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第236行: 第236行:
  
 
== 门巴族民俗风情 ==
 
== 门巴族民俗风情 ==
 +
 +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文字,大都通晓[[藏语]]。门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西藏的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
 +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藏历新年]]。
 +
 +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久负盛名。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
 +
 +
 +
“休差”一种用于盛酒的一种特制容器。其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天然形成的大竹筒,留其竹节,在竹节一端开一小孔,用于酒液的倒出;外层选择坚固的滕竹细条,用天然染料染出缤纷色彩后,再由当地的手艺人,手工编织而成。
 +
 +
门巴族的“藤竹背篓”是采用墨脱特有的实心藤竹表皮,以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的古老技法编制而成。
 +
 +
 +
“乌木筷子”是门珞群众的传统餐具,采用墨脱特有的棕榈科植物乌木树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其质地坚硬、手感厚重、色泽黑润、美观耐用。
 +
 +
 +
“邦琼”为墨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邦琼”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盖较下碗略大一圈,可以较为严实地合闭在一起,路途颠簸也不会打开。
 +
 +
 +
“墨脱石锅”用材为雅鲁藏布江沿岸独有的稀有的天然岩石-皂石,经人工打制而成。
  
 
== 交通 ==
 
== 交通 ==

2024年3月25日 (一) 17:57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墨脱县
墨脱县城-墨脱镇
墨脱县:墨脱鸡爪谷
墨脱县的地理位置
墨脱县:门巴族民居-干栏式木楼房。墨脱县境内主要聚居着门巴族、珞巴族与藏族等民族
墨脱县:门巴族群众在新修建的梯田里插秧

  脱县汉语拼音mó dēng),(英文:Mêdog County;藏文:མེ་ཏོག་རྫོང་། ),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东邻察隅县,西接米林县隆子县错那县,北连巴宜区波密县,南与印度阿萨姆邦交界。面积31394.67平方公里(该县南部2.4万平方千米地区为印度占领,划入“阿鲁纳恰尔邦”)。总人口超过1.5万人(2013年末)。主体居民为门巴族珞巴族,使用语言门巴语珞巴语文字通用藏文书写。辖1个镇、7个乡。

  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雅鲁藏布江下游,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在该县境内,墨脱县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7°34′~29°56′,东经93°46′~96°05′之间(中国科学院2001年公布的数据),墨脱县是林芝市7县中最南一县,巴昔卡为该县的最南端。


墨脱县的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山,东起念青山岗日山脉阿拉亚日山脉察隅县相连,西至多雄拉、丹娘拉与米林县相邻,北倚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和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巴宜区相接,南面降至海拔154米的巴昔卡和印度阿萨姆邦毗邻,平均海拔1200米。雅鲁藏布江自北向南穿过全境,形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南迦巴瓦峰地势雄伟,居于县境北部,山顶海拔7782米,最低点落于雅鲁藏布江出境处的巴昔卡,境内地面江河溪流与山川相呼应,呈树枝状分布。平均海拔1200米,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喜马拉雅山迤逦境西北。有干湿季之别,几乎无四季之分。年降水量2200毫米以上,日照充足,年均温12℃,无霜期330天。由于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断,加之气候潮湿多雨,使得这里只能实现季节性通车。景点有布裙湖风景区(国家级保护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汗密瀑布、背崩瀑布、巴登村等。墨脱秘境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向往考察探险的宝地。闻名于世的雅鲁藏布江蜿蜒千里,像温顺的少女,流至派镇之时,她却一反常态,变成一条奔突不羁的巨龙,冲破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垒两座大雪峰的层层堵截后,调头向南呼啸而去,形成了举世无双的马蹄形大拐弯奇景。纵贯墨脱全境,直抵印度阿萨姆平原。由于雅鲁藏布江的万世劈山奔突之功,造就了南北走向的大峡谷,为强劲的印度洋季风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巨大屏障打开了大门,形成了西藏高原别具一格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该县被麦克马洪线一分为二,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为印度占领,边界问题仍未解决。

  墨脱又名“白马岗”、“博隅白马岗”,是西藏最具神秘性的地方之一。西藏著名的宗教经典称:“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这些受到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给众多西藏人的心灵播下无限的诱惑,墨脱县的门巴人、珞巴人说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白隅欠布白马岗”,意思是“隐藏着的像莲花那样的圣地”。


佛教的观念里,莲花是吉祥的象征。墨脱的这种宗教神秘色彩,直接渗透到门巴人的心灵里。仰桑河位于墨脱南部,是一条从东流向西注入雅鲁藏布江的河流。那里曾经是波密土王设立的"嘎朗央宗"的县治之所,专门管理珞巴族的行政事务。据传,"嘎朗央宗"一带是“多吉帕姆女神”的下身所化,而仰桑河的河水实则是她的尿液,水色特别美丽,清澈发蓝,略带甜味,素有“牛奶河”之称,在河流的附近,有一块被称为“甲穷”的巨石,活像一只威武的大鹏鸟。每当夜色降临,常发出喔喔的叫声,使人如临仙境,像是在呼唤众神的名字,召请神明的降临,为远道来的朝拜者赐福。正是这些美妙的传说,吸引着广大藏区的信徒到此朝拜。这些虔诚的朝圣者认为,人若在有生之年去到此地朝拜一次,可保此世幸福平安,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如果虔诚的信徒,在朝拜圣地途中遇有不测,在弥留之际,亦要面对仰桑河的方向默默祈祷,以了却平生之愿。

  • 邮编:855300 代码:540423 区号:0894

行政区划

  全县辖1个镇、7个乡:墨脱镇、甘登乡、加拉萨乡、达木珞巴族乡、帮辛乡(旁辛乡)、格当乡、德兴乡、背崩乡。县政府驻墨脱镇。

历史

墨脱地名由来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据说全域地形极象一幅女神多吉帕姆的仰卧图,因此又有说法这里是金刚亥姆多吉帕姆用自己的身躯幻化出的,被藏传佛教信徒视为圣地。

  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玛岗”。

  《甘珠尔》藏经里称“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传说这地方粮食堆积如山,取之不尽;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莲、灵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应有尽有,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神门的金钥匙……

历史沿革

  墨脱,藏语意为“花朵”。8世纪时曾名为白玛岗。原始社会时期是珞巴人居住地。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门隅的门巴人开始向此地迁徙。清光绪七年(1881年)波密王在墨脱地东设立地东宗(后迁宗址到墨脱村,易名为墨脱宗)。

  1927-1931年噶厦政府与波密王之间爆发战争,波密王战败。噶厦政府将墨脱分封给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

  1959年7月设立墨脱县。属塔工地区所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2月划归林芝地区管辖。现由地级林芝市管辖。

  1996年,全县辖8个乡:墨脱乡、背崩乡、德兴乡、格当乡、旁辛乡、加拉萨乡、达木珞巴族乡、甘登乡。县政府驻墨脱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墨脱县常住总人口9699人,其中(1个镇,7个乡),墨脱镇1878人,背崩乡2138人,德兴乡1549人,达木乡729人,旁辛乡1266人,加拉萨乡812人,甘登乡647人,格当乡68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墨脱县常住总人口10963人,其中,墨脱镇3157人,甘登乡330人,加拉萨乡653人,达木珞巴民族乡1263人,帮辛乡1266人,格当乡585人,德兴乡1473人,背崩乡2236人。

