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第1行: 第1行:
[[文件:280.png|right|thumb|300px|国民革命军军旗]]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培养训练。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并同时效忠国民党与国家。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
[[文件:280.png|right|thumb|300px|国民革命军军旗]]
 +
 
 +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培养训练。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并同时效忠国民党与国家。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国民革命军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参加革命,结果不断的失败。失败教训了他,1924年他才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继孙中山之后,虽然发展成了庞大的中央军,开设了各种新式的军事学校,建立了比过去完备的军事制度,更新了武器、装备、扩建了海、空军,使国民革命军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可是蒋介石利用封建关系统治军队,结果,国民革命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上,变成了嫡系、杂牌派系林立的私有军队。尽管八年抗战中,它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但胜利后又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因而这支军队就黯然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国民革命军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参加革命,结果不断的失败。失败教训了他,1924年他才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继孙中山之后,虽然发展成了庞大的中央军,开设了各种新式的军事学校,建立了比过去完备的军事制度,更新了武器、装备、扩建了海、空军,使国民革命军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可是蒋介石利用封建关系统治军队,结果,国民革命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上,变成了嫡系、杂牌派系林立的私有军队。尽管八年抗战中,它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但胜利后又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因而这支军队就黯然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第5行: 第7行:
 
==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
 
==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
  
[[文件:278.jpg|right|thumb|300px|孙中山和国民党要员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孙中山十分重视俄国革命,他认为其胜利经验“就是俄国发生革命的时候,虽然是一般党员作先锋,去同俄皇奋斗,但是革命一经成功,便马上组织革命军;后来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继续去奋斗,所以就是遇到了许多大障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大告成功”。他在总结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经验时指出:“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没有—种军队是革命军”,“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
[[文件:278.jpg|right|thumb|300px|孙中山和国民党要员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为了组建革命军队,孙中山主持创办了黄埔军校,“仿效俄国”,借鉴苏联红军,首先在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他在任命蒋介石为校长的同时,任命[[廖仲凯]]为党代表,并设立政治部,建立起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黄埔军校及其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建军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孙中山十分重视俄国革命,他认为其胜利经验“就是俄国发生革命的时候,虽然是一般党员作先锋,去同俄皇奋斗,但是革命一经成功,便马上组织革命军;后来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继续去奋斗,所以就是遇到了许多大障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大告成功”。他在总结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经验时指出:“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没有—种军队是革命军”,“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
 
 +
  为了组建革命军队,孙中山主持创办了黄埔军校,“仿效俄国”,借鉴[[苏联红军]]经验,首先在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他在任命蒋介石为校长的同时,任命[[廖仲凯]]为党代表,并设立政治部,建立起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黄埔军校及其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建军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党军及建国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废除了以省命名的粤、湘、滇等军的番号,代之以数字为番号,分别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一至第五军;1926年1月、3月、6月又相继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六、第七、第八军。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党军及建国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废除了以省命名的粤、湘、滇等军的番号,代之以数字为番号,分别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一至第五军;1926年1月、3月、6月又相继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六、第七、第八军。
第15行: 第19行:
 
  该军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 1924年11月20日,黄埔军校以该校毕业生组成教导团,[[何应钦]]任团长,12月26日成立教导第二团,[[王柏龄]]为团长。1925年2月,两教导团参加东征,由[[蒋介石|蒋中正]]、[[周恩来]]指挥。1925年4月13日,[[廖仲恺]]提请中央将教导第一、第二团编成党军第一旅,何应钦为旅长。4月2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党军司令节制该旅,不久,该旅扩编为第一师,师长何应钦。
 
  该军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 1924年11月20日,黄埔军校以该校毕业生组成教导团,[[何应钦]]任团长,12月26日成立教导第二团,[[王柏龄]]为团长。1925年2月,两教导团参加东征,由[[蒋介石|蒋中正]]、[[周恩来]]指挥。1925年4月13日,[[廖仲恺]]提请中央将教导第一、第二团编成党军第一旅,何应钦为旅长。4月2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党军司令节制该旅,不久,该旅扩编为第一师,师长何应钦。
  
[[文件:276.jpg|right|thumb|150px|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  此后又以教导第四、第五团编成第二师,[[王懋功]]为师长。6月15日,经国民党中央提议,于7月1日正式改组广州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8月改党军、建国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是时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中正。9月19日任命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20日,蒋介石将[[许祟智]][[粤军]]解散,并收编其一部为该军第三师,以[[谭曙卿]]代师长,不久解除。9月29日,以蒋中正为东征总指挥,周恩来为东征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率第一军等部队参加第二次东征,于10月14日攻克惠州。12月,改编原粤军张和旅、余鹰扬团为独立第二师,[[冯轶裴]]任师长,1926年改称第十四师,隶属第一军。
+
[[文件:276.jpg|right|thumb|150px|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
 +
 
 +
  此后又以教导第四、第五团编成第二师,[[王懋功]]为师长。6月15日,经国民党中央提议,于7月1日正式改组广州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8月改党军、建国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是时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中正。9月19日任命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20日,蒋介石将[[许祟智]][[粤军]]解散,并收编其一部为该军第三师,以[[谭曙卿]]代师长,不久解除。9月29日,以蒋中正为东征总指挥,周恩来为东征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率第一军等部队参加第二次东征,于10月14日攻克惠州。12月,改编原粤军张和旅、余鹰扬团为独立第二师,[[冯轶裴]]任师长,1926年改称第十四师,隶属第一军。
  
 
  1926年1月4日,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为教导师,王柏龄为师长,[[刘峙]]为副师长,隶属第一军。1月20日,蒋介石辞军长职,何应钦继任军长。第一师师长由[[钱大钧]]升任。2月26日,蒋介石免去王懋功第二师师长职,调教导师副师长刘峙升任。教导师改为第二十师,师长王柏龄。不久,王柏龄与钱大钧对调师长职。是时,第一军辖5个师:第一师师长王柏龄,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军参谋长为[[蒋伯诚]]。1926年3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迫第一军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周恩来亦离开第一军。4月,[[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
 
  1926年1月4日,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为教导师,王柏龄为师长,[[刘峙]]为副师长,隶属第一军。1月20日,蒋介石辞军长职,何应钦继任军长。第一师师长由[[钱大钧]]升任。2月26日,蒋介石免去王懋功第二师师长职,调教导师副师长刘峙升任。教导师改为第二十师,师长王柏龄。不久,王柏龄与钱大钧对调师长职。是时,第一军辖5个师:第一师师长王柏龄,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军参谋长为[[蒋伯诚]]。1926年3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迫第一军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周恩来亦离开第一军。4月,[[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
第33行: 第39行:
 
=== 第四军 ===
 
=== 第四军 ===
  
[[文件:277.jpg|right|thumb|150px|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  该军由[[粤军]]第一师发展而成。1920年10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桂系军阀陆荣廷败走。11月,孙中山由沪返回广东,重组军政府,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并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以粤军参谋长[[邓铿]]兼任师长。邓铿选择军政素质较优者织编之:以[[粱鸿楷]]为旅长,[[陈可钰]]为参谋长,以[[邓演达]]、[[叶挺]]、[[罗梓材]]、[[徐景唐]]、[[钱大钧]]等为参谋,以[[李济深]]为副官长,[[何廼英]]、[[张发奎]]、[[薛岳]]、[[黄镇球]]等为副官。所辖部队为:第一、第二团,由梁鸿楷支队所属的谢毅、徐汉臣两个统领改编,谢毅、徐汉臣分任团长;第三团、由陈修爵统领和彭智芳营改编、陈修爵为团长;师独立营,由粤军总部直辖的齐公恪独立营改编,齐公恪为营长,不久改任邓演达为营长。此后,将[[陈铭枢]]统领(缺1个营)改编为第四团.陈铭枢为团长;又由薛岳新建1个机关枪营,李章达新建1个工兵营,叶挺任工兵营营副。1921年7月,第一师巳编建4个团、1个独立营.1个机关枪营、1个工兵营。8月,该师机关枪营、工兵营和新建的一个营被编成大本营警卫团,调该师参谋长陈可钰为团长,薛岳、叶挺、张发奎分任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升李济深为该师参谋长。
+
[[文件:277.jpg|right|thumb|150px|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
 +
 
 +
  该军由[[粤军]]第一师发展而成。1920年10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桂系军阀陆荣廷败走。11月,孙中山由沪返回广东,重组军政府,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并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以粤军参谋长[[邓铿]]兼任师长。邓铿选择军政素质较优者织编之:以[[粱鸿楷]]为旅长,[[陈可钰]]为参谋长,以[[邓演达]]、[[叶挺]]、[[罗梓材]]、[[徐景唐]]、[[钱大钧]]等为参谋,以[[李济深]]为副官长,[[何廼英]]、[[张发奎]]、[[薛岳]]、[[黄镇球]]等为副官。所辖部队为:第一、第二团,由梁鸿楷支队所属的谢毅、徐汉臣两个统领改编,谢毅、徐汉臣分任团长;第三团、由陈修爵统领和彭智芳营改编、陈修爵为团长;师独立营,由粤军总部直辖的齐公恪独立营改编,齐公恪为营长,不久改任邓演达为营长。此后,将[[陈铭枢]]统领(缺1个营)改编为第四团.陈铭枢为团长;又由薛岳新建1个机关枪营,李章达新建1个工兵营,叶挺任工兵营营副。1921年7月,第一师巳编建4个团、1个独立营.1个机关枪营、1个工兵营。8月,该师机关枪营、工兵营和新建的一个营被编成大本营警卫团,调该师参谋长陈可钰为团长,薛岳、叶挺、张发奎分任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升李济深为该师参谋长。
  
 
  1922年3月21日,师长邓铿被暗杀.梁鸿楷代理师长,5月,梁正式升任师长;1922年秋,粤北战事结束,陈炯明对各部整编,升谢毅为第一旅旅长、陈修爵为第二旅旅长,以梁鸿林任第一团团长,沙世祥任第三团团长,第四团团长陈铭枢辞职,由[[陈济棠]]升任,因原徐汉臣第二团脱离第一师,遂将李烈钧之赣军卓仁机部编为该师第二团,卓仁机为团长。原属第一师系统的警卫团第三营,归编第二团第三营,张发奎为营长。
 
  1922年3月21日,师长邓铿被暗杀.梁鸿楷代理师长,5月,梁正式升任师长;1922年秋,粤北战事结束,陈炯明对各部整编,升谢毅为第一旅旅长、陈修爵为第二旅旅长,以梁鸿林任第一团团长,沙世祥任第三团团长,第四团团长陈铭枢辞职,由[[陈济棠]]升任,因原徐汉臣第二团脱离第一师,遂将李烈钧之赣军卓仁机部编为该师第二团,卓仁机为团长。原属第一师系统的警卫团第三营,归编第二团第三营,张发奎为营长。

