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杞县

  杞县汉语拼音:Qǐ Xiàn;英语:Qixian County),中国河南省开封市辖县。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东部,开封市南侧。总面积1258平方千米,总人口118万人(2010年),是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全县辖8个镇、13个乡。

  地处黄河冲积扇东南缘,东北部有黄河故道,多沙丘。惠济河铁底河流贯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22毫米,易发生旱、涝灾害。朝杞地方铁路、106国道和325、327、213等省道公路穿境。

  杞县历史悠久,商朝时建立杞国,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杞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商代名相伊尹西汉刘邦著名谋士郦食其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等历史名流。近代有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当代有香港澳门区旗区徽设计者肖红,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张武等知名人士。名胜古迹有鹿台岗商代文化遗址竹林仰韶文化遗址等。

  杞县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现已建成大蒜、辣椒、花生、棉花、小麦、菜花、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杞县是畜牧大县,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300多家,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近年来,杞县相继获得“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十强县”、“全省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

  杞县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主要工业企业一百多家,现已形成化工、纺织、造纸、制革、机械制造、粮食加工、蔬菜加工、服装加工、磁性材料等支柱产业。

  杞县服务业发展较快,潜力巨大。由于杞县是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消费需求量大,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邮编:475200 代码:410221 区号:0378

行政区划

  全县辖8个镇、13个乡:城关镇、五里河镇、傅集镇、圉镇镇、高阳镇、葛岗镇、阳堌镇、邢口镇、裴村店乡、宗店乡、板木乡、竹林乡、官庄乡、湖岗乡、苏木乡、沙沃乡、平城乡、泥沟乡、柿元乡、西寨乡、城郊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后晋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五代后汉又改雍丘县,金复改杞县。

  1996年,杞县面积1218.4平方千米,人口98万人。辖5个镇、16个乡:城关镇、高阳镇、圉镇镇、葛岗镇、傅集镇、阳堌乡、官庄乡、竹林乡、宗店乡、湖岗乡、城郊乡、泥沟乡、柿园乡、裴村店乡、沙沃乡、苏木乡、西寨乡、五里河乡、板木乡、平城乡、邢口乡。

  五里河乡、阳堌乡先后撤乡设镇。调整后,杞县辖7个镇、14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杞县总人口1002592人,其中:城关镇57906人、五里河镇55989人、傅集镇53766人、圉镇镇58133人、高阳镇64380人、葛岗镇66262人、阳堌镇45125人、裴村店乡54760人、邢口乡44998人、宗店乡32400人、板木乡38141人、竹林乡31053人、官庄乡39158人、湖岗乡38117人、苏木乡45762人、沙活乡42462人、平城乡60685人、泥沟乡44593人、柿元乡57861人、西寨乡40397人、城郊乡30644人。

  2005年末,杞县辖8个镇、13个乡:城关镇、高阳镇、圉镇镇、傅集镇、葛岗镇、阳堌镇、五里河镇、邢口镇、城郊乡、宗店乡、竹林乡、板木乡、官庄乡、湖岗乡、苏木乡、沙沃乡、平城乡、泥沟乡、西寨乡、柿园乡、裴村店乡。

文化

杞县黉学

  位于杞县金城大道中段的孔子庙,是杞县黉学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黉学亦称儒学,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内容。

  杞县黉学折射了朱元璋的政治理念 据史载,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帝王大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尊重贤才、爱才如宝。他认为,选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为了能够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治理国家,朱元璋还对选贤规定了“得贤者赏,滥举及蔽贤者罚”的奖惩制度。朱元璋如此重视教育,各府州县相继开办学校。杞县县丞姚敏于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了杞县黉学。

  杞县黉学是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办学校 “学校之设所以尊圣重道施教化厚风俗,自古圣帝明王率以此为国家首务,其典最钜,其意至深极厚。”立于杞县孔庙院内的《重修学宫碑记》概括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并将“尊圣重道”列为首位。

  杞县黉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椐县志载,杞县黉学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以孔子庙作为主体建筑,历明清、民国多次修葺、改建,规模渐趋完备,有棂星门、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廊、明伦堂、正气坊、志道斋、居德斋、讲堂、会馔堂、神厨、学仓、射圃等以及五状元祠、文昌祠、奎星祠、义学、启圣祠、敬一亭、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附属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变迁,杞县黉学的结构、布局变化不大。

  黉学是对入学后的“秀才”进行培养的地方。学生未入学前叫“童生”,考入黉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童生入黉学乃是进身之始,须经考试入学。考取人数杞县规定是3年20名。初进黉学称为附生,也叫“秀才”或邑庠生员。入学后,再经考试,成绩优等的称“廪生”,数额为20名,可享受廪米银,或免除丁粮。成绩次佳的叫“增广生”,数额也是20名,不享受廪米银。

  生员在黉学中的考试,分岁考与科考两种。岁考每年举行一次,科考隔年举行一次,由省学政主持。岁考内容为书艺二道、经艺一道,如在冬季举行考试,减试书艺一道。岁考试卷列入优等者可升等。如附生可补为增广生,增广生可补为廪膳生;列入劣等的则依次递降。最优的或已为县学廪膳生年岁最久的,经过考试可升为贡生或优贡生、拔贡生。

  “游泮”和“祭孔”是一种彰显活动,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明清及民国初,每年春、秋二八月上丁及孔子诞辰,在孔子庙内举行祭孔典礼,凡儒童考中秀才,例得入庙环行泮池三周,称为“游泮”,以示显荣。“游泮”之后便是祭孔典礼,祭前,全庙清宫扫庭,置备祭礼。祭祀台分树麻秆火炬6束,各高4米,直径为1米,东西一字排列。台前地面铺猩红毡毯,供与祭者行礼跪拜之用。夜半开祭,殿内供案俎豆罗列,祭品纷呈。巨烛高烧,香烟缭绕,唢呐钟磬和鸣,其他祀庑亦焚香燃烛,檀香缕缕。台上火炬生辉,室内外通明如昼。明时,这里被时人组织成了一景,名曰“芹宫铎韵”。