宗教信仰

  门巴族最早崇信本教,后来转而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但保留和吸收本教的神祗、礼俗和仪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民间集体宗教活动中巫师和喇嘛常常共同主持,佛、神、鬼一起盛宴上入座,佛、本的界限很难分清。门巴族人认为世界分成天、地、人三界,而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银峰则是连同三界的纽带,也是神族和龙族栖身之地,因此对雪山和雪山神非常恐惧和崇拜,每年都在特定的季节,举行转山或祭祀活动。墨脱县门巴族人敬信的四座神山闻名于整个藏区,他们是东部的"贡堆颇章神山"、西部的"布达泽彭山"和"白玛协热山",南部的"恰贵崩日神山"。其中,"贡堆颇章神山传说"是有莲花生大师开辟,山上僧帽形的巨石下,据说有大师留下的金钥匙,谁能找到这把钥匙,谁就能打开通向人间净土的神门。其周围茫茫林海,有美丽的森林湖包围。每年七、八月,到这里转山祭湖的信徒络绎不绝;"恰贵崩日神山"坐落于墨脱南部的仰桑河畔,山高接天,云雾缭绕,巍巍壮观。山下有块鸟形巨石,名叫甲琼勒(大鹏金翅鸟圣石),传说某某神圣的时刻,大鹏金翅鸟将发出惊天动地的鸣叫,巨石下的神门便会自动打开,那时人们进入神门做牛皮船渡过神湖到达幸福的彼岸。其他两座神山,据说是宁玛派喇嘛“钦林巴父子”开辟的。

  约在公元8世纪,佛教从主隅(不丹)和错那县两个主要渠道传入门隅地区。尤其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悠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在门隅和墨脱曾掀起了大兴寺院之风,一座座寺庙相继建立起来,一批批从事佛教活动的僧人应运而生。至西藏民主改革前,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的墨脱已有寺院及经堂40余座,僧人300多人。其中较为著名的寺院有:仁青崩寺、罗邦寺、德尔贡寺、格林寺、巴尔贡寺、马尔崩寺等。

地理

地形

  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地势险峻,森林广布,境内地面溪河与山川呼应,呈树枝状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墨脱县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高山,雅鲁藏布江自北向南穿过全境,形成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势,县北部为岗日嘎布山脉,西部和西北部属喜马拉雅山脉高山地段,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段。最高地段位于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南脚处,海拔一般在4000至5000米左右;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米,山顶常年积雪,山势陡峭;最低地段为雅鲁藏布江出口处巴昔卡,海拔154米;平均海拔1200米。由于高山冰雪融冻侵蚀和河流的切割,使全县绝大部分山地的切割密度大,切割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6000多米,尤其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更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大峡谷。

气候

  墨脱县的北面和西面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广阔的高原,东面是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伯舒拉岭。从高原向该地区挺进时,每向南1公里,海拔高程就下降100米左右,个别亚口还要大于这个数值,向南不仅海拔高程急剧下降,而且地势也愈开阔平缓。由于三面环山,北面屏障层迭,偏北的冷空气受阻,使墨脱县终年可免受强大的冷空气的侵袭和危害,故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方要高出5-6℃。南面距孟加拉湾不远,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吹进。

  墨脱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小雨多雾,夏伏雨量充沛,降水集中,空气湿润,相对湿度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墨脱县地貌类型多样,以高山深切峡谷地貌为主,由于地势高差大(相对高差7000多米),山地出现了明显的气候垂直变化。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面多雄拉山地,从终年冰雪覆盖的寒带向下,相继出现了山地亚寒带、山地温带、山地亚热带和山地热带等垂直气候带。

  墨脱县属喜马拉雅山东侧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温16℃,1月均温8.4℃,7月22.6℃ ,年极端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33.8℃,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达5000毫米,年无霜期340 天,年日照时数2000 小时以下,年降水量为2000 毫米左右。

  根据墨脱县的热量条件,结合物候现象和规律,四季划分标准为:连续5天平均气温8.4℃为冬季,27℃为夏季,16℃至22℃为春秋雨季。

温度、降水

  自帮辛乡的帮辛村以西顺雅鲁藏布江而下,经墨脱县德兴乡至背崩乡,在这个区域内的河谷地带,属于热带季雨林向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8℃-22℃,日均温≥10℃,积温5900-750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28℃,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12-16℃,全年无霜或偶有轻霜。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1982年在县城测定为3200毫米)。冬季雨水稀少,有一短暂的干旱时期,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

  背崩乡西让村以南地区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平原和山麓,沿雅鲁藏布江下游峡谷向上可达布金附近。这里具有冬季小雨多雾,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750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6℃,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5℃。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冬季虽雨小,但常有浓雾和露水,因而干旱期不明显,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属于热带雨林。

  自帮辛乡往东北方向的地区,即加热萨乡和格当乡。该地区形成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温度16℃-18℃,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5000℃-5500℃,最热月平均气温20℃-25℃,最冷月平均气温5℃-8℃,极端最低气温-3℃,1-2月有轻霜。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多集中在6—9月,冬季雨水稀少,有一段干旱时期,年平均相对湿度70%左右。

日照、蒸发、湿度

  墨脱县常年日照时数1500.7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年份为1600.5小时,最少年份的日照时数为1489.5小时);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00.7小时。墨脱县全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0--40%。

  根据多年气象资料记载:平均蒸发量以4至10月最大,均在124毫米以上,最大的是5月为199.8毫米,最小的是1月为88.1毫米,全年达1643.6毫米。

  墨脱县1990至2000年,各月相对湿度在65%至80%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7%。3至10月正处雨季,湿度为80%以上。冬季为干季,降水量相对夏季少,相对湿度极小,为森林防火警戒危险期。

大气质量

  经检测,墨脱县大气中有害元素铅、砷、硒、镍、溴等含量非常低,每立方米低于10—8克;硫、氯、汞等元素也低于我国或世界已知的最洁净地区。各种元素主要来自当地岩土,受大气环境影响微弱。粒级>11u米大气颗粒物中硅、钙、钾、钛、锰的富集因子接近1,而S、Cl、Cu、Zn的富集因子较高。<10u米粒子中,以Fe为参比元素的各元素相对浓度同南极地区的相应数值相比,大峡谷地区大气颗粒物中,Cl/Fe和Zn/Fe较高,而S/Fe较低。大气中Hg的含量较低,约为4ng/米³左右,略高于对流层上下部和平流层下部全球性分布的含量水平(1-4ng/米³)。

水文

  墨脱县降水量充沛,地表切割密度大,水系发育旺盛,河流均为外流水系,湖泊都是淡水湖。由于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所形成的冰川均为海洋性冰川。全县水域总面积1025017.9亩,占总面积2.18%;其中,河流330702.0亩,占水域面积32.4%;湖泊35682.1亩,占水域面积3.5%;滩涂43380.7亩,占水域面积4.2%;冰川及永久积雪615253.1亩,占水域面积59.9%。

温泉

  由于大断裂充分发育,地热出露点多,墨脱地区形成众多温泉。这些温泉以热泉喷涌而出,且不时连成串珠状,其规模、强度、水温各有特色,但大多对人畜无害,含硫磺成分低,可供沐浴或饮用。目前,墨脱县城有五大温泉,即:果登温泉、甘登温泉、达木温泉、阿尼桥温泉、加热萨温泉。

湖泊

  墨脱县湖泊大小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海拔较高的高山湖泊一般面积很小,为“微型湖泊”。海拔较低的亚热带或热带森林中,由于雨量充沛,地表河水补给充足,湖泊的规模很大。

  东喜马拉雅山脉各大山口,如多雄拉、那木拉、德阳拉;岗日嘎布山脉各大山口,如多热拉、金珠拉以及崩崩拉、日清拉、安扎拉等,都出现小型湖泊,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下。湖水清冷,纯洁,镶嵌在白雪皑皑的高山之颠,景色优美。

  山口以下的山凹、山腰附近或高原平面上,也常出现大小不一的湖泊,如贡堆颇章圣湖、朝俄错、玛仁错、疙瘩错等等,还有不计其数不知名的小湖。在背崩乡有几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如西工错、布裙错等。热带湖泊分布在墨脱县以南,大峡谷下游的热带密林中,属无人区,原始、纯净的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自然风光当然十分迷人。

