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三级导航|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青海省]]|2级=[[海东市]]|3级='''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文件:994045.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清真寺]]
 +
[[文件:994044.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天井峡]]
 +
[[文件:994043.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城全景]]
 +
[[文件:994042.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弘化寺]]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汉语拼音]]:Mínhé Huízú Tǔzú Zìzhìxiàn;[[英文]]:Minhe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海东市]]辖民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地理座标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890.82平方千米。总人口41.9万人,[[回族]]约占总人口的46%,[[土族]]约占12%。全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
  民和历史悠久。至今考古发现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遗迹。1998年考古发现的“[[喇家遗址]]”被列为国家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七里寺药水泉、万亩桃园、三川土族纳顿节远近闻名。景点还有东沟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黄河古渡、野花宝山等。
  
 +
  民和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拨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拨高度2100-2500米。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北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有储量可观的镁、铁、石油、石灰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109国道、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兰新铁路二线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
*邮编:810800 区号:0972
 +
 +
== 行政区划 ==
 +
 +
  全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县政府驻川口镇。
 +
 +
== 历史 ==
 +
 +
  民和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全县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址600多处。从遗址中出土的重唇尖底瓶,弧形三角纹彩陶曲腹盆和骨、石用具及装饰品等文物,与河南、陕西、甘肃一带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几乎完全一样,说明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包含民和在内地区的先民们就和内地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
 +
  民和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时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隶金城郡。[[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治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今甘肃永靖县境)在黄河以北青海东南地区。[[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隶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北周]]将龙支县政隶枹罕郡(治河州)。
 +
 +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枹罕郡。唐初,今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
 +
 +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为孳养官马场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今民和为西宁卫控扼要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
 +
 +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两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
 +
 +
  1949年9月2日,民和解放,9月8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
 +
  1949年10月,全县设6个区辖22个乡镇。一区驻享堂,辖川口镇、河北镇和自由乡。二区驻巴州,辖巴州乡、西沟乡和夏兴乡。三区驻古鄯,辖古鄯镇、大平乡、总堡乡和隆治乡。四区驻马营,辖马营镇、安乐乡、大塘乡和太和乡。五区驻官亭,辖官亭镇、兴文乡、丹阳乡和静和乡。六区驻李二卜,辖永宁乡、共和乡、新顺乡和三民乡。
 +
 +
  1956年7月成立了5个民族乡:杏儿藏族乡、官亭土族乡、中川土族乡、塘尔垣回族乡、大庄回族乡。同年10月撤销区建置,全县49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
 +
 +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
  1996年末,全县辖川口、古鄯、马营、官亭4镇及巴州、西沟、柴沟、联合、总堡、隆治、满坪、甘沟、前河、大庄、转导、塔城、中川、峡口、马场垣、北山、松树、新民、芦草、硖门、核桃庄、塘尔垣、东沟、李二卜、杏儿(藏族乡)25个乡。县政府驻川口镇。(面积1950平方千米,人口35.1万人。
 +
 +
  1999年末,面积1780平方千米,人口366163人(根据青海省志),辖4个镇和25个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乡、东沟乡、西沟乡、柴沟乡、联合乡、总堡乡、隆治乡、满坪乡、甘沟乡、前河乡、大庄乡、转导乡、塔城乡、中川乡、峡口乡、杏儿乡、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新民乡、芦草乡、硖门乡、核桃庄乡、塘尔垣乡、李二堡乡。
 +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人口346748人,其中:川口镇59461人、古鄯镇13563人、马营镇21426人、官亭镇14249人、马场垣乡17231人、北山乡4121人、巴州乡12859人、西沟乡10875人、东沟乡9127人、联合乡7803人、柴沟乡7221人、总堡乡11393人、隆治乡8604人、大庄乡11553人、转导乡9535人、塔城乡7484人、满坪乡14161人、前河乡9784人、甘沟乡11786人、中川乡17426人、杏儿藏族乡3550人、峡口乡4528人、核挑庄乡10588人、李二堡乡8988人、塘尔垣乡9153人、硖门乡10709人、新民乡6989人、芦草沟乡5357人、松树乡7224人。
 +
 +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硖门、芦草沟2乡,其中将芦草沟乡的4个村(抓咱、若木池、铁家庄、赵家山)和硖门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峡门镇,另外6个村(秦家庄、东湾、三岔、斗斗坡、苏家庄、马厂)并入新民乡;撤销李二堡、塘尔垣2乡,合并设立李二堡镇;撤销柴沟乡,并入古鄯镇;撤销巴州乡,设立巴州镇;撤销满坪乡,设立满坪镇;撤销东沟乡,并入西沟乡;撤销塔城乡,并入转导乡;撤销峡口乡,并入中川乡。调整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1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联合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松树乡。(318个行政村)
 +
 +
  2006年8月,撤销联合乡,并入巴州镇。调整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松树乡。
 +
 +
== 地理 ==
 +
 +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地理座标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县境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海拨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拨高度2100-250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
 +
 +
  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
 +
 +
'''气候'''
 +
 +
  民和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
 +
 +
'''水文'''
 +
 +
  民和境内有18条支流,境内以浪塘坪、塘古岭为分水岭,其西为湟水流域水系,其东为黄河流域水系。流量在1.0m³/s以上的较大支流有松树沟、米拉沟、巴沙洲、隆治滩。较小的支流有芦草沟、飞禽山沟、胡拉海沟、二道沟、磨湾子沟、咸水沟,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浊。
