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

2016年2月28日 (日) 18:39阳春7号讨论 | 贡献的版本

青海省海东市:佑宁寺
青海省海东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海东市汉语拼音:Hǎidōng Shì;英文:Haidong City),中国青海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位于省境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5′-103°01′、北纬35°42′-37°09′之间。东与甘肃省为邻,向西环抱省会西宁,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全境东西长约124.5千米,南北宽约180千米,总面积13202平方千米。总人口168万人(2012年)。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

  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据考古研究,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781处,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存346处,辛店文化遗存85处,卡约文化遗存908处。海东市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传说西羌的祖先三苗,帝舜时因战败被迁移到三危河关西南地区,后来就居留在赐支河岸。“赐支河滨”包括今天的海东地区。据载,战国秦厉公时(公元前476-443年),有一位名叫无戈爱剑的秦国奴隶,逃脱后辗转来到河湟地区,教授先进农牧技术,成为当地羌人的首领。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今平安区)、破羌(今乐都区)、允吾(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版图。自宋元以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逐渐在海东地区盛行。化隆县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2013年2月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2015年2月设立平安区,形成一市两区四县的行政区划格局。名胜古迹有瞿昙寺、喇家遗址、卡约文化遗址、唐代塌城遗址、明代古建筑“骆驼泉”、撒拉族先民尕勒葬兄弟之墓、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尖赞纪念塔、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海东市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由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谷地组成,主要由冷龙岭、达坂山、拉鸡(脊)山三大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三大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境内地貌以中低山、丘陵、谷地为主。境内黄河流程189千米。大通河、湟水、黄河分别流经境北、境中、境南。年均气温3.8℃-18.6℃,年隆水量164.3-527.6毫米。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兰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与陇海—兰新铁路干线贯通,兰新铁路客运专线横穿而过。平安区兴建的较大型铁路转运站,已成为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西宁曹家堡机场就在本市互助县境内。

海东是青海省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位于东经100°41.5′~103°04′之间;北纬35°25.9′~37°05′之间。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80公里,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 海东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矿藏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邮编:810600 代码:630200 区号:0972

行政区划

  海东市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市政府驻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

历史

远古时期

  海东地处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石器就有人类居住。民和县阳洼坡曾发掘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仰韶文化遗址,其它地方多处发现类似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遗址。 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羌人。据传说,远在帝舜时,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相传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阳至陕西商洛一带地区。“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别也”,“徙之三危,河关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秦历公时,“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说明人们过着以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经济生活。

汉代时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设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置“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经略“湟中”。

  前61年(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市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区)、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区)、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的郡县体系。安夷县曾长时期为汉护羌校尉治所。

  213年(献帝十八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宁市),河湟各县改属西平郡。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这一时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带设 置白土县,晋惠帝在允吾置晋兴郡,北魏废晋兴、左南、白土、允吾县,在龙支城(今古部)设置金城县,西魏改名龙支县;在化隆、循化 县境,北魏设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广威(治所在今甘都)二县, 属洮河郡,隶鄯州(治所在今乐都区)。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一支秃发部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占据了河西和湟水流域,建立起南凉王国,其都城曾建在今之乐都区。

隋唐时期

  隋唐时,今海东市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乐都先后为西平郡、部州、陇右道治所,一度成为陇右乃至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

  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兵亲征吐谷浑,四月渡黄河于临津关(今民和官亭),经古鄯到达西平郡,陈兵讲武,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马阴山),“诏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里并立表记”。

  627年(唐贞观元年),划全国行政区为十道,其中陇右道则统辖今甘、青、新部分地区。道置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河西节度使理凉州,都管兵七万三千人,马八千八百匹。

  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从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到755年(天宝十四年)的一百多年中,唐与吐蕃的关系既有“交马互市”的和平安定时期,也有兵戎相见,征战不息的年代。特别在公元735年至749年,冲突逐步升级, 在廓州积石屯田区(今循化、化隆一带),双方反复进行了极为残酷的争夺战,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安史之乱后,唐军内调,无暇西顾,吐蕃乘机东进至甘陕,河湟地区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不复统一,唐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时期

  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角厮罗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区)、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角厮罗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

  1097年,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1104 年(崇宁三年),角厮罗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1119年(宣和元年),改湟州为乐州。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公元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河湟地区纳入蒙古汗国。

  1253年,蒙古汗国在河州设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甘、青吐蕃部落。公元1261年,撤废乐州、廓州,改属西宁州。1281年(至元十八年),元设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今张掖),辖西宁州。

  十三世纪初,自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大量征服和迁徙到东方来。撒拉族先民由突厥乌古斯部撒拉尔部落首领嘎勒莽和阿赫莽兄弟带领从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迁徙到了今循化县,嘎勒莽被封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积石州元帅府首任世袭达鲁花赤”,后世袭于其子奥马尔,后世袭于奥马尔之子韩宝。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朝下令“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赛赤、哈散等俾耕种之”, 回族先民遂进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东市垦荒种地,定居下来。

