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京大学校徽
南京大学校门(仙林校区)
南京大学:北大楼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体育馆
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

  南京大学汉语拼音:Nanjing Daxu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九校联盟、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重要成员,“珠峰计划”首批名校之一,亦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高校。位于中国南京,是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前身可以追溯至南京太学,始于汉后吴永安元年,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迁,是中国第一所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有28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55000余人。

  在南京大学校园里,老图书馆前,绿树掩映、暗香浮动处,有一个“二源壁”。壁的前后两面镶嵌着两块20世纪初镌刻的学堂碑石。其中一块上书“两江师范学堂”六个遒劲、雄浑的魏碑体大字;另一块则以柳体大书“金陵大学堂”,笔力沉着,大气磅礴。两江师范学堂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即肇始于此。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1951年由政府接办,又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工、农、师范等学院及相关系科独立,同时并入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仍名南京大学。因此,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南京大学的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其二为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其三为南京大学时期(1949~2002)。

  南京大学是综合研究型大学,格物致知,广博易良,向有学科齐备的传统,涵盖了众多领域。校园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楼校区和位于南京东北部栖霞区的仙林校区,其中仙林校区为本科生主校区,并在逐步成为南京大学的主校区。

概况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有28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55000余人。全校设本科专业8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工程中心1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26人、创业人才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4人、讲座教授2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6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6人次,“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38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0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南京大学确立了“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创新能力的拔尖领军人才为目标,坚持“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方针,大力推进“基础性人才和高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接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校史

  在南京大学校园里,老图书馆前,绿树掩映、暗香浮动处,有一个“二源壁”。壁的前后两面镶嵌着两块20世纪初镌刻的学堂碑石。其中一块上书“两江师范学堂”六个遒劲、雄浑的魏碑体大字;另一块则以柳体大书“金陵大学堂”,笔力沉着,大气磅礴。两江师范学堂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即肇始于此,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1951年由政府接办,又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工、农、师范等学院及相关系科独立,同时并入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仍名南京大学。因此,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南京大学的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其二为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其三为南京大学时期(1949~2002)。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来源是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历经64载春秋。

  自民国南京高师成立以来,南京大学经历过两次大的系科变迁,一次是北伐胜利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大学区制,河海工科大学、江苏医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八所学校并入;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进行院系调整,主要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同时南京大学分出除文理学院之外的大部分院系。在南高时期,除基本的文理科外,已开设农、工、商、教育等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时期,为全国学科最为齐备的大学;改革开放后,南京大学重新发展为拥有衆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民国之前

  依据更名南京大学之前的中央大学沿革史,古代校史溯自吴永安元年(258年)吴景帝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立学校,至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于南京设太学,历宋、齐、梁、陈四朝南京太学,南朝宋时设文、史、儒、玄、阴阳五科为史上首所分科高等学府、教育与研究合一大学,明朝南京国子监时期为世界最宏大之最高学府,历代曾设校址于秦淮河畔夫子庙、朝天宫、鼓楼岗西麓及钦天山下四牌楼一带等处;金陵非京师时期由中央太学改作郡学、路学或府学等南京地方学府,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之后校方以筹建三江师范学堂的1902年作为建校年份而不再追溯古代校史的部分;之前校方曾先后以成立南京高师的民国4年以及国立东大改组首都国立大学的民国17年为建校纪念年份并同时追溯前身古代南京官立高等学府历史。

  清光绪28年(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江宁府学停办,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划新学,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于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聘缪荃孙为首任总稽查,经年余筹备,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开学,设历史舆地科、理化科、农学博物科,本科开设经学(修身)、文学、英文、日文(东文)、舆地、历史、教育、法制经济、算学、物理、化学、生理、博物、农学、图画、手工、体操17门课程。学堂效法日本,最初聘请了70位中国教习(实际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习。