 +
 +
== 自然资源 ==
 +
 +
'''土地资源'''
 +
 +
  全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占总面积的28.14%,山地占71.86%。2005年底实有耕地面积461969亩,其中水浇地108750亩、浅山地253505亩、脑山地93714亩,退耕还林地215122亩。全县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宜林地面积81.7万亩。
 +
 +
'''水利资源'''
 +
 +
  民和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区第四副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土流失面积为1670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913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总量为987.5万吨。全县共治理小流域33条,其中达标验收22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73.8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34%;完成坡改梯2.06万公顷;造林2.89万公顷,种草0.84万公顷,涝池13座,完成土石谷坊255座,沟头防护37处;完成集雨利用水窖37126眼;建成骨干坝23座,中型坝17座。
 +
 +
  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夕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
 +
 +
  全县境内有18条支流,河流总长度384.8km,多年平均流量7.81m<sup>3</sup>/s,年总经流量2.4629亿m<sup>3</sup>,均以降水补给为主。境内以浪塘坪、塘古岭为分水岭,其西为湟水流域水系,其东为黄河流域水系,其中湟水水系总流域面积1257.9km<sup>2</sup>,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6.5%,其中10条沟道、河流总长度235.2km,多年平均流量6.59m<sup>3</sup>/s,年总径流量20809.4万m<sup>3</sup>,水质一般良好。其中:流量在1.0m<sup>3</sup>/s以上的较大支流有松树沟、米拉沟、巴沙洲、隆治滩大部呈羽形状。其沟道比降为:上游100~140‰,中游30~40‰,下游为20‰,平均比降为40~60‰之间。较小的支流有芦草沟、飞禽山沟、胡拉海沟、二道沟、磨湾子沟、咸水沟,其体积比降为20~80‰之间,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浊。
 +
 +
  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58亿m<sup>3</sup>,其中湟水流域为1.92亿m<sup>3</sup>,大通河流域为0.11亿m<sup>3</sup>,黄河流域为0.647亿m<sup>3</sup>。过境客水为200.69亿m<sup>3</sup>,其中湟水流域为20.30亿m<sup>3</sup>,大通河流域为25.71亿m<sup>3</sup>,黄河流域为154.68亿m<sup>3</sup>。水资源主要特点为:水资源分布不均,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干流及较大的支流7—10月占全年径流量的50—65%,河川径流年际变化较大,自产水资源量缺乏,3—6月份农用需水季节,干旱少雨,境内各沟道普遍缺水。全县人均水量697m<sup>3</sup>/人,耕地面积亩均水量323m<sup>3</sup>/亩,均低于青海省、湟水流域平均水平,为贫水地区,我县自产水资源量缺乏,但因黄河、湟水、大通河流经民和县,过境水资源丰富。
 +
 +
[[文件:994047.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水库]]
 +
 +
  '''古鄯水库''' 位于民和县古鄯镇境内,距民和县城34km。水库坝址在柴沟和案板沟汇合处,河沟流域面积33km<sup>2</sup>。水库工程于1976年动工修建,1979年下闸蓄水,总库容780万m<sup>3</sup>,兴利库容650万m<sup>3</sup>,防洪库容100万m<sup>3</sup>,死库容30万m<sup>3</sup>,是一座引隆治沟流域七里寺峡水源为主的半注入式年调节水库。水库枢纽工程有:引水渠、大坝、放水竖井和输水洞、溢洪道和排砂渠。水库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325亩,征费灌溉面积11325亩,属于二类灌区。灌区干渠工程有:总干渠、南干渠、北干渠和西干渠。干渠总长度为49.75km。支渠工程有古鄯支渠、朱家岭支渠及引水渠上的三条支渠(引水一、二、三支)和南干渠上的四条支渠(南干一、二、哈家支渠及下川口支渠)。支渠总长23.52km。全灌区现有树木39427棵。
 +
 +
  '''马家河水库''' 位于民和县西沟乡境内,距县城约19公里。水库坝址在马家河沟和大湾沟汇合处,河沟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水库工程于1971年动工修建,1972年下闸蓄水,总库容15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79万立方米,死库容15万立方米,是一座引白家藏峡水源为主的半注入式水库。马家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900亩,属于二类灌区。灌区干渠工程包括:凉平干渠、新引干渠、南垣干渠、巴州干渠。马家河水库大坝属于典型的三边工程,勘测、设计及施工质量较差,自投入运行以来,水库一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勉强带病运行,每年汛期以空库迎洪的消极方式进行度汛,不仅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下,而且对下游广大人民财产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002年4月水务局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作,2002年底通过由青海省水库大坝安全鉴定领导小组的安全鉴定工作,2003年3月由水利部大坝安全中心核查并同意按“三类坝”申报。
 +
 +
  '''张铁水库''' 位于民和县东南部67公里的马营镇下游3公里处,属黄河流域支流的马营沟,灌区内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平均长0.81公里,国土面积6.9平方公里,约合1.4万亩,海拨高程为2100-2280米之间,马营沟河道属季节性河道,也是本地区农业生产赖以灌溉的唯一水源,全沟道集水面积83.6平方公里,其中水库控制面积为28平方公里。水库工程1976年开工建设,1981年竣工,水库总库容18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40万立方米,重叠库容36万立方米,防洪库容80万立方米,是一座注入式水库。张铁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属于二类灌区。
 +
 +
  '''峡门水库''' 是民和县松树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骨干工程,属青海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水库工程位于民和县松树沟峡门河上。水库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松树沟开发区2.31万亩农林牧土地的灌溉用水,同时解决沟道0.69万亩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综合供水的蓄水工程。水库工程于2001年7月18日开工建设,2005年11月15日完成溢洪道工程,水库工程基本竣工。峡门水库建成水库大坝1座,导流放水洞l座;暗涵及导流明渠各l座;建成放水竖井l座,安装闸门2套;溢洪道1座;大坝防浪墙1座。
 +
 +
'''矿产资源'''
 +
 +
  经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境内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藏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燃料等矿种15种。即锰、褐铁矿、赤铁矿、铜、金、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石、石膏、煤、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等。
 +
 +
'''生物资源'''
 +
 +
  '''植物资源''' 全县共有林业用地130.3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7万亩。境内有乔木39科49属106种,灌木27科46属84种,草类植物41科198属356种。主要乔木有:杨、柳、榆、松、柏、槐、桦、杉等。主要灌木有:白刺、沙棘、杜鹃、柽柳、枸杞等。
 +
 +
  境内药用植物有:
 +
 +
*草本类:大黄、甘草、青贝母、黄芪、党参、丹参、柴胡、当归、冬花、薄菏、茵陈、荆芥等百多种。
 +
*木本类:黄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补、槐花等数十种。
 +
*果实类:枸杞子、金樱子、牛蒡子、车前子、郁李仁等数十种。
 +
*菌类:冬虫夏草、马勃、锁阳等十几种。
 +
 +
  '''动物资源''' 可开发利用和较珍稀的动物有:
 +
 +
*昆虫类:蜜蜂、北方蝎子等。
 +
*兽类:狍鹿、麝、岩羊、苏门羚、狐、兔、马鹿等。
 +
*禽类:环颈雉、野鸭、蓝马鸡、雕鹄、雪鸡、石鸡、鸱等。
 +
 +
  '''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豌豆、蚕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麦等。民和又是青海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神不知”梨、大红袍桃、水蜜桃、红富士苹果、核桃、旱地西瓜等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全县果园面积达13150亩,年产各类果品2714吨。蔬菜品种有50多种,种植面积达20695亩,年产各类蔬菜27034吨。
  