2013年9月21日 (六) 23:05的版本

国民革命军军旗

  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培养训练。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并同时效忠国民党与国家。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国民革命军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参加革命,结果不断的失败。失败教训了他,1924年他才在苏联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继孙中山之后,虽然发展成了庞大的中央军,开设了各种新式的军事学校,建立了比过去完备的军事制度,更新了武器、装备、扩建了海、空军,使国民革命军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可是蒋介石利用封建关系统治军队,结果,国民革命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上,变成了嫡系、杂牌派系林立的私有军队。尽管八年抗战中,它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但胜利后又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因而这支军队就黯然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孙中山和国民党要员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孙中山十分重视俄国革命,他认为其胜利经验“就是俄国发生革命的时候,虽然是一般党员作先锋,去同俄皇奋斗,但是革命一经成功,便马上组织革命军;后来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继续去奋斗,所以就是遇到了许多大障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大告成功”。他在总结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经验时指出:“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没有—种军队是革命军”,“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为了组建革命军队,孙中山主持创办了黄埔军校,“仿效俄国”,借鉴苏联红军经验,首先在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他在任命蒋介石为校长的同时,任命廖仲凯为党代表,并设立政治部,建立起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黄埔军校及其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孙中山建军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1925年7月3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军事委员会。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党军及建国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废除了以省命名的粤、湘、滇等军的番号,代之以数字为番号,分别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一至第五军;1926年1月、3月、6月又相继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六、第七、第八军。

第一军

  该军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 1924年11月20日,黄埔军校以该校毕业生组成教导团,何应钦任团长,12月26日成立教导第二团,王柏龄为团长。1925年2月,两教导团参加东征,由蒋中正周恩来指挥。1925年4月13日,廖仲恺提请中央将教导第一、第二团编成党军第一旅,何应钦为旅长。4月2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党军司令节制该旅,不久,该旅扩编为第一师,师长何应钦。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

  此后又以教导第四、第五团编成第二师,王懋功为师长。6月15日,经国民党中央提议,于7月1日正式改组广州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8月改党军、建国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是时党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中正。9月19日任命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20日,蒋介石将许祟智粤军解散,并收编其一部为该军第三师,以谭曙卿代师长,不久解除。9月29日,以蒋中正为东征总指挥,周恩来为东征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率第一军等部队参加第二次东征,于10月14日攻克惠州。12月,改编原粤军张和旅、余鹰扬团为独立第二师,冯轶裴任师长,1926年改称第十四师,隶属第一军。

  1926年1月4日,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为教导师,王柏龄为师长,刘峙为副师长,隶属第一军。1月20日,蒋介石辞军长职,何应钦继任军长。第一师师长由钱大钧升任。2月26日,蒋介石免去王懋功第二师师长职,调教导师副师长刘峙升任。教导师改为第二十师,师长王柏龄。不久,王柏龄与钱大钧对调师长职。是时,第一军辖5个师:第一师师长王柏龄,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第二十师师长钱大钧,军参谋长为蒋伯诚。1926年3月,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迫第一军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周恩来亦离开第一军。4月,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

第二军

  该军原为湘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1923年,孙中山为北伐赵恒惕,任命湘军第三混成旅旅长谢国光为讨贼军湘南第一军军长,任命湘军第六混成旅旅长陈嘉祐为讨贼军湘东第一军军长。是时,北洋政府所属赣军犯粤,北江失陷。孙中山命谭延闿援粤,击退赣军。孙中山改任谢国光为建国湘军第三军军长,陈嘉祐为建国湘军第五军军长。建国湘军第三、第五军收复广东北江后,于1924年春奉命东征陈炯明,师至河源。是年秋,移师北伐,由大庾入赣,克吉安而还,仍担任北江防务。是时,谭延闿将建国湘军缩编为8个团。

  1925年6月,建国湘军参加讨伐杨希闵刘震寰。事平后,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谭延闿任军长,鲁涤平为副军长,岳森为参谋长,辖第四、第五、第六师,师长分别为张辉瓒、谭道源、戴岳。

  1926年2月.李富春任副党代表。是年春,增设教导师,陈嘉祐任师长。

第三军

  该军由滇军一部发展而成。1915年护国战争起,李烈钧率护国军第二军进入广西,该军前身为方声涛梯团(旅)一个营,营长朱培德。该部入桂后,会同广西陆荣廷部讨伐广东龙济光,滇军攻韶关,克源潭,朱培德由营长递升为团、梯团长、第四师师长。1919年政学系当权,企图吞并驻粤北之滇军,派李根源为滇军总司令,但官兵拥护李烈钧,于是滇军远走湘西。1921年,孙中山回广州任大总统,该部由朱培德率领归属孙中山。1924年10月,受孙中山之令编为建国第一军。1925年8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党代表朱克靖。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师,师长分别为王均、朱世贵、朱培德(兼)。

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

  该军由粤军第一师发展而成。1920年10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桂系军阀陆荣廷败走。11月,孙中山由沪返回广东,重组军政府,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并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以粤军参谋长邓铿兼任师长。邓铿选择军政素质较优者织编之:以粱鸿楷为旅长,陈可钰为参谋长,以邓演达叶挺罗梓材徐景唐钱大钧等为参谋,以李济深为副官长,何廼英张发奎薛岳黄镇球等为副官。所辖部队为:第一、第二团,由梁鸿楷支队所属的谢毅、徐汉臣两个统领改编,谢毅、徐汉臣分任团长;第三团、由陈修爵统领和彭智芳营改编、陈修爵为团长;师独立营,由粤军总部直辖的齐公恪独立营改编,齐公恪为营长,不久改任邓演达为营长。此后,将陈铭枢统领(缺1个营)改编为第四团.陈铭枢为团长;又由薛岳新建1个机关枪营,李章达新建1个工兵营,叶挺任工兵营营副。1921年7月,第一师巳编建4个团、1个独立营.1个机关枪营、1个工兵营。8月,该师机关枪营、工兵营和新建的一个营被编成大本营警卫团,调该师参谋长陈可钰为团长,薛岳、叶挺、张发奎分任第一、第二、第三营营长。升李济深为该师参谋长。

  1922年3月21日,师长邓铿被暗杀.梁鸿楷代理师长,5月,梁正式升任师长;1922年秋,粤北战事结束,陈炯明对各部整编,升谢毅为第一旅旅长、陈修爵为第二旅旅长,以梁鸿林任第一团团长,沙世祥任第三团团长,第四团团长陈铭枢辞职,由陈济棠升任,因原徐汉臣第二团脱离第一师,遂将李烈钧之赣军卓仁机部编为该师第二团,卓仁机为团长。原属第一师系统的警卫团第三营,归编第二团第三营,张发奎为营长。

  陈炯明叛变时,因谢毅、陈修爵原为陈炯明死党,遂率一部随陈叛变而去。师长梁鸿楷率第二团、第四团等反正,讨伐陈炯明。

  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被逐后,由沪重返广州设立大本营,脱离陈炯明的粤军一律改由大元帅府直辖;梁鸿楷调升粤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升任第一师师长.徐景唐为参谋长,下辖第一、第二旅2个旅,卓仁机、陈济棠升仟旅长。全师5个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和独立团,梁鸿林、张弛、邓演达、戴戟、张发奎分任各团团长. 7月,第一旅脱离第一师,改为粤军第十二旅,并将梁鸿林第—团扩编为粤军第十三旅。是时,陈铭抠回第一师任第一旅旅长,张发奎独立团改为该旅第一团,由新成立的一个团为该旅第二团,蒋光鼐为团长。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学,第一师派出李济深、邓演达、严重陈诚等去军校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原大元帅府所辖部队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粤军第—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其编配情况如下:

  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政治部主任麦朝枢。辖4个师及1个独立团。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鼎,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为徐名鸿。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先)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仟林翼中。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余华沐,政治部主任翟瑞元。独立团团长叶挺,该团由保卫孙中山的铁甲车队改编而成。

第五军

  该军由粤军一部编成,军长李福林。1922年10月,广东政府军攻下福州,许祟智部改编为东路讨贼军,李福林为该部第三军军长。1924年4月,各路讨贼军攻占广州后,李福林为东路讨贼军第三军,辖林驹、吴近、袁德穉、郑永珍4个旅。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仍为李福林,政治部主任李朗如,辖第十五师,师长李群;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该军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拨归第四军节制。

第六军

  该军于1926年1月编成。1月22日,任命程潜为军长,唐蟒为参谋长,林伯渠为副党代表、杨杰为总参议。辖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师3个师。第十七师由吴铁城指挥的广州国民政府警卫军编成,初以姚观顺任师长,后以邓彦华接姚任师长;第十八师,师长胡谦;第十九师是程潜在赣鄂军时期编成的,师长杨源浚。

第七军

  该军由广西李宗仁黄绍竑所部编成。中华民国建立后,广西政权一直为老桂系陆荣廷把持。1921年,孙中山发动讨陆之战,李宗仁集聚11个连的兵力.被委为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屯驻在玉林十万大山一带。5月,李自称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以黄旭初为参谋长,部队编为2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李石愚,下分2个统领,第一统领俞作柏,第二统领钟祖培;第二支队,司令何武,下分2个统领,第一统领伍廷飏,第二统领陆超。后不久,黄绍竑率军来李处,被李委为第三支队司令。1923年4月,黄率部随刘震寰入粤,7月,孙中山委黄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以白祟禧为参谋长.下辖3个团,以俞作柏、伍廷飏、夏威分任各团团长。为了统一广西,李宗仁将所部改名为定桂军。

  1924年6月,李宗仁定桂军和黄绍竑讨贼军联合讨伐陆荣廷,会师南宁,遂联合成立“定桂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联军总指挥李宗仁,副总指挥黄绍竑,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白祟禧。下辖定桂军和讨贼军。

  1924午11月,孙中山北上,临行前,明令将“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部”取消,改组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委李宗仁为督办,黄绍竑为会办,白祟禧为督办公署参谋长。下辖2个军,第一军由定桂军改称,军长由李宗仁兼任;第二军由讨贼军改称,军长由黄绍竑兼任。督办公署增编2个警卫团,团长由郭风岗、陶钧分任.第一军增建1个统领,由封高英担任。第二军增编2个边防司令,由徐启明、龙得云分任,1个游击司令,由陈先觉担任;2个统领,由黄桂丹、岑孟达分任;1个支队司令,由陈济桓担任。

  1925年初,李、黄、白打败了沈鸿英:2月,又在广东军政府支援下,打败了趁攻打沈部时袭占南宁的滇军唐继尧所部。此后,李、黄、白开始整顿内部。李、白负责整训部队,将原定桂、讨贼军及收编的旧桂系部队编成25个团,校正规陆军教程进行训练。

  1926年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成立两广统一委员会,规定广西遵照国民政府命令处理全省政务. 26日,将广西第一、第 二军2个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全军辖9个旅, 21个团及炮兵、工兵营。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参谋长白祟禧。下辖9个旅、21个团。

第八军

  该军出湖南陆军第四师改编而成,1916年,刘人熙督湘时,唐生智为警卫团第三营营长,辖李家兴、刘兴、梁锡祺、李品仙4个连。是年秋,编属湖南陆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宋鹤庚。1917年,护国战争起,宋鹤庚在宝庆宣布独立,唐生智部在宋指挥下参加驱逐傅良佐的战争 1918年春,宋鹤庚升第二旅旅长,唐生智随宋递升第三团团长. 1920年冬,赵恒惕任湖南省省长,宋鹤庚升任第一师师长,唐递升第二旅旅长,辖第三、第八团2个团,刘兴、李品仙任团长,1923年冬,唐生智升任第四师师长兼湖南善后督办.辖第二旅,旅长刘兴;第八旅,旅长李品仙;第九旅,旅长何键。周斓率警备司令部所属各部,驻防郴、永。

  1926年6月2日,广州国民政府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刘文岛为党代表,唐将叶琪旅编入第八军,叶琪旅改编为该军第一师,叶琪任师长;何键旅改编为第二师,何键为师长;李品仙旅改编为第三师,李品仙为师长;刘兴旅改编为第四师,刘兴为师长;警备司令部改编为教导师,周斓为师长。

