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5月10日 (五) 12:54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科特迪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法语: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位于非洲西部。面积322463平方公里。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

  科特迪瓦的国名,以前是采取意译的:中文为“象牙海岸”,原名按其意译为“象牙海岸共和国”。由于国名象牙海岸在各种语言里都用意译而不是音译,所以译名的第一个字母就不同,造成象牙海岸共和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的排序经常发生变化。为了统一国名排序,1986年1月1日在征得联合国同意后,象牙海岸共和国改称为科特迪瓦共和国。

  科特迪瓦共和国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早在史前时期科特迪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189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仍在迁徙之中。经过一个多世纪浴血奋战于1960年获得独立,成立了科特迪瓦共和国。

  中世纪时期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西非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荷兰、法国殖民者相继入侵。1893年沦为法自治殖民地。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翌年4月脱离共同体。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议长亨利·科南·贝迪埃继任总统。1995年10月,贝迪埃胜选蝉联。1999年12月,前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贝迪埃总统,自任总统和全国救国委员会主席,并成立了过渡政府。2000年10月,人民阵线候选人巴博当选总统。


  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略高于南部。全年分为四个季节:4月至7月中旬为大雨季,7月中旬至9月为大旱季,9月至11月小雨季,12月至次年3月为小旱季。

  中世纪时期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西非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荷兰、法国殖民者相继入侵。1893年沦为法自治殖民地。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翌年4月脱离共同体。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议长亨利·科南·贝迪埃继任总统。1995年10月,贝迪埃胜选蝉联。1999年12月,前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统和全国救国委员会主席。2000年10月,人民阵线候选人巴博当选总统。2002年9月,科部分军人发动兵变,引发内战,政府军与叛军形成南北对峙局面。2007年3月,巴博总统和叛军领导人、“新生力量”总书记索罗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瓦加杜古协议》,宣布进入政治过渡期,索罗随后出任过渡政府总理。2010年10月和11月,科先后举行两轮总统选举,反对党“共和人士联盟”候选人瓦塔拉、人民阵线党候选人、离任总统巴博进入第二轮。12月初,科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瓦塔拉当选,而宪法委员会则宣布巴博蝉联,二人随后分别宣誓就职并组建各自政府,出现“一国两主”的选后危机。双方对立最终升级为全国范围的武装冲突。2011年4月巴博被捕,选后危机宣告结束。



基本国情

  国名 科特迪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 )。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橙、白、绿三色。橙色代表热带大草原,白色象征南、北方的团结,绿色代表南部地区的原始森林。橙、白、绿三色还分别解释为:民族爱国精神、和平与纯洁、对未来的希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绿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非洲大象头,象牙是该国的象征,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阳图案,两旁各有一棵油棕树——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下端的绶带上写着“科特迪瓦共和国”。

  面积 322463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11年9月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改革,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共分30个大区和1281个村镇。

  人口 2260万(2012年)。全国有69个民族,分为4大族系: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沃尔特族系约占16%,克鲁族系约占15%。近年来,来自布基纳法索、加纳、几内亚、马里和利比里亚等国的外国侨民人口数目增长较快,目前约占人口总数的26%。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38.6%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30.4%信奉基督教,16.7%无宗教信仰,其余信奉原始宗教等。

  首都 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人口25.9万(2012年)。经济首都阿比让(Abidjan),人口435.1万(2012年)。2-4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4-32℃;8月气温最低,平均为22-28℃。1983年3月12日,科决定将首都迁往亚穆苏克罗,但至今政府机构和外交使团仍留在阿比让。

  国家元首 阿拉萨内·德拉马内·瓦塔拉(Alassane Dramane Ouattara)

  重要节日 国庆日:8月7日





政治

  瓦塔拉于2011年5月21日正式宣誓就职,并于6月组建新政府,索罗留任总理。瓦塔拉执政以来,以整顿社会秩序、恢复重建为工作重点,开展党派对话,成立“真相、和解、对话委员会”,稳步推进民族和解,同时着手革新吏治,启动军队融合进程,改善社会治安。目前科局势总体稳定。12月11日,科立法选举平稳举行,支持前总统巴博的科特迪瓦人民阵线党抵制了选举。2012年3月13日,科进行政府改组,瓦塔拉总统任命前掌玺与司法国务部长阿胡苏为总理。11月14日,瓦塔拉总统宣布解散政府,随后任命前外长敦坎为总理组成新政府。

  联合国于2004年4月向科部署驻科特迪瓦行动团(简称联科团)。2012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联科团任期延长至2013年7月31日。截至2013年1月底,联科团有军警11018人。目前,联合国仍对科实施武器禁运等制裁措施。

宪法

  2000年7月全民公决通过科独立后的第二部宪法。宪法规定,科实行共和总统制,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享有最高行政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总理为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议会

