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充滨江大道新景
南充五星花园商圈鸟瞰
南充市夜景,顺庆区北湖公园及莲池路、文化路

  南充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州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总人口627万人(2010年)。辖3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南充城区位于市域南部嘉陵江两岸,自然形成三个顺庆、高坪、嘉陵相对独立的片区。西距成都218公里,南距重庆200公里。被誉为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闻名遐迩丝绸之都,久负盛名水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交通枢纽城市,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信息中心,有“川北心脏”“川北重镇”之称。

  南充市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地势从北向南倾斜,海拔256~889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大体各占1/3。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霜雪少为气候特征。受季风影响,夏天降雨较多,冬季较少,春季稍多。

  南充城市历史悠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时(公元前179年)始置县,开县十八年并安汉、巴西为南充县,得名于当时的西充国。自以来,一直是州府和县级机关所在。唐置果州,顺庆府至1950年设川北行署。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撤地建市,并将广安、华蓥等县划出至今。

  南充“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从古至今一直是商埠重镇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早在西汉时,境内乡场兴起,当时阆中、安汉、充国等县县治所在地集市商品增加,交易规模扩大。唐、宋时期,乡镇小场固定,庙会勃兴,商行、牙行相继兴起,各种行会也相应产生。南充产丝绸经长安销往日本,经汉口上海东南亚各国。直至民国时期,南充的商品交易规模进展不大,交易规模依然较小。

  南充是传说中中国古代“三皇”之一 “伏羲”的诞生地;是《三国志》的故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安汉(今南充市顺庆区)人。南充是国内外闻名遐迩的丝绸城。早在西周时期,南充蚕丝产品已成为九贡之一。南充素有“果城”之称。南充以“果”为地名的历史非常早,到春秋战国时的巴、蜀,南充已有人工栽培的柑桔。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南充一带设置果州时,就是以果山为名,故人称南充为果城。

  南充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汉唐时,私塾遍布城乡。明清两代,书院颇多。清光绪年间,开始兴办新学。民国初,张澜在南充创办实业教育,为四川职业教育之最。拥有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和二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居全省同规模城市之首。

  南充农业基础良好,是四川省内蚕桑基地、柑桔基地和瘦肉型生猪基地。工业以传统丝绸、纺织、机械、食品、石油化工业为支柱。

  南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闻名于世的将帅故里,是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民主革命家张澜的故乡。南充遍布名胜古迹。已建成和开放旅游景区(点)50余处,形成了独具南充特色的三国文化、阆中古城、将帅故里、嘉陵风光等旅游精品线路。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蓬安县是西汉时期大文学家,“赋圣”司马相如故里;西充县是汉将军纪信的故里。

  邮编:637000 代码:511300 区号:0817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南充市辖3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

  南部县西充县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

  县级市阆中市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南充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6,278,622人。其中:

  顺庆区为701,927人  高坪区为549,313人  嘉陵区为607,635人

  南部县为929,923人  营山县为749,734人  蓬安县为567,373人

  仪陇县为930,036人  西充县为513,746人  阆中市为728,935人


  民族:

  南充市有48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有6270190人,占99.8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432人,占0.13%。少数民族以回族、土家族、藏族、彝族为主,其余少数民族的人数则较少。

  48个民族分别为: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赫哲族、门巴族、基诺族。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顺庆区、阆中市。阆中博树回族自治乡是南充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历史

  南充市历史悠久,是四川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全省9大中心城市之一。从古至今一直是川北重镇,历代均为郡、州、府、路、道、署治所。境内的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后期曾是巴国别都。清兵入川时,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十余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国初期,南充市(今南充市顺庆区)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级行政机构)的驻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前五、六千年左右),境内就有先民生息。原始社会的唐尧、虞舜时,境内为“有果氏之国”(原始部落)。夏朝(约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境内为古梁州之域。商朝(约前17世纪到前11世纪)南充属巴人之国。周朝(约前1027年至前221年)南充为巴子国地,其间的战国时期,约周显王三十年(前330年)巴子屡为楚子所逼,巴国国都迁至境内的阆中。

  南充境内设县始于战国后期。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秦统巴、蜀后,在其地实行郡县制,设置了巴郡、蜀郡、汉中郡及31县,今南充境内仅设有阆中县(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蜀中广记》等书记载,当时阆中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区)及广元市的苍溪和剑阁东南部、巴中市的恩阳、广安市岳池县西部和北部。隶巴郡(郡治今重庆市渝中区)。秦朝末年,楚汉争战,汉王刘邦被困荥阳,其部将巴郡阆中人纪信(今西充紫岩乡人)假扮汉王诳楚,救了刘邦,项羽受骗怒杀纪信。西汉建立后,汉高帝刘邦为追念纪信舍身安汉之功,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分阆中县纪信家乡设安汉县(县治今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坝五里店)。

  南充境内设郡(相当于今地级市一级政区)始于东汉。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分巴郡地在今南充市境内设巴郡(原巴郡更名为永宁郡),郡治安汉县(今南充市顺庆区),隶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城区)。巴郡辖7县,今南充市境内设有安汉、阆中、南充国,西充国4县。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更名为巴西郡,郡治从安汉县迁至阆中县。

  三国蜀汉时,境内所设郡县未变。晋朝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设州、郡、县繁多,州名、郡名、县名极端混乱,约略统计境内先后设州、郡十五、六个,设县二十余个。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初清理省并了滥设的州、郡、县。境内设有蓬州、隆州及14县,其中安汉县在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南充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调整政区设置,改州为郡 ,境内仅设有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市)及13县。

  时,境内设果州(州治今顺庆区)、阆州(州治今阆中市)、蓬州(州治今营山县安固乡)及十余县。南宋后期的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将宋理宗赵昀于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任果州团练使之地果州升为顺庆府(府治今顺庆区)。

  元朝境内设有顺庆路(路治今顺庆区)、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蓬州(州治今蓬安县)及7个县。明朝境内所设府(州)、县基本未变。清朝境内设有川北道(道治今阆中市),辖顺庆、保宁二府及7个县(州)。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入四川后,四川省治初设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省治迁至成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川北道(道治今阆中市),民国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为嘉陵道,民国五年(1916年)嘉陵道治迁至南充县(今顺庆区)。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撤销道,县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县以上设置了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境内设有第十一行政督查区和7个县。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境内建立了阆南县、仪陇县、长胜县、营山县、德丰县和宗发市苏维埃政权,隶属于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曾设在阆中。

  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1950年在南充设立了省级行政机构——川北行政公署。川北行署驻南充市(今顺庆区),辖南充市和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35县。其中南充市人民政府驻今顺庆区,南充专署辖8县,初期驻今广安市岳池县,1952年5月迁至今高坪区。当时境内设有7县。其中6县隶南充专区,1县隶剑阁专区。1952年8月,撤区建省,南充市、南充专区改隶四川省。9月专署驻地由今高坪区迁至今顺庆区。1953年1月,南充市由省直辖改由南充专区管辖。同年四川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专区,南充专区辖1市11县,其中今境内设有1市7县。1968年南充区专员公署更名为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又更名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7月2日,国务院作出调整南充行政区划决定,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原南充地区的南部县、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西充县和新设立的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原南充地区的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数千年来,在南充这块土地上,涌现了一代代忠心报国,叱咤风云,贡献卓越,彪炳史册的国家栋梁,仁人志士。汉有范目纪信落下闳司马相如,三国时有谯周王平,晋有陈寿,唐有袁天罡李淳风,宋有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父子四人及抗金名将张宪,明有父子宰相陈以勤陈于陛任翰黄辉,之后有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和民主革命家张澜以及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

地理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川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

  南充市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属于嘉陵江流域。嘉陵江从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经阆中、南部、仪陇、蓬安4县市和顺庆、高坪、嘉陵3区。由嘉陵江干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坝,呈串珠状发布于沿江两岸,尤以嘉陵江的一、二级阶地分布最广。这些平坝长1~3千米,宽300~700米,水热充足,土质肥沃,灌溉便利,运输方便,是本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地。

地质地貌

  南充市全境跨四川省川北台陷、川中台拱2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所在区域。川北台陷位于龙泉山断裂与华蓥山断裂之间。北起广元、南江,南至盐亭、平昌一带。南充市北部的阆中及南部、仪陇的一部分分布在川北台陷所在区域里。川北台陷的主体为梓潼(断)陷,其拗陷开阔,由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纪地层所构成,呈北50°~70°东走向。川中台拱位于龙泉山断裂与华蓥山断裂之间,川北台陷以南。南充市大部分在这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所在区域之内,是一个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广布的地区。根据物探、岩相、古地理环境及沉积厚度等特征分析,川中台拱的基底原为一个古老的基盘构造,从晚震旦系以来,经过多次隆升、拗陷、旋转运动而形成。这些旋扭构造是全川地壳厚度最薄的地方,大都不到40公里。

  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全市可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地貌从北向南倾斜,海拔256-889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带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地貌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北部低山区是盆北低山区南部边缘部分,大致范围是阆中市的北部、南部县的西北部、仪陇县大部分,营山县境、仪陇河以东区域和蓬安县的北部。海拔一般为500-800米,相对高度200-300米。阆中市龙泉镇天冒水山和营山县的陈大寨主峰,海拔都为888.8米,是南充市境内最高峰。北部低山区以嘉陵江为界,江西为剑门山支脉,江东属大巴山余脉。东西两部分的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东部以桌状或台状低山为主,顶部较为平缓,长度百米至数千米,宽数百米。地貌上以单面山为主,一般是北坡陡峻,南坡平缓。

