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名人
名人
第225行: 第225行:
 
== 名人 ==
 
== 名人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年) 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富商,他靠发明炸药致富,还拥有一家制造加农炮的公司。要不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大概今天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富有的实业家:1888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竟看到了他自己的讣告。原来他的兄弟路德维格(Ludvig)去世后,一家法国报纸把他们俩搞混了,刊登出一则阿尔弗雷德的讣告。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博士于昨天去世,他靠发现更快杀害更多人的方法致富。”也许是考虑到历史可能会对他做出不正确评价,诺贝尔重新思考并重写了他的遗嘱。1895年,他签署了一份新遗嘱。在一段不到200个瑞典语单词的文字里,他表示要设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该奖项将授予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事业领域“为人类带来最大福祉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增设,它的正式名称是“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奖项,虽然获奖者常常颇具争议。它也是奖金额最高的奖项之一。奖金的确切数字会有变化,但近年来一直在一千万瑞典克朗(大约一百五十万美元)左右。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颁发外,其它奖项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后,诺贝尔奖得主还将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盛大宴会。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年) 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富商,他靠发明炸药致富,还拥有一家制造加农炮的公司。要不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大概今天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富有的实业家:1888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竟看到了他自己的讣告。原来他的兄弟路德维格(Ludvig)去世后,一家法国报纸把他们俩搞混了,刊登出一则阿尔弗雷德的讣告。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博士于昨天去世,他靠发现更快杀害更多人的方法致富。”也许是考虑到历史可能会对他做出不正确评价,诺贝尔重新思考并重写了他的遗嘱。1895年,他签署了一份新遗嘱。在一段不到200个瑞典语单词的文字里,他表示要设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该奖项将授予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事业领域“为人类带来最大福祉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增设,它的正式名称是“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奖项,虽然获奖者常常颇具争议。它也是奖金额最高的奖项之一。奖金的确切数字会有变化,但近年来一直在一千万瑞典克朗(大约一百五十万美元)左右。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颁发外,其它奖项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后,诺贝尔奖得主还将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盛大宴会。
 +
 
 +
[[文件:95185.jpg|left|thumb|180px|克里丝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摄影:Wikipedia Commons]]
 +
 
 +
  克里丝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1626-1689年) 年仅六岁就加冕瑞典女王,在位时间长达22年,直到因宗教、政治和个人原因而退位。她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一个男人占主导的世界里成了铁腕女王,还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艺术资助者和具有矛盾性格的女人。她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非常相似。退位后,克里丝蒂娜试图成为那不勒斯和波兰的女王,但是没有成功。她是被作为王子培养的女王。即位时,她像国王一样宣誓。她原先是一位路德教徒,后来皈依天主教。她是一位具有很多男性特质的女人,不愿遵从有关女人行为举止的传统习俗。顶住来自周围的压力,她拒绝结婚,并写道“她对婚姻有难以克服的厌恶情绪。”她经常一副男人装束。退位后,她扮作男性在丹麦游历(当时,对瑞典王室成员来讲,丹麦是一个危险之地)。她的男性化行为以及与一位女侍从官的亲密关系致使有关她性生活的流言四起,甚至有人猜测她的性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1965年,她的尸骨被挖掘出来以研究她的男性化行为是否有生理基础,但是测试结果仍然不确定。退位后,她在罗马度过了大部分的余生。葬在圣•皮得大教堂的女性只有四位,她是其中一位。克里丝蒂娜激发过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中包括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一部剧本《克里丝蒂娜》。1933年,由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扮演克里丝蒂娜女王的影片《瑞典女皇》(Queen Christina)上映,这是由一位瑞典偶像级电影明星来扮演另一位偶像级历史人物。
  
 
[[文件:95194.jpg|right|thumb|220px|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摄影:Roine Karlsson /Norstedts]]
 
[[文件:95194.jpg|right|thumb|220px|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摄影:Roine Karlsson /Norstedts]]
第245行: 第249行:
 
[[文件:95190.jpg|right|thumb|180px|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摄影:Susan Lenox /Wikipedia Commons]]
 
[[文件:95190.jpg|right|thumb|180px|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摄影:Susan Lenox /Wikipedia Commons]]
  
  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1905-1990年)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当她35岁退出影坛时,她的名气不降反升。她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纽约,避开媒体和影迷的关注。年轻时,葛丽泰•嘉宝(当时她名叫葛丽泰•格斯塔夫森)在斯德哥尔摩的堡卢伯格斯特洛百货公司(Paul U. Bergström)工作。 她第一次的银幕亮相是在为该百货商店拍的商业广告片上。之后,她进入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遇见了导演莫里斯•斯蒂勒(Maurice Stiller),他改了她名字,让她出演他正在筹拍的影片,从而被好莱坞发掘。她从拍无声电影起步,是仅有几位成功转型进入有声电影、进而踏入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星之一。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是以“嘉宝开口了!”这样的广告词做海报的。(她的第一句台词是:“给我一杯威士忌,加干姜水。宝贝儿,别太吝啬了。”另一部电影喜剧《尼诺契卡》(Ninotchka)的广告词是“嘉宝笑了!”但是,常让人们联想到她的是她在影片《大饭店》(Grand Hotel)中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别来烦我”(“I want to be alone,”)但她后来坚持认为她并未说过“别来烦我”;而是“请让我单独待一会儿”(“wanted to be left alone”)。据认为嘉宝拥有的是银幕上最完美的脸蛋之一。她最喜爱的摄影师、米高梅摄影部主管克拉伦斯•辛克莱•布尔为她拍了很多有名的肖像照片。在一次拍摄中,他把嘉宝的面孔重叠在希腊女神斯芬克司的图像上,将这两个神秘的人物合二为一。嘉宝死后,她的骨灰被运回斯德哥尔摩,安葬在森林公墓(Woodland Cemetery)。
+
  '''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1905-1990年)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当她35岁退出影坛时,她的名气不降反升。她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纽约,避开媒体和影迷的关注。年轻时,葛丽泰•嘉宝(当时她名叫葛丽泰•格斯塔夫森)在斯德哥尔摩的堡卢伯格斯特洛百货公司(Paul U. Bergström)工作。 她第一次的银幕亮相是在为该百货商店拍的商业广告片上。之后,她进入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遇见了导演莫里斯•斯蒂勒(Maurice Stiller),他改了她名字,让她出演他正在筹拍的影片,从而被好莱坞发掘。她从拍无声电影起步,是仅有几位成功转型进入有声电影、进而踏入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星之一。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是以“嘉宝开口了!”这样的广告词做海报的。(她的第一句台词是:“给我一杯威士忌,加干姜水。宝贝儿,别太吝啬了。”另一部电影喜剧《尼诺契卡》(Ninotchka)的广告词是“嘉宝笑了!”但是,常让人们联想到她的是她在影片《大饭店》(Grand Hotel)中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别来烦我”(“I want to be alone,”)但她后来坚持认为她并未说过“别来烦我”;而是“请让我单独待一会儿”(“wanted to be left alone”)。据认为嘉宝拥有的是银幕上最完美的脸蛋之一。她最喜爱的摄影师、米高梅摄影部主管克拉伦斯•辛克莱•布尔为她拍了很多有名的肖像照片。在一次拍摄中,他把嘉宝的面孔重叠在希腊女神斯芬克司的图像上,将这两个神秘的人物合二为一。嘉宝死后,她的骨灰被运回斯德哥尔摩,安葬在森林公墓(Woodland Cemetery)。
  