瀑布

  墨脱县境内雅鲁藏布大峡谷,由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至海拔154米的巴昔卡,长约506公里,落差高达7100米左右。水面落差2725米,平均坡降为5.5‰,其中派区至墨脱河段长约212公里,平均坡降达10.3‰,其间局部平均坡降达62 ‰ 。下游段的河长占雅鲁藏布江全长的24%,区间集水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1%。派区至支流金珠藏布汇入口之间,峡谷多呈“⊥”形,谷坡上部一般在40度左右,下部在60-80度,甚至呈直立的陡壁。该区间的水面宽一般小于100米,流速在8米/秒左右,局部河段可高达16米/秒。金珠藏布汇入口以下至西让之间,为一较浅的“V”型谷,谷坡多在45度左右,水面宽150-200米,流速在4米/秒左右。在河道弯曲形状上也有所不同,派至金珠藏布汇入口间的干流河道,多呈不规则的直角形拐弯或“弓”字形曲流,金珠藏布汇入口以下,多呈“S”形曲流,河流拐弯顶部较圆滑,其间多形成高差瀑布。派乡至希让间峡谷核心地带250公里的平均坡降也达到了9.14‰,峡谷核心地带平均宽度达113米,而最窄处却只有35米。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相差达到了15—21米,河水流速平均为3.23米/秒,最大达到了6米/秒。在2.9公里长,35.70米宽的基岩河道内的多吉帕姆谷地,坡降达75.35‰,分布着两组共含有10余个10米以上落差的瀑布群。

冰川

  墨脱县北部冰蚀高山,极高山,是全县最高的部分,海拔多数在5500米以上,多为角峰、刃脊,高寒的气候条件使大量的天然降水以固体的形式降于高山之上,年久堆积,雪线以上,终年积雪不化,山顶现代冰川发育。

  南迦巴瓦冰川 位于墨脱县西北方向与米林县交界的处的南迦巴瓦主峰周围,共发育呈“掌状”分布的41条现代冰川,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在墨脱县境内南坡共有11条,面积约98平方公里。

  加拉白垒冰川 位于墨脱县西北部与林芝县交界处的加拉白垒山峰周围,加拉白垒山峰是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南翼最高山峰,山脉周围发育分布着9条山谷冰川,面积约149平方公里。

  嘎隆拉冰川 位于墨脱县北部与波密县交界处的嘎隆拉山口,分为嘎隆东冰川与嘎隆西冰川。东冰川位于嘎隆寺东侧,长约5.5公里,东西走向,其冰舌平均宽度400米;西冰川位于多热拉山口北西侧,上限海拔5520米,最低海拔3600米,长约5公里,由西向东走向。

水质

  墨脱县大峡谷地区一带的自然环境相当纯洁,适合于人类生活和开发利用。南迦巴瓦峰地区水体含盐量较低,硬度小,总碱度低于1毫米o1/L,pH值≈7,NO-3、CL、HCO3低于世界河水平均值,未受外来污染,属优质淡水。

  河水中元素含量与世界河水含量的大致平均值相比,铝、铁、锰含量偏高,而锶含量偏低;钡、铬、铜、铅、锌、汞、硒等元素含量基本相近。

  水体、土壤、某些植物和禽蛋中DDT和666含量很低,为109数量级。在收集的人头发和牛毛样品中钙、铜、铅、锌、钾、钠、镁、锰、铁、镍、钼、铬、砷、锶等含量水平没有异常,表明本区水质优良、土壤元素含量保持着原始基质,大气洁净,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土壤元素浓度的颗数分布类型检验结果:Mg、Mn、Al、Sc、Zr、Hg呈正态分布;Ca、Co、K、Zn、Na、Ni、V、Sr、Ba、Mo、Cd、As、Se呈对数正态分布;Cr、Cu、Fe、Rd、Ga、Pb、Y呈偏态分布。大峡谷地区土壤中上述元素含量与世界土壤相比,Na、Mg含量偏高,其余元素大体接近,其主要与母质变质岩富含Na和Mg元素有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墨脱县境面积占西藏自治区和全国面积的1.8%和0.23%,境内共有维管束植物3768种,苔藓植物512种,大型真菌686种,锈菌209种;哺乳类63种,鸟类232种,爬行动物25种,两栖动物19种,昆虫2000余种;分别占西藏自治区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65%、苔藓植物总种数的65%、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8%、锈菌总种数的77%、哺乳类总种数的50%、鸟类总种数的49%、爬行动物总种数的43.1%、两栖类总种数的47.5%,昆虫总种数的60%;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13%、苔藓植物总种数的25%、大型真菌总种数的17%、锈菌总种数的24%、哺乳类总种数的17%、鸟类总种数的25%、爬行类总种数的8%、两栖类总种数的10%、昆虫总种数的5%。被生物学家称誉为中国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植被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距海洋远近不同的地方,水热条件有明显的差异,由南至北由热带雨林过渡到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各种植物四季均能旺盛生长,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植被和次生林木。从南到北相继出现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植被,林下植被种类繁多,高山深切峡谷深,相对高差大,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明显,因而出现相应的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从低热河谷的热带季雨林到寒漠荒凉的高山稀疏垫状植被带,中间依次出现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高山草甸等植被垂直带。植被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往往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墨脱县植被的复杂多样性。

珞巴族文化

珞巴族文学艺术

  珞巴族的文学艺术敦实、朴野、神秘而富有原始的魅力。是人类文明早期文学艺术的原型和母体,令世人瞩目。其中民间文学种类齐全,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史诗,凡人类早期创造的文学品种,在珞巴族那里都可以见到他们完美的实例。

  神话是珞巴族民间文学的主体,迄今保存下来,并继续口头流传的珞巴族神话,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主要内容有:表现天地开始、天体天象生成、物种起源和人类诞生等内容的创世神话有“天地交媾”、“鬼灵造天地”、“天地婚生说”、“泥土造人”、“人从天降”、“人从洞出”、“猴子变人”、“人的诞生”“天神感应”、“兄妹婚生”等;表示图腾的神话有《合巴神》、《狗是杜神》、《垛、斯罗外出寻妻》、《阿巴达尼》、《阿巴达尼试妻》、《宁崩鬼》、《阿宾肯日》等,此外珞巴族生殖神话和文化起源的神话常与创世神话、图腾神话、祖先英雄神话等结为一体。

  民间故事包括除神话以外一些无韵的叙事性作品。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主题。主要有以动、植物题材的故事《阿巴达尼与老虎发誓》、《冷杉树和杜鹃花》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的民间故事有《木匠达穷·肯布》;以祖先和英雄,民族交往,创造发明为题材的史传故事有《寻找太阳的人》、《宾鸟追马》、《九个斧头》、《给究鸟》、《藤网桥》等。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的新故事有《勒布爷》等。此外许多故事中,以有教训寓意性质的民间寓言,如《阿巴达尼和老虎发誓》教训人们听从善言劝告;《啄木鸟》告诫人们应该诚实和说真话;《武都鸟》嘲讽了自鸣得意和兴灾乐祸的不良品质等等。

  史诗是珞巴民族神圣的语言创造,也是珞巴族共同的精神纽带的文化象征。现已发现的比较完整的珞巴族史诗作品有三部:一部是《斯金金巴巴娜达萌》,是歌唱世界的形成,万物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的创世史诗作品。它由“序歌”、“天地婚配”、“创造万物”、“人的诞生”、“姐弟情恋”、“姐弟成婚”、“姐弟成婚”、“姐弟交换”等6部分内容组成约千余行;另一部是《阿巴达尼》,是歌唱祖先阿巴达尼的诞生、婚配以及他的种种业绩为内容的祖先史诗。它由“序歌”、“祖先诞生”、“达尼娶妻”、“达尼遇难”、“二子遇难”、“蒙誓立约”、“父子围鸟”、“划定地盘”等七部分内容组成;再一部是《金岗岗日》是歌唱狩猎英雄金岗岗日的发明创造、狩猎和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英雄史诗。它由“序歌”、“英雄诞生”、“发现弓箭”、“洞中制毒”、“炼铁造链”、“英雄射雕”、“英雄追猎”、“英雄之死”等八部分内容组成。

