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三级导航|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青海省]]|2级=[[海东市]]|3级='''平安区'''}}
  
 
[[文件:994075.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渠]]
 
[[文件:994075.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渠]]
 
[[文件:994074.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田园风光]]
 
[[文件:994074.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田园风光]]
 +
[[文件:994073.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东大门广场]]
 +
[[文件:994069.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清真寺—唤醒楼(邦克楼)]]
 +
[[文件:994072.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夏宗寺]]
  
 +
  '''平安区'''([[汉语拼音]]:Píng'ān Qū;[[英文]]:Ping'an District),[[中国]][[青海省]][[海东市]]的一个市辖区,于1979年5月建制。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乐都区]]相邻,西与[[西宁]][[湟中]]、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东径101°49’-102°10’、北纬36°15’—36°36’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33.69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5乡3镇。共有[[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15个民族,12.88万人(农业人口7.81万人),汉族占71.6%,回族占21.8%,藏族占4.7%,土族占1.24%,其它民族占0.68%。
  
 +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湟水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111年汉朝将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元、明时期设立西宁州、西宁卫及平戎驿,清朝到民国时期,平安县所辖地区隶属西宁县和湟中县。从历朝历代的历史来看,平安地区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区隶属湟中县管辖。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后又将三合、寺台合并为三合镇。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建区。古迹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寺台遗址、东村遗址、石家营遗址、三合遗址、三十里铺墓地,汉代上滩墓地,清代洪水泉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的寺台石窟寺和宗喀巴落发皈依的寺台乡夏宗寺等。
  
 +
  平安地处[[湟水]]谷地,地貌以谷地、低中山为主,平均海拔2066—2300米。海拔最高处为4166.7米,最低处为2066米。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北境。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温0.3℃-6.4℃,年降水量248-600毫米。平均每天光照6.8-7.9小时,无霜期约90天,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雨湿润,冬季相对寒冷。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硒、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矿种。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83%。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
  
 +
*邮编:810600 区号:0972
  
  '''平安区'''(汉语拼音:Píng'ān Qū;英文:Ping'an District),[[中国]][[青海省]][[海东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靠乐都县,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南北长33.6千米,东西宽23千米,总面积750平方千米(一说769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12年)。以汉族为主。全区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区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距省会西宁35千米。
+
== 行政区划 ==
  