 
== 文化 ==
 
== 文化 ==
  
七里寺花儿会 民和较大的花儿会有农历五月端阳峡门花会,五月廿五西沟花会;小型的花会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如斜拉村花儿会。
+
  民和较大的花儿会有农历五月端阳峡门花会,五月廿五西沟花会;小型的花会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如斜拉村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
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拘祀,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七里寺的花儿会因此就跟药水泉,药王庙有了密切的关系。
+
六月初五下午,这里已经搭上了许多帐篷(主要是做买卖的);一些"先行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纵声歌唱。整个会场有一种节目般的热闹气氛。
+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们,穿上大红大绿十分鲜艳的服装,乘车、拖拉机、骡车,或是步行,来到七里寺花儿会场。妇女们打着伞,男子们戴上草帽,穿上他们平时也许舍不得穿的最艳丽的服装,唱花儿来了。回望来路,络绎不绝的人流向七里寺涌来。
+
  
 +
  '''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拘祀,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
  
土族纳顿会 “纳顿”是土族人的传统节目。“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每当夏粮收割完毕,人们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的"纳顿"会的鼓声就敲响了。从农历7月12日一-9月15日,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节目的欢乐之中,到处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纳顿会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了。
+
  '''土族纳顿会''' “纳顿”是土族人的传统节目。“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每当夏粮收割完毕,人们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的"纳顿"会的鼓声就敲响了。从农历7月12日-9月15日,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节目的欢乐之中,到处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纳顿会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会是从庄稼收割最早的下川鄂家、怀塔村开始,然后从东向西,一村接着一村直到上川的赵本川村结束。纳顿会场布置得十分庄严,大白布帐篷正上方供奉地方神位,摆放各种供品,香烟缭绕,油灯闪烁,下方堆放着全村各家各户献给神的大蒸饼,每个蒸饼至少也在10斤以上。会场周围经杆耸立,幡带飘动,宗教色彩很浓。外围布满来自各地的商贩,商品琳琅满目。
+
"纳顿"是土族庙会时跳的集体舞,庞大的"会手"舞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最前面是村上辈分最高、德高望重的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他们身着白绸缎长衫,外套黑色坎肩,戴上心爱的礼帽和表示身份的茶镜,手持鲜花、柳枝或扇子,一招一式庄重而典雅,他们虽已年过花甲,银须飘胸,跳起来仍从容自如,姿态优美.后面是中年人组成的锣鼓队,他们腰系红绸带,扎着裤腿,整齐而有节奏的敲着锣鼓,舞姿热烈而奔放,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气氛之中;最后面是儿童队,大都是十来岁或七八岁的娃娃,他们认真模仿着大人的舞姿,神态憨厚显出几分可爱,让观众不由地发出会心的笑声。
+
两个村的"会手"们相会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好一一噢好一一"声此起彼伏,人们的情绪和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捧上大碗大碗的美酒,互相祝福平安吉祥如意。
+
"会手"舞结束后,表演民间舞剧《庄稼其》,"其"是土语指"人",“庄稼其”即种庄稼的人。剧情是说一位土族老人教自己儿子和儿媳务农,反对经商的故事,基本上没有对白和歌唱,而以细腻传神的动作表达人物感情,从中看出,土族先民由畜牧业转为农业后对农耕生产的重视。接着表演"三将"、"五将"等三国故事的舞蹈,这显然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最后表演的是《杀虎将》,这是一组土族人民对自已先民战胜邪恶、战胜自然的颂歌,由人扮演的一对老虎同一对牛进行殊死搏斗,结果老虎将牛压翻在地,老虎气势汹汹,张牙舞爪,向场外观众挑战,场外有胆量的年青人上前,同老虎进行摔跤决斗,正当胜负难分,眼看这位小伙子遭到"老虎"伤害时,伴随急速的鼓点,身着战袍、手挥长剑、踩着猛烈迅疾脚步的"杀虎将"上场,同虎经过了一番较量,将长剑架在老虎的脖子上,刺杀了老虎。用"杀虎将"的形象,再现了土族人民的英雄祖先在同虎狼射豹、邪恶势力斗争中求得生存的英雄气概。舞蹈动作原始、质朴、粗扩,是一出古老而优美的传统民间舞剧,具有强烈的艺术魁力。
+
  