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今海东市除循化县较长时间属河州管辖外,其余属西宁卫、府辖地。

  1368年(明洪武元年)五月,元甘肃理问所土官祁贡哥星吉在冀宁大都途中归附明朝,被授于副千户之职,令守碾伯。

  1371年(洪武四年),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和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纷纷归顺明朝,元在青海的统治结束。

  1373年(洪武六年), 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6个千户所,今海东市有碾伯(乐都)、古鄯(民和)2个千户所。1644年(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军李白成部将贺锦攻克西宁,捕获卫指挥使祁廷谏和卫指挥同知李夭俞等并押送西安。

  1645年(清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率兵击败了李自成军入西安,释放了押在狱中的祁廷谏、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职,令回西宁招抚各族部众归清,同时清军孟乔芳部进入青海,今海东市归属清朝。1725年(雍正三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新置西宁县,废碾伯、古部 千户所置碾伯县。今海东市又属西宁府的西宁县和碾伯县管辖。

  1774年(乾隆九年),在今化隆县置“巴燕戎格抚蕃厅”,隶西宁府。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明清时期,明在青海确立了土司制度,遂成为一种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袭之,一直延续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才被完全废止。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北洋政府任命马贼为西宁总兵,从此马麟、马步芳盘踞青海统治近四十年。次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改巴燕戎格抚蕃厅为化戎县(后改巴燕县、又改为化隆县)。1929年(民国十八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增设互助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遂进军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后解放循化、民和、乐都、化隆等县,5日进入西宁市,至12日又解放互助县。

  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辖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平安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委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驻平安县(现平安区)平安镇。1986年民和县改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99年12月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①撤销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②撤销平安县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③撤销乐都县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④撤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硖门、芦草沟2乡,其中将芦草沟乡的4个村(抓咱、若木池、铁家庄、赵家山)和硖门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峡门镇,另外6个村(秦家庄、东湾、三岔、斗斗坡、苏家庄、马厂)并入新民乡;撤销李二堡、塘尔垣2乡,合并设立李二堡镇;撤销柴沟乡,并入古鄯镇;撤销巴州乡,设立巴州镇;撤销满坪乡,设立满坪镇;撤销东沟乡,并入西沟乡;撤销塔城乡,并入转导乡;撤销峡口乡,并入中川乡。⑤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2001年末,全区辖31个镇、54个乡、20个民族乡,2个社区、18个居委会、1614个村(牧)委会。

  2006年8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6]76号文批复同意海东地区:平安县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民和县撤销联合乡,并入巴州镇。乐都县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沙塘川、双树二乡,设立并命名塘川镇;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化隆县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循化县撤销孟达乡,并入清水乡。9月13日,海东地区行政公署下发《关于调整全区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东署[2006]40号)。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新增2个镇,乡镇总数由104个(31镇73乡)调整为94个(33镇61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海东地区常住总人口1396845人,其中:平安县102975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350118人,乐都县260184人,互助土族自治县356437人,化隆回族自治县203317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23814人。

  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政府由平安县(今平安区)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设区。

  海东市现辖二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

地理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全境东西长约124.5公里,在东经100°41.5′~103°04′之间;南北 宽约180公里,在北纬35°25.9′~37°05′之间。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

  本市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 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海东市土地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4.47万亩,耕地 占总面积的15.93%;林地面积369.82万亩,占总面积的18.67%;可利 用草山草坡88557万亩,占总面积的44.72%;鱼水面积5175亩,占 0.03%,四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82.02%,其余为石山或荒山。

矿产资源

  目前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石灰石、钙芒销、石膏、石英石、煤 炭、硫铁、油母页岩、金矿等。另外还有铁、磷、锰、铝、铜、钼、 铅、镍、铬、钴、锌、铂、石棉、萤石、石墨、石英、云母、红柱石、 方解石、重晶石、大理石等数十种金属、非金属矿。

水利资源

  水电资源丰富,黄河、大通河、湟水河可建大、中、小型水电站49座,装机容量621万千瓦。目前已建成27座,装机容量448万千瓦,是青海重要的能源基地。海东电力供给资源十分充足,亚洲最大的750KV变电站就在我区民和,另有一座正在规划建设。330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14座,是青海西电东送的通道,是青海电网与东部电网连接的咽喉,整个输配电网覆盖海东。

农业资源

  海东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经济区,全市耕地面积324万亩。市内盛产小麦、青稞、豌豆、蚕豆、马铃薯及油料、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全省主要的粮油肉蛋禽菜生产基地。

主要物产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裸、大麦、玉米、荞麦、燕麦、油菜、蚕 豆、豌豆、黄豆、扁豆、香豆、马铃薯、胡麻、红花、甜菜等。

  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海东鸡等。

  水产资源:主要有虹鳝鱼、链鱼、鲸鱼、筋鱼等。

  植物资源:盛产"三红"苹果(红元帅、红星、红冠),接杏、桃 子、花椒、辣椒久负盛名。主要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拘 祀、甘草等;野果和蔬用植物有发菜、草莓、山桂、山葡萄、称猴桃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鹿角菜、柳花菜等。