  实行一院制,即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每届任期5年。2011年12月科平稳举行议会选举,但部分选区因存在违规行为被科宪法委员会裁定选举无效,随后于2012年2月26日进行补选。3月8日,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最终结果,在253个议席中,执政党共和人士联盟获138席,民主党获86席,独立人士17席,科特迪瓦民主和平联盟8席,未来力量运动联盟3席,科特迪瓦联盟1席。新一届议会于2012年3月12日正式成立,并选举前总理索罗·基格巴福里·纪尧姆(SORO Kigbafory Guillaume)为议长。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2年11月22日成立,瓦塔拉总统兼任国防部长。成员包括:总理兼经济与财政部长达尼埃尔·卡布兰·敦坎(Daniel Kablan DUNCAN);内政与安全国务部长哈米德·巴卡约科(Hamed BAKAYOKO);外交国务部长夏尔·科菲·迪比(Charles Koffi DIBY);计划与发展国务部长阿尔贝·图瓦克斯·马布里(Albert Toikeusse MABRI);就业、社会事务与职业培训国务部长穆萨·多索(Moussa DOSSO);掌玺、司法、人权与公共自由国务部长涅内马·马马杜·库利巴利(Gnénéma Mamadou COULIBALY);总理府负责经济与财政事务的部长尼娅莱·卡巴(Nialé KABA,女);非洲一体化及海外侨民部长阿利·库利巴利(Ally COULIBALY);矿产、石油与能源部长阿达马·通加拉(Adama TOUNGARA);环境、城市卫生与可持续发展部长雷米·阿拉·夸迪奥(Rémi Allah KOUADIO);经济基础设施部长帕特里克·阿希(Patrick ACHI);公职与行政改革部长科南·尼亚米安(Konan GNAMIEN);国民教育与技术教育部长坎迪娅·卡米索科·卡马拉(Kandia KAMISSOKO CAMARA,女);商务、手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部长让—路易·比永(Jean-Louis BILLON);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长易卜拉希马·西塞·巴孔戈(Ibrahima CISSE BACONGO);交通部长加乌苏·杜尔(Gaoussou TOURE);畜牧业和水产资源部长科贝纳·夸西·阿朱马尼(Kobenan Kouassi ADJOUMANI);健康与艾滋病防治部长雷蒙德·古杜·科菲(Raymonde GOUDOU COFFIE,女);农业部长马马杜·桑加福瓦·库利巴利(Mamadou Sangafowa COULIBALY);建设、住房、卫生设施与城市规划部长马马杜·萨诺戈(Mamadou SANOGO);工业部长让·克劳德·布鲁(Jean-Claude BROU);团结、家庭、妇女与儿童部长安妮·德西雷·乌洛托(Anne Désirée OULOTO,女);文化与法语国家事务部长莫里斯·夸库·班达曼(Maurice Kouakou BANDAMAN);邮政与信息通信技术部长、政府发言人布鲁诺·纳巴涅·科内(Bruno Nabagné KONE);水利与森林部长马蒂厄·巴博·达雷(Mathieu Babaud DARRET);新闻部长、政府助理发言人阿富西亚塔·班巴—拉明(Affoussiata BAMBA-LAMINE,女);旅游部长罗歇·卡库(Roger KACOU);青年发展、体育与娱乐部长阿兰·米歇尔·洛博尼翁(Alain Michel LOBOGNON);总统府负责国防事务的部长保罗·科菲·科菲(Paul Koffi KOFFI)。

司法机构

  司法机构主要包括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和特别最高法庭。各级法院设有相应的检察院或总检察院。现任最高法院院长马马杜·科内(Mamadou Koné),2011年5月13日就任。现任最高法院总检察长安托瓦内特·马祖安(Antoinette Mazouin,女)。

政党

  1990年4月宣布实行多党制,现有152个合法政党,主要有:

  科特迪瓦共和人士联盟(Rassemblement des Républicains):执政党。1994年9月27日成立。成员主要为原民主党内持不同政见者、原政府成员和无党派中间人士。在科北部和穆斯林地区影响较大。口号是自由、平等、民主和劳动,宗旨是通过改革推动国家实现法制化、民主化,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机构建设,合理分配经济成果,避免贫富差距过大。1999年底军事政变后,参与过渡政府。阿拉萨内·德拉马内·瓦塔拉1999年当选该党主席。2011年7月,前任总书记亨丽埃特·迪亚巴特被任命为科国家勋位委员会主席后,阿马杜·苏马霍罗(Amadou Soumahoro)出任代理总书记。

  科特迪瓦民主党(Parti Démocratique de Côte d'Ivoire):参政党。1946年4月30日成立,创始人为科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是科成立最早的政党。在阿肯族为主的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亚穆苏克罗和布瓦凯市影响较大。口号是和平、自由、务实、开放和对话,主张对内通过“对话”和“和解”,实现民族团结;对外通过“对话”和“和平”,在正义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独立后至1999年底军事政变前近40年间曾长期执政。2010年该党总统候选人贝迪埃与瓦塔拉结成竞选联盟,该党成员加入了瓦塔拉组成的新政府。主席亨利·科南·贝迪埃(Henri Konan Bédié),总书记阿尔方斯·马蒂·杰杰(Alphonse Mady Djédjé)。

  科特迪瓦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 Ivoirien):简称人阵,主要反对党。1983年3月在法国成立,骨干力量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克鲁族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及经济首都阿比让影响较大。主张平等、自由、公正和多党民主,奋斗目标是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制度,实行社会主义。1999年12月军事政变后,参与过渡政府。2000年10月,该党候选人巴博在大选中获胜后上台执政。2011年4月科大选危机结束后,巴博及党主席恩盖桑等被关押,部分骨干流亡加纳,原第二副主席、国民议会议长库利巴利7月宣布退出人阵并另立新党。11月,巴博被科政府移交国际刑事法院。人阵抵制了立法选举。目前人阵代理主席乌雷托·西尔万·米亚卡(Oureto Sylvain Miaka),代理总书记洛朗·阿库恩(Laurent Akoun)。

  其他政党还有科特迪瓦民主和平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a Paix de Côte d’Ivoire)、未来力量运动联盟(Mouvement des Forces d'Avenir)、科特迪瓦联盟(Union pour la Côte d’Ivoire)、科特迪瓦劳工党(Parti Ivoirien des Travailleurs)、科特迪瓦民主爱国联盟(Union Démocratique et Patriotique de Côte d’Ivoire)、公民民主联盟(Union Démocratique et Citoyenne)、社会民主党(Parti Social Démocrate)等。