  杞县黉学曾是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 1920年前后,爱国民主人士孟昭朴利用其父为孔庙奉祀官之便,在杞县黉学内开办私塾,招收进步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在他的启蒙和鼓舞下,进步青年组织了以革除旧礼教、旧习惯为宗旨的“风俗改良会”,进行社会改革,后又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和中国革命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1932年秋,杞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王毅斋先生,以留德博士声望,河南大学教授身份,在中共杞县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创立杞县私立大同小学(地址在杞县城小西关内天帝庙),旨在“挽国魂与童蒙”。1934年增设中学部。9月,迁移到黉学的明伦堂内,创办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在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师生的带动下,曾建立了各种群众性的革命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9月,中共杞县县委秘密设在校内。县委书记杜省吾与党员段佩明、徐宏九招收县城失学青年,在杞县东门里创办“长期抗战免费学校”。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于1934年、1935年两次来这里讲学与写作,进步青年穆青等曾在此学习。20世纪30年代,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了河南白色恐怖中的“红色阵营”。1938年6月,杞县沦陷,学校停办,师生在党员教师段佩明、杜省吾、谭志正、王静敏等同志的率领下,一部分参加了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后编入新四军第四师);一部分师生西上延安,北出雁门,奔赴抗日前线。

  杞县黉学的保护与管理 从杞县黉学创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600多年的历史中,杞县黉学的诸多建筑能够延续并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封建统治者对它的保护。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对为他们所享用的建筑物都是进行重点保护的。杞县黉学是封建统治者“课士育才”的官办学校,同样受到礼遇,并且不断对其修葺和增建。1959年,杞县人民委员会将杞县黉学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1959年至1982年的20多年里,杞县黉学在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受到人为的破坏。1966年,在人性扭曲的“文革”中,杞县黉学内的棂星门被拆,大成殿顶盖、脊兽、走兽、檐饰被敲,庭院碑亭被推倒。1986年,根据杞县黉学的历史价值及建筑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以“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孔子庙”的名称将其公布为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牌,建立了保护组织。1992年,杞县文化局对其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从此杞县黉学(孔子庙)的保护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政府、县政府多次拨专款进行修缮,并将孔庙大成殿辟为文物展示馆。