 
[[文件:95189.jpg|left|thumb|180px|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摄影:Gustaf Eneroth /Norstedts]]
 
[[文件:95189.jpg|left|thumb|180px|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摄影:Gustaf Eneroth /Norstedts]]
第253行: 第257行:
 
[[文件:95188.jpg|right|thumb|180px|兼电影、戏剧导演和作家于一身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摄影:National Library of Sweden]]
 
[[文件:95188.jpg|right|thumb|180px|兼电影、戏剧导演和作家于一身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摄影:National Library of Sweden]]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人,被誉为整个电影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母亲是卡琳•伯格曼(婚前为卡琳•沃凯布隆),父亲艾瑞克•伯格曼是瑞典教会牧师,后来成为国王教堂牧师。大约十岁时,他拥有了一盏“魔灯”,也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伯格曼童年时还拥有一个木偶剧院。他亲手制作小木偶,绘制布景,并编写剧本。事实上,他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中的一员。他们的姓氏已享誉天下,不需要教名的陪衬:“伯格曼”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其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大师,单是伯格曼所拍摄的电影数量就铸就了其电影生涯的独一无二。从处女作《危机》(1946)到《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他先后执导了四十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夏夜的微笑》(1953年,英国片名为《小丑之夜》)、《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沉默》(1963)和《假面》(1966)——都被认为是影坛的绝对经典之作。但是伯格曼的真正独特之处并助他闻名世界的是将电影这一大众媒介作为一种同样适用于描述一个有各种事件发生的有形世界和存在主义或心理学问题的极其个人的表达形式的能力——电影生来既是艺术,也是产业。除了电影艺术生涯,伯格曼也在剧院工作过,并且在瑞典国内外执导过不计其数的戏剧作品。事实上,还是一个年轻学生时的伯格曼是在剧院开始导演生涯的。他在这方面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伯格曼曾说:“他们必须得把我先从剧院里抬出来。”
+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人,被誉为整个电影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母亲是卡琳•伯格曼(婚前为卡琳•沃凯布隆),父亲艾瑞克•伯格曼是瑞典教会牧师,后来成为国王教堂牧师。大约十岁时,他拥有了一盏“魔灯”,也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伯格曼童年时还拥有一个木偶剧院。他亲手制作小木偶,绘制布景,并编写剧本。事实上,他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中的一员。他们的姓氏已享誉天下,不需要教名的陪衬:“伯格曼”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其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大师,单是伯格曼所拍摄的电影数量就铸就了其电影生涯的独一无二。从处女作《危机》(1946)到《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他先后执导了四十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夏夜的微笑》(1953年,英国片名为《小丑之夜》)、《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沉默》(1963)和《假面》(1966)——都被认为是影坛的绝对经典之作。但是伯格曼的真正独特之处并助他闻名世界的是将电影这一大众媒介作为一种同样适用于描述一个有各种事件发生的有形世界和存在主义或心理学问题的极其个人的表达形式的能力——电影生来既是艺术,也是产业。除了电影艺术生涯,伯格曼也在剧院工作过,并且在瑞典国内外执导过不计其数的戏剧作品。事实上,还是一个年轻学生时的伯格曼是在剧院开始导演生涯的。他在这方面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伯格曼曾说:“他们必须得把我先从剧院里抬出来。”
  
 
[[文件:95187.jpg|left|thumb|180px|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摄影:Wikipedia Commons]]
 