重要人物

  总统 阿拉萨内·德拉马内·瓦塔拉:1942年1月1日生于科特迪瓦丁博克罗。信奉伊斯兰教。曾留学美国,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长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工作。1990年11月被博瓦尼总统任命为科首任总理。1999年任“共和人士联盟”主席。2011年5月21日正式就任总统。

  国民议会议长 索罗·基格巴福里·纪尧姆:1972年生。信奉基督教。曾是科学生运动主要领导人,后赴法留学。1999年科军事政变后回国领导“法语大学生国际论坛”。2001年创建科爱国运动组织。2002年内战后,参与创建“新生力量”并被推举为总书记。2007年3月任过渡政府总理。2010年12月科总统大选后被瓦塔拉任命为总理。2011年6月瓦组成新政府,索罗留任总理,2012年3月8日辞职并于12日当选议长。

  总理兼经济与财政部长 达尼埃尔·卡布兰·敦坎:1943年6月30日生,曾留学法国,获国际商学工程师学位。民主党政治局委员。曾任职于科政府财经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西非国家中央银行。1990-1993年瓦塔拉任总理期间,任总理府负责财经事务的部长级代表。1993-1999年担任科总理。瓦塔拉执政后于2011年6月出任外长。2012年11月起任现职。

经济

  独立后,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进入80年代后,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状况恶化。90年代中期曾一度复苏。1999年科发生军事政变后,经济急剧恶化。2007年内战结束后,经济低速回升。2011年4月科大选危机结束后,新政府积极开展恢复重建,大力扶持港口、石油等重点部门,振兴咖啡、可可等支柱产业,整顿金融市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援和外资,取得一定成效。2012年国民经济进一步恢复,实现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247.6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02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6%。

  货币名称: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franc de la Communauté financière d’Afrique),简称非洲法郎(FCFA)。

  汇率:1美元≈510非洲法郎。

  通货膨胀率:1.3%。

资源

  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2.2亿桶,天然气储量1.1万亿立方米,铁矿石15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4亿吨,锰3500万吨。森林面积250万公顷。

工业

  2011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农产品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其次是棉纺织业、炼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业。1996年新油田开采后,矿产能源业在工业领域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科石油产量为1460万桶、黄金产量为5.08吨。科曾是西非电力大国,多余电力向贝宁、多哥等国出口。但近年来受战乱影响,电力行业发展缓慢。2010年甚至从周边国家进口电力。

农业

  农业是科经济基础。全国可耕地面积为802万公顷。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劳动力的49%。2011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主要经济作物是可可和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60%。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供给量的40%。咖啡生产居非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二位。可可和咖啡的出口收入是国家主要外汇来源,2010年科可可和咖啡产量分别为148万吨和10万吨。由于植株老化,可可和咖啡的产量有所下降。2011年可可产量为130万吨,同比下降11.3%;咖啡产量3.2万吨,同比下降65.9%。2011年11月以来,科着手改革可可行业,成立了可可咖啡委员会,负责行业的监管、稳定和发展工作。棉花也是科传统重要经济作物。2010年以来,因棉价回升和良种的使用,产量有所恢复。科是西非唯一的棕榈油出口国,是非洲最大的腰果生产国,也是重要的橡胶生产国。2010年棕榈油、腰果、和橡胶产量分别为30万吨、37万吨和23.1万吨。粮食不能自给,主要作物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大米年消费量150万吨,60%需进口。近年来热带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萝、木瓜等。

  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一直是科主要出口产品。由于过量采伐、农业开发、干旱和森林火灾等原因,森林面积锐减;1960年有1500万公顷,1991年仅余250万公顷。畜牧业不发达。禽蛋基本自给,88%的奶制品、56%的肉类依靠进口。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就业人口7万。年捕鱼量8~10万吨,仅能满足20~25%的国内消费需求。

服务业

  服务业以商业和运输业为主。2011年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电信业发展迅速,营业额由2007年的5440亿非郎增至2008年度的6820亿非郎,其中82%的营业额来源于手机通讯业务。2008年度,电信业投资额达1220亿非郎,直接创造就业机会4000多个。2009年,科拥有手机用户131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8.4万户,电信业产值占当年GDP的5.5%。

旅游业

  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重要的景点有科莫埃国家公园、塔伊国家公园、宁巴山自然保护区和亚穆苏克罗和平圣母大教堂。前两者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经济首都阿比让毗邻几内亚湾,环绕潟湖,风景优美。由于多年战乱,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

交通运输

  科特迪瓦是非洲交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尤以海运和公路为最。

  海运:98%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通过海运。阿比让自治港是西非最重要的天然良港和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布基纳法索、马里等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设备较完善,可同时停泊60多艘船只,年装卸标准集装箱约60万只。设计年吞吐量为2000万吨。2011年受选后危机影响,港口吞吐量为1660万吨,同比下降26%。2012年港口吞吐量为2200万吨,同比增长32.5%。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年吞吐量120万吨,装卸标准集装箱8万只。主要承运木材、可可等。

  铁路: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科境内段为科唯一一条铁路。总长630公里。2008年货运量83万吨,客运量50万人次。

  公路:公路网四通八达,系西非地区公路最发达的国家。总长近8.3万公里,占整个西非经货联盟道路里程的45%,其中一级公路6500公里(沥青路面)、二级公路7000公里;全国有5850个货运商行,各种车辆31.1万辆,其中货车1.7万辆。

  空运:全国有大小机场28个,其中阿比让、布瓦凯、亚穆苏克罗三个机场可供大型飞机起降。阿比让机场是法语非洲国家最大的机场,2000年完成扩建和改造,年客运量由120万人次增至200万人次。由于战乱,客运量一直不高,近年有所回升。据科民航总局统计,2007年运送旅客92.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目前20多家航空公司经营30余条国际航线。由法航控股的新科特迪瓦航空公司(NAI)于2001年3月开始运营,2011年9月破产。2012年5月,新的航空公司科特迪瓦航空公司(Air Côte d'Ivoire)成立,公司资本约为250亿非郎(约合5000万美元)科政府拥有51%股份,法航拥有20%股份,阿加汗集团拥有15%股份,私人投资者拥有14%股份。