名胜古迹

  • 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建筑物、文物)
    • 虎丘寺 杞县农民革命起义旧址,在县城南12公里邢口村,因建虎形土丘之上而得名。始建失考,毁于明代。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有山门、大殿及东西廊房。民国年间冯玉祥驻豫时拆毁,建国后重修,“文革”中又遭破坏。现仅存中殿、山门,占地1亩。1963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芝圃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在县城南30公里板木乡大李庄村。1944年(民国33年)8月15日,中共冀鲁豫区水东抗日联防办事处将杞南办事处改组为芝圃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该村李家大院。现大院已毁,旧址尚存。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老党寨烈士墓 以建于杞县竹林乡庄林村老党寨上得名,又因由水东地区抗日军民共建,收葬水东地区抗日烈士而称水东烈士陵园。民国34年3月至7月7日建纪念亭及抗日烈士彭雪枫吉鸿昌韩达生唐克威马庆华等人纪念碑,安葬抗日烈士忠骨150具。同年12月5日国民党五十五军二十九师和太康县郭馨波部扒墓鞭尸,毁碑炸亭,陵园惨遭破坏,该部撤离后,当地群众拾骨重为掩葬。1987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示于县城西关另建水东烈士新陵。1989年竹林乡人民政府和当地群众重修墓葬,树碑建亭,岁时祭扫如前。
    • 八路坟 在杞县城东北13公里西寨村西北,今称西寨烈士墓。为民国33年7月4日在攻克日伪杨城据点中牺牲的中共冀鲁豫军区“南下大队”18烈士兴墓。因该部属八路军系列,故群众称之为八路坟。其后又有一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葬此,坟地不断扩大。现有墓冢50个,占地14亩,墓区植杨树15行、柏树10行。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傅集烈士碑亭 1966年建,位于县城南17公里傅集村北106国道(杞太段)西侧。有烈士亭2座。一为六角亭,内树三棱形碑,碑文综述了300余名傅集籍及在此工作过的外籍烈士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事迹;一为壁碑亭,树有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曹鼎新、段家让、马庆华、何复顺、郭杰、靳素芬6烈士纪念碑6幢。1986年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板木烈士碑亭 在县城南30公里板木村板木中学南侧,1967年1月修建。碑亭呈壁碑型,阳面镶碑5幢,中间一幢刻有板木籍(含今板木、宗店两乡)183名烈士名单;左右各两幢,分别记述魏洪科、吴金科、马守训、史绍林4烈士的英雄事迹。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倪祥明烈士纪念碑亭 在县城隍庙内,落成于1954年2月。亭基六角形,周长20米,高1米许,南北两面各修石阶3级,上筑六角形亭,高8米。亭中央竖纪念碑一座,高3米,三棱形,上端3面各嵌五角红星,正面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倪祥明烈士纪念碑”,另两面刻烈士事迹和修建单位名称。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9月迁水东烈士陵园。
    • 水东军区后方医院旧址 在县城南30公里东武旗村。民国27年中共水东军区创办军区医院于此,借用民房40间,为伤病员和群众治病并附设抗日干部子弟学校。医院最盛时医护人员多达40余人。1944年3月日伪军进犯该村,医院搬迁。现医院旧址仅存旧房2所,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
    • 孔庙 位于县府前街路北黉学(学宫)院内,为黉学的重要建筑部分。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 ,永乐、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多次修葺。正面为大成殿(原名大圣殿,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县马应龙改题),系庙内主体建筑,基台东西长23.3米,南北宽17.3米,殿高13.4米,面宽5间(21米),进深4架(14.56米),建筑面积305.76平方米,连同外檐覆盖面积共444平方米。全殿木质叠架而起,9脊4坡,殿顶广阔,坡度坦缓,滚龙琉璃脊兽。钻尖宝塔镇顶,翅檐歇山,凌空挑角,檐突7叠,重翘重昂。檐为立体云龙雕饰,正面雕大小龙头98个、云朵160片,刀工精绝,线条粗犷。檐下连间并列木质浮雕5幅,或人物,或鸟兽,或花草,或虫鱼,栩栩如生。正间檐下居中悬“大成殿”立式木匾,殿内和玺雕梁,云龙盘绕,9檩8搭描椽画栋,方砖铺地,藻井饰顶,梁下盈围朱柱26根。正间靠后有漆红木制神龛,中置“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滚龙鎏金神牌,左右有小神龛各二。龛门上方正中悬“万世师表”横匾,拓宋儒朱熹手笔,再上方悬 “中和位育”巨匾,龛前设供案,烛台分立,鼎炉居中。殿前为露台,东西长13.32米,南北宽11.78米,高1.2米,上植古槐、翠柏各1株。殿前两则有东西庑房5间,分置礼器、祭器及历代儒家名人木牌。其南为东、西碑廊各2间。祭孔大典例于农历二、八月之上丁日举行,夜半开祭,烛火如昼,香烟缭绕,唢呐、钟馨和鸣。民国16年冯玉祥主豫,拆庙打神,庙内诸神牌付之一炬。建国后曾加修葺,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中,殿顶盖脊兽、走马、檐饰被毁,东、西庑房均破坏。孔庙现存大成殿5楹与东西庑房四合院及古柏、古槐。大成殿辟为县文化馆展览室,文物、书画等于此展出。又因该庙后院明伦堂为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1985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昌庙 原称文昌祠,亦称文昌宫,在县黉学东院。清嘉庆六年(1801)移建县城文化街路北。现存大殿和西陪房,均3间。大殿与卷棚相连,四面砖墙,殿内梁柱木架,主柱10根,东西长12.6米,南北宽14.25米。现为县医药公司中药库房,院内存重修文昌庙碑2座。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钟鼓楼 简称鼓楼,坐落于县府前街路北。初建于元代,称齐政楼,明嘉靖二十年(1541)改建,称抚辰楼。楼高10余米,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294平方米。蓝砖砌筑台基,中留拱券,宽4米,高3.1米,为出入县府大门。台基上为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硬山式三开间,底楼楼门居中向南,回廊四向延伸,廊下环立漆红明柱16根,以鼓形雕石为柱础,顶楼呈宫殿形,四面起坡,五脊分立,檐角展翅,上下楼八角翅飞,各悬一钟形铃铛。楼小于台基,四周各留隙地丈余,供游人环行憩息,台周筑透花女墙为护栏,高1米许。昔日顶楼门楣上方曾悬木匾1块,上书“抚辰楼”。建国后县政府对该楼多次修葺,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再行整修,将通道拱券升高40厘米,改建新式门面,顶楼东、西、南、北四面各留一孔轮形月窗;全楼自上而下粉刷髹漆一新,1984年再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大云寺塔 俗称瓦岗塔,在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高21米,青砖迭砌,仿木结构,七级八角形,逐层内收,层层出檐。其后塔刹及第七层损毁,现高19.3米,塔基高0.85米,八面各宽1.9米 ,周长15.2米 ;第一级高4.75米 ,周长14.4米,叠涩出檐;第二级高3.4米,周长12米;第三级高3米,周长10.4米;第四级高2.85米,周长9.6米;第五级高2.4米 ,周长8.8米;第六级高1.6米,周长8米;第七级高0.45米(今高),周长7.2米。全塔(1-6级)内外壁现共存佛像砖51块(含塔心6尊)。195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竹林仰韶文化遗址 在县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岗上,文化层公布在土岗顶端南侧。曾出土泥质红陶壶口沿、加砂灰陶罐口沿、烧土、浇骨、鹿角及早期用手控制经慢轮修整泥制红陶、灰陶片、磨光陶片,其中加砂灰陶片外壁有制作时槽沟。文化层上部约30厘米为拢土层,中部沙灰土厚2米,下部为遗址,整个土岗相对高出土面3.5米。此遗址分东西两片,东片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50米;西片东西长70米,南北宽60米,总面积28200平方米。196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段岗龙山文化遗址 在县城西南6公里段岗村北、黄岗沟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凿、骨匕首,灰色、红褐色、泥质、沙质绳纹、条纹、附加堆纹之瓮、壶、罐、盘等残片和不完整的陶献、矮乳状鬲腿以及鹿角、兽骨等,属龙山文化遗存。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对该遗址重新进行发掘,出土了龙山、二里头、商周时期的大量陶器。
    • 鹿台岗古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东裴村店乡鹿台岗村西侧。遗址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5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3-5米,自下而上依次为龙山、岳石或先商、早商、晚商及东周等6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少量的青铜器,还发现了一些要房屋、灰坑和祭祀遗址,其中包括距今4000余年,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两处祭祀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石代原始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分布范围的界定,探索商人的起源和夏、商两族的关系以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类型划分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196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郭屯古战场遗址 位于县城南35公里郭屯、蔡寨、于堂、八里庙一带,南距竹林仰韶文化遗址2.5公里,北距圉城故址3公里,在俗称“十里长岗”的北端。建国后曾出土有矛、戈、剑、镞等青铜器,发现有乱放的人骨骼,个别骨骼间插有铜镞等兵器,鉴定为古战场遗址。1987年又挖出小型砖室墓10余座,出土了铜剑、戈及车马饰,并在郭屯村发现一大型砖室墓,出土玉猪、玉俑、玉壁等10余件珍贵玉器及大量汉代陶器。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以来该遗址多次遭盗掘,春秋战国及汉代数百座墓葬被毁。现已采取保护措施,对部分被毁文物进行了恢复工作。
    • 圉城旧址 在县城西南25公里,今圉镇及前城、后城村一带。春秋时先后隶属陈、郑,西汉为圉县治,唐贞观元年(627)废县为镇,为镇治。旧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墙基为红岗土和碎砂石搅拌夯筑而成。城址内外出土有春秋铜矛、剑、戈和汉绿釉瓷壶、陶鼎、瓮、尊、绳纹大筒瓦等文物。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郦生冢 在县城西南11公里高阳村西南隅,铁底河南岸。冢高15米,东西120米,南北250米,上有汉广野君郦食其及大将军曲周侯郦商墓。二墓东西并列,墓后有郦祠,建于东汉延熹六年(163),毁于民国28年(1939)。出土文物有小型砖室墓、绳纹筒瓦、五株钱等。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黄土岗秦汉古墓群 在县城东北16公里黄土岗村西北岗地上,墓区高于平地1.6米,分为南北两区,占地66亩。1977年发现一座新莽时期砖石墓,出土随葬品有鼎、盒、尊、灶、鸡、鸭等陶器制品及铜墩、大泉五十币等,1982年3月又发现一座秦代墓葬,出土陶器40件、铜器3件、银箍3年、玉环12个、小铜铃(马饰)30个和方形料珠等。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碑碣
    • 林氏家谱碑 在苏木乡林寨村,清咸丰六年(1856)林氏后裔所立。碑高1.9米,宽0.59米,顶部雕刻精细花纹、二龙戏珠图案,形象生动逼真,正阴两面皆刻碑文,阴刻,真体字,记载林氏家族得姓之由及家族繁衍情况。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明状元刘理顺神道碑 原在县城西5公里花园村南。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碑分龙头、蛟座、碑身3节。碑额弧形顶,浮雕二龙戏珠,盘桓缭绕;蛟座龟头仰伸,栩栩如生;碑身高2.69米,宽0.69米,厚0.29米,四周精雕阴刻云龙纹边,边宽7公分;碑文竖行阳刻真体字,4行,满行15字。碑楼为青砖砌筑楼阁式,5脊6兽,飞檐翘角,高大雄伟。“文革”中拆楼倒碑,碑体弃之三处。1986年刘氏宗族筹款予以修复,并仿原建形制,于花园村西侧刘氏茔内筑楼立碑。此碑是杞县保存较完整的蛟龙碑,雕工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阳刻碑文体刚柔相济,为书法珍品。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其它文物
    • 枸脊骨树(狗杞古树) 在杞县城西南9公里金村西北隅土岗上,据传宋代即有此树。民国8年《杞县志·采访稿》记载:“金村村后有台,高1丈,纵横10步(5丈),台之周围树根盘绕,自成纹理,密不见土……上有狗脊骨树,大小20余株,高逾常树,枝干屈曲无一直者,暑季葱茏一色,荫阴亩许,村人乘凉者如市。”后因岗台水土流失,现仅存5株。此树属落叶乔木,每年春分前后始生孪生同体叶花,形似桑葚,挂满全树。十分美观。清明节前葚球绽开,一叶一花,各为一体,黄花雄蕊6瓣、微透清香;叶为互生,全边桃形,入夏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果实圆空如椒,初呈浅绿,渐变黑绿,至褐黑成熟,夏至多数坠地。因无胚,不具备繁殖能力,分枝、压条、掩根,挪动即死,故此树为此岗独有。1986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建红砖围墙加以保护。
    • 柘桑古树 在县城西南35公里官庄乡路官庄村东地邢家坟内,始植年代不详。今高4米,主干胸径1米,枝叶茂盛。此树种原属丛生灌木,似此高大者实属罕见。1986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产小吃

