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8年6月8日 (五) 10:25苏户一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利坚合众国国旗
美利坚合众国国徽

  利坚合众国汉语拼音měi lì jiān hé zhòng guó),(英文: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常见英文缩写有“United States”、“U.S.”、“USA”或“America”),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立宪制共和国。最后加入联邦政府的是阿拉斯加(第49个)和夏威夷(第50个),均于1959年加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为美国国会下辖的联邦行政区,在国会由一个当选但无表决权的众议院席位代表。居民自1961年开始拥有选举总统的权利。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濒大西洋,西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墨西哥湾。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的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接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峡俄罗斯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此外,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领土和岛屿地区。属于美国领地的还有:贝克岛豪兰岛贾维斯岛约翰斯顿岛金曼礁中途岛纳弗沙岛帕迈拉环礁威克岛。  

  波多黎各,是美国的自治区,波多黎各人为美国公民,不参与美国的总统选举,但有权选举一名无表决权的美国众议院专员。

  美属维尔京群岛,由圣约翰、圣克罗斯和圣托马斯组成,是美国的无建制领地,受美国内政部岛屿事务办公室管辖。土著居民为美国公民,但没有选举美国总统的权利。

  北马里亚纳群岛,为自治区,是美国的政治盟友,实行自治,自行选举行政长官和立法机关。

  美属萨摩亚群岛,为美国的无建制领地,受美国内政部岛屿事务办公室管辖。

  关岛,为美国的无建制领地,受美国内政部岛屿事务办公室管辖。居民为美国公民,但没有美国总统选举权。

  美国人口约3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美国是个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国家,以白人为主,有大量移民人口。美国国旗上的50颗白色星星代表50个州,红色及白色横条各为7条及6条,总计13条,纪念最初独立的13个州。美国自1776年脱离英国统治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英国签订了《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美国宪法通过于1787年。1791年,在保障了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美国保持了其自由民主制度至今。美国曾经历过南北战争(1861-1865年)和经济大恐慌(193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了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今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实力、科技创新、军事技术力量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的绰号叫“山姆大叔” 。传说1812年英美战争期间,美国纽约特罗伊城商人山姆·威尔逊(1766.9.13~1854.7.31)在供应军队牛肉的桶上写有“u.s.”,表示这是美国的财产。这恰与他的昵称“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缩写 (u.s.) 相同,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带有“u.s.”标记的物资都是“山姆大叔”的。后来,“山姆大叔”就逐渐成了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漫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头戴星条高帽、蓄着山羊胡须的白发瘦高老人。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

基本资料

美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深绿色部分)
  【国家格言】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 (英语,官方格言)

        E Pluribus Unum “合众为一” (拉丁语,传统格言)

  【国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星条旗之歌》 )

  【面积】国土面积:9,629,091或9,826,675平方公里(世界第3/4名),水域率:6.76%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最大城市】纽约市

  【海岸线】19,924

  【时区】UTC-5至UTC-10

  【人口】以2010年估计,总人口:310,563,398人人(世界第3名),人口密度:32/km2(世界第178名)

  【国家宪法】美国宪法

  【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总统制、联邦立宪民主制

  【国家元首】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系美第45任总统,2017年1月20日就职。

  【政府元首】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系美第45任总统,2017年1月20日就职。

  【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chael Richard Pompeo)2018年3月31日就职。

  【法律体系】英美法系

  【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以2008年估计,总计:14.264万亿美元(第1名),人均:46,859美元(第6名)

        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以2008年估计,总计:14.264万亿美元(第1名),人均:46,859美元(第17名)

纽约港前的自由女神像
  【货币单位】美元($)

  【基尼系数】45.0

  【立国日期】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

  【国家代码】USA

  【国际域名缩写】.us .gov .edu .mil .um

  【国际电话区号】1

  【现役军人数】1,452,000(第2名)

  【主要城市】华盛顿市(哥伦比亚特区)、纽约市(纽约州)、芝加哥市(伊利诺伊州)、洛杉矶市(加利福尼亚州)、费城(宾夕法尼亚州)、休斯敦市(得克萨斯州)、底特律市(密歇根州)、达拉斯市 (得克萨斯州)、巴尔的摩市 (马里兰州)、菲尼克斯市(亚利桑那州)、圣弗朗西斯科(即旧金山市 ,加利福尼亚州)、克利夫兰市 (俄亥俄州)、波士顿市 (马萨诸塞州)、新奥尔良市(路易斯安那州)、西雅图市 (华盛顿州)、丹佛市 (科罗拉多州)、圣路易斯市(密苏里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明尼苏达州)、火奴鲁鲁(即檀香山,夏威夷州)、布法罗市(纽约州)、盐湖城(犹他州)、朱诺市(阿拉斯加州),“山茱萸城”——亚特兰大、历史名城安纳波利斯

  【文化与自然遗产】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佛罗里达州)、大雾山国家公园(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州)、克卢恩和兰格尔—圣伊莱亚斯诸公园(加拿大育空/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马默斯洞穴国家公园(肯塔基州中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华盛顿州西北部)、霍德伍德公园(加利福尼亚州西北海岸)、黄石国家公园(怀俄明/蒙大拿/爱达荷三州交界处)、独立大厅(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内)、弗德台地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州西南部)、卡霍基亚墩群遗址(伊利诺伊州)、科罗拉多大峡谷(科罗拉多州中西部)、自由女神像 (纽约哈得孙河口的自由岛上)、纳塞米蒂国家公园(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查科国家历史公园(新墨西哥州西北部)、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州,前者为杰弗逊故居)、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夏威夷州、夏威夷岛东南)

  【美国的联邦节假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尽管在字面上“holiday(节假日)”即“holy day(圣日)”,但美国的节假日大多与宗教没有关系,其本质和起源都是为了纪念。美国民族文化丰富,给一些节假日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传统,但所有节假日都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国风情。在美国,“节假日”就是“庆祝”。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美国是没有全国性节假日的。50个州对节假日的规定各不相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州都有联邦的(“法定的”)公共节假日,尽管总统和国会可以依法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指定节假日。联邦政府公布一年中有十个节假日,即:

  圣诞节: 12月25日

  哥伦布发现美洲纪念日: 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独立日: 7月4日

  劳动日: 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马丁·路德•金诞辰日: 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阵亡将士纪念日: 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元旦: 1月1日

  感恩节: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退伍军人节: 11月11日

  华盛顿诞辰日: 2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1971年,时任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将很多联邦节假日的日期正式改到距其最近的星期一。

  有四个节假日不一定在星期一:感恩节、元旦、独立日和圣诞节。

  如果元旦、独立日或圣诞节正好是星期天,那么第二天仍为休息日;如果赶上星期六,则其前一天也为休息日。

  如遇法定联邦节假日,联邦政府机构通常不办公,包括邮局。

  学校和企业在重大的节假日会停课歇业,如独立日和圣诞节,但如果是乔治•华盛顿的诞辰日或退伍军人纪念日,则未必如此。

美国行政区划

  美国全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042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马里亚纳;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等。

  下图为美国州份地图

美国州份地图

  各州名称、各州首府名称如下:

  美国各州的邮政缩写,英、中文全称以及首府,按英文缩写排列:

