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利比里亚国旗
利比里亚国徽
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 鸟瞰
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街景

  利比里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Liberia;台湾称为“賴比瑞亞”,简称“賴國”;新加坡曾称为“里比利亚”),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属热带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5℃。19世纪初,一些美国黑奴解放后有计划地移居到现在被称作利比里亚的地区,所以国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

  公元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利比里亚。1821年起,在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被陆续安置于此,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并于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之后百余年均为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统治。1980年,土著克兰族人多伊军士长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并于1985年当选总统。1989年,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兵返利,利内战爆发。1990年8月,利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索耶出任总统。1994年,利成立国务委员会,由主席和数位副主席集体行使总统权力。1997年,利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泰勒执政后,政局持续动荡。2003年8月,迫于内外压力,泰勒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10月,利各派组成以布赖恩特为主席的全国过渡政府。2005年10月利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瑟利夫女士当选。

基本国情

  国名 利比里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beria)。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红白条纹是纪念利比里亚独立宣言的11个签字者。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美德,蓝色象征非洲大陆,正方形表达利比里亚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爱的美好愿望;五角星象征当时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国。

  国徽 盾面上的景物描绘当年美国黑奴移居西非海岸的情景。一只扬帆航行于海上的大帆船代表当年运载黑奴到非洲的主要交通工具;岸上为绿地和棕榈树,象征这个新独立国家肥沃的土地;犁和锄头象征当年自由黑奴使用的生产工具。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利比里亚共和国”。

  面积 111,37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5个州(县)。

  人口 490万(2019年)。有16个民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居民85.6%信奉基督教,12.2%信奉伊斯兰教,2.2%信奉当地传统宗教等其他宗教或无宗教信仰。

  首都 蒙罗维亚(Monrovia),人口115万。

  国家元首 总统乔治·维阿(George Weah),2017年12月当选,2018年1月就职。

  重要节日 独立日:7月26日

历史

罗伯茨总统纪念碑

  根据考证,早在公元10世纪,曼丁哥等部落便已在今日利比里亚范围内定居。

  1461年,葡萄牙人来到利比里亚海岸,垄断当地贸易。当地出产的马拉克塔胡椒被商人誉为“天堂之谷”,故该地区得名“胡椒海岸”、“谷物海岸”。16世纪起,荷兰、法国、英国相继到此开展奴隶贸易。

  1821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派私人代表艾尔斯率一批美国的自由黑人和一支海军分遣队到达梅苏拉多角,以300美元强行向当地酋长“购买”了一块滨海土地。1822年1月,首个美国黑人移居区在该地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

  1824年,美国殖民协会接管该地,命名其为“利比里亚”,意为“自由之地”,并以门罗之名命名普罗维登斯岛移民区为蒙罗维亚。在之后数年中,美国各州殖民分会在当地纷纷建立移民区。

  1838年,除马里兰移民区之外的八个移民区组成“利比里亚联邦”,以蒙罗维亚为首都,由美国殖民协会委任总督管辖。

第一共和国

  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亚宣布独立,成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原总督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出任总统。1854年,马里兰移民区宣布独立,1857年并入利比里亚共和国。1862年,美国林肯政府正式承认利比里亚独立。

  1878年起,利比里亚真正独立党连续执掌政权102年,禁止一切反对政党活动,该党成为自近代政党制度建立以来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1885年,利比里亚战败于英国,割让马诺河以北土地;1892年,又战败于法国,割让大部分马里兰移民区。之后又多次向英、法两国割让土地。1908年后,基本确定现有边界。

  1944年至1971年,威廉·杜伯曼(William Tubman)连任总统二十七年,逐步提高土著非洲人地位,提出民族一体化纲领,致力于消除美国黑人后裔和土著民族之间的隔阂。1971年杜伯曼逝世,小威廉·R·托尔伯特(William R. Tolbert, Jr.)继任总统。1979年,反对派发动暴动,遭武装镇压。

第二共和国

  1980年4月,以克兰族人总统卫队的塞缪尔·卡尼翁·多伊(Samuel Doe)军士长为首的17名士兵发动政变,推翻并处死了托尔伯特,结束了美裔黑人对国家政权的长期垄断,成为第一个土著黑人国家元首。