  地处湟水谷地,地貌以谷地、低中山为主,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北境。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温0.3℃-6.4℃,年降水量248-600毫米。矿藏有芒硝、石膏、铁、磷、云母、煤、大理石。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古迹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寺台遗址、东村遗址、石家营遗址、三合遗址、三十里铺墓地,汉代上滩墓地,清代洪水泉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的寺台石窟寺和宗喀巴落发皈依的寺台乡夏宗寺等。
+
  全区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区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平安县于1979年5月建制,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海东市中心腹地,东与乐都区相邻,西与湟中、西宁市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距甘肃兰州市200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5乡3镇111个行政村,448个合作社,7个居委会。共有汉、回、藏、土等15个民族,12.88万人(农业人口7.81万人),汉族占71.6%,回族占21.8%,藏族占4.7%,土族占1.24%,其它民族占0.68%。
+
== 历史 ==
平安县位于东径101°49’-102°10’、北纬36°15’—36°36’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33.69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海拔最高处为4166.7米,最低处为2066米。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之间。平均每天光照6.8-7.9小时,无霜期约90天,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雨湿润,冬季相对寒冷,是天然避暑胜地。
+
县内以过境湟水为主,水资源丰富,年可利用水量高达3.57亿立方米。湟水河径流量为12.14亿立方米,主要通过平安渠和小峡渠两个引水工程引入利用,为平安县的重要生态元素。西沟、三合沟、白沈家沟和巴藏沟4条沟岔内平均来水量为6500万立方米。全县有小型水库4座,畜水有效率量为304.8万立方米。
+
平安县也是海东市交通运输业的中心,航空、铁路、公路立体运输节点功能完备,吞吐能力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有铁路转运站一处,铁路货场一处。县城距西宁机场仅8公里,机场航线总数61条,航点总数51个,通航城市已达50多个,空客A330等大中型飞机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
平安县位于国家规划中的兰-西-银、兰-西-格经济带的中心,在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位于省会西宁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正在建设中的临空综合经济园,规划总面积达37平方公里,其中:平西经济区主要发展光伏设备制造、汽车发动机制造、电子信息、储能材料及组件、高原富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配套完善中关村青海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园、现代物流保税区;平东经济区主要发展铝基合金及各种特种型材、包装铝箔等下游产品深加工;平北经济区主要打造铝、铜、镍等有色金属产业,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及不锈钢产业基地。中关村青海创业基地将依托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设成为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园将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人文优势,建设中小企业集群,将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
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电网覆盖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宛如仙境,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座落在此林区,还有建于明代的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
平安县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硒、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19种矿种。磷矿+铁磷矿石1.65亿吨,元石山镍铁储量近10万吨,钴5000吨,氧化铬18万吨;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83 %。
+
2010年,初次探明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500多平方公里,硒含量一般在0.23-1.5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富硒区的农作物,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倍。平安县富硒区不仅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还具有硒含量深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是青藏高原一个较好的富硒区域。
+
硒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通过富硒农产品适量补硒,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等。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 %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从发现富硒资源,到规划富硒产业、发展富硒产业,平安县正在走出一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打造“高原硒都”,成为平安县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宏伟目标。
+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湟水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111年汉朝将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元、明时期设立西宁州、西宁卫及平戎驿,清朝到民国时期,平安县所辖地区隶属西宁县和湟中县。从历朝历代的历史来看,平安地区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区隶属湟中县管辖,1960年至1962年4月归属西宁市所辖,设立平安区委(县级),辖平安、小峡、三合及互助县的哈拉直沟、红崖子沟、高寨等6个公社,1962年5月又划归湟中县管辖,设立平安工委,辖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沟、寺台、石灰尧、古城、巴藏沟等8个公社。1963年小峡划归湟中,归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后又将三合、寺台合并为三合镇。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建区。
+
  
经济支柱产业
+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
农业、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农业为传统产业,县乡工业具有一定规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9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壮大,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冶炼、建工建材、化工、经纺、饮食等为主的行业格局。
+
  邮编:810600 区号:0972
+
  
== 行政区划 ==
+
  平安古为羌戎故地。继两汉时汉人开始迁入平安地区后,魏、晋与隋唐时,先后又有[[鲜卑]]、[[吐蕃]]等族迁入。元、明时期,[[回族]]徙居,境内逐步形成以汉、回、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
  
  全区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区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平安镇附近置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今平安地区为西都县辖地。
  