缩写 州名原文 州名中译 面积 首府中译 首府原文
AL Alabama 阿拉巴马州 135,765 km2 蒙哥马利 Montgomery
AK Alaska 阿拉斯加州 1,717,854 km2 朱诺 Juneau
AZ Arizona 亚利桑那州 295,254 km2 凤凰城 Phoenix
AR Arkansas 阿肯色州 137,002 km2 小石城 Little Rock
CA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亚州 423,970 km2 萨克拉门托 Sacramento
CO Colorado 科罗拉多州 269,837 km2 丹佛 Denver
CT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州 14,356 km2 哈特福德 Hartford
DE Delaware 特拉华州 6,452 km2 多佛 Dover
FL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170,304 km2 塔拉哈西 Tallahassee
GA Georgia 佐治亚州 153,909 km2 亚特兰大 Atlanta
HI Hawaii 夏威夷州 28,311 km2 檀香山 Honolulu
ID Idaho 爱达荷州 216,632 km2 博伊西 Boise
IL Illinois 伊利诺伊州 141,998 km2 斯普林菲尔德 Springfield
IN Indiana 印第安纳州 94,321 km2 印第安纳波利斯 Indianapolis
IA Iowa 艾奥瓦州 145,743 km2 得梅因 Des Moines
KS Kansas 堪萨斯州 213,096 km2 托皮卡 Topeka
KY Kentucky 肯塔基州 104,659 km2 法兰克福 Frankfort
LA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州 135,382 km2 巴吞鲁日 Baton Rouge
ME Maine 缅因州 91,646 km2 奥古斯塔 Augusta
MD Maryland 马里兰州 32,133 km2 安那波利斯 Annapolis
MA Massachusetts 马萨诸塞州 27,336 km2 波士顿 Boston
MI Michigan 密歇根州 253,793 km2 兰辛 Lansing
MN Minnesota 明尼苏达州 225,181 km2 圣保罗 St. Paul
MS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州 125,443 km2 杰克逊 Jackson
MO Missouri 密苏里州 180,533 km2 杰斐逊城 Jefferson City
MT Montana 蒙大拿州 381,156 km2 赫勒拿 Helena
NE Nebraska 内布拉斯加州 200,520 km2 林肯 Lincoln
NV Nevada 内华达州 286,367 km2 卡森城 Carson City
NH New Hampshire 新罕布什尔州 24,217 km2 康科德 Concord
NJ New Jersey 新泽西州 22,608 km2 翠登 Trenton
NM New Mexico 新墨西哥州 315,194 km2 圣菲 Santa Fe
NY New York 纽约州 141,299 km2 奥尔巴尼 Albany
NC North Carolina 北卡罗来纳州 139,509 km2 罗利 Raleigh
ND North Dakota 北达科他州 183,272 km2 俾斯麦 Bismarck
OH Ohio 俄亥俄州 116,096 km2 哥伦布 Columbus
OK Oklahoma 俄克拉荷马州 181,195 km2 俄克拉荷马市 Oklahoma City
OR Oregon 俄勒冈州 255,026 km2 撒冷 Salem
PA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州 119,283 km2 哈里斯堡 Harrisburg
RI Rhode Island 罗得岛州 3,140 km2 普罗维登斯 Providence
SC South Carolina 南卡罗来纳州 82,931 km2 哥伦比亚 Columbia
SD South Dakota 南达科他州 199,905 km2 皮尔 Pierre
TN Tennessee 田纳西州 109,247 km2 纳什维尔 Nashville
TX Texas 得克萨斯州 696,241 km2 奥斯汀 Austin
UT Utah 犹他州 219,887 km2 盐湖城 Salt Lake City
VT Vermont 佛蒙特州 24,923 km2 蒙彼利埃 Montpelier
VA Virginia 弗吉尼亚州 110,785 km2 里士满 Richmond
WA Washington 华盛顿州 184,827 km2 奥林匹亚 Olympia
WV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亚州 62,755 km2 查尔斯顿 Charleston
WI Wisconsin 威斯康星州 169,639 km2 麦迪逊 Madison
WY Wyoming 怀俄明州 253,348 km2 夏延 Cheyenne

美国历史

1620年,一百余名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来到新大陆。这幅图画由威廉·哈尔索尔(英语:William Halsall)于1882年的画作
  美国,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第一批到达北美洲的欧洲人是冰岛海盗,大约在公元1000年,首领名叫雷夫·埃里克逊。在加拿大纽芬兰省发现了他们的足迹,但海盗们没有能建立起永久居住地,很快就与新大陆脱离了联系。500年后,对亚洲香料、纺织品和染料的需求促使欧洲的航海家们梦想找到一条缩短东西方距离的航线。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代表西班牙王室,从欧洲向西航行,在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中的一座岛屿上靠了岸。西班牙探险家们用了40年的时间在中部和南部美洲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到16、17世纪,北欧人开始在现在的美国东北部海岸定居,这里很快成为英国的地盘,在18世纪发生革命战争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地时期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馀年。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接下来二十年里,一些荷兰殖民区也陆续建立,包括位于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殖民区。在17世纪和18世纪里,英国逐渐占领荷兰人和其他欧洲殖民者的地区,并在美国东岸广泛开垦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区。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国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13个殖民地分别为 Province of New Hampshire,Province of Massachusetts ,BayColony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 Rhode Island,Connecticut Colony,Province of New York,Province of New Jersey,Province of Pennsylvania,Delaware Colony,Province of Maryland,Colony and Dominion of Virginia,Province of North Carolina,Province of South Carolina,Province of Georgia

独立与扩展

各殖民地的代表签订独立宣言时的场景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引发了革命战争,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了《美国独立宣言》。在独立战争(1775~1783年)中,乔治·华盛顿领导13个殖民地组成的大陆军团对抗英军。殖民地在76年的大会中创立了大陆军团,但未授权他们征收税赋和制定联邦法律。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采纳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联邦的主权国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联邦政府,并批准了美国宪法。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英国于1783年签下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从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国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三倍,殖民者们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了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着战争的胜利而继续进行。1848年美国赢得了美墨战争,更增强了殖民者们扩展国土的理想。

内战与工业化

  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掌控的联邦政府与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产生分歧:北方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展;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在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政府。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了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政府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

  内战期间的科技发展,加上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前无人开发的区域开创了许多社区和城市,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迈向国际强权的进程。接着,美国在海外进行了许多帝国主义的冒险,包括在美西战争胜利后吞并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列强之一。

第一、二世界大战与经济大恐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了美国大众。在战争最后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和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和爱尔兰裔反对介入。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政府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对战局有所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国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  

  战争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由于战争从未在北美本土进行,带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虽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缓和,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多场战役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

冷战时期

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竖起国旗
  在战争胜利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逐渐浮现。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理人战争,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

  1969年,由于警觉到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的精英人才,在美国太空总署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种族冲突

  在美国国内,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完成,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持续经济扩展。同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方。从1950年代开始,这些歧视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挑战,最后终于废除了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律。2009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巴拉克·侯赛恩·奥巴马上台。

反恐政策实施至今

  经历19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后,美国经济于1980年代开始复苏。苏联在1991年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依然继续派兵参与海外的战争,例如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数字化革命以及网际网路制造的大量工作机会和技术变革之赐,美国经济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成长,新兴的硅谷成为世界资讯产业的龙头重镇。

  在21世纪开端发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使美国的外交政策集中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美国政府开始了反恐战争和行动,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又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权,建立伊拉克临时政府。

美国地理

美国在北美洲的位置示意图
  美国本土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其中48州彼此相连,地处北美洲中部。剩下的两个州中,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东部与加拿大接壤,西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则处在太平洋的群岛上,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南方。此外,美国也拥有许多散布于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与太平洋(例如关岛)上的海外领土。美国国土东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

  美国的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三或者第四大,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中国之前或之后。排名不同取决于中印两国领土争议,以及美国领土总面积的计算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公布中国面积为约96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面积为约937万平方公里;美国国家审计局记载美国国土面积为9,629,091平方公里,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世界概况》记载美国国土面积为9,826,630平方公里,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记载9,522,055平方公里。这些数据均与领土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关。就美国而言,有资料称其本土陆地面积约916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领海约20万平方公里。这样,937万的数字是陆地面积加上了内陆水域面积的结果,963万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沿海水域面积,而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机构自2000年以后记载的982万平方公里则是再加上了领海面积。而中国官方公布的中国面积则只包括了陆地和内水面积,而不包括领海面积。如果只计陆地面积,美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中国,在加拿大之前。

美国地形图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东海岸沿岸地区有着海岸平原,在南部较为宽广,而在北部较为狭窄,海岸平原在新泽西州以北并不存在,不过在长岛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积平原。在海岸平原后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带,延伸到位于北卡罗莱那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6,000英尺(1830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国中西部地带的内部平原,这里相对而言较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于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内部平原的地形开始上升,最后进入美国中部面积广阔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Great Plains)。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落基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的最高峰到达14,000英尺(4,270米)。在以前落基山脉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现在则只剩下一个区域了(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阿拉斯加州的麦金利山是北美洲最高的山脉
  在落基山脉以西和内华达山脉以南的大盆地(Great Basin)地带有大量的高山、盐带平原、和山谷,内华达山脉本身也有崎岖的峡谷。在大盆地地带的西南方则有低于海平线的死谷(Death Valley),那里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区。大脸盆地带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s)东方的则是哥伦比亚河高原,有着一个大规模的火成岩区,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区。由科罗拉多河贯穿的科罗拉多高原则坐落于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的海拔高度平均极高,并且有经过强烈侵蚀的砂岩地带,这些红土高原也是数个国家公园坐落的地方,包括了布莱斯、大峡谷、宰恩等。而在大脸盆地带西方的内华达山脉则有美国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Mount Whitney)。阿拉斯加州也有许多山脉,包括了北美洲最高、20,320英尺(6,194米)的麦金利山,阿拉斯加大陆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岛上也有许多火山。夏威夷群岛则是热带的火山岛群,分布面积超过1,500英哩(2,400公里),由6个大岛和其他一打的小岛组成。