北伐中的国民革命军

第一次北伐中的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1927年7月)

  1926午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出师北伐动员令,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发布军队集中计划。北伐军分3路进军:

  第一路为第四、第七、第八军,进攻湖南、湖北,以消灭吴佩孚为目标;

  第二路为第二、第三、第六军,进攻江两,以消灭孙传芳为目标;

  第三路为第一军,进入福建再向浙江进军。第二、第五军一部,监视赣南敌军,掩护主力集中,保持后方联络。

  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典礼,北伐各军除先遣队已先期出师,各路相继出发参战。

第二次北伐中的国民革命军(1927年7月一1928年6月)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抵南京,9日复职,继续行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专司军令。同月18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2月13日,改编何应钦第一路军为第一集团军,蒋介石兼任总司令。3月,任命王绳祖为参谋长,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分别以刘峙陈调元贺耀组任总指挥。

  4月6日,又将上述3个纵队改编成第一、第二、第三军团。同时,将第十一路军方振武部改编成第四军团。第三路军朱培德部作为该集团军预备队,留守后方。4月27日,任命朱培德为该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6月北伐完成,阎锡山将收容孙传芳军残部编成第五军团,后将该军团交给第一集团军统辖.阎又将直鲁军残部编成第六军团。

  从1927年起,蒋介石为了同孙传芳、奉军作战,还将收编的降军散兵、地方民团、编成名目繁多的军、师及游击司令等。

  此外,直属第一集团军司令部还有炮兵、航空兵,炮兵司令由樊熙担任,辖2个炮兵团,第一团原属第一路军,团长为姚永安;第二团团长杨德良。航空兵司令张静愚。

编遣会议和中原大战(1928年7月一1930年12月)

编遣委员会及编遣会议

  1928年6月,蒋、冯、阎、李的合作北伐打败了奉军,北伐完成。不久,东北易帜。至1929年初,军队总兵力达180余万人。

  1929年1月1日至25日,国民党中央为削弱各地方实力派兵力,整理全国军事,召开编遣会议,会上成立了编遣委员会。编遣委员会最高领导为委员长,由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委员由各集团军总司令,即蒋介石(第一集团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第四集团军),参谋总长李济深,训练总监部总监何应钦,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内政部部长(部长为阎锡山,阎未就,由赵戴文代理)赵戴文,财政部部长宋子文,铁道部部长孙科,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吴敬恒张人杰蔡元培胡汉民李煜瀛戴传贤王宠惠7位中央委员及各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即朱培德(第一集团军)、鹿钟麟(第二集团军)、商震(第三集团军)、白崇禧(第四集团军)22人组成。按组织大纲规定,必要时还可由委员长邀集其他有关各院、部、会长列席。

  编遣委员会为协助委员长处理日常事务,设常务委员9—11人。1月28日任命蒋介石、吴敬恒、谭延闿、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张学良杨树庄、何应钦、宋子文为常务委员。3月李宗仁反蒋、李济深被蒋囚禁,先后被免职;5月冯玉祥起兵反蒋亦被免职。8月16日又任命鹿钟麟、唐生智、朱培德为常务委员。

  编遣委员会下设总务部、编组部、遗置部和经理部。

  编遣委员会成立后,国民政府决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于1929年3月15日结束。结束之后,即设编遣区,隶属编遣委员会。全国共分6个编遣区:第一编遣区专管编遣原隶第一集团军各部队,第二编遣区专管编遣原隶第二集团军各部队,第三编遣区专管编遣原隶第三集团军各部队,第四编遣区专管原隶第四集团军各部队,第五编遣区专管编遣原山东省之各部队,第六编遣区专管编遣原川、康、滇、黔省各部队。

  2月6日,除上述6个编遣区外,另成立中央直辖各部队编遣办事处和中央直辖海军编遣办事处。

  编遣会议的召开和编遣委员会的成立,加剧了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实力派的矛盾。自1929年3月的蒋桂战争起,5月又发生了蒋冯间的战争。8月1日至6日国民党又召开了“国军编遣实施会议”,通过了《国军编遣各部队裁留标准》、《国军编遣委员会点验实施规章》等文件,决定陆军编成65个师,每师l1000人;在编遣期内,军费为1300万元,等等。出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3人没有出席会议,裁军方案便无法付诸实施。此后、又相继发生了西北军、石友三和唐生智的反蒋战争:1930年春,爆发了全国性的蒋、冯、阎、李大混战、编遣会议完全破产。国民党中央于1930年1l月15日决定裁撤编遣委员会,国民政府明令,编遣委员会于1930年12月底结束。

中原大战

 

第三集团军司令阎锡山
  1929年3月,桂系首先在湖南兴兵反蒋。4月,蒋介石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民政府统率海陆空军”,遂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组织陆海空军总司今部,并亲自兼任总司令。

  自总司令部成立后,各地反蒋战争不断,为便于指挥作战,总司令部在各地设立行营,作为总司令部的派出指挥机构。从1929年4月到1931年11月,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在全国先后设立了南昌、武汉、广州、洛阳、郑州、潼关等行营。

  1929年到1930年间,为分化、拉拢各地的反蒋力量,蒋介石于1929年11月22日委唐生智代总司令职,12月5日唐生智举兵反蒋,又被褫夺代总司令职。是年10月28日任命阎锡山为副总司令。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兴兵讨蒋。4月5日,南京政府褫其副总司令职。6月21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0月9日,张学良正式任副总司令职。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辞国民政府主席职。3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作了修正,删去“国民政府统率海陆空军”一节,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亦随告结束。1932年3月,恢复成立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又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陆海空军。

  从1929年3月到1930年底,蒋介石采取武力进攻、金钱收买、封官许愿加以分化的办法,先后击败冯、阎、李等实力派,实现了除西南等地以外的基本统一。军队亦从编遣开始的20多个师,急剧发展到具有20多个军,共70多个师。

  1929年3月15日起,蒋介石以编遣委员会的名义,废除北伐时任命的各集团军、各方面军、各路总司令部、各指挥部等建制番号,一律以编遣区的名义领导各地的编遣,并将以军为战略单位改为以师为战略单位。可是,时隔仅几天,蒋介石为了对桂系作战,又以陆海空军总司令的名义,任命各路总指挥、各军军长。

  1929年初,蒋介石直接指挥的部队为20余个师,经过1929年到1930年底的混战,蒋系所部扩展到80多个师。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1937年7月—1938年12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大本营和军事委员会为抵御日军的进攻,在军事体制上将全国划分若干战区。战区以下以集团军、军团来统辖各军、师进行作战。抗日战争爆发前设置的行营、绥靖公署等仍旧存在。1938年6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会议决定,改原以师为战略单位为以军为战略单位,各路军名义取消。至1938年11月全国先后曾设有9个战区、33个集团军、38个军团,兵力有建制军104个(内含四个新编军)、骑兵军5个、步兵师228个、骑兵师12个、炮兵团22个。自1937年7月起,除在平律、平绥东段沿线、津浦铁路北段沿线、平汉铁路北段沿线、黄河南北两岸组织抵抗外,还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4次大规模的会战,迟滞、消耗了日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第一战区及所属

卢沟桥抗战历史照片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挑起事端,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为处理和指挥华北战事,军事委员会在石家庄设立行营,以徐永昌为主任,林蔚为参谋长。8月14日石家庄行营改为保定行营,在石家庄改设军事委员会办事处,以徐永昌为保定行营主任,林蔚主持石家庄办事处。8月22日大本营颁发关于全面抗战作战指导方案,成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作战地境为冀省和鲁北,司令长官部设于保定。该战区所辖各部队概况如下:

  第三军团:1937年9月13日以第四十军编成,庞炳勋任军团长。该军团于1937年10月前隶属宋哲元第一集团军参加津浦路北段沿线抗战。河北沦陷后转至山东,隶属第五战区,1938年4月参加徐州会战,坚守临沂,给日军板垣师团以重创、配合了台儿庄战役,尔后转隶第一战区。

  第十七军团:1937年9月由第一军编成,同月13日任命胡宗南为军团长。1938年5月12日胡宗南辞军长职,李铁军升任军长。是年7月28日第七十六军军长陶峙岳和李铁军对调军长职。1938年6月参加了兰封作战。同年秋在平汉线上的信阳参加武汉会战

  第二十七军:军长原为刘兴,辖第二十三、第四十六师:抗战开始后.刘兴率第四十六师参加淞沪抗战。第二十三师则调至津浦铁路北段,隶属第六战区战,1938年4月免去刘兴军长职,由桂永清升任军长,同时将第三十六师拨属该军,6月隶属第十七军团,因桂永清指挥不当.于7月2日被撤职,军长一职由军团长胡宗南兼任。

  河防部队:以第二十六军团和第三十九、第九十军编成。

  第二十六军团:1938年3月以第五十三军编成,任命万福麟为军团长。

  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该军于1937年10月隶属第十五集团军参加淞沪抗战。1938年初转进至河南,隶属第一战区防守黄河。

  第九十军:1938年2月以驻豫绥靖公署直属保安团编组成该军。以彭进之任军长。6月27日彭进之他调,李文继任军长。该军编成后即防守黄河,1938年底转隶西安行营。

  第一战区另辖有:

  第六十九军:1937年8月31日曾以第五十五、第五十七师编成第六十九军,阮肇昌任军长。该军隶属第八集团军参加淞沪抗战。是年底,军长阮肇昌他调,该军番号撤销。

  第九十七军:1938年6月22日以第九十四师和骑兵第四师编成,朱怀冰任军长。该军编成后,在黄河以北担任游击。

  第九十—军:1938年2月以第一六六师编成,郜子举任军长。

  第七十—军:1937年9月12日以第八十七师编成.军长为王敬久。1938年5月1日免王敬久军长职,宋希濂继任。

  第七十二军:1937年9月12日以第八十八师编成第七十二军,孙元良任军长。该军隶属第九集团军参加淞沪抗战。1938年5月2日孙元良辞军长职,该军番号取消,第八十八师转隶第七十一军。

  第二十七军团:1938年4月以第五十九军编成,张自忠为军团长。5月又任命李文田为副军团长,张克侠为参谋长。

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1938年)
  第三十三集团军: 1938年10月以第五十五、第七十七军合编成立,张自忠为总司令,冯治安、郭忏为副总司令。

  第五十五军:1937年8月以韩复榘第三路军第二十九、第七十四师编成,曹福林任军长,该军原隶属韩复榘第三集团军,1937年底韩复榘不战而放弃山东,该部由山东撤至河南,隶属第一战区。

  1937年10月,以第七十七军为基干编成第十九军团。

  第二十集团军:1937年9月以第三十二军、骑兵第四军和第十一、第四十一师合并编成,商震为总司令。10月任命万福麟为副总司令。

  第一〇六师:师长沈克。该师在1937年隶属第二集团军在河北抗击日军,转至河南后,一度隶属第七十一军,尔后直属战区司令长官部。

第二战区及所属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颁发大本营关于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成立了第二战区,任命阎锡山为司令长官。10月13日军事委员会任命黄绍竑为副司令长官。作战地境在晋、察、绥地区、该战区成立后,首先编成第六、第七两个集团军。驻绥远的汤恩伯第十三军亦隶属第二战区。

  此后,由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以及由卫立煌统辖的第十四集团军等部队陆续入晋,开赴前线。