 
== 旅游 ==
 
== 旅游 ==
  
 +
===文物古迹===
  
桃花园林区
+
[[文件:994041.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弘化寺—大殿]]
民和县桃花园.jpg
+
国家2A级风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马场垣乡。109国道距景区3公里,兰西高速直达,青藏铁路海石湾车站距景区3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110公里, 甘肃省兰州市120公里。是集考古研究、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
+
桃花园林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700米,年降水量 500毫米,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盛夏凉爽宜人,近万亩的果园、桃林,故有“万亩桃园”之称。景区始建于1997年,由当地村民马学德利用本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自家承包地上办起了第一家很有盛名的旅游接待点“桃花园”,到目前带动发展到24家。。桃花园林区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定位,植物种类达几十种。其中果树种类20种,桃树种类10种,牡丹品种达40种,有著名的黑牡丹、宫廷牡丹、山药牡丹、紫牡丹等品种达十几种。主要景点有桃花园,占地18亩,在青海西宁、甘肃兰州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牡丹园,以种植牡丹为主,品种达40多种。马场垣遗址,国家级文明保护单位,东西长360米,南北最宽处115米,最窄处50米,遗址较完整,是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古文化遗址,瑞典人安特生于民间十二年(1923年)发现。主要游览活动有四月底赏桃花,品牡丹及允吾梨花,8月、9月采摘鲜果。景区内每年4、5月份举办桃花节,果花会。
+
喇家遗址
+
喇家遗址.jpg
+
喇家遗址1.jpg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青海省东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直达。距青海省西宁市120公里,甘肃省临夏市100公里。是集史前灾难性遗址与人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风景区。喇家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喇家遗址地处民和三川地区,黄河北岸地势开阔,气候湿润,是土族群众的主要聚焦地。遗址总面积20万平方米,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多组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遗骸,多以成年女性和幼儿为主,发现了中国考古目前最大的石磬王“黄河石磬王”,石磬清纯悦耳,音律完整。喇家遗址即是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探索人类史前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研究土族群众特有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的理想之地。三川土族群众特有的“纳顿节”,历史六十五天,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狂欢节。主要景观有丹阳古城、三川杏雨。丹阳古城建于北宗年间,占地120亩,东西长400米,南北长244米,有城门四个,城墙高8.6米。据当地老人讲北宋征讨丹阳城,三川女英雄丹阳公主为捍卫民族尊严,率众抵抗,不敌宋军万人大军的围攻,这个时候一只凤凰背负丹阳公主直冲云宵,据说三川妇女所穿绯红色百褶裙,脚穿绣花翘鞋的装束就是从丹阳公主传下来的。主要浏览活动有黄河皮筏漂流,主要节庆活动有农历7月于9月土族群众举办的“纳顿节”、“巴依儿艺术节”。
+
七里寺
+
七里寺花会.jpg
+
民和县名胜景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拉脊山南麓。距青海省东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七里寺段5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160公里。是森林景观和药水泉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景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200米,主要旅游景区有棒槌山、药水泉、药王庙。据《西宁府续志》记载:“其(药泉水)味幸温、饮之愈胃疾”。此泉水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淤,杀菌祛痰之功能,泉水含有偏硅酸、炭酸氢根、锶、氡、钙、锌、锂、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被专家誉为水之精、泉之首。景区有红头鸟,麻鹤儿、红和尚等多种野生鸟类,冬虫夏草、大黄、当参、当归、野核桃等多种药用物种。景区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药水疗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
卡地卡哇寺
+
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青海省东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甘沟段距该寺6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183公里。是集观光、宗教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的宗教寺院。卡地卡哇寺,清代汉文献称“静宁寺”,藏语“卡地卡哇”意译为“乌鸦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国师索南桑布带一尊释迦佛像来此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小孩足迹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旃檀树,树梢上有一乌鸦鸣叫,吐口水如金线,成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建寺,命名为卡地卡哇寺。卡地卡哇寺是格鲁派较大寺院之一。1974年主要建筑被拆,1980年开放。寺内保存有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宗喀巴自画像,此像系布面卷轴画,长2尺,高1.5尺,是以宗喀巴诸师弟子为陪衬的大师全身像。卡地卡哇寺因此蜚声藏区,有“不拜卡地卡,那来三大寺之说”。
+
+
塘尔垣原始森林
+
民和县重点森林风景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镇,距109国道1840公里处。距青海省西宁市140公里,甘肃省兰州市150公里。是原始森林风景区。景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主要由上峡、下峡组成,上峡地势平缓,下峡峻险峭。有高等植物506种,木本植物144种,草本植物362种,针对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杆、祁连圆柏、刺柏、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白桦、柴桦、青杨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野羊、狐狸等,森林履盖率达53.6%,山麓有主要的喇嘛寺院—隆合寺,建筑华丽,气势恢宏。景区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森林考察为一体的综合性原始森林景区。主要浏览活动有当地群众中开展的打靶、射箭等。主要节庆活动有农历五月端午“六月六”花儿会。
+
西沟自然区
+
民和县重点风景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西 沟乡,青海省东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西沟段距景区5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135公里。是集原始森林、人文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红桦、白桦、青杨和华北落叶松及灌木树种,红杉、天麻、当归等中草药。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野羊、狐狸、马鸡、石鸡、百灵等。主要自然景观有娘娘天池、东沟瀑布、野花山等,野花山因山上花草繁茂而得名,天井峡、一线天、照壁峰、高冰台瀑布等是野花山的重要景观。景区内还有主要的人文资源麻地沟刀山、宏善寺。麻地沟刀山 ,西北地区罕见,该刀山缚刀120把,高近10米。宏善寺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存有康熙御赐的“慈云殿”匾额。景区是消夏、避署、度假、休闲观光、宗教朝圣、人文资源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
土族纳顿
+
纳顿3.jpg
+
纳顿2.jpg
+
纳顿1.jpg
+
纳顿.jpg
+
节日时段
+
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农历九月十五日
+
节日来源
+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
+
  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
  
庆祝方式
+
  '''[[弘化寺]]''',位于[[民和县]]城东南六十余公里处。始建于1443年,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绛钦却结——释迦也协授记并圆寂之地而闻名于斯。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5年),释迦也协代表上师宗喀巴奉永乐皇帝诏请晋京,途经此地(亦叫犏牛城,始建于三国时期)看到山清水秀、祥云缭绕,顿有仙境之妙觉,便于此授记:“在此建修寺院十分安祥。”到京城后,因释迦也协学识渊博、德行高尚,深得永乐皇帝推崇,便封他为“妙觉圆通西天佛子大国师”,后又加封为“大慈法王”。明永乐十四年,法王由京城返藏,遵依宗喀巴大师之托在拉萨北郊色拉却顶的地方修建了色拉寺。而后法王因德高望重再次应邀晋京,此次留住京都、弘法十年之久,大得京城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的拥戴,真可谓誉满京华。到了公元1433年,法王从京都又返藏,途经此地(犏牛城),牛车不幸陷于泥沼之中 牛亡车散。即刻,佛子国师(法王)忆及往日授记,真是天缘合一,便在此搭建帐篷,闭关禅坐六昼夜,于[[宣德]]十年(1435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斯,享年八十有二。自此,国师法王修成正果,为弘法佛教事业献岀了毕生精力。公元1436年,正统皇帝继位,从京城颁赐剌建渗金铜塔以供奉国师灵骨。七年后(正统1443年),又任命钦差大臣杨一清在此督工兴建城池和寺院以纪念法王,该寺修建长达三十余年,于成化年间完工。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 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
  纳顿自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
  在麦场上“会师”三次后,纳顿的节目在观众围成的圆场内开始了。节目多由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断改编而成,如《三将》、《五将》、《关老爷》等,表演者头戴面具,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挥舞着木制古兵器疾缓有序地进行,不由使人联想起三国时骁将们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打虎将》等舞蹈则显示了祖先们同大自然斗争的活动,令人振奋和感叹。
+
  
