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楊尚昆 像
楊尚昆 像

  楊尚昆中文拼音:Yang Shangkun;1907年7月5日-1998年9月14日),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之一。生於四川潼南(今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1924年在成都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讀書時,參加社會科學讀書會,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25年底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入上海大學學習,從事學生運動和訓練工人糾察隊的工作。年底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夏考入中國問題研究所學習。1931年初回國,先後在上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部長、黨團書記,上海工會聯合黨團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參與上海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

  1933年1月到中央蘇區,任中共中央局宣傳幹事,《紅色中華》、《鬥爭》報刊編輯,中央局黨校副校長。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任紅3軍團政治委員,支持軍團長彭德懷對“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錯誤軍事指揮的批評。並與彭德懷一起,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先後指揮所部取得了攻克沙縣、三溪圩反擊戰、太陽嶂阻擊戰和高虎腦、萬年亭、蠟燭形、保護山等防禦作戰的勝利。同年被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是年10月參加長征。長征初期,與彭德懷指揮紅3軍團,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於界首阻擊國民黨軍,掩護中央縱隊和後續部隊渡江。後堅決支援黎平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意見確定的改變紅軍進軍方向,向國民黨軍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方向前進的戰略方針。1935年1月,參加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的主張。2月,與彭德懷率部隨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攻佔婁山關,協同紅1軍團再克遵義城,取得紅一方面軍長征中第一個大勝利。6月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調任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隨右路軍北上,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擁護中共中央北上抗日戰略方針。9月任紅1、3軍組成的陝甘支隊政治部副主任。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2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總部政治部主任,參加東征戰役。6月起任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參加山城堡戰役。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組織領導對楊虎城部的統一戰線工作。在土地革命戰爭即將轉入抗日戰爭時期,他於1937年4月向中共中央提出關於加強紅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必須使黨的組織在紅軍中成為堅固的堡壘”,提高部隊政治素質,加強基層和政治機關建設。

  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次年11月任書記,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方針、政策和策略,加強党的建設,放手發動群眾,擴大抗日武裝,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同時,創辦中共北方局黨校,親自授課,培養軍政幹部。協助朱德、彭德懷領導華北抗日遊擊戰爭,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剿”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1940年4月在黎城召開的北方局高級幹部會議上他提出的建黨、建軍、建政三大任務,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1941年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後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45年4月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央外事組副組長,負責軍委總部的日常工作。1947年3月,兼任中央警衛司令員,組織中央和軍委機關安全撤離延安。後與書記葉劍英統籌中央機關大量日常工作,為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掌握全域和準確瞭解敵情,指揮全國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保證。1948年3月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協助中央領導處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兼中央書記處第一辦公室主任。1956年9月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領導建立和健全中央直屬機關的組織和工作制度,為中央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組織工作。1956年12月調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誣陷迫害,被撤銷一切職務,長期監禁。1978年中共中央給予平反恢復名譽,出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廣東省副省長、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書記等職。堅決貫徹執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廣東省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做了大量工作。1980年9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

  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次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他在協助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期間,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具體指導和實施精簡整編、體制改革、裁減軍隊一百萬員額的工作;組織制訂和實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幹部暫行條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服役條例》等;強調以現代化為中心,加強軍事訓練,增強人民解放軍在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重視改進武器裝備體系、後勤保障體系、院校教育體系和後備力量體系建設;加強新時期的軍事理論研究,提出經略海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戰略思想。1986年12月主持軍委擴大會議作出了《中央軍委關於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決定》。1987年11月繼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同年12月主持軍委擴大會議,與軍委其他領導人一起提出新時期的軍事戰略,並確定了保持部隊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堅持戰鬥力標準、以軍事訓練為中心等軍隊建設的方針原則和任務。1989年1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1991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在軍委主席江澤民的領導下,由他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會議提出用五到十年時間,全面落實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注重軍隊品質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他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十二、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1994年8月又確定增補3人,共計36人。其中有五位國家主要領導人,10位元帥,10位大將。有11人在新中國建立前獻身。他們是:
  毛澤東 周恩來 朱 德 鄧小平 彭德懷 劉伯承 賀 龍 陳 毅 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林 彪 楊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 賡 譚 政 蕭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 許光達 葉 挺 許繼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權 彭雪楓 羅炳輝 黃公略 方志敏 劉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