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西单立体花坛“全面小康”。

小康,原是儒家的一个哲学概念,最初指大同社会因为人的私欲堕落的结果。后指温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达到的相对富足的生活状态。

概念

小康是古代儒家提出的以礼治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一般特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近代,维新派代表康有为也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为价值取向提出了“升平世”的理想社会模式。现代,中国共产党以小康作为近期目标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于1979年根据当时的情况将小康目标具体化为在2000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小康是相对贫困和富裕而言的。在国内比较,一般指收入达到当前的中等偏上水平;与国际比较,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小康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宏观角度看,小康是指小康社会,因为如果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不到小康社会,就不可能有小康生活。因此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能较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应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政治、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教育及环境诸方面。

原意

“小康”最早出现于诗经。小康概念与“大同”相对,出自《礼记》礼运篇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及“小康篇”)。

“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可见在小康社会,每个人只会顾着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非大同社会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当时的儒家思想家认为,小康和大同的区别是社会道德水平的不同。

现代含义

现在的“小康”,指的是温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达到的相对富足的生活状态。谢东闵于1972年提出“小康计划”及1979年邓小平所说的“小康之家”,皆以此做为论述基础。而同时间的香港社会,就有以“小康家庭”、“小康之家”来指代中产阶级的讲法。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恩格尔系数40%到50%为“小康”,该系数越低标志着越富裕。2017年起,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以下。

小康基本标准

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邓小平对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思考

小康社会并不是一个笼统的含糊不清的说法,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在接受采访中说到,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见下表)

小康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