  珞巴族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主要有庆典歌、礼俗歌、情歌、嫁礼歌、哭丧歌、劳动歌及宗教音乐。"庆典歌"是在节日、庆祝、礼仪、宴请等场合歌唱的一种古老曲调,曲调庄重、肃穆、深沉和悠远;"礼俗歌"是在劳动、乔迁、建房、远游、宴请及炉边自娱时演唱的曲调,曲调清澈、明朗、欢畅、富有变化;"情歌"是男女对唱时所用曲调,曲调轻松、欢快、爽朗、活泼,富有缠绵悱恻之意,适合抒发肺腑之情;"婚嫁歌"是婚礼过程唱的歌曲,因场合不同,曲调各异;"哭丧歌"是丧葬和周年祭祀中唱的一种哭歌,演唱时低沉、凄切、哀婉、悲凉、撼动心肺;"劳动歌"因劳动内容不同而曲调有所不同;"宗教音乐"是在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中演唱的曲调,曲调平缓、庄严、神圣而富由神秘、奇谲和梦幻感。

  珞巴民间乐器有“共冈”(竹口琴)和“达崩”(竹笛)两种以及鼓、牛角号等。

  珞巴族民间舞蹈有巫舞、祭祀舞、图腾舞、出征舞和复仇舞等。"巫舞"是巫师跳鬼酬神似的迷狂表演,身着法术、法帽,有持长刀。舞者赤足,双目微闭,全部动作伴随歌的节奏变化,步伐形势不多,无固定的舞蹈程式;"祭祀舞"是在祭礼仪上中跳的舞蹈,因不同的祭祀和部落而有不同的祭祀舞。如博嘎尔村落的"刀舞",是男子的集体舞,舞者身配弓箭,手持长刀,列队而舞,挥刀跳跃,持刀对舞,节奏明快,动作剽悍,气势轩昂,再现了狩猎和战斗的场面,进入高潮时动作的全以半蹲姿态;"图腾舞"是模仿所崇拜的图腾形体动作的一种舞蹈,由于崇拜的图腾动物众多,珞巴族的图腾十分丰富;"出征舞"是在进行氏族或部落战斗出征前举行仪式时跳的舞蹈,其动作单一,姿态庄重,上身挺立,目视前方;"复仇舞"是在为复仇而出发和归来时跳的一种舞蹈,参加复仇人员,左手挽皮盾舞,右手举刀,随着歌声的节奏在头上会晤,边跳边喊,情绪高昂激战,舞姿威武雄壮。纵观珞巴族舞蹈,具有神秘性、情态化、兴情和语、乐舞一体化的特征。

珞巴族民俗风情

珞巴族杀鸡占卜

  喜马拉雅山区沟壑纵横,林海茫茫,群兽出没,加上原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给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珞巴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原始宗教崇拜的自然对象。珞巴族普遍盛行"杀鸡占卜",占卜是古代社会用来决定人们生产行动的一种预卜行事。在民俗习惯中十分常见,而且渗透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占卜、信占卜是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发展而来的信仰习俗。珞巴族将繁琐古老的习俗承袭至今,为人类文化诸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活化石”。

  珞巴人无论出门远行、进山狩猎、刀耕火种、垒杜建屋,还是婚丧嫁娶、消灾等都要事先"杀鸡占卜"。"杀鸡看肝"是珞巴人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占卜活动。在珞巴族社会的巫师有两种,一种叫“米剂”是专职的杀鸡看肝、以占卜为职业的巫师;另一种巫师叫“纽布”,既会卜卦又会祭神跳鬼、驱鬼消灾。如果家中有人生病、需请巫师上门。巫师逮住一只鸡,口中念念有词:“什么鬼带来什么病,请在鸡肝上显现吧”,然后让病人或病人的亲属把鸡杀死,巫师取出肝脏,用水清洗干净,戳在一根小木签上,仔细观察和分析。据说,巫师根据肝的形状、纹路、颜色等特征,判定吉凶或是什么鬼带来什么病,用什么方法才能驱除。治病方法大都杀牲口祭祀给患者带来病魔的鬼物。

  相传,珞巴族的祖先阿巴达尼,是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他有三只眼以对付前后来的敌人。阿巴达尼的妻兄“吉波让波”是阿巴达尼的对手,他发誓要毁掉阿巴达尼的第三只眼睛。有一天他把阿巴达尼骗至一棵高高的树上,在树下插满了尖刺,逼阿巴达尼将第三只眼睛交出来,否则就摇动树干让他掉下来被尖刺戳死。阿巴达尼毫无办法,只好摘下第三只眼睛交给他。随之而落的一根粘着泪珠的睫毛,被赶来援助的妻子“吉辛亚明”拣起揣在怀里。吉波让波得到第三只眼睛,越来越狡猾,进而变成了鬼。阿巴达尼失去了第三只眼睛,无法对付暗中的敌人,只能通过祭祀活动,以求得神鬼的保佑。它的睫毛和泪珠,在妻子的怀里分别变成鸡和鸡肝,故鸡和鸡肝成为了人和鬼之间的联系物。凡是鬼给人带来灾难和疾病,在鸡肝上面便会留下信息,这就是"杀鸡看肝占卜"的由来。

珞巴族狩猎

  珞巴族以善于狩猎而著称。头戴熊皮帽、肩挎竹箭筒,腰拴长刀,手挽强弓,短裤赤脚,行走如飞行的珞巴人一生有一半在跟踪野兽的猎途上度过。同时在世代狩猎生涯中形成一整套祈、谢神灵的规矩。猎人进山之时,必须携带大米、鸡蛋和神幡,每经过一座山头,都要插一面幡,撒一点大米。进入猎场之后,他们要找一个山洞住下,在洞中或洞外杀鸡看肝,以判明猎神或其他错误报告。猎归后,要举行杀牲谢神的“古龙”祭祀、感谢猎神给予森林猎物,并杀牲口作为交换和赔偿物。祭祀后全村人吃上香喷喷的肉食,然后歌舞至精疲力尽为止。狩猎动物的皮张,也是这里的主要副产品,用它交换所需日用品。

珞巴族传统节日

  珞巴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礼仪习俗别具特色。它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全面地展示了珞巴族的民俗文化。

  隆洛德节 每年1月或2月举行,具体日期有巫师占卜确定。该节时间较长,前后历时25天。节日期间不得宰杀牲畜,以免带来灾难,因此需在节日前就杀好猪,做成肉干供节日用。节日期间,各村相互走访和宴请,并举行抱石、跳高和射箭等体育活动。

  莫朗节 一般在每年1月或2月的第一天举行。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盛装的男性青少年在祭司的带领下排成单行到一村村去游行。他们经过田地时沿途撒播一些米粒,祭司念诵词,男性青少年们高举刀,发出有节奏的喊声,直到队伍到达村子,青年们挥舞着巨大的竹制男性生殖器,边唱边舞。

  棱隆社节 每年的1月左右举行,具体日期由纽布杀鸡看肝择定。节日期5天,节日开始的第1天上午,全村落妇女穿着节日盛装,背着竹筐,上山采摘“果嘎木”的树叶,上放若干稻谷,以示新年获得丰收。回到家后,将采回来的树叶捆绑在房梁上,把大米磨粉后拌得粉浆洒在树叶和房梁上,以示吉祥和祈求丰收。节日期间,人们走亲串户,饮酒唱歌,举行抱石、射箭和对歌活动。

  居民巴洛萨 意为“12月新年”,节前要准备近1月时间。主要是上山打猎、捕老鼠和下江捕鱼及酿制大量的酒。11月29日家家户户开始杀猪,30日各户在自家粮仓内杀鸡,以祷告神灵来年获得丰收。新年的第1天凌晨,当公鸡第一声鸣叫时,即刹大鸡1只,将鸡肉用清水煮熟全家分食。彼此祝新年幸福,人人身体强壮。节日期间人们访亲会友,并习惯在新年时举办婚事,欢度年节加上婚筵的喜庆,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珞巴族婚俗

  珞巴族习惯七、八岁,即订婚。有的甚至刚出生就由父母包办订婚。一般男方父母看中某家姑娘,便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向其父母求婚,如女方父母同意,随后男方择定吉日,托媒人带上猪肉、大米、酥油、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女方父母让姑娘一同接待客人。媒人乘姑娘不备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块酥油抹到姑娘的脑门上方,这一仪式称为“打记号”。凡被打过记号的姑娘,表示姑娘已有主,他人不得插手,不然会引起纠纷。