  清光绪32年(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专办优级师范。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增设公共科、分类科;公共科即通识科,学生据学业程度不同修读一至三年,主要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外语、逻辑、算学等公共通识课程;分类科即专业科,提供完成公共科学习之后进行的分学科类别的专业教育。至1911年初,学堂设国文外国语部、地理历史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四部;有中国教习23人(另有翻译11人,编译1人)、日本教习8人,西洋教习3人。1911年底两江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民国时期

  民国3年(1914年)7月15日,江谦受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为校长,勘察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南高师或南京高师)。次年初,郭秉文受江谦函聘为教务主任,在美国延揽师资。民国4年(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开学,首届学生110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章程规定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其办学实则突破一般师范的制限。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以及仅招收了一届学生的国文专修科,以后陆续成立了数个专修科;1919年,国文部改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改为数学理化部,翌年合并为文理科。到1920年,学校设文理科、教育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学生357人。其中,1915年设立的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的商科,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

  民国7年(1918年)3月,江谦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长;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长。1920年高师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获得一致赞成,随即组建“筹议请改南高为东南大学委员会”;经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内的十位发起人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7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南高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简称东大),12月16日成立筹备处;民国10年(1921年)年6月6日,中国国立大学第一个董事会成立,并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9月正式开学。郭秉文任校长,刘伯明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校长),陶行知任教务主任。东大成立时,以南高的四个专修科改归东大,设教育科、农科、工科、商科;南高各本科(即文理科诸系)仍由南高办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东大。南高、东大实为一校,经郭秉文提议,南高评议会和东大教授会联席会议通过,1923年6月,南高正式并入东大。此时全校设文理、农、工、商、教育五科,共三十系,为全国学科最为齐备的综合大学。

  民国7年(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京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其中许多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归来的科学博士,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许多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例如,王琎的分析化学研究,竺可桢的气象研究,秉志胡先骕分别领衔的动物学和植物学研究,原颂周周拾禄等人的水稻作物研究,张巨伯吴福桢等人的昆虫研究,陈桢关于金鱼的起源和遗传研究,陶行知、廖世承俞子夷陈鹤琴等人的教育实验研究。在这种实验研究的学术环境中,学生中也出现了现代早期的科学技术研究,如理科学生搜集中国药材并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其成分、工科学生创制抽水机等。所培育的毕业生,也为中国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比如,单在1920年考入或者毕业于该校的学生中,就有5人当选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占全国总数的5/81。在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半数以上的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是南京大学的教职或毕业生。

  民国9年(1919年)5月,南京高师实施陶行知的“教学法”提案,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1919年12月27日,校务会议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1920年正式录取了八名女生,为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1919年,陶行知“改良课程案”获教务会议通过,学校自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开设必修及选修课,规定学生修毕一定学分方可毕业。陶行知的这些改革以后被教育界承认,逐步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同时,南高与东大建立了大学自治、办学独立、学者治校、学生自治体制,发扬了公良学术、自由教育、学术自由、纯粹学风的精神。南高东大注重实验和研究,采用教学和研究结合,设各种研究会,各科系每一学期均有研究项目,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全国最早期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国立东南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当时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孟禄评价其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学”,将来之发达可颉颃世界最佳大学。

  民国10年(1921年)10月,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为宗旨成立学衡社,1922年1月创办《学衡》月刊,展开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为中国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策源地、现代人文主义的摇篮。在学衡学者的视界中,儒家思想为人类和平共荣之光,他们把中华文化和其他优良文化特别是现代西方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会通起来,谋求世界和平繁荣的前途。与此同时,柳诒徵、竺可桢领导的南高史地研究会(东大史地研究会)以及嗣后中大时代的国风社,也同样以昌明中国文化、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为担当展开学术研究活动。其间作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如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实用主义哲学倡导者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大师克伯屈(W. H. Kilpatrick),科学教育方法倡导者推士(E. L. Thorndike),英国逻辑实证大师罗素德国新动力论倡导者杜里舒(Hans Driesch),印度诗人泰戈尔

  民国13年(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1925年1月,校长郭秉文被免职,由此引发了长达三年的东大易长风潮,学校由此陷入低谷;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界而言,这标志着北洋政府统治下的自由时代的结束,并同时即将进入中国政府积极建设中国独立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时代。