对外贸易

  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枪鱼、棕榈油、棉花、橡胶等,进口石油制品、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化学制品、建筑材料、电器、食品等。

  尼日利亚和荷兰是科主要贸易伙伴。2011年,科主要向以下国家出口:荷兰11.6%,美国11.5%,德国7.3%,尼日利亚6.0%;主要从以下国家进口:尼日利亚35.6%, 法国9.9%, 中国5.6%, 哥伦比亚5.4%。

外国援助

  2009年3月,科特迪瓦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决策点,被正式列入减贫促进增长计划。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向科提供750亿和600亿非郎援助,帮助科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先后亦免除科政府4000亿和2686亿非郎的债务。2011年10月,世界银行与科政府签订协议向科提供2亿美元无偿援助,用于战后重建、青年就业等领域。11月,“巴黎俱乐部”与科政府签订减债协议,减免科方债务总额达18.22亿美元。同月,欧盟宣布在第十期欧盟发展基金框架下向科提供1.25亿欧元,用于道路修复、职业培训、改善社会卫生服务等领域项目。同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向科提供6.16亿美元贷款,并免除科800万美元债务。2012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下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批准科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完成点,免除科总计44亿美元债务(“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和“多边债务”减债计划合计)。2012年9月,西非开发银行向科特迪瓦提供140亿非郎贷款,用于建设尤布贡-布莱岛(ILE BOULAY)大桥。10月,欧盟向科提供1.15亿欧元的预算援助,用于巩固和平,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2013年2月,欧盟宣布将向科提供1.15亿欧元(约合756亿非郎)的预算援助,支持科政府巩固和平、减少贫困、实现经济增长。

人民生活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2012年科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187个国家中排名第168位。居民预期寿命56岁,人口增长率3%。77%的城市居民和不到15%的农村居民使用电力照明。2012年通电率为47.3%。科是西非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2%,首都阿比让集中了全国人口的20%。2004年,全国共有137所医院(其中妇产医院70家),妇幼保健站27个,农村医疗点366个,各种医疗中心51个,平均10万人拥有12名医生,平均3226人拥有1名护士;平均1000人拥有0.8张病床。截至2004年,全国84%的人口能饮用干净水,60%的人口享受基本医疗。艾滋病传播迅速,2007年艾滋病患者占15-49岁年龄段人数的4.7%,是西非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目前,约有57万人感染艾滋病。随着近年电信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话、网络普及迅速。2012年,科手机普及率为每100人86部。

军事

  全国武装力量创建于1960年7月27日,由武装部队、宪兵和共和国卫队组成。国防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总统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部长具体负责武装力量的管理。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个月。武器装备主要由法国提供。2011年3月,瓦塔拉宣布组成“科特迪瓦共和力量”(Forces républicaines de Côte-d'Ivoire),以原北方叛军“新生力量”为主,并吸收了支持瓦的其他武装力量。“共和力量”随即向支持巴博的政府军发动攻势,并迅速控制全国。6月新政府成立后着手进行军队整合工作。现任总参谋长苏迈拉·巴卡约科(Soumaïla Bakayoko),2011年7月任职。



文化

风俗

服饰

  在科特迪瓦城市和沿海地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们一般西装革履,领带结得规规矩矩。在平时,大部分科特迪瓦人主要穿传统的民族服装。男人穿“布布”肥袍。这种袍子制作很简单,一般以两幅天蓝或雪白的棉布横拼而成,无袖,圆领口开到胸,长及脚面,两侧开口从肩到膝。身着“布布”袍时,须戴一顶紫毡或白色针织小帽,或用白布缠头。现在,着装用什么颜色的“布布”,戴小帽还是缠头,均视个人喜好而定。然而在过去,“布布”的颜色、图案和戴小帽还是缠头,都要根据在部族和家族中的地位而定。因此,当时有“蓝人”和“白人”之分。

  女人的传统服装,颜色虽然多变,但式样基本一致。无论老幼,一律用一块花布齐两腋或在腰间一围,垂及脚踝。这块做“围裙”的布叫“帕涅”。如果说“帕涅”在款式上多年一贯的话,其图案却是紧跟现实生活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帕涅”那夺目的色彩、奔放的线条和粗扩的图案,像邮票一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潮流和人际感情。例如,1985年8月参加阿比让大教堂落成典礼的成千上万名妇女都穿着印有教皇头像的“帕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特迪瓦经济困难时,有一种叫“危机”的“帕涅”十分盛行;2000年10月科特迪瓦进行总统选举,许多妇女就穿印有自己拥护的总统候选人头像的“帕涅”。在平时,还经常可以看到妇女用“帕涅”上的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有一种“帕涅”上的图案是“四只人的脚”,寓意“你我寸步不离”;还有一种印着游鱼图案的“帕涅”,被称为“炭烤鱼”,意为周末晚丈夫带她下饭馆。这些都是显示夫妻恩爱的图案。另一种“帕涅”上画有一只眼睛,叫“找情敌的眼睛”,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引起情敌的嫉妒。有的图案表明“你为什么恨我”;有的写有“亲爱的,别转过身去”,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无声抗议。在科特迪瓦北方边远地区的村落里和中西部的深山老林里,仍有一些人还以树叶、树皮为衣。人们把树叶或树皮穿制成遮羞布,男人用藤条系在屁股上,女人则前后各系一块。在北部,村民常用榕树皮当垫席。巴乌莱族人认为,这种树皮垫席比任何其他布料做的都好,经常铺用这种榕树皮垫席,可以使人的皮肤柔嫩光滑。科特迪瓦各部族人民都有佩戴饰物的传统,而且历史悠久。

