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 光穀軟體園外景
黃鶴樓,居於長江之濱,蛇山之首,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歷經戰火硝煙,時毀時建,僅明、清兩代黃鶴樓分別七建七毀。現樓為1981年重建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晴川閣

  武漢中文拼音:Wuhan;英語:Wuhan),簡稱“漢”,又稱“江城”,中國特大城市之一,是湖北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國鐵路、水路、公路、航空和電信的重要樞紐。武漢位於湖北省中部,地理座標東徑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5千米。總面積8494.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9,785,392人(2010年)。轄13個區。市政府駐江岸區沿江大道188號。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境內地勢平坦,低窪、水網密佈。北部低山丘陵,中部多為平原,南部有崗地。長江漢江匯合於市區中部。長江、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一,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武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屬楚文化發祥地,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三國時期,武漢地區是著名的戰場。以後,漢口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四大名鎮”之一。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武漢行政區劃沿革獨具歷史特色,可以看作是漢口、武昌、漢陽三地的合併。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武昌市和漢陽縣,故有“武漢三鎮”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後期起就分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併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併先河,並讓武漢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在末、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城市,位居亞洲前列,因位於長江沿岸,為鐵路交通樞紐,工業發達,與位於北美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武漢自古是萬商雲集之地,有“貨到武漢活”的美譽,腹地市場廣闊,商品集散功能強。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漢陽造”是中國近代工業最早的品牌。全市現有工業企業4萬多家,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六大工業基地之一。以電子產品製造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汽車製造業和鋼材製造業在全國名列前三位。船舶、機車、電站設備、重型機床等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為支撐的新的經濟增長帶初步形成。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引入大項目,培植大企業,全力推進國家級開發區的超常規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距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香港等特大中心城市均在1200公里左右,京廣、京九鐵路和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中國內地最大的交通樞紐。水運通江達海,武漢港已開闢通往14個國家和地區的航線。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現已開通131條國內外航線。同時,武漢還是全國八大長途電話樞紐、八大移動通信匯接中心、八大資料業務接點和最大的郵件集散地之一,能夠方便快捷地與全球2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通信聯絡和資訊交流。

  武漢淡水資源十分豐富。除長江、漢水在城中交匯外,市轄區內有166個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但因近年來房地產開發,中心城區湖泊僅剩38個。武漢市已採取行動保護剩下的湖泊。其中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線全長110多公里,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在武漢城區面積中,水域面積占了約四分之一。武漢地處中國富水區中心地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含量都極為豐富,人均佔有地表水達11.4萬立方米,居世界大城市之首。

  武漢是中國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3位。全市擁有各類大學35所,科研院所118個,研究開發機構700多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8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8名,各類科技人員45萬。武漢•中國光穀是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在鐳射、光纖通訊、電腦及軟體、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 20萬畝優勢農產品正規化基地已基本建成, 奶業、優質油菜、蓮藕、無公害蔬菜、苗木花卉、特種水產、水禽、冷食瓜、食用菌、牲豬等十大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不斷擴大,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特色轉變日趨明顯。

  武漢是中國內地投資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特別是自1992年5月被國家批准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外商投資體系不斷健全,建立了受理外商投訴制度、“一條龍”聯合辦公制度、市長與外商對話會制度、投資環境責任制度等九大制度,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目前,全球5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已有50多家在漢投資,包括美國的百威、通用電氣、IBM、惠普、肯德基、麥當勞,法國的雪鐵龍、阿爾斯通、家樂福,德國的西門子、麥德龍、蒂森克虜伯,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達、NEC、三井物產,荷蘭的飛利浦,英國的百安居、皮爾金頓,韓國的現代、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國公司在漢設立了辦事處,其中地區性、區域性總部達到110家。

  武漢與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密切,同日本大分、美國匹茲堡、德國杜伊斯堡、英國曼徹斯特、羅馬尼亞加拉茨、烏克蘭基輔、蘇丹喀土穆、匈牙利傑爾、法國波爾多、荷蘭阿納姆、韓國清州等11個外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同美國洛杉磯、墨西哥蒂華納、奧地利聖珀爾滕、新西蘭基督城等12個外國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1998年10月,法國在武漢設立了總領事館。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全市現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國家和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刹”歸元禪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紀念地有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八七”會議會址、“二七”工人大罷工紀念館、辛亥首義陵園、向警予陵園和施洋烈士陵園等。2000年,武漢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在2002年聯合國發表的現今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指標及發展前景的統計報告中,武漢名列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25個城市的第六位。

  美國未來學家麥金利•康維(McKinley Conway)在《未來》(The Futurist)雜誌1999年6-7月號上發表的《未來的巨大城市》一文,預測中國的武漢(排第2位)和上海(排第4位)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成為世界十大超級城市的兩個。

行政區劃、人口、宗教

行政區劃

  武漢市 轄13個市轄區:江岸區 江漢區 礄口區 漢陽區 武昌區 青山區 洪山區 東西湖區 漢南區 蔡甸區 江夏區 黃陂區 新洲區。市政府駐江岸區

  江岸區 轄16個街道:上海街道、大智街道、一元街道、車站街道、四唯街道、永清街道、西馬街道、球場街道、勞動街道、二七街道、新村街道、丹水池街道、臺北街道、花橋街道、諶家磯街道、後湖街道

  江漢區 轄13個街道:民族街道、花樓街道、水塔街道、民權街道、滿春街道、民意街道、新華街道、萬松街道、唐家墩街道、北湖街道、前進街道、常青街道、漢興街道

  礄口區 轄11個街道:易家墩街道、韓家墩街道、宗關街道、漢水橋街道、寶豐街道、榮華街道、崇仁街道、漢中街道、漢正街街道、六角亭街道、長豐街道

  漢陽區 轄11個街道:翠微街道、建橋街道、月湖街道、晴川街道、鸚鵡街道、洲頭街道、五裡墩街道、琴斷口街道、江漢二橋街道、永豐街道、江堤街道

  武昌區 轄14個街道:積玉橋街道、楊園街道、徐家棚街道、糧道街街道、中華路街道、黃鶴樓街道、紫陽街道、白沙洲街道、首義路街道、中南路街道、水果湖街道、珞珈山街道、石洞街道、南湖街道

  青山區 轄10個街道:紅衛路街道、冶金街道、新溝橋街道、紅鋼城街道、工人村街道、青山鎮街道、廠前街道、武東街道、白玉山街道、鋼花村街道

  洪山區 轄8個街道、2個鎮、4個鄉:珞南街道、關山街道、獅子山街道、張家灣街道、紅旗街道、葛化街道、洪山街道、和平街道、花山鎮、左嶺鎮、青菱鄉、九峰鄉、建設鄉、天興鄉

  東西湖區 轄8個行政街道,3個辦事處:吳家山街道、長青街道、慈惠街道、走馬嶺街道、新溝鎮街道、徑河街道、金銀湖街道、將軍路街道、東山辦事處、柏泉辦事處、辛安渡辦事處

  漢南區 轄4個街道:紗帽街道、東荊街道、湘口街道、鄧南街道

  蔡甸區 轄8個街道、2個鎮、1個鄉:蔡甸街道、奓山街道、永安街道、侏儒街道、大集街道、張灣街道、沌口街道、軍山街道、索河鎮、玉賢鎮、消泗鄉

  江夏區 轄7個街道、3個鎮、2個鄉:紙坊街道、金口街道、烏龍泉街道、鄭店街道、流芳街道、五裡界街道、安山街道、法泗鎮、湖泗鎮、豹澥鎮、山坡鄉、舒安鄉

  黃陂區 轄13個街道、1個鎮、2個鄉:前川街道、祁家灣街道、橫店街道、羅漢寺街道、灄口街道、六指街道、天河街道、武湖街道、王家河街道、長軒嶺街道、李家集街道、姚家集街道、蔡家榨街道、三裡鎮、蔡店鄉、木蘭鄉

  新洲區 轄10個街道、3個鎮:邾城街道、陽邏街道、倉埠街道、汪集街道、李集街道、三店街道、潘塘街道、舊街街道、雙柳街道、漲渡湖街道、辛沖鎮、徐古鎮、鳳凰鎮

人口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0年11月1日零時,武漢市常住人口為9,785,39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8,048,09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37,301人,增長21.59%。平均每年增加173,730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97%。

  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2,932,765戶,家庭戶人口為8,161,58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8人。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5,033,093人,占總人口的51.43%;女性為4,752,299人,占總人口的48.57%。

  全市常住人口地區分佈:

  江岸區 895,635人   江漢區 683,492人   礄口區 828,644人

  漢陽區 584,077人   武昌區 1,199,127人  青山區 485,375人

  洪山區 1,049,434人  東西湖區 451,880人  漢南區 114,970人

  蔡甸區 410,888人   江夏區 644,835人   黃陂區 874,938人

  新洲區 848,760人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208,106人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396,597人

  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 67,641人

  武漢化學工業區 36,245人

  水上地區(指武漢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長江、漢江治安管轄範圍的人口資料) 4,748人

宗教

  武漢市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武漢解放前有過印度教,後已不存。佛教傳入武漢最早,已有1500多年歷史,道教、伊斯蘭教傳入武漢分別已達1000多年和600多年。天主教傳入武漢已達300多年,基督教傳入最遲也有100多年。原有東正教,也於1958年後不再獨立存在。

  武漢市佛教以曹洞、臨濟二宗為主。武漢寺廟的修建始于東漢,以武昌最多。寶通寺蓮溪寺歸元寺古德寺並稱為武漢著名的“四大叢林”。武昌佛學院推動了中國佛教界的復興與改革運動, 太虛院長提出了著名的“人間佛教”的思想。武漢地區的道教分正一道全真道兩派。武漢地區宮觀的修建最早始於北宋,現市內僅存位於武珞路的長春觀,是著名的道教龍門派道觀,為紀念長春真人邱處機而建。長春觀是我國公認的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人稱江南一大福地。伊斯蘭教始於元代傳入武漢地區,最早的清真寺建于明代,現對外開放的清真寺僅有以下3座。漢口民權路清真寺是武漢市尚存的3座清真寺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保持較為完好的一座清真寺。其餘2座為武昌起義門清真寺和漢口二七街清真寺。

