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戏剧文学汉语拼音:xiju wenxue;英语:dramatic literature),与诗歌小说并列的3种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主要有话剧歌剧两个品种。在欧美国家,一般指话剧,而歌剧则被归入音乐作品之列。戏剧文学是为舞台表演而写作的文学作品(剧本),由戏剧角色的独白和对话,以及作者的舞台提示(事件展开的时间和环境、角色的身份等)和对演员表演的指示或说明组成。此外,也有作者无意付诸演出或不适于舞台演出的“阅读剧”。

  剧本戏剧的基础,但以语言的形式写成的剧本,其内容大多必须通过演员因果相承的动作(表演)直观地展现出来。此外,戏剧的情节和冲突必须在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转换中发展完成,这种时间和空间是虚拟的,可以通过动作的中断(换幕和换场)来转换。这就形成了戏剧结构中分幕、分场的特点。总体来说,戏剧必须遵守高度集中的原则,它的情节和冲突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西方的戏剧文学起源于古代希腊,是继抒情诗史诗之后形成的第三类文学体裁。最初的雏形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表演,伴以歌唱和音乐,目的是创造宗教崇拜的气氛。后来,这种每年冬春两季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上举行的活动,渐渐过渡到以诗人们所写的剧本为基础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演出活动。公元前5世纪以后,陆续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优秀悲剧作家以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戏剧的基本形式得以确立,并形成两大主要类型——悲剧和喜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悲剧“描述引起怜悯和恐惧的事件,以完成情感的净化”,悲剧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阴谋悲剧。喜剧“以讥笑罪恶来教育人”,表现的是“低下的人”和“世俗生活中的小事”。在古罗马时代,戏剧的仪式成分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塞内加(小)的专供统治者阅读的神剧和普劳图斯的娱乐喜剧。中世纪的戏剧以来源于弥撒活动的宗教戏剧为主,以表现《圣经》中的思想为主题。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的形式。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W.莎士比亚等杰出剧作家和一大批优秀作品。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N.布瓦洛P.高乃依等主张戏剧应效仿古代希腊罗马的题材和形式,严格遵守“三一律”。但这一主张在18世纪的文学争论(“古今之争”)中遭到以D.狄德罗G.E.莱辛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尖锐批判,随之在德国和法国出现了表现现实内容和普通人生活的“市民戏剧”。此后,在历次文学潮流的变迁与更迭之中,戏剧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戏剧流派与风格。20世纪的戏剧更加多种多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H.易卜生G.豪普特曼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戏剧、J.A.斯特林堡等人的表现主义戏剧、B.布莱希特创造的叙事剧和J.-P.萨特A.加缪S.贝克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

  与欧美国家不同,在中国,“戏剧文学”一般取其广义概念,即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话剧和歌剧只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才传入中国的,而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是人民大众、戏曲作者和戏曲艺人共同创造的成果。中国戏曲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百戏。唐代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了宋杂剧南宋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元杂剧;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传奇剧。各种地方戏剧也纷纷产生,而昆腔京剧是其中普及面最大的剧种。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