  早在12世纪初,精于商道的迪乌拉族人便大量使用从印度洋传入的白色小贝壳货币,并视之为财富的象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种白色小贝壳仍是布纳族人的惟一货币。与此同时,这种白色小贝壳逐渐成为科特迪瓦青年男女珍贵饰物的重要原料。每逢盛大宗教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表演多种宗教仪式舞蹈的塞努弗族女青年用白色小贝壳做成的“贝冠”最引人注目。在“感化”节上,人们也会看到表演武艺把戏的男青年的胸饰也是由这种白色贝壳编制而成的。在科特迪瓦的西部林区,人们喜爱骨制饰物。例如芒族人把兽骨甚至人骨磨制成各种兽形骨片,制成项链、耳环、脚环等。

  在金属饰物出现之前,玉石、宝石饰物是中部河谷和沿海部族人民最喜欢的饰物。例如,外来移民摩西人用白纹蓝玉石制成的手镯和红宝石项链颇受科特迪瓦妇女青睐。而硬木制饰物在洛比族人聚居区十分流行。 木制饰物有手镯、耳坠、脚环等。特别是居住在北部边境地区的洛比族妇女唇角上的挂环,非硬木莫属。

  青铜、铁、铝出现后,它们很快就成了妇女饰物和男子武器的上好原料。从妇女的手镯、耳环、戒指和臂环,到男人的装饰性武器以及宗教仪式的用具,如铜铃、铜镜,几乎全以金属为主了。

  革也是科特迪瓦各部族人民常用饰物的重要原料。如马具中的马鞍、马辔头,妇女饰物中的臂环、耳坠,巫师用的法物和文具盒等等,多以皮革为原料。犀牛角和象牙制饰物,以其质地细腻、做工精巧而惹人喜爱。然而,由于价格昂贵,多被科特迪瓦上层社会妇女所垄断。黄金饰物在科特迪瓦饰物史上是最后出现的。但一经出现,它就立刻变成为最珍贵饰物的代表了。

饮食

  科特迪瓦人的饮食,因居住的地区不同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完全一样。在北部,在马林凯人、迪乌拉人和洛比人聚居区,主要食粮是高粱、小米等。用木臼将高粱、小米等捣碎,加上一些蔬菜、花生米、青豆和辣椒等,一起煮成粥状,煮好后即可手抓而食。这种食品俗称“库斯库斯”。在北非阿拉伯国家,“库斯库斯”是居民的常用食品。“库斯库斯”的做法很多,例如,先将捣碎的高粱米等粮食煮熟,然后把用西红柿、西葫芦、茄子等蔬菜,加上些牛、羊肉,煮成菜汤,浇在“库斯库斯”上。还可以用牛奶或蜂蜜等浇在“库斯库斯”上。在东部、中部地区,阿肯族系和南曼迪族系居民,主要以大薯、木薯、山芋、普兰丹蕉等为食粮,个别地方有少量大米;越向西部,粮食越罕见,甚至根本见不到粮食,但这里树果、蔬菜比较丰富,人们常用水果当食粮。中部和西部山区舌蝇猖撅,牧业衰落,牛羊肉极少。从马里进口的干鱼、熏鱼则是当地百姓少见的肉食品。科特迪瓦人自古以来有食用刺激品的嗜好,例如爱吃柯拉果。认为柯拉果是万能的,尤其是可以刺激性机能。

居住

  科特迪瓦独立以来,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在城镇,特别像在阿比让、亚穆苏克罗等大城市,随处可见林立的高楼大厦,别致的平房建筑,宽阔的马路街道,拥挤的交通车辆,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气息。居民与欧洲人一样,住房相当现代化,室内设施应有尽有。在农村,村民的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和改善。但是,在广大农村,各部族居民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沿袭了几个世纪单调划一、泥土做墙、结草织叶为顶的传统的茅屋棚户。只是地区的不同,茅屋的外形、房门院落的饰物稍有差异。北方多见圆锥形的“蘑菇屋”,中部林区以形似长砖的棚户为主,与马里接壤的边境地区,长砖形的棚户和“蘑菇屋”相杂其间,与布基纳法索相邻的东北部洛比族人居住区,却是阶梯形的宅院 。

  在北部的科霍戈地区,居民的住房带有明显的北方热带草原特点。“蘑菇屋”和长砖形棚户随处可见,一家人的住房,有的是长砖形棚户,有的是“蘑菇屋”。除了住人的居室外,还有专门圈放牲畜的栏棚。村民茅屋的门和泥墙上,多涂以红、白彩色。据说这两种颜色可以避邪。在中南部地区,邦达马河河谷地带的贾古族人聚居区,是高大、风凉的“花环形”住宅。 在这种“花环形”住宅里,居室和仓房排在四周,中间的天井是院子。在贾古族人聚居区的西边和南边,是古罗族人的聚居区。罗族人的住宅,其外形酷似贾古族人的住宅,只是“花环形”略呈四方形,类似我国北方的四合院,但四角不是直角,而是圆转角。东南部各部族的住房,与古罗族人的住宅在外形上无大差别,只是房门和院中的饰物有独到之处,但在住房建筑艺术的风格和习俗上,与内地各部族没有共同的历史源渊,这显然是受阿肯族系移民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东南部泻湖地区,以湖泊作为生活源泉的渔民,其所建的水上村庄,很有地方特色。这种水上房屋奇巧别致,粗大的木桩直插水底,十分牢固,水面上2米处铺上木板,上面搭着木板房。四面开窗,屋顶用芦苇或稻草盖成,有很好的隔热和防雨作用。每座房子约40平方米,屋内居室、厨房齐全,另有平时户外活动场所。每座房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每个村庄的住家,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阿尼族人的房屋带有阿散蒂后裔的明显特征。在阿尼人的大院里,特别是在阿尼人族长、酋长的宅院里,矗立着一个象征权力的雕纹擎天柱。柱的上部雕刻着本家族、本部落的图腾兽像和有关该家族、部落的神话传说;下半部分的雕纹多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门上的雕饰与擎天柱上的内容大体相同。