  1984年,多伊政权决定还政于民,重新召开议会,制定宪法。多伊辞去军职后于1985年当选总统。

内战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在科特迪瓦组织反政府武装,在查尔斯·泰勒的领导下攻入利比里亚,全面内战爆发。

  1990年7月,爱国阵线攻入蒙罗维亚,旋即分裂为两派,利比里亚陷入混战。8月,西非国家共同体派遣维持和平部队进入蒙罗维亚,与泰勒派武装发生冲突。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各派在冈比亚首都班珠尔召开会议,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9月,多伊被俘,枪决后陈尸蒙罗维亚街头。11月,索耶就任全国团结临时政府总统,但遭到泰勒的反对。

  1991年3月,利比里亚内战扩展到邻国塞拉利昂和几内亚。1993年7月,交战各方在贝宁城市科托努达成协议,成立五人国务委员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1994年5月,过渡政府组成。

  1995年,由于各派均不满意权力分配方案,战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达成协议,以六人国务委员会取代五人国务委员会。9月,再次组成过渡政府。

  1996年,泰勒试图逮捕敌对派系首脑,导致内战再起,8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各派又一次达成协议,同意全部解除武装。

  长达7年的内战共造成了15万人死亡,85万人成为难民,彻底摧毁了利比里亚经济。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装并改组为政党。7月,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泰勒使用强力控制了国家,实现了国内的和平,并着手开始重建经济。然而,1999年,利比里亚北部又出现一支反政府武装,据信有着几内亚政府的支持,又一次发动了内战。到2003年,泰勒政府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国领土,蒙罗维亚也陷入围攻。以尼日利亚为首的西非国家共同体再一次派出了维和部队。8月11日,泰勒宣布辞职,向副总统摩西·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虽然国际刑警组织以贪污和战争罪对泰勒发出了通缉令,尼日利亚仍拒绝交出泰勒。它宣称除非利比里亚合法政权提出引渡请求,尼日利亚不会放弃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接管了利比里亚,着手解除内战各方武装。时至今日,仍有5500名联合国军人驻扎在利比里亚。虽然骚动事件屡有发生,但是解除武装的工作仍在缓慢进行中。

民主选举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被推举为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并于10月14日宣誓就职。

  经过两年的过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再次举行了民主选举。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乔治·维阿得票领先,但是未过半数,但在11月8日举行的第二轮角逐中,爱伦·约翰森·希尔丽夫获得了最终胜利。

地理

利比里亚地图

  利比里亚的位置在非洲的西部,近赤道之北,西南临大西洋,和南美洲的巴西隔大西洋相距约2575公里。西北和塞拉利昂毗连,北接几内亚,东和科特迪瓦交界;全国总面积111369平方公里。

地理区

  利比里亚可分为沿海、高原和高地等三个地理区域。

  • 沿海区 西南沿海地区全部是低地平原,长久以来由海水潮汐所冲积,渔产丰盛,种类繁多,除三处海岬外其它海岸线完整。第一个海岬是山岬,高度约304米;第二个是麦索拉多岬,高度约91.5米;第三个是马里兰县的巴尔玛斯岬,约高出海平面30.5米。
  • 高原区 在沿海地区后方是高原地区的草原地,平均高度约915.5米。西北部是曼丁哥高原,一直延到边境地带。
  • 高地区 位于利比里亚北部沿几内亚和科特迪瓦的地区,低矮的山脉起伏不定,海拔最高处达1524米。

河流

  利比里亚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曼萨河、罗法河、圣保罗河、圣约翰河和加瓦拉河等;其中曼萨河是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界河,加瓦拉河是利比里亚和科特迪瓦的界河。国内较小的河流还有莫罗河、都克维河、强克河、法明敦河、三昆河和新奥河等河,没有一条河流有三十二公里以上的距离可供航行,所有河流全都注入大西洋。

湖泊

  国内最大的湖泊是在大岬山县的渔人湖,或是叫做毕索湖;另有一个大湖是马里兰县的牧人湖。

岛屿

  国内最著名的岛是蒙特萨兰多郡的上帝岛和布席洛岛,以及位置在中央县的杜比利岛和在马里兰郡内的死岛。

气候

  利比里亚地近赤道;虽然也属热带气候,但郤没有热带通常有的炎热和瘴湿及不适于健康的气候。最热的月份是二月和三月,气温可达32.2度(华氏90度)。最冷的月份是八月和九月,白天的气温可降到18.3度(华氏65度)。