 +
  '''[[雲雾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米拉沟周家。据传为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落难西部,途径本地时,遇天气突变,乌云浓重,不可行路,帝乃发愿建寺,乌云立散,天朗气清,帝等继续前行,后至乐都瞿昙寺病故,故名曰“雲雾寺”。据民和县李二堡镇《周氏家谱外编》记载,周氏先祖周文富于明洪武年间从甘肃临洮防线跟随钦差百户刘江守备碾伯(今乐都),初入青海宿营民和米拉沟周家一带,遇乌云弥漫,难辨方向,阻碍行军,当时由周文富立愿,如若退去乌云,于此地修建雲雾寺一座,后遂建寺。《周氏家谱》记载,始祖周文富于明洪武、永乐年间跟随总兵官常国公、徐国公以小旗之职转战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屡立军功,充任总旗,封千百户之职,食邑民和米拉沟及乐都干沟山,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周姓遂成本地大族。为弘扬中原文化,延续佛道精神,教化当地百姓,周氏先祖主持修建雲雾寺,为本地兴建寺院之开端。建寺六百余年来,教众广增,四季香火不断,常年佛事法事沿袭至今。寺内供奉三官大帝、灵官大帝、关圣帝君等神位,实为河湟地区历史悠久之古寺。寺旁耸立周家古杨,树龄悠长,树干苍劲,树冠如云,据传于雲雾寺新建之初栽植,实为雲雾寺及周家村庄之守护神树,与雲雾寺并成米拉沟乃至民和地区之标志。历经六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周家古杨见证着雲雾寺之文化积淀和历史沧桑,先民精神不绝,文化根脉永续。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
  '''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沟村西一小山之巅,因山似游龙,故名为“大龙山能仁寺”。又因寺处麻地沟地界,也俗称“麻地沟寺”。寺之主持为青衣僧,据考证其派别与金陵碧峰寺突空智极皆出一宗,其排行也完全相同。清同治年间“大雄宝殿”被火烧毁,后又重建。1976年连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众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钟楼各数间。前殿名为“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殿”,殿内供奉地藏菩萨(两旁站立目莲僧和其父,脚下卧目莲僧之母)和韦驮天神;两侧内墙壁面十殿阎君。正殿名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佛、提和竭罗佛(意译燃灯佛);两侧内墙壁面众多天神。廊房内供奉达摩祖师和伽蓝诸神像。
  
[[Category:历史]]
+
  '''卡地卡哇寺''' 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集观光、宗教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的宗教寺院。卡地卡哇寺,清代汉文献称“静宁寺”,藏语“卡地卡哇”意译为“乌鸦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国师索南桑布带一尊释迦佛像来此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小孩足迹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旃檀树,树梢上有一乌鸦鸣叫,吐口水如金线,成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建寺,命名为卡地卡哇寺。卡地卡哇寺是格鲁派较大寺院之一。1974年主要建筑被拆,1980年开放。寺内保存有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宗喀巴自画像,此像系布面卷轴画,长2尺,高1.5尺,是以宗喀巴诸师弟子为陪衬的大师全身像。卡地卡哇寺因此蜚声藏区,有“不拜卡地卡,那来三大寺之说”。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
[[文件:994093.jpg|right|thumb|200px|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图为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惨烈场面遗存,母亲怀抱孩子]]
 +
 
 +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中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
 
 +
  '''[[马厂塬遗址]]''',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边墙村,地理坐标东经102°51′,北纬36°19′。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3年秋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因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马厂类型文化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风景名胜===
 +
 
 +
  '''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李二堡镇松山村,距民和县城30公里,紧邻川杨公路。林区总面积为9663公顷,区内高等植物有506种,其中木本植物144种,草本植物362种。针叶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杆、祁连圆柏、刺柏;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白桦、柴桦、青杨等。景区海拔底,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温度仅8℃左右。峡谷突兀,峭壁凌空,苍树挺拔,野花争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避暑休假之胜地。
 +
 
 +
  '''民和植物园''',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西面,距县城中心100多米,北临湟水河,总面积168亩。始建于1976年,其前身为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种苗繁育基地。现有园柏、杜仲、梧桐树、侧柏、千头柏、雪松等树种30余种,园内绿树成林。园内已建大门一座,水泥路面410米,步行小道600米,各种花坛12处,亭子5处,以侧柏为主的绿篱800米,钢筋围栏560米,护岸固堤道路1600米,鱼塘(人工湖)48亩。
 +
 
 +
  '''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离县城10余公里的马场垣乡团结村和翠泉村,兰西高速出口处,距109国道3公里,青藏铁路海石湾车站3公里,省会西宁110公里,甘肃省兰州市110公里。是集考古、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680米,这里是著名的湟水流域,习惯上称之为川水地区,是海东地区的主要产粮区和粮食作物高产和蔬菜瓜果的生产基地。
 +
 
 +
  '''西沟自然区''' 民和县重点风景区。位于民和县西沟乡。是集原始森林、人文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红桦、白桦、青杨和华北落叶松及灌木树种,红杉、天麻、当归等中草药。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野羊、狐狸、马鸡、石鸡、百灵等。主要自然景观有娘娘天池、东沟瀑布、野花山等,野花山因山上花草繁茂而得名,天井峡、一线天、照壁峰、高冰台瀑布等是野花山的重要景观。景区内还有主要的人文资源麻地沟刀山、宏善寺。麻地沟刀山,西北地区罕见,该刀山缚刀120把,高近10米。宏善寺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存有康熙御赐的“慈云殿”匾额。景区是消夏、避署、度假、休闲观光、宗教朝圣、人文资源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
 
 +
[[Category:文化]]
 +
[[Category:中国文化]]
 +
 
 +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学]]
 
[[Category:地理学]]
 
[[Category:中国地理]]
 
[[Category:中国地理]]
 +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青海省]]
 
[[Category:青海省]]
[[Category:青海百科]]
 
 
[[Category:海东市]]
 
[[Category:海东市]]
 +
[[Category: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2018年1月18日 (四) 04:19的最后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青海省 > 海东市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清真寺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天井峡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城全景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弘化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汉语拼音:Mínhé Huízú Tǔzú Zìzhìxiàn;英文:Minhe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中国青海省海东市辖民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地理座标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890.82平方千米。总人口41.9万人,回族约占总人口的46%,土族约占12%。全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民和历史悠久。至今考古发现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遗迹。1998年考古发现的“喇家遗址”被列为国家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七里寺药水泉、万亩桃园、三川土族纳顿节远近闻名。景点还有东沟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娘娘天池、黄河古渡、野花宝山等。

  民和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拨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拨高度2100-2500米。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北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有储量可观的镁、铁、石油、石灰石、石英石等矿产资源。109国道、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兰新铁路二线穿境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 邮编:810800 区号:09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县政府驻川口镇。

