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4行: 第14行: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 由来与传说 ===
+
=== 起源 ===
 +
 
 +
中秋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无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君王]]赏赐群臣的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具体的起源年代无法可考证。
 +
 
 +
中秋节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同时也会祭拜[[土地神]],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因此属于[[丰收节]]。此外,关于中秋节由来的传说还有东亚各地皆有的[[月兔]]传说、中国地区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贵传说]]等等。中国[[裴寂]]在八月十五日征讨隋兵的传说,皆是近代才盛行者。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 传说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第36行: 第40行: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
第42行: 第46行: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至于这兔子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嫦娥登上月宫,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至于这兔子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嫦娥登上月宫,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中秋节的习俗 ===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中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据说中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满月形的月饼像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 传承价值 ===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中秋时节,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
 
 
=== 参见条目 ===
 
<font size=-1>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ont size>
 
 
 
 
 
 
=== 起源 ===
 
 
中秋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无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君王]]赏赐群臣的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具体的起源年代无法可考证。
 
 
中秋节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同时也会祭拜[[土地神]],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因此属于[[丰收节]]。此外,关于中秋节由来的传说还有东亚各地皆有的[[月兔]]传说、中国地区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贵传说]]等等。中国[[裴寂]]在八月十五日征讨隋兵的传说,皆是近代才盛行者。
 
  
 
=== 中秋习俗 ===
 
=== 中秋习俗 ===
  
 
[[File:Mid-Autumn_Festival1.JPG|thumb|right|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花灯(2005年)]]
 
[[File:Mid-Autumn_Festival1.JPG|thumb|right|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花灯(2005年)]]
 +
 +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秋节在各地虽然发展出不同[[习俗]],但有些习俗是各地皆有的。赏月是各地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份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中秋节在各地虽然发展出不同[[习俗]],但有些习俗是各地皆有的。赏月是各地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份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第152行: 第114行: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越南语:Tết Trung Thu/節中秋,此处“節”使用的是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望月节”(越南语:Tết Trông trăng/節𥉩𣎞)。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传说]](越南语:Truyền thuyết chú cuội/傳說呪𥖩)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鲤跃龙门|跳龙门]]”之意。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越南语:Tết Trung Thu/節中秋,此处“節”使用的是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望月节”(越南语:Tết Trông trăng/節𥉩𣎞)。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传说]](越南语:Truyền thuyết chú cuội/傳說呪𥖩)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鲤跃龙门|跳龙门]]”之意。
 +
 +
=== 传承价值 ===
 +
 +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
 +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中秋时节,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
  
 
=== 公众假期 ===
 
=== 公众假期 ===
第168行: 第136行:
  
 
=== 参见 ===
 
=== 参见 ===
 +
<font size=-1>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font size>
  
 
* [[中秋节 (华人)|华人中秋节]]、[[朝鲜秋夕]]、[[十五夜 (日本)|日本十五夜]]
 
* [[中秋节 (华人)|华人中秋节]]、[[朝鲜秋夕]]、[[十五夜 (日本)|日本十五夜]]

2021年9月20日 (一) 08:46的版本

月饼是华人、越南人、琉球人的中秋节食品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约在公历的9月至10月初。按照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在中国古代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十五夜,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有称作团圆节秋节拜月节的。

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从时序上看,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是日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 ,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傣族、苗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蒙古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亦甚流行。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起源

中秋最早出现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但并无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君王赏赐群臣的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具体的起源年代无法可考证。

中秋节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有民俗学家认为,中秋祭月是源于庆祝秋季丰收,同时也会祭拜土地神,是一个感谢神恩的节日,因此属于丰收节。此外,关于中秋节由来的传说还有东亚各地皆有的月兔传说、中国地区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贵传说等等。中国裴寂在八月十五日征讨隋兵的传说,皆是近代才盛行者。

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

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至于这兔子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嫦娥登上月宫,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秋节在各地虽然发展出不同习俗,但有些习俗是各地皆有的。赏月是各地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份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中国南方和越南还有提灯笼的习俗,有些地区还会举办大型的彩灯会。这个习俗也随着早期移民南下而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人地区。

中秋节也是桂花盛开的时节,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也是中秋节的常见习俗,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各地特有习俗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南方许多地区(如江西吉安、广东潮州地区与四邑地区、福建晋江)保留着烧塔的习俗。一般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天或此前的若干天晚上举行,多为青少年参与。