[[文件:95187.jpg|left|thumb|180px|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摄影:Wikipedia Commons]]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年) 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伟大的电影明星之一。她最著名的角色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的伊尔莎(Elsa),与她演对手戏的是饰演里克(Rick)的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她也和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过几部电影,其中最出色的是《美人计》(Notorious),由她和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联合主演。她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奖。当她背着丈夫投入当时也是已婚的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的怀抱时,她的演艺事业一度因大丑闻而举步维艰。一位美国参议员谴责褒曼,说她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力。”(罗塞里尼和褒曼的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后来也成了演员)。她的成功归因于天生丽质和表演天赋的完美结合。年轻时,她获得过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奖学金,但她只在那里学习了一年,之后片约不断,这使她离开了学校。据好莱坞的传闻,她的重大转机来得很富有戏剧性:一位电梯工的瑞典父母看过她早期出演的一部影片,对他们的儿子说她演得很棒;而这位电梯工工作的公寓大楼里碰巧住着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他又把他父母的评价转述给《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后来塞尔兹尼克观看了那部影片,认可了褒曼的明星气质,于是把她带到了好莱坞。“我的整个演艺生涯都要归功于那个年轻的电梯工”,后来她说。1999年,美国电影协会编制了20世纪最伟大女演员排名表,褒曼名列第四,位于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之后,恰巧排在她的瑞典同胞葛丽泰•嘉宝之前。
+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年) 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伟大的电影明星之一。她最著名的角色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的伊尔莎(Elsa),与她演对手戏的是饰演里克(Rick)的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她也和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过几部电影,其中最出色的是《美人计》(Notorious),由她和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联合主演。她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奖。当她背着丈夫投入当时也是已婚的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的怀抱时,她的演艺事业一度因大丑闻而举步维艰。一位美国参议员谴责褒曼,说她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力。”(罗塞里尼和褒曼的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后来也成了演员)。她的成功归因于天生丽质和表演天赋的完美结合。年轻时,她获得过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奖学金,但她只在那里学习了一年,之后片约不断,这使她离开了学校。据好莱坞的传闻,她的重大转机来得很富有戏剧性:一位电梯工的瑞典父母看过她早期出演的一部影片,对他们的儿子说她演得很棒;而这位电梯工工作的公寓大楼里碰巧住着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他又把他父母的评价转述给《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后来塞尔兹尼克观看了那部影片,认可了褒曼的明星气质,于是把她带到了好莱坞。“我的整个演艺生涯都要归功于那个年轻的电梯工”,后来她说。1999年,美国电影协会编制了20世纪最伟大女演员排名表,褒曼名列第四,位于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之后,恰巧排在她的瑞典同胞葛丽泰•嘉宝之前。
 +
 
 +
[[文件:95186.jpg|left|thumb|180px|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摄影:Leif Hansen /Norstedts]]
 +
 
 +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1978年-  ) 瑞典近几年涌现的最成功的年轻作家之一。他因表现瑞典当代社会的另一面而闻名。他先是在巴黎学习经济学,之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当实习生。他因《一只红眼》(One Eye Red,2003年出版)而崭露头角。该书在瑞典的销量突破二十万册,成为2004年最畅销平装书。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哈斯姆(Hassim),15岁,来自一个移民家庭。他努力寻找一条既能融入瑞典社会又能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道路。为了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哈斯姆的父亲把家从移民聚居的斯德哥尔摩郊区搬到市中心。但是,正如霍米利在其网站上所描写的,哈斯姆“觉得他的父亲开始迷失方向,丧失信念,放弃了奋斗。哈斯姆想恢复移民的荣誉感,但发现这并不像他想得那么容易。他梦想着成为具有革命精神的超级移民—思想领袖—能给他的群体带来重建的自豪感。
 +
 
 +
  这篇小说经过改编已被搬上舞台和电影银幕。从那以后霍米利接连获奖,其中包括瑞典最佳文学处女作布罗斯奖(Borås Prize)、瑞典电台小说奖(Swedish Radio’s Novel Prize)和佩尔•乌拉夫•恩奎斯特极具潜质年轻作家奖(Per Olov Enquist)。霍米利的父亲是突尼斯人,他的母亲是瑞典人。霍米利还写过几部戏剧,曾是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常驻作家。他的第二部长篇《蒙特柯尔》(Montecore),于2006年出版,获得评论界广泛的好评。他的作品常常触及身份主题:“许多人希望我‘表明身份’,明确自己究竟是哪国人,但是我不会那样做”,他说,“我是北非-瑞典身份。”
  
 
== 外交 ==
 
== 外交 ==

2013年4月1日 (一) 18:00的版本





  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半部。西邻挪威,边境长1619公里;东北接芬兰,边境长586公里;东临波罗的海,西南濒北海,同丹麦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181公里,领海12海里。地形狭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陵。湖泊约10万个,可通航河流较少。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平均气温1月北部-16℃,南部-0.7℃;7月北部14.2℃,南部17.2℃。

  公元11世纪初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397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1654至1719年为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未参战。


基本国情

  国名 瑞典(Sweden)。

  国旗 为蓝色,黄色十字略向左侧。蓝、黄颜色来自瑞典皇徽的颜色。

  国徽 国徽为斗篷式,饰有王冠的蓝盾被黄十字一分为四:左上和右下部绘有3顶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绘有戴王冠的金狮。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蓝、银白、红三色斜纹和一个金瓶组成;右面绘有一个城堡式的钟楼和一只金鹰。蓝盾两旁是金狮,下端为勋章。小国徽为一带王冠的蓝盾,盾面上3顶金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也象征着当年组成卡尔马联盟的丹麦、瑞典和挪威。

  国歌 《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

  面积 449964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1个省和289个市。省长由政府任命,市级领导机构由选举产生,省、市均有较大自主权。

  人口 948万。90%为瑞典人。外国移民及其后裔约100万人,北部萨米族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瑞典语。90%的国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首都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市区人口86万,全年平均气温6.7℃。

  国家元首 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1973年9月15日即位。

  重要节日 国庆日:6月6日

  国鸟 乌鸫(百舌)

  国石 水晶

历史

  瑞典国家形成于公元11世纪。1397年瑞典被并入丹麦控制的卡尔马联盟。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17世纪瑞典成为称霸欧洲北部的强国。18世纪初开始衰落,丧失了大部分海外领地。1809年,瑞典控制下的芬兰被并入俄国。1814年从丹麦手中取得挪威。1905年,挪威脱离瑞典独立,现代瑞典王国的版图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均保持中立。二战后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瑞典自国家形成至今一直实行君主制政体,从未成立过共和国。

  中国发明文字之后很久,斯堪的纳维亚才开始引进文字。瑞典人生活的早期记载可见于考古记录。大量描绘了小木船、带着弓箭的猎人和驯鹿等野生动物的石刻遗迹遍布全国。他们生存的其他印迹却几乎没有留下,除了石制墓碑和农田界墙。

  瑞典宗族斗争持续了1000多年,当时还没有建立国家或中央政府。但国际贸易繁荣发展:维京人从现在的瑞典所在地以及丹麦和挪威西行,最终到达美洲新大陆,南行至地中海,东行至里海。

