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百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欢迎来到:台湾百科
  >>> 返回:[中文百科首页]
台湾岛卫星影像图

  台湾汉语拼音:Taiwan;英语:Taiwan),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处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之间,西侧隔台湾海峡中国大陆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距约250公里;北濒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相距约600公里。2013年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万,主要由最早定居于此的原住民族、与17世纪后迁入汉族所构成;若以族群概念划分,则分为原住民族、台湾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等五大族群。主要语言有“国语”(即现代标准汉语)、台语、台湾客家语及各族群台湾原住民语。产业方面则以高科技产业、热带农产品等赚取外汇,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目前朝向纳米科技、光电、观光等发展。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靠近大陆的金门马祖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及其21个附属岛屿面积共3万5,881.28平方公里,附属岛屿中,较重要者有兰屿(46.82平方公里)、绿岛(15.10 平方公里)、琉球屿(6.80平方公里)、钓鱼岛(4.38平方公里)与龟山岛(2.84平方公里)。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占全岛2/3的地区都是高山峻岭。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另一个名称叫“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的Formosa音译而来,意思是“美丽(之岛)”。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瀛洲”、 “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台湾现行的行政区域包括:

  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
  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


台湾历史
 >>> 返回:[中文百科首页]
郑成功 画像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4月,郑成功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1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5年8月,日本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基本条目:


台湾地理
 >>> 返回:[中文百科首页]
台湾樱花钩吻鲑

  台湾全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台湾地形的分布,以山地所占面积最大,自东向西分别有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中央山脉北起苏澳南至鹅銮鼻,形成本岛主干,亦为东、西部河川之分水岭。玉山山脉主峰高3,952公尺,为东亚第一高峰。阿里山山脉以西为渐趋平缓的盆地平原,由北而南依序为台北盆地桃竹苗台地台中盆地嘉南平原屏东平原

  台湾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大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冬季溫暖、夏季炎热、雨量多为台湾气候的三大特色。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台湾岛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

基本条目:

台湾文化

台湾文学

工艺美术

台湾教育

台湾体育

台湾旅游

台湾经济

台湾交通

台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