畜牧业资源

  海东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河湟谷地,这里水草丰美,地形开阔,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放牧的地方,发展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市有天然草场1150万亩,加上境内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做饲料,全市年饲养各类牲畜46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8万余吨。

文化、旅游

  海东市旅游以自然生态文化与历史人文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为重要内容。市内有孟达自然保护区及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全国唯一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花儿,土族安昭舞、纳顿会,撒拉族服饰、饮食等民俗风情,藏族射箭会、赛马会、锅庄舞等传统节庆民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黄河流经海东境内189公里,以黄河秀水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海东旅游新形象正在形成;海东地区影响广泛的有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全市有瞿坛寺、文都大寺、班禅故居等著名景点30多处。海东已初步勘查发现的人文景观资源有1000多处,特别是境内有4000多年历史的史前人类灾难遗址—啦家遗址和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为代表的柳湾墓地等遗址遗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科考价值。有古建筑8处,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2处

青海省海东市:佑宁寺

佑宁寺,全称“郭隆贤巴林”,藏族称郭隆尼勒寺,简称“郭隆寺”,清朝雍正皇帝赐名“佑宁寺”,沿用至今,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寺滩村,距县城35公里。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明末清初之际,达到鼎盛时期。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成为俱备了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和时轮学院以及法舞院的宗教圣地,驻寺僧侣达到7000之众。寺院规模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成为湟水流域和祁连山东段的最大寺院,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佛殿依山修筑,精妙庄严,气势恢宏。

却藏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藏语原称意为“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南门峡镇所在的却藏滩(亦称本隆扎喜塘),距县城约20公里。寺院东西二山环抱,右若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山上松柏苍翠,呈龙凤朝阳之状。横卧在前面的青狮(南山)、白象山(平顶山)似屏障,拱卫着佛地,气势巍峨壮观,环境肃穆幽静。寺院所在的却藏滩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也是活佛的摇篮。明、清以来名僧辈出,曾出过章嘉等四十八位大活佛。1981年6月6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开放却藏寺,恢复了宗教活动。1998年12月3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却藏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却藏寺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藏寺所属寺院较多,下辖有化隆县的夏琼寺、湟源县的扎藏寺、海南州贵德县的白马寺、海西州乌兰县的都兰寺和新疆焉耆县的却藏苏木寺、和靖县的夏日苏木寺等众多属寺,在海东、海西、海北藏、土、蒙古族中很有影响。寺院所在的南门峡、海北门源县的皇城、苏吉滩,刚察县及海西都兰等地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群众为其主要信仰者。

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土族、藏族称为“玛尔藏日观”。是青海地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城东南55公里的红崖子沟口北岸,与湟水南岸的平安驿相望。寺院依山而建、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主大殿分为三层,上为佛堂、中为经堂、下为僧舍,殿西石窟,窟内有金刚佛石雕像。白马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是佛教“后宏期”的圣地之一,在藏传佛教传播地区颇负盛名。