  南部丘陵区大致包括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县全部,阆中、营山、蓬安等县市的大部,以及仪陇县西南一小部分。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海拔由500米下降至256米。地貌由高丘逐渐变为低丘或低丘平坝。低中丘分布广,面积大,二者交互出现。岩层低于水平,岩质疏松,易于侵蚀。在长期的流水和嘉陵江干支流作用下,地表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台阶状方山丘陵。丘坡多辟为梯田梯地,丘间沟谷发达,是稻田集中分布的地方。丘陵中偶有低山点缀。高坪与岳池交界的金城山,主峰海拔824.6米。由嘉陵江干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坝,呈串珠状分布于沿江两岸,尤以嘉陵江的一、二级阶地分布最广。从北向南,主要有阆中的七里坝、彭城坝,南部的满福坝,仪陇的新政坝,蓬安的金溪坝,顺庆的清泉坝、搬罾坝,嘉陵的都尉坝。这些平坝,长1-3千米,宽300-700米。水热充足,土质肥沃,灌溉便利,运输方便,是南充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地。

气候

  南充市位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但若和盆底南部长江河谷地带相比,又有气温偏低、暴雨较多的差异。若和川西平原相比,又有气温偏高,春雨比重大的区别。

  南充市冬夏季风更替明显,冬季气流来自北部高纬地区,气温较低,降水少,但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因南充位于盆地腹部,北有秦巴山地阻滞冷空气南下而较温暖。夏季多吹偏南风,气候炎热,降水集中。全市各地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年均温15.8℃-17.8℃,一月均温5℃-6.9℃,七月均温26℃-28℃。除山区外,霜雪少见,无霜期长达290-320天,≥10℃活动积温为4800℃-5700℃,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越冬作物能安全过冬。北部低山区因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垂直差异明显。

  全市年降水量在980-1150毫米之间,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约占全年的45%,秋季约占25%,冬季约占5%,春季约占25%,降水变率较大。进入盛夏后,由于连续高温晴朗天气较多,使南充常有旱情发生,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南部为四川盆地中伏旱严重地区之一。秋季受盆地地形影响,多秋雨绵绵天气,云量大,日照少,加之冬季多雾,多年平均日照仅136.73小时,是全省日照较少的地区,使农作物光合作用,营养物质的积累受到限制。

自然资源

  南充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国土面积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富足,农业资源也比较丰富。此外,南充盐矿极其丰富,是四川省岩盐沉积盆地南充盐盆的核心。南充还是川中地区主要产油层,其中21号气井为全国七大油气直管井之一。南充是四川省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农业发达,农产品资源丰富,主产粮食、棉花、油菜、花生、水果、猪、羊、牛、禽、蛋、奶、蚕桑等,是全省的商品粮油基地和著名的“果城”。南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市,有以三国文化为主线的陈寿万卷楼张恒侯祠等。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锦屏山西山白云山升钟水库四个。还有朱德故里罗瑞卿故居等。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特点是:

  1. 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在地质、地貌、土壤、人类活动等主导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全市形成了众多的土地类型。从土地所处的地形部位看,全市土地有河谷平坝地、丘陵地和低山地三大类型;从土壤看,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85个土种;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有8个一级地类、36个二级地类。

  2. 空间结构的复杂性。(1)成层状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土地类型从沿江河谷坝地——丘陵地一低山地形成明显的三层土地类型。(2)条带——树枝状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大致顺江排列。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及其空间上有规律的分布,为农业的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非农建设用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3. 人均土地少,宜垦土地后备资源有限。2002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2494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绝大部分宜垦地早已耕种,质量较好的宜垦地后备资源已为数不多。

  4. 土地利用结构以农林为主,开发利用不平衡。其中耕地面积310712公顷,耕地的绝对量和相对数大,既反映了全市农业规模,也反映了人口压力大,垦殖指数高的实际,耕地是全市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衣食之源,其利用率较高,2002年水田旱地的面积分别是150498公顷和160214公顷,林地总面积365624公顷,森林覆盖率30.1%。森林储蓄量1227万平方米。

水资源

  在地质构造、地貌及气候的综合作用下,南充市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属于嘉陵江流域,溪河众多,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00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约20条。嘉陵江从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经阆中、南部、仪陇、蓬安4县(市)和顺庆、高坪、嘉陵3区,境内干流长271公里,是流经市域的最大河流。左岸较大的支流河有东河、构溪河,右岸较大的支流有白溪河、西河、西充河。以嘉陵江为干,这些河流交汇形成树枝状水系。此外,仪陇河、肖水河属于渠江水系,洋溪河属于涪江水系。

  南充市水资源总量为400多亿立方米,主要存在形式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中主要为地表径流中的过境水,它们构成了市域水资源的主体。粗略估算,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约335mm,地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1.91亿立方米。以此计算,全市人均拥有水量为600立方米,每公顷耕地占有水12063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水能资源构成全市能源结构的主体,理论蕴藏量14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6万千瓦。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多年平均流量658-891立方米/秒,可修建水电站9级,总发电装机容量71.16万千瓦,年发电量36.94亿千瓦小时。

地下盐矿资源

  南充市地处四川省岩盐沉积盆地——南充盐盆的核心,地下盐矿资源极其丰富。该矿床赋存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中,为沉积的层状矿床,盐层平均埋深为2300-2850米。厚度为28-144米。含盐系地层分布广,发展较稳定,封闭条件好,保存完整。境内的南充构造仅钻穿了雷二层、嘉四层,盐层总厚度达101.5米。南充盐厂充65号、南3号、充2号井范围内储量即达111.5亿吨,可供工业开采的有33.5亿吨。南充盐卤资源为优质盐岩,氯化钠含量大于90%,最高达96.6%,盐岩矿床杂质含量小于10%,水不溶物小于3%,盐层顶板、底板均为厚约1-3米的灰白色硬石膏岩,界面清楚,便于水溶开采。据地震勘探资料分析,境内的南充构造和营山构造,可能是盐层最发育的地区。

  南充境内震旦系(上统)至侏罗系,沉积岩厚度为6000-8000米。四川石油管理局等单位经过30多年的油气勘探,在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群发现了凉高山组和大安寨组两个具有一定工业开采价值的油层,石油总储量达7779万吨。资料表明,凉高山油层为非均质的受岩性控制的裂缝性油藏,油井产量与所在的构造部位的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大安寨油层是一个非常规的、非均质的、受岩性控制的生物灰岩裂缝性油气藏,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油层。南充境内是大安寨油层产油气有利地区。

  南充境内在侏罗系下统香溪群组、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二叠系下统枢霞组、奥陶系下统、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发现六个天然气层,以油层伴生气居多,主要产于大安寨油层。在顺庆区至一立场构造及其以北至石龙场构造大约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属大安寨油层含油气有利富集区,可采储量达90亿立方米。香溪群潜力较大的构造有营山构造、公山庙构造。其主要特征是规模较大,褶皱较大较强,断裂相对发育,可以形成富集油气的裂缝发育带。特别是营山构造香四层有10个圈闭高点,圈闭面积达320平方公里,是川中地区构造断裂最发育的地带,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川中矿务局在营山县境内设置了营21、22、23号井,其中21号井列为原石油部全国七大油气直管井之一。此外,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气藏,储层厚10米左右,地质储量2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地处该气藏的嘉陵区李渡镇有闭合面积14.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计29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南充市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带,天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组合特点因地而异。中部丘陵区主要为柏木林、次生灌丛、亚热带草丛。在土层深厚、保护较好的地段,柏木常与女贞、苦楝、黄连木、棕榈、油樟、桤木等组合成林;在土壤干旱瘠薄地段,则柏木多成疏林,常夹有麻栎、化香等喜阳耐旱植物组合成林。在沿嘉陵江古阶地发育的姜石黄壤上,成片分布有以白栎、麻栎、栓皮栎为主的栎类灌丛,这类灌丛近年来不断被成片的马尾松幼林所取代。在沙洲与河漫滩上,有以甜根子草、斑茅为主的蒿草群落,局部河岸有人工营造的以桤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北部低山区植被组合较中部丘陵区复杂。低山下部主要为柏木林,而低山上部山地黄壤主要为马尾松林和栎林。马尾松林下的灌木和草本,主要有乌饭树、映山红、枹栎、栓皮栎、以及铁芒箕和白茅等。常绿阔叶林仅存于狭谷、陡崖或远离农耕区的低山顶部零星残存。优势树种有刺叶栎、包石栎、黄丹木姜子、香叶子与多穗柯等,另有三尖杉、红豆杉、青肤杨与酸枣等相伴。植物区系多样,品种繁多。珍贵植物中的苏铁、水杉、银杏等数量极少。名贵树木有楠木、雪松、剑阁柏、关刀柏、红豆树以及在阆中马鞍山一带才有的大黄连树、大菩提子树。

  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仅有引进栽培的水杉1种;二类保护植物,野生的有香果树和狭叶瓶尔小草2种,栽培的有银杏杜仲2种;三类保护植物,野生的有红豆树、八角莲、天麻3种。

  各类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分,有纤维、油料及芸香油、淀粉、烤胶、橡胶、药用、土农药、饲料等8类。农作物水稻小麦高梁甘蔗为主。其中尤以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苕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花生豌豆绿豆扁豆等种植较普遍。油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黄麻红麻是轻纺工业的原料。

  境内的野生动物由于现有森林、草地面积少,农田广布,限制了适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全市野生动物资源尚保存有数百种,可分为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

