地方,和姑娘们对歌,讨装着鱼虾的笆篓作纪念。初三这天,整个寨子沉浸在喜庆的节日里。清晨,姑娘们提着细篾篮子到自家园里扯回连蔸的葱蒜。母亲和嫂子们在家一边烧水给姑娘梳洗,一边做早饭。老头子们身着团花绸缎长袍,哥兄老弟则准备芦笙、铁炮、糯米、烧酒。午时三刻,寨中芦笙堂响起三声铁炮,远方客人陆续进寨。寨口有老人们组成的迎客队伍,左右两侧是青年小伙组成的芦笙队奏乐。客人进入寨口,都要喝一口老人手中的牛角米酒,称拦路酒。姑娘们身着盛装,头戴银饰花,胸挂银项链,手带银手镯,腰系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组成仪仗队,欢迎四方贵客。

  “五月五”龙舟节 始于明代。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近10万城乡居民,群集古城镇远,观看赛龙舟、放河灯、唱民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当地人称:“五月五”龙舟节。先后在青龙洞前150多米河段两岸,建有码头、看台等。二十世纪70年代逐步将赛场迁到新大桥至吉祥寺码头河段。2002年,将龙舟赛场设在卫城墙上北门与盘龙街之间河床。同年8月,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赛在镇远举行。2003年在盘龙街河岸修建有15级台阶,长400米的观赛台。镇远的龙舟节不仅是当地人民端阳节的节庆活动,更是全国龙舟运动的浓缩。

  “六月六”吃新节 流行于镇远县金堡乡,距县城南22公里。此俗始于清初,农历六月初六,近千苗族村民,身着节日服装,群集金堡歌场,开展赛歌活动,欢度“六月六”吃新节。歌场呈长方形,面积500平方米。辟有传统歌台。吃新节也称卯节或吃芯节。活动时间一般为三天。活动期间,未婚青年唱飞歌、摇马朗。老头子在采鼓堂教孙子们吹芦笙、跳木鼓舞。中年妇女参加跳牵手舞(俗称团结舞)和转身舞等。小伙子开展骑马竞赛活动。中年男子参加斗画眉、斗鸡等活动。每年前来参观活动中外游客、民族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数千人次。

  “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 流行于尚寨乡苗屯村,距县城北46公里,始于清末。唢呐为红白喜事之用,喜事吹欢乐调,丧事吹悲伤调。平时为朝阳寺庙会吹奏助乐。该地每户一支唢呐。随着时间推移,演变为赛技术。1998年8月初8,举行全村吹唢呐竞技大赛。2000年,全乡举行第一届唢呐节。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八月八唢呐节。尚寨不仅有“森林之乡、桂花之乡、茶油之乡”美称,还有“唢呐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土家人民就有吹奏唢呐的习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唢呐文化。在尚寨,村村寨寨有唢呐,男女老少会唢呐,红白喜事吹唢呐,逢年过节奏唢呐。唢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年一度的尚寨“八月八”唢呐节,各式各样的土家民族风情推陈出新,一一展现。百人唢呐大合奏、长号仰天齐奏,唢呐一人吹两支、两人交叉吹两支、一人吹三支等,唢呐绝技应有尽有,土家娶新娘、唱山歌、吹木叶、摆手舞、敬竹筒酒等民风民俗古朴淳厚、浓郁独特。土家族地戏、傩戏、上刀山、下油锅、踩铧口等表演更是精彩无比、神秘至极。每年八月八日唢呐节,除表演唢呐竞技外,还开展地戏、傩戏和上刀梯、下油锅、踩铧口等绝技活动。

镇远人物

  谭钧培(1828-1894年) 字宾寅,别字序初,又字次初,城关大菜园人。咸丰九年(1859年)乡试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成进士,改庶吉士,翌年授编修三年(1864年),两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八年(1869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又任光禄寺事务。十二年(1873年)十二月任江苏常州知府。后历任苏州知府、代理徐州道、安微凤颖六洄道、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湖北糟粮、广东巡抚、云南巡抚。病逝于任,终年66岁,其遗体葬于城东蟠龙岩,树有碑文。