礼仪

  科特迪瓦的风俗礼仪因所属部族、聚居区域、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和历史渊源的不同而呈现多姿多彩。科特迪瓦人素以朴实诚恳、注重礼仪、热情好客、善交朋友著称。一个人从小就受到道德、礼仪、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传统教育。科特迪瓦人见面时,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一般情况下握手相互致意,相互热情地说一些表示友好和祝福的话语。彼此熟悉的朋友见面,一边相互用右手热情握手问候,一边用左手搂住对方的腰,直到谈话结束时方松手道别。科特迪瓦社会历来有尊老敬长的习俗,把是否尊老敬长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讲礼貌的基本道德标准。冒犯长者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家会受到长者们的责骂或者棍打,在公共场合会受到众人的斥责和咒骂,绝不会有任何人出来为被斥责者辩解或者袒护。在一个家庭中,最年长者是当然的一家之长,在家中任何事情均要由这位一家之长拍板决断,拥有至高无上的无形权力,即使家长的兄弟或者子女担任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也是向这位一家之长请安汇报,对于家长讲的话只能毕恭毕敬地洗耳恭听。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晚辈遇见长辈,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主动用敬语表示问候,用鞠躬表示致意。相当多的科特迪瓦人遇见年长来客时,显得彬彬有礼,问候时多称“爸爸”或者“妈妈”,充分体现了科特迪瓦人尊老敬长的民族礼仪。

  科特迪瓦是一个非常讲究称谓的国家,认为得体的称谓可以给人首先留下一个文明礼貌的印象。 在科特迪瓦,对男士一般称“先生”,对已婚或者戴着结婚戒指的女士称“夫人”,对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那些婚姻状况不明的女人称“女士”。上述些称谓也可以同姓名、职务、职称、军衔连起来称呼。例如,“贝迪先生”、“贝迪夫人”、“局长先生”、“上校先生”、“护士小姐”。对部长以上的政府高级官员,一般称“阁下”,也可以同职务或者先生联称,如“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对医生、律师、教授、法官等人士的称谓,可以同其姓氏、学位、先生联称,也可以同其学位、姓氏联称,如“贝迪教授先生”、“贝迪教授”。对宗教界人士,可以称对方的职务,也可以同姓氏、职务或者先生联称,如“神父”、“贝迪神父”、“神父先生”、“阿匐”、“贝迪阿匐”、“阿匐先生”。在科特迪瓦,同朋友约会,必须事先联系,确定时间地点,并准时赴约。应邀到朋友家中做客,主人都会在家中或者门外恭候。进入主人家时,如见客厅里铺有地毡,最好一进门就脱去鞋子。如果是赴宴,一般都带些礼品。科特迪瓦人常用咖啡、茶水、果汁等饮料招待客人。宴会上,穆斯林家庭一般用矿泉水等饮料招待客人,而非穆斯林家庭则多用啤酒、威士忌等酒类招待客人。科特迪瓦人一般不劝酒,但敬酒的方法比较特殊。主人开启瓶盖后,往酒杯里斟入八分满的酒,先将酒杯奉送给客人,然后将酒瓶放在客人的旁边,说声“请”。随后,主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启开另一瓶酒,也往酒杯里斟八分满的酒,坐下来,说声“请!干杯”。宾主边饮酒边进行友好的交谈。在饮酒过程中,没有你给我倒、我给你斟的场面,而是把一瓶酒全交给客人,由客人自饮自斟,客人喝多喝少全由自己定。如果喝的是加冰块或者加凉水的酒,客人不必自己动手做。若客人自己动手,是一种失礼的举动 。

  在科特迪瓦,人们交谈时,一般都注意聆听对方的言谈,不轻易打断对方正在谈论的话题,不贸然评论对方的谈话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出来,这样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赢得对方的好感。在科特迪瓦,人们在交谈中经常用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但是对于初次见面的官员或者长辈,一般慎用,不然会让对方感到唐突,或者认为你在耍小聪明或者故意制造笑料,认为你不实在。另外,科特迪瓦人交谈中一般不谈论对方的工资、年龄、夫人情况以及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

