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2013年5月3日 (五) 18:18航公讨论 | 贡献的版本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发音(帮助·信息)),简称埃及(Egypt),来源于古希腊对埃及的称呼Aigyptos,原型是古城孟菲斯Hekaptah的误称,意思为普塔神灵之家。阿拉伯语自称埃及为:مصر‎,意为“辽阔的国家”,来源于亚述的楔型文字,塞姆语的米斯里。《诸蕃志》译作蜜徐篱,《瀛涯胜览》译作米息),是东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面积为1,020,00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过8000万。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理上该国地跨二洲即亚洲和非洲,西奈半岛位于西南亚(西亚),而该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非地区。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为逊尼派,另外还有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英语: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简称“埃及”,来源于古希腊对埃及的称呼Aigyptos,原型是古城孟菲斯的误称Hekaptah,意思为普塔神灵之家。阿拉伯语自称埃及为:مصر‎,意为“辽阔的国家”,来源于亚述的楔型文字,塞姆语的米斯里。是东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面积100.145万平方公里。地理上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900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当时国王称法老,主要经历了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30个王朝。古王国开始大规模建金字塔。中王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新王国生产力显著提高,开始对外扩张,成为军事帝国。后王朝时期,内乱频繁,外患不断,国力日衰。公元前525年,埃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埃相继被希腊和罗马征服。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一个重要中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882年英军占领后成为英“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2月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1970年纳赛尔总统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继任。


  跨亚、非两大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900公里。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平均气温1月12℃,7月26℃。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当时国王称法老,主要经历了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30个王朝。古王国开始大规模建金字塔。中王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新王国生产力显著提高,开始对外扩张,成为军事帝国。后王朝时期,内乱频繁,外患不断,国力日衰。公元前525年,埃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埃相继被希腊和罗马征服。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一个重要中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882年英军占领后成为英“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8年2月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退出“阿联”。1970年纳赛尔总统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穆巴拉克继任,并4次连任直至2011年辞职。


基本国情

  国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

  国徽 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面积 100.145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7个省。

  人口 9100万(截至2012年8月底)。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主要是逊尼派,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约占16%。

  语言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

  首都 开罗(Cairo),面积约3085平方公里,人口800万(2012年1月)。夏季平均气温最高34.2℃,最低20.8℃;冬季最高19.9℃,最低9.7℃。

  国家元首 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y),2012年6月30日宣誓就职。

  国庆日 7月23日(1952年)

  国花 莲花

  国石 橄榄石

历史

  埃及的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1世纪至前7世纪,断断续续被亚述、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4—7世纪并入东罗马帝国。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国。1249年开始由马木鲁克军团指挥官统治。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仑占领。1882年,被英国军队占领。1914年埃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逼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1953年6月18日废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叙利亚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71年9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2011年开始,发生“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使阿拉伯世界多国发生社会动荡,“争民主、反独裁、反腐败”的反政府示威风起云涌。埃及成为这台大戏中重要一幕,运动导致执政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黯然下台。

地理

  埃及面积有100.145万平方公里,疆域横跨亚、非两洲,当中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另外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有着独特的地缘位置:在陆路上,它连接亚、非两洲;在海路上,透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亦连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历史纪录以来,埃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现时埃及的西面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为沙漠。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这两岸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带,虽然只占埃及全国总面积的4%,但却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苏伊士运河是连接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

气候

  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地区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飞沙走石,使农作物受害。

四大地理区

  埃及按自然环境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四大地理区:

