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心理学汉语拼音:shehui xinlixue;英语:social psychology),研究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或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即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影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社会情境对于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宏观因素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普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个体差异、个体背景和特点导致的行为。

发展简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1860年M.拉察鲁斯H.斯坦塔尔发表了关于民族心理学的论文。此后,G.塔尔德的《模仿律》(1890)、S.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1891)、G.列朋的《群众心理学》(1895)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A.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用实验方法解决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追溯到1898年N.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是,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德国心理学家W.默德正式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方向。此后,这个方向才开始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1924)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34年J.L.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K.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S.E.阿什等开展从众的研究。以C.I.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L.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论,这一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70年代,由F.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1958)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为研究的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明末清初已经有人介绍过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列朋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著作的中译本。中国学者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如陆志韦的《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潘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1931)、高觉敷的《群众心理学》(1934)等,1946年孙本文出版了大学教科书《社会心理学》。

  在研究工作方面,张耀翔进行过民意测验情绪测验迷信以及广告等项研究,陈鹤琴研究了婚姻问题,萧孝嵘等人研究了战时心理建设问题等。5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停顿了一个时期,直到70年代后期,社会心理学的地位才得以确立。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一些研究单位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室(组),大专院校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

研究课题及主要内容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W.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列朋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20世纪初态度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从众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除对象和方法以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社会知觉,研究人们如何相互知觉和相互认识,以及如何认识自己;归因理论,研究对于他人和自己行动的原因如何作出解释。沟通,包括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信息的人际沟通和研究电影、电视、报纸、书刊等大众媒体如何影响读者和观众的大众沟通人际关系(或称吸引),考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包括吸引的几个层次,如合群友谊爱情关系;人际交互作用,主要研究竞争合作问题。
  2. 个性动机有关的问题 主要研究社会化即个人自幼如何学会掌握社会所要求的行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问题;态度与态度的改变,有效说服的条件、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及态度的测量等。
  3. 社会影响 包括研究他人对个人成绩的影响,研究在群体条件下个人如何受他人影响的从众问题,以及个人顺从权威的服从问题。
  4. 反社会和亲社会行为 或称攻击利他行为
  5. 群体心理学问题 主要指群体本身特有的一些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气氛、群体决策问题,也包括组织心理学问题的研究。
  6. 应用社会心理学 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医学社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

  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思想观点有:

  1. 进化的观点 根据C.R.达尔文进化论社会行为来自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虽然所有社会行为都严格受本能支配的观点不被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所接受,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同意某些社会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观点。同时,进化的观点还被用来理解配偶选择模式上的性别差异、偏见群体冲突利他主义和攻击的起源等。
  2. 社会文化的观点 进化论心理学家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都发现了某种共同的行为,这被认为是行为具有基因基础的证据。但是,大多数社会行为具有文化特定性,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例如抚养孩子的方式、求爱模式以及信仰等明显地受着文化的影响。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文化如何代代传承,人们如何通过学习获得他所在的文化的价值观、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的观点也检验心理过程的文化差异。
  3. 个性和社会行为的观点 即使在一个文化或亚文化内部,社会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承认个性和社会行为之间有重要的关联。个性指导着人们对社会情境作出反应。有些情境唤起所有人类似的反应,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中个体的反应是不同的。
  4. 认知的观点 认知观点检验特定的认知操作或我们理解他人和社会情境的表征。例如,我们注意个人行为的哪些方面?我们如何整合他人的信息形成统一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关于他人的记忆如何发展变化?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关注人们在信息加工任务中的注意倾向,有时人们认真地处理他们接受到的信息,有时他们不能仔细审视面前的信息。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研究所得的理论并加以补充和发展。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研究或从实验研究到现场研究,相互印证,才能获得更可靠的材料。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