  兽类 38种。主要有赤狐、鼯鼠、褐家鼠、角菊头蝠、猪獾、青鼬、大灵猫、小灵猫、豹猫、果子狸、白腹巨鼠、社鼠、岩松鼠、复齿鼯鼠、麂子、刺猬、水獭、林麝、青猴、狼、野猪、毛冠鹿等。

  鸟类 232种。其中繁殖鸟125种,非繁殖鸟117种。留鸟77种,夏候鸟44种,冬候鸟59种。狩猎鸟类有50多种,如苍鹭、池鹭、黑脸瑟鹭、夜鹭、赤麻鸭、绿翅鸭、斑咀鸭、青头潜鸭、金鸡、小斑鸠等。食虫鸟类100多种,如家燕、金腰燕、灰沙燕、虎纹伯劳、红尾伯劳、灰卷尾、黑卷尾、发冠卷尾、杜鹃、大山雀等。食谷鸟类10多种,如麻雀、山麻雀、竹鸡、金鸡、山斑鸡、白腰文鸟等。食虾水草鸟类20多种,如秋沙鸭、骨顶鸡、野鸡等。

  爬行类 21种。有白条草晰、白草晰、虎班游蛇、锦蛇、乌龟、蹼趾壁虎、穿山甲、鳖等。

  两栖类 12种。有中华大蟾蜍、日本林蛙、黑斑蛙、虎纹蛙、沼蛙、泽蛙、斑腿树蛙、饰纹姬蛙等。

  鱼类 118种。为嘉陵江水系鱼类。鱼类中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有草鱼、鲭鱼、鲤鱼、鲫鱼、鳙鱼、鳊鱼、鲶鱼、白鲟、河鳗、江团、青波等。

  全市野生动物按其资源类型分,又可分为珍稀动物、毛皮革羽用动物、药用动物、渔猎动物和其它有关有益动物。

  珍稀动物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品种有黑鹳、白鲟(象鱼)2种。二类保护品种有豹、林麝、鸳鸯、大鲵等4种。三类保护品种有大灵猫、小灵猫、金鵰、小鸨、虎纹蛙等6种。

  毛皮革羽用动物有15种,均为兽类。品种有草兔、鼬(猸子)、黄鼬、果子狸(青摇)、豹猫(狸子)、小麂、赤狐、獾子等。

  药用动物有86种,均为脊椎动物。其中兽类24种,鸟类36种,爬行类13种,两栖类4种,鱼类9种。主要品种有麝香、大灵猫、小灵猫、水獭肝、赤狐、貉、黄鼬、獾、蝙蝠粪(夜明砂)、野兔粪(望月砂)、复齿鼯鼠(五灵脂)、雄家鼠粪(两头尖)、雄鼠睾丸(鼠肾)等,均可入药。鸟类有白鹭肝、野鸭羽毛、雉鸡、戴胜、啄木鸟、八哥、乌鸦、紫啸鸦、麻雀等。爬行类中的鳖甲、蛇胆(肝、油、蛋、粪、毒)均可入药。两栖类中的中华大蟾蜍,鱼类中的鲫、鲤、青鱼、草鱼、鳙鱼、泥鳅、黄鳝、乌龟,均有药用效果。

  渔猎动物有149种,其中兽类11种,鸟类24种,爬行类6种,鱼类118种。猎用的兽类有草兔、果子狸、小麂、鼬獾、猪獾等。鸟类中的雉鸡类、雁、鸭、鸠鸽等。爬行类中的鳖。

  其它有益动物中,大多数鸟类是害虫的天敌。从全市182种鸟的食物成分看,其中食虫鸟类118种,还有6种鸨、鸢、雀鹰等以鼠类为食。爬行动物中的蹼趾壁虎、蜥蜴、石龙子,两栖类中的黑斑蛙、沼蛙、泽蛙、饰纹姬蛙、中华大蟾蜍等均以有害昆虫为食。鱼类中的岐尾斗鱼等因其大量消灭孑孓而有益于人类。

  饲养动物以家畜、家禽、淡水鱼类和桑蚕为主。此外,还有蜂、海狸鼠等。家畜以猪、牛为大宗,其次为羊、兔、马、骡、驴等,大牲畜极少。猪是区内最重要的饲养家畜。家禽以鸡、鸭、鹅最普遍。此外,还有鹌鹑等。淡水鱼类主要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革胡子鲶、罗非鱼。全市饲养家蚕极其普遍,家蚕品种繁多,且不断进化。

经济

南充炼油总厂
  2011年,南充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0亿元(预计数),完成年度计划的106.1%,增长1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1.9%,增长34.2%。

  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4%,增长22.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4%。

  一是项目储备不断充实。积极对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围绕全市“十二五”规划实施和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重大民生项目5510个,项目总投资9820亿元。

  二是重大项目和资金争取成效突出。升钟水库二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四川晟达化学新材料园区启动建设,总投资141亿元的PTA系列项目布局市化工园区,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绵、南泸、南充外环等6条高速公路列入国省路网发展规划。华能火电、嘉陵江高等级航道整治、南绵高速公路、化工园区铁路专用线、河西自来水厂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争取到位各类国、省项目资金49.8亿元;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275.2亿元,增长15.3%。

  三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9个省级重大独立考核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1.6%;12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8%。广南高速公路、仪陇硫化工一期等工程竣工,南充港客运码头主体工程完工,速丰林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嘉陵江9级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发电,成德南、南巴、南大梁高速公路、解元水库以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环电子陶瓷棒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建设。遂西、巴南广高速公路、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

交通

  铁路:达成铁路,已开工的兰渝铁路在此与达成铁路交汇。有开往上海,北京,武汉,成都,东莞,达州,攀枝花,万州等方向的列车。

  航空:南充高坪机场开通了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于2010年8月21日开通南充至上海虹桥机场航班。高坪机场现以进行扩建。扩建后为川东北最大飞机场。

  公路:318国道、212国道交汇,成南高速公路、南广高速公路、南渝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广南高速公路五条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南巴高速(南充南部—巴中市)、成巴高速(成都—南充南部段)、遂西高速公路、南大梁高速公路、巴广(安)高速公路。绵西高速公路、南泸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南德、绵巴、仪营、营达、第二绕城高速正在规划中

  航运:嘉陵江可通航1000吨的船只(正在渠化,2008年完工,2012年正式通航)。

教育

  高校: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川北医学院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嘉陵江信息工程学院(在建)

文化

  南充是传说中中国古代“三皇”之一“伏羲”的诞生地。《山海经》中记载了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孕育伏羲的故事:远古时期,“华胥氏”一天到东方一个林木蓊翳,风景如画的大沼泽“雷泽”游玩,偶见泽边有一个巨人的足迹,她好奇地用脚一踩,仿佛有了感应,后来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伏羲。据《路史》和《蜀中名胜记》载,这个神话故事中的“雷泽”就在今南充境内的阆中一带。

  南充是《三国志》的故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安汉(今南充市顺庆区)人。南充的万卷楼就是他读书撰史之处。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后,陈寿历经20个寒暑撰成《三国志》。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史学家,1988年在陈寿读书、归隐的万卷楼旧址不远处的玉屏山,重建了万卷楼,并新建陈寿祠和藏书楼。在陈寿纪念馆正门上方高悬“并迁双固”大匾。如今,南充已是三国文化国际旅游热线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南充是国内外闻名遐迩的丝绸城。早在西周时期,南充蚕丝产品已成为九贡之一,唐宋时代,丝织品被朝廷列为常贡,饮誉京城。当时,果州之绫东渡扶桑,被日皇室珍藏为国宝。到了清代,专事缫丝织绸的厂坊逐步兴起。民国四年(1915年),南充丝绸远涉重洋,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膺头奖。建国后,南充的蚕桑丝绸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曾经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南充素有“果城”之称。南充以“果”为地名的历史非常早,据清嘉庆十八年《南充县志》载,远古的唐尧、虞舜时,南充就有专以采集植物果实为生的“有果氏之国”。到春秋战国时的巴、蜀,南充已有人工栽培的柑桔。随着历史的演变,到唐朝时南充的柑桔已十分有名,当时南充城西层峰秀起的果山(现称西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柑桔(古称黄柑)。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南充一带设置果州时,就是以果山为名,故人称南充为果城。

  南充市遍布名胜古迹。已建成和开放旅游景区(点)50余处,形成了独具南充特色的三国文化、阆中古城、将帅故里、嘉陵风光等旅游精品线路。

  西山风景区陈寿万卷楼,在南充市城区的西郊,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北湖公园,在南充市城区中心,有全开放、融自然风光和人文观于一处的综合性园林

  罗瑞卿故居以及始建于唐代的古刹清泉寺,在南充市城区的北郊

  白塔,建于宋建隆年间(960-963),在南充市高坪区鹤鸣山上

  凌云山风景区,在高坪区老君镇、青莲乡与万家乡、小佛乡交汇处,有“天下风水第一山”之称

  金城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在高坪区胜观镇

  中国白鹭第一乡——太和乡,白鹭栖息太和已近400年,在南充市嘉陵区

南门坝湿地生态公园
  南门坝湿地生态公园

  蓬安县,是西汉时期文学家、“赋圣”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建县时始名相如县,在蓬安有“长卿里”、“相如坪”、“慕蔺山”、“文君里”、“琴台镇”等地名,有“长卿祠”、“琴台”、“洗墨池”等纪念性的文物和遗址。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在蓬安县罗家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营山县,太蓬乡有蜀北佛教圣地——太蓬山;茶盘乡,有省级森林公园——望龙湖森林公园