  11世纪时瑞典成为基督教国家,至今依然如是。这一时期瑞典加速发展,成为现代国家,实行了法治,废除了农奴制,完善了立法,如禁止对妇女使用暴力。

  14世纪末,瑞典和丹麦、挪威组成联盟,不过联盟并未持续很长时间。为了取得独立,伟大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进行了斗争,摆脱了与罗马天主教堂的关系,宣告瑞典进入近代社会。与众多邻国交战之后,瑞典成为一大强国,甚至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了帝国。

  18世纪末,瑞典开始工业化进程。至一战时,全球对木浆、钢铁、滚珠轴承的需求增大,这使原材料丰富的瑞典获益颇丰。在此之前,瑞典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个贫穷的农业国。全球需求所带来的财富为瑞典成为声名卓著的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无需战后重建,才得以有今天的地位,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相对富裕的国家之一。



政治

  2010年9月,瑞典举行大选,温和联合党、人民党、中间党、基督教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当前政局总体平稳。四党联合政府谨慎施政,坚持稳健的财政和经济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努力改善福利。由于在议会居少数地位,政府在预算、医疗改革、税收等重大问题上不得不寻求与反对党达成妥协。同时,执政联盟各党在核能使用、青年就业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政府施政受到多方掣肘。

宪法

  现行宪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订)、王位继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订)和新闻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个基本法组成。此外还有议会组织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订)。宪法规定瑞典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作为国家象征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能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由普选产生。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国王的长子女是法定王位继承人。

议会

  一院制,共349名议员,议员经普选产生,任期四年。议会组织法规定,政党在大选中需获得全国选票的4%或一个选区的12%才能进入议会。本届议会于2010年9月选出,由温和联合党、人民党、中间党、基督教民主党组成的中右联盟获得议会349席中的173席,社会民主党为首的左翼政党占156席,极右翼的瑞典民主党获20席。议长为佩尔·韦斯特贝里(Per Westerberg),温和联合党。

政府

  现政府于2010年10月6日组成。政府设12个部,包括首相在内共24名阁员。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Fredrik Reinfeldt,温和联合党);副首相兼教育大臣扬•比约克隆德(Jan Björklund,人民党);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Carl Bildt,温和联合党);欧盟事务大臣比吉塔•乌尔松(Birgitta Ohlsson,人民党),女;司法大臣贝特里斯•阿斯克(Beatrice Ask,温和联合党),女;移民事务大臣图比亚斯•比尔斯特伦(Tobias Billström,温和联合党);外援大臣古尼拉•卡尔松(Gunilla Carlsson,温和联合党),女;贸易大臣埃娃•比约琳(Eva Björling,温和联合党),女;国防大臣卡琳•恩斯特伦(Karin Enström,温和联合党),女;社会事务大臣约兰•黑格隆德(Göran Hägglund ,基民党);儿童和老年护理事务大臣玛丽亚•拉尔松(Maria Larsson,基民党),女;民事和住宅事务大臣斯特芬·阿特法尔(Stefan Attefall,基民党);社会保障事务大臣乌尔夫•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温和联合党);财政大臣安德士•博里(Anders Borg,温和联合党);金融市场大臣彼得•诺曼(Peter Norman,温和联合党);平等事务大臣兼副教育大臣尼阿姆库•萨布尼(Nyamko Sabuni,人民党),女;农村事务大臣埃斯基尔•埃兰德松(Eskil Erlandsson,中间党);环境大臣列娜•艾克(Lena Ek,中间党);工商大臣安妮•略夫(Annie Lööf,中间党),女;信息技术和能源大臣安娜-卡琳•哈特(Anna-Karin Hatt,中间党),女;基础设施事务大臣卡塔琳娜•埃尔姆赛特-斯维德(Catharina Elmsäter-Svärd,温和联合党),女;文化和体育事务大臣列娜•安德松•丽列罗斯(Lena Adelsohn Liljeroth,温和联合党),女;劳动市场大臣希列维•恩斯特伦(Hillevi Engström,温和联合党),女;融合事务大臣兼副劳动市场大臣埃里克•乌伦哈格(Erik Ullenhag,人民党)。

司法机构

  法院分三级:最高法院、6所中级(上诉)法院、72所初审法院,此外另设28所行政法院。皇家最高法院由16名政府任命的终身法官组成,现任院长玛丽安娜·隆蒂尤斯(Marianne Lundius)。全国设国家检察院、6个中级检察院、38个区级检察院和11个专司经济犯罪的检察院。国家检察长由政府任命,现为安德士·佩尔克莱夫(Anders Perklev)。设有独立监察官,对议会负责,监督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现任总监察官塞西利亚·诺登费尔特(Cecilia Nordenfelt)。

政党

  主要政党有:

  温和联合党(Moderata Samlingspartiet):亦称保守党,1904年成立。现有党员5.5万人。主张坚持私有制和为企业减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张加入北约。主席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Fredrik Reinfeldt)。

  人民党(Folkpartiet Liberalerna):亦称自由党,1934年成立。现有党员1.8万人。主张自由竞争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主席扬·比约克隆德(Jan Björklund)。

  中间党(Centerpartiet):1913年成立,原名农民协会,1958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4.3万人。代表农场主和家庭农户利益。反对加入欧盟和北约、反对中央集权,强调环保。主席安妮·略夫(Annie Lööf,女)。

  基督教民主党(Kristdemokratiska Partiet):1964年成立,原名基督教社会民主党,1996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2.3万人。坚持基督教价值观、重视家庭。主席约兰·海格隆德(Göran Hägglund)。

  社会民主工党(Socialdemokratiska Arbetarpartiet):简称社民党。1889年成立。瑞典第一大政党,曾长期执政。现有党员10万人。主张保持和发展福利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席斯蒂凡·略夫文(Stefan Löfven,男)。

  环境党(Miljöpartiet de Gröna):1981年9月成立。现有党员9千人。强调环保,主张关闭核电站,反对加入欧元区。实行集体领导制,主要领导人玛丽亚·维特斯特朗(女,Maria Wetterstrand)和彼得·埃里克松(Peter Eriksson)。