气候

  由于幅员辽阔和广泛的地理特征,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美国相较之下相当理想的气候也是促成它迈向世界强权的原因之一,在主要农业地带少有严重的干旱发生、泛滥也并不常见,并且有着温和而又能取得足够降雨量的气温。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了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了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继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激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广阔无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许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大脸盆地区和哥伦比亚河高原则是干旱而极少降雨的地区,最干旱时平均降雨量少于15英吋(38厘米)。美国西南部是干旱的沙漠,夏季时最热的数个礼拜温度超过华氏100度(摄氏38度)。西南部和大脸盆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利福尼亚湾的季风影响,偶而会带来少见的大雨。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有时会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发强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几乎全无降雨。濒临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区则终年豪雨不断,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脉吸收了充足的湿气,降雨量和降雪都相当沉重。喀斯喀特山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雪不多。

资源

白头海雕,美国国徽正面图案的主要形象是象征美国的白头海雕(常被误为是秃鹰)。
  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钾盐、磷酸盐、硫磺等矿物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矿物有铜、铅、钼、铀、铝矾土、金、汞、镍、碳酸钾、银、钨、锌、铝、铋等。战略矿物资源钛、锰、钴、铬等主要靠进口。截至2009年底,美国已探明原油储量191.2亿桶,居世界第14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9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已探明煤储量4880亿短吨。森林面积约44亿亩,覆盖率达33%。

植物和动物

  美国有超过17,000种本土的植物和树种,光是加利福尼亚州就有5,000种,从热带地区至北极都有植物分布,美国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同时,数千种非本土的外来物种有时也会影响到本土的动植物。美国本土有超过400种哺乳类、700种鸟类、500种爬虫类和两栖类、以及90,000种已经被发现的昆虫。许多植物和动物都仅限于它们的分布区域,有些则濒临绝种的危险。

  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在1872年联邦政府建立了黄石国家公园以保护当地环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自从那时以来,另外57个国家公园和上百个由联邦政府管理的公园及树林也陆续成立。某些地区也成立了荒野保护区,以确保对当地动植物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负责监控濒临绝种和威胁的动植物,并在全国成立了许许多多的动植物栖息保留区。这些动植物保护区域全部加起来高达1,020,779平方英哩(2,643,807平方公里)—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8%。这些土地都由联邦政府保护,但有些地区也放宽允许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农场的经营。

美国政治

2009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巴拉克·侯赛恩·奥巴马上台
  美国实行总统内阁制。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宣誓就任总统。副总统小约瑟夫·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内阁有15名部长: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女),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国防部长利昂·帕内塔(Leon Panetta),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非洲裔),内政部长肯尼斯·萨拉查(Kenneth Salazar),农业部长托马斯·维尔萨克(Thomas Vilsack),商务部长骆家辉(Gary Locke,华裔,已被提名为驻华大使,企业家约翰·布赖森已被提名接任),劳工部长希尔达·索利斯(Hilda Solis,女),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凯瑟琳·西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女),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长肖恩·多诺万(Shaun Donovan),运输部长雷蒙德·拉胡德(Raymond LaHood,阿拉伯裔), 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华裔),教育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退伍军人事务部长埃里克·新关(Eric Shinseki,日裔),国土安全部长珍妮特·纳波利塔诺(Janet Napolitano,女)。

美国法律

  美国法律继承了英国的判例法传统,美国法院承袭“遵循先例”原则,属于英美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的美国案件仍然经常引用当时的英国案例来应用,此后随着美国逐步发展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国的绝大多数司法引用来源于国内案例。

  美国宪法是最重要的法律来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宪法并低于宪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基于宪法的最高性,如果国会通过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该法违宪,任何一个美国法院都可以根据宪法来审理案件。美国最高法院于马伯利诉麦迪逊案(1803年)中确立了法院的这项权力,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

  目前美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成文统一法是《统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布)与《模范刑法典》(ALI)。

  各州拥有自己的州宪法,他们保留制定除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和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国际条约规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权。几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国普通法作为立法基础,除了路易斯安那州(受法国《拿破仑法典》极大的影响)。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 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统签署的决议案,它们无法律作用。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并经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

联邦制

  美国的联邦制,是一种基于各级政府间权力分享、重叠和相互牵制的体制。在美国,政府权力有中央或曰“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分,在联邦政府内,权力又分属不同分支。这些关系刻意带有的模糊性既使美国政体富有活力,也使它彼此较力。

  联邦制利用这种关系达到“制约与平衡”,确保地方和州政府能够制约联邦政府,使之不得滥用权力,反之亦然。在很大程度上,联邦制在这一层面上的成功来自于州政府的创意与革新。

  在国家层面,美国宪法通过三个政府分支构成“制约与平衡”,即行政(总统和行政机构)、立法或曰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司法(法院)。三个分支实行分权,因此每一分支都可以对其他两个分支的权力有一定限制。例如,最高法院可以判定总统签署、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反宪法,从而不能生效。参议院可以拒绝批准某项总统任命;总统可以否决由国会参众两院多数提出的法案。

  政府根据宪法具有三类权力:

  明示权力——宪法明确授权的权力。

  隐含权力——美国宪法未予列出,但基于第一条第八款赋予的制定必要和恰当法律的权力所隐含的权力(“国会拥有权力制定为执行”那些明示权力“所必要的和恰当的法律。”)。

  固有权力——国家政府代表国家处理与他国关系的自然权力。

  例如,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不得与外国政府缔结盟约,不得宣战,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税。这些权力只属于联邦政府。

  尽管宪法限制了州政府的权力,但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各州保留所有未授权给联邦政府的权力:“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分别或由人民保留。”州政府对以下事务负有责任:

  • 规范财产所有权。

  • 教育居民。

  • 实施社会福利计划和分发援助。

  • 保护居民免受地方上的威胁。

  • 维护州司法系统。

  • 建立地方政府。

  • 维护州公路和管理地方道路。

  • 规范行业。

  • 为州的运作筹资。

  例如,美国人从所居住的州政府而不是从联邦政府获取驾驶执照;对颁发全国统一身份证的提议一直存有争议。此外,选举是按照各州的法律规定举行。

  其他国家的人往往惊讶地发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由国家管理的事务,在美国属于州的法律范畴。

  联邦制充满活力且不断演化,是美国民主体制和保护美国人的权利的根基。

联邦权力机构

  联邦权力机构本身有三个分支,互相监督和制衡:


  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组成。拥有联邦立法权,宣战权,条约批准权,政府采购权和很少行使的弹劾权;

  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下级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参议院批准;拥有释法权和推翻违宪的法律的权力。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大厦 国会扮演的是联邦政府里的立法部门角色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任期2年。众议院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个州最少都会分配到1个众议院席位:目前有7个州只有1个议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高达53个议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加起来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经过宪法授权的领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和财产权。虽然美国所珍视的西方意识形态追求人权,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才立法禁止种族歧视。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了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有重叠。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美国的联邦和州政府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中间偏右的共和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社会保守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偏左的民主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自由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进步主义。美国人一般会倾向支持两党中的其中一个,不过一些人也会支持独立的小政党和候选人,包括了自由党、绿党、改革党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党在参议院暂时占多数外,共和党自从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院的多数优势直到2007年1月,上届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属于共和党籍。

  2008年11月4日美国总统第44届由候选人巴拉克·欧巴马当选,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政党

  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其他政党有绿党(Green Party)和改革党(Reform Party)等。

  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 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至2001年之间,曾有艾森豪威尔(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乔治·H·W·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乔治·W·布什(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执政。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现为雷恩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该党没有固定的党员人数,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共和党候选人票者就成为其党员。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1791年成立,当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为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民主党内部分裂,该党的南方奴隶主策划叛乱。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此后该党又大部分时间在野。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奥巴马先后当选总统执政。现任全国委员会主席为蒂姆·卡因(Tim Kaine)。该党没有固定的党员人数,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票者就成为其党员。