  • 尼罗河谷 埃及的面积虽有一百万方公里,但境内绝大部分均为黄沙无垠的沙漠,只宽约十六公里的尼罗河谷及开罗以下的三角洲 ,才是一条绿带,其面积约为33700平方公里。仅为其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但在此狭窄的绿带上,却居住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谚所说:“尼罗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确系实情。绿带上每方哩有人口二千人以上,十分稠密。所有埃及的重要城市,均沿尼罗河分布。只有苏伊士运河区为一例外。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Lower Egypt),沿海有不少咸水潟湖,如马加特湖(Lake Maritt )、艾德库湖(Lakew Edku)、布如勒斯湖(L. BurulluE)及曼沙来湖(L. MeRzaleh )等 ,目前仅为沮洳湖泊之区,如仿荷兰办法,亦可能变为海埔地。英国著名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渲染了尼罗河一带的绮丽风光。
  • 西部沙漠 尼罗河谷以西称为西部沙漠约占全埃面积的四分之三,西南角有亚琛基岩出露形成的吉夫基比尔(Gi1f kebir)高原,高约二千米,此再径沙积的高原周围仅有少数绿洲。沙漠北部有西瓦(Siwa)及卡塔拉(Qattara)石灰岩洼地,卡塔拉洼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内有咸湖及沼泽,不能人居;由西瓦绿洲向南到吉夫基比尔高原间,有一大片沙砾及沙丘,称为大沙海(Great Sand Sea),荒漠寂寂,不易通过。本区只有极少数的牧人居住在少数绿洲,以牲畜、谷物、菜蔬过自给自足式的主活,仅以少数的枣子及橄榄油向外交换日用工业品。埃及政府正在本区试钻地下深水井,增加水源,以便容纳大量人口,由尼罗河谷现已建有铁路以通西瓦及卡尔加(Kharga)绿洲。
  • 东部沙漠 尼罗河谷以东的沙漠区,称为东部沙漠,本区地形复杂,有由亚琛基岩出露所成的红海高地,也有切割的石灰岩高原,本区一般高度约600~700米,但少数山峰可达2100 米。如沙叶布山(Gebel Shayeb)高达2380米。临时性的河流自山区分向红海及尼罗河谷入注,将山区切割成峡谷。本区因有山岭关系,故水源情况较西沙漠区为佳,埃及牧人亦乐于在本区放牧。由于磷石及石油的开发,近年本区又形成一些矿镇。
  • 西奈半岛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一块半岛称为西奈半岛。西奈半岛是一片多山的高原,北部为石灰岩高原,中南部为艾格马(Egma)高原,高一千六百余米,最高的凯瑟琳山高2629米,亦为全埃及的最高山。此山由火成岩及变质岩组成,呈现红色。西奈半岛西为苏伊士海,东为阿卡巴湾,两湾皆由断层陷落所形成,阿卡巴湾曾于1967年被埃及短期封锁,为当年六月以阿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线,六天战役结束,西奈半岛全境被以色列军攻占。西奈半岛亦为干燥的沙漠区,北部年雨量约百余公厘,南部尖端只有六十公厘左右。除牧人外,半岛西部的乌木包格马(Um Bogma )有锰矿,苏尔、阿尔等地有油田,为埃及利源所在。

行政区划

  埃及一级行政区划包括27个省(阿拉伯语:محافظة),后面是首府:

阿拉伯语 首府
1 代盖赫利耶省 模板:Lang 曼苏拉
2 红海省 模板:Lang 古尔代盖
3 布海拉省 模板:Lang 达曼胡尔
4 法尤姆省 محافظة الفيوم 法尤姆
5 西部省 محافظة الغربية 大迈哈莱
6 亚历山大省 محافظة الإسكندرية 亚历山大
7 伊斯梅利亚省 محافظة الإسماعيلية 伊斯梅利亚
8 吉萨省 محافظة الجيزة 吉萨
9 米努夫省 محافظة المنوفية 希宾库姆
10 明亚省 محافظة المنيا 明亚
11 开罗省 محافظة القاهرة 开罗
12 盖卢比尤省 محافظة القليوبية 本哈
13 卢克索省 محافظة الأقصر 卢克索
14 新河谷省 محافظة الوادي الجديد 哈里杰
15 东部省 محافظة الشرقية 宰加济格
16 苏伊士省 محافظة السويس 苏伊士
17 阿斯旺省 محافظة أسوان 阿斯旺
18 艾斯尤特省 محافظة أسيوط 艾斯尤特
19 贝尼苏韦夫省 محافظة بني سويف 贝尼苏韦夫
20 塞得港省 محافظة بورسعيد 塞得港
21 杜姆亚特省 محافظة دمياط 杜姆亚特
22 南西奈省 محافظة جنوب سيناء 图尔
23 谢赫村省 محافظة كفر الشيخ 谢赫村
24 马特鲁省 محافظة مطروح 马特鲁
25 基纳省 محافظة قنا 基纳
26 北西奈省 محافظة شمال سيناء 阿里什
27 索哈杰省 محافظة سوهاج 索哈杰

