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裕固族男子
裕固族女子
56朵“民族体育之花”:兰海红,裕固族(甘肃),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裕固族裕固语:Yughur;汉语拼音:Yugu Zu;英语:the Yugu nationality),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段,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为甘肃省特有世居民族。


  裕固族祖先源于回鹘(回纥),裕固族十部落的"亚拉格家"即唐史所载的回鹘王族“药罗葛”(裕固语:yaglak)后代。裕固语分讲两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族的尧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另一种是东部裕固语族的恩格语,这一支的语言是由于一些部落在元朝时受到一个蒙古王公统治而形成的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此外,酒泉市的裕固族使用汉语


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分别使用两种本族语言和汉语。①在县东部的康乐区和皇城区北滩、东滩等地的裕固族居民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②在县西部的大河区、明花区和皇城区金子滩等地的裕固族居民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③在明花区前滩和酒泉县黄泥堡的裕固族居民只使用汉语。


历史上裕固族长期使用回鹘文,1911年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在甘肃酒泉文殊沟(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区境内)所得的回鹘文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简称《金光明经》),写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证明裕固族一直到将近18世纪还在使用本民族的回鹘文。裕固族现在本民族文字失传,一般用汉字,信仰藏传佛教。裕固族婚姻比较自由,可以嫁女或招婿,议定婚期则请喇嘛占卜,择吉日举行婚礼。


  裕固族自称以“尧乎尔”为主(该自称与维吾尔族相同),部分自称“西喇玉固尔”。历史上曾被称为“黄番”、“黄头回鹘”、“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等。1953年,经群众协商同意,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自己民族的名称。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畜种以羊(绵羊、山羊)、牛(牦牛、犏牛、黄牛)和马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明花乡过去养有大量的骆驼。肃南民间流传着“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的俗语。黄泥堡的裕固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小麦、糜、谷、洋芋、青稞、豆类和胡麻等。

民族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甘肃的裕固族与新疆的维吾尔族是同一个祖先,二者都来自于唐代游牧在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但这两个民族已经分化上千年,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已经有很大区别。


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因内受大雪天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扰,外受黠戛斯族袭击而崩溃,部众分途西迁。其中一支迁至河西走廊的沙州(今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受吐蕃政权统治,史称河西回鹘。851年,沙州汉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领导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河西吐蕃守将,据有瓜、沙、伊、肃、甘等11州之地,归附唐朝。河西回鹘遂依附张议潮。872年,张议潮死。后来,河西回鹘攻占了甘州城,立了可汗,所以河西回鹘又被称为甘州回鹘。875年,回鹘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在张掖西北)遣使入贡,唐赠绢10000匹。当时,唐朝本身已很穷困,还能应贡使要求馈赠绢匹,充分表现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到了10世纪,吐蕃势力衰弱,甘州回鹘逐渐强盛,进一步控制了兰州、河州,扼制着唐和西域的交通孔道。后来又击败瓜、沙等州的汉族统治者,使瓜、沙二州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

  甘州回鹘建立政权后,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最高统治者为可汗,同时还采用汉族官制,设有宰相、枢密使等职务。可汗统领下的部落中设有首领,“分领族帐”。按照《宋史》记载,当时有瓜、沙二州回鹘、凉州回鹘、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等。


  河西回鹘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甥舅相称。到北宋时,甘州回鹘可汗时常派遣使者来贡土产,宋朝呼为“甘州沙州回鹘可汗外甥”,回赠内地特产。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鹘可汗曾数遣重要官吏到宋朝京城朝贡,献橐驼、名马、珊瑚、琥珀 。

  11世纪中叶,西夏与河西回鹘发生战争,攻破甘州,甘州回鹘政权崩溃,从此河西回鹘成为西夏附庸,各部落迁到嘉峪关外放牧,但仍与宋朝有联系。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回鹘使者又来朝贡,求买金字《大般若经》。1073年,使者称回鹘人口有30余万、丁壮20万。这一支人口逐渐繁衍,成为河西一带的重要土著。1227年,蒙古军攻灭西夏后,河西回鹘也就被蒙古人直接统治了。


  从11世纪中叶到16世纪,是裕固族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河西回鹘的一部分同周围蒙古、藏、维吾尔、汉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逐步发展形成为一个共同体。《宋会要辑稿》称之为黄头回鹘,《元史》称之为撒里畏吾,《明史》称之为撒里畏兀儿,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今天的甘、青、新交界地区是他们活动居住的共同地域。在这段时期,河西回鹘中也有许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之内去了。


  元末明初,嘉峪关外一带的吐鲁番、哈密、瓦剌等地方封建集团互相争权夺地,不断发生战争。明朝乃先后在关外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罕东、赤金、哈密等几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卫”,统治各族人民,裕固族也被置于“卫”的统治之下。但不久,各卫由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攻伐,外受吐鲁番政权及蒙古右翼封建主的侵袭,相继崩溃。明朝为了便于统治,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这时也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


  东迁入关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裕固族民间中还流传着关于东迁的传说。据说,在几百年以前,裕固族的故乡遭受很大的风灾,狂风卷走牲畜,沙山吞没帐房,连黄金筑成的经堂也被淹没在沙山底下了。又说他们遇到了别的宗教的压迫,在故乡不能立足,开始东迁。“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这首历史民歌大致反映了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和经过。