美国经济

纽约华尔街 代表了美国强大的金融力量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2001年美国经济在经历长达十年的增长后陷入短暂衰退,之后进入新一轮繁荣期。2007年美国经济下行因素增多,7月次级房贷危机全面爆发。2008年9月,随着雷曼兄弟等多家金融机构接连破产、被兼并或由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升级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系统损失重大,信贷市场迅速萎缩,实体经济深度衰退,市场信心受到严重影响,创近60年来最严重衰退纪录。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实施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2009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开始好转,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增长。2010年美经济继续复苏,全年GDP增长率达3.0%,经济总量基本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2011年以来,美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增速有所回落,一季度环比增长0.4%,同时仍面临失业率高企、财赤问题恶化、联邦债务规模攀升、房地产行业低迷等问题。

  2010年主要经济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GDP):145,265亿美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47,400美元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9%

  通货膨胀率:1.6%

  失业率(全年平均):9.6%

工业

  2010年,美国各工业生产部门的产值增长约3.3%,占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2%,工业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0.3%。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但近年来,美国产业转型加快,制造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国外。与此同时,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新进展。美国主要工业产品有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2009年美国原油产量19.56亿桶,进口32.89亿桶,出口1598.5万桶。天然气产量7365亿立方米,进口1062亿立方米,出口303亿立方米。

农业

  美国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2010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农、林、渔等部门就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口的0.7%。2009年共有农场220万个,耕地面积9.20亿英亩,粮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2009年农产品出口总额为986亿美元,主要出口地区依次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和欧盟;当年农产品进口总额为717亿美元。

服务业

  2010年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7%。各项服务行业就业人数约1.2亿,其中管理、专业、技术类领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7.3%,销售等领域就业人数占24.2%,其他服务行业占17.6%。最大的四家零售商为:沃尔玛、西尔斯·雷巴克、塔尔盖特、联邦百货。最大的三家人寿保险公司为:大都会人寿保险、宝德信金融集团、纽约人寿保险。

旅游业

  在遭遇“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旅游业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2003年起才开始恢复。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共接待外国游客约6000万人次,同比增长9%。2009年,美国旅游业带来的直接产出为7288亿美元。外国游客主要来自加拿大、法国、巴西、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参观的主要城市依次为: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迈阿密、奥兰多等;主要州依次为:纽约、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内华达、夏威夷等。

交通运输

  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运输工具和手段多种多样。2008年,美国交通运输业总产值为1.38万亿美元,约占美国经济总量的9.5%,吸纳了约3%的就业人员。

  铁路:由于近年油价高企导致公路、航空运输成本上升,二战以后总体处于衰落状态的铁路运输近年重现繁荣,铁路总长已达22.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最大的铁路公司依次为:太平洋联合、伯林顿圣达菲、CSX、南方诺福克等。

  公路:2008年道路总长650.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7.504万公里,世界排名第一。

  水运:2007年共有1030.8万总注册吨位。此外,美国的很大部分船队是在巴拿马和利比里亚注册的。2008年,美国内河航道总长4.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9万公里可用于商业航行。

  空运: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美国国内客货空运约占世界总量的50%。2010年,美国共有机场约15,079个。主要航空公司是:美国航空、联合航空、德尔塔、西北、大陆航空等。主要航空业制造公司为:波音─麦道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联合技术公司。主要航空港是:芝加哥、亚特兰大、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丹佛、底特律等。

  管道运输:2009年,美国输油管道总长24.46万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54.87万公里。

财政金融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和军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减免税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军费开支,导致美联邦财政赤字急剧扩张。1992年,美联邦财政赤字达2904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内生产总值的4.9%。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将“减赤”作为施政重点之一。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使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克林顿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美联邦财政于1998财年转亏为盈,出现692亿美元的盈余。布什政府期间,一方面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大幅增加反恐及军费开支,从2002财年起美联邦财政重现赤字。奥巴马政府就任后,为摆脱经济危机,推出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和金融援助措施,2009财年、2010财年美联邦财政赤字分别高达1.4万亿美元和1.3万亿美元。

  2006年起,美国房市陷入衰退,而房贷利率上升,次级房贷违约率大幅上升。次级房贷是指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较差、还款能力较弱的客户发放的高息房贷。2007年3月起,30多家大型房贷机构因次贷违约率过高申请破产,大量购买次贷债券的其他金融机构随即遭受巨额损失。7、8月间,美国股市、债市大幅震荡,次贷危机全面爆发。2008年3、4月间,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强制收购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由房地产领域的局部性危机骤然升级为影响美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系统性危机。2008年9月以后,随着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等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短时间内集中破产、被兼并或由政府接管,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一家破产,两家被收购,两家转型,花旗等大型银行也蒙受重大损失;大批对冲基金遭到毁灭性打击;股票市场深度下挫,信贷融资市场迅速萎缩,市场功能和信心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政府投资机构、商业银行等都大量持有美国次贷衍生金融资产。美国金融体系和市场剧变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其资产损失、流动性风险、偿付风险也迅速向全球其他经济体扩散。奥巴马政府就任后,实施了大规模金融救市计划,2009年下半年起美金融体系逐步恢复稳定。2010年7月,奥巴马政府签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开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改革。

  目前,美国主要商业银行有:

  (1)摩根大通(J. P. Morgan Chase):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纽约。

  (2)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原中文名“美国美洲银行”,创建于1968年10月,总部设在旧金山。

  (3)富国银行(Wells Fargo):创立于1852年,总部设在旧金山,是美国唯一一家获得AAA评级的银行。

  (4)花旗集团(Citigroup):1955年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银行合并,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67年改为花旗公司。总部设在纽约。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对外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将扩大出口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3月,奥巴马签署行政法令《国家出口倡议》,加大对美国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出未来五年美国出口额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18.2%;其中出口额1.83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6.6%;进口额2.33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9.7%;逆差4978亿美元,同比增加32.8%。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为:化工产品、机械、汽车、飞机、电子信息设备、武器、食品、药品、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服装、电子器材、机械、钢材、纺织品、石油、天然橡胶以及锡、铬等金属。

  2010年美国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和德国。美国前五大货物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和英国。美国前五大货物进口市场为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德国。按中方统计,2010年中美贸易额达3853.4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8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3%;中国自美进口10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1.7%。中方顺差18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对外投资和外国资本

  据统计,200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481亿美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299亿美元。据中方统计,截至2011年5月,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0372个,实际投入667.06亿美元。目前,美国仍是我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截至2011年1月,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47.7亿美元,投资范围广泛,涉及工业、科技、服装、农业、餐饮、食品加工、旅游、金融、保险、运输和工程承包等各领域。

对外援助

  据美国际开发署统计,2008年美国对外援助共计490.57亿美元,其中对外经济援助336.11亿美元,对外军事援助154.46亿美元,主要投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中东北非地区。其中,美国最大受援国阿富汗获得28.8亿美元的经济援助,60.1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第二大受援国伊拉克获得30.8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43.6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美国社会民生

人民生活

  2009年美国个人收入总额为120,721亿美元,个人收入主要构成:工资和薪金收入63,306亿美元,其他劳务收入15,057亿美元,资产收益17,915亿美元,转移支付净额(老人、儿童、残疾人、失业、卫生保健等社会福利减去个人社会保险额)21,069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达109,645亿美元。美国个人净储蓄率一直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断下降,2005年达到大萧条以来的历史最低点-0.5%。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经济危机以来,美国个人净储蓄率有所上升,2009年升至4.3%。

  2009年,全美共有1.17亿户居民。所有家庭当年收入中位数为61,355美元。其中最富有的1/5年收入约占全民总收入的一半,12%的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美国贫富差距较大,反映家庭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5,超过警戒水平。

  美国的社会福利分为社会保险和非社会保险两种。属于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老残保险、失业保险和其他就业保险;属于非社会保险福利项目的有:对抚养儿童困难家庭的补助、社会保障收入、食品券、医疗补助、住房补助和能源补助。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联邦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补助两部分组成。联邦医疗保险主要为65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和晚期肾衰竭病人提供医疗保障,政府医疗补助则是为低收入者及符合特定标准的个人与家庭提供健康保险服务。近年来,美国医疗开支不断攀升,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大力推动医保改革立法进程。2010年3月,美国会通过以“全覆盖”和“低成本”为核心的医保改革法案。该法案将使3200万无医保者获保,使美医保覆盖率提高至95%,并在10年内为美财政节省近1400亿美元。但此轮医保改革的实施仍面临阻力。

  2011年,预计美国人均寿命为78.37岁,其中男性75.92岁,女性80.93岁;出生率为13.83‰,死亡率为8.38‰,人口增长率为0.963%。

医疗保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医疗保健系统总体表现排名,美国名列第15位。以占国民总产值比例和人均花费指标衡量,美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私人和公共花费共计)远超其他国家。然而,如此高的支出并未提供水准相应的公共健康保障。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资料表明,美国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婴儿死亡率较高,国民平均寿命略低于瑞典德国法国等国。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世界最高的。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保健制度不是完全公费,而是公私共同支付,美国并无全民健保。