瞿昙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雷同北京故宫,人称“小故宫”。故寺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而著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相传明代初年一位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西藏的僧人桑儿加查实(俗称三罗喇嘛),在瞿昙寺现址只修起一座小佛堂。三罗喇嘛到南京贡马,请求护持和赐给寺额。明太祖朱元璋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卫僧纲司都纲,主管这个地区的宗教事务。朱元璋取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族姓“瞿昙”(今译为乔达摩),为那座小佛堂命名,敕赐金书横匾一方(这块有600年历史的明代匾额,现在仍然挂在那座佛堂的内檐门额上方)。小佛堂因此称做“瞿昙寺殿”,俗称前殿。    明朝曾有七个皇帝先后为瞿昙寺下达敕谕7道,诰命2道;封大国师各一,颁给大金印一颗,镀金印一颗,象牙图章2方,铜印一颗。据当地传说,瞿昙寺还有受封的“七禅师、八都纲”。自永乐时期,先后修建规模宏大的店宇佛堂4座,下院一处,钟鼓楼房4幢,厢廊72间,碑亭两座,另有禅房、僧舍以及寺主庭院等,立御制碑刻5通,赐瓶炉香案,钟鼎磬鼓、佛像、袈裟等多件。明王朝还多次派员到瞿昙寺视察,赐给该寺山场、园林、田地,使其领属十三寺,管辖7条沟,还调拨52员旗军护寺,瞿昙寺在明代的我国西北地区地位相当显赫。    游人从瞿昙寺山门中经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最后到达隆国殿,这些主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参差错落,配建的亭台楼阁、廊厢偏房,疏密有致而各有特色。整个瞿昙寺建筑既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宫廷建筑落落大方、雄伟宽宏的气势,又表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做工纤巧、精雕细琢的独具匠心之美。    古代建筑家们巧妙地用地形,在寺后面又建起了最富丽堂皇的后殿——隆国殿。这座殿堂屹立在全寺最高处的一个宽大台阶上,占地面积912平方米,还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一眼名泉——瞿昙池,在隆国殿内,于清泉之上,盖起高三米的“泉神堂”,形成殿内有堂、堂内有泉的奇观。隆国殿两侧建有厢廊,当地群众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走水厅从中殿两侧拾级而上,平地陡起,斜廊相衔,连檐通脊,使瞿昙寺建筑既解决了暗水通道问题,又上整个建筑自成一体。厢廊绘制了400多平方米的壁画,对释迦牟尼的一生作了神化宣传。    瞿昙寺存有明代的五通御碑、明清时代的十方匾额。寺院后钟楼悬挂着一口宣德青铜钟,高约1.8米,口宽1.5米,这口重达1吨有余的巨钟,钟声悠扬,传说声音可远飘到三十里外的巴燕镇,有“角仓{指瞿昙寺}的钟响,巴燕的马惊!”的说法。    瞿昙寺现存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象背云鼓”了。那是一只石雕卧象,背上托起木雕的叠云,叠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那神态似乎在告诉人们:云中的鼓声如雷,大雨将至了。    瞿坛寺位于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辉煌的建筑,精美的壁画,珍贵的文物著称。瞿昙寺开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市一座汉式宫廷建筑约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为前、中、后三个院落,其建筑依次是山门、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佛殿,大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四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寺内壁画技艺之高,为青海所罕见;并收藏有明成化皇帝敕赐的镏金铜印和宣德帝御赐的象牙大印等珍贵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图为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惨烈场面遗存,母亲怀抱孩子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中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青海省海东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地处甘青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靠近丝绸之路,距互助县城威远镇78公里,总面积169万亩。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古木参天,山峦叠障,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区内分布的植物种类达千余种,到目前为止,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1311种,被誉为高原三大名花的杜鹃、龙胆、报春在这里广为分布。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于青海省的有六种,而在北山就占有四种。名贵药材有:黄芪、贝母、红景天等,此外还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绿色食品,如鹿角菜、柳花菜、野草莓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公园内野生动物有198种。名贵动物药材有:鹿茸、麝香等。由于景区内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互助北山景区又被称为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五月,成簇成片的杜鹃装点着互助北山景区。

  互助北山景区的杜鹃枝干粗壮,虬曲盘旋,盛花期间,漫山遍野,姹紫嫣红。陇蜀杜鹃通常生长在森林最上线的乔木糙皮花林冠下,逐步过渡到杜鹃纯林,也有时与百里香杜鹃、头花杜鹃混生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千姿百态的杜鹃花世界。由于互助北山高山气候冷凉,陇蜀杜鹃花的开放速度很慢,不同开花期体现不同的颜色,含苞待放的花蕾体现淡红,似蕾似花时体现淡黄,盛开时体现洁白,偶尔有的在白色花瓣上星星点点地洒着几滴淡红,因此一株杜鹃丛中能长出淡红、淡黄、雪白等多种色彩的花朵。

青海省海东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浪士当景区

  北山浪士当景区 是是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景区,集森林,奇峰,飞瀑,寺院于一体。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海拔2200米,气候宜人,是甘青罕见地风景区之一。它开发最早,投资最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总面积57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林海茫茫,绿茵如织,细水长流,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主要景点有胡勒天池、神龙潭瀑布、红桦林、白桦林、门岗瀑布、胡勒瀑布等。