 +
  [[隋朝|隋]][[开皇]]元年(581年)属湟水县辖。
  
== 历史 ==
+
  [[唐朝|唐]][[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年)为吐蕃占据。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安夷县,元时设平戎驿,明时筑平戎城,清改名为平安镇,属西宁县。1946年划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2013年属地级海东市管辖。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国函[2015]38号)批复同意撤销平安县,设立海东市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为河湟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辖地。
1996年底,全县辖平安镇和小峡、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窑、沙沟、巴藏沟、古城8个乡(其中沙沟、洪水泉、古城、石灰窑、巴藏沟5个乡为回族乡),11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平安镇。(面积780平方千米,人口10.8万人,根据《政区大典》,1996年左右资料)
+
1999年末,面积750平方千米,人口110154人(根据青海省志)。辖1个镇、8个乡(其中5个回族乡):平安镇、石灰窑回族乡、三合乡、�古城回族乡、小峡乡、寺台乡、�沙沟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安县常住总人口106866人,其中:平安镇48715人、小峡乡10183人、三合乡6391人、寺台乡5462人、洪水泉回族乡6429人、石灰窑回族乡7149人、古城回族乡10056人、沙沟回族乡8632人、巴藏沟回族乡3849人。
+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调整后,平安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寺台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
2001年末,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5个居委会、110个行政村。平安镇驻平安,辖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5个居委会和张家寨、东庄、上庄、大路、东村、中村、西村、南村、杨家、窑房、沈家、白家、西营、上滩14个行政村。小峡镇驻下店,辖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12个行政村。三合镇驻三合,辖张其寨、骆驼堡、东崖头庄、西崖头庄、冰岭山、条岭、祁新庄、三合、索尔干9个行政村。寺台乡驻寺台,辖仲家、新安、湾子、翻身、寺台、庄廓、窑洞、帮业隆、瓦窑台9个行政村。洪水泉回族乡驻井尔沟,辖硝水泉、槽子、糜子湾、永安、洪水泉、沟滩、井尔沟、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拉树岭15个行政村。石灰窑回族乡驻石灰窑,辖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尧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马(?麻?)、处处尔沟、红崖14个行政村。古城回族乡驻古城,辖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碑、北村、且尔甫14个行政村。沙沟回族乡驻沙沟,辖石沟沿、大寨子、沙沟、桑昴、芦草沟、树尔湾、侯家庄、中庄、牙扎、四方顶10个行政村。巴藏沟回族乡驻索家,辖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上马家、清泉、河东、李家、下马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官13个行政村。
+
2006年8月,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调整后,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安县常住总人口102975人,其中:平安镇57152人,小峡镇10623人,三合镇8411人,洪水泉乡2760人,石灰窑乡4849人,古城乡8650人,沙沟乡7496人,巴藏沟乡3034人。
+
  
 +
  [[元朝|元]]属西宁州,]]明朝|明]]属西宁卫。元、明两朝在今平安镇设平戎驿。
  
 +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湟中县。
 +
 +
  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600余人进驻平安镇南村。1949年9月5日,平安地区宣告解放。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
 +
 +
  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
 +
 +
  1996年底,全县辖平安镇和小峡、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窑、沙沟、巴藏沟、古城8个乡(其中沙沟、洪水泉、古城、石灰窑、巴藏沟5个乡为回族乡),11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平安镇。(面积780平方千米,人口10.8万人,根据《政区大典》,1996年左右资料)
 +
 +
  1999年末,面积750平方千米,人口110154人(根据青海省志)。辖1个镇、8个乡(其中5个回族乡):平安镇、石灰窑回族乡、三合乡、古城回族乡、小峡乡、寺台乡、沙沟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安县常住总人口106866人,其中:平安镇48715人、小峡乡10183人、三合乡6391人、寺台乡5462人、洪水泉回族乡6429人、石灰窑回族乡7149人、古城回族乡10056人、沙沟回族乡8632人、巴藏沟回族乡3849人。
 +
 +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调整后,平安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寺台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
 +
  2001年末,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5个居委会、110个行政村。平安镇驻平安,辖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5个居委会和张家寨、东庄、上庄、大路、东村、中村、西村、南村、杨家、窑房、沈家、白家、西营、上滩14个行政村。小峡镇驻下店,辖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12个行政村。三合镇驻三合,辖张其寨、骆驼堡、东崖头庄、西崖头庄、冰岭山、条岭、祁新庄、三合、索尔干9个行政村。寺台乡驻寺台,辖仲家、新安、湾子、翻身、寺台、庄廓、窑洞、帮业隆、瓦窑台9个行政村。洪水泉回族乡驻井尔沟,辖硝水泉、槽子、糜子湾、永安、洪水泉、沟滩、井尔沟、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拉树岭15个行政村。石灰窑回族乡驻石灰窑,辖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尧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马(?麻?)、处处尔沟、红崖14个行政村。古城回族乡驻古城,辖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碑、北村、且尔甫14个行政村。沙沟回族乡驻沙沟,辖石沟沿、大寨子、沙沟、桑昴、芦草沟、树尔湾、侯家庄、中庄、牙扎、四方顶10个行政村。巴藏沟回族乡驻索家,辖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上马家、清泉、河东、李家、下马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官13个行政村。
 +
 +
  2006年8月,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调整后,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安县常住总人口102975人,其中:平安镇57152人,小峡镇10623人,三合镇8411人,洪水泉乡2760人,石灰窑乡4849人,古城乡8650人,沙沟乡7496人,巴藏沟乡3034人。
 +
 +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原乐都县)海东大道10号,平安县不再具有海东行政中心地位,但仍作为临时驻地。[2]  同年9月28日,海东市在平安县正式挂牌成立,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成为历史。
 +
 +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青海省调整海东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平安县,设立海东市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 地理 ==
 