  1861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到達漢口,成為最早進入華中地區的新教傳教士。建于1931年的榮光堂是武漢市最大的教堂,初建時以傳教士楊格非的名字命名為格非堂。始建于1864年的武昌崇真堂是楊格非來武漢後建造的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湖北最早的一座。葡萄牙傳教士何大化于明朝將天主教傳入武漢。武漢現有教堂都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修建的,比如漢口上海路聖若瑟教堂、武昌花園山聖家堂和漢陽顯正街聖高隆龐堂。

歷史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武漢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初屬鄂國,南郡西漢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西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西元280年)、曲陵縣(西元305年)、漢津縣(西元597年)、漢陽縣(西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西元25年)、汝南縣(西元378年)、江夏縣(西元589年)。

  武漢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水運,歷來就是商貿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武漢是三方鏖戰地。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闢租界。清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武漢”之名的由來

  武昌之名,源于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劄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佈“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6年12月,國務院公佈武漢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沿革

  西漢高祖六年(西元前201)置江夏郡,三國魏吳以長江為界分置,兩晉、南朝曾為沙羨縣、汝南郡、江夏郡、郢州治所。隋開皇九年(589)置鄂州,治夏口;開皇十七年(597)置漢津縣。唐屬江夏郡,宋以後為軍、府治所。漢口原屬漢陽,明嘉靖年間置漢口巡檢司。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漢口從漢陽劃出置夏口廳。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1914年同屬江漢道。據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聞》:當時,漢口人口為40萬人,漢陽8萬人,武昌31萬人。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設立市政籌備處。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廳),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並為漢口市。

  1927年1月1日,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佈,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國民政府命令將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臨時首都。4月16日,武漢市政委員會成立,武昌市政廳撤銷;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1929年武漢分治,武昌、漢陽縣城劃出,漢口仍為特別市。1931年漢口為省轄市,1932年改為特別市。

  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組建武昌市政委員會。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員會改為武昌市政籌備處。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轄區域66平方千米,人口176379人。市區範圍:東北至任家路,西南至白沙洲,東南至洪山口,西北至長江中線。轄中正、大朝街、賓陽、糧道街、胡林翼、積玉橋、金白洲、徐家棚8個鎮公所。12月1日,將鎮公所改區。1946年,漢陽城區劃歸武昌市管轄。

  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0年改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中南軍政委員會駐漢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並為其駐地。1954年改湖北省轄市,為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9年原孝感專區所屬孝感、通城、應山、蒲圻、大悟(駐二郎店)、嘉魚、黃陂、漢陽(駐蔡甸鎮)、武昌、漢川、咸甯、應城、通山、雲夢、崇陽、安陸等16縣劃歸武漢市領導。1960年撤銷通城縣,併入崇陽縣;撤銷嘉魚縣,併入武昌縣;撤銷蒲圻縣,併入咸寧縣;撤銷雲夢縣,併入安陸縣。轄12縣。1961年將孝感、應山、大悟、黃陂、漢陽、武昌、漢川、咸甯、應城、通山、崇陽、安陸等12縣劃歸孝感專區。1979年原屬咸甯地區的武昌縣(駐紙坊鎮)和原屬孝感地區的漢陽縣(駐蔡甸鎮)劃歸武漢市領導。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將孝感地區的黃陂縣,黃岡地區的新洲縣劃歸武漢市。1984年,設立武漢市漢南區。1992年9月12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101號)撤銷漢陽縣,設立武漢市蔡甸區,區人民政府駐蔡甸鎮。1995年3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23號)撤銷武昌縣,設立武漢市江夏區,區人民政府駐紙坊鎮。

  1996年,全市面積8467.11平方千米,人口700萬人(根據《政區大典》)。市政府駐江岸區。轄江岸、江漢、礄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東西湖、漢南、蔡甸、江夏11區和黃陂、新洲2縣。

  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8]77號):撤銷新洲縣,設立武漢市新洲區,以原新洲縣的行政區域為新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武漢市總人口8312700人。其中:江岸區723118人,江漢區596768人,礄口區686318人,漢陽區507772人,武昌區976303人,青山區443643人,洪山區878379人,東西湖區298479人,漢南區98901人,蔡甸區512444人,江夏區634149人,黃陂區1054046人,新洲區902380人。

重大事件

  武漢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戰事和重大事件。進入近現代更是波瀾壯闊。1837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期間,在武漢嚴禁鴉片,開中國禁煙之先河。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有關條款,漢口對外開埠,英、德、俄、法、日相繼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89年,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開工廠、辦學堂、練新軍等,為武漢的近代化打下堅實基礎。1911年,辛亥武昌首義,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領導工人農民進行革命鬥爭。1922年,江岸車站為京漢鐵路全線罷工總指揮部,2月7日反動派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26年,北伐勝利,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1927年,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策劃了“七•一五”反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敗。同年,中共中央在漢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針。1938年10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武漢被日軍強佔。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新中國成立後,武漢被定為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點工廠。1954年,武漢出現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8月18日15時,武漢關水位達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達到29.89米,經過全市歷時百天的防汛鬥爭,武漢人民戰勝了特大洪災,確保了武漢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雙層橋。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武漢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與計畫單列。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由長江沿岸17個地區組成“武漢經濟協作區”。

  武丁南征 商朝在遷殷前後國勢衰微,南方荊楚諸部呈現出強烈的離心傾向。武丁(殷高宗)時國力復興,遂於西元前13世紀末出兵南征。兵鋒及于漢水、氵員水、灄水之間,今武漢市江北轄境包括黃陂、新洲,均為武丁大軍用兵之地,使荊楚各部重新歸附。

  吳軍破酭月城 東漢末年,武漢成為孫權和劉表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為防禦吳軍進犯荊州,劉表令其江夏太守黃祖將郡治移至石陽(在今漢口北郊),以重兵駐龜山北側的酭月城,扼守長江航道。漢建安十三年(208)春,吳軍前部大都督周瑜以水軍擊敗黃祖,攻破酭月城,將其夷為廢墟。然後乘勝追擊,斬黃祖,俘虜數萬人。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初步統一北方後,于建安十三年(208)深秋率兵20萬,號稱80萬南下。劉備被迫從樊城逃至夏口(漢水入江處),繼而渡江至沙羨縣(治所在今金口)東北今青山一帶,派諸葛亮勸說孫權出兵。雙方組成聯軍5萬,迎擊曹軍。曹軍順漢水而下,渡江至赤壁(今武漢市江夏區赤磯山,一說今蒲圻縣西北赤壁山),因將士不服水土,疫病流行,又不習水戰,初戰即被聯軍打敗,大火延及岸上營帳,曹軍紛亂,聯軍遂乘勢大敗曹軍。此戰後孫權取得荊州大部,劉備則佔據武陵、長沙等四郡,後又取得益州,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築夏口城 赤壁之戰後,孫權自建業(今南京市)移治于鄂(今鄂州市),改鄂縣名武昌,設武昌郡。沙羨縣(治金口)境內的江夏山(一名黃鵠山,今蛇山)為拱衛其上游的形勝之地,因此,孫權便於黃武二年(223)派人在山上近江處築城。此城周圍二三裡,因隔江面對夏水(漢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城依山負險,居高臨下,孫權多以宗室率軍鎮守,軍事地位十分顯要。此城為武漢市區內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古城。

  張昌起義 西晉惠帝時期,稅役繁重,民不聊生,流民四起。太安二年(303)義陽"蠻"張昌發動就食于江夏的流民起義,立國號"漢",建元神鳳。江漢一帶人民紛起響應,旬月間眾至3萬,攻州奪郡,勢如破竹。先後攻克江夏、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長沙等郡。晉平南將軍、鎮南大將軍和南陽、武昌等五郡太守相繼被斬。佔據了荊、江、揚、徐、豫五州大部分地區。同年秋,義軍與晉將陶侃作戰失利,起義失敗。

  牛僧孺治鄂 唐中葉,鄂州(州治江夏縣,在今武漢市武昌區)成為東南貢賦轉運中心,地位日顯重要。寶曆元年(825),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領鄂、嶽、蘄、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員,整肅吏治,減輕民賦,頗有政聲。其間,他奏請廢沔州,並漢陽、漢川于鄂州,開始將漢陽、江夏納入同一行政區。江夏縣原為土城,牛僧孺分期將其建為磚城,使之北臨沙湖,南抵紫陽湖,規模空前宏大,為唐宋時期鄂州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岳飛駐節鄂州抗金 宋於紹興三年(1133)收復襄、鄧等失地後,高宗加授嶽飛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開國侯,屯兵鄂州(州治江夏縣,在今武漢市武昌區)。紹興十年(1140),金兵再次大舉南下。岳飛自鄂率宋軍主力北上迎敵,連克洛陽、鄭州等地,逼近開封,但此時高宗、秦檜一心求和,一天發十二道金牌勒令嶽飛退兵。嶽飛被迫回師,次年即被冤殺。在鄂州期間,他寫成千古名詞《滿江紅》,表達了他誓死抗金,收復失地的決心。現武昌蛇山建有嶽飛亭。

  徐壽輝漢陽建都 徐壽輝率眾在蘄水(今浠水縣)起義,被擁立為帝,建國號"天完"。次年正月義軍攻克漢陽和江夏(今武昌),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義軍將領倪文俊迎徐壽輝至漢陽,在鳳凰山下修建宮殿,定為"天完國"都城,在此指揮紅巾軍與元軍作戰,達5年之久。至正十九年(1359)陳友諒迎徐壽輝到江州(今九江),次年將徐殺害,天完國遂被"大漢"取代

  漢水入江口改道 漢水在古代又名夏水、沔水,其中、下游河道屢屢變遷,下端則與湖澤相連,入江口便不止一處。遇洪汛更是蔓分多口入江。先秦時期其下游與氵員水、酳水聯為一體,主河道自夏?入江,其地在今漢口北郊諶家磯至沙口之間。後主河道南移,入江口亦移至大別山(又名翼際山、魯山,即今龜山)以南。故魯山城後得名"漢陽"。明中葉長江進入豐水期,漢江來水大增。尤其成化初年,漢水下游連年大水,終在今漢陽以西排沙口、郭師口之間潰決,徑直向東形成一新河道。漢水主流遂改由大別山以北入江。後在漢水、長江和與漢水相連的湖澤之間,漸漸興起漢口鎮,形成"三鎮鼎立"格局。