  1. 胡勒天池 浪士当景区的王牌景点。有大小两个天池,大天池海拔3690米,面积70亩,小天池海拔3780米,面积10亩,池水清澈见底,池面波光粼粼,倒映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高山之上。
  2. 龙尾观云 龙王山由青龙山、白龙山、黑龙山组成。其中青龙山就坐落在北山,而青龙龙尾就在浪士当,也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座山。山顶有一个观景亭,夏季游人可以登上山顶观日出,赏云海,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罕见的佛光。冬季护林防火期,此观景亭是护林防火观察点。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又是人们登高取来年吉祥的必登之山。
  3. 神龙潭瀑布 高达五十多米,宽五米。瀑布的右面石壁上有一尊色彩鲜艳的佛像,这就是藏龙王。当地群众介绍,早年,北山地区经常遭受旱涝之灾,农牧民生活十分贫苦。为求风调雨顺,人们便在悬崖上雕刻了一尊龙王像,称做佛像崖。多年之后,山顶上流下来一帘无源之水,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神龙潭瀑布。所以这里是先有佛,后有瀑。大家看瀑布的石壁上有一个洞,当地人把它称为财神洞,大家现在可以用潭水洗洗手洗洗脸,不仅会洗去晦气,还会带来财运。它从50米多高的悬崖峭壁上迸泻而下,像一条银带飞挂,雨季雨雾腾空十分壮观,瀑布下有一方清潭——神龙潭,潭水深1.6米,面积2.3亩。
  4. 红桦林 大片的红桦,春天树叶翠绿,树干殷红;盛夏以后,红色的树皮开始龟裂,山风吹来,树上绿叶挥舞,树身红衣婆娑,深秋,经霜以的树叶更是一片火,漫山遍野的红桦织策划能够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红色锦缎。一棵棵红桦,如清秀柔美的女子,或亭亭玉立,或临水而照,风情万种。称红桦林为 情人林 ,红桦树杆发红,木质细腻,象征着恋人之间感情的热烈。
  5. 白桦林 一棵白桦如阳刚雄健的男子,或昂首挺胸,或旁逸斜出,神韵尽显。晨风中,夕阳里,桦树林中百鸟翔集,浅吟低唱,婉转悦耳。在当地,人们称白桦林为 家庭林 ,白桦树杆木质坚硬,象征着家庭的稳固和谐。
  6. 门岗店 位于浪士当景区西北的门岗店是唐蕃古道的遗址,远在唐朝时期,佛教盛兴,中国及东南各国的佛教信徒不远万里来西藏一带进修学佛。当时,天堂寺僧纲戒律完善,学风严谨,是他们朝拜的圣土之一。门岗店随之成为他们必经之路的客栈。那些古迹遗址保留至今供游人观赏,在这个距公园管理处19公里的地方可以欣赏到门岗嬉水、千里杜鹃林、。湖水漫过平滑的岩石床面,从断层峭壁上飞泻而下。在丰水期时形成宽达20米,落差10米的大瀑布。浮云堆雪的景色让人看了甚为激动。站在瀑布下,如置身于瀑布。
  7. 平安塔 是当地藏族群众自愿修建的一座典型的藏式塔。方形底座,圆身。因其形状像瓶,所以也叫 瓶塔 这种塔普遍见于藏族佛教庙宇的进门部位,通常内部是空的。装进成千上万个小小的泥佛像,这个塔修建在这里是为了方便人们更好的祈福。在藏传佛教庙宇是最常见的是嘛呢经筒,经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音的。即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对这六个有很多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但藏传佛教信徒普遍认为常念这六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信徒和僧众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着六字真言,这样既念了经书佛祖又会保佑自己。
  8. 胡勒瀑布 宽30米,落差40米,是以不同的风貌向世人展示她的万般风情。穿越一片火红的红桦林,胡勒瀑布便从绝壁之上腾空而下,极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便散落流沙状,游人可以沿着山路从瀑布下走过,淡淡的水若雾似纱般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感觉如进入水帘洞一般,有丝丝细雨,浸入心脾,如细沙般的水珠随着风吹在脸上、手上、草丛间、石头上奔到底,便汇成了瀑布下那湛蓝的湖,没有如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没有如万兽怒吼的狂嚣之声,但凭一点似有似无的轻柔,胡勒瀑布以缥缈的旗帜萦绕于观者之心。
  9. 龙泉湖 全湖呈多边几何形,湖岸平直,湖底平坦。总面积为21亩,平均水深5米。湖区的景色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同。春天,雪山融化的涓涓雪水汇入湖中,漫山的杜鹃点缀四野,这是一片苏醒的野生动物的乐园。夏天,葱绿的林间百花盛开,云海茫茫。秋天,碧蓝的湖水倒映这岸边金黄的书页,秋高气爽。冬天,寒凝大地,这里一片平静。
  10. 大通河 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的木里,流经天峻、刚察、门源、互助、民和、最后汇入黄河,相传大通河流经的地方有十三座神山,誉为十三太保,也称十三兄弟,其中就有四座神山坐落在这里,分别是位于青岗峡的喇郭山、位于加定的达参山、位于加塘的冉布奘岭、位于扎龙沟的更奘多吉。
青海省海东市:门岗瀑布

  门岗瀑布 位于北山浪士当景区西北的唐蕃古道遗址——门岗店。唐朝时期,佛教盛兴,中国及东南各国的佛教信徒不远万里进西藏修学佛,门岗店随之成为他们必经之路的客栈,那些古迹遗址保留至今供游人观赏,在距公园管理处19公里的地方可以欣赏到门岗嬉水和千里杜鹃林。湖水漫过平滑的岩石床面,从断层峭壁上飞泻而下,在丰水期形成宽达20米,落差10米的大瀑布。




  孟达自然保护区 被美誉为青藏高原上的 西双版纳 的孟达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二十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这里不但柴果云杉、侧柏、猕猴桃等珍贵树种无以伦比,而且一些象苏门羚 (四不象)、林麝、袍子等珍惜动物也繁衍在此。漫游林区,怪石磷峋,瀑布垂挂,古树高耸,眺望 天池 ,水天一色,碧波倒映,鸟翔鱼游,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以孟达天池为中心的孟达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总面积9300 多公顷,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 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数百种树木掩天蔽日,各种花草植物铺地。山顶天池,明媚恬静,飞流直下的瀑布,更添天池的秀色,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美称。 孟达林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为植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已收集的标本来看,有种子植物89科 301属530多种,另有蕨类植物10种,组成了特殊的自然生态景观,这里遍布着云杉、冷杉、园柚、华山松、肆萼猕猴桃、钓樟、辽东栎等优质栋材。林间坡底生长着紫丁香、金银花、红杜鹃、八仙花、珍珠海等野生观赏植物,还有党生、三七、淫羊霍、羌活、贝母等名贵药材和文观果、红瑞木、毛樱桃、毛榛子等油脂植物。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列为自然森林保护区。林区中有苏门羚,林麝、狍鹿、岩羊,狐狸、雪鸡、马鸡等珍禽异兽出没。 林区景色最为秀丽的是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天池。池水清澈碧绿,水深20至25米,面积约20公顷,天池周围郁郁葱葱,怪石嶙峋,瀑布垂挂,景色宜人,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疗养胜地。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青海省西宁东南方110多公里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