  27个省分别由上埃及10省、下埃及7省、中部和运河各3省、西奈半岛2省、以及其他4省组成(非官方分区)。其中十月六日省和赫勒万省是2008年4月17日分别由吉萨省和开罗省分出去的。2009年12月7日卢克索省由基纳省分出。但是上述行政区划在2011年后多数被取消,重新划归原先省份。

  • 上埃及10省:
    • 阿斯旺省(محافظة أسوان)
    • 艾斯尤特省(محافظة أسيوط)
    • 贝尼苏韦夫省(محافظة بني سويف)
    • 法尤姆省(محافظة الفيوم)
    • 吉萨省(محافظة الجيزة)
    • 卢克索省(محافظة الأقصر)
    • 明亚省(محافظة المنيا)
    • 基纳省(محافظة قنا)
    • 东部省(محافظة الشرقية)
    • 索哈杰省(محافظة سوهاج)
  • 下埃及7省:
    • 布海拉省(محافظة البحيرة)
    • 代盖赫利耶省(محافظة الدقهلية)
    • 杜姆亚特省(محافظة دمياط)
    • 西部省(محافظة الغربية)
    • 谢赫村省(محافظة كفر الشيخ)
    • 米努夫省(محافظة المنوفية)
    • 盖卢比尤省(محافظة القليوبية)
  • 运河省
    • 伊斯梅利亚省(محافظة الإسماعيلية)
    • 塞得港省(محافظة بورسعيد)
    • 苏伊士省(محافظة السويس)
  • 西奈半岛:
    • 南西奈省(محافظة جنوب سيناء)
    • 北西奈省(محافظة شمال سيناء)
  • 中部
    • 开罗省(محافظة القاهرة)
  • 东部
    • 红海省(محافظة البحر الأحمر)
  • 北部:
    • 亚历山大省(محافظة الإسكندرية)
  • 西部
    • 马特鲁省(محافظة مطروح)
    • 新河谷省(محافظة الوادي الجديد)

政治

  2011年1月底以来,埃及发生30多年来最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2月11日,穆巴拉克辞职,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接管权力。2012年初选举产生新一届人民议会和协商会议。6月,最高宪法法院裁定人民议会选举法部分条款违宪并予以解散。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发布补充宪法声明收回立法权。6月,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创立的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尔西赢得总统选举并宣誓就职。8月2日,以甘迪勒为总理的新政府正式成立。12日,穆尔西下令解除国防部长坦塔维等军方高层职务,并废除补充宪法声明。11月22日,穆尔西颁布扩大总统职权的宪法声明,后于12月8日撤销。11月30日,埃制宪委员会通过新宪法草案,该草案经12月15日和22日两阶段全民公投获得通过。2013年初,埃多地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和暴力冲突,造成多人伤亡。穆尔西推动举行全国对话,主要反对派联盟“全国拯救阵线”拒绝对话,并提出组建新政府、修改宪法、惩处冲突责任人等要求。众议院选举原拟于4月举行,因法院判定关于举行该选举的总统令无效,选举日期目前尚未确定。


经济

  属开放型市场经济,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河是四大外汇收入来源。

  2011年初以来的埃动荡局势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埃政府采取措施恢复生产,增收节支,吸引外资,改善民生,多方寻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以渡过当前经济困难。

  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2346亿美元

  经济增长率(2012年):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2578美元

  货币名称:埃及镑

  汇率(2013年3月):1美元≈6.7埃镑

  通货膨胀率(2011年):10.1%

  失业率(2012年第四季度):13.5%

  外汇储备(2013年2月):136亿美元

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44亿桶(2009年),天然气77万亿立方英尺(2009年),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000万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埃及平均原油产量达67.5万桶/天,天然气产量达64亿立方英尺/天,国内消耗的天然气数量占埃天然气总产量的70%,其余30%供出口。埃及电力供应以火电和水电为主,其中84%来自火电,全国电网覆盖率达99.3%,在非洲国家中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四。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全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2008年,埃及斥资16亿埃镑改进阿斯旺大坝发电机组,并斥资150亿埃镑改进全国电网。埃及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应用。2007年埃及正式启动核电站计划。2010年埃及宣布将于2025年前建立4个核电站,预计届时将能提供4000兆瓦电力。

工业

  工业以纺织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工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工业产品出口约占商品出口总额的60%,工业从业人员274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4%。埃工业企业过去一直以国营为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埃开始积极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业上百家。