  漢口設置巡檢司 漢水改從龜山北入江後,漢口便成為長江、漢水航道的交匯點。其北側沿岸成為避風良港,不久就發展為繁華的港埠。岸上貨棧商鋪與日俱增,漸漸形成商賈雲集的市鎮。正德元年(1506),明廷定漢口為漕糧交兌口岸,使之商市更盛,人口日增。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漢口已有居民1400戶,其商稅成為漢陽府的重要財政來源。漢陽縣遂在此設巡檢司,管理居民、商稅等事務。漢口開始有了行政管理機構,並成為一個與農業分離的特別行政區域,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生地之一。

  張獻忠火燒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次年開始在江夏高觀山(今蛇山)南側建王府,歷時9年竣工。先後建成宮殿樓閣、亭台水榭等建築800餘間,其城高近10米,壯麗不亞皇城。崇禎十六年(1643)春,張獻忠率農民起義軍攻破江夏城,縛楚王朱華奎沉入江中,並放火燒毀楚王府。改江夏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權,自稱"大西王"。

  林則徐武漢禁煙 清道光十七年(1837)四月,林則徐到武昌接任湖廣總督。時鴉片流毒全國,林則徐痛感煙毒危害,決心試行禁煙。經一年調查、謀劃,他制定了收繳煙具、勸令自新、禁止開館興販、設立禁煙公所等六項措施,率先在武漢三鎮及湖北、湖南各地實行禁煙。先後在武漢查繳煙土約15000兩,在兩湖地區收繳煙土、煙膏4萬多兩,煙槍上萬支。他兩度親率屬下全體官員查驗收繳的煙土、煙具,盡數予以焚毀,並將其灰燼拋入江中,以示禁煙決心。由於兩湖禁煙成效卓著,林則徐被道光皇帝連續召見8次,為他嗣後赴廣州禁煙打下了基礎,是廣州禁煙的先聲。

  太平軍攻克武漢 清咸豐二年(1852)十二月,太平軍水陸並進,於二十二日和二十九日相繼佔領漢陽和漢口。楊秀清在漢口江西會館設東王府,指揮圍攻武昌。太平軍在武昌和漢陽之間架起兩座浮橋,從江上發起進攻,與陸上部隊配合,於次年一月十二日攻克了武昌城。這是太平軍攻佔的第一座省城。在進據武昌期間,太平天國在蛇山上建造望樓,創造了"守險不守陴"的城市守禦戰術,並完善了男館、女館、聖庫制度,為管理大城市積累了經驗。同時,大規模地擴軍,使太平天國的人口增至50余萬。

  漢口開埠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規定增開漢口等11座城市為通商口岸。1858年12月,英國侵略軍頭目額爾金率4艘軍艦闖入武漢江面,為強開商埠收集資料。1861年春,英國派參贊巴夏禮和侵華艦隊司令何伯再次率艦隊到武漢,實施開埠。巴夏禮據《北京條約》與湖廣總督官文簽訂了《漢口租界條約》,在漢口瀕臨長江地帶(今江漢路至合作路)圈劃了30.53公頃土地作為英租界,確定英國即行在租界內建立領事館。至此,漢口便正式辟為對外開放的商埠。

  張之洞督鄂 清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自粵調任湖廣總督,到1906年共督鄂17年。其間他系統闡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大興洋務,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湖北槍炮廠,設紡紗、織布、制麻、繅絲等四局,促進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宣導改革教育,先後興辦了兩湖書院、文普通學堂、武普通學堂、方言學堂、兩湖總師範等數十所新式教育機構,並選派大批學生出國留學,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編練新軍,在鄂形成一鎮一協近代新型軍隊。為武漢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庚子自立軍起義 戊戌變法失敗後,唐才常等維新派決心以武力推行新政。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農曆庚子年)唐才常與林圭在武漢組織自立會。繼而以"勤王"相號召,在長江沿岸聯絡會黨和清軍,組成自立軍七軍。其前軍由秦力山、吳祿貞統領,駐安徽大通;後軍由田邦璿統領,駐安徽安慶;左軍由陳猶龍統領,駐湖南常德;右軍由沈藎統領,駐湖北新堤(今洪湖市城區)。自立軍總機關設在漢口,由林圭、傅慈祥統中軍集結於武漢。另設總會親軍和先鋒營,由唐才常直接指揮。總兵力2萬人,聯絡共同舉義的會黨達10余萬。同年8月9日,秦力山率先在大通發難,奮戰7日而敗。8月12日,張之洞在英國領事館協助下搗毀了設在英租界的自立軍機關。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被捕,旋遭殺害。隨後清政府在各地大肆搜捕自立軍,千餘人被殺,起義歸於失敗。

  武昌起義 清宣統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爆發反清武裝起義。武昌起義前,資產階級革命党人為推翻滿清王朝在武漢進行了深入的宣傳發動工作,建立了多種革命團體。1911年9月初,清政府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人民起義,使武漢出現了發動起義的良好時機。9月14日,湖北兩個最大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武昌聯合成立起義總指揮部,決定舉行起義。10月9日早晨,不幸發生了政治籌備處機關炸彈失慎爆炸事故,起義的文告、名冊、印信等被湖廣總督瑞澄獲得。瑞澄即於當日搗毀了武昌的起義指揮機關,並擬按名冊搜捕革命黨人。在此危急時刻,革命團體的基層骨幹暗中聯絡,決定立即舉義。10日夜,革命黨人在新軍工程營鳴槍發難後率各營新軍相繼起義。起義軍在吳兆麟、蔡濟民等人指揮下攻佔了總督府及湖北藩、臬各衙署。瑞澄倉皇逃上停泊在江邊的楚豫艦,清軍統制張彪亦棄城而去。11日晨,起義軍佔領武昌全城。其時蔣翊武、孫武等領導人不知去向,群龍無首的起義軍於是推清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告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通電號召各省起義。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為掀起這次民主革命高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1911年是農曆辛亥年,故又稱"辛亥首義"。

  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武漢傳播,不久形成了一批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秋,劉伯垂、包惠僧、董必武、陳潭秋、張國恩、鄭凱卿、趙子健等7人,在武昌撫院街(今民主路)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選舉包惠僧為負責人,機關設在武昌多公祠5號。不久,包惠僧、董必武、陳潭秋、李書渠又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積極在武昌各學校發展進步學生加入團組織。1920年11月7日,在武漢中學舉行了第一次團員大會,共有18名團員參加會議。會議正式宣佈成立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由包惠僧擔任第一任團的書記。1922年4月,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改稱武漢社會主義青年團,並派代表赴廣州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工人運動蓬勃高漲,各行業工人紛紛成立革命團體。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沿線16個工人俱樂部的代表在鄭州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阻撓和破壞。為抗議軍閥的暴行,總工會秘密遷到漢口江岸,組織總同盟罷工。2月4日罷工開始,京漢鐵路2萬名工人全體加入罷工行列,使這條交通大動脈立即陷於癱瘓,給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2月7日,曹錕、吳佩孚調動大批軍警,分別在漢口、長辛店和鄭州對罷工工人實行血腥鎮壓,僅江岸就有40餘人死難,數百人受傷,造成二七慘案。罷工堅持到9日結束。武漢現保留著多處罷工遺跡。

  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1926年,隨著北伐戰爭向北推進,大革命的中心也從珠江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是年11月2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遷都武漢。12月中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大部分抵達武漢,成立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執行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最高職權,宣佈1927年元旦正式開始在武漢辦公。並決定以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組武漢市,稱為"京兆區"。國民政府設在漢口南洋大樓,中央黨部及其他機構分別在漢口和武昌選址辦公。國民政府遷漢之初通過了一系列有利於人民的政策和決議,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收回漢口英租界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後,引起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次年1月3日,英國水兵開槍屠殺在漢口江漢關(今武漢關)廣場上慶祝北伐勝利的群眾,製造了一三慘案。4日,國民政府在武漢200多個團體的要求和支持下,向英國領事提出交涉,竟遭英方拒絕,激起武漢人民更大的義憤。次日,漢口舉行了30萬人參加的反英示威大會。會後,憤怒的群眾沖進英租界,驅逐了巡捕。國民政府也成立了"漢口英租界臨時管理委員會",對租界實行接管。2月29日,英國被迫與武漢國民政府簽訂協定,正式承認漢口英租界歸還中國。收回漢口英租界,使帝國主義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擊。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927年,蔣介石在武漢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汪精衛操縱下的武漢政府也日益右傾。中國共產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對此不僅不作任何鬥爭,反而竭力壓制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革命要求,對其採取妥協投降的態度,從而使汪精衛更加肆無忌憚地策劃反共。經過多日密謀,7月15日,汪精衛公開舉行"分共會議",宣佈與共產黨決裂,封閉工會、農會等革命組織,提出'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宣告失敗。

  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三教街41號(今鄱陽街139號)秘密召開中央緊急會議。會議在革命的緊要關頭,總結了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結束和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使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931年大洪災 1931年夏,武漢地區大雨滂沱。7月22日,長江江漢關水位超過26.3米的警戒線。27日和8月3日,漢口分金爐和單洞門先後潰堤,大水進入漢口市區,街上可以行船,淹漬達月餘。全市溺死者2萬餘人,房屋被淹4.5萬戶,大批災民無家可歸。水災過後,又遭霍亂、傷寒、痢疾等瘟疫肆虐,使武漢人民陷入深重的災難。

  國民參政會 抗戰初期,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國民政府成立國民參政會,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1938年7月6日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在漢口兩儀街武漢大戲院(今中原電影院)開幕。162名參議員和國民政府各院、部官員等共千餘人參加開幕大會。會議確定以"抗戰到底,爭取國家民族之最後勝利"為國策;通過了《擁護抗戰建國綱領案》等檔;選舉汪精衛為國民參政會議長,張伯苓為副議長。參議員由國民政府指派,國民黨佔有絕大部分席位,中國共產黨只有毛澤東、董必武等7名參議員。

  武漢會戰 1938年5月19日日寇侵佔徐州後,又調集13個半主力師團和其他兵力共30余萬,在空軍和海軍配合下,沿大別山脈和長江兩岸,分別從正面和側翼向武漢進犯。為了阻滯日軍繼續西進,國民黨也調動了第一、三、五、九戰區和武漢衛戍部隊的上百萬兵力,組織保衛大武漢戰役(稱"武漢會戰")。6、7月間,武漢東部重鎮安慶、九江相繼失守,10月下旬,鄰近武漢的鄂城(今鄂州市)、黃岡、黃陂諸城又被日軍佔領。中國軍隊在戰場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尤其是中蘇空軍以少勝多,取得擊落敵機數十架、擊沉敵艦船數十艘的戰績。10月25~27日,武漢三鎮淪陷。