== 地理 ==
  
 +
  平安区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靠乐都区,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辖区总面积769平方公里。
 +
 +
'''地形地貌'''
 +
 +
  平安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2066米至2300米之间。高山分布在辖区南部,自西向东横亘有阿伊山、泥旦山、顶帽山、青沙山、八宝山,海拔3100米至4166米。境内12条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三条大沟,成为山峦起伏、山川相间的主要河谷地带。
 +
 +
'''水文'''
  
 +
  平安区境内有东沟、六道沟、老虎沟、东叉沟、西又沟等12条沟岔,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祁家川沟、白沈沟和巴藏沟三条大沟。
 +
 +
'''气候'''
  
 +
  平安区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日照28644小时,日均7.7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变化在140.3—152.2千卡/平方厘米的范围内。年平均气温7.6℃,最热月平均气温19.2℃(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6℃(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8℃;年极端高温为31.5℃(7月15日);年极端低温为一16.7℃(1月10日)。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年降雨量310.1毫米,年蒸发量1836.3毫米,为降雨量的8倍,无霜期218天。
  
 
== 自然资源 ==
 
==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全区总面积769.15平方公里(合115.37万亩),有耕地面积313370亩(水浇地62016亩,浅山地186855亩,脑山地64499亩),人均耕地2.57亩。
+
  截至2013年,平安县土地总面积769.15平方公里(合115.37万亩),有耕地面积313370亩,其中水浇地62016亩,浅山地186855亩,脑山地64499亩,人均耕地2.57亩。
  
矿产资源
+
'''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18种,有石膏、钙芒硝、铁、镍、磷、石灰石、透辉石、黑云母、高龄土、花岗岩、煤、砂金等矿种。
+
  截至2013年,平安县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膏、钙芒硝、铁、镍、磷、石灰石、透辉石、黑云母、高龄土、花岗岩、煤、砂金等18个矿种。
  
水利资源
+
'''生物资源'''
  
  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湟水河径流量14070万立方米;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三条沟岔的年均径流量8060.23万立方米,县域内6座小型水库有效库容870万立方米,对发展我县农田水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无法满足全县农田灌溉和其它用水的需要。
+
  平安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獾猪、蛇、鹿、麝、雉、猫头鹰、喜鹊、布谷鸟、野鸽、兰马鸡、石鸡等,并养殖有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银狐、兰狐。植物资源有蕨菜、发菜、蘑菇、枸杞、沙棘、小大黄及云杉、桦树、柏树等。
  
主要物产
+
'''水利资源'''
  
  农作物主要以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蚕豆、油菜为主,兼种甜菜、白菜、萝卡、韭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葱、蒜等蔬菜。野生动物有野兔、獾猪、蛇、鹿、麝、雉、猫头鹰、喜鹊、布谷鸟、野鸽、兰马鸡、石鸡等,并养殖有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银狐、兰狐。植物资源有蕨菜、发菜、蘑菇、枸杞、沙棘、小大黄及云杉、桦树、柏树等。
+
  平安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湟水河径流量14070万立方米;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三条沟岔的年均径流量8060.23万立方米,县域内6座小型水库有效库容870万立方米,对发展我县农田水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无法满足全县农田灌溉和其它用水的需要。
  