  珞巴族婚俗别具特色。迎娶时日必须杀鸡看肝,选择吉日。娶亲时男方不去女家迎接新娘,由媒人和女方亲属将新娘送到男方家。结婚之日,新娘身着盛装,在父母和亲人的护送下,带着娘家的陪嫁和自己的私房到男家。新娘离家时,母亲要唱送嫁歌,内容主要是劝女儿离开娘家不要难过,教导女儿到男家后好好劳动,同夫家及乡邻搞好关系、为娘家增光等。新娘则要唱哭嫁歌,歌声悲凉哀绝,每唱到动情处,新娘声泪俱下。当新娘和送亲人到新郎家时,新郎父母要迎上前去为新娘和客人敬酒洗尘,在米剂(巫师)的主持下,新娘和新郎在屋外搭的名叫“邦德”的祭台前一道握刀杀鸡,看鸡肝纹路显示的吉凶如何。杀鸡后,将鸡血和鸡毛抹一些在“邦德”祭台上,以祭祀鬼灵。

  接着由新郎射箭。箭靶是立在“邦德”旁的一根削过皮的竹棍。第一箭能射中,表示吉祥如意,今后生儿育女顺利。射不中则短期内不会有孩子,可以连射多箭。进屋前,还要经过搭在入门口的“多崩“祭台。“多崩”是用青竹削成竹花搭成的,形似彩门,正中处挂一只鸡,由新娘新郎背对背共同抓刀杀鸡,杀后由米剂看肝,根据肝纹判断新娘的寿辰。进屋时,有新娘母亲牵引新娘的右手,由村中一位生育能力强、孩子多、家庭富裕的妇女牵手,进屋后新娘坐于巴崩位置。

  接着举行喝酒仪式;新郎新娘各端一碗酒,互相敬献对方。随后新郎饮过的那碗酒在男宾客中传饮,新娘饮过的那碗酒在女客人中轮饮,以示夫妻和睦,大家欢乐。大家边饮酒边唱歌,有男女双方各出一人或数人对歌,主要唱珞巴族民间传说和故事。

  婚礼一般进行三天,男家杀牛杀猪招待女方亲戚,男家氏族的亲友及邻居也要带酒、山鼠肉前来祝贺。男女双方客人唱歌饮酒,通宵达旦,有的还跳刀舞助兴。婚礼期间,还举行摔跤、跳竹竿、扔石头、射箭等活动。

珞巴族丧葬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珞巴族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丧葬礼仪,并有许多丧葬形式和禁忌。珞巴族人死后,给死者换上新衣服,将尸体双臂向前曲,双拳置于腮旁,两腿向前并屈,呈蹲姿,使整个尸体像一胎儿形状,然后用粗毛呢或衣服包住尸体,再用皮绳捆扎,别上竹签,将其坐放在屋内的“光东”位置,面向西方,意味跟着太阳走了。在死者周围放上衣饰、工具、弓箭等物,祭以酒肉饭菜。火塘内一直烧旺火,不能熄灭,不然死者的灵魂到不了鬼域。一般停尸三天后,要有米剂杀鸡卜卦,根据肝纹呈现的征兆择定出殡的日子。出殡之日,全村人停止劳动前来送葬。一般由亲属背尸体,背尸人和死者头都要用竹帽和布遮盖,一路上不能停步或换人,直到到达坟地为止。把尸体背到葬地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安葬。一般都有巫师亲临葬地,唱诵祈祷词和安魂。

  珞巴族各村落常见的葬式有:土葬、石冢葬、崖洞葬、树葬等不同形式。其中,土葬即挖坑掩埋尸体,是珞巴族各村落实行的主要葬式。因土里有金,故称金葬。挖长方形墓坑,放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将死者放入穴内,送绑尸体头朝西。然后,在尸体上盖上一些衣物,死者生前用过的刀放在头边,其他工具放在侧面。然后填土压实,高出地面形成墓冢。在坟头上立一根带叉的木桩,其上挂放丧葬过程中所杀牛的牛角,死者的弓箭及盛放祭供酒饭的竹篮。

  树葬是珞巴族特有的葬式,在墨脱盛行。尸体用藤条捆住,双手在胸前交叉,双腿弯曲,形式胎儿,然后放入藤筐中,挂在村庄周围的树杈上,上搭草棚,防雨遮阳。据说这样死者灵魂就可以通往极乐世界,早日投生为另一种精灵。珞巴族人将死者头部用白布遮盖,戴上一只木制面具,前面摆满各种食物和水果。收尸人手持葫芦瓢,反着手反复倒水。喇嘛念经超度亡灵,并用玉米面做成七个面人和七个面虎,置于装殓死者的藤筐前。家人为死者祭祀三天,每个亲朋向死者送一张有二十二张图案的路线图,并说:“经过再三抢救,也没能救活你。你走吧!别伤心难过,你要选好路,一直到天堂。你走吧!别伤心”。如果树叉放不下,就在树上用两根木头绑一个架子,将盛放尸体的木箱或藤筐放在木架上。树葬方位一般选在村庄的西面,当地人认为,东面是“肉路”,尸体葬在东面会得罪山神,给人的直接惩罚是从此猎获不到动物;南方是“福路”,葬于该方位会阻止福泽;北方是“仇敌路”;西方是“死人路”。北和西可以葬尸,尤以西为好。

珞巴族服饰

  珞巴族的服饰,包括衣帽、装饰和纹身等,因村落的不同而呈现出斑斓多彩、千姿百态的风貌。由于气候炎热和物质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人们上身喜好裸露。如果穿衣服,则是简单的无领无袖无扣的短上衣,赤脚,下体系一遮羞物。但是,多数珞巴族对帽子却十分讲究,一般都戴自己编织的各种藤帽,有棱形帽、圆形帽、板瓦形帽和熊皮帽等。帽上插雏鸡或其他禽鸟的羽毛。

  珞巴族的装饰繁多,几乎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饰品。根据饰品的佩带部位,可分为头饰、项饰、腰饰和腕饰等。头饰包括发式及饰品、耳饰和鼻饰。有些村落男女均蓄长发戴藤耳环。所戴项饰少则三、五串,多则二、三十串,有的垂于胸前。腰饰十分考究,用兽皮制作,缀满一排排兽牙或海贝,两端各缀大螺壳,系戴时把两端扣拢于脐部正中。饰带下悬吊数根金属链条,每根链条的一端系结于脐部正中另一端分别系结在腰部两侧。腰间还佩戴火镰、鼻烟壶和珞巴刀。妇女在饰带上还佩挂若干小铜铃、红石串珠和大铜勺状饰物等。腕饰多用猛兽的牙齿嵌在湿皮条上制成。有的人戴的腕饰从腕部排到脐部,成为护肘,还戴铜、银手镯。妇女每只脚上戴两个藤条脚环。

  珞巴族一些村落有纹身的习俗,尤其以纹面为盛行。一般男女在十二、十三岁开始纹面,由青年男女用藤刺针扎刺而成,纹面十分讲究对称。

珞巴族饮食

西藏墨脱县:珞巴族女青年在簸青稞

  珞巴族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鸡爪谷、稻米、荞麦、达谢、达荞和块根,其中玉米和鸡爪谷是珞巴族大多数村落的主食。达谢、达荞是一种棕榈类野生植物,淀粉含量高,故又名木糌粑、棕心粉,是珞巴族许多村落的主要食物来源。

  珞巴族菜肴有荤、素两种。荤菜有牛、猪、鸡、山鼠肉等。其中山鼠肉最受珞巴族人喜爱,也是招待贵客和送礼的上等佳品。素菜有各种野菜,如元根、山芋、蘑菇、木耳、竹笋等。

  珞巴族饮料单纯,除少量珞巴族人喝酥油茶外,多数珞巴族人只喝酒。酒分黄酒和藏白酒两大类,黄酒有玉米、鸡爪谷、稻米、小米、达谢、达荞酒等,其中玉米酒和鸡爪谷酒是人们最常用的饮料。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玉米或鸡爪谷煮熟,过滤水后在箩筐中摊开散热,待其温度降至与人的体温相仿时,撒上酒曲搅拌均匀,盛入垫有树叶的筐内,加盖树叶放置火塘旁使其发酵。当酒酿溢放出酒味时,将其转入葫芦或木桶,用草和泥封口,存放时间越长越好。要喝酒时,将葫芦或木桶中的酿酒倒入巴东(一个漏洞状竹编容器内),上浇开水,滤出的液体即为黄酒,又称作“水酒”。

