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全国红薯类地标产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薯汉语拼音:Ganshu;英语:Ipomoea batatas;sweet potato),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称番薯山芋红薯地瓜等。甘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16世纪末从南洋引入中国,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学名红薯,但也因地域不同而称呼各异,有的地方称之为甘薯、白薯、红山药等,也有的地方称其为地瓜、山芋等,

红薯,曾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主要糊口之食。正是由于红薯的产量较大,在生产困难时期帮助千千万万个家庭度过了生活难关。

红薯原产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缺吃少穿。期间我国又遭受了建国以来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即“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忍饥挨饿更是常有的事情。红薯对土地要求不高,产量又非常可观,生吃或煮食,打粉或晒薯干,在那个时代救了很多人的命,成为不少地区的主食。


目前,全国共有红薯类地标产品51种,其中的6种是红薯加工品(就是红薯干、红薯粉条、粉丝),分布在全国15个省份。


河南、福建、山东、山西、四川、 重庆、湖北、江西、广东、广西、 贵州、陕西、江苏、辽宁、新疆


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现已广泛栽培在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但在一些较北的地区如黑龙江省也已栽种成功,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普遍栽培。番薯适应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抗旱耐碱,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士,是一种易于保收的作物。

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在中国南方,有“一造番薯半年粮”的说法,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可作优良的饲料;番薯还可入药用,在《本草求原》中记载番薯可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植物学史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400多年前),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 一是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 一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在明代时期引入中国,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陈益,字德裕,广东广州府东莞市虎门镇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随友人往安南 (今越南),当地酋长以礼相待,每次宴请,都有味道鲜美的甘薯。但当地法例,严禁薯种出境。陈益以钱物“疏通”了酋奴,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薯种,于万历十年(1582年)偷带回国。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河南

(11种)

  • 兰考红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花园口红薯(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茶亭沟红薯(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崇礼红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瓦岗红薯(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西平红薯(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汝阳红薯(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郸城红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冯桥红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张武岗红薯(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福建

(6种,其中1种为红薯干)

  • 长乐番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曙光甘薯(鲜地瓜)(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曙光村特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清流雪薯(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宣和雪薯(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连城地瓜干连城红心地瓜干)(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长泰吴田蜜薯(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吴田山特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山东

(6种)

山西

(3种)

四川

(3种)

  • 金堂紫薯(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安居红苕(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西充黄心苕(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重庆

(1种,为红薯粉丝)

湖北

(2种,其中1种为粉条)

江西

(2种,其中1种为红薯干)

广东

(4种)

  • 苏村番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长岐镇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下六番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广西

(2种)

  • 大化白玉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东兴红姑娘红薯(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贵州

(2种,其中1种为红薯粉丝)

陕西

(3种)

  • 合阳红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秦都红薯(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洋县槐树关红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槐树关镇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江苏

(1种,为粉丝)

辽宁

(4种)

新疆

(1种)


其他:

  • 泰和竹篙薯(山药,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特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潮阳姜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薯蓣科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