  中山艦金口遇難 1938年10月下旬,日寇分別從東、北兩面進逼武漢近郊,國民黨黨政機關、大批工廠企業和人員紛紛撤離武漢,向鄂西和四川轉移。國民黨海軍擔負長江巡防及掩護撤退的任務。10月24日,國民黨海軍名艦中山艦在武昌(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鎮附近長江水面巡防時,與6架日機遭遇。日機輪番俯衝,向中山艦瘋狂地掃射和轟炸。艦長薩師俊率全體將士英勇抗擊,擊落敵機兩架,但終因受創過重而沉沒,戰艦上有25名官兵壯烈殉國。中山艦初名永豐艦,系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造船廠定購的炮艦。艦長62.1米,寬8.9米,排水量836噸,航速每小時13.5海裡。于1913年編入中國海軍第一艦隊服役,滿員編制138人。1917年7月在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下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孫中山登上永豐艦指揮平定叛亂,居留艦上50餘日。1925年4月13日,為紀念孫中山,永豐艦改名中山艦。1926年蔣介石曾利用中山艦製造了排斥共產黨人的三二O事件。鑒於中山艦的重大歷史價值,湖北省文物部門經過多年努力,於1996年將其打撈出水,經過修理後在金口建立中山艦陳列館。

  武漢解放 1949年5月15日下午1時許,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追雲號”飛機逃離武漢;國民黨十九兵團司令張軫在金口起義。16日下午2時,四野第118師先頭部隊進入漢口市區,漢口宣告解放。17日上午,四野第153師之一部,從葛店進入武昌市區。同日,江漢軍區獨立一旅1萬多名指戰員從蔡甸出發,解放了漢陽。至此,武漢三鎮解放。2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首任市長吳德峰。25日,新建的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成立。

  1954年特大洪水 1954年5~7月,武漢地區連降暴雨,降雨量達到1394.2毫米,比常年同期多一倍半。武漢關水位7月18日超過1931年28.28米的最高水位,8月18日15時,達到29.73米。在此緊急關頭,中共中央緊急指示:“竭盡全力,搶救危關”,並指定政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專門負責領導武漢防汛工作,王任重任防汛總指揮,張平化等任副總指揮,動員全市人民投入防汛搶險。從6月30日至9月3日,全市為加固堤防共組織了28.9萬多人,挖填土方327萬餘立方米,片石28萬立方米,終於戰勝此次特大洪水,確保了武漢市的安全。1969年武漢市在漢口濱江公園內修建了防洪紀念碑。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武漢長江大橋是“一五”計畫時期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之一。1953年4月,鐵道部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負責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與施工。1954年1月15日,政務院第203次政務會議正式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定》。1955年1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橋址選線技術會議在漢口召開,決定選擇龜山、蛇山線。9月25日,大橋正橋開始全面施工。1957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全部完工;10月15日,舉行通車典禮。武漢長江大橋上層是公路,寬22.5米;下層是雙線鐵路,寬18米;全長1670米,正橋長1156米,有兩台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接通京漢與粵漢鐵路,使武漢三鎮連成一體。

  “兩百項”建設 1955年到1957年,市計委著手制訂武漢市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7月22日,中共武漢市委在廬山召開全委擴大會議,討論並通過了《關於武漢市地方工業第二個五年計劃(草案)的決議》,規定“二五”期間新建擴建項目196個(通稱“兩百項”),總投資34.38億元,其中重工業投資25.57億元,占74.37%,要求大部分項目在兩年內完成。1959年12月對“二五”計畫作了調整,由196項減為118項,加上中央和省的專案17個,實為135項,5年投資總額由34.37億元減為13.96億元。1962年“兩百項”經調整、合併、壓縮後實際開工籌建的有87項,其中限額以上項目50個,限額以下項目37個。實際上這87項也沒有全部完成,但“兩百項”建設連同國家在武漢的重點項目,奠定了武漢市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基礎。

  東西湖圍墾 1952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圍墾東西湖的初步意見。1956年5月,武漢市水利局向省市領導提出圍墾東西湖問題。10月,國家計委將東西湖圍墾列入國家"二五"計畫。1957年8月6日,水利部正式批准東西湖圍墾工程興建,10月,國家經委同意東西湖圍墾工程的預算,批准投資控制數為3800萬元。10月8日,湖北省成立東西湖圍墾工程指揮部,省長張體學任指揮長。11月15日,東西湖圍墾工程在金銀潭正式破土動工,來自武漢、黃岡、孝感、雲夢等縣、地、市及河南的12萬勞動大軍日夜奮戰在工地上,春節亦堅持戰鬥。1958年4月7日,東西湖近60公里的圍墾大堤基本完成,計土方14346726立方。7月中旬,圍墾工程基本結束。8月3日,東西湖圍墾工程通過驗收,武漢市建成了一個最大的蔬菜基地。

  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建成 1974年9月7日,武鋼從聯邦德國和日本引進的重點專案一米七軋機工程破土動工。該項目設計能力為年產熱軋鋼板300萬噸、冷軋薄鋼板100萬噸、冷軋矽鋼片7萬噸,全部採用國外70年代最新技術,具有大型化、自動化、高速化、連續化的特點。此項工程於1978年12月基本建成,開70年代武漢市引進外資之先河,武鋼因此躍升為當時全國最先進的鋼鐵企業。

  武漢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獨特的自然風貌。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公佈武漢等38個城市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1998年統計,武漢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61處,市級104處。優秀的文化積澱為武漢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底蘊。

  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 1979年9月,武漢市委、市政府批准橋口區重新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並以減免稅收、不收或少收管理費等政策鼓勵個體戶到漢正街集中經營。經過近20年的發展,漢正街已成為著名的國家級小商品市場。到1996年底,漢正街市場由一條1623米的主街發展為占地2.56平方公里範圍的商貿區,個體戶、私營企業由零發展到12968家,國有、集體企業由幾十家發展到1480家,從業人員42萬人;有30多個室內專業市場,經營6萬餘種商品,日均客流量15萬人次,銷售額80億元,占武漢市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21%;個體戶納稅7000萬元,均居全國大型批發市場的前列。目前,國內以漢正街命名的分市場15個。漢正街市場的發展為城市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邁進了開啟性的一步,被稱為"天下第一街"。

  武漢成為對外開放城市 1992年5月,武漢市被批准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8月,第一艘外輪--日本"日佳丸"號駛抵武漢港青山外貿碼頭。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從1984年到1997年,全市共簽訂利用外資專案3353個,實際利用外資額49.29億美元;1998年實際利用外資額10.56億美元。截至1998年底,來武漢投資合作的國家和地區50多個,"三資"企業累計開業投產1755家,法國駐漢領事館亦正式成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1991年至1997年進出口總額77.3億美元,1998年市屬外貿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武漢經濟正在向國際化邁進。

  1998年抗洪 1998年夏,長江中上游連降暴雨,形成8次大洪峰,武漢關水位連續上漲,至8月19日,武漢關水位達29.43米,漢口站最大洪峰流量72300立方米/秒。江澤民、朱鎔基等中央鄰導同志親臨武漢指揮防汛鬥爭。37萬軍民奮戰在抗洪第一線,共用土石方235萬立方米,編織袋、麻袋、草袋1584萬條,發現並排除險情2192處。經過近百日的奮戰,終於戰勝了特大洪水。

地理

位置、地形

  武漢位於中國的中部地區,地理座標東徑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西距最大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為155公里。處於江漢平原東部,東與黃岡市團風縣鄂州市華容區梁子湖區黃石市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嘉魚縣、咸甯市區相連,西與荊州市洪湖市仙桃市(省直管)、孝感市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的孝南區孝昌縣大悟縣、黃岡市的紅安縣麻城市相接。

長江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水交匯於此,將武漢分為漢口、漢陽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稱“武漢三鎮”。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中部散列東西向殘丘,且市內湖泊塘堰眾多。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譽,現有大小湖泊166個,其中有43個在中心城區。武漢的水域面積達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1/4還多一點,其中湖泊面積為803.17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居全國各大城市的首位。在中國經濟地理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水、陸交通十分發達。

  平坦平原:位於長江、漢江及其支流兩岸以及湖泊周圍。是棉花和蔬菜產區。

  壟崗平原:位於湖泊周圍和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帶,盛產水稻和魚。

  丘陵:分為三列,均被林木覆蓋。

   北列:分佈在新洲區、黃陂區北部

   中列:橫穿城區

   南列:分佈在蔡甸區、江夏區北部

  低山:主要分佈在黃陂區和新洲區東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黃陂區和孝感市交界的雙尖峰,海拔872.5米,是武漢最高點。中心城區的最高點位置位於洪山區的頂冠峰,海拔200.1米。

氣候

  武漢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熱冬寒等特點。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3.7 ℃;7、8月平均氣溫最高,28.7 ℃,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由於武漢處於北緯30度,夏季正午太陽高度可達83°,居於內陸、距海洋遠,周圍地形如盆地、集熱容易散熱難,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和伏旱時副高控制,因而城區氣溫最高可以達到42℃,十分悶熱。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050~1200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240天。

水系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品質標準,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準。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向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向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向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產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在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區,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注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曲達22處。

資源

  自然植被以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馬尾松、杉木、櫟樹分佈普遍。礦產主要有煤、磷、黃鐵礦等。盛產鮮魚、蓮、藕 ,武昌魚為著名魚種。洪山紅菜薹、天興洲西瓜、高洪太銅鑼、綠松石雕、漢繡為地方土特產。

經濟

  武漢是華中地區乃至中國內陸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冶金、紡織、造船、製造、光電、資訊、醫藥、食品、化工、汽車等產業。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

  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08年武漢市政府開始創建全國衛生文明城市,城市面貌大為改善。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蔡甸區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吳家山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中國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中部地區的其他城市。經國家統計局核實,2009年武漢完成GDP4,620.18億元,總量位居全國第12名,是長江沿線城市帶上第三大經濟體,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市重慶主城區,高於南京市,人均GDP逾7400美元。2010年,武漢GDP達到5565.93億,增長14.7%,在中西部地區僅次於重慶(7890億元),略高於成都(5508.40 億元)。