  裕固族原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史载五代各朝和北宋政府所需战马,主要从回鹘购买。甘州、西州回鹘每年都不止一次以进贡名义送马匹到开封,五代或北宋政府都“估值回赐”,付以价款。宋太宗乾德三年(965年)年初,甘州回鹘一次就贡入北宋政府“名马”1000匹,另有橐驼500只 。东迁后,裕固族在经济生产方式上逐渐发生变化。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在同汉族相互往来和影响下,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并逐步代替畜牧业。肃南地区仍从事畜牧和狩猎业。由于汉族地区铁制工具和武器的输入,裕固族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的技术有了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


  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今张掖西南设立梨园堡,派兵驻守,作为统治裕固族人民的据点,并曾发给裕固族大头目管辖草原的执照。

  清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占据南疆并威慑甘青西部,迫使祁连山地区的裕固族(清代称‘西喇古尔黄番’)向其纳税称臣。准噶尔部在裕固族地区派驻有专门的收税官员。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清朝消灭准噶尔蒙古主力,裕固族归附清朝。


  为了加强对裕固族地区的统治,清朝将裕固族划为“七族”,分封部落头目,赐给世袭职衔。大头目被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给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帽。将居住在甘州南山的裕固族部落,划归梨园营都司管辖,凡有大事,均由甘肃提督呈报理藩院。高台附近的裕固族部落,划归红崖营守备管辖,受肃州镇总兵节制。在黄泥堡裕固族地区,则设乡约、农官进行管理。


  清政府规定“以茶易马”的制度,裕固族各部落每年必须上交“茶马”113匹。起初,清朝还给部落一些茶叶,后来,就变成了只见交马不见给茶,“茶马”成为一项沉重负担。此外,还要给地方衙门送鹿茸、麝香和皮毛等贡物。黄泥堡的裕固族每年要向朝廷交纳粮银。


  民国初期,裕固族地区分别由甘州镇守使和肃州镇守使管辖。1931年以后,马步芳的青海军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从此,裕固族处于马家军阀的统治下,前后长达十年之久。1942年以后,国民党河西各县政府开始在裕固族地方编查户口,设立保甲,旨在将裕固族置于各县的直接管辖之下。在国民党“分而治之”的政策下,裕固族聚居区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分属于张掖、酒泉和高台等县管辖。裕固族地区由此陷入长时间的纷争之中。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地区长期实行封建部落制度。清初,裕固族有7个部落,到民国时期分化为10个部落(又称“家”),即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四个马家、五个家、曼台部落、西八个家、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前七个部落居住在东部,说恩格尔语;后两个部落居住在西部,说尧呼尔语。各部落有自己的放牧范围。在今康乐乡境内的是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和四个马家;在今大河乡境内的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八个家和五个家。明花乡东西海子地方也属于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的牧地。曼台部落的牧地在黑河和八宝河的夹角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建立过友爱乡,习称友爱地区(现属青海祁连县)。


  据清朝康熙年间颁给“七族黄番总管”的执照,黑河上游的整个八字墩草原都是裕固族的牧地。1959年,甘肃、青海两省对祁连山地区省界进行大调整,八字墩和友爱由甘肃划归青海省祁连县,这里的裕固族“千里大搬家”,迁居青海划归甘肃的皇城滩(今皇城镇)。“千里大搬家”是清代以来裕固族分布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各部落传统的居住区域被打乱。现在皇城镇的裕固族包括了原来曼台部落、杨哥家、东八个家、八个家等好几个部落的人口。


  裕固族传统社会设有一个世袭大头目统辖各部落。大头目既是“七族”首领,又是“大头目家”的部落首领,身兼双重职务。其权力和管辖地域,经明、清王朝封授确定,颁给执照。大头目过去权势很大,掌管所有部落。民国后期势力缩小,只能管辖讲恩格尔语的几个部落。讲尧乎尔语的部落则由亚拉格家头目掌握实权。


  每个部落设有正头目、副头目、总圈头(或辅帮)和小圈头。部落头目也是世袭的,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所以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部落正、副头目多数为共同管理一个地方,少数为分地而治。亚拉格家、贺郎格家的正头目驻今大河乡,副头目驻今明花东、西海子,实际上等于有了自己单独的一块辖地。曼台部落的正头目则由大头目部落的副头目出任。


  总圈头、辅帮是帮助头目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总管,几乎概由大户担任。一般任期是一年或三年,可以连任。头目、总圈头掌握本部落大权,审讯部落内发生的盗窃、打架、草场纠纷等案件,并有处罚和施刑的权力。审理时,原告、被告都得向头目、总圈头送礼、请客和出官司钱,并负担所有审理人员的茶饭和牲畜饲料。处理后的罚款也常常落入头目们的腰包。因而诉讼只能给贫苦牧民带来新的灾难,小圈头是为头目跑腿办事的差役。由部落头目指派,有的部落则由交不起茶马的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任期一般也是一年至三年,但常常也有被头目指派连任六七年的。