  仪陇县,马鞍镇是朱德元帅的故乡,有朱德旧居和朱德故居纪念馆;在仪陇县城,有朱德纪念园,纪念园中,屹立着朱德元帅铜像;在仪陇新政有四川内河四大离堆之一“新政嘉陵离堆”,在离堆靠江岩壁上,刻有《鲜于氏离堆记》,被世人誉为颜书第一;在仪珑,还有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红军碑廊、金粟书岩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西充县,是汉将军纪信的故里,在西充县城,建有纪信广场;多扶镇凤凰山,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殉难之地;在西充县仁和镇,有百福寺森林公园

  南部县,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升钟水库,水库湖面最宽处3000余米,蓄水量13亿立方米,水库大坝高79米,长350米,气势宏伟;在南部县城郊,有佛教胜地、省级森林公园——火峰山森林公园;在南部县碑院镇禹迹山,有凿刻于北宋前的碑院大佛,碑院大佛高16.8米,为四川省十大名佛之一。

  阆中市,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和天文学家心中的圣地。天文学家落下闳制造了中外闻名的世界上第一台天文观测仪器——浑天仪,创造出世界天文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太初历》,东汉任文孙任文公父子,蜀汉周群周舒周臣祖孙三代,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等一代代天文名流荟萃阆中,在阆中锦屏山风景名胜区里,建有观星楼并塑有落下闳像,阆中城南天宫乡天宫院,是袁天罡、李淳风晚年定居和死后安葬的地方;素有“阆苑仙境”美称的阆中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与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安徽的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城,是全国整体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也是四川现存最大的古城;在阆中市东郊,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有两山四景区,两山为大像山、塔山,四景区为东山园林、大佛寺、阆中白塔和状元洞景区;在阆中市城北,有一个与南昌滕王阁同名的滕王阁,它也是由滕王李元婴亲自督建而成;在阆中城区东北郊,有伊斯兰教嘎德耶教门穆斯林的圣地——阆中巴巴寺;在阆中市保宁镇西街,有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桓侯祠由山门、敌万楼、大殿、后殿、墓冢等组成;在阆中城内学道街,有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阆中清代考棚(川北贡院)。

  南充积淀了丰厚、深邃的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和川北民间文化。被誉为艺苑奇葩的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独具艺术魅力,名扬中外。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山围四周,水绕三方,古城中古老富有特色的一个个四合院雕窗月门,曲径回廊,与街上保留的古老石板路相互映衬,色彩古朴,别具一格,折射出古城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阆中渝水土著巴族人所创造的古老的巴渝舞历经演变,仍具有远古的巴国风情。

  南充文化艺术创作十分繁荣,一大批作家、剧作家、书画家、作曲家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作家魏继新创作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飞天奖”。作家李一清创作的中篇小说《山杠爷》荣获“巴蜀文学奖”,改编成电影后,轰动全国,先后获“金鸡奖”、“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改编成川剧后,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第一名。

民情风俗

  衣着 清代,城乡居民多着家织土布(俗称家机布)长衫、短褂,服色男性以靛青、毛蓝、白色为主。女性多红、绿色。贫寒人家多为土布衫、襟及小褂。超腰齐统裤为普通样式。成年男子多用白布或蓝、青色布束腰。贫穷者用棉织带或草绳腰带。富家男子多着绸缎长衫、马褂、对襟、短衫;年轻妇女多着旗袍,中老年妇女多着宽边或滚边、镶边的斜扣大袖短衫,衣边及枕口锈有花纹或图案。

  民国2年(1913)缝纫机传入,出现制服、中山装和西装。中、小学生穿制服、衫衬,女学生穿裙子的逐渐多起来。普通人家,特别是城乡体劳动者的衣着,没有明显改变。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山服、列宁服、青年服,取代了旧式长衫、短褂。“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出现“军装热”。

  70年代初,部分男女青年喜欢拉链衫、窄腿裤。80年代,服装朝多样化方向发展。80年代前后,西装、牛仔服、夹克衫等在民间流行。先后形成“潮流”。衣裙、裤、褂等样式繁多。

  头饰与鞋帽 清代,成年男子均蓄留长辫,平常人家喜用包头帕。一般用2米左右长的家机白布。富裕人家用青丝帕(即湖绉)。中老年妇女亦用青丝帕或白帕包头。男子头帽多是青布或缎子作成的六瓣式半球形圆帽,顶部缀一布条编结小珠(俗称瓜皮帽),富贵人家则缀上玉石小珠,额顶帽沿处,缀一小长方形或椭圆形玉块。老年妇女用鱼形包头,分左右两片,鱼头对接处在额顶,缀有椭圆形半球状玉石广块,鱼尾部是纽扣,于脑后发髻下扣合。末婚女青年蓄扎长辫,辫梢处扎红头绳或绸带。额前短发盖额称“刘海”。大家闺秀戴耳环、耳坠及金玉或银制的衩、钿等首饰。已婚妇女则盘长发于脑后成半圆形发髻,以青丝小网套住,别金、银或铜制发簪。贫穷人家以竹片或细树枝作发簪,又叫“荆簪”。妇女多喜戴手镯。手镯为金、银、玉石或铜制。辛亥革命后,男剪辫子,女放小脚,体力劳动者多剃光头。学校师生、知识界人士多新式发型。富贵人家男人冬季多用粘窝帽、瓜皮帽、毛皮帽、礼帽、圆盘布帽等,普通人家仍是打光头包白帕的居多。官员及富贵人家有的戴金、银首饰。中、小学生“戴童子军”船形帽。未婚女青年,特别是城内女知识青年,多剪齐耳短发。少数富裕人家的妇女烫卷发。

  20世纪50年代,发型头饰及鞋帽样式都有很大改变。青少年男子蓄短发,“留学生式”、“平头”者居多。八角帽、干部帽、及带有护耳的棉帽比较普遍。60年代,风行军帽。70年代,中老年人中盛行鸭舌帽。1979年以后。讲究打扮,注意修饰,渐成时尚。烫发、染发、男青年蓄长发、妇女戴金银玉饰物日渐风行。

  清代男子常穿圆口布鞋、布袜子,冬季有棉鞋,下雨天多用桐油浸过、底上钉有铁钉的钉鞋。冬季穿粗竹麻或细竹麻编织的“麻窝子”。妇女多缠足,使用包脚布,穿小鞋,富贵人家妇女穿绣花鞋,挑、抬、搬运工人,多用蓝、白布条一丈余,包扎小腿。辛亥革命后,富贵人家穿丝织或棉织袜。新式胶鞋或皮鞋,妇女穿高跟皮鞋。

  20世纪50年代,布面布底鞋胶鞋比较风行,乡间农民及搬运、挑担贩运的劳动者仍普遍穿草鞋。60年代,渐多穿用塑料鞋底和塑料凉鞋者,穿草鞋者已少见,“麻窝子”已经绝迹。胶鞋和雨鞋代替了钉鞋。市区内干部、职工穿用皮鞋者增多。80年代,鞋的种类增多。皮鞋颜色的由黑色、棕色变为多色,形式多样,不断翻新。胶鞋、布鞋、真皮鞋、人造皮革鞋、塑料鞋、泡沫塑料鞋等花色品种不下数百个。

  膳食 清末及民国年间,城乡居民以稻米为主食,兼用面食及杂粮,普通农家平时一日两餐稀饭。用泡菜佐餐。农忙时吃干饭,一日三餐。在米饭中掺有莱或红苕。多数农家粮食不足,用糠、麦麸、瓜莱等充饥,因此民间有“糠菜半年粮”、“红苕半年粮”等俗语。富裕人家一日三餐“白米干饭”。城里学校和商号是一日三餐,城内流传“一天两顿稀。初二十六打牙祭”。如遇红白喜事或寿庆、或接待远客贵宾,皆要尽力筹办酒菜招待,家境好者举办宴席。普通人家是“八碟八碗”,以猪肉为主、富豪人家宴席多鸡、鸭、鱼、鳖、海参、鱼翅。

  20纪40年代,城内开有西餐馆一处,50年代后,民间膳食习惯日渐改变。城区居民均一日三餐。60~70年代,肉及豆制品均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78年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50~70年代初,举办宴席者少。菜肴品种花样也不多,一般是“四菜一汤”、“三菜一汤”、“七碟八碗”,以猪肉为主料。1980年以后,城乡居举办酒宴者增多。民间小吃品种丰富。顺庆羊肉粉、川北凉粉、花士林蒸饺、马癞子牛肉、狮耳面、北方水饺,山西拉面等地方名特小吃有120多种。

  饮料 本地城乡均有酿酒作坊,多以高梁酿造白酒。民国年间,城内部分店主延请技师酿造甜酒,较出名的有唐家密的地窑酒,清记酒庄的果酒,城内较有名气的烈性酒有“蒲二狗”干酒、云和大曲。城内大小酒店、酒馆,以销售白酒为主,兼售麻花、炒花生、豆干、牛肉等下酒菜。

  20世纪50年代,有白兰地、五加皮、葡萄酒、果酒、啤酒等佐餐饮料出售,但民间仍以白酒,曲酒为主要饮料。

  清末民国时期,贫寒人家消渴饮料多用井水。家境较好的饮用开水或茶水。城乡均有茶馆。民国26年(1937)有刨冰出售。慈善机构寺庙或富足人家在码头、街边、寺庙外,设缸施舍茶水,通常是用本地乡间的“老鹰茶”或荆芥、薄荷配制。