  生于夏末商初杞之空桑(今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别称伊尹村)的伊尹擅烹调,称为“宰相厨师”,被尊称为烹调始祖。其“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八定之规,开中国烹饪之先河。

  清朝末年由杞县人陈连堂在北京大栅栏内创办的以经营豫菜为主的饭店“厚德福”,虽几经战乱,却至今生易兴隆,以杞县特色小吃的独特风味闻名北京城;杞县人许振江在太原创办了“林香斋馄饨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太原有名的“林香斋大饭店”。国家烹调技师,特一级烹调师杞县人宋新胜,2002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授予: “中国烹饪名师”称号。

  杞县红薯泥 在生活困难时期,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红薯泥是杞县的一道名菜。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出锅。装盘时,分层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称“三不沾”菜(即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

  杞县酱红萝卜 取头茬胡萝卜洗净去外皮,置面酱中腌制两月。然后取出萝卜,放在面袋里滚一下,把粘有面粉的萝卜再放回酱里。腌成后,萝卜肉嫩香脆,甜咸兼备。其颜色像红玛瑙一样,晶莹透红。

  杞国忧皮肘 即“宗店肘子”。是由杞县宗店乡大张村一位姓张的先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特色菜。以猪的前肘为主料,再配以大料和中草药用多年老汤精心烹制而成。与其它肘子的最大不同是它把猪的前肘骨和肉一块做。

  杞县蒸馍样 蒸馍样也叫“馒头”。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杞县“蒸馍样”早在清末已闻名周边各县,素有“杞县蒸馍有千层,睢县芹菜没有渣”这样有说法。《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由于杞县蒸馍样具有“色白如雪,形似妇乳,揭之千层,麦香浓郁,嚼之味甘”的特点,因此,清末以来凡有人来杞县走亲访友,或游人旅客路过杞县,都要到县城寻找杞县蒸馍样以品尝,临走时还要多买几个带回去给家里的长辈们品尝。

  杞县的烹调大师们通过潜心研究,陆续开发出了诸如“三义带浆毛蛋”、“裴村店杂碎”、“聂庄大肠”、“北关卤猪蹄”等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的小吃。