文化

  美国文化根植于英属殖民地时期,随着当地的环境发展出独立而独特的文化。一个描述美国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炉”:移民带来自己的文化贡献,溶入美国文化之中,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美国文化。总体上说,美国文化最显著的影响来自北欧,特别是德意志、英格兰和爱尔兰,以及后来的意大利希腊、和中欧犹太人的文化影响。原为奴隶的非裔美国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非带来的文化。美国的地理名称往往反映了英格兰荷兰法国西班牙和美国原住民等等的综合历史成分。

  现代社会学家对美国文化的目标的认同趋向于多元文化论,而非熔炉,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熔炉观念。

  20世纪,美国艺术家摆脱了旧大陆先辈的影响,采纳了各种新潮的文化流派,取得了重大而富有创新的成果。

  21世纪,音乐电影戏剧舞蹈建筑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变革。音乐的复兴,现代舞蹈的新方向,由美国核心地带发展而来的戏剧,全国各地的独立制片业,视觉艺术的全球化——所有这一切组成了当代美国的一部分。

  美国的艺术和文化不断从社会获得切实的关注、能量和资源,但这一切都主要是在政府指令以外发生的。美国并没有“文化部”,反映出在一些国民生活的重要领域中,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语言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国人呼吁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7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法语夏威夷州夏威夷语新墨西哥州西班牙语。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2970万)、汉语(230万)、法语(140万)、塔加洛语(130万)、越南语(110万)、德语(110万)。除了这些主要语言外,还有其他336种语言在美国被使用,其中有176种是当地土产的语言。

文学

  美国的文学是由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国是由东岸的一系列英国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国文学的传统较亲近于英国文学。不过,随着历史的进展和不断的移民潮,美国文学的特色和宽广度都已经超出英国文学的范畴。

  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主要的题材是赞扬新大陆替殖民者和欧洲母国所带来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争议也是题材之一。随着革命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等人写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极大影响,也催生了新国家的独立意识。写下了独立宣言并在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托玛斯·杰弗逊也被认为是美国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随着1812年战争和对于独立文学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家如爱伦·坡等人逐渐崭露头角。奴隶制度的冲突和接踵而来的内战也对美国文学有深刻影响,到了19世纪末,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和国土开拓时期的结束,美国文学脱离了原先的边境文学,马克·吐温成为第一个不在东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开启美国本土文学之先河。英国作家毛姆认为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

  进入了20世纪,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使美国文学发展的更为多元和复杂。海明威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恶情绪。1925年费滋杰罗出版《大亨小传》代表着20年代大萧条前美国人的迷梦。黑人文学、南部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也在同时期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代、新的种族、地区、社会特征都与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学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文学也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了。

音乐

  美国音乐的种类和风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国的文化沙拉盘的特色。摇滚乐节奏布鲁斯爵士乐乡村音乐等世界闻名的音乐类型都是源自美国。在20世纪初,从美国灌录、复制的唱片流行音乐逐渐传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国的流行音乐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

  美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国原住民的传统宗教音乐,随着大量欧洲国家移民的到来,替美国音乐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乐乐谱的色彩。之后的每波移民潮都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乐。大量的非裔美国人也带来了具有非洲特色的传统音乐,19世纪后期开始浮现的美国流行音乐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这些非裔美国人的布鲁斯,以及1920年代开始发展的福音音乐。非裔美国人音乐成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根基,混合了欧洲与土著的音乐成分。美国也有大量的民间音乐以及来自乌克兰、爱尔兰、苏格兰、波兰、墨西哥和犹太人等移民的音乐。许多美国城市和乡镇也都发展出独立的地区音乐。底特律、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以及数不尽的小城市都发展出自己的音乐风格。

影视与戏剧

  电影的诞生和发展都源自于美国。英国出生的美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奔跑的马匹。自从那时开始,美国的电影产业便开始高速发展,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成为电影发展的重镇,绝大多数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源于此,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产出高达800部正规电影,查理·卓别林的喜剧、依据小说《飘》改编的《乱世佳人》和《超人》等电影流传至几乎每个大陆和国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象征。这些电影的出口也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美国也是世界上电视技术发展和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今天,美国有着数千家电视台,电视是美国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爱看电视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少数共同特征之一。美国民众透过电视得知国内外的新闻时事,观看电影、比赛、卡通肥皂剧

新闻出版

  美国报业系统庞大,是世界第四大报纸发行市场,现日均发行各类报刊约5000万份。2008年进入世界发行量前100名的美国日报有:《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每日新闻》、《纽约邮报》、《华盛顿邮报》、《地球时报》。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1848年在芝加哥成立,1893年成为联营公司,1990年将总部迁到纽约。在国外有3个总分社、60多个分社;与世界上115个国家的新闻机构有交换新闻关系。合众国际社是美国第二大通讯社,1958年由前合众社和国际新闻社合并组成,总部设在纽约。国外有80多个分社,拥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图片网。

  美国有普通电视台1791家,数字节目电视台1682家;全国共有调频广播电台9885家,短波广播电台5036家;4994 家地方电视台和调频广播电台。最大的两家对外广播机构为美国之音美国广播电视网,均属官方电台。美国最大的几家全国性广播网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FOX)等。美国访问量较大的新闻网站有雅虎新闻网站(Yahoo!News)、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网站(MSNBC)、有线新闻广播公司网站(CNN)、美国在线新闻网站(AOL News)等。

教育

  美国没有全国性学校体制,并且除军事院校外,学校也不由联邦政府来管理。

  美国的一个学校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公共机构或私立机构的资源。例如,一名学生可以在一所符合州规定课程的私立高中就读,而该高中的理科课程可能由联邦基金提供资助,学校的运动队可以在本地的公有场地上开展活动。

  教育是美国空前开放、空前多样化和空前包容的社会的一个方面。公共教育不断改善。但是,要实现全民机会平等和缩小贫富差异以及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差异,远非一日之功。

  美国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分公立、私立两类。多数州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各州学制不一,大部分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有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和二至四年的研究生院。

高等教育

  美国的大学很多,从360多年前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创建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传统。发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这些大学没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近5万名的学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深春学院只有26个学生。有的大学校园广阔美丽,教学设施齐全,有的大学则设在闹市当中的几所其貌不扬的教学楼里面,校园和周围的市区没有高墙和周围的市区完全融合在一起。

  美国的大学有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两年之分,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之分,有专科学院和综合学院之分,等等。这些学校完全独立,与哪个政治、教派都没有关系,每个大学的日程表、教纲、教育宗旨。

  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教育指数将美国的教育水平列为世界第21。目前有7660万的美国人正在接受教育(从幼稚园直到大学都包括在内)。

  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无论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能在全美大学排名挤进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因为它们不但是最难申请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学排名都能进前10名;超过80%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都曾在这六大名校之一学习或工作。哈佛大学的文科、商科和医科是美国公认最好的;耶鲁大学的法科则是连续多年稳居全美第一;麻省理工学院则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以上因素使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升学。

  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莱斯大学圣母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艾莫利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等。

科学和技术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了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还包括飞机、电灯泡、电话。美国还在20世纪策划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美国为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史上贡献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是网络技术的先驱。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并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类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愈研究进入重要阶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体育

  运动是美国全国性的休闲活动,其受欢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闲活动都无法相比的。职业运动在美国是商机极大的领域,选择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也获得极高的报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运动团队和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被称为“四巨头”的运动领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篮球。其他受欢迎的运动还包括赛车和长曲棍球—那是源自于美洲原住民的运动,也是美国最古老的运动。虽然英式足球也是相当受欢迎的运动,是在拉丁美洲,意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区最受欢迎的运动,但足球在美国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普及度并不高,然而进入200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美国白人青少年选择足球作为他们的首选运动,根据国务院国情咨询局在2004年的一份调查,在美国有近1600万人口经常选择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个参与人数取得净增长的运动,越来越多的城市成立俱乐部加入到影响力日益扩大的MLS(美国职业足球联盟)中;美国国家足球队在近几届世界杯足球赛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中打入八强,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中亦打进复赛。

  美国也有许多源自欧洲、并在美国广泛发展的运动,例如赛马。英式橄榄球也相当受到欢迎。其他的欧洲运动如马上曲棍球和板球虽然并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观众。美国也是发展高尔夫球和网球等运动的主要国家。美国也是西方国家里拳击和职业摔角的发展中心,比赛往往吸引大量群众观战,同时也吸引各种运动赌博的活动,美国也产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拳击冠军。其他的格斗运动,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国也相当受欢迎,并且经常进行比赛。