  左翼党(Vänsterpartiet):1917年成立。原名左翼党-共产党人,1990年改为现名。党员1.1万。要求缩短工时、重视妇女权利、反对加入欧盟。主席拉什·奥利(Lars Ohly)。

  瑞典民主党(Sverigedemokraterna),在野党。1988年成立。党员5800余人。具有民粹主义色彩,要求政府实行更加严格的移民政策。2010年首次进入全国议会。主席吉米·奥克松(Jimmie Åkesson)。

重要人物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国王。1946年4月30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66年高中毕业后在部队接受军事训练,1968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进修。1973年9月15日即位。爱好体育运动。1976年6月与德国人希尔维亚结婚。有二女一子,长女维多利亚公主为王储。1981年9月和2006年7月偕王后访华,2008年出席北京奥运会,2010年5月出席上海世博会,11月随瑞典皇家工程院科技考察团访华,2011年2月和王后因私访沪。

  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 首相。1965年生,经济学家。1990年当选温和联合党斯德哥尔摩青年联盟主席,1991年当选议会议员,1992-1995年出任温和党青年联盟主席,并当选温和党中央执委。1994年任议会金融委员会委员。2001年当选议会法律委员会主席。2003年5月被推举为党主席。2006年9月17日领导温和党赢得大选,10月出任首相,2010年大选连任。已婚,有两子一女。

  佩尔•韦斯特贝里 议长。1951年生,经济学家。温和党人,1979年当选议员。1991至1994年任工商大臣,并先后担任议会工商委员会主席、环境及农业委员会主席、交通委员会副主席,为瑞议会欧盟委员会成员。2003年当选议会第一副议长。2006年10月出任议长,2010年大选连任。已婚,有4个子女。


经济

  经济发达。20世纪90年代初受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出现衰退,1994年经济开始回升,此后大力发展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经济一直保持2%-4%的增长速度。2008年以来,瑞典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经济增长下降、实体经济遭受冲击、市场信心持续疲弱、企业倒闭增多、失业率上升等不利局面。2009年起经济企稳回升。

  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4950 亿克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9万克朗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9%

  货币名称:瑞典克朗(Svensk krona)1克朗=100奥尔

  汇率:1美元=6.78克朗

  通货膨胀率:1.9%

  失业率:7.5%

资源

  铁矿、森林和水力是瑞典三大资源。已探明铁矿储量36.5亿吨,系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铀矿储量25至3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54%,蓄材26.4亿立方米。平年可利用的水力资源有2014万千瓦(1760亿千瓦时),已开发81%。此外,北部和中部地区有硫、铜、铅、锌、砷等矿,储量不大。

工业

  工业发达,主要有矿业、机械制造业、森林及造纸工业、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电信、食品加工等。2010年从业人员75.9万人,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7%。

农业

  全国耕地面积共264.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2010年农、林、牧、渔从业者约22万人,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4%。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其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粮食、肉类、蛋和奶制品自给有余,蔬菜、水果主要靠进口,农产品自给率达80%以上。

服务业

  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约328万人,主要分布在医疗护理、商业、运输通讯、金融、企业服务、教育、科研、公共行政部门、个体、文化服务及家庭服务等领域。2010年服务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

旅游业

  旅游业稳定发展,2010年共接待外国旅客约775万人次。主要旅游地有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部自然保护区、南部的哥德堡市和斯考奈省。

交通运输

  铁路:2010年总长1.28万公里。2010年客运量1.75亿人次,货运量5581万吨。

  公路:2010年总长21.6万公里,其中有国道、省道13.9万公里。2010年公路货运量3.5亿吨。2010年有轿车433.5万辆,公共汽车1.6万辆、卡车52.7万辆、拖拉机32万辆、摩托车27.8万辆。

  水运:2010年有商船428艘,总吨位451万吨;全国港口吞吐量1.84亿吨;内河航运居次要地位,总长640公里。

  空运:北欧航空公司(SAS)为瑞典、丹麦和挪威共有,瑞典占3/7股份,现有飞机255架;此外瑞还有安德森商业航空公司(Andersson Business Jet AB)、商业喷气公司(BussnessJet)等小型从事商业旅行服务和国内短途旅行的航空公司十余个。2009年全国机场进出港2550万人次;货运量14.1万吨。

对外贸易

  外贸依存度较高,2010年对外贸易额3388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0%,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出口商品主要有:各类机械、运输通讯设备、化工及医药产品、纸张纸浆、造纸设备、铁矿石、家用电器、能源设备、石油制品、天然气和纺织品等。

对外投资

  1989年正式取消外汇管制。主要投资对象是美国和欧洲国家,截止2010年瑞典对外投资24230亿克朗。

外国资本

  近年来瑞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了大量外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北欧邻国。截止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3390亿克朗。

对外援助

  2010年瑞外援额为45.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主要受援国是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刚果、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尼加拉瓜、墨西哥、阿富汗、越南、巴勒斯坦、前南地区、波黑、洪都拉斯、孟加拉国等。

著名公司

  2011年排名世界500强的瑞典重要公司(单位:亿美元):

  沃尔沃汽车公司(Volvo)

  大瀑布能源公司(Vattenfall)

  爱立信公司(Ericsson)

人民生活

  生活水平较高。16至84岁人口中,89%的人拥有家庭电脑,58%的人上因特网,87%的人使用手机(9至79岁人口中)。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达。2008年共有医生4.3万人,护士14.8万人。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9岁和81岁,老龄化较严重。


军事

  奉行军事不结盟政策。和平时期注重包括军事防务、民防、经济防务和心理防务的总体国防建设。国王为全国武装力量最高代表。三军总司令负责提出军事战略,领导部队训练,指挥全军作战。全国划分为四个军区。2011年7月1日,瑞典取消实行100多年的义务兵役制,开始实行募兵制。常规军总兵力2.5万人,预备役6.1万人。2011年国防开支为67亿美元。军工发达,80%的军事物资可自己生产。三军总司令斯维克·约兰松(Sverker Göranson)上将。