  20世纪50年代后,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纠正饮用生水的不良习惯。普通人家经常备有开水。50年代后期城内有冰粉出售。1958年以后,茶馆减少,“文革”中全部关闭。60年代城内仅有冷饮店一家,70年代发展到4家。1978年以后,茶馆逐渐增多。

  居室 清末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多住草棚、篾棚,低矮狭窄,多数仅能容下床铺。稍好一点的人家住草房,多为板筑土墙,竹木捆扎屋架,稻草或麦草盖顶。有的草房芭茅或高梁、玉米稿秆捆扎成墙,不挡风寒。中等人家多住木质穿逗结构的瓦房。乡间瓦房多为四排三间,曲尺结构。中为堂屋,堂屋后和左右厢房是卧室、厨房。牛栏、猪圈一般挨近厨房修建。大户人家多为口字形四合院。城内街房多为一楼一底结构。富豪人家住四合院。

  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以平房或一楼一底,两楼一底居多。只有居室而无生活配套设施。60年代,一度推广乱石块砌墙的“干打垒”简易建筑。70年代初,所建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一般都是三间一厨或两间一厨。有挑篓式阳台,室内墙壁皆用石灰粉刷。70年代后期,改用内墙涂料,80年代修建的住房,一般都分有客厅、居室、厨房、厕所等生活配套设施。

  家用器物 清末民国时期,居民使用的家具以竹木制品居多。浣洗用具多用瓦盆或木盆。富裕人家用的多为土漆,木盆内红外黑,盆底有描金花草或金鱼图案,又称广盆。民国年间,使用搪瓷面盆或铜面盆人家渐多,多数居民仍用瓦盆或木盆。30年代开始使用煤油灯、电石灯、煤汽灯、电灯。50年代,藤椅逐渐取代木椅。热火瓶、闹钟成为居民家庭较常见的用具,搪瓷盆逐渐取代木盆、瓦盆、铜盆、铝制锅、铲、瓢逐渐代替葫芦瓢、木制小杓、木瓢。60年代,塑料日用品逐渐代替部分竹、木家具。70年代末流行成套木制家具。逐渐使用钢木家具,80年代初,流行高组合式家具和布面沙发。

  行旅 清末民国时期,居民外出多是步行或搭乘木船。官、商、缙绅多乘坐轿子、滑竿或骑马。人力或畜力车仅在城内或近郊使用。50年代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60年代,机动与非机动车船和飞机,成为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

  民国时期,每年除夕之夜,城乡居民在祭祖辞岁之后,备香烛纸钱和“刀头”(方块猪肉)、水酒等祭品,在院坝里或路边、街边设祭,祈求保佑来年外出旅行平安,称为“出天行”。这是汉唐以来“路祭”的延续。出门远行,须择吉日起程。亲友设酒晏送别,称为“饯行”。外出所带行李衣物,多用一幅3尺见方的布帕,对角包裹,俗称“包袱”。富商或缙绅外出则带上箱笼,雇力夫挑运。一般外出者都要带上纸伞或布伞。民间有谚语“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小商贩或苦力外出,多带上斗笠和数双草鞋。客店门外挂有招商灯笼,一般均写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联语。

  上世纪50年代初。修通主要公路干线;建立民用航空站;南充至龙门、青居等地客运班开航。60年代,建立公共汽车站,自行车逐渐普及。“出天行”等习俗已经消失。远行或外出较长时间,行前亲友会聚送行。归来亲友会聚接风洗尘的传统习惯至今尚存。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间俗称过年,为民间最重要的节日。辛亥革命后,定为春节,民间仍多称为过年。民国时期。春节祭祀及娱乐活动自腊月中旬起,腊月十六敬土地神,祈求保护一方平安,五谷丰登。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神。从腊月十五(俗称倒牙)到月末自择一日,全家团聚,并邀请至亲好友,举行家宴称为“团年”。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日,贴门神、春联、挂红灯笼。当晚全家围坐吃糖果、说笑,直至午夜,称为“守岁”。子时一到即燃放鞭炮。称为“开春”或“交天”。立春日县令盛装乘轿,带随从到东门外,四乡农民扮车灯、旱船、龙灯,抬纸扎“春牛”到城东门外,由县令执鞭打牛几下,然后设祭焚化;称为“打春”。正月初八,农家和城里丝、绸作坊,皆设香案,供美味食品,焚纸钱。为“蚕过年”,祈求新年蚕茧丰收。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各街均扎彩台(以小儿或成人化装站台上,或扮戏剧人物场面由人力推行游街,又叫社火亭子),还有旱船、连宵儿、蚌壳仙姑等游街穿巷。白天则有狮子、龙灯向各商号、民户拜年,铺户则封发“年礼”。每晚有龙灯、车灯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家家吃汤园。龙灯、旱船、车灯、连宵儿等上街表演,耍火龙者头戴竹笠。赤身光脚(只穿一短裤)舞龙游街,居民中富有者购买焰火筒,向耍龙人喷放焰花儿,称为“烧焰火”。然后火龙齐集一空旷坝子里,数十只火龙,成百支烟花筒一齐喷射,火花飞溅、火龙翻滚,锣鼓宣天。用高台扎成“烟火架”,燃放时在夜空中亮出五彩图案、字样称为“烧龙”。标志着闹元宵和春节庆祝活动结束。

  20世纪50年代后,春节庆祝习俗有较大改变、祭土地、送灶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渐被禁废。春节前团年习俗依旧。“打春”、“蚕过年”等活动已废。守岁、迎春习俗尚存。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各种文艺表演。除传统的龙灯、车灯之外,有秧歌队、腰鼓队上街表演。正月十五闹元宵,放焰火(不再烧龙)。1977年起,春节期间恢复舞龙耍狮、秧歌队、彩车(汽车上搭设)、连宵、高跷等文艺表演。贴春联习俗也在城乡居民中迅速恢复。

  清明节 为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城乡居民均带上香烛祭品及纸扎坟标到亲人葬地祭扫,俗称“挂坟”、“上坟”,又叫“踏青”。各宗族祠堂或在祖先坟会聚拜祭后进餐,称为“吃清明会”。凡被视为“下九流”职业的人,不能参加。50年代后,清明节均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向烈士献花圈活动。民间“挂坟”、祭祖活动一度减少。1978年以后,“挂坟”之风渐有恢复,但宗族祭祖活动已停止。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称“端阳节”或称“端午节”。亦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活动有避邪和娱乐两个方面的内容。避邪的习俗有:门枋上挂菖蒲、陈艾;全家饮雄黄酒,以雄黄酒抹小儿额心,在室内及住宅周围洒雄黄酒;购买道士出售的灵符,迭成三角形,用兰色或青的布块包缝后配上彩色丝带或棉线带,系在小儿颈上或别于胸前以避邪祟;以彩色布头裹棉缝制成小猴,配上丝带及丝绪,系在小儿颈上或别于小儿胸前。正午时刻城乡居民均关门闭户,传说此时五瘟下界,故关门以避之。娱乐及饮食习俗有:以箸叶包糯米制成棕子,午后城乡居民到江边观看龙舟竟渡。50年代后,端午节仍为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挂菖蒲,陈艾、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今城乡可见,挂灵符及避瘟神的习俗已经革除。仍举行龙舟竟渡活动。

  月半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俗称“月半节”、“鬼节”。富裕人家自七月十五日起,每日办丰盛酒席,焚香祭祖。七月十七下午焚烧纸钱和冥包。富有家庭有的焚化纸衣、放河灯。在江边、路边烧纸钱以饬饷“孤魂野鬼”。佛教寺庙端开设盂兰盆会,以超度孤独死亡者。50年代后,月半节祭祖、祭鬼的礼仪习俗日渐淡化。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民间习俗以庆团圆为主题。主要活动有:祭月、赏月,以糍巴、月饼为供品,在庭院对天设祭、清街,选用大柚一个,遍插细香,由小儿抬着游街,锣鼓伴送,然后全部点燃,挂于树上或高杆上。有婚后无子者,其亲友子弟乘夜色偷摘农家冬瓜一个,用红绫包裹(亦有不用红绫包裹的),由两小儿提灯引路由两小儿抬着送到其家,置于床上。有的用泥捏小人两个,以红绫包裹,由两小儿送至无子者家,置于床上。50年代后,吃糍巴、月饼,家人团聚赏月的习惯依然保留,焚香、送子等迷信活动已革废。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登高赏菊,为古民俗之一。本地居民有九月九日登西山,避灾邪,赏秋景的习俗。50年代后,“重阳登高”一度废弃。1979年后,秋季郊游,登高活动渐渐恢复。1986年,国家确定重阳节为敬老节,多开展敬老活动。

婚育

  婚礼 旧式婚姻皆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清末民国年间,通行婚礼包括媒人说合、合庚、订期、成礼四个主要环节。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说明意图。得女方父母允诺,再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各自的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相生者方举行合庚(订婚)礼,办订婚酒席。婚礼举行要经过择期、报期(男方择定日期后通知女家)哭嫁、坐歌堂(女方的活动);贺新郎(男方活动)、迎亲、拜堂、闹新房、回门等礼仪程序。男子娶妾或丧偶再婚的对方为初嫁者,均按上列程序隆重举行婚礼。妇女再嫁,不许举行隆重的婚礼。要再嫁妇女手撑黑伞,从男家后门进屋成亲,行拜天地祖宗的简单礼仪。