  大学体育运动在美国也相当普及,受欢迎程度几乎与职业领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篮球领域。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培养了运动团队,定期举行校际间的竞赛。大学和学院所培养的运动类型相当广泛,从田径运动到水球都包含在内。同样的,美国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有时候这些校际间的比赛还会成为当地的头条新闻,显示了美国人民对于运动的喜爱和重视。

美国军事

华盛顿号航母在西太平洋上与亚瑟·瑞德福号驱逐舰结伴航行
  美国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向总统提供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综合咨询建议,其法定成员为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4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为首席军事顾问,国家情报总监为首席情报顾问,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负责具体协调落实。国防部是总统领导与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又是向各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关。参谋长联席会议是总统和国防部长最高军事咨询机构,由主席、副主席、陆军和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及海军陆战队司令组成。国防部长利昂·帕内塔(Leon Panetta);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海军上将(Michael Mullen,将于9月卸任,陆军参谋长马丁·邓普西已被提名接任);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

  截至2010年6月30日,美国现役部队总兵力143.5万人,后备役84.6万人,文职人员79.4万人。在美军现役部队中,陆军56.6万人,海军33万人,海军陆战队20.1万人,空军33.8万人。另外,美国海岸警卫队共4.3万人,平时由国土安全部指挥,战时由国防部指挥。美在海外驻军约40.7万,其中太平洋地区约13.1万人;欧洲地区约7.9万人;中东、南亚和北非地区约19.7万人。目前,美在伊拉克驻军5万,在阿富汗驻军近10万。美国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多边和双边军事条约,海外基地与设施共700余个,向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军事援助,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援外军事训练计划。

美国外交

  奥巴马政府继续以外交、国防和发展为对外政策三大支柱,推进“巧实力”外交,推动建设“多伙伴世界”。加大对亚太投入,巩固与欧洲、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关系,重视与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大国关系,继续努力改善与伊斯兰国家关系,提升与非洲、拉美关系。大力实施“出口倍增”计划,开展经济外交,拓展全球市场。积极应对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促进中东国家“民主转型”,继续推进阿富汗战略,推动解决朝鲜核、伊朗核、中东和平进程等热点问题,重视通过多边方式解决能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

同日本的关系

  美国继续巩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2010年1月19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国防部长盖茨和日外相冈田克也、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就纪念《美日安保条约》签订50周年发表联合声明。5月21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日本。5月28日,美日两国外长、防长再次就纪念《美日安保条约》签订50周年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美日同盟对亚太地区和平、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6月5日,美总统奥巴马与日新任首相菅直人通电话,双方重申美日关系对两国民众及世界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9月21日,日外相前原诚司访美。11月13日至14日,美总统奥巴马访日,出席在横滨举行的第十八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月3日至10日,美日在日本海举行“利剑2011”联合军演。12月6日,美日韩三国在华盛顿举行三边外长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

  2011年1月6日,日外相前原诚司访美。1月13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日。3月10日,针对美国务院日本处处长梅厄有关侮辱日冲绳岛民的言论,美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代表美国政府向日方道歉。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灾难后,美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克林顿等发表讲话,对日表示慰问,并派军舰、救援队、核专家等助日救灾。3月16日,美总统奥巴马与日首相菅直人通电话,并于3月18日赴日驻美使馆吊唁。4月16日至17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日,承诺建立“公私伙伴关系”,帮助日本灾后重建。4月29日,日新任外相松本刚明访美,就举行美日安全磋商(“2+2”会议)日期安排、日首相访美等进行沟通。6月14日,美与日澳在美举行副外长级三边战略对话。6月21日,美日在华盛顿召开安全磋商(“2+2”会议)。

同韩国的关系

  美韩关系继续发展。2010年2月26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韩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在华盛顿举行部长级战略对话。3月8日至28日,美韩在韩境内举行“关键决心—鹞鹰2010”联合军事演习。3月26日韩“天安号”军舰沉没事件发生后,美总统奥巴马致电韩总统李明博表示哀悼,并表示美方愿向韩进一步提供必要协助。5月16日,美总统奥巴马与韩总统李明博通电话,表示美将履行对韩安全承诺。5月24日,美白宫发表声明称,奥巴马总统完全支持李明博总统及其对“天安号”事件所作反应;美赞同韩方要求朝鲜“立即道歉、惩办肇事者并停止挑衅威胁行动”。5月26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在访韩期间表示,美将与各方共同制定在安理会的行动路线。美韩军方已宣布进行联合军演。5月28日,美总统奥巴马与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通电话,共同谴责朝鲜,并承诺与韩密切合作,包括支持安理会作出适当反应。7月21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国防部长盖茨访韩,双方举行首次外交防务“2+2”部长级会谈。7月25日至28日,美韩在日本海举行“不屈的意志”联合军演。8月16日至27日,美韩举行“乙支自由卫士”联合军事演习。9月27日至10月1日,美韩再次举行海上联合军演。10月21日至22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韩。11月12日至13日,美总统奥巴马访问韩国,并出席在首尔举行的第五次二十国集团峰会。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韩在韩海域举行大规模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美“华盛顿”号航母等参演。12月6日,美日韩三国在华盛顿举行三边外长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

  2011年1月14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韩。2月28日至3月10日,美韩在韩境内举行“关键决心—鹞鹰2011”联合军事演习。4月16日至17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韩。4月26日,美韩在华盛顿举行第二次外交防务“2+2”部长级会谈和美韩战略对话。6月24日,韩外交通商部长官金星焕访美。

同朝鲜的关系

  美国继续对朝制裁,同时表示愿有条件地参与涉朝谈判。2010年1月11日,针对朝鲜发表声明提议启动朝鲜半岛和平协定谈判,美国务院发言人称,美只会在朝重返六方会谈、采取措施弃核情况下与朝进行有关签署和平协定谈判。5月24日,美白宫就“天安号”事件发表声明表示,美支持韩总统李明博对“天安号”事件所作出的反应,支持韩防务,美相关部门将重审对朝政策。6月15日,美总统奥巴马宣布,将针对朝鲜的“全国紧急状态”及相关应对措施从6月26日起延长一年。6月27日,美总统奥巴马在G20峰会后表示,“天安号”沉船事件是朝鲜对邻国的挑衅和攻击,国际社会不能接受,应继续对朝施压至其遵守国际准则。8月25日,美前总统卡特抵达朝鲜访问。8月30日,美财政部宣布,奥巴马总统已签署行政命令,对朝5家实体和3名个人实施制裁。11月18日,美财政部将朝鲜大圣银行和朝鲜大圣贸易总公司列入制裁对象名单。11月21、22日,针对有关朝鲜公开铀浓缩设施的报道,美国防部长盖茨、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等称,朝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718号和第1874号决议以及“9·19”共同声明,违背了它所做出的“保证和承诺”;美不会因为朝鲜的行为而对其作出让步。11月23日,美白宫发表声明称,对朝当天向韩国发射炮弹事表示“强烈谴责”。12月1日,美众议院通过对朝谴责决议。12月16日至21日,美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森访问朝鲜。

  2011年1月4日,美对朝政策特别代表博斯沃思表示,对朝策略的核心是进行严肃的谈判。3月2日,美国务院核不扩散及军控问题特别顾问艾因霍恩称,朝鲜铀浓缩项目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违背“9·19”共同声明,美正推动安理会就朝铀浓缩活动发表主席声明。4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新的行政命令,自4月19日起禁止在美境内直接或间接进口朝鲜商品、服务或技术。4月26日,美国前总统卡特率国际长者会(The Elder's Group)代表团访朝。5月24日,美国国务院朝鲜人权事务特使罗伯特·金率团访朝,评估朝粮食短缺情况。5月27日,朝鲜释放去年11月扣押的一名美国公民,美表示欢迎。