历史

  民和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全县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遗址600多处。从遗址中出土的重唇尖底瓶,弧形三角纹彩陶曲腹盆和骨、石用具及装饰品等文物,与河南、陕西、甘肃一带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几乎完全一样,说明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包含民和在内地区的先民们就和内地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民和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时属《禹贡》雍州地,为西北羌戎繁衍生息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当时民和属陇西郡管辖的西北塞外地。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今民和县下川口设置允吾县,隶金城郡(治甘肃兰州)。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在今民和古鄯建龙耆城。安帝时(107-125年),在今民和中川设白土县,隶金城郡。西晋永宁时(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在今民和设置晋兴郡(治今民和县川口镇史纳一带),辖晋兴、左南二县。晋兴郡、县同治,左南(治今甘肃永靖县境)在黄河以北青海东南地区。北魏又在民和古鄯设立北金城县,隶西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北金城县为龙支县。北周将龙支县政隶枹罕郡(治河州)。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魏西都县为湟水县,今民和北西部分地区为其辖地,龙支县仍属枹罕郡。唐初,今民和地区仍属于龙支、湟水、米川三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为吐蕃地。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归复唐王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今民和地区又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崇宁二年(1303年),宋朝又收复河湟地区,今民和先后属湟、乐二州。元代民和属西宁州地。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在民和古鄯(今古鄯乡政府所在地)设古鄯千户所,其辖地为今民和全境和化隆县部分地区。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古鄯设驿站,后称古鄯驿,为西宁卫七驿站之一。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茶马交易中,民和为孳养官马场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将古鄯千户所操守官升格为守备,并设立巴暖三川营,统兵1040名,今民和为西宁卫控扼要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今乐都),今民和为其辖地。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民和亦属之。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从乐都、循化两县析置民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

  1949年9月2日,民和解放,9月8日民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全县设6个区辖22个乡镇。一区驻享堂,辖川口镇、河北镇和自由乡。二区驻巴州,辖巴州乡、西沟乡和夏兴乡。三区驻古鄯,辖古鄯镇、大平乡、总堡乡和隆治乡。四区驻马营,辖马营镇、安乐乡、大塘乡和太和乡。五区驻官亭,辖官亭镇、兴文乡、丹阳乡和静和乡。六区驻李二卜,辖永宁乡、共和乡、新顺乡和三民乡。

  1956年7月成立了5个民族乡:杏儿藏族乡、官亭土族乡、中川土族乡、塘尔垣回族乡、大庄回族乡。同年10月撤销区建置,全县49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1996年末,全县辖川口、古鄯、马营、官亭4镇及巴州、西沟、柴沟、联合、总堡、隆治、满坪、甘沟、前河、大庄、转导、塔城、中川、峡口、马场垣、北山、松树、新民、芦草、硖门、核桃庄、塘尔垣、东沟、李二卜、杏儿(藏族乡)25个乡。县政府驻川口镇。(面积1950平方千米,人口35.1万人。

  1999年末,面积1780平方千米,人口366163人(根据青海省志),辖4个镇和25个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乡、东沟乡、西沟乡、柴沟乡、联合乡、总堡乡、隆治乡、满坪乡、甘沟乡、前河乡、大庄乡、转导乡、塔城乡、中川乡、峡口乡、杏儿乡、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新民乡、芦草乡、硖门乡、核桃庄乡、塘尔垣乡、李二堡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人口346748人,其中:川口镇59461人、古鄯镇13563人、马营镇21426人、官亭镇14249人、马场垣乡17231人、北山乡4121人、巴州乡12859人、西沟乡10875人、东沟乡9127人、联合乡7803人、柴沟乡7221人、总堡乡11393人、隆治乡8604人、大庄乡11553人、转导乡9535人、塔城乡7484人、满坪乡14161人、前河乡9784人、甘沟乡11786人、中川乡17426人、杏儿藏族乡3550人、峡口乡4528人、核挑庄乡10588人、李二堡乡8988人、塘尔垣乡9153人、硖门乡10709人、新民乡6989人、芦草沟乡5357人、松树乡7224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硖门、芦草沟2乡,其中将芦草沟乡的4个村(抓咱、若木池、铁家庄、赵家山)和硖门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峡门镇,另外6个村(秦家庄、东湾、三岔、斗斗坡、苏家庄、马厂)并入新民乡;撤销李二堡、塘尔垣2乡,合并设立李二堡镇;撤销柴沟乡,并入古鄯镇;撤销巴州乡,设立巴州镇;撤销满坪乡,设立满坪镇;撤销东沟乡,并入西沟乡;撤销塔城乡,并入转导乡;撤销峡口乡,并入中川乡。调整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1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联合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松树乡。(318个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销联合乡,并入巴州镇。调整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松树乡。

地理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相连;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毗邻。地理座标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县境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海拨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拨高度2100-2500米。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坂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

  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

气候

  民和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9℃,年降水量292.2毫米左右,无霜期198天。

水文

  民和境内有18条支流,境内以浪塘坪、塘古岭为分水岭,其西为湟水流域水系,其东为黄河流域水系。流量在1.0m³/s以上的较大支流有松树沟、米拉沟、巴沙洲、隆治滩。较小的支流有芦草沟、飞禽山沟、胡拉海沟、二道沟、磨湾子沟、咸水沟,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地占总面积的28.14%,山地占71.86%。2005年底实有耕地面积461969亩,其中水浇地108750亩、浅山地253505亩、脑山地93714亩,退耕还林地215122亩。全县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宜林地面积81.7万亩。

水利资源

  民和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区第四副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土流失面积为1670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913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总量为987.5万吨。全县共治理小流域33条,其中达标验收22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73.8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34%;完成坡改梯2.06万公顷;造林2.89万公顷,种草0.84万公顷,涝池13座,完成土石谷坊255座,沟头防护37处;完成集雨利用水窖37126眼;建成骨干坝23座,中型坝17座。

  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夕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

  全县境内有18条支流,河流总长度384.8km,多年平均流量7.81m3/s,年总经流量2.4629亿m3,均以降水补给为主。境内以浪塘坪、塘古岭为分水岭,其西为湟水流域水系,其东为黄河流域水系,其中湟水水系总流域面积1257.9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6.5%,其中10条沟道、河流总长度235.2km,多年平均流量6.59m3/s,年总径流量20809.4万m3,水质一般良好。其中:流量在1.0m3/s以上的较大支流有松树沟、米拉沟、巴沙洲、隆治滩大部呈羽形状。其沟道比降为:上游100~140‰,中游30~40‰,下游为20‰,平均比降为40~60‰之间。较小的支流有芦草沟、飞禽山沟、胡拉海沟、二道沟、磨湾子沟、咸水沟,其体积比降为20~80‰之间,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河水混浊。