  沿海地区由于海上微风的调节,气温宜人;内地有时夜晚冷到山巅降霜的程度。事实上湿季期中常有风和日丽的日子,干季期中也有霖雨普降,所以很难加以区分。但历年都以十一月到翌年四月为干季,五月到十月是湿季。七月底或八月初必有连续两星期的晴天,称为“干季中期”。境内并没有洪水、地震和风灾。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5个州(县)。巴波卢县建制于2001年,析置自洛法县。吉河县建制于2000年,析置自大各德县。

  1. 伯米县 Bomi County
  2. 邦县 Bong County
  3. 巴波卢县Gbarpolu County
  4. 大巴萨县 Grand Bassa County
  5. 大角山县 Grand Cape Mount County
  6. 大各德县 Grand Gedeh County
  7. 大克鲁县 Grand Kru County
  8. 罗发县 Lofa County
  9. 马及比县 Margibi County
  10. 马里兰县 Maryland County
  11. 孟色罗拉多县 Montserrado County
  12. 年巴县 Nimba County
  13. 河塞斯县 River Cess County
  14. 吉河县 River Gee County
  15. 习诺县 Sinoe County

政治

利比里亚议会大厦
利比里亚总统府

2005年10月利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瑟利夫女士当选,并于2011年11月胜选连任。2014年,利遭受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经济民生发展受较大影响。利政府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援助,全力以赴抗击疫情。2015年5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利正式结束疫情。2017年12月利举行总统选举,民主变革联盟领袖维阿当选,并于2018年1月宣誓就职。

维阿总统就任后,将振兴经济作为执政重心,致力于树立负责任政府形象,推出以“扶贫计划”为主的新政,打击腐败,积极寻求外援,重点推动减贫、青年赋权、提高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局保持稳定。

【宪法】 1986年实施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6年,可任两届。立法权属议会。总统和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多党制,国家权力由各党派分享。

【议会】 为最高立法机构,分参众两院。参议院共30席,每州2席,参议员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众议院席次根据选区数确定,本届议会共73席。众议员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参议长由副总统泰勒(Jewel Howard-Taylor)兼任,临时参议长为阿尔伯特·切(Albert Chie),众议长为布法尔·钱伯斯(Bhofal Chambers)。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8年5月组成。主要成员有:外交部长贝宗格·芬德利(Gbehzohngar Findley),国务部长纳撒尼尔·麦吉尔(Nathaniel McGill),财政和发展规划部长塞缪尔·特韦(Samuel Tweh),国防部长丹尼尔·齐安卡恩(Daniel Ziankahn),卫生部长威廉明娜·贾拉(Wilhelmina Jallah,女),教育部长安苏·索尼(Ansu Sonii),内政部长瓦尼·瑟利夫 (Varney Sirleaf),土地、矿业与能源部长格斯勒·默里(Gesler Murray),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长尤金·纳贝(Engene Nagbe),司法部长穆萨·迪安(Musa Dean),公共工程部长莫布图·尼恩潘(Mobutu Nyenpan),,交通部长塞缪尔·A·弗卢(Samuel A. Wlue),邮电部长弗库珀·克鲁阿(Cooper Kruah),商业与工业部长威尔逊·塔尔佩(Wilson Tarpeh),劳工部长摩西·科利(Moses Kollie),性别发展、儿童和社会福利部长威廉梅特·皮索·赛义迪—塔尔(Williametta Piso Saydee-Tarr,女),青年与体育部长佐格·威尔逊(Zoga Wilson),不管部长特罗康·克普伊(Trokon Kpui)等。

【司法机构】 设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和特别军事法庭。各级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由一名大法官和四名陪审法官组成。现任首席大法官为弗朗西斯·考克普(Francis S. Korkpor),2013年4月上任。总检察长由司法部长兼任,现为穆萨·迪安。

【政党】 实行多党制,现有20多个政党,主要有:

1.民主变革联盟(Coalition for Democratic Change):前身是民主变革大会党,2005年5月成立。2016年12月联合全国爱国党和人民民主党组建民主变革联盟。执政党。主张实现和平与团结,推行民主和良治;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倡导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支持和援助。现任领袖为乔治·维阿。主席为姆巴·莫卢(Mulbah Morulu)。