  潘德明 号敬三,镇远城关卫城南门沟人。清同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1863年8月13日)生。幼时就读于塾馆,后于文明书院研习经史,为前清贡生,人呼之为“潘大学问”。是镇远参加辛亥革命最早的一人。

  吴会贤(1883-1934年) 号思齐,三穗县吉洞村人,同治三十三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父调防,戍守山东龙口湾,狙击倭寇。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全军调回西蜀,随父解甲归里。于镇远筹办“联立中学”。会贤应地方乡绅之请,徙步抵达镇远,担任校长。半年后,“联中”改为贵州省立第八中学,继任校长。

  张希文 字萃庭,镇远城关顺城街人。生于同治年间。大兄希仲(号俊臣),前清贡生。一生教书。民国二十年(1931年),希文任镇远县教育局长。民国二十三(1934年),镇远奉命设置“建设局”,希文任局长。

  周达文 原名达定,笔名屈公,俄文名邱贡诺夫。镇远城关和平街人。民国六年(1917年)考入镇远道立中学(旧制四年),民国九年(1920年)辍学,随父去北京。借用二哥达文“道立中学毕业证明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部。从此,改名周达文,沿用终身。1925年10月,达文受党委派从上海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的苏联反托派运动中被诬陷。1937年春,王明、康生利用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之机,诬告达文。7月14日,达文等于苏联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务部逮捕。冤死在苏联。1987年12月18日平反昭雪。

  秦光远(1890-1940年) 书名秦声扬,别号半仙。蕉溪区江古乡人。少时就读于塾馆,后于镇远道立中学卒业。1926年9月,秦光远随贺龙部由铜仁出师北伐。沿途累立战功,升任旅长。1937年7、8月,光远领家小奔赴延安,找到了党中央和贺龙。参加了贺龙领导的120师于富平县庄里镇举行的北上抗日誓师大会。根据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贺龙派光远回白区搞“兵运”工作,光远入国民党暂编第五师任少校旅长,秘密地开展“兵运”活动。1940年病逝于沅陵。

  聂友兰(1890-1948年) 号芝华,镇远城关和平街人。父母早逝,从小投靠三叔长大。14岁考中秀才,后又考入贵阳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回籍就任高等小学校长。1915年镇远道立中学成立,受聘为语文教员。1923年7月,调任省府秘书。又历任独山、紫云、关岭、麻江等县县长。1943年任镇远临时参议会临时参议长,兼任县合作社理事主席、红十字副会长、地方教育委员会委员、修筑黄平飞机场镇远县工处副处长等。

  董恩禄(1876-1948年) 字熙如,号时熙,亦号九如,镇远青浪镇人。8岁时,父病逝,随母至铺田舅家寄居,入私塾就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日本盛岗高等农村林科。后又毕业于日本法政专门学校。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孙中山组织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历任云南陆军学堂学监、督军参赞(秘书长)、贵阳县知事、厘金总办等职。1922年代理镇远县县长。1924年任岑巩县县长。1925年,弃政从教。

  乔光鉴(1908-1949年) 字孟渊,一字剑英,笔名梦梅。1908年10月24日生,镇远城关大菜园人。1928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经济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北大毕业后,在北大附设平民学校任教务主任。1942年回到镇远,任青溪中学教导主任。1944年任兴仁中学校长。1946年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秘书。1948年8月出任关岭县长。1949年8月被捕入狱,国民党政府以“身为关岭县长,组织暴动,响应共产党”的罪名,将光鉴杀害于盘县的南极阁,时年41岁。