  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58亿m3,其中湟水流域为1.92亿m3,大通河流域为0.11亿m3,黄河流域为0.647亿m3。过境客水为200.69亿m3,其中湟水流域为20.30亿m3,大通河流域为25.71亿m3,黄河流域为154.68亿m3。水资源主要特点为:水资源分布不均,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干流及较大的支流7—10月占全年径流量的50—65%,河川径流年际变化较大,自产水资源量缺乏,3—6月份农用需水季节,干旱少雨,境内各沟道普遍缺水。全县人均水量697m3/人,耕地面积亩均水量323m3/亩,均低于青海省、湟水流域平均水平,为贫水地区,我县自产水资源量缺乏,但因黄河、湟水、大通河流经民和县,过境水资源丰富。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水库

  古鄯水库 位于民和县古鄯镇境内,距民和县城34km。水库坝址在柴沟和案板沟汇合处,河沟流域面积33km2。水库工程于1976年动工修建,1979年下闸蓄水,总库容780万m3,兴利库容650万m3,防洪库容100万m3,死库容30万m3,是一座引隆治沟流域七里寺峡水源为主的半注入式年调节水库。水库枢纽工程有:引水渠、大坝、放水竖井和输水洞、溢洪道和排砂渠。水库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1325亩,征费灌溉面积11325亩,属于二类灌区。灌区干渠工程有:总干渠、南干渠、北干渠和西干渠。干渠总长度为49.75km。支渠工程有古鄯支渠、朱家岭支渠及引水渠上的三条支渠(引水一、二、三支)和南干渠上的四条支渠(南干一、二、哈家支渠及下川口支渠)。支渠总长23.52km。全灌区现有树木39427棵。

  马家河水库 位于民和县西沟乡境内,距县城约19公里。水库坝址在马家河沟和大湾沟汇合处,河沟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水库工程于1971年动工修建,1972年下闸蓄水,总库容15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79万立方米,死库容15万立方米,是一座引白家藏峡水源为主的半注入式水库。马家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900亩,属于二类灌区。灌区干渠工程包括:凉平干渠、新引干渠、南垣干渠、巴州干渠。马家河水库大坝属于典型的三边工程,勘测、设计及施工质量较差,自投入运行以来,水库一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勉强带病运行,每年汛期以空库迎洪的消极方式进行度汛,不仅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下,而且对下游广大人民财产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002年4月水务局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作,2002年底通过由青海省水库大坝安全鉴定领导小组的安全鉴定工作,2003年3月由水利部大坝安全中心核查并同意按“三类坝”申报。

  张铁水库 位于民和县东南部67公里的马营镇下游3公里处,属黄河流域支流的马营沟,灌区内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平均长0.81公里,国土面积6.9平方公里,约合1.4万亩,海拨高程为2100-2280米之间,马营沟河道属季节性河道,也是本地区农业生产赖以灌溉的唯一水源,全沟道集水面积83.6平方公里,其中水库控制面积为28平方公里。水库工程1976年开工建设,1981年竣工,水库总库容18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40万立方米,重叠库容36万立方米,防洪库容80万立方米,是一座注入式水库。张铁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属于二类灌区。

  峡门水库 是民和县松树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骨干工程,属青海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水库工程位于民和县松树沟峡门河上。水库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松树沟开发区2.31万亩农林牧土地的灌溉用水,同时解决沟道0.69万亩地的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综合供水的蓄水工程。水库工程于2001年7月18日开工建设,2005年11月15日完成溢洪道工程,水库工程基本竣工。峡门水库建成水库大坝1座,导流放水洞l座;暗涵及导流明渠各l座;建成放水竖井l座,安装闸门2套;溢洪道1座;大坝防浪墙1座。

矿产资源

  经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境内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藏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燃料等矿种15种。即锰、褐铁矿、赤铁矿、铜、金、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石、石膏、煤、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等。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全县共有林业用地130.3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7万亩。境内有乔木39科49属106种,灌木27科46属84种,草类植物41科198属356种。主要乔木有:杨、柳、榆、松、柏、槐、桦、杉等。主要灌木有:白刺、沙棘、杜鹃、柽柳、枸杞等。

  境内药用植物有:

  • 草本类:大黄、甘草、青贝母、黄芪、党参、丹参、柴胡、当归、冬花、薄菏、茵陈、荆芥等百多种。
  • 木本类:黄柏、土茯苓、桑百皮、骨碎补、槐花等数十种。
  • 果实类:枸杞子、金樱子、牛蒡子、车前子、郁李仁等数十种。
  • 菌类:冬虫夏草、马勃、锁阳等十几种。

  动物资源 可开发利用和较珍稀的动物有:

  • 昆虫类:蜜蜂、北方蝎子等。
  • 兽类:狍鹿、麝、岩羊、苏门羚、狐、兔、马鹿等。
  • 禽类:环颈雉、野鸭、蓝马鸡、雕鹄、雪鸡、石鸡、鸱等。

  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豌豆、蚕豆、玉米、洋芋、油菜、胡麻、青稞、大麦等。民和又是青海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之一。这里出产的“神不知”梨、大红袍桃、水蜜桃、红富士苹果、核桃、旱地西瓜等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全县果园面积达13150亩,年产各类果品2714吨。蔬菜品种有50多种,种植面积达20695亩,年产各类蔬菜27034吨。

文化

  民和较大的花儿会有农历五月端阳峡门花会,五月廿五西沟花会;小型的花会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如斜拉村花儿会。

  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拘祀,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

  土族纳顿会 “纳顿”是土族人的传统节目。“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每当夏粮收割完毕,人们为了感谢神灵、欢庆丰收的"纳顿"会的鼓声就敲响了。从农历7月12日-9月15日,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节目的欢乐之中,到处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纳顿会前后持续63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旅游

