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勁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蕭勁光 大將

  蕭勁光中文拼音:Xiao Jinguang;英語:Xiao Jinguang;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1955)。曾用名蕭玉成。1903年1月4日生於湖南長沙趙洲港。幼時讀過私塾和新式學堂。1917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與同班的任弼時結為好友。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反帝愛國運動。1920年夏加入“俄羅斯研究會”,赴上海學習俄語並接受革命教育。同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春與劉少奇、任弼時等人一起前往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一度轉到蘇聯紅軍學校學習軍事。1924年初列寧逝世時,曾作為東方民族代表為其守靈。同年秋回國,到湖南安源路礦從事工會工作。1925年被派赴廣東,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6師黨代表。北伐戰爭中,曾率部參加南昌南京、鄂西等戰役。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再次奉派到蘇聯,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系統學習了軍事理論和政治理論知識。

  1930年畢業回國,被派往閩西蘇區,先後任閩粵贛特區軍委參謀長、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彭(湃)楊(殷)軍政學校第3分校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參謀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1931年12月任由寧都起義部隊改編的紅5軍團政治委員,針對該部官兵思想混亂、聽信謠言、疑慮重重等情況,進行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圓滿完成了對這支舊軍隊的改造工作,使之經受了贛州、漳州、水口、樂安宜黃、建黎泰等戰役的考驗,成為一支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紅軍勁旅。1933年任紅11軍政治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紅7軍團政治委員,參加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同年9月率僅有70人的教導隊和部分地方武裝抵禦國民黨軍3個師對黎川的進攻,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11月因對“左”傾冒險主義提出過不同意見而被撤職審查。1934年1月又以黎川失守有責為名被開除黨籍和軍籍,並被判刑5年。後在毛澤東王稼祥等人保護下獲釋,到紅軍大學任教員、政治科科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中央軍委幹部團上級幹部隊隊長。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得到平反,恢復其黨籍和軍籍,並調任紅3軍團參謀長。到陝北後,任中共陝甘省委軍事部部長兼紅29軍軍長。1937年3月任紅軍後方司令部參謀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執行陝甘寧邊區防務、清剿境內土匪、安定社會秩序任務。1938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指揮留守兵團依託黃河天險和野戰工事,同時大膽採取迂回戰術,在友鄰部隊密切配合下,挫敗日軍對黃河防線的多次進攻,保證了邊區和中共中央的安全。1939年12月在國民黨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以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名義致電蔣介石,揭露頑固派破壞團結抗戰的罪行,呼籲停止進攻邊區,防止事態擴大;同時指揮部隊實施自衛反擊,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1940年2月與王若飛山西秋林同閻錫山談判,達成和解協議。為打破國民黨對邊區實行的經濟封鎖,組織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湧現出359旅等模範單位。1942年6月,所部與八路軍第120師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9月任聯防軍副司令員。

  日本投降後被任命為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赴任途中,在河南濮陽奉命轉赴東北。10月到瀋陽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1946年10月在東北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南滿根據地形勢嚴重的危難時刻,奉命同陳雲一起前往南滿,兼任遼東軍區司令員。同年12月至翌年3月,指揮南滿部隊實施四保臨江作戰,在北滿部隊“三下江南”配合下,三個半月內粉碎國民黨軍四次大規模進攻,挫敗其“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企圖,徹底扭轉了南滿局勢,為東北人民解放軍轉入攻勢作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5月任東北野戰軍第1前方指揮所(8月改稱第1兵團部)司令員,率部攻打長春,後改為圍困戰,採取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瓦解等手段,使10萬守軍走投無路,被迫於10月相繼投誠,開創了人民解放軍通過“久困長圍”戰法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隨即率第1兵團(12月改稱第12兵團)南下,日夜兼程,一路急行:打瀋陽,圍北平,越華北,渡長江,占武漢,進長沙。1949年8月兼湖南軍區司令員、湖南軍政委員會代主任。10月在衡寶戰役中,指揮中路軍圍殲國民黨軍4個精銳師,解放湖南大部地區。

  1949年12月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任海軍司令員兼第一海軍學校校長。1950年8月在海軍建軍會議上,提出海軍要“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於攻防力的、輕型海上戰鬥力量。”後又提出海軍建設要打好組織樁子、思想樁子、技術樁子。在他主持下,至1950年底,海軍青島基地、中南軍區海軍相繼建立,加上1949年4月成立的華東軍區海軍,基本確立了北、東、南三大海區的戰略格局。與此同時,重視培養海軍技術力量,強調建軍先建校,在短短幾年內即創辦了10所正規海軍院校和6所預備軍校。注重海軍裝備建設和兵種建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先後組建了第一支快艇部隊、第一個航空兵師、第一個潛水艇支隊、第一個驅逐艦大隊、第一個驅潛艦大隊等。1954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和1957年,根據積極防禦的戰略總方針,提出“海軍以發展空、潛、快為主”的建軍方針、“開展海上破襲遊擊戰”的作戰理論、確立以海洋為家的訓練思想。1960年,在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海軍建設面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確定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組織領導科技人員進行科研攻關,自行解決武器裝備問題。1965年,他冒著被林彪一夥指責為推行“單純軍事觀點的資產階級軍事路線”的風險,領導編制了海軍裝備科研第三個五年計劃,大力推動新型艦艇的研製和生產。“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錯誤批判,實際上被剝奪了海軍領導權。1971年重新主持海軍工作。1973年,他頂著張春橋江青誣陷他“上了林彪賊船”的罪名,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建議,海軍建設應在加強近海防禦能力的同時,適時地、積極地發展中遠海作戰力量。1979年5月,中共中央對其所謂“上賊船”問題予以徹底平反。同年6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1月卸任海軍司令員。1982、1985年兩次當選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是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撰寫有《目前海軍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等。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1994年8月又確定增補3人,共計36人。其中有五位國家主要領導人,10位元帥,10位大將。有11人在新中國建立前獻身。他們是:
  毛澤東 周恩來 朱 德 鄧小平 彭德懷 劉伯承 賀 龍 陳 毅 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林 彪 楊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 賡 譚 政 蕭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 許光達 葉 挺 許繼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權 彭雪楓 羅炳輝 黃公略 方志敏 劉志丹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