  珞巴族全民嗜好吸烟。小孩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吸烟,不分男女,吸烟成癖,直到老死。他们说吸烟即可驱除毒蛇,也可防止虫咬。

珞巴族民居

  由于墨脱境内多雨潮湿,珞巴族的住宅一般建在河溪两岸的半山坡上,既可以减轻潮湿积水,又可避免山洪暴发的威胁。珞巴族的住宅的方向一般面向山坡,房屋不留窗户,因为怕“恶鬼”进入,但留有若干小洞作为射箭孔和传递信息用,其住宅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小栋房。珞巴族的居室内陈设十分简单,但别具特色。在层屋的门前、檐下,随处可见兽骨装饰,象征主人向世人炫耀和显示他的勇敢、力量和高超的狩猎技艺以及富有。


门巴族民俗风情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文字,大都通晓藏语。门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西藏的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藏历新年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久负盛名。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


“休差”一种用于盛酒的一种特制容器。其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天然形成的大竹筒,留其竹节,在竹节一端开一小孔,用于酒液的倒出;外层选择坚固的滕竹细条,用天然染料染出缤纷色彩后,再由当地的手艺人,手工编织而成。

门巴族的“藤竹背篓”是采用墨脱特有的实心藤竹表皮,以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的古老技法编制而成。


“乌木筷子”是门珞群众的传统餐具,采用墨脱特有的棕榈科植物乌木树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其质地坚硬、手感厚重、色泽黑润、美观耐用。


“邦琼”为墨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邦琼”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盖较下碗略大一圈,可以较为严实地合闭在一起,路途颠簸也不会打开。


“墨脱石锅”用材为雅鲁藏布江沿岸独有的稀有的天然岩石-皂石,经人工打制而成。

交通

  墨脱县原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不全年通行)的县,即使有路也是一条临时性的泥泞道路,仅越野车能全年通行。物资运送只能通过“接力赛”的方式进行:每年5月-11月,该临时公路北段通行,而南段则有多处被大量的降水引发的山泥倾泻冲毁,从波密县出发的物资放在“80K”(即波密到该处距离80公里)的地方暂存;11月-次年5月,公路北段被大量积雪覆盖而无法通行,此时南段由于进入旱季,临时公路修复工作完成,从墨脱出发的车队抵达“80K”接收物资。

  步行出入墨脱的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米林县派镇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多雄拉山口,沿多雄拉到墨脱的背崩乡后,逆雅鲁藏布江北上至墨脱县城,全程约115千米,步行需4天时间。这条路在每年的6-10月份可以通行。另一条是从波密县沿扎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千米。

  从上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就开始投资修建扎(木)墨(脱)公路(即从川藏公路318国道的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城所在地扎木镇至墨脱),但因受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加上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工程实施极其困难,扎墨公路建设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多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始终关注墨脱公路的修建。早在1961年,当时的西藏军区公路部就曾开始勘测工作。1965年,试图打通自帕隆老虎嘴沿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通往墨脱的道路,但由于山势险峻而被迫停工,这是墨脱公路的第一次修建。此后的数十年来,墨脱公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0年12月15日10时,全长3310米的墨脱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图为武警交通部队施工人员欢呼雀跃

  第一阶段,从1975年动工,到1981年由于受技术力量、投资、地质灾害等因素制约停工,历时6年,历经数次灾害,牺牲34人,重伤近百人。所建路段除部分能勉强使用外,其余路段损毁严重。

  第二阶段,1988年,墨脱公路抢修至80K(公里)处,由于多热拉山口段积雪严重,只能在每年7至9月清雪后勉强通行,墨脱县在80K设置转运站,用小型农用车将物资转运到80K,然后组织人力向县城方向背运。1989年,打通了80K至县城段的“毛路”。1994年9月,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的情况下,一条最简易的泥土“毛路”终于修成,汽车也破天荒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整个续建过程历时5年。但由于地质灾害频发,部分路段很快就毁于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

  第三阶段,1995年至1996年,国家又投资2000万元,对墨脱公路嘎隆拉山危险段与弯道进行了加宽改造。恢复了62K至89K约27公里路段。2000年易贡湖决堤,境内大部分简易公路、桥梁、骡马驿道、溜索遭到毁灭性破坏,扎墨公路113K至118K段全部被毁。从2002年起,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对墨脱公路的建设再次进行前期勘查设计。

  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墨脱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4月20日,中央政府决定,117公里长的西藏波密扎木至墨脱县城公路新改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国家全额投资9.5亿元人民币。百公里长的公路投资9.5亿,这在全国低等级公路史上真可谓天价。墨脱公路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墨脱县在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历史即将终结,对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门巴、珞巴等人口较少民族无疑都是历史性的改变。

  2010年12月15日10时,耗时24个月,全长3310米的墨脱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为全面建成墨脱公路,完善国家公路网,迈出重要一步。

旅游

雅鲁藏布大峡谷风景区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三座巨型山脉的交汇处,是世界上最长最深最大的第一大峡谷。1998年10月10日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为5382米,最窄处74米,巨大的雅江水流从此狭窄处流过,气势恢宏磅礴,惊心动魄。雅鲁藏布大峡谷内热带山地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达到了北半球水平分布的最北界和垂直分布的最高极限,即北纬29度和30度,海拔2000米左右。大峡谷是世界上山地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生物群落最为丰富的峡谷谷地,从海拔数百米的谷底到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藻苔、云南铁杉、红豆杉、水青树、领春木等珍稀树种及巨蟒、毒蛇、孟加拉虎、长叶尾猴、熊猴、猕猴、野猪等珍稀动物。大峡谷墨脱段的旅游景点主要有雅鲁藏布大拐弯、南迦巴瓦雪峰、贡阿嘎布雪山、多卡折瀑佛光洞、甘登跨江溜索、崖壁洞口瀑布等众多瀑布和自然原始风光。

嘎隆香格里拉风景区

嘎隆天池

  嘎隆香格里拉风景区,地处原扎墨机耕道24K至60K之间,山口海拨4322米,山口东西各有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冰斗冰川。山脚有一个小寺庙。嘎隆拉山口以南为墨脱县,三个毗邻的小湖就是嘎隆天池,湖水总面积约6平方千米。随着嘎龙拉隧道的贯通,前往嘎龙香格里拉风景区需走原来的老路,嘎龙拉隧道至嘎龙香格里拉风景区有9.6km。嘎龙香格里拉风景区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6公里,属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辖区,距乡政府60余公里。距波密县城30余公里,距墨脱县城90余公里。景区内共有6大自然景区,即草原、雪山、冰川、神湖、瀑布、林海。特别是冬季林海、雪原、雪山、冰川、冰瀑、冰柱,令人留连忘返。

仁青崩风景区

  墨脱县仁青崩寺又称“莲花圣地”,位于墨脱县城东南方向约6公里处墨脱镇卓玛拉山上,是墨脱县修建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寺庙,属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寺庙属十二墙角和东西南北四门的石木结构三层楼建筑。寺内有镀金铜佛及珍贵文物,是墨脱当地门巴、珞巴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说仁青崩寺是由达赖干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筑而成。相传,仁青崩寺是多吉帕姆女神化身中心“肚脐”的所在地,也是莲花圣地的中心地,是众多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寺庙僧人每年都要在此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法事活动。从县城出发乘车前往墨脱镇巴日村(海拔1661米),从石梯步行到仁青崩。这条线路是沿巴日村境内的石梯,中途翻越猴子山,最终到达目的地仁青崩景区。从巴日村至景区总里程有2.6km ,仁青崩海拔2038米。

墨脱县:仁青崩寺

  仁青崩寺 始建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年间,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建寺活佛甘布巴(藏族、山南加查县人、俗称卓堆林巴),仁青崩寺建筑风格奇特,庙宇为12棱角,该寺在全藏乃至在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等国影响颇盛。该寺在1950年地震中被毁,1983年经西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后修缮,目前该寺在墨脱镇所辖仁青崩自然村。