文化

  文化生活较丰富。全国有专业和公共图书馆389个,各类博物馆241个,电影院823所。年产40部电影。

新闻出版

  年出版图书近1.6万多种,日报170种,总发行量超过450万份。主要报纸有《每日新闻》、《瑞典日报》、《晚报》等。新闻媒体有瑞典通讯社,1921年创立,为半官方新闻机构。下设瑞典全国广播电台、瑞典电视台和教育台。

教育

  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在校生89.2万,高中在校生39.5万。全国有各类高校47所(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艺术类院校9所),在校学生41万人,教师15万人。护理高等学校5所。2011年政府科教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6.7%。

  著名高校有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皇家工学院等。


科研

  科研较发达。全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家资助的全国各级高校、专业研究所、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以及企业资助的下属研发部门。科研开发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开展研发项目约5000多个。




体育

  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丰富,网球、冰球、乒乓球、足球、手球、高尔夫球、赛马等竞技项目普及并有较高水平,全国约有2.7万个体育协会和俱乐部。


名人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年) 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富商,他靠发明炸药致富,还拥有一家制造加农炮的公司。要不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大概今天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富有的实业家:1888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竟看到了他自己的讣告。原来他的兄弟路德维格(Ludvig)去世后,一家法国报纸把他们俩搞混了,刊登出一则阿尔弗雷德的讣告。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博士于昨天去世,他靠发现更快杀害更多人的方法致富。”也许是考虑到历史可能会对他做出不正确评价,诺贝尔重新思考并重写了他的遗嘱。1895年,他签署了一份新遗嘱。在一段不到200个瑞典语单词的文字里,他表示要设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该奖项将授予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事业领域“为人类带来最大福祉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增设,它的正式名称是“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奖项,虽然获奖者常常颇具争议。它也是奖金额最高的奖项之一。奖金的确切数字会有变化,但近年来一直在一千万瑞典克朗(大约一百五十万美元)左右。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颁发外,其它奖项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后,诺贝尔奖得主还将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盛大宴会。

克里丝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摄影:Wikipedia Commons

  克里丝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1626-1689年) 年仅六岁就加冕瑞典女王,在位时间长达22年,直到因宗教、政治和个人原因而退位。她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一个男人占主导的世界里成了铁腕女王,还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艺术资助者和具有矛盾性格的女人。她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非常相似。退位后,克里丝蒂娜试图成为那不勒斯和波兰的女王,但是没有成功。她是被作为王子培养的女王。即位时,她像国王一样宣誓。她原先是一位路德教徒,后来皈依天主教。她是一位具有很多男性特质的女人,不愿遵从有关女人行为举止的传统习俗。顶住来自周围的压力,她拒绝结婚,并写道“她对婚姻有难以克服的厌恶情绪。”她经常一副男人装束。退位后,她扮作男性在丹麦游历(当时,对瑞典王室成员来讲,丹麦是一个危险之地)。她的男性化行为以及与一位女侍从官的亲密关系致使有关她性生活的流言四起,甚至有人猜测她的性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1965年,她的尸骨被挖掘出来以研究她的男性化行为是否有生理基础,但是测试结果仍然不确定。退位后,她在罗马度过了大部分的余生。葬在圣•皮得大教堂的女性只有四位,她是其中一位。克里丝蒂娜激发过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中包括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一部剧本《克里丝蒂娜》。1933年,由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扮演克里丝蒂娜女王的影片《瑞典女皇》(Queen Christina)上映,这是由一位瑞典偶像级电影明星来扮演另一位偶像级历史人物。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摄影:Roine Karlsson /Norstedts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1907-2002年) 瑞典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也是最受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最著名的作品当属《长袜子皮皮》(Pippi Longstocking),讲述一个假小子式的女孩,她具有超人的力量,一头红发,翘着两根扎眼的小辫子。皮皮的奇遇经过改编已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而且还被编排成芭蕾舞剧,首演于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林格伦的作品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很受欢迎的人物,如埃米尔(Emil),一个住在伦纳贝尔镇(Lönneberga)的淘气男孩;狮心兄弟(The Brothers Lionheart)和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Karlsson-on-the-Roof),他背上的螺旋桨可以带着他在斯德哥尔摩低空飞行。林格伦自己的经历也象一部小说:她1907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的乡村,很年轻时就成了单身母亲。由于没有能力抚养儿子,她在斯德哥尔摩工作时,就将孩子寄养在丹麦的一户人家里。后来她结婚了,又把儿子接回到瑞典和她一起生活。她的第一部儿童作品《长袜子皮皮》在比赛中获奖,并于1945年出版,她由此崭露头角。她继续笔耕,进而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也变得极为富有。但巨大的成功也给她带来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当她纳税率高达102%的事实曝光后,她被卷入了政治,因为暴露了当时瑞典的重税制,从而部分导致已执政四十多年的社会民主党倒台。当她2002年以94岁高龄逝世时,瑞典政府设立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这是世界上奖金额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五百万瑞典克朗。这个奖每年颁发给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年)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得他成为被描绘在瑞典钞票上的瑞典人之一。你可以在100克朗的纸币上看到林奈,他身旁有一朵正在接受蜜蜂授粉的花。林奈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他因创建动植物分类系统的双名制而著称—所有生物都以这种方式命名。前面是属名或科名,始终大写;后面是种名,小写。比如,人类的学名是Homo sapiens(智人)。林奈承继了其父亲对植物的兴趣(他本人的姓就是来自一种植物,他父亲受椴树的启发起了这个家族姓名)。林奈四处游历,收集种籽和标本,后回到乌普萨拉在大学教授植物学。直到今天,林奈花园仍然是乌普萨拉最吸引游人的名胜之一。这个花园最早建于1655年,后来林奈重新设计,现在看起来像是18 世纪风格,支杆上挂着一些小木箱,原先用作驯化猴子的住屋。花园里还保留着林奈住过和工作过多年的房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把六处与林奈有关的旧址,包括这花园和住房,列为世界遗址(World Heritage Sites),以肯定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林奈把系统生物学转化为——一门带有哲学、系统学和分类细则的科学,与法律、神学和哲学这些学科并驾齐驱。”摄氏温标体系的流行也可归功于林奈,这是对林奈多项成就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补充说明。安德斯•摄尔西乌斯(Anders Celsius),乌普萨拉大学的天文学家,首创温度计量的标度,但是他把零度作为水的沸点,把一百度定为水的冰点。林奈将两者互相置换。