文物古迹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弘化寺—大殿

  弘化寺,位于民和县城东南六十余公里处。始建于1443年,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绛钦却结——释迦也协授记并圆寂之地而闻名于斯。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5年),释迦也协代表上师宗喀巴奉永乐皇帝诏请晋京,途经此地(亦叫犏牛城,始建于三国时期)看到山清水秀、祥云缭绕,顿有仙境之妙觉,便于此授记:“在此建修寺院十分安祥。”到京城后,因释迦也协学识渊博、德行高尚,深得永乐皇帝推崇,便封他为“妙觉圆通西天佛子大国师”,后又加封为“大慈法王”。明永乐十四年,法王由京城返藏,遵依宗喀巴大师之托在拉萨北郊色拉却顶的地方修建了色拉寺。而后法王因德高望重再次应邀晋京,此次留住京都、弘法十年之久,大得京城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的拥戴,真可谓誉满京华。到了公元1433年,法王从京都又返藏,途经此地(犏牛城),牛车不幸陷于泥沼之中 牛亡车散。即刻,佛子国师(法王)忆及往日授记,真是天缘合一,便在此搭建帐篷,闭关禅坐六昼夜,于宣德十年(1435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斯,享年八十有二。自此,国师法王修成正果,为弘法佛教事业献岀了毕生精力。公元1436年,正统皇帝继位,从京城颁赐剌建渗金铜塔以供奉国师灵骨。七年后(正统1443年),又任命钦差大臣杨一清在此督工兴建城池和寺院以纪念法王,该寺修建长达三十余年,于成化年间完工。

  雲雾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米拉沟周家。据传为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落难西部,途径本地时,遇天气突变,乌云浓重,不可行路,帝乃发愿建寺,乌云立散,天朗气清,帝等继续前行,后至乐都瞿昙寺病故,故名曰“雲雾寺”。据民和县李二堡镇《周氏家谱外编》记载,周氏先祖周文富于明洪武年间从甘肃临洮防线跟随钦差百户刘江守备碾伯(今乐都),初入青海宿营民和米拉沟周家一带,遇乌云弥漫,难辨方向,阻碍行军,当时由周文富立愿,如若退去乌云,于此地修建雲雾寺一座,后遂建寺。《周氏家谱》记载,始祖周文富于明洪武、永乐年间跟随总兵官常国公、徐国公以小旗之职转战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屡立军功,充任总旗,封千百户之职,食邑民和米拉沟及乐都干沟山,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周姓遂成本地大族。为弘扬中原文化,延续佛道精神,教化当地百姓,周氏先祖主持修建雲雾寺,为本地兴建寺院之开端。建寺六百余年来,教众广增,四季香火不断,常年佛事法事沿袭至今。寺内供奉三官大帝、灵官大帝、关圣帝君等神位,实为河湟地区历史悠久之古寺。寺旁耸立周家古杨,树龄悠长,树干苍劲,树冠如云,据传于雲雾寺新建之初栽植,实为雲雾寺及周家村庄之守护神树,与雲雾寺并成米拉沟乃至民和地区之标志。历经六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周家古杨见证着雲雾寺之文化积淀和历史沧桑,先民精神不绝,文化根脉永续。

  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沟村西一小山之巅,因山似游龙,故名为“大龙山能仁寺”。又因寺处麻地沟地界,也俗称“麻地沟寺”。寺之主持为青衣僧,据考证其派别与金陵碧峰寺突空智极皆出一宗,其排行也完全相同。清同治年间“大雄宝殿”被火烧毁,后又重建。1976年连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众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钟楼各数间。前殿名为“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殿”,殿内供奉地藏菩萨(两旁站立目莲僧和其父,脚下卧目莲僧之母)和韦驮天神;两侧内墙壁面十殿阎君。正殿名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佛、提和竭罗佛(意译燃灯佛);两侧内墙壁面众多天神。廊房内供奉达摩祖师和伽蓝诸神像。

  卡地卡哇寺 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集观光、宗教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的宗教寺院。卡地卡哇寺,清代汉文献称“静宁寺”,藏语“卡地卡哇”意译为“乌鸦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国师索南桑布带一尊释迦佛像来此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小孩足迹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旃檀树,树梢上有一乌鸦鸣叫,吐口水如金线,成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建寺,命名为卡地卡哇寺。卡地卡哇寺是格鲁派较大寺院之一。1974年主要建筑被拆,1980年开放。寺内保存有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宗喀巴自画像,此像系布面卷轴画,长2尺,高1.5尺,是以宗喀巴诸师弟子为陪衬的大师全身像。卡地卡哇寺因此蜚声藏区,有“不拜卡地卡,那来三大寺之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图为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惨烈场面遗存,母亲怀抱孩子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中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马厂塬遗址,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边墙村,地理坐标东经102°51′,北纬36°19′。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3年秋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因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马厂类型文化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李二堡镇松山村,距民和县城30公里,紧邻川杨公路。林区总面积为9663公顷,区内高等植物有506种,其中木本植物144种,草本植物362种。针叶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杆、祁连圆柏、刺柏;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白桦、柴桦、青杨等。景区海拔底,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温度仅8℃左右。峡谷突兀,峭壁凌空,苍树挺拔,野花争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避暑休假之胜地。

  民和植物园,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西面,距县城中心100多米,北临湟水河,总面积168亩。始建于1976年,其前身为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种苗繁育基地。现有园柏、杜仲、梧桐树、侧柏、千头柏、雪松等树种30余种,园内绿树成林。园内已建大门一座,水泥路面410米,步行小道600米,各种花坛12处,亭子5处,以侧柏为主的绿篱800米,钢筋围栏560米,护岸固堤道路1600米,鱼塘(人工湖)48亩。

  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离县城10余公里的马场垣乡团结村和翠泉村,兰西高速出口处,距109国道3公里,青藏铁路海石湾车站3公里,省会西宁110公里,甘肃省兰州市110公里。是集考古、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680米,这里是著名的湟水流域,习惯上称之为川水地区,是海东地区的主要产粮区和粮食作物高产和蔬菜瓜果的生产基地。

  西沟自然区 民和县重点风景区。位于民和县西沟乡。是集原始森林、人文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红桦、白桦、青杨和华北落叶松及灌木树种,红杉、天麻、当归等中草药。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野羊、狐狸、马鸡、石鸡、百灵等。主要自然景观有娘娘天池、东沟瀑布、野花山等,野花山因山上花草繁茂而得名,天井峡、一线天、照壁峰、高冰台瀑布等是野花山的重要景观。景区内还有主要的人文资源麻地沟刀山、宏善寺。麻地沟刀山,西北地区罕见,该刀山缚刀120把,高近10米。宏善寺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存有康熙御赐的“慈云殿”匾额。景区是消夏、避署、度假、休闲观光、宗教朝圣、人文资源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