农业

  埃及是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农业从业人员约55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1%。埃政府重视扩大耕地面积,鼓励青年务农。全国可耕地面积为860万费丹(1费丹合6.3市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近年来,随着埃及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棉花、水稻、马铃薯、蚕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马铃薯、柑橘等。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农业生产实现了稳定增长,是经济开放首当其冲和见效最快的部门。但随着人口增长,埃仍需进口粮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之一。

旅游业

  埃及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很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收入居埃四大外汇收入之首。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阿斯旺高坝等。2011年埃及动荡局势对旅游业影响较大,赴埃旅游人数、饭店房间价格、旅游投资均明显下降。 2012年旅游收入约100亿美元。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便利,近几年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

  铁路:由28条线路组成,总长10008公里,共有796个客运站,日客运量200万人次。开罗目前共有两条地铁线路,总长64公里,共耗资120亿埃镑。地铁三号线分两段修建,第一段全长4.3公里,第二段全长7.12公里,总成本约64亿埃镑。

  公路:总长49000公里。

  水运:有7条国际海运航线;内河航线总长约3500公里。现有亚历山大、塞得港、杜米亚特、苏伊士等62个港口,年吞吐总量为800万集装箱,海港贸易量为1.01亿吨。苏伊士运河是沟通亚、非、欧的主要国际航道。近年来,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过运河船只载重量达24万吨,可容纳第四代集装箱船通过。2011年运河收入52.29亿美元,同比增加9.8%。

  空运:有民航飞机55架。全国共有机场30个,其中国际机场11个,开罗机场是重要国际航空站。2008年,埃及航空公司正式加入星空联盟。

电信信息

  近年来,埃大力发展电信和信息产业。1981年,全国仅有固定电话线路51万条,目前固定电话用户达1041.6万户。截至2010年10月,移动电话用户6400万人;因特网用户从2000年的53.5万人增加到2011年2月的2310万人。埃电信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已成为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财政金融

  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旅游、油气出口、侨汇和苏伊士运河四项收入。2011/2012财年政府预算支出855亿美元,预计财政收入581亿美元,预算赤字273亿美元。

对外贸易

  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沙特、阿联酋等。由于出口商品少,外贸连年逆差。为扩大对外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埃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发展民族工业,争取生产更多的进口替代商品;限制进口,特别是消费性制成品的进口;争取扩大出口,特别是原油、原棉以外的非传统性商品的出口。2011/2012财年,埃及对外贸易额856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额269.75亿美元,进口额586.25亿美元。

  埃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谷物、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车辆、动物饲料等。主要出口产品是:矿物燃料(原油及其制品)、棉花、陶瓷、纺织服装、铝及其制品、钢铁、谷物和蔬菜。埃及出口商品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

外国援助】

  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向埃及提供援助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有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阿布扎比发展基金等。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美国宣布免除埃及10亿美元债务,提供1.9亿美元财政援助和2.5亿美元贸易信贷担保,建立6000万美元投资基金。欧盟批准向埃及提供50亿欧元财政援助计划。卡塔尔提供40亿美元存款和10亿美元无偿援助。土耳其承诺提供价值2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援助。

外国投资

  1974年6月,埃政府颁布第一部投资法,1989年颁布新投资法。1997年,埃政府为进一步吸引外资,颁布了“投资鼓励与保障法”及实施条例,并于1998年、2000年对其实施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2年颁布了经济特区法和实施细则。2004年,埃通过投资法修正案。自90年代中期以来,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速度加快。2011年初以来的埃动荡局势导致外国在埃投资额下降。

人民生活

  为改善人民生活,埃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并对大米、面包、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基本生活物资实行物价补贴。近年来,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加大改革和反腐败力度;扩大就业,提高工资;加强社会保障,增加补贴,保证基本物资平价供应,保障低收入群体。2010年,埃及人民议会通过新社会保障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金额为最终工资的80%,并可根据物价进行调整。2011年初埃及政局动荡后,政府宣布为600万公务员加薪15%,退伍军人和公私部门员工的退休金同比例增加。


军事

  埃及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三年。武装部队总兵力45万,预备役部队25.4万,其中陆军32万、海军2万、空军3万、防空军8万。另有国民警卫队6万人、边防军1.4万人、公安部队6万人、海岸警卫队7000人。2012年8月穆尔西就任总统后,撤换包括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元帅在内的多名军方高层领导人,任命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根据埃及新宪法,设立由总统担任主席,政府、议会、军方负责人参加的共15人的国家国防委员会。