  部落每年举行几次会议,主要是为了摊派杂款和处理民刑纠纷。部落会议由头目召集,一般每户都要派人参加。名义上是民主议事,实际上一切问题都由头目和总圈头决定。在封建部落统治下,广大贫苦牧民没有社会地位可言。遇见头目必须俯首下跪,呼头目为“老爷”,若骑马相遇必得下马伫立问候。牧民去见头目时,不能穿短衣,不能抽烟和大声说话,否则就要受惩罚。头目家遇婚丧等事,牧民必须送财物。总圈头和辅帮也积有威势。东八个家的妇女哄孩子时,一说“总圈头来了”,孩子就不敢哭了。


  民国时期,裕固族地区还设有千户二人和“老者”若干人。千户一个是东八个家的大户艾罗,一个是亚拉格家正头目安进朝(人称‘安千户’)。分别是由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和青海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加封,均得到河西马家军师长韩起功的加委,权势很大。艾罗一度代行大头目的职权,在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四个马家等地搜刮“官羊”、“官马”。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五个家的重要事务,如总圈头的更换,都要同“安千户”商量。“老者”相当于部落下各户族的族长。在明花和大河由头目指定,负责征集部落的各种款项和协助头目处理纠纷;在康乐由退任的总圈头和辅帮充任,不担负具体任务,供头目咨询。


  裕固族草场和牲畜的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掌握在部落头目、寺院上层和牧主手中。他们拥有45%以上的牲畜,占有全部草场的42%以上。这些草场大都是冬春场。部落公有草场占30%左右,主要是夏秋场。公有草场名义上部落成员都可放牧,实际上贫苦牧民由于牲畜少,没有驮畜,往往搬入公场时,肥美的草头已被牧主的牲畜吃光了。一般牧民只占有全部草场的18%左右。


裕固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红军长征进入祁连山裕固族地区,得到裕固人民的有力支援,共同展开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斗争。裕固族牧民不畏艰险,为红军送粮、送柴、救护伤病员。裕固族青年柯阿代给红军带路,不幸被俘,宁死不屈,惨遭杀害。裕固族老大娘焦斯巴楞,在红石窝战斗中,收留了十多个失散、负伤的红军战士,后来又送他们重返队伍,并将一名红军战士招为女婿留下来,被誉为裕固族“红老人”。

宗教信仰

  裕固族在东迁以前信仰过萨满教和摩尼教。东迁后,裕固族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明末,裕固族建立起本民族最早的黄教寺院——古佛寺。清代,黄教在裕固族地区达到全盛。先后修建了景耀、康隆、转轮、莲花、明海、长沟、红湾、水关、夹道(系古佛寺迁移而来)等9个寺院,分布在各个部落,故有“什么寺院属什么家”的说法。这些寺院中,除康隆寺、红湾寺属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管辖外,其余均受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管辖。

  裕固族寺院的规模比较小。规模最大的康隆寺,最多时有五百多僧人。其他各寺以二三十个僧人的居多,最少的只有七八个僧人。寺院内部组织不甚严密,有的寺院有活佛、堪布、法台,有的只有僧官或提经。他们除宗教节日和放会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日大多在家参加牧业劳动。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都有定期的正月大会、四月大会、六月大会、十月大会,每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新中国成立前,寺院是各部落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各部落的政治经济中心。寺院上层和部落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经常和寺院上层人物商量。青海主寺通过教权进而掌握裕固族部落头目的承袭批准权。如裕固族“七族黄番总管”首先要经过青海广惠寺寺主的批准,再经地方驻军衙门委任。

  裕固族皈依藏传佛教后,仍保留着古老的信仰,即对“汗点格尔”的崇拜。从讲两种语言的裕固族在敬奉“汗点格尔”时都用尧呼尔语的传统来看,这可能是原始萨满教的遗留。“点格尔”在裕固族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汗点格尔”意为“天可汗”。裕固族人认为“汗点格尔”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所说的“汗点格尔”,就是一根细毛绳,上面缠有各种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条,下端是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帐篷内的右上方。

  现在,裕固族地区重建并开放的寺院有3座,即康隆寺、明海寺和长沟寺,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要。

民族服饰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的红缨帽子

  裕固族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男子戴毡帽,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束红蓝色腰带,穿高统靴。已婚妇女戴喇叭形白毡帽子(裕固语叫‘拉扎帽’),前缘镶有黑边两道,帽顶缀有大红彩络。过去妇女还戴有长带形头面,上面镶有各种饰品,构成图案式样。但头面很重,垂在发上对劳动和健康都有妨害,现在已经去掉。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裕固族男女平时大都以内地流行的服装为主,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中才穿戴传统服饰。

裕固族的红缨帽子

  裕固族有东西部之分,表现在服饰上也有所不同,主要是红缨帽子形状的差别。

  东部裕固族的红缨帽为平顶,形似礼帽,帽顶比礼帽细而高。是用芨芨草编制帽胎,用红布缝制帽里、白布缝制帽面,帽沿也饰有黑边或花边。

  西部裕固族的红缨帽为尖顶,由白色绵羊毛擀制而成,帽沿镶有一道黑边,其后部卷起,帽顶腰部的前面缝有一块精致的刺绣图案。也有的用芨芨草编制帽胎,做法与东部裕固族红缨帽做法相同,但帽顶要细得多。