  自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该战区进行了太原会战,中方参战部队有第二、第六、第七、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二等6个集团军(共15个军、42个师、11个旅),约30万人,历经平型关战斗、忻口防御战和正太线防御战等战斗.前后近2个月,消灭敌军2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平型关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乔沟
  平型关战斗中,第二战区以第六集团军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孙楚为副司令,辖第三十三、第十七、第十五军;第七集团军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辖第六十一、第三十四、第十九军;以第七十一、第二师为预备队。自9月22日起,中日军队在平型关战况激烈,双方伤亡惨重。

  9月中旬,第十八集团军所属第一一五、第一二〇师到达晋北,向平型关侧后攻击,并以一部兵力挺进灵丘、涞源敌后袭击日军。9月25日,第—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板垣师团,经一天激战,歼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缴获武器、物资甚多。第十八集团军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

  日军在平型关遭到打击、受阻,乃改从中国军队左侧后茹越口猛攻,于28日陷茹越口,29日进占繁峙.平型关左后侧受到威胁,该战区乃令放弃平型关长城线上阵地,平型关战斗结束。

  平型关战斗后,日军集兵5万、坦克150辆,向忻口、太原进攻。忻口是太原的北大门,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集中8万军队,由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组织忻口会战。其部署:朱德为右翼总指挥,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欠第一二〇师)、第七十三师、第一〇一师和新编第二师,依托五台山组织防御;卫立煌率第十四集团军兼任中央总指挥,在代县到原平公路正面组织防御;杨爱源为左翼总指挥,指挥第六集团军在同蒲路两侧组织防御.10月1日日军向太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阻击。11日卫立煌对忻口中国军队重新部署,以刘茂恩指挥右翼兵团,郝梦龄指挥中央兵团,李默庵指挥左翼兵团,于忻口以北进行顽强抗击,激战达半月之久。忻口正面防御中,10月16日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等相继阵亡。与忻口防御战同时,沿平汉线南下之日军于10月10日攻占石家庄后,以主力一部沿正太铁路西进,向娘子关进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指挥正太路防御战。该部守军在日军航空队、炮兵、步兵火力联合突袭下,接连失陷井陉、娘子关、平定、阳泉.日军逼近榆次、太原.忻口阵地腹背受敌,遂抽调兵力防守太原。11月2日撤离忻口阵地,8日太原失守。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抗战到此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始。

  此后,第二战区所属部队一部调隶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到1938年11月间,第二战区所辖各部队概况如下:

  第十四集团军:1937年9月10日由第三军和第八十三、第八十五师编成,以卫立煌为总司令。平型关战斗后,日军集重兵攻击忻口,为保卫山西,10月2日蒋介石令卫立煌率所部从河北驰援忻口,属第二战区序列,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组织忻口防御战。第十四集团军辖第九、第十五、第十七、第十九军和第一九六旅及炮兵第二十七团,部署于中央地带,担负正面防御任务:11月2日该部因反复冲杀,损失很大,加之晋东娘子关一带告急,逐撤离忻口.退至晋南,编成第二战区南路军、任命卫立煌为南路军前敌总指挥。该集团军所部概况分别是:(1)第十四军团,1937年9月以第七军冯钦哉部第四十二、第一六九师编成,冯钦哉任军团长。(2)第三十三军团,1938年6月以第十四、第九十三军编成,李默庵任军团长。(3)第三十五军团,1938年7月以第三军编成,曾万钟任军团长。

  第十四集团军还曾另辖4个军:(1)第十七军,1937年8月以第八十四师编成,李仙洲第二十一师亦暂隶该军,军长高桂滋。(2)第九军,军长原为郝梦龄,1937年9月底,郝率部参加忻口防御战。隶属傅作义第七集团军,10月初编属中央兵团阻击敌人,10月16日郝梦龄在反击日军时阵亡殉国。11月初,由郭奇峤继任军长职。山西沦陷后,该军参加黄河南北两岸之作战。(3)第四十七军,“七七事变”后该军即出川抗日,先隶属第二十二集团军,到山西后改隶第十四集团军,军长李家钰。(4)第六十一军,1937年7月编成,军长李服膺。李在天镇作战失败后被正法,该军所辖亦被裁并。10月另编成第六十一军,陈长捷任军长。

  第六集团军:1937年8月成立,以杨爱源为总司令,孙楚为副总司令。辖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军等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忻口防御战。太原失守后,该部被编成第二战区北路军。从1937年太原会战时起,该集团军先后辖第十五、第十九、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军和骑兵第一军等部。

  第七集团军:1937年8月成立,辖第三十五军和独立第七旅,总司令傅作义。该部编成后即在晋北参加抗战。骑兵第一、第二军和第三十四、第六十一军曾隶属该集团军。1938年11月傅作义以第二战区北路军前敌总司令(副总司令邓宝珊)职指挥第七集团军、第二十一军团和骑兵第六军,坚持抗战。

  第十八集团军:1937年9月以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编成,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该部编成后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此次战斗给日军一部以歼灭性打击,取得了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利,尔后又参加了忻口防御战。太原失守后,全部转入敌后打击日军。

第三战区及所属

淞沪会战后期八百壮士死守的四行仓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淞沪会战开始。8月22日国民党大本营颁发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成立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组织指挥抗击日军。该战区作战地境为苏南和浙江地区。9月中旬,冯玉祥调长第六战区,蒋介石兼任该战区司令长官。12月底,顾祝同接蒋介石任司令长官。

  自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上海失守止,该战区组织了淞沪会战、参战军队为6个集团军26个军60多个师,兵力最多时达40多万人。战争共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八•一三”战争开始至8月22日。中国军队在挫败日军的挑衅后,主动向敌军出击,取攻势,欲趁日军援军未到,一举歼灭在沪日军。8月13日战争爆发后,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师2个师主动向敌出击。尔后,宋希濂第三十六师投入战斗,日军死守,等待援军。

  第二阶段为8月23日至10月25日。第三战区长官部成立,有组织、大规模地组织抵抗日军。该战区成立并指挥第九集团军(张治中部)、第十五集团军(陈诚部)、第十九集团军(薛岳部),与敌登陆援兵血战。尔后第二十一集团军等部陆续到达。中日双方兵力最多,战斗达到最激烈的程度。

  第三阶段为10月25日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占,中国军队撤退。11月12日除第八十八师第五二五团坚守四行仓库外,上海沦陷,淞沪抗战结束。

  淞沪抗战,消耗迟滞了日军,掩护了国民党政府战略转移。上海失陷,开始了保卫南京的战斗。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迁都重庆。24日军事委员会特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26日颁布卫戍南京军战斗序列.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参加保卫南京各部队有14个师:但由于外卫线防御不力,预筑的国防工事未尽发挥作用。内卫线军队背水作战,敌从海空进攻,撤退亦无计划。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紧接着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1938年6月唐式遵为该战区副司令长官。11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该战区作战地境为苏南、皖南。浙、闽和江西赣江以东地区。至此,该战区辖有第十、第十九、第二十三、第三十二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等部。

第四战区及所属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大本营颁发《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决定成立第四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代理,余汉谋为副司令长官;所辖地境为粤、闽两省。10月改辖区为广东省全部和福建省漳州、汀州,广西的郁(林)、苍(梧)、富(川)、贺(县)等10余县。初辖军队,广东方面为第四路军所属及其他驻粤部队;广西方面为夏威第八方面军等部;福建方面有第八十五、第九师等部。抗战开始后.除海空受日舰、日机骚扰外,尚未与日陆军交战,战区司令长官部亦未成立: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奉调来粤代理司令长官,始于1939年1月在广东曲江成立司令长官部。1938年底,该战区所辖部队为第四、第十二集团军及第一七五师等。

第五战区及所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颁发大本营《关于全面抗战作战指导方案》,成立第五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韩复榘为副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江苏长江以北、山东黄河以南和安徽津浦路以东地区。9月19日李宗仁继蒋介石为司令长官。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因擅自放弃山东而被枪决,任命李品仙为副司令长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该战区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鲁南和苏皖北部广阔地域上组织了大规模的抵抗日军的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3个阶段、历时5个多月:

  第一阶段,日军以津浦路南段为主攻,北段为助攻,分南北向徐州推进。中国参战军队为第三、第十一、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四、第二十七集团军共6个集团军及第三、第二十军团2个军团。

  第二阶段,自1938年3月中旬起,日军八九万人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五师团,该部自1月在青岛地区强行登陆后,由胶济路两进至潍县转向南进逼临沂;一路为矶谷第十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2个师团在临沂、滕县同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揭开了台儿庄会战的序幕。这一阶段,第五战区在5个地区作战:淮南方面为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淮北方面为第二十—集团军廖磊部;鲁南台儿庄地区为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陇海路方面为以第二十军团为主体的汤恩伯部;苏北方面为第二十四集团军韩德勤部;另外,在鲁西第三集团军一部及第三十二军等,共45万人。该战区在战斗中采取了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辅以游击战法,经中国士兵两周血战,至4月6日歼灭了进犯台儿庄的日军,台儿庄会战胜利结束。

  第三阶段,从4月中旬开始,鲁南日军发起攻击。5月上旬.津浦路南段日军开始北犯,日军继攻陷合肥、蚌埠后,从津浦路西侧向徐州逼近。津浦路北段日军也逐渐向徐州进逼。中国军事当局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敌优势兵力歼灭,主动放弃徐州,向豫皖边境突围。5月19日该战区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这次会战,中国军队参战达8个集团军、28个军、62个师。中国方面虽然没有取得会战的完全胜利,但参战官兵英勇作战,作出了重大牺牲,歼灭了以万计的日军。特别是台儿庄会战的重大胜利,尤为振奋人心、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

  徐州会战结束不久,该战区又同第九战区联合组织了武汉会战.该战区在皖西、鄂北、豫南同敌激战,迟滞消耗了敌人。会战结束后,该战区主力撤至湖北、河南平汉线以西地区。11月,军事委员会划定该战区所辖地境为皖北、鄂北地区。是时,该战区所辖部队为第二十七、第二十六、第二十一、第二十四集团军和第十九军团等。

第六战区及所属

  1937年9月11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黄河以北津浦线两侧地区划为第六战区,冯玉祥为司令长官。10月初,任命鹿钟麟为副司令长官。该战区组成后,所辖军队有:第一集团军宋哲元部,指挥第十九军团,宋哲元兼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第七十七军;第三军团,庞炳勋第四十军;刘多荃第四十九军,郑大章骑兵第三军,吴克仁第六十七军,孙桐萱第十二军和李必蕃第二十三师。该战区组织了津浦路北段沿线抗战。10月4日该战区所属向平汉线方向转移。是月该战区所辖地域沦陷,该战区撤销,所辖各部队转隶其他各战区。

第七战区及所属

  1937年10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场处境不利:为保卫南京,于1937年10月26日任命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1月25日又任命陈诚为副司令长官。其作战地境为原第三战区一部,即江苏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区。

  该战区所辖军队为第十五集团军,该集团军辖第三十三,十六军团;第八集团军,该集团军辖第七军团;第二十三集团军.该集团军辖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军团。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为陈诚,1937年11月25日由淞沪经宜兴转进至皖南誓节渡、宁国、宣城一带,转属于第七战区。该集团军辖第十六军团,军团长罗卓英;第三十三军团,军团长刘建绪。在该地组织防御。12月3日敌攻破誓节渡,同日郎溪失陷,该部向西退却,日军转向芜湖进攻。