教育

  实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制度。全国共有基础教育(含小学、初中、高中和中等技术教育)学校42184所,其中公立学校37218所,学生1520万名,私立学校4966所。共有大学34所,包含477个院系,其中公立大学18所,私立大学16所。著名的有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大学高等教育平均入学率达32%。


文化

新闻出版】

  埃及现有报刊500余种,其中报纸180余种,杂志300余种。主要阿拉伯文报刊为:《消息报》、《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晚报》、《金字塔经济学家》、《最后一点钟》、《图画》、《鲁兹·尤素福》。主要英文报刊为:《埃及公报》。主要法文报刊为:《埃及前进报》、《埃及日报》。

  中东通讯社:埃国家通讯社,是目前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通讯社,1956年2月创立。宣传政府政策,用阿拉伯、英、法三种文字发稿。

  广播电台:全国现有269家广播台站,平均每天播报478小时。国家广播电台,1928年创建。目前每天用80个频率、38种语言向国内、外广播。中东广播电台:建于1964年,主要为商业服务。亚历山大广播电台:建于1960年,用阿拉伯语播音。2000年,埃开始通过“非洲之星”广播卫星和尼罗河卫星等发射广播节目,能覆盖全世界。

  电视:在埃传媒中占据突出地位。埃及电视台建于1960年,现有电视台站255座。目前埃电视频道分中央、地方、卫星、专题等四类数十个频道,节目覆盖亚、非、欧、北美等地区。2001年6月,私营卫星电视频道获准开播。


外交

  埃及在阿拉伯、非洲和国际事务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开罗现为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埃前外长阿拉比为现任阿盟秘书长。埃现为伊斯兰合作组织主席国。

  埃及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突出阿拉伯和伊斯兰属性,积极开展和平外交,致力于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关注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倡议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建立无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重视大国外交,巩固同美国关系,加强同欧盟、俄罗斯等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同新兴国家关系。在阿盟、非盟、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较为活跃。目前,埃及已与16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 纳赛尔时期,埃美关系比较紧张。1967年“六·五”战争后,埃宣布同美断交。1973年“十月战争”以后,埃美关系明显改善和发展。1974年2月两国复交。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两国关系日趋密切,与美有“特殊战略伙伴”关系。美国自1979年起每年向埃提供21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军援13亿美元。1998年,美埃签署协议,商定美在未来10年内每年减少5%对埃政府经援,至2008年减至4.07亿美元。但美采取其他方式弥补,美经援总额并未大幅减少。2004年埃美签订“合格工业园区”协定后,双方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强。2010年,穆巴拉克赴美国参加巴以直接谈判启动仪式。美副总统拜登访埃。2012年7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埃,会见穆尔西等埃及领导人,宣布免除埃及10亿美元债务,向埃方提供2.5亿美元贸易信贷担保,并建立6000万美元投资基金。9月,埃及爆发大规模抗议侮辱伊斯兰教先知影片的反美示威。9月,穆尔西总统赴纽约出席联合国会议期间会见美国务卿克林顿。11月21日,美总统奥巴马与穆尔西总统通话,赞赏埃方为促成以色列与加沙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达成停火协议所付出的努力。2013年1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麦凯恩访埃。3月,国务卿克里访埃,宣布向埃方提供1.9亿美元财政援助。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 纳赛尔时期,埃同主要西欧国家关系冷淡。萨达特上台后开始注意改善同西欧国家关系。1973年“十月战争”后,埃同西欧国家关系有较大发展。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频繁出访欧盟国家,双方保持密切往来。欧盟是埃最大贸易伙伴,埃与欧盟的贸易总额占埃对外贸易总额的40%。2011年,英国首相卡梅伦、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等分别访埃。 2012年9月,穆尔西总统分别访问欧盟总部和意大利。2013年1月,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访埃;穆尔西总统访问德国。