  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裕固族女子服饰

裕固族女子服饰

  裕固族妇女一般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模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精心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袍子一般用绿色或蓝色布料制作,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或天蓝色的正方形绸帕;腰带上还佩挂3寸小腰刀,刀鞘上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和红缨穗。大襟衣扣上挂有刺绣的荷包、针扎。妇女的长袍上面一般要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

  裕固族女子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其中已婚妇女头戴喇叭形高顶红缨白毡帽,帽沿缝有黑色花边,耳垂大银环,服饰称“凯拜什”,胸前佩戴两条红、黑布料作底并镶有五色丝线、珊瑚、珍珠、玛瑙、孔雀石、海贝、银牌的长方形"罕"和用铜环连接成3小节小正方形带穗子的“鲍斯玛”,后背垂有长约1.2米,用红、 黑布作料,镶五色丝线,上缀24块大小不一的白色海螺圆块,下连红、绿线穗的“董地斯”饰物,脖颈戴有珍珠项连。这样的装饰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女英雄萨尔玛珂。

  据裕固族传说,智勇双全的裕固族可敦(公主)萨尔玛珂,在民族面临危亡的关头,亲自带领众骑兵冲锋陷阵,突袭打败了围攻的敌人,最后血洒沙场,人们称颂她为拯救民族的英雄。妇女的服饰中胸前两片“罕”,表示遮住乳房和两腿,后垂的“董地斯”,表示遮住脊骨,飘荡在帽顶上的红缨穗和红色腰带,表示洒满草原的鲜血,以纪念这位英雄。裕固族妇女在胸前或在腰带上佩有5 种圆形、方形、三角形绣花荷包,分别 盛放针线、香料、钱币、鼻烟等物,腰间系有5色丝巾。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又是另一种风格。姑娘三岁剃头时,要把后脑勺的一片头发留下来,长发和串有珊瑚珠的丝线编成一条辫子,辫梢垂线穗被塞到背后的腰带里。两鬓的头发按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个小辫,一直到出嫁。到了十三四岁时,前额要带“沙日达升戈”,即在一长条红布上,用各色珊瑚珠,缀成美丽的图案,做成一条三寸宽的长带,带的下沿用红色或红、白两色小珠子串成很多穗子,把带子从前额缠过系到脑后,穗子像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姑娘的前额。身穿类似大人的小袍褂,腰束彩色腰带,胸前戴“舜尕尔”,背后带“曲外代尕”,即用红布做成的两块长方形硬布牌,上缀有鱼骨做的圆块、各色珊瑚珠组成的图案,下边有红色线穗,并用各色珊瑚、玛瑙、玉石珠串成的珠链把两块布牌连起来,戴在脖子上,分别垂挂在胸前和背后。

  裕固族少女戴一种叫“格尧则依捏”的头饰。这是一条红布带,上面有各色珊瑚镶饰的图案,布带下面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小珠穗,像小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

  当少女长到结婚年龄时,要把头发编成许多小辫,然后再结成三条大辫,两条垂在胸前,一条垂在背后。她们耳戴錾金花长穗形银耳环,有的耳环还镶嵌珊瑚、松石等饰物。手镯是翡翠或玉石的。她们戴的戒指大部分都镶着珊瑚和宝石,看去闪闪发光,显得十分华丽。

裕固族已婚女子装束

  裕固族已婚女子一般穿左大襟长袍。在衣领、衣襟、袖口以及下摆开衩处均镶绣艳丽的彩色花边及绣花图案。其花纹图案美观大方,层次分明,色彩艳丽而明快,显得别有风味。另在长袍外套一件偏领高襟坎肩。姑娘们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色彩艳丽的丝绸腰带。在扎腰带时喜欢将两端腰带垂于腰后部的两侧,还在腰带的两侧点缀上几条色彩鲜艳的花手帕作为装饰品。裕固族老年妇女一般腰间不缀花手帕,只系腰带,而且腰带的色彩也比较素雅。

  妇女头戴喇叭形的白色小毡帽,帽沿上镶嵌两道黑色辫形小花边,一道较宽,一道较窄,显得古朴素净。现在也有的裕固族妇女戴镶嵌金丝缎花宽边的帽子,帽沿虽不太宽,但后缘微翘,前沿平伸,帽顶上缀大红色线穗,垂在帽顶周围。也有的裕固族妇女戴一种用芨芨草制作的帽子,这种帽子即美观又保暖。

裕固族男子服饰

裕固族男子服饰

  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长袍,系紫红色或蓝色腰带,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穿高筒皮靴。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裕固族男子服饰也有独特的地方。毡帽的帽檐后边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状。帽檐镶黑边,帽顶多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圆形或八角形图案。

  裕固族男子一般身穿大领偏襟长袍,过去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等面料缝制,穷人家则把白羊毛捻成毛线并织成白褐子来缝制;不论单棉服衣襟都用彩色布条和织金缎镶边,富裕人家也有用水獭皮镶外边的。冬天富裕人家男人多穿用绸缎或布料做面子的皮袍,穷人家只能穿没上布面的白板皮袄。男子一般都系大红腰带,腰带上带腰刀、火镰、鼻烟壶。不论单棉服衣襟都用彩色布条和织金缎镶边,富裕人家也有用水獭皮镶外边的。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外镶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要在长袍上面罩一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