  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辖第七军团,该军团由第七军编成,1937年9月任命廖磊为军团长。该部在吴兴一带抵御日军,吴兴失守后,该军转至安徽。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由刘湘兼任,辖第二十四军团,军团长为唐式遵,辖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五军团,军团长潘文华,辖第二十二军。11月19日该集团军奉令由芜湖、南京向广德、长兴前进,向计划占领吴兴的日军进攻,由于敌已攻占吴兴等地,时机已迟,该部组织反击,第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负伤,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阵亡;只有第一四六师向敌后攻击取得效果,但因吴兴、宜兴失守,态势不利,该部损失过重,只得向郎溪、宣城转移。后调至太平、旌德整补。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该战区所辖地境被敌占领,各军亦转进至皖赣,该战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另据1937年11月《大本营拟第七、第二、第八战区作战指导方案稿》,大本营曾在晋冀边一带设立第七战区,但迄今未发现其长官任命和战斗序列。

第八战区及所属

  1937年11月9日,军事委员会决定设立第八战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朱绍良为副司令长官,所辖地域为甘肃、青海、宁夏地区。至1938年底,该战区所辖军队为第十七集团军和第八十、第八十二军、骑兵第五军及第一九一师等部队。

第九战区及所属

武汉会战 这是武汉保卫战中,我军向敌人发射迫击炮
  1938年6月,为保卫华中,组织武汉会战,于是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陈诚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21日改组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为长官司令部。为指挥便利,于是年7月22日长官司令部由武昌移驻阳新。嗣后由于武汉失守,于11月中旬长官司令部又由鄂移驻长沙。是年12月初,陈诚奉命随带司令部一部人员赴渝办公,薛岳以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一兵团总司令代理司令长官职务。

  该战区和第五战区于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5日联合组织了武汉会战,这次会战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的—次会战。为了进行这次会战.于7月初共编成4个兵团,计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第三兵团总司令孙连仲,第四兵团总司令李品仙;与此同时,军事委员会发布武汉会战的指导方针,确定长江以北第五战区和长江以南第九战区联合进行保卫武汉的作战,重点立于外线,保证机动之自由;采取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拖取4—6个月时间的方针。会战在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展开,交错进行。在江南第九战区主要于鄱阳湖以西沿南浔路一线、瑞武公路一线与日军激战;在江北第五战区主要于大别山南麓、大别山北麓与日军激战。其间大小战斗数百次。

  中日双方军队在纵横千里的战线上激战4个多月,日军在会战后期调集12个师团以上兵力,补充五六次之多,伤达20万人。第九战区参战军队达5个集团军、24个军、57个师之多;第五战区参战军队达6个集团军、22个军、48个师。中国政府几乎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军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武汉会战最后以中国军队失利而结束,但它消耗了日军的巨大有生力量,赢得了4个多月的时间。日军虽然占领了武汉,但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目的并未达到,日军的战略进攻至此已达顶点。中国军民抗战进入更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武汉失守后,第五战区主力撤至湖北、河南的平汉线以西地区。第九战区主力撤至江西、湖南两省的永修、幕阜山、岳阳以南—线。

西安行营所属部队

  西安行营主任原为顾祝同,副主任何柱国。1937年11月17日蒋鼎文接顾为主任,贺耀组于是年6月17日任副主任、该行营所辖地境为陕西省(不含陕北榆林、延安地区)。1938年11月28日该行营撤销,12月免蒋鼎文主任职。1939年1月以该行营为基础成立第十战区。该行营所辖军队如下:

  第十一军团:1938年3月成立,毛炳文任军团长,辖第七十六军。1937年9月曾任命上官云相为第十一军团军团长。

  第三十七军(第七十六军): 军长为毛炳文,1937年9月陶峙岳接毛任军长职。1938年7月该军军长陶峙岳与第—军军长李铁军对调,李铁军任该军军长。

  第三十一军团:1938年6月以第三十八军和第九十六军编成,孙蔚如任军团长。该军团归第二战区指挥,1938年年底归属西安行营。

  第三十八军:军长原为孙蔚如,1938年6月赵寿山接任军长职。该军原辖第十七、第一七七师,1938年6月以第一七七师等扩编第九十六军。该军辖第十七师和陕西警备第二旅孔从周部。第十七师师长由赵寿山兼任。

  第九十六军:1938年6月以第一七七师和陕西警备第三旅王振华部合编而成,李兴中任军长。

  此外,该军团还辖有陕西警备第一旅王竣部及其他警备部队和第一〇九师,该师师长原为赵毅,隶属第四十九军。1938年1月该师1个旅编入第一〇五师,3月第五预备师4个团拔属该师,5月李树森任师长,12月胡松林接任师长。第七预备师,师长曹日晖。

驻闽绥靖公署所属部队

  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原为蒋鼎文,1937年9月10日因蒋在淞沪前线,陈仪代理主任职。11月17日蒋调任西安行营主任,陈仪被特派为该绥署主任。该绥署于1939年1月被改编为第二十五集团军,该绥署所辖地境为福建省(不含漳州、汀州地区)。所辖军队为第七十五、第八十师和第六预备师以及福建保安旅、团,马尾、厦门要港所属海军、海军陆战队等部队。

  第七十五师:师长原为宋天才,1938年6月韩文英接任师长职,该师原隶属张钫第二十路军。第八十师:师长陈琪,1938年9月以上述2个师编成第—〇〇军,陈琪任军长。

  第六预备师:师长吉章简。

后方留守和绥靖部队

  抗日战争开始后,川、黔、滇各省军队陆续开赴前线参战。各省仍留守一部分军队绥靖地方。此后这些军队亦陆续扩编成军。

  第三十六军:军长原为周浑元。1938年2月姚纯接周任军长。该军于1935年为追堵红军由湘鄂入黔川,1938年驻重庆担任警备。所辖第五师,师长原为谢溥福,1938年9月以该师一部编入第—六七师,11月刘采廷接任师长;第九十六师,师长原为赵锡光。1938年9月该师大部扩编为第一六七师出川抗战,以独立第三十六师编入该师,余韶接任师长。

  第九十九军:1938年6月以第九十九师编成,傅仲芳任军长,驻遵义,担任贵州警备和湘黔公路护路。第九十九师原隶属第五军,师长傅仲芳,“追剿”红军留驻贵州。

  第—九七师:1937年11月以湖南保安第三、第四、第七、第十二团4个团编成,丁炳权任师长,该部驻湖南长沙。

  新编第十一军:1938年9月以第二〇〇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合并编成,徐庭瑶任军长,该军驻湖南湘潭,所属机械化部队分配各战团使用。

  荣誉师第一师:伤愈归队的军人称为荣誉军人,荣誉师即由荣誉军人编成。1938年4月以第九十二师荣誉团(4个大队).第一九〇师之荣誉团1个团、湖南保安荣誉团1个团及第五十师荣誉队1个队合编为荣誉第一师,宋希濂任师长,5月宋希濂调任第七十一军长,林英接任师长,该师驻宜昌。

  第一二三师:师长曾宪栋,该师属孙震第四十一军,第四十一军出川时,该师留驻四川绵阳。

  第九十五军:1938年4月以第四十五军一部编成,黄隐任军长,该军驻彭县、绵竹一带,辖第一二六师和新编第九师。第一二六师师长原为黄隐,1938年4月黄升任军长,谢无圻接任师长;新编第九师,1936年为第四十五军第一师第一旅,1937年改为独立第十九旅,1938年4月与第一二六师第三七六旅合并编为该师,杨晒轩为师长。

  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驻雅安。辖第一三六师,师长唐英;第一三七师,师长刘元塘,另有1个独立团,团长刘元琮。1937年9月任命刘文辉为第五军团军团长,该军团辖第二十四军。

  第五十六军:1938年3月以第一六三、第一六四师编成,郭昌明任军长,该军驻成都、南充一带。第一六三师为第四十四军留驻四川部队,师长陈兰亭;第一六四师为第二十三军留驻四川部队,师长原为张邦本,1938年2月汪杰代理师长,4月彭焕章接任师长职。

  新编第十七师:该部原系川军第二十一军手枪大队,1935年改为第二十一军机枪司令,1937年改编为独立第十六旅.1938年6月改编成该师,刘树成任师长。

  新编第十八师:该师原为川军第二十一军特务队,1929年扩编为特务大队。193l年改编为四川善后督办公署警卫大队.1936年改编为四川暂编陆军第二师第五旅,1937年改编为第—二六师第二旅。1938年改编为独立第四十六旅,6月改编为新编第十八师,师长周成虎。

  第八十八军:1938年1月委范绍增为第八十八军军长,范在四川招集旧部编成4个团,在合川进行训练。范又出资自购火器充实战斗力量,至1939年1月始编成陆军新编第二十一师,出川抗战,隶属第三战区。

1939年1月—1945年9月

  抗日战争进入到1938年11月,为适应抗战和加强国民党一党统治的需要,军事委员会所属机构不断增加,其内部组织不断膨胀。

  国民党军队一方面以第二、第八、第十战区集结大批兵力,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对第十八集团军进行封锁、围困,在其他战区,不断挑起反共摩擦;另一方面,又组织了对日军进攻的若干会战。这些会战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桂南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等。1939年9月至1942年初的3次长沙会战和尔后的断赣、鄂西、常德、豫中、长衡、桂柳、豫西鄂北、湘西等会战;远征军所进行的滇缅路作战、缅北及滇西作战等。这一系列的会战,参与部队、组织指挥者虽不尽相同,但广大爱国官兵部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消耗了日军的兵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是1944年春,日军发动的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将中国东北至东南亚的大陆交通联结起来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除在衡阳曾抵抗了1个多月外,其他地方则是失败一个接着一个,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的第二次大败退。据统计,是年4月至12月的8个月中,日军占领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国民党丢失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36个飞机场,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日军逼近贵州时,国民党内一度还出现了迁都西康之说。这一时期国民党的军队建设,虽在数量上有了增加,但质量上大幅下降,因而并未能挽救其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溃败。

第一战区及所属

1939年1月卫立煌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山西前线抗战时与八路军接触较多,图为卫立煌与朱德(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郭寄峤(左)合影
  1938年11月,军事委员会更新划分战区,第一战区作战地境为河南的黄河以南、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1939年1月卫立煌接程潜为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为副司令长官,10月冯钦哉任副司令长官。11月孙连仲调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自1939年12月中旬至次年3月未,第一战区以6个师担任守备,9个师取攻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曾攻入开封、沁阳、宝莲寺车站等地。

  此后,第一战区坚守中条山,在八路军的配合下,被日军视为“盲肠”。1941年5月日军集中兵力向中条山进攻,晋南会战开始。其时战区主力配置在中条山区,一部配置在太行山。在中条山参加会战的军队有第五集团军曾万钟部,指挥第三、第十四、第十七军;第十四集团军刘茂恩部,指挥第九十三、第十五、第九十八、第四十三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庞炳勋部,指挥第四十军和新编第五军;第九、第二十七、第八十军为战区直辖部队。会战开始后,由于司令长官卫立煌去重庆述职,作战指挥一度由来此视察的何应钦主持。战区各部队消极防御,未能积极进行外线作战,所以到6月初,该部除留一小部在太岳山区游击外,主力西渡黄河,中条山为敌占领。此后,第一战区的作战地境为河南省的黄河以南地区。