  交通:西宁到孟达天池没有直接的长途车,必须先乘西宁到循化的长途车,等到了循化后,再转乘当地汽车去天池。西宁汽车站到循化,161公里,票价20元左右,首班车时间为7:00,末班车时间为:13:00。 循化到孟达自然保护区还有20多公里。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出发,可以在长途汽车站搭乘去孟达大庄的班车,票价25元。到达孟达自然保护区的招待所后,次日从这里坐车到林区。也可以一大早从县城坐出租车前往,车费为100元左右。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林区内有天池宾馆,可以住宿和吃饭;深入保护区最好带上导游,上山有骡子可供租用,费用大约20元。   周边景区:瞿昙寺、塔尔寺、龙羊峡、日月山、倒淌河、文成公主庙 景区相关资料 孟达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县孟达山区,地处自治县西倾山东端,黄河积石峡南岸。该山地属当蕊山——五台山区,恰好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陇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势基本呈南北走向。总面积17290公顷,海拔在1780——3356米之间,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在海拔2504米的木厂沟中部,有一处奇特迷人,久负盛名的高原明珠——孟达天池。保护区素有高原“西双版纳”的美誉。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根据1982年初步考察,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90科,占全省的80%;296属,占全省的65%;517种,占全省的20%。保护区还是个天然植物园,区内药用植物共有77科326种(其中收藏在国家药典的有 44科81种);保护区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植物种类丰富,气候适宜,同时地域偏僻,交通不太方便,人烟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有兽类3目5科7种。鸟类有8目19科68种。 孟达林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景点60多处。这里树幽、石静、水秀、天池秀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瀑布垂持,怪石嶙峋,万亩杜鹃林、竹子坪千顷华山松、台湾桧,展示了一幅高原雄奇秀丽的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主要景点有: (1)华山松谷。木厂沟口山脚下至游客进入林区河石的小路,是通往天池的幽幽小径,山谷青松白桦,人称“华山松谷”。这里清清溪流,缘路绕行,青松白桦,千枝如鲲鹏展翅,盘根如龙抓石,山涧巨石像群象争饮。尤其是冬天,银装素裹,冰凌琼花,别有一派北国林海风光,这就是引人入胜的“华山松谷”。 (2)回音壁。从华山松谷行至向右300米的地方,叫回音壁,这种由花岗岩组成的峭壁,长百米,高十余米,有折射声音的效果,叫“回音壁”。峭壁上长有华山松,珍珠梅等。如果在这里大声喊叫,遥远的山谷里可以听到“喔喔”的回声。 (3)犀牛望月。独蹲于辽东栎下的色岩石,形状酷似一头犀牛,昂首仰望天空,人称“犀牛望月”。 (4)西山卧虎。位于西山峰,被命名为“西山卧虎”的巨石长约5米,高约3米,耸立于峭壁千仞的西山峰顶,前身微起,昂首西望。当夕阳欲坠,群山合黛时,晚霞映卧虎,雄浑悲壮,其姿态令人叹为观止。另有一青石,形如怀抱幼子,坐在大巨石上的母猴,形象逼真生动。 (5)神仙洞。位于孟达天池大坝西沟内峭壁上的这个石窟,海拔2402米,横排3个洞,人称“神仙洞”。藏族称“拉隆珠康”,是西藏吐蕃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又叫拉隆毕多)的修行室。公元9世纪中叶(842年),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僧人拉隆毕多在拉萨大昭寺前,箭杀暴君达磨后,为避祸辗转逃来此处,在此洞居住修行。据说,他和囚禁佛逃来,居住在旦斗寺的“藏姚玛”三智者,当时有联系并交往,至今众多藏族群众慕名前往,成为藏传佛教圣迹之一,周围各县群众名前冠有“拉隆”二字者,多为朝拜拉隆珠康后所添加,如嘉饶嘉措大师的父亲叫拉隆杰,母亲叫拉隆吉等。另据《河丹志》记载,约明代成任年间(公元 1465年)道士希阳子又来昆洞庭潮修真,孟达天池又与道教结下了姻缘。洞旁有一石块,据传是“拉隆毕多升天的地方”。 (6)孟达天池北岸的古建筑遗墟。天池岸上神仙洞高台处,有两处地方,至今多有残砖断瓦发现,从制作工艺研究是汉式古建筑遗墟。据藏学家吴均教授于 1939年和1989年两次到天池考察,询问木厂村撒拉族老人韩而立等人,被告以撒拉族于元时定居这里,天池等地就有这些被毁的古建筑遗墟。木厂村后台上,当时有藏族群众来朝拜。据此,吴均教授分析,孟达天池与甘肃永靖县炳灵寺不远,该寺建于西秦之前,其佛像造型,均属汉式。西秦灭亡南京后,统治河湟,曾大力修建炳灵窟,很有可能在天池圣地修建庙宇。有的专家考证,孟达天池古建筑遗墟,是宋以前造成的。唐宋时因木厂地区为军事险道,常有战火波及,天池上的古建筑,极有可能毁于战祸,成为废墟。 (7)姐妹“猕猴”。在东沟路左边的两株攀缠在山杨树上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藤本植物——四萼猕猴桃,人称“姐妹”猕猴,“姐姐”高8米,“妹妹”高 5米,枝红褐色,叶面部分为白色,花期6月,桨果成熟时为桔黄色,在七八月份有幸者如遇良机,还能品尝到甘甜的山珍猕猴桃。 (8)三级彩虹飞瀑。三级彩虹瀑布,是保护区三处瀑布中最壮观的一处。水源主要由雨水及黑大山的消冰水供给,这股水从茂密森林的山坳高处经三个阶梯流下来,宽约3米,最上级的落差约12米,下面两级也在6米以上,称为三级飞瀑,飞瀑从石崖而下,水花四溅,雾滴弥漫,晴天午后2时左右,因阳光照射,常有彩虹展现,人们叫做“三级彩虹飞瀑”。 (9)盘石树。盘石树是由再生能力很强的青杆树伸根缠住巨石而形成,形似一条巨龙,张牙舞爪,怀抱一颗巨石腾空而起,这种奇特的“盘石树”景象,很具有观赏研究价值。 (10)青杆树和青杆“淋浴”。天池大坝上分布着4.5公顷的再生能力很强的青杆树种,平均直径51.9厘米,这种树种以往受破坏最严重,无一株干完整。许多树木在1米处砍断,但绝少枯死。伐椿上留下的侧枝却迅速向上生长,形成再生主干,并且在一个伐椿上往往有四五株再生主干,最多的分枝达25个头,成为一种特殊而少见的多树林。这种奇特的树种产生负氧离子,在林中散步或静坐,对人体十分有益,青杆林的保健作用和再生性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和进行“森林浴”。 (11)天池湖泊。天池水面海拔2504米,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为300亩,水深25米,蓄水量平均期200万立方 米,每到七,八月间,蓄水量近达300万立方米,湖水清澈,无臭无味,水温较高,夏季通常 在摄氏15度以上,天池西侧有个山沟叫池脑沟,其中注入湖水,是天池的主要水源。天池东端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大坝”,坝长200多米,宽百余米,高出湖面50——70米,大坝的堆积物是巨石岩块层,是古代冰川泥石流堵河道形成的高山堰湖。 (12)天池是青海省境内最秀丽的高山湖泊,它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镶嵌在万山绿水丛中,湖水清澈如镜,水质甘美,湖光山色、雾霭轻腾、苍松翠柏、鸟翔鱼跃、风光迷人,尤其是夏秋季节,百花吐艳,轻舟竟流,游人不绝,是省内主要的游览胜地之一。 天池的传说 长期以来,美丽的孟达天池,各民族都有神奇的称谓。在撒拉族,保安族,汉族中称“天池”;土族叫“神仙淖”(意为神仙池);藏族称“他朗措”,“东日玉措湖”意为“螺山碧湖”。 在撒拉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古时候,清水一带有一个大而美丽的水池,因遭财主莽斯亵渎神圣明洁的池水,池水被触怒,飞砂走石,烟尘滚滚,将财主吞没,天池也无影无踪,留下干涸的沙滩,于是人们到处寻找,来到苍松翠柏、峰峦奇秀的孟达山,找到了一潭池水,人们叫“天池”,“神池”。 藏族中把天池叫“他朗措”,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他朗措(即拉隆贝吉多杰,又名拉隆华多)把藏王朗达玛射死后,逃到安多塔撒坡(今孟达乡),躲在石洞里修行,他降伏了湖里的魔鬼,赶走了野兽,从此山上长出了松柏、桦树和红白黄花。他朗措死后,人们就用他的名字称谓“天池”。 在汉族中也流传着关于天池封神的故事:明代初年,沿河州卫设立二十四关,置军守备,以防内外,并结合当地民间巫术文化,分别敕封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等死魂灵为二十四关内外两侧山水地方神。孟达天池临近五台关,封胡大海为湖神故在汉族群众中称“胡大海池”,另一大将常遇春被封为达里加山池的湖神,两池南北遥遥相对。 (13)百岁海棠。位于天池西北边缘的石崖上,部分树根裸露,最长的可达3米,弯曲蜿蜒型似“双龙戏珠”。主杆分两枝,一支直立,胸径34厘米,高5 米,另一枝匍匐于池内,胸径94厘米,此株海棠已有一百余年的树龄。花呈白色,花期5—6个月。梨果椭圆型,黄红色,果期8—9月,果味酸甜,可鲜食如此年长的海棠在青海省内实属罕见。 (14)虎啸泉。位于天池水面山朵后边的深山谷中,这个泉又叫喷泉,属季节性间歇泉,夏天喷泉,冬天则无,泉水喷射时发出虎啸般的声响,故名叫“虎啸泉”。 (15)连理枝。位于天池池脑沟口,离地面200米处,两株高大的冬瓜杨,好像一对“夫妻”矗立于丛林之中一大一小。大的胸径157厘米,高20米,树龄300余年,小的胸径86厘米,高19米,树龄180余年,大的距地面110厘米,小的离地面10厘米,处有一长3.1米,粗40厘米的树茎,相互连在一起,人们叫它“连理枝”。微风吹来,树梢摆动,好像“比翼双飞”形象动人。 (16)万亩杜鹃林。位于天池南黑大山脚下,离池四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集中大片杜鹃林,杜鹃的类型有烈香杜鹃,大花杜鹃等。每到夏季6月红、紫、白各色杜鹃开遍群山,十分壮观。 (17)黑大山观日出。黑大山是孟达林区范围内的最高山峰海拔3356.8米。游客登上峰顶,如同登上“鹰峰”一样,一览众山小。北可以见到黄河,东望可览道帏沟和临夏山峦起伏的自然风光。如果在早晨观日出,一轮红日从东方山峰中,冉冉升起,蔚为壮观,别有情趣。 孟达自然保护区除以上主要景点外,还有竹子坪,迎客松,仙女梳妆台,飞来松等景点。