工業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現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武漢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著力推進產業技術升級、集群發展。重點發展鋼鐵、汽車及機械裝備、電子資訊、石油化工、環保、煙草及食品、家電、紡織服裝、醫藥、造紙及包裝印刷十大主導產業。同時運用產業政策,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重點發展鋼鐵化工及環保產業聚集區、汽車及機電產業聚集區、光電子及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食品工業聚集區、都市工業聚集區。一批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以及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武漢製造”知名品牌正在湧現。此外,武漢擁有中國中部第一個永不落幕的工業城鎮之稱。

  汽車整車生產企業: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風神、東風渝安、東風電動、三環汽車和3604改裝車

  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提愛思全興、德爾福、佛吉亞、法雷奧

  通信:烽火科技集團、烽火通信、光迅科技、楚天鐳射、武漢長飛、凡穀電子、武漢NEC、普天通信、華為武漢研究所、中興武漢實驗室、愛立信武漢分公司

  鋼鐵企業:武漢鋼鐵集團

  煙草:武漢捲煙廠

  電子資訊產業:新芯、富士康、冠捷、唯冠

  武漢雖地處內陸但因為有長江,所以,也是中國造船重鎮之一,中國海軍潛艇有很多都是在武漢的武昌造船廠建造。

外商投資

  武漢是中國首批沿江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資中西部的熱點地區和首選城市。武漢堅持“開放先導”戰略,一大批樞紐性、功能性基礎設施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同時,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對外來企業實行“一條龍”聯合辦公制度、市長對話會制度、受理投訴制度、投資環境責任制度等等,投資環境日益改善。目前,武漢是法國在中國投資額最高的城市。法國在武漢的最大單個投資項目是法國PSA標緻雪鐵龍集團與中國東風汽車公司合資的汽車項目,經過多次增加投資,目前法國在該項的總投資額已遠遠超出在中國其他城市單個專案的投資額。此外,法國在武漢還有其他多種項目的投資。截至2006年10月18日,法國在武漢的各類投資總額已近22億美元,占法國在中國全部投資的三分之一。另外,在武漢所有外商投資中,港資比重最大。

  世界500強瑞典宜家(IKEA)將投資3億歐元,在漢建宜家家居中心,以及亞洲最大的購物中心。宜家將以武漢為核心,購物中心輻射武漢城市圈乃至中部五省。接著以購物中心為先導,把中西部物流中心放在武漢。最後將生產製造中心放在武漢。預計2015年宜家武漢店正式對外營業。

金融商貿

  武漢一直是長江中游的商貿金融中心,歷史上流傳著“貨到漢口活”的說法。明末清初,漢口就躋身全國四大名鎮之列,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上個世紀初,漢口一度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中國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目前,全市擁有商業網點12萬餘個,有3家商業企業躋身全國連鎖經營企業30強行列,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大關。武漢的主要商業集中在中山大道、解放大道(航空路)、江漢路、漢正街市場、司門口、中南路、鐘家村。新興商圈有街道口、王家灣、徐東、光穀、廣埠屯(為華中最大的IT市場).武漢本土的武商集團建摩爾城。3年後,它將與改造後的國廣、武廣、世貿連通,形成約40萬平方米的“摩爾城”。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美國“沃爾瑪”、香港“百佳”等國際零售商業巨頭相繼進入武漢,推動了武漢商業貿易發展。

  武漢金融、證券交易同樣活躍,中國人民銀行和一批國有商業銀行在武漢建立了區域性的機構,法國興業銀行、英國滙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東亞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在漢設立了分行,10多家外國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武漢設立了辦事機構。

特色優勢

  華中重鎮 武漢地處中國腹地,在中國業已形成的沿海地區、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H型經濟發展格局中,武漢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樞紐作用,被國內經濟學家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2002年2月聯合國發表了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指標及前景的統計報告,在該報告所推薦的中國25個最具發展前途的城市中,武漢位居第六位。

  區位優勢 武漢地處長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京廣鐵路與長江在武漢交匯,京九鐵路也在武漢與京廣鐵路相聯結,形成溝通華北、西南、中南、華東地區的鐵路網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沿長江的高速鐵路即將建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與長江水運“柔性聯運”的出現,將使武漢作為中國水陸市場樞紐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市場優勢 武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貨物集散地,商品可輻射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周邊五省近四億人口。目前全市擁有商業機構1萬多家,商業網點10.5萬個,擁有4家商業上市公司,8家大型商場躋身中國百家最大零售商場行列。

  工業優勢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無論是高新技術製造業,還是傳統製造業,都有非常好的基礎。目前,沿武漢88公里中環線已經崛起中國光谷、神龍汽車城、台商開發區、陽邏開發區等系列團地,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製造業相融合的以製造業為主的新經濟增長帶。武漢工業門類齊全,涉及鋼鐵、汽車、機械製造、石油化工、光通信產業、中西醫藥、生物工程、紡織、服裝、食品等33個行業大類,3萬多家工業企業,綜合配套能力強,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載體。

  科教優勢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武漢擁有52所普通高校,在校學生70多萬人,736個科研設計單位,1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有兩院院士48名,45萬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十分豐富。武漢東湖地區是僅次於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在通訊、生物工程、鐳射、微電子技術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領域中,科技開發實力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環境優勢 武漢大林推進環境創新,相繼建成了武漢國際機場、機場高速公路、長江二橋、長江三橋、百萬門程式控制電話、水廠、電廠、汙水處理系統的一批重大樞紐性、功能型基礎設施,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對外來企業實行“一條龍”聯合辦公制度、市長對話會制度、受理投訴制度、投資環境責任制度等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對武漢的投資環境考察後認為,武漢是中西部外商投資的首選城市之一。滬港長江開發促進會經過半年多調查、評估後認為,武漢的投資環境在沿江15個大城市綜合得分為第一。

  開放先導 自1992年5月國家批准武漢市為沿江開放城市以來,武漢一直是外商投資中西部的熱點地區。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60多家在漢投資,包括美國的百威、聯合技術,法國的雪鐵龍,德國的巴斯夫、西馬克、麥德龍,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達、NEC、三井物產,荷蘭的菲力浦,英國的BOC、皮爾金頓,韓國的現代、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國公司在漢設立了辦事處,其中地區性、區域性總部達到110家。

交通

  武漢位於長江和漢江匯流處,水運便利,明清時期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稱。近代京漢鐵路粵漢鐵路陸續建成,更使武漢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之一。2009年,武漢獲批全國首個綜合交通樞紐研究試點城市,更是將武漢的交通優勢地位推上又一個高峰。該年底,武漢站的開始運營,標誌著武漢“高鐵時代”的到來,使武漢成為全國高速鐵路樞紐城市。隨著2011年石武客運專線、漢宜客運專線和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等22個鐵路項目建成運行,武漢將成為中國鐵路“兩縱兩橫”的交匯點,全國路網主樞紐和客運中心。屆時,從武漢到周邊1000公里範圍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只要4-5小時,半小時直達武漢城市圈兄弟城市。

公路

  國家公路“兩縱兩橫”規劃的京珠、滬蓉高速公路骨幹在武漢交匯。316國道、318國道、107國道也在此交匯。2009年,武漢7條高速出口通道全面建成,境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高達530公里,與全長188公里的武漢外環線,貫通由6座長江大橋組成的內環、三環、外環線,構建起武漢到6個遠城區政府所在地半小時、到城市圈8個城市1小時、到周邊省會城市4小時交通圈。“十一五”期末,武漢公路總里程達12000公里,公路密度達149.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00公里,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前列。與此同時,武漢市也在加強市內快速路的建設,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武漢大道、白沙洲大道、武漢二環線(除漢陽段外)等市內快速路。

鐵路

  武漢自近代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陸續建成以來,一直是全國最為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如今京廣鐵路漢丹鐵路長荊鐵路武九鐵路武麻鐵路於武漢交匯。另外,隨著中國高鐵線路的陸續通車,武漢又開通了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石武客運專線合武快速鐵路漢宜鐵路等。武漢是全國三個擁有三座以上一等火車站的城市之一,武昌火車站(特等站)、漢口火車站(特等站)和武漢火車站(目前未正式定級,但其客運量已滿足一等站標準。)構成了武漢客運樞紐。武昌南編組站、市北郊已建成的“亞洲最大編組站”武漢北編組站構成了武漢貨運樞紐。2005年,武漢鐵路局成立,成為全國18個鐵路局(集團)之一,並為鐵道部規劃建設的四大鐵路樞紐之一。

  2009年底,武漢站的開始運營使武漢進入“高鐵時代”。武漢市目前與北京鄭州長沙廣州合肥南京上海間每日都有動車組往返,與北京西之間的首發城際列車(含動車組)多達7對,同時與南昌間有高速列車相通,與省內主要城市咸寧宜昌十堰襄陽黃石隨州之間都有管內城際特快列車往返。2009年底,武廣高鐵開通,使得武漢到廣州鐵路運輸3個半小時;2012年,廣深高鐵開通,武漢與深圳實現4小時互通。隨著京廣客運專線的全部貫通,武漢到北京將只需4個小時;隨著漢宜高鐵的開通,至此以武漢為圓心的5小時經濟生活圈基本形成,從武漢乘坐高鐵到達京滬穗渝,均不超過5小時。2015年,京廣客運專線南延至九龍後,從武漢搭乘火車將可以5小時內抵達香港

航空

  作為華中地區航空中心,武漢先後曾有過三個客運機場:南湖機場王家墩機場天河國際機場。在南湖機場遷往天河國際機場後,武漢也曾出現一座城市兩個客運機場同時使用的情況。其後因武漢市城市開發的需要和航空業務的發展,原在王家墩機場運營的武漢航空公司也遷往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武漢天河機場距離市區大約有16公里,由武漢機場高速公路相連。2009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客流量突破1000萬人次,成功晉升為全國第11家“千萬級”機場,位居華中第一。據統計,截至2010年,武漢天河機場通航城市達62個,較5年前增加了30個,國際與地區航點新增8個,出入境旅客持續增長,預計突破35萬人次。 2010年,天河機場三期擴建總體規劃獲批准,5月9日動工奠基。按照2020年旅客輸送量3800萬人次、貨郵量44萬噸目標設計,新建的東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F,是目前國際機場最高等級標準,能夠起降包括A380的各類大型飛機。建成後,天河機場將是中部地區最大的樞紐機場,緊隨北京、上海、廣州的全國第四個航空樞紐,進入世界機場百強。

