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唯物主义英语:materialism),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的哲学派别。它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它在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

  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以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用力学规律来解释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它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高度的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不但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