  上年纪的老人,腰间要挂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子大肚皮的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蛊。旱烟锅多是一尺多长的乌木杆,两头分别安上玉石或玛瑙烟嘴和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露在外面。

  据历史传说,清朝顺治年间,在清廷高压强迫之下,要裕固族男子留一长辫,穿黑色马褂,遭到裕固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暴发了反清斗争。清廷派太子太保大将军年羹尧带兵镇压,屠杀了不少人,将这一斗争镇压了下去。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马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才消失。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猎人狩猎常穿用牛皮自己缝制的皮窝子,里面垫毛或草轻巧舒适。在海子地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上一般在青布上纳白线缀云字形图案。

  裕固族男子上了年纪也有戴玉镯、银镯、戒指的,据说戴上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戴在无名指上。老年男子还喜戴水晶茶色眼镜。

  另外,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又如裕固族男子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

  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十分协调。

文化

语言文字

  裕固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

  裕固语主要有两种:一种称西部裕固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一种称东部裕固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是一种古老的突厥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代突厥语和回鹘语的词汇,尤其是在数词上保留了突厥人古老的计数法。东部裕固语则保留了较多的蒙古语的成份,其词汇和某些语音特点,更接近于十三、四世纪的古代蒙古语。东、西部裕固语有差异但也有一些相同的词汇,这些词汇或源于突厥语,或源于蒙古语,同时还吸收了大量汉语和藏语借词。

  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及肃南县明花区前滩等地的裕固人则讲汉语。

民间文学

  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和民歌等多个种类。民间故事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流传较广的有《莫拉》、《神箭手射雁》、《珍珠鹿》等。最有名的叙事长诗的是《黄黛琛》,叙写了一位年轻姑娘在旧社会包办婚姻下的不幸遭遇。民歌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题材非常广泛。关于生产劳动的有擀毡歌、割草歌、垛草歌、放羊歌、放牛歌、拉骆驼歌等,关于婚嫁礼仪的则有戴头面歌、离别歌、待客歌、“瑶达曲戈”、“阿斯哈斯”等。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又创作了许多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新歌。

  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爱情神话;传说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劳动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机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民族斗争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封建礼教故事、爱情故事等;民歌中有劳动歌,如擀毡歌、割草歌、奶羊羔歌等;仪式歌中有酒歌、婚礼歌、祭祠歌、哭嫁歌等;生活歌中有知识歌、驼户歌等;情歌中有求爱歌、赞美歌、邀请歌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萨娜玛珂》是裕固族著名叙事诗,有多种变化了的体裁,主要是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据传,这位女英雄是某个部落头目的妻子,在一场与外部落的战争中,她毅然参战。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勇气过人的萨娜玛珂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在取胜后返回的路上,她身负重伤,最终献身。这首诗歌颂了萨娜玛珂的事迹,表达了裕固族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景仰。有固定的曲调用来演唱。

民间艺术

  裕固族人民擅长编织,他们能织出结实耐用的褐子,编织各种口袋、马缰绳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而且还能在其上面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裕固族妇女的发饰上有用珊瑚珠、海贝、绿色和蓝色的绸片及各色丝线,编制成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色彩鲜明,华丽大方,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刺绣和剪纸在黄泥堡、大河区一带比较盛行,妇女的衣领、衣袖、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草、虫等图案,剪纸的图案风格大致和刺绣的花纹相似,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这与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裕固族人民还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工艺美术。他们在自制的毛口袋、毯子和马缰绳上编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裕固族妇女吸取了汉族的刺绣技术,在妇女的衣领、衣袖和布靴上绣出各种花草虫鸟、家畜、家禽等,色彩和谐,形象生动。明花地方的裕固族男子还擅长根雕艺术,他们将生长在沙漠中的梭梭根,依照其原始形状进行加工,刷上清漆,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艺术品。

传统音乐

  裕固族的传统音乐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以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为主体。

宗教音乐

  裕固族在明清以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同时民间也保留了一些萨满信仰习俗,比如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敬“罕点格尔”(神)。在这些仪式活动中,佛教寺院诵经、作法、跳神等活动所用的音乐和乐器,基本与藏族地区的藏传佛教仪式音乐相同;萨满仪式中由敬神人“也赫哲”唱的整套歌曲,皆用包含了许多古老词汇的西裕固语吟唱,非常古朴、神秘。

民间音乐

  裕固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传,裕固族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历史都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歌手来传承。裕固族曾经传唱着大量好听的民歌,如《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阿斯哈斯》、《萨娜玛珂》、《黄黛琛》、《路上的歌》、《说着唱着才知道了》、《尧达曲格尔》、《我只得到处含泪流浪》等等。这些歌曲反映了裕固族的迁徙史、婚宴祝酒歌、裕固族的女英雄,以及背井离乡的裕固族人的乡愁。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裕固族民歌品种很多,如叙事歌、牧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等,此外也有许多外来的歌曲,比如汉族的小调,回族和东乡族的“花儿”或“少年”,以及源于藏族的山歌、酒曲等等,令裕固族的民歌文化带有多元化色彩。叙事歌具有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等诸多功能,以讲唱本民族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为主,一般它们的唱词篇幅长大但曲调较短小,可以反复演唱,旋律有较强的吟诵性。流传在东、西部地区的《西至哈至》,是一首著名的裕固族叙事歌曲,以口传的形式记录了裕固族先民由嘉峪关外东迁进入河西走廊的史实和传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甚有帮助。