  乔运亨(1878-1950年) 号筱衢,镇远城关大菜园人。1902年就读于贵阳公立师范学堂。1905年考取官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加入孙中山组织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08年归国任镇远县劝学所(即今之教育局)所长,创办镇远一所官立(公立)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校长)。1912-1931年,运亨先后任贵阳、兴仁、贞丰、罗甸、思南、黎平及四川省江津等县知事,贵州省政府秘书,滇黔绥靖副主任,公署联合视察员、公署参事,遵义、安顺等县县长,编审,还任过贵州省政府整理行政区域实施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病逝于贵阳。

  陈用之 号克逊,镇远青溪街人。1895年生。1922年到贵阳当警察。1926年用之随王天培部北伐。因战功由排长升连长,旋升营长。到达武汉以后擢升团长。1927年在南京埔口与孙传芳部激战,大败孙传芳部,旋被提升副师长、师长等职。1931年,解甲归里,足不出户,躬耕于屋后园圃。

  冯吉扬(1894-1957年) 号芋荪,镇远城关和平街人。民国七年(1918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镇远道立中学。后获省教育厅以公费保送至北京大学法律系深造。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左派代表,赴广州参加孙中山召集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特委吉扬为西南党政视察员(西南特派员)。1933年返黔任贵州省政府临时顾问兼贵阳师范等校教员。1934年任省立镇远第八中学校长。1936年,省立镇远八中改为省立黔东二十县联立师范,任首届校长。1945年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1947年任武昌阳明中学校长。解放后,应武汉大学校长余耿生之约,任该校法律系教授。1957年,病逝于武昌。

翰林

  谭钧培 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二年(1863年)授编修,官至云贵总督。

  谭启瑞 钧培三子,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十八年(1892年)进士,翰林院编修。

  谭文洪 钧培侄子,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士,翰林院编修。

进士

  钱嘉猷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举人,甲辰(1544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郑国柱 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

  张应吾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李觉先 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

  冯子式 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

  杨沂秀 号鲁川,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榜七十名进士,出任甘肃知县。

  范桂  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

  靳浔  清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

  李文森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

  李鸿渐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

  彭葆初 清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王文俊 本城人,性耿介,著有《龙穴沙水集》。精通地理。