同东盟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东盟的关注和投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关系。2010年2月初,美与泰国、新加坡、印尼、日本、韩国等在泰国境内举行“金色眼镜蛇2010”联合军演。3月10日,美国务院表示,缅甸日前公布的政党法等选举法是一种“倒退”。3月15日至17日,新加坡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志贤访美。4月10日至16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对美进行工作访问。7月13日,老挝副总理宋沙瓦访美,纪念双方建交55周年。7月22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越南,出席在越南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9月24日,美与东盟国家在纽约举行第二次美-东盟领导人会议。10月11日至12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问越南,并出席在越南举行的首次东盟防长扩大会议。10月29日至11月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先后访问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出席在越南举行的东亚峰会。11月7日,美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克林顿就缅甸大选发表声明,称大选既不公正也不自由。11月9日至10日,美总统奥巴马访问印度尼西亚,双方签署《美印尼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决定在防务、经济和人文三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升两国关系。11月13日,美国务院发表声明,对缅甸释放昂山素季表示欢迎。12月7日,美助理国务卿帮办约瑟夫访缅。

  2011年2月7至18日,美与泰国、新加坡、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七国在泰国境内举行“金色眼镜蛇2011”联合军演。2月24日,东帝汶总理古斯芒访美。4月26日,美国第一位驻东盟大使卡登抵达雅加达赴任。5月18日美副助理国务卿约瑟夫·尹访问缅甸,与缅新政府成员会面,并会见昂山素季。6月1日至2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访问缅甸,会见缅副总统、外长、昂山素季和政党领袖等。6月16日至17日,美国与越南在华盛顿举行第四轮美越政治、安全与防务磋商。6月20日至24日,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访美。

同南亚国家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重视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加强与印度关系,继续推进美对阿富汗、巴基斯坦战略。2010年1月中旬,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问印度、巴基斯坦。1月21日,美国务院公布有关美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民事战略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稳定战略》。2月,驻阿富汗美军、北约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及阿军警在阿南部赫尔曼得省的马尔贾对塔利班发起联合军事行动。2月中旬,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访问巴基斯坦。3月8日至9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问阿富汗。3月24日至25日,美与巴基斯坦在华盛顿举行首次外长级战略对话。3月28日,美总统奥巴马访问阿富汗。4月6日至7日,美财政部长盖特纳访问印度,与印方举行首次“美印金融经济伙伴关系对话”。5月10日至13日,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访美。6月1日至4日,美国与印度在华盛顿举行首轮外长级战略对话。7月19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巴基斯坦,双方举行第二轮战略对话。10月20日至22日,美与巴基斯坦在华盛顿举行第三轮战略对话,美宣布将要求国会向巴提供约20亿美元“安全援助”。11月6日至9日,美总统奥巴马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致力于建设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约149亿美元经贸合同,承诺尽快落实核能合作协议,深化双边防务合作等。美还承诺放宽对印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支持印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等多边防扩散出口控制机制,同意向印出口波音C-17远程运输机等军事装备。12月3日美总统奥巴马突访阿富汗。12月8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阿富汗。

  2011年1月6日至8日,美代理阿巴事务特别代表鲁杰罗访问巴基斯坦。1月10日至12日,美国副总统拜登突访阿富汗和巴基斯坦。1月14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访美,出席美前阿巴事务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的葬礼,并会晤美总统奥巴马。1月25日,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特·布莱克宣布,美对印军售“解禁”。1月27日,美驻拉合尔总领馆人员戴维斯因枪杀两名巴基斯坦人遭巴警方拘捕;3月16日,巴方释放戴维斯。2月18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发表演讲,重申对阿富汗实行“军事-民事-外交”三位一体战略,并宣布任命格罗斯曼为美新任阿巴事务特别代表。3月6日,美阿巴事务特别代表格罗斯曼访问巴基斯坦。3月7日至8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问阿富汗。5月2日,驻阿富汗美军越境进入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致巴方不满,美巴关系紧张。同日,美阿巴事务特别代表格罗斯曼访问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代表举行首次美阿巴三边对话。5月15日,美民主党参议员、参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克里访问阿富汗;5月16日,克里访问巴基斯坦。5月25日至27日,美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访问印度,美印举行首轮国土安全对话。5月27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巴基斯坦,会见巴总统、总理、陆军参谋长、三军情报局长等,美参联会主席马伦陪同访问。6月4日至5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问阿富汗。6月6日,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购买耗资40多亿美元购买10架美C-17重型军用运输机,这是印美之间金额最大的一笔军备交易。6月10日,美中央情报局局长、候任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巴基斯坦,会晤巴陆军参谋长、三军情报局局长等。6月22日,奥巴马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计划。7月9日,美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阿富汗。

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重视改善美俄关系。2010年3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俄罗斯并出席中东问题有关四方会谈。4月,美俄签署《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赴美出席核安全峰会。6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美国。7月,美俄在维也纳交换间谍。9月,美俄就俄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结束双边谈判。12月,美参院批准美俄新核裁军条约。

  2011年1月,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美俄新核裁军条约。2月5日,美俄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正式生效。3月,美副总统拜登、国防部长盖茨访问俄罗斯。4月,美俄就落实第三阶段新核裁军条约(START III)举行了首次双边磋商。4月6日,双方启动条约落实相互实地检察。5月26日,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在出席法国多维尔八国集团峰会期间会晤。

  奥巴马政府重视发展对中亚关系。2010年2月,美阿富汗、巴基斯坦问题特使霍尔布鲁克访问中亚五国。吉尔吉斯斯坦4月发生政变后,美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布莱克、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主管俄罗斯和中亚事务的高级主任马克弗尔分别于4月、5月访吉。7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12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并出席在阿斯塔纳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峰会。

  2011年3月8日至9日,吉尔吉斯坦总统奥通巴耶娃访美。3月和4月,美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布莱克分别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塔举行第二次年度双边磋商。6月9日至10日,吉尔吉斯斯坦外长哈扎尔巴耶夫访美,双方举行首次年度双边磋商。6月13日至18日,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美。

同欧洲国家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继续加强美欧关系。2010年1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赴英国出席也门反恐问题和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并访问法国。2月,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赴德国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4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赴爱沙尼亚出席北约外长会和北约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会议。5月,美副总统拜登赴比利时和西班牙,访问欧盟、欧洲议会和北约总部。7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乌克兰、波兰。10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波黑、塞尔维亚和科索沃。11月,美总统奥巴马赴葡萄牙出席里斯本北约峰会和美欧峰会。

  2011年1月8日,法国总统萨科奇访美。2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赴德国出席第47届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3月,美副总统拜登访问芬兰和摩尔多瓦。美国务卿克林顿赴法国出席八国集团外长会。4月13日至15日,克林顿访问德国。5月22日至28日,美总统奥巴马先后访问爱尔兰、英国、法国和波兰,并出席法国多维尔八国集团峰会。6月6日至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美。6月29日至7月2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先后访问匈牙利、立陶宛和西班牙。

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继续推动重启中东和平进程。2010年1月,美总统国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访问沙特、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美中东问题特使米切尔访问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2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卡塔尔和沙特,并出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论坛”年会。美宣布在美驻叙利亚大使空缺五年后重新派遣驻叙大使。3月,美副总统拜登、国防部长盖茨先后访问以色列、巴基斯坦、沙特等国,美国务卿克林顿出席莫斯科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赴美磋商巴以和平问题。4月,美中东问题特使米切尔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5月,在美斡旋下,巴以双方间接和谈正式开始。7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美国。9月初,在美斡旋下,中断20多个月的巴以直接和谈在华盛顿正式重启。9月下旬,由于以色列定居点问题,巴以直接和谈再次陷入僵局。

  2011年1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阿联酋、也门、阿曼、卡塔尔四国,并在多哈出席大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与八国集团举行的未来论坛。西亚北非地区局势出现动荡以来,美多位高官往访。2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访问以色列、约旦、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和科威特。美副国务卿伯恩斯访问约旦和埃及。3月,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埃及和突尼斯,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问巴林和埃及。当月,美与有关国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并与英法等多国组成联军,对利发动军事打击。5月22日至24日,美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访问利比亚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会见利反对派领导人,并邀请利“全国过渡委员会”在华盛顿开设办事处。6月9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出席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利比亚联络小组”第三次会议。4月4日,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访美。4月12日,约旦外长访美。4月28日阿曼外长访美。5月3日,阿尔及利亚外长访美。5月16日至17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美。5月19日,美总统奥巴马发表中东政策演讲,表示将继续推动地区民主转型和经济发展,并称巴以应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确定双方边界。5月21日至2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美。