  牧歌在西裕固语中称“玛尔至耶尔”,东裕固语称“玛尔至顿”,其流布范围较广,但较多见于西部裕固族民歌中。牧歌的节奏相对自由,近似于蒙古族的长调类歌曲;其曲调平和悠扬,用真嗓演唱,风格却与汉族的平腔山歌较接近。根据放牧牲畜的不同,这类歌曲又有“放羊歌”、“牧驼歌”、“放牛歌”等几种。其中东部裕固牧歌的题材多与马有关,如《海青马》《枣骝马》等,似乎可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部分裕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与蒙古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

  劳动歌和风俗歌是与裕固族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种歌曲,前者多反映人们的劳动生活,后者则关系到人在生命各阶段的必经仪式。裕固族的劳动歌比较丰富,如在畜牧区广泛流传的“奶畜歌”,西部地区垛草时唱的劳动号子“垛草歌”,东部地区擀毡时的齐唱号子“擀毡歌”,以及其他如“割草歌”、“捻线歌”等。其中“奶幼畜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歌曲,主要唱给那些生育后不让幼畜吃奶的母畜听。它的词曲即兴性强,唱词多用虚词,时常也会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音乐或深情甜美,或凄婉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令躁动不安的母畜变得安静、驯良,从而顺利下奶和哺乳幼畜。其实,这种“奶幼畜歌”在其它阿尔泰语系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中也很常见,但若是从数量、应用和音乐等方面考虑,却是以裕固族的此类歌曲较为典型。婚礼和丧礼是裕固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此类仪式歌曲也非常有特点。比如在裕固族的婚礼仪式中,新娘出嫁前有戴“头面”(一种装饰品)的习俗,其时要唱“戴头面歌”;新娘离开娘家之前要与舅舅对唱“告别歌”;在两家举行的仪式中,婚礼主持人主持仪式时唱“待客歌”,等等。而在丧葬仪式中,盛行火葬的西部地区,出殡时有女子在路上唱歌送葬的习俗,亲友们以哭声相和,所唱即“送葬曲”。

  除此这外,在东部地区流传的婚礼歌、叙事歌、牧歌等民歌中,有一部分叫做“蒙曲”的歌曲,是由后来成为裕固族先民的部分古代蒙古部落带入并流传下来的。根据学者的分析,这些“蒙曲”的节拍节奏介于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之间,有可能保留了蒙古族短调向长调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具有“活化石”意义。

民歌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反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不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而且与今日匈牙利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

  裕固族人民喜爱唱民歌。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职业歌手,他们主要为举办丧葬嫁娶等的家庭演唱。唱歌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裕固族有句俗话说:"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在裕固人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牛羊,并随时会听到引人入胜的歌声。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行式上,既继承了古匈奴的某些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裕固族是个很特别的民族,它们没有明显的男性传宗接代的宗法观念,也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因此裕固族女性的家庭地位很高,它是一个浪漫的民族。由于"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失传,裕固族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历史都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歌手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因此它的民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裕固族"曾经传唱着大量好听民歌,如《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阿斯哈斯》、《萨娜玛珂》、《黄黛琛》、《路上的歌》、《说着唱着才知道了》、《尧达曲格尔》、《我只得到处含泪流浪》等等。这些歌曲反映了裕固族的迁徙史、婚宴祝酒歌、裕固族的女英雄,以及背井离乡的裕固族人的乡愁。

  由于语言和居住地区不同,裕固族民歌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前者较多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音调接近蒙古族民歌;后者则较平和、深沉,更多地继承了回鹘民歌的传统。

  裕固族民歌采用五声音阶,以羽、徵、商三个调式最为常见。由于歌词多为两句,所以曲调大多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单句体亦占一定的比例,东部裕固族和西部裕固族的单词重音都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在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裕固族民歌中经常出现五度结构,一般说来,西部民歌比东部民歌更多采用这种手法来发展乐思。级进是裕固族民歌旋律线的基础,许多民歌差不多只由级进构成。跳进大多为四、五度上、下行跳进。

  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简单,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放牧、奶幼畜、垛草等)及风俗习惯密切地结合着。它的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因此,裕固族民歌可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因素。

  裕固族民歌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体裁、功能可以分成"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

  目前,肃南县已整理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124首)、《祝福草原》、《裕固家园》、《飘香的草原》等书籍和光盘、磁带。整理搜集了裕固族民歌资料三百一十多首。

  《萨娜玛珂》是裕固族著名叙事民歌,虽有多种变体,但有固定曲调。主要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女英雄萨娜玛珂。据传,她是某位部落首领之妻,在一场与外部落的战争中,她毅然参战。足智多谋、武艺高强的萨娜玛珂赢得了人们的信赖,然而在凯旋归来的途中,她却身负重伤,香消玉损。这首哀婉动人的民歌表达了裕固族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无限追念之情。