  民国16年(1927年)6月实行大学区制,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在首都南京改组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因一时的政治气氛而南京是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为纪念孙中山而得名,有学者认为此次对东大的改组整并起初存在国民党当局当权者认为东大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而希望使之消灭的因素;因校名不合常规且不易区别,次年2月易名江苏大学;遭师生反对并要求更名“国立南京大学”以及又有提议更名“国立首都大学”之后,民国17年(1928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此时由首都国立大学初建时的九个学院改为文、法、理、农、工、商、医、教育八个学院,原哲学院改为哲学系属文学院,社会科学院改为法学院,自然科学院改为理学院。1929年8月大学区制废止,1932年9月设于上海的商学院、医学院独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医学院。民国18年(1929年),沿用自南高时期的学分制改为学分制和学年制结合。自1927年起,张乃燕任校长;1930年,因办学经费问题,引起中大易长风波;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学校逐渐恢复元气。

  民国16年(1927年)9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校始创,初期活跃的代表人物有郑集李秀峰赵宗燠杜长明杨浪明谢立惠余瑞璜屈伯川方文培盛彤笙李达李锐夫吴学周查谦沙玉清沈其益陈宗器等人。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教授在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1944年组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金善宝、梁希、潘菽、涂长望、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严济慈干铎李士豪丁西林谢立惠等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1958年,以源于该校的中国主要科学团体为基础在北京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柳翼谋缪凤林张其昀等人,传承、发扬中国学统,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学术为任,结为国风社,开办《国风》学刊。

  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战爆发,8月教授会通过迁校重庆的方案,10月上旬教职工开始经长江水路迁徙;由于校长罗家伦未雨绸缪,加之师生协作和同胞协助,11月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医学院和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另设于成都华西坝,实验学校设于贵阳马鞍山,附属中学设于重庆青木关,后又在沙坪坝增设附中分校。抗战期间,物资缺乏,物质生活艰苦,在陪都重庆,自1937年底起遭受日军飞机持续五年的疲劳轰炸,不过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学校的成长。1939年,校本部不敷使用,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柏溪分校。民国30年(1941年)起,顾孟余蒋中正顾毓琇先后担任校长。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工作,师生分八批抵达南京,1946年11月1日在宁开学。时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成立前夕,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简称南大)(1962年台湾另行重建国立中央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径称“南京大学”。校长周鸿经去职,梁希潘菽先后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2年7月进行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以及组建有关院校相关系科;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原私立金陵大学文理学院,迁至原金陵大学鼓楼校址,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当时为了照顾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将原有的四牌楼校区给了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校名不变、校印不变、档案不变、法人地位不变,校长等也没更换,南京大学完整保留历史上使用过的校印(如南京大学校印、国立中央大学校印、国立南京大学校印、江苏大学校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印、国立东南大学校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印等),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校极机构不变,保留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有部分档案由于南大鼓楼校区档案馆场地狭小转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来移交南大,南京大学甚至保留了绝大部分民国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所在的院系学科。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师生迁到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长,1963年匡亚明任校长。1966年文革爆发,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当时南京大学以被称为曾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高等学府”、“国民党的文化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别的冲击。1976年,在校师生率先发起旨在反对和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影响全国;1978年5月,哲学系胡福明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动了邓小平领导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1978年5月,匡亚明复任校长,1984年8月,曲钦岳任校长。1978年以来,重建、新建多个系科,逐步恢复为融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大学。

  浦口校区1993年投入使用,2009年成为金陵学院校园,同时仙林校区建成开学。仙林校区按规划将和鼓楼校区协作分工,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张异宾
  • 校长:陈骏
    • 党委副书记:陈骏、杨忠(常务)、朱庆葆、刘鸿健
    • 副校长:吕建(常务)、程崇庆、潘毅、薛海林、谈哲敏、王志林、邹亚军
    • 党委常委:张异宾、陈骏、杨忠、朱庆葆、刘鸿健、潘毅、薛海林、谈哲敏、王志林、邹亚军、王明生、郭随平
    • 校长助理:濮励杰、孙治东、范从来、陈建群