  三柱洞 距离仁青崩寺1.0km,海拔2094米,这个石洞是三座基石上架着一个大石块,大石块被树包围,洞内贴满了佛像图,主要用于修行,传言在此处修行功德会百倍。

  多娜隆葬台 这个葬台形似大象的鼻子,因此命名为多娜隆。根据墨脱的习俗,人死后必须抬至此处,送葬的人抬着尸体绕此葬台三圈,然后用绳子的一端拴住死者的脖子,另一端拴在形似大象鼻子的葬台上,让尸体平躺在葬台前,然后送葬的人再进行念经祈福,仪式完毕后将尸体抬走进行丧葬。

  大雕石 大雕石是天然形成的,形似一只大雕。传言这只大雕是印度飞来的,因此被老百姓称作是神鸟。在山体的下端刚好在大雕肚脐的位置有一个石眼,当有人生患怪病或无法治愈的病时,带上酥油放在大雕肚脐位置的石眼内,然后再绕大雕石念经祈福,完后将酥油取出涂抹于伤痛之处,便可治愈。

  八功德圣水 清澈、明亮、爽口、无味、无害、有利健康,传言喝这里的圣水能预防各类疾病,也能够治愈百病。

  莲花生大师修行地 传言以前在此干农活的人们,吃这块地上的土就能吃饱,而且也不会生病。久而久之,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地面被人挖空而坍塌下去,以致不能再挖取这里的圣土。在修行地旁边的两颗大树的树根下形成了两个天然的泉眼,据说喝这里的水能治胃病,因这两个泉眼连着莲花生大师修行地,来此朝佛的人不再挖此处的土,而是取圣水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康卓益西措加的灶台 传言这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妃子康卓益西措加使用的灶台,莲花生大师修行时,他的妃子康卓益西措加在此为莲花生大师煮茶做饭。现在灶台中间有圣水流经此处,据当地老百姓所言,流经此处的圣水在雨季时水流很小,而在冬季水流很大,并且当你抛开一切杂念,静静的坐在水流边上时,将会听到流经这里圣水的诵经声。

  圣石 在这个被经幡包围的圣石上印有莲花生大师的手印以及天然形成的莲花生大师的妃子康卓益西措加的生殖器。

  量身石 据说在康卓益西措加时期,人的身高有这座大石那么高,但当时的人只需要吃下面这个小石头大小的饭量,而且营养充足。现在的人虽身高没这么高,但所吃的饭量远远比那时候多很多,而且营养不足,传言是因为现在的人没以前的人有福分。

  中阴崖 仁青崩景区内有两处中阴崖景点,传言中阴崖是人“前生已弃,后生未得”的中游时期所经的道路,中阴崖有入口处和出口处,据说一个人生前罪恶深重就无法从中阴崖中穿越,无论你体型如何,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就能够从中阴崖中穿越,并传言死后可升天。

  白玛同椎 位于墨脱镇境内的卓玛拉山山顶上,据说是莲花生大师的帽子,是天然形成的,来此朝佛的人在白玛同椎供奉了很多神塔小像(藏语叫擦擦),传言这样可以为你消灾解难,带来好运。

  宝物窟 传言人们从这个宝物窟里抓一小撮土出来,然后看抓到了什么,可以从这个宝物窟中抓出各类粮食的种子、各类牲畜的毛发等,抓到种子就说明你家来年会五谷丰登,抓到牲畜毛发说明你家来年会家畜兴旺。

  格萨尔王的栓马杆 据说这是格萨尔王的栓马杆,这颗树被砍掉了,但莲花生大师的妃子康卓益西措加祈祷要让这颗树的树根永不朽死,因此,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这颗树杆,虽然只剩下树根,但依然完好无损。

  康卓益西措加修行洞 这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妃子康卓益西措加的修行洞,在洞口上端有一块大石,跳上去摸那块大石,传言你能够跳多高,就说明你今后对父母有多孝顺。

  海螺石 这块大石形似海螺,因此被取名为海螺石,在这块海螺石上印有莲花生大师的大拇指印,此处刚好是绕一圈仁青崩寺的林郭路的交界处,传言,转一圈仁青崩寺等于积攒了一亿个莲花生大师心咒,因此这个大拇指印就是转了一圈仁青崩寺积攒了一亿个莲花生大师心咒的证明。

布裙湖风景区

  布裙湖风景区,位于墨脱县背崩乡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西贡寺河下游西侧,是布裙山腰处形成的天然湖泊。海拔1600米,面积约580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9°15′-124′,东经95°13′-654′。湖面11.5平方公里,呈月牙形,湖水清澈透明,犹如一块碧绿的明镜镶嵌在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布裙湖终年绿荫环绕,云蒸雾绕,湖口一条飞瀑飘洒直落西贡河,湖中常年栖息着天鹅、野鸭等珍禽,湖边树林中经常有灰长尾猴、羚牛、赤斑羚等野生动物,珍禽棕颈犀鸟也生活在此地。传说有喜马拉雅野人在此出没。景区附近的西贡寺,年代久远,香火鼎胜,与布裙湖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汗密原始生态观光区

  汗密原始生态观光区,位于墨脱县背崩乡境内,距墨脱县城60公里。主要以观赏原始生态自然景观为主。主要景点有老虎嘴探险、地东天然水溶洞、老虎嘴瀑布、汗密瀑布、跨江铁索桥、千年云冷杉、原始生态、高山瀑布、雪山、珍稀杜鹃林等。

  老虎嘴瀑布凌空而泻,像银河倒悬,坠至半空,忽被峭石拦腰折断,瞬时雪浪飞溅,宛如千万串断线的珍珠,纷纷扬扬,沿着陡峭的绝壁下坠,落进不见底的深渊,发出惊天动地的狂啸。日落西山时,“老虎嘴”彩虹缠绕,雪峰顶上绯红一片妙不可言。落差高达400公尺的汗密瀑布,由山巅奔腾飞泻,跌落幽深河谷。

  汗密瀑布层层叠叠,落差高达60多公尺。瀑布共有三层。在最上层,从高入云霄的雪峰中直泻而下,激起满谷的蒙蒙水气,隆隆水声在整个山谷中轰鸣;第二层瀑布水势急剧,瀑布宽大,从上方的绿树丛中缓缓流出,突然在高处急泻而下,宏伟壮观;最下层斜冲到一巨石上,曲折而泻,形成一个个深潭,流至多雄拉河。这条巨大的多层瀑布由于落差大的缘故,阳光照射时就在瀑边映射出一条条彩虹,将河谷两岸的风光打扮得格外绚丽。

墨脱特产

  野花椒 墨脱天然野花椒,生长于墨脱县境内海拔1000米~1900米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带。墨脱天然野花椒色泽淡黑,颗粒大,特别香麻,味纯正浓厚,富含人体必需的VB1、VB2、VE、铵、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亚麻酸、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很高的医疗、食用价值。具有散寒除湿、止痛杀虫、健脾强胃、增加食欲等功效;是制作榨菜、泡菜、豆瓣酱、香辣酱、凉菜、炒菜、炖汤、火锅、烧烤等不可缺少的高级调味原料。墨脱天然野花椒种植时未采用任何有机化肥原料,是真正纯天然绿色食品。

墨脱县:野生黑木耳

  野生黑木耳 墨脱野生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墨脱野生黑木耳两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又称为光木耳。墨脱野生黑木耳质软味鲜,滑而带爽,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及人体所需要的十二种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具有益气、补血﹑健脑、抗早衰﹑减肥﹑排污之效用。墨脱野生黑木耳药用效果:有益气、不饥、轻身壮志、止血止痛、补血活血滋补、强壮、通便等功效,是治疗寒湿性腰痛、手脚抽筋麻木、痔疮出血、痢疾、崩淋和产后虚弱等病症的常用配药。是馈赠亲友之理想佳品。