  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

  由于大量的裕固族民歌,是他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时,如放牧、割草、捻线、擀毡、拉骆驼、婚丧嫁娶、宗教活动时即兴创作的,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裕固族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作为民歌承载体的裕固族歌手越来越少,大多数民歌已随歌手的去世而消失,裕固族民歌的传承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

民乐

  裕固族音乐乐曲朴素优美、自然流畅,有民歌音乐、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多种。裕固族的民族乐器种类也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寺院乐器,有盾(也叫法螺或海螺)、法锣(也叫大锣)、手铃、巴郎鼓、铜质甘令、毕练、大镲、大鼓、喇叭等,也有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如天鹅琴和牛角鼓等,现已失传。

民间舞蹈

裕固族舞蹈(甘肃张掖市肃南县)
裕固族舞蹈

  裕固族的舞蹈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建国后裕固族的民族舞蹈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我们来自西州哈卓》、《迎亲路上》、《奶羊羔》、《腊梅开了》、《甜甜的泉水》等。

风俗习惯

婚姻习俗

  裕固族传统的婚姻习惯有正式婚姻与非正式婚姻两种形态。正式婚姻,即男娶女嫁婚,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在女方家最重要的仪式是“戴头面”。迎亲路上,男方要在途中铺毡毯、备羊酒迎候,谓之打尖(裕固语叫‘杜苏尔池’)。在男方家的婚宴上,还要举行有名的“阿斯哈斯”仪式,即由“总东”(负责主持礼仪的人)向大家讲述裕固族婚礼的古老来历。这类正式婚姻花费很大,男方多的花两三千元,少的花几百元。即使一般牧户,也要出一马一牛,十几只羊,一二十块布(一块布一丈六尺)、两块茯茶的彩礼。对女方来说,陪嫁的财物动辄超过男方彩礼的三四倍,往往比男方花费得更多。裕固族的非正式婚姻主要指帐房戴头婚。女孩到十五或十七岁时举行戴头面仪式,即成年礼。父母这时候要为女儿另立一顶帐篷(裕固语叫“道尔朗”)。姑娘戴头面后就有了社交自由,可与称心的情侣在“道尔朗”同居,共同生活,生儿育女不受非议。帐房戴头的妇女,有的与一个固定的男子白头到老,也有中途感情发生波折而与另外男子同居的。

  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改变。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家长一般不加干涉。裕固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也很常见。

丧葬习俗

  裕固族的葬礼以前有火葬、天葬和土葬等三种方式。丧葬要请喇嘛念经,给寺院很多布施,对群众是十分沉重的负担。1958年后,各地都改以简便易行的火葬为主。

食俗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茶、糌粑(裕固语叫‘塔勒坎’)和奶皮子、曲拉(一种块粒状奶制品)等乳制品为主。每日通常是三茶一饭,即早晨、中午、下午各喝一次酥油奶茶,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羊肉面片或米饭,有时也吃烤馍馍和烤花卷(习称‘烧壳子’)等。

  手抓羊肉、肉肠、“支果干”是裕固族人最喜爱吃的风味食品。手抓肉讲究吃开锅肉,即肉刚熟便出锅食用,鲜嫩可口。宰羊后,将脖子肉和里脊肉剁碎,拌上炒面和调味品装进肥肠内,叫“肉肠”。把羊肝、肺等内脏切碎,加入炒面及葱蒜等调料,用肚油卷成卷,叫“支果干”。肉肠和“支果干”煮熟后切成薄片,浇上蒜汁和醋,肥而不腻,冷热食用均可。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除富户人家可吃上白面、大米外,贫苦牧民买不起粮食,常吃“谢节草”籽磨成的面,喝的是一种野生茶。至于清油、酱、醋等调味品,一般牧民就更难得吃上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裕固族牧民现在的饮食品种大为丰富,饮食结构趋于多样化。但饮奶茶等习惯仍长久地保留着。国家每年专门从湖南益阳调来砖茶,以供牧民之需。

日常食俗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中午也要喝茶,有的人家就炒面,有的人家就烫面或烙饼,算做午餐。下午还是喝茶,在茶内加酥油和奶或吃稠奶(酸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牧民平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葱、沙葱、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类似木耳)等野菜。秋季草原上到处都有鲜蘑,所以鲜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甜奶是将鲜奶直接煮沸食用;酸奶是将煮过的鲜奶冷却后加入适量的奶肥(也称奶角子)经过发酵即成为酸甜可口的酸奶;奶皮子是将煮过的鲜奶用勺子来回荡扬,使奶沫和油脂漂浮在奶水面上,最后凝成一层淡黄色的薄膜,取出后就是奶皮子。奶皮子是用来调茶的最好营养补品。酥油的制作方法基本上与藏族相同,即将牛奶或羊奶放入木质奶桶或熏过的牛、羊肚子、羊皮袋里,在合适的温度下,经过两小时的提压或摇动,酥油便凝积在奶桶或皮袋口上,将其取入清水盆中,用双手反复拍打即成。羊奶酥油色白,牛奶酥油色黄,能存放一年多,是佐茶、强健身体的重要食品。提完酥油的奶,蒸发掉水分之后再做成曲拉。此外,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受汉族的影响,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还喜欢用鲜奶和面粉,用酥油炸成油餜子,也叫奶餜子。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节庆、礼仪食俗