杞县名人

  伊尹 名挚,夏末商初人,生于杞之空桑(今葛岗乡空桑,别称伊尹村)。

  郦食其(?—前204),秦代雍丘县高阳里(今杞县高阳镇)人。

  郦商 食其之弟,秦末陈涉起义时曾聚众数千人屯陈留一带。秦二世三年,沛公进军至高阳,商率部归刘。刘邦称帝,他被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封于涿郡,称涿侯。后又随汉帝征服陈豨、黥布,改封曲周侯,死后谥号景侯。

  董宣(前31—43),字少平,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杞县圉镇)人。光武年间被大司徒侯霸举荐为高第,历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以为政清廉、不畏权势而著称于世。

  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郡圉县(杞县圉镇)人。中平六年(189),灵帝驾崩,董卓专权,自任相国,强令蔡邕入朝,三日历职三台,拜为侍中;初平元年(190)又拜中郎将,封高阳乡侯,食邑500户。初平三年董卓被诛,蔡邕受株为囚,“下狱论死”。临难前,他请求“黥首刖足,续成汉史”。王允不准,遂死狱中,终年60岁。

  蔡琰 字文姬,幼受其父蔡邕家教,博学多识,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幼年时因父受诬获罪,全家充军,在外流浪12年。兴平二年(195),嫁给河东卫仲道,不久夫亡,无子女,寡居娘家。初平三年,天下大乱,琰被匈奴骑兵掳至南匈奴(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改嫁给匈奴左贤王,滞留胡地12年,生2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统一北方,怜蔡邕无后,便派人出使匈奴,以黄金千两、白璧一双、锦绢百匹赎回蔡琰。琰归汉后,再嫁同郡(陈留)屯田都尉董祀。之后,应曹操之命,忆写旧日所藏之书400余篇,“文无遗误”。所作《悲愤诗》108句,54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五言长诗。所著《胡笳十八拍》收入宋人朱熹所编《楚词后语》,为后世广为流传。

  江统(?—310),字应元,西晋圉县(今杞县圉镇)人。成年后继承其父江祚之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因荐贤举能有功,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永嘉四年(310)避乱逃成皋,不久病逝。江统死后,乡人在圉镇为他立祠,与董宣、蔡邕合祀,称三贤祠。

  张巡(709—757),唐代河南邓州南阳人。于开元末年考中进士,以太子通事舍人身份出任清河(今河北南宫东南)县令。任满还朝,改任真源县(今鹿邑县)令。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唐,张巡率军西进“勤王”。至德元年(756)叛军杨朝宗攻陷东平,继攻宁陵,断绝巡军后援。时雍丘城多处残破,储备已空,又无外援,于是巡率部众3000人、战马300匹转战宁陵,大破杨军。至德二年正月,叛军尹子奇又率兵13万围攻睢阳,太守许远求救,巡与之合兵一处,同数十倍于已的叛军抗衡。十月,城陷,巡被俘,骂贼而死,年48岁。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追封张巡为杨州大都督。唐宣宗大中年间绘张巡像悬凌烟阁,并在睢阳建祠,与许远合祀。明代,杞人追念张巡忠烈,建庙于县城禹王庙东侧,与铁铉合祀,题为“张铁二公祠”。

  孔维(约927-991),字为则,雍丘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进士,开宝年间任考试官,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升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又任职国子监《周易》博士、《礼记》博士。太平兴国七年(982)他代表宋王朝出使高丽国(今朝鲜),是继宋准之后杞县籍官员第二个出使外国的使官。雍熙三年(986)升任国子司业。再后,又升任国子祭酒,奉命校定《五经疏义》。淳化元年(990)兼任工部侍郎,第二年病逝,享年64岁。  

  宋准(937-989),字子平,雍丘(今杞县)双塔村(1928年划归民权)人。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考中进士第一名,任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开宝八年受命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受命出使契丹,圆满复命,成为杞县人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使官,回国后出任南平军长官。太平兴国四年(979)先后升任著作郎、梓州通判,继任左拾遗,参与撰修许多著作,并于太平兴国八年参加主持全国考试后升任河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以原职务兼知制诰再次任主考官,不久又任大理寺判官。雍熙四年因病辞去知制诰职务,改任为金部郎中。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2岁。

  宋庠(996-1066),字公序,宋代人,初名郊,为避“宋交”之讳改名宋庠。祖籍丰邑,曾祖宋骈迁雍丘,居双塔村。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他与弟祁同赴京参加进士考,礼部定庠为第三,祁为第一。章献太后改庠为第一,召试后授职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再升左正言,因争论郭皇后被废不当事,被罚款并改任审判院长官。仁宗感其忠直,将他提升为知制诰、翰林学士,委以重任。宝元年间先后任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皇祐年间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继位,改任镇武军,改封郑国公,加衔司空,于治平三年(1066)病逝,享年70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篆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宋庠之弟,与庠被时人并称为“大小宋”,后世以兄、弟一科两状元传为佳话。宋祁中进士后,经皇帝召试,任职直史馆,继任太常博士,参加撰修《广业记》。书成,升任工部员外郎、国子监直讲、同修《起居注》,后任权三司度支判官。后,其兄被罢参加政事,祁亦被外调,出任寿州长官。明道元年(1032)奉诏还朝,任殿中丞,知制诰,皇帝召试后又改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同修《唐书》、后官至谏议大夫、群牧使。后又出任亳州长官十余载,携带《唐书》稿,勤奋著述。改任定州长官后,他将有关边防事宜写成《御戎论》七篇上奏当朝。皇帝感其忠心,提升他为三使司、御使中丞。嘉祐五年(1060)《唐书》成,他被封为左丞、知制诰、继而升任工部尚书。因体弱多病请求休养,皇上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令入直(在皇宫上班),并准其一子随侍汤药。后又改任群牧使。嘉祐六年病逝,享年63岁,皇帝赐谥号景文。