  野黄连 墨脱天然野生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荫蔽的环境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微酸性土壤。生长于墨脱县境内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密林中。墨脱天然野黄连是种子繁殖,生长6年以上可收获。墨脱野生黄连含有小蘖碱、黄连碱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同时还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糖、利胆、解热、抗炎、强心、利尿、镇痛、镇静、降低眼内压、抗癌等作用。

  墨脱鸡爪谷 墨脱特有农作物属粟米的一种。又名龙爪稷。穗部呈爪状,种子珠形,红褐色。

  野柠檬 墨脱野柠檬特点是非常大、非常酸。

  脆蛇 珍贵药材。每年5月份开始在地面出没。主治治跌打损伤,大麻风,痈疽肿毒。

墨脱县特产:墨脱石锅

  墨脱石锅 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特殊环境,使墨脱成了高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墨脱更被外界传为一个神秘之地,被佛教徒们称为“白隅白马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圣地”。墨脱石锅作为一种石器被墨脱人民延用至今继而推广扩大生产受到区内外美食爱好者的青睐,是基于其独特的材质、纯手工制作工艺、制作菜品的绝美口感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收藏价值。墨脱县无论干部群众还是门巴族、珞巴族、藏族家家户户都有2-3个大小不等的石锅,做石锅菜吃石锅菜已经成为墨脱的一种饮食文化。墨脱县帮辛乡(波密县至墨脱县城108公里处,爬山步行32公里即到,明年可通车)和加热萨乡是著名的墨脱石锅原产地。当地门巴族工匠将出自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心地带沿江两岸悬崖上的“皂石”,用原始的刀具纯手工雕凿成锅。墨脱石锅原料属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含有人体所需的锌、铁、钙、镁等16种微量元素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成分。墨脱石锅以灰白色、灰褐色为主色调,质地柔软,耐2000℃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泡子少、不变色等优点,用它炖煮的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经医学临床试验表明,墨脱石锅炖煮的食物对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食疗保健作用。也可用于蒸馏黄酒、白酒等,可做为煲汤锅、火锅首选佳品。

  如何辨别真假墨脱石锅:

  1. 墨脱石锅的材料是皂石,皂石质地很软,用指甲轻轻一划,就可以画出一条痕迹。目前市场上很多石锅是由普通的青石打造而成,这些石锅不仅没有药用价值,反而含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危害性。 
  2. 墨脱石锅由于质地绵软,均由人工打造而成,所以每个石锅都不相同,具有唯一性。
  3. 目前墨脱石锅的销售点仅限于西藏墨脱县内。
门巴族: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 门巴族为墨脱县主要居民,他们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久负盛名,不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于墨脱县门巴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门巴人们的家庭。

  墨脱县加热萨乡是著名的墨脱木碗原产地。采用原生岩柏、白青和桦树树根树瘤为原料加工制成。其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坚韧不开裂,若配上银盖,或在碗边、碗托包上银皮,则更为美观、珍贵。

  墨脱县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墨脱县门巴木碗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工序复杂,造型美观,是门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墨脱县门巴木碗是久负盛名的优秀工艺品,它质地结实,不易破裂,具有光滑、细致、美观、适用、不烫嘴、不变味、不变形、不皲裂、不褪色、经久耐用、便于携带等优点。可用于盛酒、盛饭、盛酥油茶等,用它盛放的食物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以岩柏、白青和桦树树根树瘤制成的墨脱门巴木碗还有防毒的功能。

  据品质的不同,门巴木碗分为三种:上等为“杂雅”,以镶银边者为最佳,这种碗制作精良、美仑美焕,是难得的珍品,中等为“锅拉”,下等为“索果尔”。

  休斯贡 门巴族特别擅长休斯贡的编织工艺。墨脱门巴休斯贡采用传统手工编织而成。久负盛名,不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墨脱县背崩乡、德兴乡是主要的休斯贡原产地。制作原料主要是当地叫热秀的一种特殊的竹子,竹条锋利,编制时需小心谨慎。

  墨脱“休斯贡”内盛食品最大好处在于透气,食品不易变质。亦可用于装纳随身小件物品,可做时尚背包或挎包以及针线盒。既可作为盛放果品的果篮,也可作为外出游玩时携带食品的篮筐,携带方便。

  藤竹拐杖 门巴藤竹拐杖采用传统手工编织而成。坚固耐用、工艺精美,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墨脱县背崩乡是“藤竹拐杖”主要原产地。“藤竹拐杖”是墨脱独有的一种民族生活用品,采用实心藤竹为原料加工而成。墨脱县“藤竹拐杖”造型奇特,外表似竹节,有节节高升之意,富有韧性,经久耐用,适用于长途步行、登山等户外活动,是馈赠中老年亲朋好友的一种珍贵礼物。

墨脱门巴邦琼

  墨脱邦琼 墨脱县德兴乡、背崩乡、墨脱镇是邦琼的主要原产地。墨脱“邦穷”是用藤竹编制而成的一种扁球形藤篮。分噶玛、梅朵、嘎将三种,采用普通竹条经染色加工编制,色泽绚丽、外形独特。墨脱“邦穷”内盛食品最大好处在于透气,食品不易变质。可用于装纳随身小件物品,可做时尚背包或挎包。既可作为盛放果品的果篮,也可作为外出游玩时携带食品的篮筐,也可作为都市时尚女性的化妆品盒或挎包开发,成为一种新型、时尚的旅游产品。

  墨脱乌木筷子 墨脱县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是乌木筷子的主要原产地。墨脱乌木筷子采用墨脱特有的棕榈科植物乌木树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墨脱乌木筷子质地坚硬、手感厚重、色泽黑润、美观耐用。具有不变形、无异味、耐沸水的特点,集环保型艺术观赏与实用价值为一体的木质筷子。墨脱乌木筷子上下均为方形,色泽黑润。主要用于用餐,也可以作为个人收藏品,还可以作为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长期使用乌木筷子有利于身心健康,可除去食物中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

墨脱休差

  墨脱休差 墨脱县居民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墨脱休差采用传统手工编织而成。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墨脱县德兴乡、背崩乡、墨脱镇是休差的主要原产地。墨脱“休差”是用藤竹编制而成的。墨脱“休差”是门巴族、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品,是当地群众出门劳作或走亲访友时,用于盛酒的一种容器。结构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大竹桶留其竹节,在竹节上端开一个小洞,外层为染色的藤竹细条编织竹桶外表。以竹节制作成竹桶,且在竹桶表面编制彩色外套。用于装酒、装油或其它液体物品,也可做家居装饰品。

  墨脱有几 墨脱县七乡一镇均可生产有几(小弯刀)。刀鞘由皮革手工缝制,刀把由牛角制成,有的还用藤竹编制而成,刀刃锋利,外形美观,“有几”是墨脱门巴民族随身携带的一种独特的小弯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刀鞘由皮革手工缝制,刀把由牛角制成,有的还用藤竹编制而成,刀刃锋利,外形美观,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门巴族旅游纪念品。

墨脱斗笠

  脱斗笠汉语拼音mò tuō xiàn), 采用传统手工编织而成。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墨脱县七乡一镇均可生产墨脱斗笠。墨脱斗笠是以墨脱特有的竹类为主要原料,采用手工加工成竹条经天然颜料染色加工制作而成。墨脱斗笠分内外两层,中间夹有竹叶加工完成。墨脱人民常用于遮雨、遮太阳,当地人称之为太阳帽。

  墨脱藤竹背篓 采用传统手工编织而成。坚固耐用、工艺精美,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墨脱县七乡一镇均可生产藤竹背篓。墨脱藤竹背篓采用当地产的实心藤竹表皮编制而成,质地柔软、坚固耐用。墨脱人民将藤竹背篓当成旅行背包使用,在城区作为不保购物器具,结实、环保、耐用。

  墨脱口琴 墨脱县七乡一镇均可生产墨脱口琴。墨脱口琴原材料是野生竹子,纯手工制作而成。墨脱口琴门语又名基斯岗,是门巴妇女们随身携带的饰品,在孤独或者集会时,随时吹奏歌曲,悦耳的音乐会不知不觉把你带到欢乐的气氛当中。是门巴人生活当中传统娱乐工具,借以抒发感情和调节情绪,也是最佳的旅游纪念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