婚俗

  科特迪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婚俗,所以科特迪瓦的婚俗像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丰富多彩。居住在科特迪瓦东南沿海的埃布里埃族人实行一夫多妻制,习惯认为多妻是富有的标志。如果一个男人仅有一个妻子,这表明其家境不够宽裕。埃布里埃族人之所以盛行一夫多妻,除为炫耀富有外,还有种田和家务劳动的需要。埃布里埃族妇女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还乐于从事繁重劳动,认为可以腾出丈夫的时间,让他们去参与和处理村里、乃至部落里的政事。按习俗,与丈夫生活时间最长者,则最受丈夫的宠爱,其地位和权力也居群妻之首,成为“第一夫人”。如果丈夫再娶,须征得她的同意。埃布里埃族子女的婚配,一般由父亲或者叔父做主。如果有几个女儿,父亲有权把长女许配给自己的好朋友。姑娘的父亲或者叔父一旦同意这门婚事,小伙子便可送订婚礼。订婚礼一般分两次送。第一次是姑娘的生日,由小伙子亲自把一对脚环和一些薯块送到姑娘的父亲手里;第二次是在选定婚期的当天,小伙子要向姑娘家送嫁妆。嫁妆一般是非洲法郎和几块做“帕涅”裙布料。送完婚礼后,小伙子和姑娘便成为合法夫妻。这时,姑娘若不同意结婚,小伙子有权向姑娘的父亲要回彩礼。退礼时,一般只退嫁妆,不退金钱。埃布里埃族人禁止近亲通婚,禁止未成年人结婚和强迫结婚。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和不同部族的男女均可通婚,但若一方为穆斯林或者来自沿袭父系氏族制的部族,则禁止联姻。在实际生活中,埃布里埃族人的婚俗没有固定的模式。送足彩礼,特别是送足嫁妆后,小伙子就可以把姑娘领走择日举行婚礼。按现行习俗,新人的双亲和家庭成员均须出席婚礼仪式。婚礼伊始,新郎要当众宣布他要某某为妻,并声明他已经出足嫁妆。然后,新郎设酒席宴请出席婚礼的所有宾客。在宴席上,姜酒是必不可少的吉祥饮料。 婚后,若夫妻中的一方发生不忠于对方的行为,原则上将导致夫妻离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如此。多数情况是,如丈夫有外遇,只要向受骗的妻子交付一笔认错赔偿费即可了事,但如果是妻子对丈夫不忠,大多以离婚告终。就是丈夫坚持不离,也要召集全村同龄人通报受骗事实。同龄人批评并要求不忠于丈夫的妻子改正不轨行为。如果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出事地点不在自己家里,同龄人就要求有不轨行为的女人买姜酒请客谢罪;如果事出在自己家中,不忠妻子除买姜酒外,还要买一只羊和几只鸡,在房门前当众宰杀,以雪耻辱。可是那个勾引女人的男人却逍遥法外,没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更没有人要他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

  习惯上,不管什么原因,埃布里埃族人一般不允许休妻,只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才允许离婚:一是夫妻之间,一方有不忠于另一方的不轨行为,赔罪和赔偿不足以修复因此而破裂的感情;二是夫妻双方均表示同意不再维持夫妻关系,丈夫同意不向女方索还陪嫁;三是丈夫虐待妻子,习惯上主要指丈夫毒害妻子。在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谁也不肯首先提出离婚要求。 因为,如果女方先提出离婚要求,她必须在再婚前偿还前夫的陪嫁;如果男方先提出离婚要求,女方就不再退还陪嫁。离婚后,子女全部留给父亲,但母亲有权定期去看望孩子。在婚姻上,居住在科特迪瓦西部地区的丹族人与其他部族禁止同异族联姻的习俗相反,规定本族男子必须选择供奉不同图腾部族的女子为配偶方可完婚。婚后,发现妻子有不轨行为,常常罚以物资赔偿了事,个别也有导致离婚的。事出后,是罚是离,全由丈夫决定。如果丈夫正在寻机抛弃不称心的妻子,而妻子的不轨行为在这时又被丈夫发现,不轨妻子被送回娘家,娘家还必须退还陪嫁。不轨妻子的相好也得受罚,向受骗的丈夫交付相当于该丈夫供养妻子全部费用。倘若受骗丈夫不追究不忠妻子的责任 ,仍要留下她时,其娘家无须退还陪嫁,但勾引其妻子的坏男人要向其夫妇送些衣物,向调解纠纷的长者送些酒和鸡,以示谢罪 。

新闻出版

  全国有报刊20余种:主要报纸有《博爱晨报》(发行量约30万份)、《科特迪瓦晚报》(发行量约20万份)、《我们的道路》、《爱国者》、《民主党人》、《今日报》、《阵线》和《24小时》等日报。

  科特迪瓦通讯社:官方通讯社,1961年6月2日成立。在全国各地设10个分社和6个省级记者站,同法新社、路透社及泛非国家通讯社有业务联系。

  科特迪瓦国家广播电台:国家电台,分一台和二台,用法语、英语和当地语言广播。“希望电台”为私营的天主教电台,1991年3月开播。


教育

  沿用法国教育体制。初等教育6年,中等教育分两个阶段共7年,高等教育3至4年。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2008年度全国教育、培训投入约为11.24亿美元,占国家预算的17.5%。2012年小学入学率60.8%,成人文盲率43.8%。科特迪瓦国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2个分校和12个学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6-2007学年科全国教师总数约为6.8万。2007年科高等教育普及率为9%,在国外就读学生约4万人(资料来源:科特迪瓦财政部2008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世界银行)。



外交

  奉行独立、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强调国际合作伙伴多元化。瓦塔拉总统执政后,重视发展同法、美等西方国家关系,同时也积极同新兴国家开展合作,重点开展经济外交,重振投资者信心。科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与合作,努力恢复在次地区的影响。同约9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法语国家组织、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等组织成员国,2012年2月瓦塔拉总统担任西共体执行主席,2013年2月连任。

  同法国的关系 科法于1961年5月18日建交。两国长期保持特殊关系,签有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技术等合作协定。前总统巴博执政期间,科法关系时有龃龉。2002年科爆发内战后,法向科派出“独角兽”部队监督停火,并推动科主要政治派别于2003年1月在巴黎市郊马尔库西达成和平协议。2004年11月,科政府军误炸驻科法军兵营,法方随即采取报复行动,炸毁所有科军用飞机。科国内爆发反法浪潮。萨科齐上台初期,科法关系一度趋于缓和。但2009年下半年,法在大选问题上对科方施压,引发科方不满。2010年12月科发生选后危机后,法国率先承认瓦塔拉为当选总统,并推动欧盟对巴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2011年4月,法国驻军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1975号决议采取行动,摧毁了巴博阵营的重武器,并协助瓦塔拉方面抓捕巴博。科法高层往来频繁。2011年5月,萨科齐总统出席瓦塔拉总统就职典礼。同月,瓦塔拉总统应萨科齐邀请赴法出席八国集团峰会有关活动。6月,法国防部长隆盖访科。7月,法国总理菲永访科。11月,法国内政部长盖昂访科。2012年1月,瓦塔拉总统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2012年7月,科议长索罗访法。2012年7月,瓦塔拉总统赴法国出席科法双边免债协议签署仪式。12月,瓦塔拉总统赴法出席科特迪瓦国家发展计划协商小组融资会议。2013年1月,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赴科出席西共体阿比让特别首脑会议。