  孙贤(?-1478),字舜卿,明代杞县傅屯(今苏木乡傅屯)人,家世失考,代宗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与撰修《寰宇通志》,书成,改侍讲学士。英宗天顺初年(1457)任左中允,为太子师傅,官拜侍读、侍讲。宪宗即位,授职为太常少卿。参与撰修《英宗实录》,书成,升任太常寺正卿兼翰林院学士。成化十四年(1478)五月病逝。宪宗特命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宋有文奉御制祭文致祭,追赠他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赐谥号襄敏。著有《鸣盛集》二卷。

  李可大,字汝化,生于明嘉靖年间,杞县荆岗(今圉镇乡荆岗村)人。名医。被皇帝召入太医院授修职朗,卒年68岁,葬荆岗李氏祖茔。

  李际春(约1536-1583),字应元,明代杞县青龙岗村(今西寨乡黄土岗村)人,20岁考中嘉靖丙辰科进士,授职行人司行人。时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为中国的属国。其君主中山王奏明王朝派员前去赐封号。际春自告奋勇受命前往。3年后他还朝复命,嘉靖帝念其忠勤报国,不辱使命之功,先后提升他为尚宝寺丞、通政使司,位列九卿。万历十一年(1583)病逝,年47岁。

  李茂春,际春之弟,万历庚辰进士,官至雁门兵备道,镇守边疆,因补修长城200余里,节银5万余两,全数上缴国库,被提升为参政。其辖区振武卫原马场土地8万亩长期为当地豪绅侵占,历任官吏均不敢过问,茂春却不避豪强,下令丈量边界,全数收归国家。不久,告老还乡。著有《盐梅志》等。

  侯于赵(1536-1598),字宗度,明代杞县焦喇村(今泥沟乡焦喇村)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初授平阳府推官。继任户部主事。隆庆初(1567)改任兵科给事中。万历三年(1575)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万历九年(1581)调任山西左布政使。万历十一年他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晚年服孝归里,多次谢绝官方聘请,安居穷乡僻壤13年,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享年62岁。次年皇帝遣河南布政使司分守大梁道袁奎致祭。

  杨新朝,字泰阶,明代山西阳城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以进士身份来杞任知县。万历三十四年(1606)到京城任职,杞县百姓夹道挽留。朝廷下令督催,百姓送其至杞西葛岗,垂泪道别。他走后,百姓感其恩德,为其立生庙于葛岗以示纪念。

  刘理顺(1582-1644),字复礼,号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今城关镇花园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文中所论皆治国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却不解其意,将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刘死后,南明王朝赐谥号文正,追封为詹事;清顺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归杞;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赐谥号文烈,遣使臣来杞安葬、致祭,祀于杞县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其建专祠于县城大西关官道北侧,赐祭田70亩,永免赋役;后又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长子孙刘菖石刊行。

  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举人。出身官宦门弟,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投奔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大喜,亲自改“信”为名“岩”。由于李岩多谋善断,带兵履创官军,战无不胜,很受李自成的器重。崇祯十六年李岩被封为中营制将军。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李自成于是年四月十三日仓促东征,李岩与牛金星留守北京。北京失陷,李岩随李自成撤离北京,吴三桂与清军前锋兼程急追。六月,起义军退至平阳,李自成闻河南明旧部大举逐杀其任命的地方官吏,急召部将研究对策。李岩主动请兵2万去河南平乱,李自成犹豫不决,私与牛金星商议。牛素忌李岩名高望重,乘机进谗言,谎说李岩欲分兵据河南,与自成争雄天下;又以童谣“十八子(李)主神器”煽惑自成,劝自成借机除掉李岩。于是李自成以“饯行”为名将李岩及其弟讨北将军李牟杀害。

  步金门(1839-1904),字梦莲,号荣诏,杞县步大楼村人,居县城西门大街。生于世宦之家。20岁考中秀才,知县黄见三十分器重,将他收为弟子。后乡试不中,家道中落,遂以增贡生资格步入仕途,先后任灵宝、修武、济源等县儒学教谕。热心地方文献,光绪末年曾撰写《杞县志》,著有《杞县节孝录》。

  步凤鸣(1859-1904),又名翔藻,号翰高,杞县步大楼村人,生于世宦之家,10岁能文,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13岁补博士弟子员,14岁食凛,16岁中举。曾佐理山西及两湖考务,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人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与三弟凤苞、四弟凤书赴京应试(此次他考中进士),参与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录取36人,为其他房管所不及。不久,他遭诬陷外放福建漳州府云霄同知加知府衔,息讼兴学,政绩卓著。光绪三十年病逝,享年45岁。

  步凤藻(1874-1933),步凤鸣之五弟子,字章五,(别作彰五、章武),号翰青,自号杞人、林屋山人。自幼功读诗文,学业出众,参加童子试名冠诸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先拔贡,入国学,与祥符靳志(仲云)、孟津许鼎臣(石衡)并称为“中州三杰”。光绪二十九年考中顺天府乡试弟十二名举人。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他应聘任北泮书局总纂督练处总文案、北洋军管学校文衡等职,后又以知县官阶分配到直隶省藩、臬两司任文案兼统计处事宜及房山高线铁路会办。袁世凯当大总统后聘他为总统府秘监、清史馆协修,与袁次子袁克文(寒云)结为金兰之好,克文视他为同胞,亲书“无著天亲”相赠;袁氏谋帝制,他极力劝阻;民国5年(1916)袁氏称帝,他愤然辞职,去上海与袁克文同入济生会,寓集云轩行医济世,以治愈总统冯国璋之妻奇症而名噪京沪。其间他还经常为《晶报》撰文,鞭挞时弊。后独办《大报》10年,深受各界欢迎。民国22年7月病逝于上海,归葬帮里步大楼村。著有《林屋山人集》十三卷,收入所作诗文861篇。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道号乾乙真人,杞县人。少时曾随父朝拜武当山,谒遇真宫,武当山气象万千的景色,金碧辉煌的建筑,精湛绝世的拳术使他为之倾倒,遂起弃世出家之念。20岁由家经南阳,入武当,拜龙门派王复邈、刘复宝为师,研经习武。光绪十五年(1889),他监修武当山神道,劳绩卓著,被襄阳府尹熊斌命为武当山全山道总。1931年春,贺龙率红三军由洪洞撤退,经襄阳、谷城、均县、郧阳折至武当山,派部下郭凡先行拜徐。农历4月20日,徐率道徒50人于紫霄宫东天门外迎接贺龙及其部下,并亲自安置。将父母殿作为贺龙卧室兼司令部办公室,他与精与武功的弟子冷合斌、水合一、李合起等暗中护卫贺龙;又腾西宫道院为后方医院,安置伤员,派道徒协助护理;再尽出仓库资财以助军需。