历任领导

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 缪荃孙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2)
  • 陈三立 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1902)
  • 李瑞清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1905-1911)
  • 江谦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14-1919)
  • 郭秉文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校长(1919-1925)
  • 张乃燕 国立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1927-1930)
  • 朱家骅 中央大学校长(1930-1931)
  • 李四光 中央大学代校长(1932)
  • 罗家伦 中央大学校长(1932-1941)
  • 顾孟余 中央大学校长(1941-1943)
  • 蒋介石 中央大学永久名誉校长兼校长(1943-1944)
  • 顾毓琇 中央大学校长(1944-1945)
  • 吴有训 中央大学校长(1945-1947)
  • 周鸿经 中央大学校长(1948-1949)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 福开森 汇文书院院长(1888-1896)
  • 师图尔 汇文书院院长(1896-1907)
  • 包文  汇文书院院长,金陵大学校长(1907-1927)
  • 陈裕光 金陵大学校长(1927-1951)
  • 李方训 金陵大学校长、校委会主任委员(1951-1952)

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党委书记

  • 梁希  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1951)
  • 潘菽  南京大学校长(1951-1957)
  • 孙叔平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3-1955)
  • 陈毅人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55-1957)
  • 郭影秋 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1963)
  • 匡亚明 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3-1966)
  • 彭冲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66-1968)
  • 方敏  南京大学革委会主任(1968-1970)
  • 王勇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70-1975)
  • 周林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5-1978)
  • 匡亚明 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8-1982)
  • 郭令智 南京大学代校长(1982-1984)
  • 章德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2-1984)
  • 曲钦岳 南京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1984-1997)
  • 陆渝蓉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86-1989)
  • 陈懿  南京大学代校长(1996-1997)
  • 蒋树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大学校长(1997-2006)
  • 韩星臣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1990-2003)
  • 洪银兴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2003-)
  • 陈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大学校长(2006-)

院士

院系设置

直属院系

  • 文学院
    • 文学系
    • 语言学系
    • 文献学系
    • 戏剧影视艺术系
    • 大学语文部
  • 历史学院
    • 中国历史系
    • 世界历史系
    • 考古文物系
  • 哲学系(宗教学系)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与新媒体系
    • 广播电影电视系
    • 应用传播系
  • 法学院
  • 商学院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系
      • 国际经济贸易系
      • 金融与保险学系
      • 产业经济学系
      • 人口研究所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
      • 会计学系
      • 营销与电子商务系
      • 人力资源管理学系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
    • 俄语系
    • 日语系
    • 德语系
    • 法语系
    • 西班牙语系
    • 国际商务系
    • 朝鲜语系
  • 政府管理学院
    • 政治学系
    • 行政管理学系
    • 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
  • 信息管理学院
  • 社会学院
    • 社会学系
    • 心理学系
    •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 河仁社会慈善学院
  • 数学系
  • 物理学院
    • 现代物理系
    • 物理学系
    • 光电科学系
    • 声科学与工程系
    • 基础物理教学中心
  •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工程系
    • 微电子与光电子学系
    • 信息电子学系
    • 通信工程系
    • 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
    • 微制造与集成工艺中心
  •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系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系
    • 环境工程系
    • 环境规划与管理系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球科学系
    • 水科学系
    • 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
  •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 地理信息科学系
    • 海岸海洋科学系
  • 大气科学学院
    • 气象学系
    • 大气物理学系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生物化学系
  • 医学院
  • 工程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 控制与系统工程系
    • 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
    • 管理-控制-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
  • 匡亚明学院
  • 海外教育学院
  • 软件学院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系
    •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教学科研单位

  • 教育研究院
  • 大学外语部
  • 体育部
  • 艺术研究院
  •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 模式动物研究所
  • 美术研究院
  • 思想家研究中心

金陵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