  民国年间,城内一些受新文化和西洋文化影响的青年男女,采用新式婚礼。信奉天主教者,亦有在教堂按西方仪式举行婚礼的。但行新式婚礼尚未形成风气。城乡居民多依旧规行婚礼。送彩礼、办陪奁、喜酒,铺张、繁琐的礼仪,耗费大量钱财,普通人家不堪重负。以至民间不少贫苦人家嫁不起女或娶不起亲。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提倡婚事新办。结婚不办酒席,不收彩礼。“文化大革命”后期,婚娶旧习有所抬头。攀比,奢侈之风日盛。1980年,共青团南充市委、南充市妇联、南充市总工会,联合为城内十余对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此后婚事大操大办的风气稍有遏止。农村中有恢复拜天地拜祖宗旧制的,鞠躬、跪拜夹杂。城里有仿西方婚仪披婚纱,有照新方式;由主婚人,证婚人讲话,家属亲友坐谈说笑,行鞠躬礼的,亦有穿西装革履却照古老方式跪拜天地的。

  生育 传统的生育习俗的“打三朝”,喝满月酒及“抓周”等。新妇生育头胎,小孩出生当天,丈夫须到岳父家报喜。婴儿出生三日,用陈艾水煮鸡蛋为其洗浴,称为“洗三”。岳父母家送来糯米、面、鸡蛋等及婴儿衣物,名为“打三朝”。产妇家煮熟鸡蛋,蛋壳染红,招待亲友,称为“吃喜蛋”。婴儿满月时,亲朋好友馈赠食品、衣物或现金叫“送月礼”。主人办酒宴酬宾,称喝“满月酒”。婴儿6-8月龄时,设宴、请亲友中能说会道有见识者,给小儿吃上一点荤腥食物,一边说上几句吉祥如意的四言八句,称为“开荤”。婴儿满周岁时,备办酒席,请亲友,客人则送小儿衣服,鞋帽等礼品。小儿沐浴后换上新衣裳。为男孩摆列弓、箭、笔墨之类。为女孩摆列剪尺、针线之类及各种饮食、钱钞、玩具,让小孩自己抓取。观察其注意何物,以测其贪、廉、智、愚,称为“抓周”。

  上世纪50年代,生男育女,亲友也赠送礼品表示祝贺,但废除了繁琐礼节。70年代,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的生育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庆贺

  拜年 旧时拜年在正月初一。用红纸写上自己名字,正中写上“恭贺新喜”四字,送往亲友家。拱手作揖,向年长者行跪拜礼。主人家则用糖果茶点招待。小孩拜年,主人须赠送过年钱。50年代后,亲友见面,或握手或点头,互道拜年以示祝贺。

  庆寿 清末民国时期,富贵人家成员,勿论少长,生日均要举办酒宴,接受亲友祝贺。一般人家年长者在年满五十、六十岁时才举办寿宴。平常年岁,生日由儿女、家属拜寿庆祝。富贵人家办大寿有送寿幛、寿联、字画者,亦有送寿匾者。除举行拜寿大典外,还要请戏班唱戏,少则一天,多则三天。大宴宾客,收受贺礼。50~60年代,一般人都不举行生日庆祝活动。老年人生日,家人备酒菜表示祝贺,不举行任何仪式。80年代,“过生日”之风逐渐兴起,不分长幼,都可举行生日庆贺活动。简单者送纪念品,生日蛋糕、奢侈者则办生日酒宴,互送寿礼。

  贺乔迁 新建房屋落成搬迁,或因它事迁徙。亲友及邻居皆要备礼品祝贺乔迁。或挂红放火炮、或赠送对联、画屏、或赠匾额。主人则设宴酬谢。50年代后,基本革废。80年代,郊区农民新房建成后,一般要设便宴酬谢相助的亲友。

  贺开张 清末民国时期,商店、商号、行栈或私营工厂、作坊,均要举行开张仪式。将商店铺号匾牌挂上红绫,用朱红纸写上“开张鸿发”等喜庆内容的大字贴于店堂中,燃放鞭炮,同业、同行和亲友赠送匾额、对联、镜屏等祝贺。50年代初,开张庆贺活动仍沿旧习。80年代,开业、开工庆贺活动成为工商企业间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

特色小吃

  川北凉粉

  锅盔夹凉粉

  顺庆米粉

  河舒豆腐

  热凉粉

  油茶馓子

  李凉粉

  南充冬菜

南充人物

  纪信 (?-204年),今西充人。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困荥阳,无法脱身,由纪信扮汉王到东门投降项羽,并令随从大呼,我们粮尽援绝,请降。楚军皆呼万岁,赶到东门看汉王投降。真汉王刘邦则趁机与数十骑从西门逃去。真相大白,项羽气急,遂将假汉王烹杀。为了表彰纪信,刘邦在纪信家乡置安汉县,后人在南充建有安汉楼,纪信故里修有汉将军纪信庙

  王平 (?一248年),字子均,营山人。蜀汉后期的北方柱石,生于“板楯蛮”的家庭,幼贫,在外婆家长大。初到洛阳投曹操刘备征汉中时收为牙门将。诸葛亮北伐,参加守街亭之役,失败后众将均受罚,惟独王平“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死后,平进封安汉侯,镇北大将军,总领蜀汉北边的军政大权。王平一生遵纪守法,严肃谨慎。无文化,但喜欢听读《史记》、《汉书》,听读后的评论也恰当。

  马忠 (?一249年),阆中人。字德信,又名狐笃。蜀汉平定和开发南中的功臣。幼孤贫,在外家长大。青年时期在郡里作小吏,公元221年送新兵到奉节,为先主留用。225年诸葛亮平南中(今宜宾以南、贵州大部、云南全部地),忠为东路军总指挥,战争结束,任忠为牂牁太守。233年迁为康降都督,负责整个南中的治理。南中是蜀汉的南半部,建有七个郡,此地的安定和发展对蜀汉至为重要。马忠官拜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

  司马相如 (前179—前117年),字长卿,汉代著名词赋家、文学家。《史记》说他是成都人,但在蓬安县和高坪区却有他许多遗迹,如蓬安县曾名相如县历几百年,地方上有抚琴台、长卿祠、长卿里、相如坪、慕蔺山、相如故居等。以赀为郎到长安,与好文学的梁孝王友好,遂移住河南开封。孝王死,回川寓居临邛县令王吉处,因此与新寡回娘家的卓文君结下了百年之好。曾在临邛当炉卖酒为生。后来,大作《子虚赋》得到武帝的赏识,被召人京,从此飞黄腾达。

  落下闳 (前156—前87年),阆中人。天文学家。汉武帝时出现天象与历书不符的三十初一大月亮的事,朝野均提出修订历书的意见。钦天蓝的官吏承担不了这个任务,武帝下令征招民间天文学者,最后选定了落氏的81分律历方案。几经寒暑,元前104年完成,汉武帝改元太初以兹纪念。在修订《太初历》的过程中,落下闳有许多巨大的科学成就。

  李雄 成汉国创始人(304—334年在位)。其先世巴西宕渠(今南充市营山县)人,后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西晋末期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之子。晋元康末年,与略阳等六郡流民就食梁、益。永宁元年(301),随父起兵于蜀,为前将军。太安二年(303),父及叔相继去世,遂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都于郫城(今四川郫县)。十二月,攻克成都。次年,称成都王。改元建兴。除晋法,约法七章。建兴三年(306)六月,称帝,改元晏平,国号大成,立百官。晏平六年(311)正月,拔涪城、巴西、改元玉衡。玉衡二十四年(334)病卒,谥武帝,庙号太宗。《晋书》有传。

  范目 秦汉之际时阆中人。巴人部族长,有谋略,向刘邦提出组建巴渝劲旅、还定三秦的战略。刘邦委任范目董其事,范目迅速为汉王组建起7000人的军队。刘邦一面派人在汉中以东大修栈道(即子午道);暗中令范目率军西走陈仓攻入关中,这就是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范目为刘邦平定三秦,收复了八百里秦川。刘邦以建章乡侯、慈凫乡侯、渡沔县侯来酬谢他,所以人们把他誉为“亡秦范三侯”。

  张飞 字益德,世习称翼德,东汉未涿郡人。年少时即和关羽共事,后被刘备拜为中郎将。益州平定后,刘备以张飞为巴西太守(郡治阆中)。刘备伐吴前夕,张飞为部将张达、范强所杀。谥桓侯,葬阆中。后世于墓所建桓侯祠以祀。

  张嶷 (194—254年),字伯岐,南部人。蜀汉治越名臣。随马忠平南中胜利后,放官越隽(治今西昌)太守。越隽在成都的西南,雅砻江纵贯全境,泸水(金沙江)为其南界和东界,是蜀汉的一个重要区域。嶷“识断明果”,住越15年,把治所迂回西昌,加强盐、铁、漆的开发生产,恢复了成都到越的千年古道。还协助马忠,治理整个南中,最后位至抚夷将军,爵关内侯。

  谯周 (201—270年),字允南,蜀汉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西充国县(治今南部大桥)人。周幼年孤苦,随舅父生活。223年被举为劝学从事,后迁至中散大夫、光禄大夫。263年魏军邓艾取川,周力排众议,主张降魏,走统一的大道。因此长期遭人诟骂。著述甚丰,有《论语注》、《三巴记》、《谯子法训》、《五经然否论》、《古史考》、《续汉书志·天文志》等百余篇。