  马文龙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进士,出任广西参将。

  林朝铺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补湖北抚标右营守备。

  郭建章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

举人

  时顺  明正统十年(1445年)举人,出任四川省长寿县知县。

  何(石工) 明景泰五年(1454)举人,出任云南省石屏知府。

  何碰  明天顺四年(1460年)举人,出任福建沙县知县。

  李懋  明成化五年(1469年)举人。

  和庆  明成化十年(1474年)举人。

  欧升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举人。

  何天衢 明弘治二年(1489年)举人,出任四川省眉州知府。

  何驯  明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出任云南省昆明知县。

  杨载春 明弘治十四年(1901年)举人。

  熊宗吕 明正德六年(1511年)举人。

  杨承勋 明嘉靖间(1528年)举人,出任云南北胜知州,兴办学校。

  钱嘉谟 明嘉前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

  陈言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举人。

  邹孟哲 明嘉靖二十工年(1548年)举人。

  许科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举人。

  朱寰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教谕。

  边捷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举人。

  黄若金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举人,出任知州。

  郑淮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举人,出任知州。

  杨永勋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举人,出任通判。

  梁栋  明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出任云南省亦佐县知县。

  钱继魁 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

  李廷正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举人,出任四川省雅州知州。

  郑国材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举人,出任兵部郎中。

  刘凤仪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举人,出任知县。

  何云(火节)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举人,出任知县。

  钱懋德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举人。

  熊孟祺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举人。

  梁文灿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举人教谕。

  尹郊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举人。

  高如斗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举人。

  何守贵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举人,出任知县。

  杨通宇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举人。

  赵光宗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0年)举人,出任知府。

  李宏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举人,出任主事。

  何承先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举人。

  尹三锡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官至员外郎。

  潘原鲁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举人。

  周良翰 号拙存,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任贵阳教授。

  张应辅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出任知县。

  杨通寰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官至太仆寺少卿。

  熊克振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

  田时中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

  郑(火奎) 明崇祯七年(1634年)举人。

  柴伯龙 明崇祯七年(1634年)举人,出任知县。

  张继适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举人。

  郑德景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举人。

  丁子龙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举人,出任内阁学士。

  许弘祚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举人,出任陕西巡按御史。

  熊应麟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举人。

  荀希曾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人。

  李在公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人。

  张继达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人。

  周凤毛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举人,出任湖广辰溪知县。

  陈舜印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出任知县。

  王祚昌 清康熙五年(1655年)举人,官至工部虞卫司主事。

  丁昌远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举人。

  陈昌祚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举人、知县。

  田仕民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举人。

  彭椿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

  王辉遴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举人。

  罗仁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举人,出任学正。

  沈枢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出任知县。

  陈大业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

  陈之任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

  江宗启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出任福建连江知县。

  何泌  清雍正五年(1723年)举人。

  何洽远 清雍正八年(1730年)举人,出任知县。

  张雯  清雍正八年(1730年)举人。

  王国谟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人,出任四川成都知县。

  何仁安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人。

  杨性胜 清乾隆四年(1739年)举人。

  周大成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

  魏先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举人。

  屠大澍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举人。

  王宣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举人,出任河南绥师知县,漳州石马通判。

  刘应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举人。

  戴天授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举人,出任普定学正。

  彭东震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举人。

  鄢国栋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举人,曾任湖北光化知县。

  彭东露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举人。

  费德潜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举人。

  周文柱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举人。

  杨湘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举人。

  刘学礼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举人。

  陈际清 清嘉庆四年(1799年)举人。

  杨沂秀 清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

  贺龙光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举人。

  周(钅戊)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举人。

  戴德谦 清道光九年(1829年)举人。

  褚仲芝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举人。

  李正华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举人。

  谭人杰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举人。

  杨湘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

  刘学礼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

  周成邑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

  周佩兰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举人。

  彭寿椿 清咸丰三年(1850年)举人。

  杨济  清咸丰三年(1850年)举人,出任湖南桂阳州同。

  李春晖 清咸丰三年(1850年)举人。

  谭宝书 清咸丰三年(1850年)举人。

  周佩濂 清咸丰三年(1850年)举人。

  肖良弼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举人。

  邹翼清 清同治八年(1869年)举人,出任广东归善知县。

  范正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举人。

  蔡嵩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举人。

  谭俊  清光绪六年(1880年)举人。

  黄耀宗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举人。

  谭启绪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举人(钧培之子)。

  李名树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

  杨国栋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曾在京参加“公车上书”。

  胡兴邦 清光绪二十六年(1893年)举人。

  张希文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曾任镇远知县。

  许曰章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

  黄柏林 举人。

  陈凤来 举人。

  储世珍 举人。

  张朝升 举人。

  胡桂生 清康熙五年(1666年)武举人。

  杨耿  清康熙九年(1670年)武举人。

  颜上华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武举人。

  刘源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武举人。

  刘邦殿 清乾隆十八年(1754)武举人。

  周佩连 清咸丰七年(1857年)举人,曾办镇远、石阡、思州三府团练。

  曹元兴 清咸丰七年(1857年)举人,曾办镇远、石阡、思州三府团练。

  田玉林 清咸丰七年(1857年)举人,曾办镇远、石阡、思州三府团练。

  肖世德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武举人。

  马文凤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武举人。

  李三垣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武举人,出任清江千总。

  罗福遥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举人。

  尹天凤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武举人。

  蒋大霖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武举人。

  蒋光麟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武举人。

  郭建章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武举人。

  何廷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武举人。

  任秉奎 清光绪元年(1875年)武举人。

  吴兴忠 清光绪二年(1876年)武举人。

  周聘臣 清光绪二年(1876年)武举人。

  邓飞鹏 清光绪六年(1880年)武举人。

  黎文藻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举人。

  廖焕章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武举人。

  黎孟德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武举人。

  杨凌云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武举人。

  胡荣龙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武举人。

  杨光第 武举人。

  马文龙 武举人。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