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二级导航|0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 = [[安徽省]]|2级 = '''芜湖市'''}}
 
{{二级导航|0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 = [[安徽省]]|2级 = '''芜湖市'''}}
  
  '''芜湖市'''([[汉语拼音]]:Wúhú Shì;英文:Wuhu City),[[中国]][[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市区通用芜湖话,另有郊县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市域面积6026平方公里,人口385万,其中市区面积1491平方公里。辖4个市辖区,4个县。
+
  '''芜湖市'''([[汉语拼音]]:Wúhú Shì;英文:Wuhu City),[[中国]][[安徽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市区通用芜湖话,另有郊县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市域面积6026平方公里,人口385万,其中市区面积1491平方公里。辖4个市辖区,4个县。
  
 
  芜湖地处长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2016年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芜湖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至此芜湖成为安徽第二个、全国第四十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地铁)的城市。地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方特旅游度假区(已建成四期)、天门山、鸠兹古镇、大白鲨海洋公园、丫山风景区、马仁奇峰、赭山公园、雕塑公园等景区。
 
  芜湖地处长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2016年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芜湖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至此芜湖成为安徽第二个、全国第四十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地铁)的城市。地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方特旅游度假区(已建成四期)、天门山、鸠兹古镇、大白鲨海洋公园、丫山风景区、马仁奇峰、赭山公园、雕塑公园等景区。

2018年1月16日 (二) 03:07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安徽省 > 芜湖市

  芜湖市汉语拼音:Wúhú Shì;英文:Wuhu City),中国安徽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长江汇合处。人口构成主要为汉族,市区通用芜湖话,另有郊县部分地区使用吴语等。市域面积6026平方公里,人口385万,其中市区面积1491平方公里。辖4个市辖区,4个县。

  芜湖地处长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2016年2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芜湖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年-2020年)》,至此芜湖成为安徽第二个、全国第四十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地铁)的城市。地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方特旅游度假区(已建成四期)、天门山、鸠兹古镇、大白鲨海洋公园、丫山风景区、马仁奇峰、赭山公园、雕塑公园等景区。

  芜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500多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始称“芜湖”。古代芜湖得两江交汇、舟楫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明代中后期是著名的浆染业中心,近代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辟为通商口岸,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孙中山语)的美誉。截至2015年末,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在校大学生16.29万人。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芜湖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市人民政府驻芜湖市鸠江区政通路66号。

历史

  春秋时,此地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关于鄣郡的建置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一曰为秦末或楚汉之际置,一曰秦无鄣郡,仍名鸠兹。 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东汉沿袭之。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邵(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置襄垣、定陵、逡遒等县,均属上党郡;安帝义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驻宛陵,降上党郡为县,省阳攴(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

  唐时,将全中国分为十道后又改分为十五道,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

  五代时,南唐李昪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至民国,芜湖县置未断。

  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

  明时,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

  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民国时,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而存县、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二十三县,芜湖为首县甲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芜湖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芜湖,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五专区,同年10月25日又改属第九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并为第六专区驻地。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解放芜湖。1949年4月27日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5月10日,成立芜湖市人民政府。从此芜湖市、县分置。5月13日设皖南行署驻芜湖市,辖芜当、池州、宣城三专区,芜湖市直属皖南行署。芜湖县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仍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

  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

  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

  2011年8月22日,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归芜湖市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