 +
'''主要物产'''
 +
 +
  农作物主要以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蚕豆、油菜为主,兼种甜菜、白菜、萝卡、韭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葱、蒜等蔬菜。野生动物有野兔、獾猪、蛇、鹿、麝、雉、猫头鹰、喜鹊、布谷鸟、野鸽、兰马鸡、石鸡等,并养殖有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银狐、兰狐。植物资源有蕨菜、发菜、蘑菇、枸杞、沙棘、小大黄及云杉、桦树、柏树等。
  
 
== 文化、旅游 ==
 
== 文化、旅游 ==
  
===名胜古迹===
+
===文物古迹===
  
 
  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著名古建筑四处:洪水泉清真寺、夏宗寺、上拱北、下拱北。  
 
  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著名古建筑四处:洪水泉清真寺、夏宗寺、上拱北、下拱北。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洪水泉乡洪水泉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学经堂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该寺构筑精巧,高大宽敞,雄伟壮观,奇特的设计为青海省独有,其艺术价值在西北闻名。
+
[[文件:994064.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清真寺—砖雕““猫跃蝶舞”(寓意耄耋长寿)]]
  
  夏宗寺,位于寺台乡瓦窑台村,始建于元朝。该寺与我省兴海县的赛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乐都县的羊宗寺同称为“安多四寺”。元代末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此落发皈依。该寺是历代高僧静修的圣地,历史上有多位僧人在此修行。夏宗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经堂寺、噶玛寺、汝贝多杰堂、八挂楼、笨康等,最兴盛时期建筑房屋有400多间,僧人40多人。夏宗寺峰峦叠嶂,松涛荡漾,幽谷深奥,溪水潺潺,景色奇秀,是一处极为迷人的旅游胜地。
+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邦克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早期传统建筑的异域式样有显著不同。因地处深山,地形窄偏,故布局紧凑,设计独特。寺中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上拱北,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
[[文件:994063.jpg|right|thumb|200px|夏宗寺]]
  
  下拱北,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
+
  '''[[夏宗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寺台乡瓦窑台村北红崖山凹中。始建于元末。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夏宗是“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这里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曾是鹿类动物的乐园。藏语全称为“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是历史上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静地。它与海南洲兴海县的赛宗寺、乐都区的普拉央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在安多地区同称为“安多四宗”。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寺院。
  
  达赖故居,位于石灰窑乡红崖村,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地。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结构建筑,门窗、板壁和梁上装饰着雕楼精细的图案,古色古香,素雅大方。北面两层主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1985年国家拨款维修,表明国家欢迎达赖回归的态度。
+
  '''上拱北''' 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洪水泉清真寺
+
  '''下拱北''' 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
洪水泉清真寺.jpg
+
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距西宁市30多公里,该寺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游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
+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设计奇特,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尤以砖雕、木雕图案最为优美,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猎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时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现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
青海省夏群寺森林公园
+
夏宗寺.jpg
+
夏宗寺1.jpg
+
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及景区。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
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
+
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
+
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削发为僧并拜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活佛若比多杰为师学经的地方。相传,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汉僧法显等人赴印度求经。曾途径夏宗寺一带居留活动过。宋代夏宗静房得到扩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游览的广阔天地。
+
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
  
 +
  '''达赖故居''' 位于石灰窑乡红崖村,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地。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结构建筑,门窗、板壁和梁上装饰着雕楼精细的图案,古色古香,素雅大方。北面两层主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1985年国家拨款维修,表明国家欢迎达赖回归的态度。
  
 +
=== 风景名胜 ===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
  '''夏群寺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Category:中国历史]]
+
 
 +
[[Category:文化]]
 +
[[Category:中国文化]]
 +
 
 +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学]]
 
[[Category:地理学]]
 
[[Category:中国地理]]
 
[[Category:中国地理]]
 +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青海省]]
 
[[Category:青海省]]
[[Category:青海百科]]
 
 
[[Category:海东市]]
 
[[Category:海东市]]
 +
[[Category:平安区]]

2018年1月18日 (四) 04:17的最后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 平安区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渠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田园风光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东大门广场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清真寺—唤醒楼(邦克楼)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夏宗寺