科林•诺特利(Colin Nutley),摄影:Jan Erik Henriksson /Scanpix

  科林•诺特利(Colin Nutley)(1944年- ) 出生于英国,以电视平面造型设计师起步;后来当电影导演,主要在瑞典拍片,并取得了成功。他与瑞典的联系始于1983年,那年他在拍摄《安妮卡》(Annika),这是一部关于瑞典姑娘在英国打工的英国浪漫电视剧。后来,诺特利涉足编剧、制作和导演故事片等领域,其中许多影片是以瑞典为背景,而且是由他妻子、瑞典女演员海伦娜•伯格斯托姆(Helena Bergström)主演。“当你由外往里看时,更容易看清楚一个国家—它的文化,它的风俗习惯,”他这样说道。诺特利的影片在瑞典电影节上多次获奖,其中三部影片—《天使之屋》(House of Angels)、《最后一支舞曲》(The Last Dance)以及《阳光灿烂的女人》(Under the Sun)代表瑞典参赛,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在诺特利导演的众多影片中,有两部是由瑞典最成功的惊悚小说作家丽莎•马克隆德(Liza Marklund)的作品改编而成。不过并非所有的电影都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背景的。2004年上映的《希巴女王的珍珠》(The Queen of Sheba's Pearls)是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一次回归—虽然这部电影仍由海伦娜•伯格斯托姆主演。诺特利所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也许是他早期的一部影片:《天使之屋》(首映于1992年)。影片是以一名骑自行车者被正在听阿巴乐队(ABBA)音乐的司机撞死为开端的。在《纽约时报》上,电影评论家珍妮特•马斯林(Janet Maslin)把这部影片评论为:“一部离奇而有趣的瑞典喜剧(很明显,这样的形容并不矛盾)”。其续集《天使之屋第二季》于1994年上映,而第三集2010年筹拍。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öld),摄影:UN Photo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öld,1905-1961年) 瑞典外交家,也是第二位联合国秘书长,在非洲坠机事故中丧生。他是唯一一位在任期间逝世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去世后,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而也成为死后被追授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人。约翰•肯尼迪总统(John F. Kennedy)公开赞扬道:“我现在知道,与他相比,我很渺小。他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哈马舍尔德来自于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曾是瑞典总理,一个兄弟曾是内阁部长。在1953年成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前,哈马舍尔德在银行和政府内担任各种要职。他为缓和中东局势、朝鲜战争后帮助被中国囚禁的美国飞行员安全获释。在他逝世的1961年,他正努力在刚果交战派系之间进行停火调解。他的飞机坠落于今天的赞比亚,但是坠机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没有确定。因此,有人猜测坠机并不是意外事故,哈马舍尔德实际上是被暗杀的。去世后,哈马舍尔德的文集《标记》(Markings)出版。书中收录了他二十岁以来保存的日记和笔记。《纽约时报》评论道:“这也许是本世纪出版的最伟大的个人心灵独白”。文字中透出的崇高境界和深刻哲理使得职业外交家哈马舍尔德的书格外与众不同。“千万别在登顶之前测量山的高度”,他写道,“不然你就不知道它其实很低”。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摄影:Susan Lenox /Wikipedia Commons

  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1905-1990年)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当她35岁退出影坛时,她的名气不降反升。她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纽约,避开媒体和影迷的关注。年轻时,葛丽泰•嘉宝(当时她名叫葛丽泰•格斯塔夫森)在斯德哥尔摩的堡卢伯格斯特洛百货公司(Paul U. Bergström)工作。 她第一次的银幕亮相是在为该百货商店拍的商业广告片上。之后,她进入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遇见了导演莫里斯•斯蒂勒(Maurice Stiller),他改了她名字,让她出演他正在筹拍的影片,从而被好莱坞发掘。她从拍无声电影起步,是仅有几位成功转型进入有声电影、进而踏入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星之一。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是以“嘉宝开口了!”这样的广告词做海报的。(她的第一句台词是:“给我一杯威士忌,加干姜水。宝贝儿,别太吝啬了。”另一部电影喜剧《尼诺契卡》(Ninotchka)的广告词是“嘉宝笑了!”但是,常让人们联想到她的是她在影片《大饭店》(Grand Hotel)中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别来烦我”(“I want to be alone,”)但她后来坚持认为她并未说过“别来烦我”;而是“请让我单独待一会儿”(“wanted to be left alone”)。据认为嘉宝拥有的是银幕上最完美的脸蛋之一。她最喜爱的摄影师、米高梅摄影部主管克拉伦斯•辛克莱•布尔为她拍了很多有名的肖像照片。在一次拍摄中,他把嘉宝的面孔重叠在希腊女神斯芬克司的图像上,将这两个神秘的人物合二为一。嘉宝死后,她的骨灰被运回斯德哥尔摩,安葬在森林公墓(Woodland Cemetery)。

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摄影:Gustaf Eneroth /Norstedts

  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1948年- )  世界畅销书作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瑞典警察库尔特•瓦兰德(Kurt Wallander)的系列小说。他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以瑞典南部海滨伊斯塔小镇(Ystad)为背景的。他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惊叹: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 瓦兰德系列小说被搬上瑞典银幕,也被成功改编成由肯尼斯•布莱纳 (Kenneth Branagh)主演的英语版影片。不过,曼凯尔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如果他真的遇上自己笔下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会喜欢他。他告诉《泰晤士报》,“如果瓦兰德活着,我们不会成为朋友”。然而,他也承认,他们年龄相仿,并且都喜欢意大利歌剧。曼凯尔也是一个剧作家,每年往返于瑞典和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他是马普托“阿维尼达歌剧院”(Teatro Avenida)的艺术总监。他的妻子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女儿。他说他曾经和伯格曼谈论过他备受指责的塑造忧郁性格的手法:“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人物性格忧郁,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忧郁。我曾经和伯格曼谈起人们经常指责他把电影拍得太忧伤。对此我们这两个为大家所熟知的瑞典人会开怀大笑。我们并不忧郁,我们是爱笑的人。”不过,读瓦兰德系列小说时,确实会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悲伤。《舞蹈教练的归来》(The Return of the Dancing Instructor)中就有一个典型的瓦兰德式场景:“他走出轿车,深深吸入了一口清新然而冰凉的空气。风呼啸着刮过树稍。这就是瑞典,他想。树,风和寒冷。草地和苔藓。一个孤独的人在森林中。”