2.团结党(Unity Party):1984年8月成立,主要反对党。主张尊重公民权利,强调团结与和解;倡导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私营经济;提倡优先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2010年5月,行动党(LAP)和统一党(LUP)正式并入团结党。现任领袖为约瑟夫·博阿凯(Joseph Boakai),主席为阿明·摩达德(Amin Modad)。

3.自由党(Liberty Party):2005年5月成立,同年6月与“联合民主党”合并。现领袖扬布利·康加·劳伦斯(Nyonblee Kanrnga-Lawrence),主席为斯蒂芬·扎戈(Stephen Zargo)。

其他主要政党还有全国爱国党(National patriotic Party)、和平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Peace and Democracy)、全国民主进步联盟(National Union for Democratic Progress)等。

重要人物

总统:乔治·维阿(George Weah),1966年生。曾获得世界足球先生、欧洲足球先生、非洲足球先生等荣誉。1997年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2014年成为参议员。2017年第三次参加总统选举并胜选,2018年1月就职。

经济

系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国,但粮食不能自给,工业不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橡胶、木材等生产和出口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 2020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 国内生产总值(GDP):36亿美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4美元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
    • 货币:利比里亚元(Liberian Dollar)、美元(US Dollar)为主要流通货币
    • 汇率:1美元=191利元
    • 通货膨胀率:19%
(资料来源: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季评)

【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铁矿已探明储量超过100亿吨。另有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钶、钽、重晶石、蓝晶石等矿藏。森林覆盖率约59%,占西非地区上几内亚森林带总面积的42%。出产红木等名贵木材。全国有2000多种植物、600多种鸟类、125种哺乳动物。

【工矿业】 全国10%的人口从事矿业和制造业,矿产能源领域收入占政府收入的30%。内战期间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值急剧下降,近年来有所恢复。2019年工业总产值3.84亿美元,占当年GDP12%。2007年联合国解除对利钻石出口制裁后,利钻石生产和出口逐步恢复,当年生产钻石2万克拉,出口创汇近270万美元。2019年钻石出口价值4071万美元。(资料来源: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经济季评)

【农渔牧林业】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木薯。曾为大米出口国,但内战后粮食不能自给,50-60%大米严重依赖进口。2013年大米产量为23.8万吨。橡胶为主要经济作物,其他还有可可、咖啡和油棕榈等。2008年橡胶出口收入约为2.07亿美元。牧业不发达,禽蛋主要靠进口。2004年至2006年,受联合国木材禁运限制,木材生产停止。2006年联合国解除制裁后,生产开始恢复。2009年实现首批木材出口。2019年,农业总产值占当年GDP39.1%。(资料来源: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经济季评》)

【船籍注册】 是全球第二大方便旗船籍国,利籍船只注册数量超过4000艘。船籍注册收入一直是利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交通运输】 铁路:内战前全国只有3条铁路,总长500公里,主要用于运输铁矿砂。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从宁巴州的铁矿区至布坎南港铁路目前已由阿赛洛-米塔尔钢铁公司修复并使用;从邦矿至蒙罗维亚自由港的铁路正由中利联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修复和延长,已可以初步使用。

公路:总长110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内战期间受损较严重。在国际社会援助下,已开始修复工作。

水运:利国家港务局管辖蒙罗维亚、格林维尔、哈珀、布坎南四个港口,其中蒙罗维亚自由港是利最大港口,但年久失修,仅部分泊位可用。2009年前3季度,共装卸货物100万吨。布坎南港内战前主要用于运输铁矿砂和木材,现港口本身仍可使用,但装卸和仓储设施已基本不复存在。

空运:内战前,利全国共有47个机场,其中大型机场2个。内战后,大多数机场设施被毁坏。位于首都的罗伯茨国际机场是利当前最主要民用机场,目前正在逐步修复和扩建。利现尚未有自己的商业航空公司,国际航空业务主要由尼日利亚航空、摩洛哥航空公司、布鲁塞尔航空公司、肯尼亚航空公司和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经营。2012年,冈比亚、英国航空公司相继在利开通航线。2014年,利暴发埃博拉疫情期间,多家航空公司停航,目前已恢复。