人物

  历史上曾在海东市有较大影响和海东籍人在青海省及全国较有影响的人物主要有:

  • 政治家
    •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
    • 南凉国主秃发乌孤
    • 宋代角厮罗政权的缔造者欺南陵温(亦称角厮罗、又为部族名称和政权名称)
  • 军事将领
    • 西汉将军李息
    • 后将军赵充国
    • 东汉度辽将军吴棠
    • 北魏镇北将军封沓
    • 唐朝将军黑齿常、哥舒翰,
    • 吐蕃尚婢婢、论恐热
    • 宋将王厚、童贯
    • 明征西将军邓愈
  • 地方军政要员
    • 东汉陇西太守马援
    • 武威太守代护羌校尉傅育
    • 陇西太守伐护羌校尉张纤
    • 金城西部都尉曹凤
    • 金城太守代护羌校尉候霸
    • 护羌校尉段颖、韩皓、马续
    • 南凉国第二、三代国主秃发利鹿孤、秃发辱撞
    • 西魏部州都督柳桧
    • 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朝
    • 宋拥立角厮罗政权的宗哥(今平安)僧入李立遵、邈川城(今乐都)吐蕃首领温逋哥
    • 宋洮西安抚使王瞻
    • 元甘肃行中书省右丞朵尔只失结
    • 元末甘肃理问所土官、明授副千户职、碾伯守备祁贡哥星吉
    • 元末西宁州同知、明授西宁卫世袭指挥李南哥及其子摺右军都府左都督、封会宁伯的李英、其孙摺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封高阳伯特进光禄大夫的李文
    • 明西宁卫指挥同知后摺升为甘肃总兵,功加太子少保的祁秉忠
    • 明授副将、提升为都督、挂镇西将军印出任临洮镇总兵、延绥总兵、赐加太子少保、进太子太保的今平安县(现平安区)小峡乡人王承恩
    • 明末清初西宁卫指挥使祁廷谏、卫指挥同知李天俞
    • 清碾伯(今乐都)人由甘肃提标参将摺升襄阳总兵的祁伯豸,其弟由参将摺升浙江金华副总兵的祁仲豸
    • 清碾伯千户所千总、《康熙碾伯所志》撰著者李天祥
    • 清任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县)同知、迁任广东盐课提举(主管盐业税收)的今平安县(现平安区)人李愈棠
    • 清乾隆迁升为浙江兴化营副将、广东潮州南澳镇总兵、四川重庆镇总兵的今化隆县回族人马龙
    • 清循化厅同知、《循化厅志》撰著者龚景翰
    • 清丹噶尔厅同知、《丹噶尔厅志》撰著者杨治平
  • 文化教育、宗教界和其它方面
    • 东汉时世居破羌(今乐都)学识渊博、弃政从教被尊为汉三老的赵充国五世孙赵宽
    • 元代撒拉族始祖尕勒莽
    • 明朝以功封为西宁僧纲司都纲职、筹建曲昙大寺、被尊为曲昙寺第一代祖师的三罗。
    • 被列为藏文文法权威著作、长达50多万字的 《赛多文法》的作者五世赛多.罗桑崔臣嘉措。
    •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河湟回族撒拉族农民反清起义首领苏四十三、马文义(马尕三)、马桂源、韩文秀。
最后修改于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