  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 1943年,埃及与前苏联建立了公使级外交关系,1954年升为大使级关系。纳赛尔时期,埃苏关系密切。萨达特时期,埃苏关系恶化。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1983年双方签署了贸易、文化、渔业合作协定。1984年埃苏恢复互派大使。1991年苏联解体后,埃承认各国独立,并与大多数独联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 埃同沙特在经济、人员交往和宗教事务方面有密切的合作关系。1979年埃以和约签订后,沙同埃断交。1987年11月,沙、埃恢复外交关系,沙恢复了对埃的经援。海湾危机爆发后,埃应沙特要求派兵驻沙,沙决定免除埃所欠债务,并向埃提供新的无偿经援15亿美元。2010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访埃。2011年,埃及总理沙拉夫访问沙特。2012年4月,沙特逮捕埃律师吉扎维引发埃民众抗议示威,沙方一度关闭驻埃使领馆并召回大使。7月,穆尔西总统访问沙特。8月,穆尔西总统出席在沙特召开的伊斯兰合作组织峰会。2013年1月,穆尔西总统赴沙特出席第三届阿拉伯经济峰会。

  同叙利亚的关系 叙强烈反对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并于1978年9月同埃断交。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主动改善同叙关系。1989年12月27日,埃、叙两国正式复交。2000年7月,叙总统巴沙尔上台后,双方往来进一步密切。2005年,黎巴嫩总理哈里里遇害后,埃力劝叙从黎撤军,但反对对叙实施制裁。2008年10月,埃及对叙利亚和黎巴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表示欢迎。 2012年,穆尔西就任总统后,积极参与解决叙利亚危机,支持叙人民民主改革诉求,呼吁巴沙尔总统下台,同时主张政治解决危机,避免叙国家分裂和外部军事干涉。埃及倡议成立由埃、土耳其、伊朗、沙特组成的叙利亚问题“四国委员会”。叙利亚主要反对派组织“叙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总部和联合国—阿盟叙问题联合特别代表普拉希米的办公室均设在开罗。

  同约旦的关系 约旦政府曾因反对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于1979年4月1日与埃断交。1984年9月25日,约宣布与埃复交。近年来,埃、约在中东和谈等问题上保持协调,曾促成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并联合提出埃、约和平倡议等。2011年,约旦首相巴希特访埃。2012年12月,甘迪勒总理访约。

  同巴勒斯坦的关系 埃是最早支持巴事业的阿国之一。巴解组织成立后,埃即给予坚决支持。埃以媾和后,埃巴关系降到最低点,巴解驻开罗办事处被关闭。1987年11月,埃重新开放巴解驻开罗办事处。1988年11月巴宣布建国后,埃即宣布承认,巴解驻开罗办事处也随之升格为大使馆。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埃积极推动巴以和谈,促进巴内部和解,并呼吁国际社会向巴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08年12月加沙冲突爆发后,埃努力斡旋,推动哈马斯与以色列停火,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为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860号决议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埃及主办加沙重建国际会议,并召集巴各派在开罗举行多轮内部和解对话会。2010年,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多次访埃。2011年,阿巴斯、哈马斯领导人扎哈尔等分别访埃。5月,在埃及调解下,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埃签署和解协议。埃及政府重新开放连接加沙地带的拉法口岸。 2012年穆尔西就任总统后,阿巴斯、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马沙勒等分别访埃。11月,埃及促成以色列与加沙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达成停火协议。2013年1月,阿巴斯与哈马斯领导人马沙勒在开罗会晤。

  同伊拉克的关系 埃及曾是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最积极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埃伊关系密切,埃在伊有逾百万劳工。两伊停战后,埃同伊拉克、约旦、也门三国于1989年2月组成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并先后在四国首都举行过4次会议。 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埃坚决反对伊入侵科威特,同伊断交,并派4万军队参加美领导的海湾战争。埃近百万劳工大部分返埃。战后,埃积极呼吁解除对伊制裁,协助伊回归阿拉伯阵营。2000年11月,埃、伊恢复外交关系。分别向对方首都派驻代办级外交官,履行大使职责。 2003年美发动对伊拉克战争之前,埃反对美对伊动武。伊战结束后,埃强调应尽快结束外国军队对伊占领,主张联合国应在重建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强调维护伊主权和国家统一;号召伊各政治派别参与政治进程,呼吁停止暴力活动。2007年5月,埃及主办旨在促进伊拉克和平与重建的“伊拉克国际契约”部长级会议。2010年伊拉克副总统塔里克、阿迪勒等分别访埃。