  侯意园(1860-1936),名汝诚,杞县焦喇村人,居县城西门大街。生于世宦之家,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喜画爱诗,以县考、府考、院考皆第一名考中秀才。其后科考不遂人愿,出外交游。光绪十三年(1877)在归德知府文仲恭处客居时,曾在莲池书院山长吴挚父主持的庠生考试中替人捉刀取得第一名,吴深服其才,收他为弟子。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代理直隶省布政司理问职务。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委任侯为军政执法处发审官。民国3年,侯利用职务之便保释被捕之国民党员(传为于右任)。后见国事日非,遂退位隐居,以文会友,创作诗画,研究金石。民国23年,他由北平移居开封,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邀其至南京叙旧,数月始返。民国25年4月5日病逝开封,年76岁。著有《意园诗勼》、《意园印石录》及国画山水、花卉多幅,南京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去台人员携去,曾在台湾中原文化展览会上展出。美国东方文化研究所将侯收入《东方画家列传》。

  胡诗昕(1870-1958),字雍甫,号庸铁,祖籍河北荣城,先世迁杞县裴村店。胡生于杞,一岁丧父,出继于叔父。18岁考取县学秀才,24岁考中光绪二十年甲午科河南乡试举人,授职拣选盐大使,未就职,在家设塾授徒。其间先后加入衡门诗社,梁苑诗社,与诗友唱和酬答,被传为文坛佳话。民国初,他出任县公立学校教员、讲演所长。民国8年(1919)应聘修《杞县志》,任副总编辑,因时局不定,10余年修志无成。1933年起先后应聘到开封国学专修馆、尚志高中任教。1937年冬返杞,再次设塾授徒,有教无类,培养人才。1958年7月病逝开封,享年88岁。著有《庸铁诗草》、《胡石泉公年谱》等。

  蒋潘(1871-1944),字恢吾,号蓼庵,祖居睢县,后迁杞,住县城大南门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补行庚子、辛丑(1900、1901)恩正并科河南乡试举人,朝考大挑一等,授职拣选知县(未任),是晚清及民国年间河南著名学者一。 1915年7月、1938年6月,他曾受聘纂修《杞县志》《河阴县志》,任总纂,著有《杞县志稿》(未刊)、《河阴志》。其间还受聘河南通志局(亦称河南通志处、通志馆)任纂修,授八等嘉禾章,著有《金石考》。一生著作颇丰,已刊行的有《梧荫楼诗钞》二卷、《梧荫楼文钞》六卷、《梧荫楼骈体文钞》一卷、《求愧怍斋笔记》三卷、《蓼庵笔记》一卷;未刊行的有《梧荫楼诗话》、《河南金石目》、《杞县金石考》、《河阴金石考跋》、《随唐金石考跋》、《笃雅堂文集》、《四书求心录》、《梧荫楼家书》、《梧荫楼日记》等。方志理论文章除《方志浅说》外,还有《河阴修志意见书》、《河阴志稿编纂细则》、《河阴文征序》、《河阴县志凡例》、《杞县商例》、《通志首列圣制议》等;在给好友胡巽青、步彰五等的书信中也阐述了一些对编纂方志的意见。他在从事修志工作的同时,又费尽心血收藏河南志书一百七十余种,日伪时期悉数为河南省伪省长李敬斋掠去,后辗转流徙,存失莫知。

  刘云行(1872-1911),杞县竹林人,清末黄道军起义领袖之一。家贫,幼入私塾,学业超众。成年后两次赴考皆因病中辍,遂云游四方,广结朋友。宣统三年(1911)6月,黄道军在尉、扶、通、杞一带起义,刘与同村挚友刘清祥等联合周围村庄贫苦农民500余人起兵响应。

  刘伯泉(1876-1939),名广潭,杞县城人,生于医家,自幼刻苦读书,成年后考取县学生员。民国初加入中国国民党,拥护新三民主义。1927年任杞县清理庙产委员会副主任,用庙产收入开办学校,动员热心教育的教师义务教课,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32年爱国民主人士王毅斋创办私立大同学校,他被聘为校董,积极协助校长筹措资金、校舍,延请进步教师,并多次要求国民党杞县当局及县城工商各界出资捐款,解决办学经费。1938年1月,中共杞县党组织倡导建立“杞县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刘与中共代表、各界名流等18人任委员,与中共杞县地方组织共同开办“抗日民运干部训练班”,组织抗日宣传队,募捐钱物,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2月19日夜,日军第二次占领杞县城时将他逮捕,1939年1月20日(农历1938年腊月初一)被日军刺杀于县城西南城头,年63岁。 1982年,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国家民政部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孟昭朴(1881-1961)字墅垣,杞县傅集人,生于士绅家庭。幼读诗书,清宣统元年已酉(1909)拔贡。1913年起,他在杞县、开封、淮阳、兰考、扶沟等地任教26年,培养很多人才。“五四”运动前后利用其父孔庙奉祀官之便,在杞县黉学开办私塾,招收进步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39年由扶沟弃教返里,日伪政权邀其出任伪职,他断然拒绝。建国后,他历任杞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县一、二届人大代表、政协一届副主席、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副县长;又曾任省一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文史馆员,对地方兴革提出很多有益建议,为团结各阶层人士作了大量工作;1958至1960年以近80高龄参加纂修《杞县志》,完成志稿数十万言。1961年7月8日孟昭朴病逝于杞县,终年81岁。