  平安区汉语拼音:Píng'ān Qū;英文:Ping'an District),中国青海省海东市的一个市辖区,于1979年5月建制。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乐都区相邻,西与西宁湟中、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东径101°49’-102°10’、北纬36°15’—36°36’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33.69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5乡3镇。共有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15个民族,12.88万人(农业人口7.81万人),汉族占71.6%,回族占21.8%,藏族占4.7%,土族占1.24%,其它民族占0.68%。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湟水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111年汉朝将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元、明时期设立西宁州、西宁卫及平戎驿,清朝到民国时期,平安县所辖地区隶属西宁县和湟中县。从历朝历代的历史来看,平安地区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区隶属湟中县管辖。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后又将三合、寺台合并为三合镇。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建区。古迹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寺台遗址、东村遗址、石家营遗址、三合遗址、三十里铺墓地,汉代上滩墓地,清代洪水泉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的寺台石窟寺和宗喀巴落发皈依的寺台乡夏宗寺等。

  平安地处湟水谷地,地貌以谷地、低中山为主,平均海拔2066—2300米。海拔最高处为4166.7米,最低处为2066米。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北境。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温0.3℃-6.4℃,年降水量248-600毫米。平均每天光照6.8-7.9小时,无霜期约90天,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雨湿润,冬季相对寒冷。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硒、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矿种。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83%。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

  • 邮编:810600 区号:0972

行政区划

  全区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区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历史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

  平安古为羌戎故地。继两汉时汉人开始迁入平安地区后,魏、晋与隋唐时,先后又有鲜卑吐蕃等族迁入。元、明时期,回族徙居,境内逐步形成以汉、回、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平安镇附近置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今平安地区为西都县辖地。

  开皇元年(581年)属湟水县辖。

  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年)为吐蕃占据。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为河湟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辖地。

  属西宁州,]]明朝|明]]属西宁卫。元、明两朝在今平安镇设平戎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湟中县。

  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600余人进驻平安镇南村。1949年9月5日,平安地区宣告解放。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

  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

  1996年底,全县辖平安镇和小峡、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窑、沙沟、巴藏沟、古城8个乡(其中沙沟、洪水泉、古城、石灰窑、巴藏沟5个乡为回族乡),11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平安镇。(面积780平方千米,人口10.8万人,根据《政区大典》,1996年左右资料)

  1999年末,面积750平方千米,人口110154人(根据青海省志)。辖1个镇、8个乡(其中5个回族乡):平安镇、石灰窑回族乡、三合乡、古城回族乡、小峡乡、寺台乡、沙沟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安县常住总人口106866人,其中:平安镇48715人、小峡乡10183人、三合乡6391人、寺台乡5462人、洪水泉回族乡6429人、石灰窑回族乡7149人、古城回族乡10056人、沙沟回族乡8632人、巴藏沟回族乡3849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调整后,平安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寺台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2001年末,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5个居委会、110个行政村。平安镇驻平安,辖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5个居委会和张家寨、东庄、上庄、大路、东村、中村、西村、南村、杨家、窑房、沈家、白家、西营、上滩14个行政村。小峡镇驻下店,辖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12个行政村。三合镇驻三合,辖张其寨、骆驼堡、东崖头庄、西崖头庄、冰岭山、条岭、祁新庄、三合、索尔干9个行政村。寺台乡驻寺台,辖仲家、新安、湾子、翻身、寺台、庄廓、窑洞、帮业隆、瓦窑台9个行政村。洪水泉回族乡驻井尔沟,辖硝水泉、槽子、糜子湾、永安、洪水泉、沟滩、井尔沟、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拉树岭15个行政村。石灰窑回族乡驻石灰窑,辖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尧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马(?麻?)、处处尔沟、红崖14个行政村。古城回族乡驻古城,辖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碑、北村、且尔甫14个行政村。沙沟回族乡驻沙沟,辖石沟沿、大寨子、沙沟、桑昴、芦草沟、树尔湾、侯家庄、中庄、牙扎、四方顶10个行政村。巴藏沟回族乡驻索家,辖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上马家、清泉、河东、李家、下马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官13个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调整后,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安县常住总人口102975人,其中:平安镇57152人,小峡镇10623人,三合镇8411人,洪水泉乡2760人,石灰窑乡4849人,古城乡8650人,沙沟乡7496人,巴藏沟乡3034人。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原乐都县)海东大道10号,平安县不再具有海东行政中心地位,但仍作为临时驻地。[2] 同年9月28日,海东市在平安县正式挂牌成立,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成为历史。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青海省调整海东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平安县,设立海东市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地理

