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1个标签移动版编辑
第15行: 第15行:
  
 
其中,“杂话人”对外使用藏语交流,达让部落和格曼部落通用"达让话"交流。达让部落与[[珞巴族]]义都部落关系密切,格曼部落的族源来自缅甸北部。
 
其中,“杂话人”对外使用藏语交流,达让部落和格曼部落通用"达让话"交流。达让部落与[[珞巴族]]义都部落关系密切,格曼部落的族源来自缅甸北部。
 +
  
 
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化”(意为“富人”)相对应的称呼,解放后[[汉族]]统称他们为”僜人”。[[藏族]]称他们为“僜巴”。在藏语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称为“僜人”。 尚未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为独立的少数民族。
 
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化”(意为“富人”)相对应的称呼,解放后[[汉族]]统称他们为”僜人”。[[藏族]]称他们为“僜巴”。在藏语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称为“僜人”。 尚未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为独立的少数民族。

2024年2月22日 (四) 18:22的版本

  僜人汉语拼音:Deng Ren;英语:Deng people),俗称“僜巴”,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察隅地区(即 藏南三隅之一)的民族,僜人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杜来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即 岗日嘎布山脉西支 和 米什米山地),现如今总人数超过3-5万。


僜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东南部察隅县境内的额曲、桑曲、察隅河、格多曲和杜来河等流域。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


僜人中讲着三种语言,分别有各自的自称:

①讲达让话的僜人自称“达让”。

②讲格曼话的僜人自称“格曼”。

③讲杂话的僜人(即 藏化的格曼人)自称“杂”。


其中,“杂话人”对外使用藏语交流,达让部落和格曼部落通用"达让话"交流。达让部落与珞巴族义都部落关系密切,格曼部落的族源来自缅甸北部。


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化”(意为“富人”)相对应的称呼,解放后汉族统称他们为”僜人”。藏族称他们为“僜巴”。在藏语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称为“僜人”。 尚未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为独立的少数民族。


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境内,从衣着来看,女的一般都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头戴护额或布帕包头,颈项挂串珠或其他银饰,穿统裙,赤足;男人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腰挎砍刀,十分威武。


从僜人婚姻方面来看,一般都是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妇女实际是男人的奴隶,承担着主要的劳动。由于深刻的民族隔阂,僜人与藏族珞巴族之间是不通婚的。21世纪初经过当地政府的教化,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


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仍处于原始社会家族制末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以及各种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显。 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部分藏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粮食产量很低,一年中就有八、九个月时间要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维持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大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亦不十分明显。


自从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僜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的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建立起新的家,开始了真正的人的生活,买卖婚姻、吸食鸦片的陈规陋习已经绝迹;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业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都把僜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来对待;男女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了平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龄儿童入了学;有数十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二十余人走上了县、区一级的领导岗位。


旧时的僜人信鬼不信神,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树枝)记事。如请某人五天后来参加送鬼祭祀,就送去一条打着五个结的绳子,再如,双方发生纠纷找人评理时,评理者讲一长理就放一根草棍或树支,放得越多就表示理由越充足。他们的数字概念差,一位生产队长自认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僜人无历算,以月缺月圆为一月,以包谷成熟一季为一年。


僜人的水田多为梯田,挖水渠引山涧流水灌溉。没有水利排灌设施。


入冬农闲,是僜人的狩猎季节。这一期间,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猎,狩猎的办法也有多种,一是箭射;二是挖陷阱,就是在野兽时常活动的区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数十根竹尖桩,掩盖洞口后,加以伪装。这样一旦猎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桩深深插入猎物体内。三是支绳套,把细绳系结成一个圈套,伏在地面的草丛里,两端固定,这是专门套兔子、野鸡等小动物的。狩猎对僜人来说是主要的肉食来源和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此外还生产一些竹木器、金属器和石器。


鸡爪谷、荞麦等要种在常耕地里,所谓常耕地就是靠近村子,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实行撒播。庄稼生长期间,是能力除草一至两次,此后直接收获。狩猎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和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僜人捕猎的方法主要以放绳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桩等,也有用弓箭射猎,少数家庭还使用同外界交换来的火药枪或僜人自己制作的火药枪。


僜人与察隅当地的大部分藏族一样,喜食鱼。捕鱼的主要方法是将口小腹大的竹篓放入流水中,鱼钻进竹篓后无法出来,将鱼捕获。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边陲,东与云南省,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县、八宿县、波密县相连,南与缅甸克钦邦、印度阿萨姆邦两国接壤。全县由藏、汉、珞巴、傈僳、怒、独龙、景颇、回族等8个民族和僜人组成。察隅县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抓饭"是僜人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其用料是僜人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肉,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最独特的是他们炮制土鸡的方法。据说僜人在宰鸡褪毛的时候不是用开水烫,而是先用手拔,再用火燎,这显然是一种原始方法的沿用。经过这种处理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块香味奇特,使抓饭带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野炊风味。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僜人(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