  蒋士奇(1885-1946),杞县城内北老集街人,幼习烹饪,20岁成名。后为生活所迫到军阀孙殿英处当小灶厨师,因不满孙的作为,借故返杞。1927年蒋在县城中山大街创办大同饭庄,亲任掌厨。1931年春他与县城内魁成轩饭庄名厨师黄恩魁等7人为首成立杞县饮食业公会,带头反对国民党杞县政府开征筵席税,被当局逮捕。他不为所屈,据理力争,导致县城全业罢市,各界人士积极声援,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遂将其释放。蒋氏无子,一生收徒数十人,悉心援技。杞县著名厨师胡诗俊、韩觉露、周凤春、杨秉仁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胡诗俊(1906-1978),杞县城关人。12岁拜名厨师朱培兰为师,在杞县明升楼饭庄当上了掌锅小师傅。1927年到大同饭庄操业。建国后,他在杞县国营第一食堂任第一任红案厨师。

  曹鼎新(1887-1932)又名留柱,杞县傅集人。幼家贫失学,成年后以卖馍为生。1926年初,经萧人鸹、张海峰介绍加入中中共产党。是冬由中共河南党组织派遣到前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7年冬毕业回国,分配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1929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派他到许昌任党的特支书记。1931年初,中共河南省委派他作为党的巡视员到信阳帮助工作。1932年6月,蒋介石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叛徒出卖,他在信阳十里河被捕,惨遭杀害,时年45岁。

  吴钦堂(1887-1979),字焕章,杞县赵村(今傅集乡赵村)人,年少时读塾兼习中医,成年后行医乡里。1927年其子吴芝圃领导杞县农民暴动,他以家才助。不久,大革命失败,吴芝圃被通缉流亡。1938年5月,吴芝圃回杞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以其家为基础地召纳爱国志士,组建抗日武装。不顾年过半百,投身革命,任随军医生。后吴芝圃历任支阴副司令员、师政治部主任、豫皖苏区党委书记等要职,随部队转战豫皖苏区8年。建国后,吴芝圃担任省级党政领导职务。他积极参与河南中医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妇科产任、中华医学协会河南分会理事。著有《验案手稿》,“文革”中被抄家没收;所制木香调经丸为妇科奇,多次在北京在北京全国医药成果展览会上展出。

  何心榕(1892-1935),杞县何寨村(今邢口何寨)人,生于殷实农家,弟兄3人,居长。1925年冬,中共豫陕区农运负责人萧人鹄来杞开展农民运动,发展何氏3兄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杞县最早的4个党支部之一 ——何寨党支部,支部设于何家,何心榕任支部书记,在杞县特支领导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2月1日,当选为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兼武装部长。同月,在何寨召开杞县农民自卫团成立大会,被选为总团长。1927年3月,杞县农民自卫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河南别动队第二路纵队杞县支队,于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集结何寨举行武装暴动。在支队司令、党代表吴芝圃和军事指挥员萧人鹄带领下,何心榕以联队指挥官身份和张玉敬等7个团万人武装,持刀、矛、土炮、步枪参加暴动。1931年后,何心榕带领联防队在邢口,傅集一带剿匪,先后惩处了鲁国庆、刘根督、李振荣、李发营等匪徒,联防队活动地区基本上消除了匪患,而国民党杞县当局及土匪却对何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1936年9月21日夜,在国民党杞县党部负责人裴志纯阴谋策划下,指派惯匪李振国(李五林)等匪徒数十人夜袭何寨。何率家人据宅抗击至拂晓,最后何氏兄弟3人及眷属2人遇难,1人重伤,匪徒焚掠而去。建国后,何氏兄弟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王毅斋(1896-1972),原名子豫,杞县文化街人,生于小手工业者家庭。初入私塾、小学,14岁入开封中学,未毕业又插班考入河南高等学堂,1915年以甲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由校长推荐到嵩岳军统领刘镇华家任家庭教师。1917年起先后在长葛县中学和开封一中任教。1921年在陕西省长公署任译电室副主任。1923年起,先后在德国、奥地利留学,1928年底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刘镇华(时任第十一路军总指挥,驻防河南)派他任济源县长。1930年他到河南大学经济系任教授。为实现“挽国魂于童蒙”的愿望,他于1932年创办私立杞县大同小学。两年后增设中学,自任校长,自聘教师,自筹经费。“七·七”事变后,王毅斋到豫北师管区司令张轸处任总参议兼政治大队长。1940年被聘任河大(时在嵩县潭头)经济系主任。1947年3月,民盟总部决定王毅斋为河南民盟负责人,中旬,他在开封主持成立了河南民盟地下省支部。建国前夕和建国后,他历任中原大学筹委会副主任、河南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文委副主任、河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53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河南分团副团长。“文革”中受到迫害,下放封丘县农村劳动,1972年9月因病回到新乡,是月14日含冤逝世,终年76岁。中共河南省委于1979年7月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穆青 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3月15日。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54年7月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社长。1955年4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1959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1977年1月任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0月兼任新华社总编辑。1980年6月穆青兼任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1982年4月任新华社社长。7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

  杜祥宛 1938年4月生,杞县柿园乡万寨村人。应用核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1964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核心设计者。杞县人。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商业美术系。

  肖红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设计者。杞县人,1960年9月生,工艺美术专家。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工艺美术专业,同年留校任教;曾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2000年9月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任教,现任艺术教育中心主任。2010年10月任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目前在北方工业大学任教,为艺术学院教授。

  项广强 1974年9月出生,杞县葛岗镇楚寨中村人,1989年9月入伍,任空降兵95900部队营长。是新时期涌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