  平安区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靠乐都区,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辖区总面积7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平安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2066米至2300米之间。高山分布在辖区南部,自西向东横亘有阿伊山、泥旦山、顶帽山、青沙山、八宝山,海拔3100米至4166米。境内12条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三条大沟,成为山峦起伏、山川相间的主要河谷地带。

水文

  平安区境内有东沟、六道沟、老虎沟、东叉沟、西又沟等12条沟岔,沟岔水系沿高山北麓分别流出,汇入祁家川沟、白沈沟和巴藏沟三条大沟。

气候

  平安区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日照28644小时,日均7.7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变化在140.3—152.2千卡/平方厘米的范围内。年平均气温7.6℃,最热月平均气温19.2℃(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6℃(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8℃;年极端高温为31.5℃(7月15日);年极端低温为一16.7℃(1月10日)。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年降雨量310.1毫米,年蒸发量1836.3毫米,为降雨量的8倍,无霜期218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平安县土地总面积769.15平方公里(合115.37万亩),有耕地面积313370亩,其中水浇地62016亩,浅山地186855亩,脑山地64499亩,人均耕地2.57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13年,平安县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膏、钙芒硝、铁、镍、磷、石灰石、透辉石、黑云母、高龄土、花岗岩、煤、砂金等18个矿种。

生物资源

  平安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獾猪、蛇、鹿、麝、雉、猫头鹰、喜鹊、布谷鸟、野鸽、兰马鸡、石鸡等,并养殖有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银狐、兰狐。植物资源有蕨菜、发菜、蘑菇、枸杞、沙棘、小大黄及云杉、桦树、柏树等。

水利资源

  平安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湟水河径流量14070万立方米;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三条沟岔的年均径流量8060.23万立方米,县域内6座小型水库有效库容870万立方米,对发展我县农田水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无法满足全县农田灌溉和其它用水的需要。

主要物产

  农作物主要以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蚕豆、油菜为主,兼种甜菜、白菜、萝卡、韭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葱、蒜等蔬菜。野生动物有野兔、獾猪、蛇、鹿、麝、雉、猫头鹰、喜鹊、布谷鸟、野鸽、兰马鸡、石鸡等,并养殖有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银狐、兰狐。植物资源有蕨菜、发菜、蘑菇、枸杞、沙棘、小大黄及云杉、桦树、柏树等。

文化、旅游

文物古迹

  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著名古建筑四处:洪水泉清真寺、夏宗寺、上拱北、下拱北。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清真寺—砖雕““猫跃蝶舞”(寓意耄耋长寿)

  洪水泉清真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邦克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早期传统建筑的异域式样有显著不同。因地处深山,地形窄偏,故布局紧凑,设计独特。寺中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夏宗寺

  夏宗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寺台乡瓦窑台村北红崖山凹中。始建于元末。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夏宗是“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这里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曾是鹿类动物的乐园。藏语全称为“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是历史上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静地。它与海南洲兴海县的赛宗寺、乐都区的普拉央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在安多地区同称为“安多四宗”。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寺院。

  上拱北 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下拱北 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

  达赖故居 位于石灰窑乡红崖村,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地。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结构建筑,门窗、板壁和梁上装饰着雕楼精细的图案,古色古香,素雅大方。北面两层主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1985年国家拨款维修,表明国家欢迎达赖回归的态度。

风景名胜

  夏群寺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