  1942年1月,卫立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蒋鼎文接任司令长官,任命汤恩伯为副司令长官。3月免去冯钦哉副司令长官职,任命曾万钟为副司令长官。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平汉路,贯通华北、华中各战场,集中兵力向河南进攻。第一战区驻河南军队共有8个集团军、17个军,由司令长宫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分别指挥。归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的有: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辖第三十八、第九十六军;第十四集团军刘茂恩部,辖第十五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李家钰部,辖第四十七军;第三十九集团军高树勋部,辖新编第八军;以及直属于司令长官部的第十四军。归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指挥的有:第十五集团军何柱国部,辖骑兵第二军又2个师;第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辖暂编第九军;第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部,辖第八十五、第八十九军和暂编第十五军;第三十一集团军王仲廉部,辖第十二、第十三、第二十九军和第七十八军等。

  4月17日,日军在开封以西中牟县一带渡过黄河,与守军第十五军发生战斗,守军不支溃退。除该军外,其他如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以及属第八战区指挥的马法五部都进行了认真的抵抗;而装备优良的汤恩伯部一触即溃。敌17日渡过黄河;19日占领郑州;5月1日攻占许昌;5月8日占领平汉路上的西平,打通了平汉路。日军又西进逼近洛阳,洛阳守军第十五军和第十四军的第九十四师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给敌以杀伤。终因敌军势众,洛阳于5月25日失陷,会战结束。豫中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二期中国民党军队最大的一次溃败,该战区损失兵力20多万,汤恩伯受到撤职留任之处分。11月汤调离该战区,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是年7月陈诚接蒋鼎文任司令长官。郭寄峤、孙蔚如分别于7月、9月升任副司令长官。

  1945年1月陈诚他调,胡宗南代理司令长官,同时,重新划定该战区所辖地境为豫中和陕南。3月21日该战区会同第五、第十战区进行了豫西鄂北会战。参战部队有第三十一集团军王仲廉部,指挥第二十七、第七十八、第八十五,第八十九军.第四集团军孙蔚如部,指挥第三十八、第九十六、第九十、第四十军;豫西警备指挥官刘茂恩部,指挥第十五军;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部,指挥新编第八军。战斗开始后,该战区所属在南召、李青店和长水镇一带阻击日军。6月孙蔚如调长第六战区,裴昌会升任副司令长官。7月胡宗南实任司令长官,范汉杰升任副司令长官。8月石敬亭升任副司令长官。9月日军战败投降。

第二战区及所属

  1937年10月,太原失守,阎锡山退至陕西宜川。第十八集团军所属坚持游击战、持久战,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报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进步武装组织“青年抗敌决死队”也成立了4个总队,此外还有1个“工人武装自卫总队”和1个“政治保卫队”,分驻在晋东南、晋中和晋西北地区,在八路军的帮助和指导下,成为一支坚强的敌后抗日部队。

  1938年11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定战区,该战区所辖地域为晋、绥以及陕北的榆林地区。1939年3月任命朱德、杨爱源为该战区副司令长官。此时,由阎锡山掌握的军队仅有第十九、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六十一军和骑兵第一军,其中有的军只是一个空架子,仅辖一两个旅;而且第三十五军已由傅作义带往绥远,脱离了阎锡山的节制。第十八集团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决死队”的壮大,使阎锡山既害怕又嫉恨,12月阎发动了旨在消灭“决死队”等抗日武装的“十二月事变”:这次事变,不仅“决死队”没有被消灭,阎锡山自己的反动武装却遭到“决死队”的沉重打击,其军队内部也由此出现了分化、使其反共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部队中建立并发展了“铁军组织”,并于1940年向国民政府索要军队番号,以便扩编自己的军队:是年在原有的2个集团军(5个军)的基础上,扩充成4个集团军(8个军),另外,还有6个游击纵队、2个政卫师、1个独立旅、2个总队、1个特务团、1个机关枪团、1个骑兵团、1个炮兵司令部和3个宪兵大队。原来的军、师长大部分被调换,而以“铁军组织”骨干分子来接充。是年2月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该战区副司令长官.1942年1月蒋鼎文接卫立煌任该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7月蒋被免职。1945年1月该战区作战地境被调整为山西和陕北榆林地区。8月日军投降。

第三战区及所属

  1938年11月,军事委员会重新规定第三战区所辖地为苏南、皖南、浙、闽和江西的赣江以东地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副司令长官唐式遵。1939年冬,第三战区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2月16日以9个师取守势,出动14个师担任主攻,击破大通南方敌军阵地,并渗入湖口下游江岸,游击敌军军舰。12月25日遭敌反攻后,退守原阵地。嗣后改为游击布雷,游击、阻碍敌舰运输。1940年7月刘建绪升任副司令长官。1941年1月该战区指挥所属第三十二集团军向皖南的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2年4月,日军发动了旨在摧毁浙江衢州空军基地的浙赣战役。日军以第十三军为主力,调动了4万余兵力。第三战区在第九战区的策应下,出动了第十、第二十三、第二十五、第三十二集团军共11个军、33个师的兵力参战,兵力虽多.但指挥不当,斗志不旺。5月28日日军占领金华,6月7日又占衢州,接着连陷玉山、广丰、丽水等要地,第三战区大败。日军在铁路沿线驻扎了约两个月除占领金华及其周围地区外,其余部队撤回原阵地。

  1942年9月,黄绍竑、上官云相任副司令长官。1943年3月罗卓英任副司令长官,4月罗即调离。1945年1月韩德勤任副司令长官,此时经过调整,该战区作战地境为苏南、皖南、浙、闽和赣东北地区。

第四战区及所属

  该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1938年12月调第九战区所属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到该战区代理司令长官,余汉谋为副司令长官,缪培南为参谋长,并于1939年1月在广东曲江正式成立司令长官部。重新确定该战区所辖地域为粤、桂两省,与第三战区所辖地域分界线为粤、赣、闽3省省界相连之线,所指挥部队为第九、第十二、第十六集团军3个集团军及粤、桂两绥靖公署所属部队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个游击纵队。11月日军在钦州、防城登陆,南宁失守,总司令部移驻柳州,组织指挥桂南会战,所指挥部队计有第十六、第二十六、第三十五、第三十七、第三十八5个集团军.广东方面,则由余汉谋副司令长官负责。

  1940年1月、6月,夏威、吴奇伟先后任战区副司令长官。6月因该战区所辖区域辽阔,作战指挥不便,将广东方面划为第七战区,两战区分界线为琼崖、雷州半岛及沙河、博白、北流、藤县、勒竹、钟山至粤桂边境相连之线以东地区为第七战区,以西地区为第四战区。不久,又改由电白、茂名、信宜相连之东北县境迄粤桂边境相连之线,以东地区及琼崖为第七战区,以西为第四战区。第四战区所辖部队为第十六、第三十五2个集团军。第四战区与昆明行营作战地域分界线为河池、姜圩、思林、向都、祟庆府、高平、河内之线,线上各点属昆明行营。后因情况变化,又改为滇桂省界,经剥隘、莪村、镇边、百南圩、太源、河内相连之线,线上仍属昆明行营。

  1944年10月,以该战区为主,会同第九战区一部,举行了桂柳会战,该战区集中了第十六、第三十五2个集团军共5个军14个师及炮、工和其他部队在桂林、柳州集中,与敌决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敌于11月26日攻陷南宁,打通了大陆交通线。1945年1月该战区改为陆军总司令部所属之第二方面军。

第五战区及所属

随枣会战:中国军队在向枣阳城日军发起攻击
  该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副司令长官李品仙。1938年11月重新划定该战区所辖地境为皖北、鄂北和河南一部地区。1939年5月初,日军以围歼该战区主力为目的,以一部攻击牵制该战区兵力,以主力由钟祥向襄河急进,围歼该战区主力,开始了随枣会战。会战前,该战区所辖兵力达15个军、40多个师及工、炮兵和各独立团队等。为了确保荆(州)、襄(阳),阻敌进攻,该战区作如下部署:郭忏率江防军之第二十六、第七十三、第九十四、第四十四军防守沙市、沙洋、荆门、宜昌一带;以第三十三、第三十九集团军组成右集团军,以张自忠为总司令,守备钟祥;以北襄河两岸,左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指挥第十一集团军等守备大洪山、厉山、塔儿湾一带;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部集结于高城、唐王店、吴山镇、鹿头镇一带,第二十二集团军孙震部集结于洪山、枣阳地区机动使用;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部署在鄂豫边区进行游击战;第一战区刘汝明第六十八军监视信阳日军,预期以大洪山、桐柏山为据点,以纵深阵地持久消耗敌人,待敌深入随枣腹地时,立即转为攻势,围歼日军。会战开始后,日军以优势的机械化部队进攻,先后攻占随县、桐柏和枣阳。5月中旬,李宗仁严令汤恩伯率部会同第—战区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从豫西南下,向唐河一带出击.在中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克复新野、唐河,收复枣阳、随县。会战达到了牵制消耗敌人的目的。1939年11月孙连仲调任副总司令长官。

  该战区在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中担任主攻,出动了步兵46个师、骑兵1个师,编成6个兵团:江北兵团,以江防军编成,以郭忏为司令,指挥第六、第七十五、第二十六、第九十四军和王劲哉第—二八师,攻击汉(口)宜(昌)路之敌;右集团军,以张自忠为总司令,指挥王缵绪第二十九集团军和张自忠兼司令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攻击京(山)钟(祥)路之敌;左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指挥第二十二集团军(孙震兼总司令)和刘和鼎第三十九军,攻击襄(阳)随(县)路之敌;豫南兵团,总司令孙连仲,辖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由孙兼任)及第六十八军刘汝明部、第九十二军李仙洲部,攻击豫南之敌,略取信阳;豫鄂皖边区,总司令廖磊病故后,李品仙兼任总司令,辖张淦第七军、区寿年第四十八军及游击部队,切断信阳、汉口间交通;以第四十八军编成预备兵团,集结于枣阳待命。自12月中旬攻击开始后,激敌月余,各兵团均给敌以杀伤,但因分散用兵,江北军退回右岸,右集团军在敌攻击下被迫撤退,其他各兵团亦遭敌阻击。

  1939年冬季攻势后,该战区在豫南、鄂北逼近武汉,武汉日军感到威胁严重,遂抽调江西、湖南的日军,会同湖北日军于1940年5月向湖北枣阳、襄阳、宜昌等地进攻。此时,第五战区参加作战的有6个集团军、21个军、56个师。具体部署:郭忏之江防军指挥第九十四、第二十六军,在荆、沙、宜一带布防;张自忠第三十三集团军在襄河以西布防;孙震第二十二集团军之第四十五军在洛阳店、随县以西布防;黄琪翔第十一集团军之第八十四军在随县以北、高城以南地区布防;豫南方面,孙连仲第二集团军之第三十军在桐柏以东,第六十八军在平昌关以北和明港一带布防;王缵绪第二十九集团军控制大洪山地区,第六十七军在东桥镇、三阳店以北布防;第四十一军控制襄阳附近,为战区预备队;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置于确山、叶县一带,为机动兵团,相机打击进攻之敌。会战自5月1日开始,在信阳方面,敌相继攻陷明港、桐柏、唐河等地并向枣阳进发,第三十一、第二集团军和李仙洲第九十二军分路向日军侧击、尾追,相继收复唐河、新野。随县方面,日军攻陷高城、安居,从两翼包围第十一集团军,该部从枣阳突出包围圈,留第一七三师坚持抵抗,掩护主力转移,该师且战且退,寡不敌众,师长钟毅以下大部在新野境内壮烈殉国。5月10日各路日军会师唐百河畔,中国军队转入外线作战,将敌包围于襄东平原。第二、第三十一集团军及第九十二军由北向南;第二十九、第三十三集团军由南向北;第三十九、第七十五军由西向东向日军包围攻击;并以第九十四军袭击日军后方,第六十八军收复明港、桐柏。至11日敌伤亡惨重,陆续向东南撤退,各军跟踪尾击、侧击。至16日曾一度克复枣阳。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直属营和2个团兵力渡河向日军出击,在南瓜店将敌截为两段,日军集结万余兵力,从南北两路夹击,张为保证友军反攻,一直坚持到将土伤亡殆尽,壮烈殉国。5月31日日军强渡襄河,与陈诚第六战区进行宜昌争夺战,于6月17日攻陷宜昌等地。这次会战日军虽占有宜昌,然而始终没有捕捉到中国军队的主力,也未能解除襄樊、大洪山地区对武汉的威胁。同年11月日军又以几个师团向随枣地区进攻,中国军队经过苦战,使日军一无所获,敌我仍维持原来的态势。