  陈寿 (233—297年),字承祚,安汉(今南充顺庆区)人。蜀汉延熙年间,入蜀汉太学,受教于谯周。精读《史记》、《汉书》。初任姜维的主簿,后迁东观秘书郎、黄门散骑侍郎。263年蜀汉之时,即回到安汉老家万卷楼,过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陈寿始写《三国志》。经历20个寒暑,巨著告成,死后由晋惠帝派人至洛阳陈寿家抄写传世。

  李特 (?-303年),字玄休。巴氐族。巴西宕渠(今南充市营山县)人。西晋末益州流民起义领袖。后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永宁元年(301),益州刺史罗尚遵旨,强迫遣送流民各还本乡,限期上道,迫使流民武装反抗。特率众起义,自绵竹(今四川德阳)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元年(302),特称大将军、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次年,攻取成都少城,年号建初。罗尚遗使诈降,内外夹击,李特败死。《晋书》有传。

  谯纵 (405-413年在位),东晋后蜀国君。巴西南充国县(治南部南隆)人。公元405年,益州刺史毛璩,起兵三万攻江陵桓振,令参军谯纵及侯晖等领兵东征,蜀兵不愿,侯晖与巴西人杨昧合谋,发动兵变,拥谯纵为主。攻杀西夷校尉毛瑾,攻下成都,杀去毛璩,纵自称成都王。令从弟谯洪为益州刺史,令亲弟谯明子为巴州刺史、镇东将军,驻兵白帝城,防晋军东来。409年纵接受后秦之封为蜀王,并起兵攻荆州,失败而止。公元413年,东晋刘裕三路出兵攻人巴蜀,谯纵弃城而逃,最后兵败自缢而亡。

  宗密 (780-841年),今西充多扶人。如来39代法孙。俗名何炯,号圭峰禅师,谥定慧禅师。有著述二百多卷,主要思想观点反映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华严原人论》一卷等著作中。在中国佛门中的地位很高,把他尊为“释迦如来39代法孙”,中国禅宗“为1l世”,禅宗南派“荷泽为五世”,影响唐朝一百多年的“华严宗第五祖”。

  尹枢 中唐时的兄弟状元尹枢、尹极,都是70以上的高龄状元,今阆中二龙乡人。尹枢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及第。点状元时已七十岁。主考官是杜黄裳。

  尹极 今阆中二龙乡人,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癸已科状元及第,与兄(尹枢)时隔22年,也应是七十以上。主考官是韦贯之。

  张宪 南宋初阆中人,岳飞爱将、佳婿。骁勇绝伦,岳飞倚为左右臂。每有攻战,常与岳云率部先行。曾大破曹成,平定湖北荆、襄一带的叛乱,收复河南随县、邓州,以功授副都统制。高宗绍兴十年(1140),金人背盟入侵。金兀术屯兵临颖,杨再兴率军抗金,阵亡。宪增援至,破其精兵八千,兀术夜遁。岳飞大军遂乘胜追击,中原大振。正当此时,秦桧与金人和,朝廷命岳飞班师,张宪亦还守镇江。后秦桧诬陷岳飞、张宪谋反,岳飞父子及张宪相继被捕入狱。张宪备受酷刑,始终不屈。遂绞杀岳飞、岳云与张宪。秦桧死后,冤案得到昭雪,追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寨使,立岳王庙与张烈文侯祠祀之。

  游似 (?-1252年),字景仁,号克斋,南充人(有岳池之说)。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南宋宁宗嘉定14年(1221年)进士,官大理寺司直。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为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又拜参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被人誉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陈尧叟 (961-1017年),字唐夫,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人。北宋太宗端拱年间中状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拜相。著有《监牧议》一书。《宋史》的评语说:“尧叟伟姿貌,强力,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死谥文忠。尧叟一家是北宋阆州十分荣显的一族,叟父省华为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封秦国公。三弟状元、二弟拜相,子侄亲族在外为官的很多。

  陈尧佐 (963-1044年),字希元,号知余子,尧叟二弟。太宗端拱年间进士,作过县尉、通判、知州、转运使、知制治、节度使、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不同常人。有集30卷,还有《潮阳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文著。

  陈尧咨 (970—1034年),字嘉漠。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授官将作监丞,后迁知永兴军、天雄军、安抚使,进为龙图阁直学土、尚书工部侍郎。《宋人轶事汇编》上讲的《卖油翁》的故事,就是讲的陈尧咨。尧咨在为人和从政上都有许多遭人指责的地方,他性情刚戾,用刑惨急,对属员无礼。

  马涓 (生卒不详),字巨济,南部南隆人。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状元。为人正派,不趋炎附势,不奉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调京为台官,掌纠弹的御史,在疏论政事时,常与蔡京的意见相左。因此被罢官归故,从此不复出仕,卒于家。《宋史》、《宋代蜀文辑存》、《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四川通志》、道光版《南部县志》、《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等书均载有马涓的文和事。

  陈省华 (938-1006),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先任蜀西水尉,蜀平,授陇城主薄,迁栎阳令。太宗端拱二年(898),长子尧叟中状元,入朝谢恩,辞气明辩。太宗得知为陈省华之子,即召陈省华为太子中允,俄判三句,改盐铁判官,迁殿中丞。河决郓州,命省华领州事,修复河堤毕,迁京东转运使。历户部、吏部员外郎,掌左藏库,判吏部南曹,擢鸿胪少卿。景德初任开封知府,转光禄卿。旧制卿监坐杂殿,宋真宗以陈省华权莅京府,别设其位。景德三年(1006)卒,年68岁,赠太子少师,后又赠秦国公。

  韩娥 (1345-?),女,元宋阆中人。3岁丧父,7岁亡母,从小寄养在成都度缘桥叔父韩立家。12岁时,正值元宋农民起义,在兵荒马乱之际,叔父将她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是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她参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并拜王部将、四川宜宾人罗甲为义父。至正二十三年随义父征云南,后又到叙南驻防。她在军中举止谨慎,态度严肃。晚睡早起,衣不解带。她对罗甲十分恭顺,办事得力,很受罗甲喜爱,待如亲子,并亲自为她主办婚娶。她不敢不从,婚后异榻而眠,“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责韩娥不义。叔父向义军首领讲明了侄女女扮男装的真情。此事在军中传开,众人十分惊异。不久,她再著女装恢复本名,并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马复宗结婚。明洪武年间,王起岩任礼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时,特地把韩娥的事迹告诉蜀藩王,藩王召见韩娥。永乐七年(1409)刘椎德撰《韩娥传》,家乡阆中建木兰庙(今木兰乡),其子还在新都南关外赤岸山建木兰寺,以纪念这位蜀中“花木兰”。

  任翰 (1501-1591年),字少海,号忠斋,又称固陵先生,南充顺庆区人。明嘉庆八年(152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为“嘉靖八才子”,与杨升庵等合称“蜀中四大家”。遗著有《春坊集》、《钓台集》、《河关留著集》、《任文逸稿》、《任诗逸草》、《海鹤云巢对联》、《少海文集》等,旧《南充县志》收有文章17篇,任翰研读《易经》的心得,《读易记》至今还保留在西山读易洞的石壁上。

  陈以勤 (1511-1586年),家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南充人。明嘉靖20年(1541)进士,授官检讨,进修撰、后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宰辅。以勤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护和教育裕王。任实录总裁官时,领导了《永乐大典》的重录王作,因有了这个副本,减少了《大典》的损失。因与阁内其他宰辅意见不一,遂于1571年告老还乡。

  陈于陛 (1543-1596年),字元忠,号玉垒山人,陈以勤子。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17年掌翰林院,21年擢礼部尚书,22年兼东阁大学士,为相。为礼部尚书时上3100余字的长奏,提出修当代正史。神宗准奏,下令开馆,不久于陛即英年早逝,未有结果。

  黄辉 (1559-1621年),字平清,昭素,号慎轩,又号无知居士、云水道人,南充高坪区人。自幼聪明机警,记忆力强,被视为神童。15岁中解元(举子第一名),31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为编修。迁右春坊右中允,为皇长子讲官,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卒于官位。遗著有《铁庵集》、《平倩逸稿》、《怡春堂集》、《慎轩文集》等。

  张澜 (1872-1955年),字表方,南充县中和乡(今西充莲池乡)人。父为前清秀才,是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家庭。1894年秀才,1897年开始在南充、广安等地教书。1902年人成都尊经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1904年因倡议慈禧退朝,被押送回国。1911年四川发起保路运动,他被推为川路公司股东特别大会副会长,与蒲殿俊、罗纶等将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912年出任川北宣尉使一年多,他多行良政、业绩突出。1915年护国军进川,张澜与罗纶、钟体道组织川北护国军,宣布川北独立。护国之战后被任命为川北道尹,被誉为“川北圣人”。1917年为四川省长。1918年到北京。1920年因母丧回南充,办报、办学、办实业、讲自治、讲民主。1926年任成大校长。1931年回南充办学,接受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向民族民主革命。1937年出任四川抗敌后援会主任。敦促刘湘、邓锡侯、李家钰等率部抗日。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不久被推为主席。组织宪政促进会,1944年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他仍为主席。1949年,在中共的营救下脱险,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京病逝。

  罗纶 (1876-1930年),字梓卿,梓青,号康侯,西充群德乡人。14岁人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后中举。参与组织《强学会》、《蜀学会》,出版《蜀学报》,宣传变法。1905年回南充。任教于顺庆府中学。1907年到成都,在绅班法政学堂工作,在游学预备学堂任教,常与熊焘、张澜、徐炯等共谋革新,人称“六君子”。1911年任保路同志会副会长兼交涉部长,是保路运动的实际领导人。四川独立,任军政府招抚局长;兵变后任新军政府副都督兼招抚局长;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后,任军事参议院院长。1912年进北京任国会议员,不满袁世凯搞复辟,即离京回顺庆中学任教。袁称帝,即与张澜、钟体道在顺庆举义讨袁护国。1922年又进京任国会议员,因不满曹锟贿选,又辞职归家。1925年为四川善后会议代表,又选为审察长。1930年病逝。