水運

  武漢歷來是長江的重要港口,有武漢港、陽邏港等。武漢港是長江“黃金水道”的中轉站,但隨著長江客運航運的衰落,2003年武漢港旅客運輸全部消失,武漢港也逐漸轉變功能而成為長途汽車站,有發往郊區的旅遊專線以及省內及省外的長途客運。目前的武漢客運港僅有旅遊包船停靠。2010年3月,國務院正式明確武漢新港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加快長江黃金水道開放開發成為國家戰略。目前,武漢新港已恢復陽邏港至上海洋山港、新開通楊泗港至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江海直達船占全市水運總運力的比例達到75%以上。武漢開通了直達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及港澳臺地區的不定期貨運航線。預計到“十二五”中期,萬噸輪船可直達武漢,這意味著武漢新港可在3000公里範圍內,與東京大阪首爾新加坡雅加達等國際城市常年直達。

公共交通

公車和輪渡

  武漢最早的公共汽車是從雙墩開往五福路的1路,發展至今已經有1、2、3、4、5、6、7、8、9字頭公汽線路幾百條,以及無軌電車線路7條,清潔能源線路16條(1500輛車),往來於武漢三鎮兩江四岸之間的輪渡十餘條。自2005年武漢市實行城郊公交一體化工程,至今開通多條到黃陂、青山、新洲、江夏等郊區線路,接管個體承包與掛牌經營,取代黑巴、黑的。

  2002年,武漢市公共汽車公司、武漢市電車公司、武漢市輪渡公司、武漢市計程車公司、武漢市汽車輪渡管理所、武漢市公用客車廠組建成立武漢市公共交通集團,2003年正式掛牌,並且參股武漢通恒公汽有限公司。武漢市公交集團公司位於漢陽區馬鸚路特6號。

  武漢公交專線車的票價非空調車是1元(刷卡0.8元),空調車是2元(刷卡1.6元,部分遠郊線路刷卡1.8元),雙層巴士線路為1.5元(刷卡1.3元),此外郊區線路實行梯形票價。

軌道交通

  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武漢地鐵一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4年7月28日投入試運營,使得武漢成為中西部地區第一個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2010年7月29日,武漢地鐵一號線二期開始試運營,現在日平均客流量達到20萬人次。除1號線外,2號線、3號線與4號線正在施工中,其中2號線有望於2012年底投入運營。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市區軌道交通網由12條線路構成,總長約540公里。根據遠景按規劃,12條軌道交通線路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為鎮間骨架線路,2、3、4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第二層次為鎮內骨幹路,1號線和5號線分別貫穿漢口及武昌鎮內的東西方向。第三層次為跨江輔助線路,由6號線,7號線和8號線組成。到2040年,將建成9條地鐵幹線和3條城市快線,全長約540公里,其中有過江地鐵通道7條穿越長江和漢江。屆時,有66%的人口和崗位位於地鐵網站600米步行半徑範圍內,全市居民進入武漢市一小時經濟圈。

過江橋樑和隧道

  長江和漢江雖然給武漢帶來了水運便利,但也造成了陸路的交通困難。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武漢過江橋樑和隧道眾多。長江上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有軍山長江大橋、沌口長江大橋(擬建)、白沙洲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擬建)、鸚鵡洲長江大橋(在建,計畫2015年完工)、武漢長江大橋(長江上第一座橋樑、公鐵兩用橋)、武漢長江二橋、二七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公鐵兩用橋)、青山長江大橋(擬建)、陽邏長江大橋共九座公路大橋和兩座公鐵兩用大橋。漢水上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有蔡甸橋、三官橋(在建)、長豐橋、古田橋(即將動工)、知音橋、鐵路橋、月湖橋、江漢橋、晴川橋共八座公路橋和兩座鐵路橋。武漢長江隧道於2008年12月28日調試運行通車,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為2號線而建的中國首條穿越長江地鐵隧道已於2009年10月16日開始動工,並於2011年9月20日貫通,將於2012年底隨地鐵2號線同步開通運營。4號線的長江隧道也已動工。武漢三陽路長江隧道工程也即將啟動,屆時其將為長江上第一座公路地鐵兩用隧道,規劃中的7號線將從此而過。

武漢特產

  熱乾麵 是武漢人“過早”的大眾化食品。武漢的熱乾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面、四川的擔擔麵、北方的炸醬麵並稱中國的“五大名面”。

  四季美湯包 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作法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的。具有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武漢風味特色,有蝦仁湯包、香菇湯包、蟹黃湯包、雞茸湯包、什錦湯包等新品種,花樣繁多,風味獨特。老四季美湯包館開辦於1922年。

  三鮮豆皮 是武漢人“過早”的一種主要食品,也是武漢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豆皮製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三鮮豆皮是以餡中有鮮肉、鮮蛋、鮮蝦而得名。老通城的三鮮豆皮遠近聞名,這裡的三鮮豆皮不僅餡中有肉、蛋、蝦仁,還有豬心、豬肚、冬菇、玉蘭片、叉燒肉等,制餡講究,煎制精細,煎好後油光閃亮,色黃味香。

  面窩 武漢傳統風味早點。品種有“磨漿面窩”、“豌豆面窩”、“苕面窩”等。尤以“磨漿面窩”最受歡迎。此品用大米、黃豆作主料,配以蔥、薑、芝麻,上瓢入油鍋炸至金黃,現炸現吃;中心片薄枯脆、外緣肥厚柔軟,香酥爽口。

  談炎記水餃 以鮮豬腿肉及鮮牛肉為主,輔以雞肉、蝦米、冬菇、五香菜、原汁骨頭湯等作餡。經制皮、制餡、包制、熬湯、佐料、點味製成。形美湯鮮,餡足皮薄,爽口不膩。談炎記水餃館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

  小桃園煨湯 漢口蘭陵路小桃園煨湯專門經營各種煨湯,以“瓦罐雞湯”最有名。這裡的老廚師搜集民間煨湯技術的精華,再加以匯總,改進和提高。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先炒後煨,一次加足清水,煨時不加蓋。湯汁不沸騰,以旺火燒開,用文火煨透。湯味馨甜腴美、風味獨特。

  青山麻烘糕 是武漢市青山鎮的傳統產品,早在清末即已馳譽長江上下。解放前以鴻興雜貨鋪生產的為正宗。解放後,這個雜貨鋪擴大為鴻興食品廠,後又與長江食品廠青山分廠合併為青山食品廠,繼續生產這種傳統食品。主要原料都選定產地,以應山縣的糯米、咸甯市的桂花、黃梅縣的黑芝麻和上等綿白糖精製而成。

  芝麻、綠豆糕 是武漢初夏的時令商品,為端午節必備食品之一。芝麻、綠豆糕是芝麻糕、綠豆糕的合稱。芝麻糕以內含四分之一左右的芝麻得名;綠豆糕以內含四分之一以上的綠豆得名。制法是將這些原料預先制熟,然後以綠豆作皮、其他作餡,壓成有花紋的小方塊,每公斤約32-36塊。鬆軟香甜,細嫩爽口,有清熱解暑作用。也含有一定水分,不宜久存。

  什錦豆腐腦 因在豆腐腦里加上饊子、糯米、蝦米、叉燒肉丁、榨菜丁、醬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蔥花等配料、調料,稱為什錦豆腐腦。

  武昌魚 產于武漢市江夏區和鄂城境內的梁子湖。武昌魚屬鯿魚的一種,又名團頭魴。體形呈扁平狀,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質嫩白,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屬名貴淡水魚菜。又因為現代有毛澤東“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詞句,使武昌魚更為聞名遐邇。用武昌魚可以烹製出數十種不同風味的魚菜,如清蒸武昌魚、花釀武昌魚、蝴蝶武昌魚、茅臺武昌魚、雞粥奶油武昌魚、紅燒武昌魚、楊梅武昌魚、白雪臘梅武昌魚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魚燴炙人口,清香撲鼻,肉嫩味鮮,已是馳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洪山菜苔 俗稱紅菜苔,又名“芸菜苔”。色紫紅、花金黃,是武漢地區的特產。據史籍記載,紅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歷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產,曾被封為“金殿玉菜”,與武昌魚齊名。

  黃陂泥塑 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是它的傳統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歷史傳統,技藝朔熟,藝人輩出。

  武漢絹花 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絹花藝人吸收宮廷的傳統製作絹花技術,兼采南北民間絹花技藝,發展原有的製作通草花、括絨花工藝,製作絹花。絹花也叫綢花,以絹、綢、續、緞等高級織物,製作各種花卉。

  高洪泰銅鑼 武漢是三百年來全國銅響器製造中心之一,所生產的漢鑼與蘇鑼、京鑼、秦鑼齊名,並稱為四大名鑼。高洪泰銅鑼是有七十多年歷史的傳統產品,以音質純正、發音宏亮、起手靈活、吃槌糙省力而馳名中外。

文化

方言

  武漢地處中國中部地區,各種方言交匯形成了特別的武漢話。武漢話是大部分武漢城區居民的母語,也通行於整個武漢市乃至武漢城市圈。 武漢話在方言學的分類系譜上,屬於官話方言(又叫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與成都方言、重慶方言、貴州方言等同屬一個系譜,也是西南官話地理分佈上的最東端,東南端被臨界的湘方言贛方言、官話江淮方言等所包圍。

  近年,普通話極為強烈地影響武漢話,致使武漢方言較有特色的語音、語法、詞彙現象大幅被普通話所取代,形成新的武漢話,這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尤為普遍。新的武漢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改變調值的普通話。

  武漢藝術家夏雨田用“辦事腦子靈,說話喉嚨喳”來形容武漢話。由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普通話自解放後即開始影響武漢話的語音,目前尤為明顯。同時,武漢還有“彎管子普通話”,即把武漢話套上普通話的調值,這種語言通常是調侃而用。武漢有電視臺開闢了方言節目,比如“經視故事會”、“新聞故事會”和“都市茶座”等。

文化名城

  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1986年經國務院頒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市北郊的商代盤龍城遺址,可以證明武漢城市發展的歷史大約有3500年。經古代文明孕育,至東漢末年時,龜山、蛇山築有軍事城堡,奠定了漢陽、武昌城市的基礎。至明成化年間,漢口鎮開始形成,遂完成三鎮鼎立格局。