【财政金融】 主要收入来自税收、船籍注册收入、出口税和国营企业利润。2016/2017财政年度政府收入6.7亿美元,实际支出8.17亿美元。2020年利外汇储备为2.81亿美元,外债余额为9.4亿美元。(资料来源:2021年第一季度伦敦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铁矿、天然橡胶、黄金和原木等,进口机械运输设备、石油产品、食品和制成品等。2019年主要出口国有瑞士、比利时、美国、阿联酋等;主要进口国有中国、印度、美国、科特迪瓦等。

【外国资本】 近年来,外国投资增加迅速,但埃博拉疫情又使这一趋势逆转。根据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和2019年,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分别为1.43亿美元和1.38亿美元。

【外国援助】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利2019年获得外援5.97亿美元,主要援助方为:美国(2.08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8940万美元)、非洲发展基金(4400万美元)、德国(4200万美元)等。

【人民生活】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20年人类发展报告》,利比里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9个国家中名列第175位。62.9%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生儿死亡率为51.2‰,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为67.4‰,人均寿命约63.7岁。医疗设施在内战中损毁严重,内战后利政府依靠国际援助修复了14所医院、13家医疗中心和230个诊疗所。全国医生不足200人,一半是外国医生。2014年大规模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使利公共卫生系统遭到沉重打击。

军事

1908年2月,组建警察和军事部队。1909年3月,创建利比里亚边防部队。1956年根据《国防法》正式建立利武装部队。1982年改称利比里亚国民警卫队。1989年,总兵力曾达5800人。1990年9月多伊政权垮台后,政府军溃散。内战期间,利有多个武装派别,约计6万名战斗人员。2003年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开始对各派军事力量进行解武工作。2004年11月,解武和复员工作顺利结束。2006年1月,利政府启动武装部队重建计划,美国出资帮助。2009年2月,利新武装部队完成组建。目前,利新军队总人数约2000名。

文化

风俗

  利比里亚施行宗教自由政策,全国约有40%的人信奉基督教,20%以上信奉伊斯兰教,30%信奉原始宗教,其余为信奉外来非主流宗教或无信仰者。

  利比里亚的基督教主要宗派为卫理派Methodist、福音派Evangelical、浸礼会Baptist等,其下分为众多教会。还有少数天主教教会。基督教信众构成利社会主流,上层人士大多数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在宪法、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当中均得到充分体现,对利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传教士遍布利全国各地,在利的大多数西方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都有基督教背景,基督教人口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伊斯兰教信众多为什叶派穆斯林,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

  原始宗教在一些偏远丛林地区仍十分活跃,有些活动具有邪教性质,如用男童和人体器官祭祀,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女性割礼也在一些部族继续流行。

新闻出版

2010年,全国共有36家媒体机构,其中34家为私营。《新利比里亚报》为官方报纸,此外还有《每日观察报》、《调查者报》、《新闻报》等20多家私人报纸。

利比里亚通讯社是利官方通讯社,1979年建立,每周一至五出版新闻稿。

利比里亚广播公司是利官方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于1960年,内战中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只有其所属的ELBC广播电台和ELTV电视台能够运行。其他较大的广播电台有Star Radio、Radio Veritas、Truth FM等。除Star Radio可覆盖周边各州外,其他电台均只能覆盖首都蒙罗维亚地区。此外,蒙罗维亚地区还有多家电视台,如Real TV、Love TV等,均只能覆盖本地区。

教育

实行小学、中学12年义务教育制。由于战乱,利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小学校舍和教师严重不足。成人识字率为64.7%,适龄儿童入学率65.3%。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享受50%补助金。高等院校有利比里亚大学、卡廷顿学院、AME大学、利基督教学院、联合卫理会大学等。利比里亚大学为公立综合性大学,全国最高学府,现设6个本科学院,3个专业学院及3个研究生项目,2012年注册学生约2.38万人,教师375名,员工980名。

外交

奉行独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外交政策。遵循确保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与尊严,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主张在自由民主基础上实现国际社会的团结,坚定支持非洲一体化进程,主张非洲国家应“以一个声音说话”。现为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和马诺河联盟等组织成员。目前,同140多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


非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