  鲜英 (1885-1968年),西充县太平乡人。爱国民主人士,“民主之家”创办者。1908年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学习。1912年春,任川北宣慰使署支队长。1913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0年至1933年,历任川军第2师参谋长、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川军第10师师长。1933年,参加秘密抗日反蒋活动。1935年至1939年,任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绵阳)、十一行政督察区(南充)督察专员。后居家于重庆上清寺特园,未再在国民政府中任职。1944年,鲜英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全国解放后,鲜英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首届委员。1968年6月8日,逝世于北京。

  朱德 (1886-197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于仪陇县马鞍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任中共重庆地委军委委员,参加领导顺庆泸州起义。1927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率部转战湘粤赣边境,发动了湘南起义。1928年4月,率部同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岗山胜利会师,并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遵义会议上,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恶活动进行坚决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司令,和毛泽东一起指挥各根据地和敌后战场,同日军作战,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不朽功勋。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担任过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是一位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邓锡侯 (1889-1964年),营山县回龙乡人。著名爱国将领。1909年人南京第四陆军中学。1911年毕业回川参加新军,后任营长。1916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靖川军第六路总司令、四川省省长、四川清乡督办。1927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川军第28军军长。1935年,被授陆军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首批出川抗战。先后转战山西、山东战场。1938年2月调回四川,先后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四川省主席、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共的策动下,1949年10月9日,邓锡侯与刘文辉、潘文华联名通电起义,朱德总司令致电慰勉。全国解放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等职,并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等职。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

  任乃强 (1894-1989年),南充县双桂乡(今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教育家、民族学家。毕业于北平农业专门学堂。学生时期,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任南充县实业局长,兼南充中学教务主任。1933年后曾任重庆大学教授、省立中学校长。1936年被推荐为西康省建省委员。1943年,任华西大学教授兼研究员。1946年,任四川大学教授。新中国建立后,曾任西南民委委员,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省历史学会、省民族学会、省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省文史馆特约馆员、民间文学理事、原南充地区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四川30余个地、市、州地方志编纂顾问。1989年因病逝世。一生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尤精于历史地理学,著述甚丰,其代表著作有:《四川史地》、《新修南充县志》(1929年重修)、《西康图经》、《康藏史地大纲》、《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羌族源流探索》、《周诗新诠》等。

  李鸣柯 (1899-1930年),南部县安坝乡(今南隆镇)人。早年在南部、南充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人黄埔军校四期学习,经吴玉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叶挺部教导大队中队长,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警卫营长。起义失败后,在中央军委任特科队长。1928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兼川东特委书记。在四川各地先后发动万源固军坝起义、潼南双江镇兵变、遂宁邝继勋部起义和涪陵起义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独立第一旅、四川第一、第二、第三 路军。1930年,中央决定调他到湖北任红六军军长。4月18日,在处决叛徒时不幸被捕,次日被敌人杀害于重庆朝天门外。当日夜,同志们偷运其遗体掩埋于弹子石,并在他衣袋里发现烈士最后的遗言:“天愁地暗,惨雾凄凉,成千人声沸涌,来到杀场,不觉恨填胸。我心中含着许多悲愤,别了!别了!别了许多朋友,别了许多士兵,别了许多工农及一切劳苦大众。我今躺在血地上,切莫把我空悲恸。但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猛攻!”1946年3月,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为李鸣珂次子亲笔题词:“父是英雄儿好汉,父子相继要使工农把身翻。”1950年秋,李鸣珂长子、次子出席全国革命烈属代表会议,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接见,并合影留念。

  林修杰 (1901-1927年),赣北红军的创始人。南充县青居场(今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人。1920年6月到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经周恩来、李富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中共九江地委书记、赣北特委书记、波阳县苏维埃主席。领导了星子等地起义。并与方志敏一起创建了赣北红军和游击根据地。1927年12月被敌人逮捕杀害。在狱中,他曾在敌人严刑逼供时写下了:“我所为的事业,系彻底赶走帝国主义践踏我中华,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压迫劳苦大众,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我愿献出一切”。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曾对林修杰烈士作了很高评价。现江西省波阳县建有林修杰烈士纪念碑。

  安东 (  -1966),四川省阆中市凉水乡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军委副处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东北执行分部执行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9师参谋长、军委对外联络处处长、情报部三局第一副局长、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兼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装备计划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罗瑞卿 (1906-1978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领导人之一。1906年5月31日生于南充县舞风乡(今属南充市顺庆区)清泉坝。1924年在南充中学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在武汉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8年在上海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团参谋长、支队党代表、纵队和师政委。1932年,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保卫局长。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6月至1939年期间,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教育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育长、副校长等职,为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西安事变”发生时,协助周恩来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1940年6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反“扫荡”斗争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任军调部中共方面代表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委等职。先后参加指挥张家口保卫战、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平津战役等著名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长、政法委副主任、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62年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1975年恢复工作。1977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1978年8月3日因病逝世。

  任白戈 (1906-1986年),南充县(今南充市嘉陵区)人。毕业于南充中学。1926年入党。1927年任团地委宣传委员、中共重庆临时地委成员(负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左翼文化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从事抗日军政干部的教育训练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西南文联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中顾委委员。1986年去世。

  宋烈 (1909-1976),原名宋耀光,四川省阆中市望垭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保卫部科长、太岳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中共河南省委社会部副部长兼公安厅厅长、河南省公安总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武汉市公安局长兼检查署署长、国家公安部第十六局局长、第四局局长、人民武装警寨队副政治委员,196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思德 (1915-1944年),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人。1933年参加少先队,任队长。同年10月参加红军。1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长征。1936年任通信营班长,战斗中三次负伤。1937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3年,先后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卫连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班长、中央警卫团战士。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1944年春,担任生产小分队的烧炭班班长,在安塞县石峡谷山中为中央机关开荒、种地和烧木炭。9月5日,因炭窑顶崩塌,不幸牺牲。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操场为其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笔书赠“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在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收入《毛泽东选集》)的著名讲演。1967年,仪陇人民为缅怀他,将六合场改为恩德公社,1984年改为思德乡。

  杜光华 (1915-1947),原名云生,又名永海,阆中凤仪乡人。1933年参加“升保农民暴动”,次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一团班长、排长、连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一旅(后为十旅)旅长、第十师师长。1946年10月,率部参加“新开岭战役”,取得了第二次临江保卫战的胜利。次年2月,国民党军第三次向临江地区进犯,杜光华率部抗击。在前沿寨看地形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安志敏 (1916-1967),原名安天红,四川省阆中市红土乡,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队队长、飞行大队副队长、上海军事营制委员会空军部主任、北平军事营制委员会航空局航空处处长、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宋献章 (1916-1990),原名宋学祯,四川省阆中市石滩镇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政治协理员、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鲁南军区政治保卫部部长、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鲁中南纵队第47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5军105师政治委员、台州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七兵团干部部副部长、浙江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易 (1916-1995),原名王善德,四川省阆中市水观镇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中央陕甘宁省委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陕甘宁留兵团警备一旅副政治委员、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部长、第四野战军45军134师副政治委员、133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46军政治部副主任、45军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白崇友 四川省阆中市水观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第一兵站医院政治指导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了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副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蒋克诚 原名蒋开诚,四川省阆中市龙坪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太行军区独立支队三大队队长、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独立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八路军129师新编10旅29团参谋长、第10旅参谋长、太行军区第5分区副司令员、吉林分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副旅长、第10纵队29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师长、湖南军区会同军分区司令员、47军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参谋长、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梁天喜 四川省阆中市西山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政治干事、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0旅30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4兵团供给部政治委员、云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部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莫春和 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长、中共中央机要处办公室副主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东北局、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副处长、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中共中央中南局机要处处长兼中南军区机要处处长,总参谋部机要局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肖秧 (1929-1998),原名陈铮,四川省阆中市玉台镇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干事,北京电信局军事联络员,北京玻璃总厂厂长、党委书记,国务院第九办公室领导小组成语,北京市进出口委副主任兼北京经济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外经贸委常务副主任,四川省重庆市副市长、市长、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书记,四川省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代表、十四届中央侯补委员。1998年10月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王永维 (1931-1952年),“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土”。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志愿军775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野战卫生所当护士。在朝鲜期间,学习努力,作战勇敢,奋勇抢险,多次立功受奖。1952年加入共青团。他曾在家信中写道:“夜色漆墨进军难,陡坡窄路马行艰,寒风迎面透筋骨,壮士血腾气冲天!从前哪知革命苦,而今才晓胜利源,先烈遗志期我辈,留取丹心照人间”,抒发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定革命意志。1952年11月20日晚,敌机轰炸部队驻地,他冒着弹雨,冲人火海,营救人民军伤员、群众和抢运粮食。又于民房中背出73岁的朝鲜老大娘郑氏,不幸在大门口遇炸牺牲。新华社播发专稿,《四川日报》发表《又一个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文章,向全国广泛宣传。中央军委授予王永维二级英雄、一等功臣称号。朝鲜宣川郡人民委员会及当地人民以厚礼安葬他,并修建陵园,园中遍植名贵花木,命名为王永维公园,园中之山改名为王永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