兼电影、戏剧导演和作家于一身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摄影:National Library of Sweden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人,被誉为整个电影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母亲是卡琳•伯格曼(婚前为卡琳•沃凯布隆),父亲艾瑞克•伯格曼是瑞典教会牧师,后来成为国王教堂牧师。大约十岁时,他拥有了一盏“魔灯”,也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伯格曼童年时还拥有一个木偶剧院。他亲手制作小木偶,绘制布景,并编写剧本。事实上,他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中的一员。他们的姓氏已享誉天下,不需要教名的陪衬:“伯格曼”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其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大师,单是伯格曼所拍摄的电影数量就铸就了其电影生涯的独一无二。从处女作《危机》(1946)到《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他先后执导了四十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夏夜的微笑》(1953年,英国片名为《小丑之夜》)、《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沉默》(1963)和《假面》(1966)——都被认为是影坛的绝对经典之作。但是伯格曼的真正独特之处并助他闻名世界的是将电影这一大众媒介作为一种同样适用于描述一个有各种事件发生的有形世界和存在主义或心理学问题的极其个人的表达形式的能力——电影生来既是艺术,也是产业。除了电影艺术生涯,伯格曼也在剧院工作过,并且在瑞典国内外执导过不计其数的戏剧作品。事实上,还是一个年轻学生时的伯格曼是在剧院开始导演生涯的。他在这方面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伯格曼曾说:“他们必须得把我先从剧院里抬出来。”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摄影:Wikipedia Commons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年) 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伟大的电影明星之一。她最著名的角色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的伊尔莎(Elsa),与她演对手戏的是饰演里克(Rick)的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她也和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过几部电影,其中最出色的是《美人计》(Notorious),由她和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联合主演。她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奖。当她背着丈夫投入当时也是已婚的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的怀抱时,她的演艺事业一度因大丑闻而举步维艰。一位美国参议员谴责褒曼,说她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力。”(罗塞里尼和褒曼的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后来也成了演员)。她的成功归因于天生丽质和表演天赋的完美结合。年轻时,她获得过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奖学金,但她只在那里学习了一年,之后片约不断,这使她离开了学校。据好莱坞的传闻,她的重大转机来得很富有戏剧性:一位电梯工的瑞典父母看过她早期出演的一部影片,对他们的儿子说她演得很棒;而这位电梯工工作的公寓大楼里碰巧住着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他又把他父母的评价转述给《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后来塞尔兹尼克观看了那部影片,认可了褒曼的明星气质,于是把她带到了好莱坞。“我的整个演艺生涯都要归功于那个年轻的电梯工”,后来她说。1999年,美国电影协会编制了20世纪最伟大女演员排名表,褒曼名列第四,位于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之后,恰巧排在她的瑞典同胞葛丽泰•嘉宝之前。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摄影:Leif Hansen /Norstedts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1978年-  ) 瑞典近几年涌现的最成功的年轻作家之一。他因表现瑞典当代社会的另一面而闻名。他先是在巴黎学习经济学,之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当实习生。他因《一只红眼》(One Eye Red,2003年出版)而崭露头角。该书在瑞典的销量突破二十万册,成为2004年最畅销平装书。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哈斯姆(Hassim),15岁,来自一个移民家庭。他努力寻找一条既能融入瑞典社会又能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道路。为了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哈斯姆的父亲把家从移民聚居的斯德哥尔摩郊区搬到市中心。但是,正如霍米利在其网站上所描写的,哈斯姆“觉得他的父亲开始迷失方向,丧失信念,放弃了奋斗。哈斯姆想恢复移民的荣誉感,但发现这并不像他想得那么容易。他梦想着成为具有革命精神的超级移民—思想领袖—能给他的群体带来重建的自豪感。

  这篇小说经过改编已被搬上舞台和电影银幕。从那以后霍米利接连获奖,其中包括瑞典最佳文学处女作布罗斯奖(Borås Prize)、瑞典电台小说奖(Swedish Radio’s Novel Prize)和佩尔•乌拉夫•恩奎斯特极具潜质年轻作家奖(Per Olov Enquist)。霍米利的父亲是突尼斯人,他的母亲是瑞典人。霍米利还写过几部戏剧,曾是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常驻作家。他的第二部长篇《蒙特柯尔》(Montecore),于2006年出版,获得评论界广泛的好评。他的作品常常触及身份主题:“许多人希望我‘表明身份’,明确自己究竟是哪国人,但是我不会那样做”,他说,“我是北非-瑞典身份。”

外交

  瑞典奉行“和平时期军事不结盟,以求邻近地区发生战争时能够守中立”政策。加入欧盟、申根协定,但未加入欧元区。没有加入北约,但系北约“和平伙伴关系”成员国并参与经联合国授权、北约主导的国际维和行动。以维护国际法和尊重人权为对外政策两大基石,希望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等方式承担应有的全球责任,成为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领导力量”。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密切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将同欧盟国家的合作放在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特殊地位,支持欧盟继续扩大,主张加强跨大西洋合作,视周边地区为自身安全基础,今年更加重视发展同亚太及新兴国家的关系。

欧洲国家

  阿尔巴尼亚  爱尔兰   爱沙尼亚  安道尔   奥地利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比利时   冰岛   波黑    波兰     丹麦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芬兰    荷兰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罗马尼亚   马耳他   马其顿   摩尔多瓦  摩纳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尔维亚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乌克兰   西班牙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国    梵蒂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