  1941年1月,日军以歼灭豫南该战区主力为目的,先以一部向襄河方向实行牵制性攻击,继而以主力由平汉路北进,后又分向左右迂回;驻皖北、豫东的日军西进策应,开始了豫南会战。该战区辖有3个集团军共9个军、25个师及其他旅、团和游击队,其部署:孙连仲第二集团军集结桐柏、泌阳间,准备向东侧击敌人;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在西平附近准备迎击北进敌人,以有力部队分别控制舞阳以南、新蔡以北,准备夹击敌人;第二十一集团军所属第八十四军部署潢川西北,力求在侧背攻击日军。会战开始后,在襄西方面的日军自1月20月开始进攻,被该部阻止;豫南方面,敌以三路北进,孙连仲、汤恩伯两集团军向敌两翼侧击,遏制敌之进攻。2月初,敌因后劲不足,经南阳、唐河、泌阳和平汉路撤回,中国军队乘机追击,2月10日恢复原来态势。皖北、豫东之敌亦于2月5日进至沙河左岸,2月7日撤回。

  1941年6月,军事委员会调整该战区所辖地域为皖北和湖北的长江以北地区。1943年2月孙连仲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孙震升任副司令长官。

  1945年2月,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营主任,刘峙调任司令长官,郭寄峤任副司令长官。3月中旬,该战区指挥第二、第二十二、第三十六集团军,会同第一、第十战区进行了豫西鄂北会战。

第六战区及所属

决战宜昌之石牌战役:日军占领宜昌后,为夺取川江第—门户石牌要塞,威逼重庆,于1943年5月组织10万兵力、上百架飞机,发动鄂西会战。蒋介石称这次会战之关键的“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坚守石牌的国民革命军抗日将士
  1939年10月,该战区成立,任命陈诚为司令长官,杨森、商震为副司令长官,划第九战区湘江以西地区归该战区,辖第二十、第二十六集团军和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12月谷正伦为副司令长官。该战区在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中担任助攻,会同第九战区攻击粤汉路北段日军。

  1940年2月3日,免陈诚司令长官职,升商震为司令长官。5月15日该战区撤销,其作战地域所辖部队均划归第九战区。7月宜昌战役又恢复该战区,陈诚为司令长官,吴奇伟为副司令长官。1941年6月升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此时经调整该战区所辖地域为沅江以北、长江以南地区。

  1942年7月,升王缵绪为副司令长官。1943年2月陈诚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孙连仲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职。是年春,日军大本营企图进攻四川,3月日军以5个师兵力进占鄂西沔阳、华容、石首,4月发动鄂西会战。该战区参加部队有第十、第二十六、第三十九、第三十三集团军和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所属共14个军、41个师和海军陆战队、空军航空队及工兵、炮兵等部队。这次会战由于该战区兵力优于敌人,且占有优势地形,又有美军航空队支援,守住了鄂西阵地。

  1942年11月,日军第十一军为牵制该战区转移兵力于滇、缅,仍举兵进攻常德,于是该战区同第九战区共同举行了常德会战。会战于11月2日开始,该战区指挥兵力为第十、第二十九、第二十六、第三十三集团军及王耀武兵团和江防军司令部,在常德守卫该地的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与敌激战,全师几乎伤亡殆尽。江防军司令部所属在敌后积极打击日军,配合前方作战。12月初中国支援常德的后续兵团向常德外围进攻,迫攻日军全线总退却。

  1944年1月5日,陈诚辞司令长官职,孙连仲实任司令长官,同时升任郭忏为副司令长官。3月王缵绪他调。8月升王东原为副司令长官。1945年1月经调整该战区作战地域为湖北省长江两岸地区。6月孙连仲调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接任。2月调陈继承为副司令长官,8月调周嵒、冯治安为副司令长官。

第七战区及所属

  1940年8月,该战区成立,以余汉谋为司令长官,蒋光鼐副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广东省,与第四战区分界线以琼崖、雷州半岛及沙河、博白、北流、藤县、勒竹、钟山与粤桂边境相连之线,线上各地均属第四战区。不久,又改由电白、茂名、信宜相连之东北县境迄粤桂边境相连之线,以东地区及琼崖为该战区.与第三战区分界线为闽粤边境。

  1945年1月以后,该战区作战地境为广东省的珠江以东地区,同月该战区辖第十二集团军配合第九战区参加湘粤赣边区作战。

第八战区及所属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1939年1月蒋辞所兼司令长官职,朱绍良接任,同时任命傅作义为副司令长官。2月任命马鸿逵为副司令长官。时该战区所辖地境为甘、宁、青、绥。是年冬参加冬季攻势作战,副司令长官傅作义指挥步兵10个师又10个旅,骑兵4个师、6个旅,向包绥线之敌攻击,一度攻入包头。1942年7月胡宗南升任副司令长官,1943年1月盛世才升任副司令长官,同时新疆隶属本战区。1944年4月中旬豫中会战开始,副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该战区所属第四十、第一、第十六、第二十七、第五十七军参加会战。7月免去胡宗南副司令长官职,8月免去盛世才副司令长官职。

  该战区作战地境,1941年6月至1942年底为陕、甘、宁、青、绥地区。从1943年1月起所辖地域改为甘、宁、绥、青、新(疆)地区。1945年6月副司令长官傅作义调长第十二战区,绥远划出。

第九战区及所属

第一次长沙会战:国民革命军战士在“文夕大火”后的断壁残垣下与日军展开巷战
  1938年12月初,司令长官陈诚带司令长官部一部人员赴渝办公,将司令长官职务移交副司令长官兼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代理,商震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为前敌总司令。薛岳奉命将第一兵团总司令部扩编组成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于1938年12月26日在长沙正式成立。

  第九战区长官部在长沙组成后,一方面团长沙是扼两广之咽喉,控西南各省之门户;另一方面长沙是第九战区的指挥中心。该战区又集中了中国军队的精锐之师,因而自1939年起,日军不断集中兵力向该战区发动进攻,企图攻占长沙,摧毁中国军队主力。为此该战区相继组织进行了南昌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长衡会战。

  1939年3月日军第六、第一〇一、第一〇六、第一一六师团在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南昌进攻,中国守军第七十三、第八、第七十九、第三十二军竭力抵抗,因火力悬殊,损失惨重,3月28日南昌失守陷落。4月16日蒋介石令该战区反攻南昌,由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负责统一指挥。4月下旬第九战区集中了第一、第十九、第三十和第三十二集团军各一部约20多个师兵力,向南昌、奉新、高安之敌进行反攻。4月21日中国军队向南昌反攻,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以主力牵制武宁之敌,以一部挺进张公渡、庐山等地,以游击战方式破坏敌人交通。上官云相第三十二集团军于4月23日向南昌进攻,高荫槐之第一集团军主力攻击、牵制奉新之敌,一部于5月6日挺进靖安、安义东北地区,袭扰敌人后方。俞济时指挥第十九集团军一部先后克高安、祥符观、高岚等地,并积极袭扰敌人后方。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南昌周围进行了一周激烈的争夺战,一部突入飞机场.一部攻入南昌城。日军全力死守,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第二十九军军长陈安宝阵亡。5月9日中国军队奉命停止反击,双方恢复原态势。

  1939年9月14日日军动员了第六、第三十三、第一〇一、第—〇六师团的全部和第三、第十三师团的一部,以及特种兵、海军陆战队和舰艇部队共10万余人,发动了旨在击毁、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参加会战的各部队是:罗卓英第十九集团军、杨森第二十七集团军、关麟徵第十五集团军、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共15个军、30多个师,约40万人。

  1939年10月1日奉蒋介石命令,将该战区湘水以西地区划为第六战区,陈诚调任司令长官,薛岳实任本战区司令长官,王陵基为副司令长官。是年在冬季攻势作战中担任助攻,以一部兵力向粤汉路北段正面敌人攻击,一部切断蒲圻、咸宁附近的交通,并以有力一部向武昌附近挺进游击,威胁日军。

第二次长沙会战后,国民革命军胜利回到长沙
  1941年9月日军又—次对湖南用兵,开始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以第十一军为主力,以阿南惟畿为总指挥,指挥第三、第四、第六、第四十师团4个师团及海空军、炮兵等共12万人,集中于湘北方面,企图通过速战,“给第九战区军队以打击”。驻长沙和长沙外围的第九战区军队有:杨森第二十七集团军、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罗卓英第十九集团军以及战区直辖的第九十九军、第七十九军和暂编第二军共14个军。会战中,第六战区所属亦调来参战。

  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防止中国军队策应广(州)九(龙)路、香港方面的作战,先发制人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重新纠集第三、第六、第四十师团,以独立第九旅团为基干,配以炮兵、工兵、战车和舰艇部队共7万余的兵力,同时命令南昌方面第二十四师团和独立第十四旅团在南浔路佯动,策应长沙方面的作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以—部兵力利用新墙河等有利地形逐次抵抗,待敌到达长沙地区后,再择机与之决战,强调不要陷于内翼受敌包围,而要通过争取外翼而袭止敌人侧翼。该战区参加会战的军队有第七十九、第二十六、第七十八、第二十、第五十六、第三十七、第九十九、第十、第七十三、第四、第七十四、第七十二军和新编第三军共13个军及战区直辖师、旅与挺进、保安部队等。

  1942年1月1日,敌以巨大伤亡代价攻抵长沙。由于长沙守军的顽强抵抗,日军对外联络被截断,补给不继,三日不得食,弹药无多,至4日即从长沙向北撤退。中国军队全线反攻,从北、南、东、西四面围击、日军至15日才撤至新墙河以北阵地,日军伤亡四五万人,会战以中国军队获胜而告终。是年7月副司令长官罗卓英调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王缵绪升任该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5年1月重新划定该战区所辖地域为江西全省。2月副司令长官王缵绪调任重庆卫戍司令,8月吴奇伟任副司令长官。1945年1月该战区第一、第三十,第二十七集团军,会同第七战区进行了湘粤赣边区作战。

第十战区及所属

  该战区于1939年1月设立,司令长官蒋鼎文。所辖地境为陕西省(不含陕北地区)。1940年5月15日该战区撤销,所辖地境及部队均转隶第八战区。

  1945年1月重新设立第十战区,李品仙为司令长官,何柱国、牟中珩、王懋功、李明扬为副司令长官。所辖地境为第一、第五战区以东地区,属汉中行营节制。所辖军队原为第一、第五战区所辖第十五、第二十一、第十九集团军。

第十一战区及所属

  该战区于1945年6月成立,孙连仲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为高树勋、马法五、李延年。8月又任命刘茂恩为副司令长官。所辖地境为冀、鲁和豫北。该战区所辖军队为第一战区和冀察战区各一部,日军投降后才陆续到达所辖地区。

