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物栽培英语:crop production),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外界条件的反应,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地进行耕种和管理的技术。作物栽培几乎是和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同时起步的。中国作物栽培,依文字记载,多数认为有七八千年历史。战国早期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孟子提出“深耕易耨”,庄子提出“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目的在于通过人们的勤谨耕作,提高单产。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这种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和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等许多古农书中均有详细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生产的价值。

19世纪末以来,在国际上陆续提出某些带规律性的作物生产理论,并在某种程度上指导和促进了作物栽培的生产实践。因而在作物–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措施的关系上深入研究和发展,使得作物栽培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物栽培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在总结传统精耕细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渗入现代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科学理论及其技术体系。

主要内容

作物栽培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广义来说,是指作物的整个生产,包括:①以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为主要内容的种植制度。②以深耕细作、防旱保墒和整地排水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③以中耕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栽培制度。就狭义来说是指一项作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作业,主要有:①整地。②播种。③田间管理。从作物播种后直至收获之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田间农业技术措施。包括:间苗、定苗、施肥、灌溉、排水、中耕、培土、整枝、去叶、打顶及防治病虫杂草为害等。④收获。用人工或机具收取达到一定熟期要求的农作物目的物。

以子实为收获目的物的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等,当子实干物质的积累达最大值,千粒重高,养分含量高,品质好,机械收获损失最少时,是收获适期;以块根、块茎为收获目的物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等,一般当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块根、块茎停止膨大,淀粉、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达到最高值,水分含量下降时为收获适期;以收获纤维为目的物的作物,如棉花、黄麻等,当纤维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时为收获适期。掌握好作物的收获适期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栽培方法

中国地域辽阔,条件不同,作物多样,作物栽培技术必须因地制宜。栽培方法除风蚀地栽培、盐碱地栽培和高寒地栽培外,还有:

节水栽培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土壤蓄水,以最少灌溉用水量,达到增产目标。①选用抗旱、耐旱作物,如谷子、黍、稷、高粱、薯类等。②合理耕作,深翻浅松,雨季深中耕涵蓄雨水,旱季耙耱保墒,提高降水利用率。③渠道防渗,小区畦灌,掌握作物需水规律合理用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④采用喷灌、滴灌、塑料管道等灌溉节水新技术。⑤使用化学吸湿保墒制剂等。

覆盖栽培

例如:①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在低温易冻、热量不足条件下,可以增温保墒、改善近地面层的光热条件,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与品质。②用作物残茬、树叶、秸秆、干鲜草等植物性物质覆盖地面,具有保水、增温、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有利土壤微生物活动,防止土壤盐碱化等作用。③采用卵石、砂砾分层铺在土壤上面后种植作物,通称砂田栽培,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栽培法,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一些地区,有减少蒸发、蓄水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早熟,保持水土、减轻盐碱为害等作用。

垄作栽培

将土壤耕作层筑成土垄,在垄上种植作物。其播种方式有:①耕翻起垄后播种,多用于东北及华北地区种植玉米、大豆、甜菜等;②原垄播种,主要用在东北地区,有利于保持水分和出苗,适用于谷子、黍、稷、高粱等作物;③垄上扦插,多用于华北,先筑起大垄,按照一定穴距把甘薯蔓扦插在垄台上,或挖穴将甘薯块直接播种在垄台上。

梯田栽培

在丘陵山区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成阶梯式的农田上栽培农作物的技术,是丘陵山区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本栽培方法。

畦作栽培

将农田分隔成若干小区(畦)的栽培技术,便于灌溉和排水,防止干旱和涝渍为害。

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日益受到重视。所谓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就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组装配套最佳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获取高产优质的农产品。这是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栽培模式,从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直至收获,实现指标化、规程化、模式化,可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这种栽培模式是以农业生态学和作物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尚需进一步研究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作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农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抗逆性机理,建立农田环境保护和培肥地力的机制等,以促进农作物规范化栽培的进一步完善和普遍推广。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