  武漢歷史上曾是魏、蜀、吳三方鏖戰之地,千餘年中發生過許多戰事和重大事件。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建立天完國,於西元1356年從蘄水(今浠水)遷都漢陽。

  武漢數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1927年,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策劃了“七一五”分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敗。同年,中共中央在漢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被定為以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了一批大型、重點工廠。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武漢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與計畫單列。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由長江沿岸17個地區組成“武漢市經濟協作區”。1993年,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享受沿海開發區的優惠政策。

名勝古跡

  黃鶴樓

  歸元寺

  寶通禪寺

  長春觀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上海路天主教堂

  民權路清真寺

  洪山寶塔

  鐵門關

  古德寺

  蓮溪寺

  晴川閣

  古琴台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

  龜山三國城

博物館、紀念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 夜景
武漢博物館
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館

  湖北省美術博物館

  武漢博物館

  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武昌毛澤東舊居紀念館

  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 陳潭秋烈士紀念館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

  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

  武昌起義門管理所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紀念館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

  詹天佑故居管理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

  13處: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江漢關大樓、大智門火車站候車廳、武漢大學早期建築、詹天佑故居、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漢口近代建築群

  古文化遺址 盤龍城遺址、湖泗窯址群

  古墓葬 明楚王墓

省級

  100處: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起義門、楚望台軍械庫遺址、工程營舊址、湖北共進會舊址、三烈士亭、孫中山銅像、黃興銅像、黃興拜將台遺址、辛亥鐵血將士公墓、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兩處) 、辛亥首義烈士墓、庚子革命烈士墓、九女墩、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二七烈士紀念碑、江岸區二七紀念館內、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和陳潭秋革命活動舊址、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施洋烈士墓、陳定一烈士墓、賀勝橋北伐陣亡將士陵園、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陣亡官兵諸烈士墓、紅色戰士公墓、向警予烈士墓、李漢俊烈士墓、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郝夢齡墓、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魯茲暨史沫特萊舊居、宋慶齡漢口舊居、張森墓、孫武、吳兆麟墓、吳光浩烈士舊居及墓、漢口花旗銀行大樓、湖北省立圖書館舊址、德明飯店、古德寺、武漢長江大橋、漢口麥加利銀行大樓、俄商新泰大樓、漢口上海路天主堂、漢口美國領事館舊址、漢口英商電燈公司舊址、漢口英商和利冰廠舊址、漢口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漢口贊育藥房、唐生智公館舊址、漢口電話局舊址、漢口景明大樓、漢口交通銀行舊址、漢口平漢鐵路局舊址、漢口鹽業銀行大樓、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漢口中共中央領導人住地舊址、漢口商業銀行大樓、中南局招待所舊址、武漢防汛紀念碑、中共中央軍委辦事處舊址、武泰閘、武昌第一紗廠舊址、孫中山紀念碑、閱馬場孫中山銅像、田桐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張難先舊居、石瑛舊址、東湖毛澤東舊居、武昌首義紀念碑、黎元洪墓

  古建築 無影塔、勝像寶塔、洪山寶塔、寶通寺、歸元寺、長春觀、古琴台、禹稷行宮暨晴川閣、雙鳳亭、南橋、槐山磯駁岸、問津書院、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抱冰堂、木蘭山古建築群、雨霖古建築群

  古文化遺址 老人橋遺址、許家墩遺址、馬投潭遺址、陳子墩遺址、作京城遺址、中分衛遺址、面前畈遺址、五穀城遺址、鐵門檻遺址、龍王尖遺址

  古墓葬 魯臺山古墓群、陳友諒墓、鐘子期墓

  石刻 洪山摩崖

市級

  168處:

  近現代史跡和代表性建築 私立武漢中學舊址、林詳謙烈士就義處和林詳謙塑像、施洋烈士故居、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師部舊址、漢口《民國日報》社舊址、劉少奇在武漢的舊居、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舊址、向警予故居、“一•三”慘案遺址、漢口長江書店舊址、周恩來同志在珞珈山的舊居、《新華日報》社大陸裡舊址、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舊址、“六•一”慘案遺址、耿丹烈士墓、楊學誠烈士陵園、萬嬰墓、嶽飛亭(岳武穆遺像亭)、漢口日清洋行大樓、漢口大清銀行舊址、漢口美最時洋行大樓、漢口西門子洋行舊址、中國實業銀行大樓、西商賽馬俱樂部舊址、徐源泉住宅、太虛法師舍利塔、漢口東正教堂(俄)、馬銓墓、東西湖大堤紀念碑、上海銀行漢口分行舊址、平和打包廠舊址、亞細亞火油公司漢口分公司舊址、東方匯理銀行漢口支行舊址、立興洋行漢口分行舊址、保安洋行舊址、珞珈山街住宅區、漢口碉堡群*、漢口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漢口華商總會暨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舊址、漢口俄國巡捕房舊址、武漢劇院、楊森公館暨漢口會議舊址、英文楚報館舊址、武漢衛戍司令部軍法處舊址、漢口中共中央宣傳部舊址、臺灣銀行漢口分行舊址、四明銀行漢口分行舊址、漢口璿宮飯店、寧波會館舊址、江蘇會館舊址、漢口總商會舊址、漢口中山公園近代園林建築、聖約瑟女子中學舊址、既濟水電公司宗關水廠舊址、博學中學舊址、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天主教聖母會舊址、福新麵粉五廠舊址、武漢輕型汽車廠辦公樓、漢陽鐵廠礦砂碼頭舊址、漢鋼轉爐車間、武重老廠門、武昌蛇山烈士祠、花園山牧師公寓、武昌路隧道、南湖飛機場指揮中心舊址、武昌徐榮廷公館、武昌黎元洪公館、李書城舊居、盧立群舊居、行吟閣、武漢體院乒乓球館、排球館、教學樓、白滸山炮台、中國抗日空軍烈士墓、魏宸組墓、柏泉天主教堂、十一勇士墓、陳昌浩舊居、蔡濟民故居、前川中學教學樓舊址、正源中學舊址、伍峰崗渡槽、葉家裡渡槽、石骨山人民公社辦公樓

  古建築 卓刀泉、蓮溪寺、石榴花塔、保壽橋、北洋橋、柏泉古井、靈港橋、三多橋、半河橋、藥幫一巷石板路、漢陽永豐閘、霸王井、青山桃園古井、孫家渡同善橋、獅子山三眼橋、聖廟、曾家大灣祠堂、沈家大灣石橋、張公橋、得雲觀塔

  古文化遺址 放鷹台遺址、古郢州城垣、餘家嘴遺址、鑰匙墩遺址、紗帽山遺址、金竹嶺遺址、雲水山遺址、臨嶂古城、屍骨台遺址、屍骨墩遺址、鰱魚台遺址、陳隍墩遺址、程家墩遺址、神墩崗遺址、大小寨遺址、磨元城遺址、城上遺址、陳明基遺址、神墩遺址、斬龍台—楊家山遺址、廟嘴遺址、鳳凰潭(二墩)遺址、珠山遺址、楓宸寨遺址、大墩(團墩)遺址、張橋遺址、路邊高遺址、新屋李鑄造遺址、張西灣遺址、五龍台遺址、馬寨城遺址、夫子台遺址、窯墩遺址、廟墩(三墩)遺址、六鬥丘遺址、青蛙墩遺址、獅子岩古寨遺址、刀樓寨古寨遺址、城樓寨古寨遺址、普安堂古寨遺址、楊家灣窯址

  古墓葬 禰衡墓、蠻王塚、樊噲墓、郭正域墓、熊伯龍墓、流芳嶺明代墓群、戢崗古墓群、魯肅墓、丁家咀墓、王景灣墓群、王瓦灣墓群、咀阜村墓群、塢峰崗墓群、山善灣墓群、紅山咀墓群、辛沖墓群*、邾城漢墓群*、胡咀村墓群*

  石窟寺、石刻 漢陽大別山摩崖、梅子山摩崖、九峰山摩崖、白雲洞、鳳凰山摩崖

武漢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文學

  7項:黃鶴樓傳說 伯牙子期傳說 木蘭傳奇 “賤三爺”的故事 “惟楚有材”傳說 卓刀泉傳說 黃陂民間彩詞

傳統戲劇

漢劇 人物劇照
楚劇 劇照

  漢劇(已入選國家級名錄):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舊稱“楚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

  楚劇(已入選國家級名錄):楚劇,舊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1926年改用現名,大約於百年前在鄂東流行的哦呵腔基礎上融合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形成。

  黃陂花鼓戲 新洲皮影戲

曲藝

  5項:湖北評書 湖北小曲 湖北道情 湖北漁鼓 湖北大鼓

雜技與競技

  3項:武漢雜技 頂碗 木蘭武術

民間美術

  8項:武漢面塑 小口徑瓶內畫技藝 人物透雕工藝 武漢剪紙 明式傢俱微縮技藝 木雕船模工藝 黃陂木版年畫 武漢泥塑

傳統手工技藝

  13項:老通城豆皮製作技藝 漢口榮寶齋書畫裝裱 武漢煨湯技藝 漢繡 圓木微縮技藝 武漢花燈紮制技藝 蔑紮風箏工藝 武漢“過早”

     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 武漢面窩製作技藝 青山麻烘糕製作技藝 高洪太銅鑼製作技藝 黃陂榨油技藝

傳統醫藥

  2項:葉開泰中醫藥傳統 馬應龍製藥傳統

藝術單位

  武漢京劇院

  武漢楚劇院

  武漢漢劇院

  武漢歌舞劇院

  武漢話劇院

  武漢雜技藝術發展中心

  武漢樂團

  武漢紅金龍說唱藝術團

  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

媒體

報紙

  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全省覆蓋)

  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武漢晨報(長江日報報業集團)

  長江商報(湖北長江出版集團)

電臺

  湖北人民廣播電臺

  楚天廣播電臺

  武漢人民廣播電臺

雜誌

  讀者文摘

  知音(知音雜誌社,全國覆蓋)

  特別關注(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全省覆蓋)