  同苏丹的关系 苏丹是埃在非洲的最大邻国,历史联系密切。埃以和约签订后,苏丹是三个未同埃断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1995年6月,穆巴拉克总统在埃塞俄比亚参加非统首脑会议途中遇剌脱险后,指责苏丹为幕后策划者。1999年12月以来,埃苏关系逐渐缓和。埃为解决苏南北问题和达富尔问题积极斡旋,并参加非洲联盟向达尔富尔派出的维和部队。2010年,苏丹副总统塔哈访埃。2011年,埃及总理沙拉夫访问苏丹。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埃。同年7月,埃及表示希望南苏丹共和国成立可彻底结束苏丹长期内战,并派外长出席南苏丹成立庆典。2012年8月,苏丹外长库尔提访埃。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埃。

  同利比亚的关系 利比亚1969年“九·一”革命后的最初几年埃利关系较为密切。萨达特执政以后,双边关系冷淡,1977年两国发生边界武装冲突。萨达特访以后,双边关系迅速恶化并导致两国于1979年断交。1989年10月两国元首互访,结束了两国长期交恶史。1991年双方正式达成协议,取消边卡和海关,两国人员凭身份证自由往来。2010年穆巴拉克访问利比亚。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访埃。2011年8月22日,埃及正式承认利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国家代表。2012年8月,利比亚总理阿布杜·拉赫曼访埃。2013年3月,利比亚要求埃及立即移交36名卡扎菲时代官员。

  同伊朗的关系 1979年,埃伊关系因埃接纳被废黜的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埃避难而恶化,并于同年5月中断外交关系。两伊战争期间,埃支持伊拉克,埃伊关系继续紧张。海湾战争后,两国矛盾加剧。近年,埃伊关系出现改善势头,各层次往来与接触增多,两国利益代表处基本恢复断交前的使馆职能。2001年,伊外长哈拉齐两度访埃。2003年1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访埃,实现了两国元首自1979年以来首次会晤。埃关注伊朗核问题进展,表示伊有权和平利用核能,但不接受中东地区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谈判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埃及与伊朗恢复双边关系正常化的意愿均有所加强。2012年8月,穆尔西总统出席在德黑兰举行的第16届不结盟运动组织峰会并会见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013年2月,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出席在埃及举行的伊斯兰合作组织峰会。

  同土耳其关系 埃、土两国在中东、海湾等重大地区问题上有共同利益,两国经济、贸易和军事关系比较密切。埃及—土耳其自由贸易协定于2007年1月正式生效。2011年,土耳其总统居尔、总理埃尔多安先后访埃。 2012年9月,穆尔西总统访土。10月,埃、土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同以色列的关系 1980年2月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此后双方虽在交通运输、旅游、环保、农业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但总体关系受制于地区形势发展,比较冷淡。近年来,埃积极调解巴以冲突,推进巴以和谈。2010年,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总理内塔尼亚胡等分别访埃。2011年,内塔尼亚胡访埃。2011年埃及政局发生变化后,埃及军方承诺继续遵守埃以和约,以色列表示欢迎。8月,以军误杀数名埃及士兵,引发埃及大规模反以示威。9月,埃示威民众冲击以驻埃使馆,迫使以使馆人员紧急撤离。2012年3月,埃及议会通过决议,要求驱逐以驻埃大使并停止向以输送天然气。4月,埃及宣布停止向以供应天然气。2012年9月,埃及恢复向以派驻大使。11月,埃及促成以色列与加沙巴勒斯坦各武装派别达成停火协议。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与埃及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而且对埃国家安全特别是水资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非洲国家在埃及对外政策中占据突出位置。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更加强调埃的非洲属性,重视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埃及积极参与非洲事务,致力于非洲联盟建设。2010年,尼日尔、乌干达、马里、厄立特里亚、津巴布韦、刚果(金)、乍得、索马里、南非等非洲国家领导人分别访埃。2011年,加蓬总统、非盟主席等分别访埃。2012年7月,穆尔西总统出席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9月,甘迪勒总理访问埃塞俄比亚。10月,穆尔西总统访问乌干达。


非洲国家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   乍得  科摩罗  刚果(布)

  科特迪瓦   吉布提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埃塞俄比亚  厄立特里亚 加蓬   冈比亚   加纳   肯尼亚 莱索托  刚果(金)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卢旺达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舌尔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索马里  南非  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多哥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津巴布韦   苏丹    南苏丹

最后修改于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