第十二战区及所属

  该战区于1945年6月成立,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为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所辖地域为热、察、绥和晋北。

  1939年1月傅作义由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在绥远组织副司令长官部,指挥绥远、察哈尔、晋北、陕北各部抗战。1939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一度攻入包头,抄袭敌司令部及重要仓库,尔后在绥西地区打击敌人。1940年3月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日军占领的五原,取得胜利。该部所属有第三十五军、暂编第三军、骑兵第四军和东北挺进军以及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所属、晋察绥边区游击部队张砺生所属等。

鲁苏战区及所属

  1939年1月成立,任命于学忠为总司令,沈鸿烈为副总司令,2月任命韩德勤为副总司令。该战区所辖地域为苏北和鲁南津浦路以东地区,所辖军队为第五十一、第五十七、第八十九军和鲁苏皖边区、苏北、山东游击队及两省保安部队。1944年1月韩德勤他调,任命王懋功为副总司令兼该战区第一游击区总指挥。1942年2月沈鸿烈被撤销副总司令职,于学忠兼任山东游击总指挥。1943年10月任命李明扬为副总司令兼长江下游挺进军总司令及苏北第二游击区总指挥,同年任命何柱国为副总司令。该战区级别高于集团军而低于其他战区,故长官称总司令而不称司令长官。该战区在鲁苏敌后进行游击战争,于1944年3月撤销。

冀察战区及所属

  1939年1月,以第四十 、第六十九军和河北民军等部编成,以鹿钟麟为总司令,石友三、庞炳勋为副总司令。所辖地域为冀、察两省。1939年冬曾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0年4月鹿钟麟辞总司令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兼任总司令,是年12月石友三因同日军勾结被处死,1941年3月孙良诚任副总司令。1942年1月卫立煌他调,总司令职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兼任。1943年12月马法五升任副总司令,1944年7月免蒋鼎文兼总司令职,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兼任。9月由高树勋代理总司令职,是年3月董英斌任副总司令。1945年2月高树勋实任总司令,胡伯翰升任副总司令。3月副总司令董英斌他调。6月该战区撤销,所辖地域和军队并入第十一战区,该战区自1940年起辖第二十四、第三十九集团军及河北、察哈尔地方民军、保安团队和游击部队,在冀察敌后进行游击战争。

陆军司令部及所属

  为联系盟军对日军展开攻势,军事委员会于1944年12月在昆明设立中国陆军司令部,负西南各战区诸部队统一指挥及整训之责。总司令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1945年2月3日分别任命龙云、卫立煌为副总司令,辖有远征军卫立煌部、黔桂湘边区汤恩伯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滇越边区卢汉部及杜聿明、李玉堂2个集团军,共28个军、86个师,另其他特种部队。此时,史迪威公路业已开放,美方之武器及作战物资,乃得大量输入,预计有36个步兵师可得美械装备及充分炮兵火力。1945年3月1日将滇越边区卢汉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黔桂边区汤恩伯部和第二十四集团军王耀武部改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士兵正在渡河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1941年12月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以完成共同抗敌力量之联系与合作,建议由蒋介石“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安南及泰国境内的联合国家军队”,并在蒋介石指挥下,由中、美、英3国政府代表组织一个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尽可能邀请苏联代表参加。在中国战区统帅、印度军司令及南太平洋战区司令3总部间应互派联络员,取得密切联系等。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复电同意,4日联合国家正式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战区统帅,建立统帅部。
1944年9月6日,中国第五军官兵在昆明机场,即将空运云南反攻前线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仰光。从19日起,应英国军方的要求,中国先后派出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总兵力约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原定第二路使用于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未组建)入缅甸参加对日作战,以卫立煌为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卫未到任,由副总司令杜聿明代理。4月任命罗卓英为总司令,自3月中旬到4月中国援缅远征军先后在缅甸的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和日军作战。其中仁安羌一战,曾解救出被日军包围的7000多名英军。但由于英军并没有防守缅甸的决心与准备,在作战中又不与中国军队很好配合,以致失去反攻机会,导致中国远征军遭到失败。4月底至5月远征军陆续退却。在向滇西撤退途中,由于路途异常艰苦,伤病死亡和落伍者很多,约10万人的部队,损失了6万,装备大部丢弃,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远征军的一部分撤至印度,后经扩充、编组为中国驻印军。7月退到印度的远征军组成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以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

  1943年2月,退至滇西的远征军以及新增加的第二十、第十一集团军,重新组织远征军司令长宫司令部,以陈诚为司令长官、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同时,将原远征军第—路长官司令部撤销。11月卫立煌代理司令长官,1944年7月实任。远征军直辖部队直接接受美军的训练与装备。是年5月驻滇西远征军为策应驻印军缅北之攻势,以第二十集团军所辖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军全部及配属炮兵,通讯部队,编为攻击兵团,于5月初强渡怒江,向腾冲、龙陵之线攻击。5月下旬改为右翼军,攻击目标为腾冲。第十一集团军所辖第六、第七十一,第二军为左翼军,攻击目标指向龙陵、芒市,于6月4日攻克腊猛街,9日攻克镇安街。10日曾一度攻克龙陵老城,因气候恶劣,部队消耗过大,遂停止攻击。是年秋,为配合盟军政势,打通中印公路,驻印军和远征军加紧反攻滇西缅北之日军。远征军从滇西和缅北两个方向向日军进攻,滇西方面,远征军9月7日克松山,14日克腾冲,11月3日克龙陵,20日克芒市,1945年1月20日克畹町。缅北方面,驻印军10月15日由密支那冒雨进攻,12月15日克八莫。1945年1月15日克芒友,1月27日滇西、缅北两路大军在芒友会师,中印公路由此完全打通。远征军停止进攻,在国境附近整补。驻印军则奉令协同英印军攻击当面败窜日军,先后克腊戍、细胞、猛岩等地。3月30日与英印军会师于乔姆克。日军投降后,远征军返回国内,隶属陆军总司令部。

中国驻印军

  1942年5月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利,一部由杜聿明率领转回国内;一部由史迪威、孙立人率领撤至印度。7月经扩充编组为中国驻印度军,7月特派史迪威为驻印军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1943年3月罗卓英调回国内,后任郑洞国为副总指挥。1944年10月史迪威奉调回国,萨尔登任总指挥。1945年6月萨尔登奉调回美,惠勒任总指挥,驻印军经扩充、编成新编第—、新编第六军2个军。1944年秋,驻印军在英印军的配合下,向缅北滇西的日军进攻,于1945年1月下旬与远征军在芒友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

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将官阵亡名单(师级以上)

国民革命军将官阵亡名单(师级以上)
姓名 军衔 职务 阵亡时间 阵亡地点 备注
佟麟阁 上将(追授) 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河北南苑
赵登禹 上将(追授) 132师师长 1937年7月28日 河北南苑
郝梦龄 上将 9军军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刘家麒 中将 54师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 中将 67军军长 1937年11月9日 江苏松江
高志航 空军少将(追授) 空军驱逐机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 中将 172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浙江湖州吴兴
吴国璋 中将 75师副师长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饶国华 上将(追授) 145师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广德 自杀
萧山令 中将 宪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姚中英 少将 156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司徒非 少将 160师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南京
刘震东 中将 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东莒县
王铭章 上将(追授) 122师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邹绍孟 少将 124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赵渭滨 少将 122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山东滕县
范庭兰 少将 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刘桂五 少将 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年4月22日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 中将 173师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山东蒙城
李必藩 中将 23师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 自杀
黄启东 少将 23师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山东菏泽 自杀
方叔洪 中将 114师师长 1938年6月 山东菏泽冯家场
傅忠贵 少将 鲁北游击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东
冯安邦 中将 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阳
林英灿 少将 152师副师长 1939年1月13日 广东清远
李巩良 中将 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张谞行 中将 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年3月7日 陕西西安
王禹九 少将 79军参谋处长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陈安宝 中将 29军军长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龙里
唐聚五 少将 东北游击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迁安
韩炳宸 少将 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东莱阳
马玉仁 中将 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 中将 197师师长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 中将 2军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广西昆仑
钟毅 中将 173师师长 1940年5月9日 湖北苍台 自杀
张自忠 上将(追授) 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张敬 少将 33集团军高参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 中将 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 中将 新27师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梁希贤 少将 新27师副师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自杀
陈文杞 少将 新27师参谋长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 上将 3军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悬山 自杀
寸性奇 中将 12师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湾 自杀
金崇印 少将 17军参谋长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 中将 70师师长 1941年9月6日 山西绛县
赖传湘 中将 190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 少将 新3师副师长 1941年9月25日 甘肃
李翰卿 中将 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 中将 98军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山西东峪
朱世勤 中将 暂30师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郭子斌 少将 暂30师副师长 1942年5月4日 山东潘庄
左权 少将 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 山西辽县
戴安澜 中将 200师师长 1942年5月26日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 少将 暂45师师长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 少将 96师副师长 1942年7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 少将 鲁苏战区高参 1942年8月 山东唐王山
周复 中将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 少将 113师参谋长 1943年2月21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 少将 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年5月 山东
江春炎 少将 114师参谋长 1943年7月4日 山东邹县
彭士量 中将(追授) 暂5师师长 1943年11月15日 湖南常德石门
许国璋 中将 150师师长 1943年11月21日 湖南诹市 自杀
孙明瑾 中将 预10师师长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卢广伟 少将 骑8师副师长 1944年5月5日 安徽颍上
李家钰 上将 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 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 少将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 少将 8师副师长 1944年6月10日 河南灵宝
王甲本 中将 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 中将(追授) 131师师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自杀
陈济恒 中将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自杀
吕旃蒙 少将(追授) 31军参谋长 1944年11月10日 广西桂林
齐学启 中将 38师副师长 1945年5月13日 缅甸仰光
胡旭盱 少将 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丰

全面内战中的国民革命军(1945年9月—1949年9月)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对军事机关进行“检讨”,认为军事委员会超然于五院之外,与行政院处于同等地位,不符合以军属政的要求。军事委员会下属各部、会、厅、局等机关组织庞大,系统复杂,指挥运用不灵活。国民政府决定撤销军事委员会,仿效美国等国所采用的国防部。194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国防部。

  从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到1947年7月,经一年多的作战,国民党军成师、成旅建制的部队被歼,不得不将军事上的全面进攻转向全面防御。到1947年8月,随着战事失利,又将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为挽救颓局,继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蒋介石遂调整部队领导体制。1948年5月相继撤销东北行辕、北平行辕,陆军总部徐州指挥部和武汉行辕、广州行辕、重庆行辕等,分别成立“剿匪”总司令部、绥靖公署。为了补充部队兵员,于1948年初在各地相继成立了10个新兵训练处,编练第二线兵团。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为便于作战,又取消整编军及各整编师、旅恢复原来的军、师番号;取消新编、暂编军、师番号,改为国防部的统一番号,同时扩大军的编制,扩编新的军队。从1948年8月到1949年1月,经过东北、华东、华北3次战略决战,国民党精锐部队损失殆尽。为迅速编练部队以补充被歼各军、师,于1949年2月将各训练处改组为编练司令部,并扩大其职权。同年5月起,行政院又在所占领地区设立军政一体化的军政长官公署。但是,这一切均未能挽救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崩溃的命运,国民党苦心经营多年的军队除少部分撤逃到台湾外.大部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