  今日湖北

  前衛

  愛你

  大武漢

旅遊

  武漢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表形態複雜,形成了許多自然人文景觀。這些景觀多集中在城區,郊區較少。自從明朝漢水改道形成漢口鎮後,位於漢水和長江交匯處的漢口陸續出現了大小碼頭。在這些碼頭的附近形成了漢正街商品集散地,武漢從而成為中國當時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之一。東西南北人流如織,碼頭文化從此在武漢紮根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武漢成為中國最有市井氣息的城市之一。

  城區旅遊景觀 東湖、磨山、中山公園、解放公園、黃鶴樓(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龜山、歸元寺、古琴台、晴川閣、湖北省博物館、江漢路步行街、吉慶街、漢口江灘、長春觀、寶通禪寺、蓮溪寺、古德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洪山廣場、光穀廣場(步行街)、武昌江灘、漢陽江灘、起義門、黃興拜將台、施洋烈士墓、武漢長江大橋、晴川閣、武漢大學、武漢歡樂穀

  郊區旅遊景觀 龍泉山、道觀河、木蘭山、盤龍城遺址、馬鞍山森林公園、柏泉古鎮

5A級旅遊景區

  黃鶴樓公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4A級旅遊景區

  武漢市東湖風景區

  歸元禪寺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紅樓)

  武漢市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武漢市木蘭天池旅遊區

社會

教育

高等教育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在各類評比中始終處於全國前列,高等教育優勢明顯,為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截至2011年上半年,武漢共有83所高等院校(若成人院校也計算在內,則是90所),包括: 22所公辦普通本科院校(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7所),23所民辦普通高校及獨立學院,31所高職高專,7所軍事院校。此外,武漢還有7所成人高校(指經教育部批准的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不含各類所謂“專修學院”、老年大學以及未經教育部認可的職工大學)。[56]武漢高等院校在校生規模達到74.7萬人,居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的第2位[57]。武漢高等院校中,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等著名高校。

科技

  武漢高校密集,科研單位眾多,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競爭力綜合排名全國第三位,成為武漢在全國各類綜合排名中最靠前的指標。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中國光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武漢東湖地區是僅次於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在通訊、生物工程、鐳射、微電子技術和新核動力等五大領域中,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醫療衛生

  武漢市共有三級甲等醫院約20所,其中著名的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原武漢市第二醫院)、武漢市第三醫院、武漢市第四醫院等綜合醫院和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等專科醫院是華中地區一流醫院。

體育

  武漢擁有原國家体委直屬的體育專業高等學府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擁有武漢卓爾球隊。原武漢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94年,球市最火爆的1997年、2004至2005年間,曾被譽為“金牌球市”。2005年武漢隊教練裴恩才被抽調擔任中國女足教練,加上武漢隊之後成績欠佳,球市從此逐漸冷清下來。2006年10月,武漢雅琪衝擊甲級聯賽失敗。2007年,由於資金問題,武漢雅琪放棄參加乙級聯賽。同年,志在沖甲並且聘請遲尚斌作為總教練的湖北警院隊由於在中國足協組織的體能測試中無一人過關而沒有取得參賽資格。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武漢卓爾足球俱樂部將參加2012中甲聯賽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武漢職業足球俱樂部已正式宣佈退出2008年中超聯賽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湖北綠茵職業足球俱樂部將參加2010年中甲聯賽

  中國足球乙級聯賽:三大康天職業足球俱樂部將參加2010年中乙聯賽

  全國圍棋男子甲級隊聯賽:武漢華夏學院隊(該隊有著名棋手馬曉春加盟)

  中國排球男子甲級聯賽:湖北航宇隊以替補身份參加09-10賽季中國排球甲級聯賽

武漢人物

政治類

  黎元洪,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大總統。

  孫武,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參政院參政。

  陳昌浩,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人物之一,為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之一。

  李煥,為中國國民黨資深黨員。

  吳儀,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女性領導人。

  惲代英,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費禕,三國時代蜀漢政治家。

  劉成禺,1931年任中華民國監察院監察委員。

  馮煦初,原西安市市長。

  胡秋原,原名胡曾佑,中國國民黨黨員,臺灣資深立法委員,《中華雜誌》發行人,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

  李慶安,臺灣政治人物,前行政院長李煥之女。

  李慶華,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立法委員。

  朱楨,明太祖第六子,朱元璋正起兵攻克武昌時生於武昌,被封為楚王。

  彭開宙,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汪長南,現于澳門衛生局工作。前澳門立法會議員

  陳啟天,教育社會學家、政治活動家。

軍事類

  徐海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熊秉坤,武昌起義被認為是打響第一槍的人。

  項英,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

  蔡濟民,武昌起義的中心人物,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陸軍上將。

  彭善,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科學、技術類

  田長霖,熱物理學家。

  桂質廷,物理學家。

  陳祖濤,汽車工程師,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之一。

  桂希恩,感染科醫生,中國愛滋病防治專家指導組成員。

  塗長望,中國氣象學家,是中國近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發起人之一。

  吳明珠,著名園藝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餘傳韜,生物化學家,教育家。

  朱光亞,核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范樂成,外科醫生。

  黃孝宗,世界級航太科學家和火箭專家,美國NASA阿波羅登月計畫火箭推進系統總工程師,美國航太推進系統公司總工程師。

  李緒鄂,中國的航太技術與導彈技術專家。曾是中國洲際戰略導彈及固體潛地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曾任航太工業部部長,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

  黃鍔,美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信號處理方法EMD發明人。

  劉永坦,著名雷達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薛天帆,電腦視覺專家

歷史

  馮承鈞,歷史學家、中外交通史家。

經濟

  張煒,劍橋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王紹光,政治學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英文學術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編。

文學、藝術

  張裕釗,近代散文家、書法家。

  何祚歡,曲藝文化工作者。

  徐小鳳,香港殿堂級歌手。

  嚴文井,著名童話作家。

  田克兢,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

  彭修文,當代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現代民族管弦樂團的奠基人之一。

  施鴻鄂,中國男高音歌唱家。

  陳煒舜,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副教授。

  陸鳴,相聲演員。

  孟瑤,作家、學者。

  諶容,中國女作家。

  孫銳,舞蹈演員。

  徐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職藝術家。

  朱達誠,是香港人像雕塑藝術家。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理學家。

  程頤,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

  艾知生,曾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


  劉亦菲,女演員與歌手。

  田原,女音樂人及演員。前跳房子樂隊主唱。

  古月,原名胡詩學,毛澤東的特型演員。

  李佳璘,原名李琳,中國大陸女演員。

  徐帆,演員,已加入加拿大國籍。丈夫是導演馮小剛。

  鐘禧文,女演員。

體育

  李婷,網球運動員。

  伏明霞,前著名跳水運動員。

  周繼紅,現任中國國家跳水隊領隊。

  雷慕尼,原北京市武術協會顧問,北京市陳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

  蔡晟,原中國足球運動員,前國腳。

  鄧卓翔,中國足球運動員,現役國腳。

  馮志剛,原中國足球運動員,前國腳。

  蒿俊閔,中國足球運動員,現役國腳。

  胡佳,跳水運動員。

  黃力平,中國退役男子體操運動員,現任李甯體操學校總教練、國際級體操裁判員。

  姜坤,中國足球運動員,現役國腳。

  李娜,網球運動員。

  李喆,中國棋院職業圍棋六段棋手。

  榮昊,中國足球運動員,現役國腳。

  曾誠,中國足球運動員,現役國腳。

  趙菁,中國游泳運動員。

  鄭斌,中國足球運動員,前國腳。

  張秀雲,中國女子賽艇運動員。

  李佳星,中國女子游泳運動員。

  洪文文,中國女子游泳運動員。

文化名人

  夏菊花 雜技表演藝術家。女,漢族,1937年10月16日生,安徽潛山縣人,國家一級演員,演出節目較多,尤其擅長《頂碗》節目。先後被阿富汗政府授予“獨立獎章”,被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授予“一級藝術勳章”,被越南政府總理範文同授予“友誼獎章”;被巴西政府授予“巴西議會勳章”;一九九五年,蘇丹總統來武漢市授予她“一級文學藝術勳章”。

  陳伯華 漢劇表演藝術家。女,生於1919年,又名佩貞,祖籍湖北武漢。她1927年進入“新化科班”學演花旦,科名新化釵,受業于劉本玉,後受董瑤階(藝名牡丹花)、李彩雲等名家指導。與當時已負盛名的張美英、萬盞燈並稱女三鼎甲。代表劇碼有《宇宙鋒》、《二度梅》、《櫃中緣》、《三請樊梨花》等。其中的前三部有影片存世。

  夏雨田 著名曲藝藝術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38年3月30日生於北京,河北淶水人。1960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于華師附中,後於1963年調到武漢市曲藝隊(武漢市曲藝團前身)當演員,是新中國第一代成為相聲藝術家的大學畢業生。

  李連壁 1949年生,湖北武漢人。一級作曲。1963年畢業於武漢市戲曲學校。現任武漢市京劇團藝委會主任。武漢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吳衛民 著名雜技、滑稽表演藝術家,生於1951年,武漢雜技團第一屆畢業生,國家一級演員。現任湖北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

  田克兢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長堰人,武漢說唱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青年喜劇表演藝術家。

  胡和顏 1947年生,湖北黃陂人。一級演員。武漢漢劇院演出團團長。1958年考入武漢市戲校漢劇科,攻青衣。畢業後到武漢漢劇院。

  何祚歡 1941年3月生,湖北省武漢市人。一級演員。1959年畢業于武漢一師。1963年調入武漢市說唱團任評書演員。1993年調任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主任。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于盛樂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楚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劇協“梅花獎”獲得者。

  趙瑞泰 國家一級編劇,著名劇作家,武漢戲劇家協會主席。

  李冰 武漢市藝術創作中心國家一級編劇,獲得話劇金獅獎的優秀劇作家,《三峽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邱玲 生於1969年,祖籍湖北黃陂。曾榮獲1991年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5年首屆全國昆曲優秀青年演員匯演特別獎。

  嚴兵 武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國家一級編劇,1997年創作的兒童劇《希望》獲得全國兒童劇匯演優秀劇碼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碼獎。

  王丹萍 武漢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優秀青年歌唱家,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武漢藝術人才江花獎。

  陸鳴 1957年出生,現為紅金龍武漢說唱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歷史文化• •行政區劃• •經濟建設• •社會事業• •湖北旅遊• •湖北人物• •湖北特產•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參考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