而在湖南贵州,流传着“偷吃”的风俗习惯。每到中秋节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把前门、后门半开着,任由他人进户拿取食物,且食物被“偷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四川民众在中秋节除了吃月饼之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有的地方会点亮桔灯,悬挂在门口;也会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在街头挥舞,这种习俗被称为“舞流星香球”。

湖北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人们要在中秋节前的约半个月开始送礼。按照中华传统习俗,晚辈必须要看望长辈,给长辈送礼,常见的礼物有月饼、红糖、肉等。中秋节当日的傍晚,是全家老少聚餐的时间,有的在家中准备盛宴,如果房屋带有庭院,则把餐桌搬到户外,边吃边赏月。而现在更多人选择在酒店订座。湖北境内的土家族在中秋节有“杀鸭子”、“摸秋”、“拜月”等习俗,这些都是土家族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而吃月饼则是土家族与汉族共同的习俗。

山西太原、晋中地区过中秋节时会有吃“月明扁食”的习俗,其形似月亮,饺子数量等同于该年阴历月份个数,即今年不闰月则12个,每多闰一个阴历月则加一个。

台湾

文件:Stick of Earth God in Minsyong, Chiayi.jpg
在嘉义民雄的菠萝田旁的土地公拐,中秋节后民间感谢土地神,而将金纸和线香包在竹杖上的祈福仪式。

在台湾,认为土地公(河洛裔台湾人称呼)、伯公(客裔台湾人称呼)是八月十六日成道,但顺应中秋,一般以八月十五日祭拜土地神。扶鸾的信众以孔先师在八月被曹操所害而兵解,并于中秋佳节祭祀之。

吃月饼并赏月亮

美浓客家人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宜兰地区除了月饼,还吃一种以面粉制成,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饼”;南部地区也有在中秋节吃麻糬火锅的习俗。

台湾从1980年代起盛行中秋节烤肉,中秋节前后家家户户晚间在户外或住家门口烤肉,亲友团聚并施放烟火庆中秋。

马祖

马祖南竿乡仁爱村(铁板村)在中秋时堆砖成塔,各家户准备可燃之废弃物于塔中(寓为除旧迎新),塔上留孔以便投入火种,能投中者视为吉祥好运,又称“烧塔节”,此传统在中国闽东一带已传承百年,古属福州地区的马祖便有此中秋礼俗。

韩国

韩语称“秋夕(朝鲜语:추석/秋夕)”、“仲秋节(朝鲜语:중추절/仲秋節)”或“嘉俳日(朝鲜语:가배일/嘉俳日)”,是韩国最重要的其中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会去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他们也会回乡探亲还有向亲朋戚友送礼,所以英文亦把韩国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 Thanksgiving Day)。

日本

文件:Tsukimi,moon-viewing-party,japan.JPG
日本中秋节陈列的食品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月见)(日语:月見/つきみ Tsukimi),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日语: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 Tsukimi dango)、芒草(日语:すすき Susuki)、(日语:里芋/さといも Satoimo)等。

自1991年来则流行在中秋节前后吃麦当劳的月见汉堡。

琉球

琉球的中秋(冲绳语:チョンチク)又称为十五夜(冲绳语:ジューグヤー),人们举行祭祀,向神明感谢丰收,又会祭祖和参拜御岳,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会吃月饼和吹上饼(ふちゃぎ,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也作为祭品。还有舞狮拔河、上演村芝居(冲绳语:ムラアシビ)等活动。在琉球国时代,琉球王府会在首里城举行中秋之宴,现时则成为表演节目。

越南

文件:Den ong sao.JPG
中秋节时的越南儿童们。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越南语:Tết Trung Thu/節中秋,此处“節”使用的是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望月节”(越南语:Tết Trông trăng/節𥉩𣎞)。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传说(越南语:Truyền thuyết chú cuội/傳說呪𥖩)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传承价值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中秋时节,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

公众假期

中国大陆在2008年开始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澳门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

台湾将中秋节列为假日,若与周六、日重叠则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弹性放假),并择前一星期六补班补课。自2015年起,若遇周六于前一个上班日补假,遇周日于次一个上班日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朝鲜则把中秋节当日列为法定假期。

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中秋节不是公共假期。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