  法是科最大援助国、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在科投资占科外资的60%。2009年科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决策点后,法免除科2063.9亿西非法郎债务。2011年4月,法国宣布向科方提供4亿欧元用于科战后重建。7月菲永总理访科时决定在“重债穷国”减债计划框架内免除科10亿欧元债务。2012年7月,科法签署双边免债协议,法免除科债务37.6亿欧元。2012年12月,法科在阿比让签署了总额4132.5亿非郎的首期减债促发展合同,包含5个合作协议,为期20年,涉及教育、培训、卫生、交通、基础设施及农业等领域。

  法对科军援每年约60万美元,在科军事顾问100多名。两国签有防务协定。2002年科内战爆发后,法向科派出4000人的“独角兽”部队,自2007年科内战结束后逐步撤出,至2010年科大选前减至900人左右。2010年12月科选后危机后,法国驻军人数增至1700人,除加强对法国侨民的保护外,还参与了解除巴博阵营重武器的军事行动。科局势稳定后,法军减至450人左右。2012年1月瓦塔拉总统访法时双方签订了新的防务协定。2012年8月,法科签署新防务协定下的4个军事合作协定书,法向科提供15亿非郎(约合285万美元)用于军事指挥、军队及海军组编和军官培训等。

  同美国的关系 科美于1961年11月21日建交。美视科为其在西非的优先合作对象。美近年对科投资和援助增加较快,双边交往密切。2009年科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决策点后,美免除科1231.4亿非郎债务。2010年12月科选后危机后,美国亦率先承认瓦塔拉为科当选总统。2011年7月,瓦塔拉总统应邀访美。2012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科。2012年6月,阿胡苏总理赴美出席第11届美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贸合作论坛。2012年9月,美向科提供总额64亿非郎援助,用于加强科议会立法机构建设和司法机构的办公楼修缮与设备购置。2013年2月,瓦塔拉总统会见来访的美国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就科美军事合作及在马里北方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交换意见。

  同非洲其它国家的关系 重视发展同非洲国家,尤其是西非地区各国的关系。瓦塔拉就职后,先后访问了西非经货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和西非经济共同体的大部分成员国。2012年2月17日,瓦塔拉在西共体第40届首脑会议上当选为执行主席。2013年1月、2月,西共体特别首脑会议、第42届首脑会议分别在科经济首都阿比让和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召开。瓦塔拉在第42届首脑会议上当选连任西共体执行主席。

  同布基纳法索历史上关系密切。布在科侨民约有300万。布总统孔波雷积极调解科危机,于2007年3月促成科有关各方签署《瓦加杜古协议》。2008年5月和8月,布总统孔波雷两度访科,并于8月30日出席了在布瓦凯市举行的焚枪解武一周年纪念仪式。8月,巴博总统对布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两国和平友好协定并发表了联合公报。2009年3月,科外长巴卡约科访布。 9月,布总统孔波雷对科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主持召开了科布混委会首次会议。2010年2月,布总统孔波雷访科。2011年5月,瓦塔拉总统赴布进行工作访问,7月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出席第17届非盟峰会期间与孔波雷总统举行会晤。11月,瓦塔拉总统再次访布。2012年3月和4月,孔波雷总统两次赴科出席西共体特别首脑会议。2013年1月、2月,孔波雷总统赴科出席西共体特别首脑会议和42届首脑会议。2月,布总理蒂奥访科。

  同马里关系密切。科曾是马第一大贸易伙伴。科内战后,马积极参与推动和平解决科危机。2007年5月,巴博总统出席马总统杜尔连任就职仪式。7月,杜尔总统赴科出席“和平之火”解武焚枪仪式。2009年7月,科总理索罗访马。2010年4月,巴博总统赴塞内加尔出席塞独立50周年庆典期间会见了杜尔总统。2011年10月,瓦塔拉总统赴马进行工作访问。2012年3月马里发生军事政变后,瓦塔拉以西共体执行主席身份积极参与马宪政危机调解。2012年4月,马里过渡总统特拉奥雷赴科出席西共体特别峰会,5月特访科。2012年9月,科外长敦坎和非洲一体化部长库利巴利拜会马过渡期总统特拉奥雷,就西共体向马派兵等问题交换意见。12月,马里过渡政府总理西索科访科。

  同几内亚关系密切。2008年2月,几内亚总理库亚特访科。10月,巴博总统出席几独立50周年庆典。2009年1月和4月,几外长洛瓦两度访科,同巴博总统就几局势、双边关系等交换了意见。2010年4月,几军政权领导人科纳特访科。2011年5月,几内亚总统孔戴赴科出席瓦塔拉总统的就职典礼。12月,瓦塔拉对几进行工作访问。2012年2月,科总理索罗访几。2012年4月,科几合作混委会第二届会议在科纳克里召开。同月,孔戴总统赴科出席西共体特别峰会。2013年1月、2月,孔戴总统赴科出席西共体阿比让特别首脑会议和42届首脑会议。

非洲国家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   乍得  科摩罗  刚果(布)

  科特迪瓦   吉布提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埃塞俄比亚  厄立特里亚 加蓬   冈比亚   加纳   肯尼亚 莱索托  刚果(金)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卢旺达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舌尔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索马里  南非  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多哥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津巴布韦   苏丹    南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