  奥巴马政府继续推进从伊拉克撤军计划。2010年1月,伊拉克副总统阿迪勒· 阿布杜伊-迈赫迪访美,美副总统拜登访问伊拉克。2月,伊拉克副总统塔里克·哈什米访问美国。3月,伊拉克议会选举后,奥巴马总统表示祝贺,克林顿国务卿呼吁伊各派尊重选举结果,尽快组建新政府。7月,美副总统拜登访问伊拉克。8月,美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将结束在伊拉克作战行动,重申将于2011年底前完成全部撤军计划。2011年1月,美国务卿克林顿与伊拉克外长泽巴里通电话,表示支持伊承办阿盟峰会,重申致力于推动落实美伊战略框架协议。3月、4月、5月,美负责中东、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多位助理国务卿先后分别访问伊拉克。4月,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访问伊拉克。

  奥巴马政府继续高度关注伊朗,加大推动对伊制裁。2010年1月,美国会参院通过制裁伊朗法案。2月,美决定将4家伊朗实体列入单边制裁名单。4月,美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制裁伊朗新决议草案,与各成员国进行磋商。6月,在美推动下,安理会通过对伊朗实施第一步制裁的第1929号决议。美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单方面对伊朗制裁法案。7月,美总统奥巴马签署《2010年对伊朗全面制裁、问责及撤资法案》。2011年1月,美财政部对与伊朗国营船运公司有业务往来的24家船企及隶属伊朗航空航天组织的两家实体实施制裁。2月,美财政部和国务院宣布对两名伊朗高官实施经济和旅行限制等制裁。5月21日,伊朗宣布破获一个涉嫌为美国窃取情报的间谍网络,并逮捕了至少30名间谍。5月22日,美宣布放宽对伊朗学生及学者的入境签证限制。5月24日,美宣布对与伊朗有商业往来的21家公司及2名个人进行制裁。6月9日,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发表声明,以在2009年的伊朗总统大选中“严重侵犯人权”为由,对伊朗警察部队以及另外两支安全部队进行制裁。

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重视改善美拉关系。2010年1月16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美国际开发署署长沙阿抵达海地,视察指导美在当地救灾工作。1月17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晤海地总统普雷瓦尔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1月20日,美国与智利在华盛顿签署《2009-2011年美智环境合作工作计划》。2月18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危地马拉总统科洛姆。3月1日至5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巴西、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参加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美洲通向繁荣之路”部长级会议。3月2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率国防部长盖茨、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国家情报总监布莱尔、参联会主席马伦等美政府高官在墨西哥城与墨外长埃斯皮诺萨等墨官员举行“梅里达倡议”高级别磋商小组会议,就加强反毒合作等达成诸多共识。4月12日,美国和巴西两国政府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同意深化和扩展两国在防务相关领域的合作。4月1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阿根廷外长塔亚纳签署美阿特大型港口协议,以合作打击走私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4月13日至16日,美国防部长盖茨访问秘鲁、哥伦比亚,并赴巴巴多斯出席了与东加勒比国家的安全会议。4月19日至20日,美国与智利在圣地亚哥举行美智政治-军事对话。4月28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到访的洪都拉斯外长。5月19日,美总统奥巴马会见访美的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5月27日,“美国-加勒比安全合作对话”机制正式成立。6月6日至10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出访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巴多斯,并出席在秘鲁召开的美洲国家组织大会。7月1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到访的多米尼加总统费尔南德斯。9月1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出访加拿大,同加拿大外长坎农、墨西哥外长埃斯皮亚诺举行“北美外长会议”。9月29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萨尔瓦多总统菲奈斯。30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巴拿马副总统兼外长维埃拉。10月25日至28日,美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访问哥伦比亚和墨西哥,并主持“美国-哥伦比亚高级别合作对话”。

  2011年1月1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赴巴西参加巴西新任总统就职典礼。1月24日,美国务卿克林顿出访墨西哥,会见墨总统卡尔德龙和外长埃斯皮诺萨,就双边问题等交换意见。1月28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哥伦比亚副总统安吉利诺。1月30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海地。2月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危地马拉外长罗达斯。2月9日至11日,美助卿费尔南德斯出访巴西,率团参加双边“经济伙伴对话”。2月10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巴拿马副总统维埃拉,23日会见访美的巴西外长帕特利奥塔。3月3日,美总统奥巴马会见访美的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3月4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到访的哥斯达黎加外长卡斯特罗。 3月19日至23日,美总统奥巴马访问巴西、智利和萨尔瓦多,会见三国领导人,签署十余项合作文件,并就美与拉美关系发表演讲。3月29日至31日,美副国务卿奥特罗访问多米尼加。4月7日,美总统奥巴马会见到访的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5月30日至6月3日,美助理国务卿夏皮罗访问哥伦比亚和巴西,并出席美巴政治军事对话。5月31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哥伦比亚外长奥尔古因在美共同主持“美哥高级别对话”。6月1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巴西外长帕特里奥塔。6月22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危地马拉和牙买加。7月6日,美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克林顿分别会见访美的秘鲁当选总统乌马拉。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继续重视非洲地区。2010年1月25日至2月1日,美副国务卿奥特罗访问肯尼亚、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1月25日至2月10日,美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卡尔森访问埃塞俄比亚、加纳、多哥、贝宁和尼日利亚。1月28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法国外长库什内、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发表共同声明,对尼日利亚局势动荡表示关切。2月14日至22日,美总统苏丹问题特使格拉逊访问乍得、苏丹和卢旺达,斡旋苏丹局势。3月8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加蓬总统邦戈。3月31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挪威、英国外长发表声明,关注即将举行的苏丹大选。4月6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尼日利亚外长马杜埃奎宣布成立“美-尼两国委员会”战略对话机制。4月14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南非国际关系和合作部长马沙巴内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美-南战略对话”机制。4月19日至25日,美副国务卿伯恩斯出访非洲七国。4月21日,“美国-非盟首次高级别年度双边磋商会”在华盛顿召开,美多位内阁高官与非盟代表团举行磋商。5月27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6月7日日至13日,美副总统拜登访问埃及、肯尼亚和南非,并出席南非足球世界杯开幕式并观看比赛。6月16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南非前总统、非盟苏丹问题高级别小组主席姆贝基。8月2日至6日,第9届“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经贸合作论坛”(非洲发展与机遇法案论坛)在美召开,美国务卿克林顿出席并发表演讲。8月3日,美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市政厅会议”,会见非洲青年领袖代表。9月23日,美助理国务卿卡尔森会见津巴布韦联合政府代表团。9月24日,美总统奥巴马出席联合国苏丹问题高级别会议,并发表讲话,呼吁苏南方公投按时和平举行。10月1日,美国际开发署署长沙阿、助理国务卿卡尔森等率团赴尼日利亚,参加尼独立50周年庆典。11月29日至12月2日,美副国务卿奥特罗访问肯尼亚。12月9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到访的尼日利亚外长阿朱莫戈比亚。12月14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与南非国际关系和合作部长马沙巴内在美召开首轮“美-南战略对话”,签署“总统紧急救助艾滋病协议-伙伴




  2011年1月16日,美总统奥巴马就苏丹南方公投顺利结束发表声明。1月14日至23日,美助理国务卿夏皮罗访问吉布提、肯尼亚、刚果(金)。1月26日,美国务卿克林顿会见访美的苏丹外长库尔提,赞赏苏政府为南方公投和平举行给予的合作和帮助,表示如苏履行全面和平协议(CPA),美愿为实现与苏关系正常化作出努力。1月28日,美苏丹问题特使格雷申访问埃塞俄比亚和苏丹。1月29日至2月5日,美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率团列席非盟峰会并访问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苏丹、肯尼亚、乌干达、加纳。2月14日至18日,美助理国务卿施瓦茨访问利比里亚。3月29日,美副总统拜登会见到访的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4月1日,美新任苏丹问题特使莱曼访问埃塞俄比亚和苏丹。4月12日,美副总统拜登会见到访的肯尼亚总理奥廷加。4月20日至21日,第二次美国—非盟高级别会谈在华盛顿举行。5月5日至13日,美副国务卿麦克黑尔访问南非和塞内加尔。6月6日至9日,美助理国务卿费尔南德斯访问南非和赞比亚。6月8日至9日,美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分别会见到访的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和加蓬总统邦戈。6月10日至13日,美国务卿克林顿访问赞比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会见三国领导人,出席“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部长级论坛并发表讲话,访问非盟总部、会见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并就美对非政策发表演讲。6月21日至26日,美“第一夫人”米歇尔对南非和博茨瓦纳进行正式访问。6月23日,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访问美国。7月9日,美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率团赴朱巴出席南苏丹共和




北美洲国家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  巴哈马  巴拿马  伯利兹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哥斯达黎加  格林纳达   古巴   海地

  洪都拉斯      加拿大   美国   墨西哥  尼加拉瓜  萨尔瓦多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危地马拉  牙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