  在喜庆的日子或有客至,裕固族家家户户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进行庆祝和招待,民间传统有先敬茶后敬酒的习惯。待客和节庆期间,最讲究、最好的菜肴是牛、羊背子和全羊。裕固族待客真诚憨厚,讨厌虚情假意,并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举办婚礼,头一天要由女方家做奶茶和手抓肉招待贵客,第二、三天是婚宴的高潮,要由男方家宰牛、羊置办酒席,大宴宾客。在狩猎季节,裕固族还有野餐待客之习,野餐中以烤全羊最具特色,其时,先把猎获的野羊除去内脏,然后将烧红的数十块碗口大的卵石迅速放进羊体内,再将整羊(连皮毛)埋入火炕内,盖上黄土,垒成小圆堡,待两、三小时后扒去黄土,从火坑中取出,羊蘸佐料分食。在野餐时,也有将猎获的野羊切碎,装进翻过的羊肚子内,埋进余火燃烧的火坑,培上黄土、抹上泥巴,焖半天的时间即熟,参加野餐的人佐以野葱、野蒜、地卷皮,尽情享用。宴客或节庆,一般都是有肉也要有酒,裕固族饮酒时有一敬二杯之习,饮用的酒除白酒、各种色酒外,更多的是独具特色的青稞酒。

典型食品

  裕固族用羊肉制作各种菜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肉肠和支果干。肉肠是将羊脖子上的肉与里脊肉切碎,拌上盐和调味品、熟面,装进羊肚肠里煮熟;支果干是把羊肝、肺等内脏切碎拌以炒面、葱、蒜等用肚油卷成卷,煮熟。食用时将肉肠和支果干切成薄片,蘸上蒜、醋,是下酒不可缺少的小菜。

民间传统体育

  摔跤 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它既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较量。双方侧身抱好对方的腰,可以用腿绊,看谁能先将对方摔倒。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赛马 裕固族赛马分为走赛马和奔赛马两项,走赛马主要是比马的走式,奔赛马主要是赛速度。赛马获胜者要披红挂彩,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射箭 裕固族年轻人常常自制弓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定一目标,弯弓射箭进行比赛。而且在裕固族婚礼上,新郎还要轻射新娘三箭,箭要射在新娘腰带以下,射中为吉利。

  拔棍 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场上的一种角力比赛。拔棍时,两人面对面伸腿坐地,双脚相蹬,拿一根结实的木棍横在中间,两人用力将木棍往自己怀里拉,谁先将对方臀部拔离地面,谁就获胜。拔棍:是裕固族小伙子在放牧场上的一种角力比赛。拔棍时,两人面对面伸腿坐地,双脚相蹬,拿一根结实的木棍横在中间,两人用力将木棍往自己怀里拉,谁先将对方臀部拔离地面,谁就获胜。

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顶杠子

  顶杠子 是裕固族最具特点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裕固族叫“木尔格”。每逢喜庆节日和重大民族盛会,裕固族人民都要进行“顶杠子”比赛。在裕固族民歌的伴奏下,由两位汉子将一根木杠子抬起并互顶在腹部,开始顶杠子。之后,姑娘们手持彩带向胜者祝福。除了两人顶杠子,还有多人顶杠子。

民居

  新中国成立前,为适应游牧生活,裕固族以帐篷为主要居住方式。裕固族帐篷是用牛毛或羊毛褐子缝制而成的。扎立帐篷,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多数坐北向南。坐向选定后,先用一根横梁及两根柱子将帐篷撑起来,再用四根木杆和绳子拉成四方形。富户人家帐篷宽大一些,用六根或九根木杆拉成圆形。帐篷正中为炉灶,是做饭和取暖的地方。过去是三块石头顶一口锅(裕固语叫‘加格斯’),后来改为石块和泥巴砌成的炉灶。1958年以后逐渐改用有烟囱的铁皮炉,可烧粪烧煤,火旺又干净。帐篷顶端为天窗,白天掀开,晚上或雨雪天盖住。

  从1958年开始,肃南县牧区基本上实现定居,牧民在冬春场上都住进了平房。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孩子可就近上学。现在,定居点上的土木房又被砖瓦房所取代。屋内陈设更加时髦和现代化。过去是土炕上铺芨芨席子、毛毡等,现在不少家庭已用上席梦思床。在夏秋场上,旧式毛帐篷基本被淘汰,改用藏族式方形大帐篷。如今许多牧民在夏秋场上也盖起了砖房,居住条件比过去大为改善。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僜人(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

中国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且经过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尚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中国未识别民族)。根据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六大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




(一)主体讲汉藏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纳西族珞巴族僜人景颇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等民族。




(二)主体讲壮侗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黎族等民族。


(三)主体讲南亚语系的少数民族有:京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族。


(四)主体讲南岛语系的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等民族。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排湾语阿美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赛夏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雅美语等语言)


(五)主体讲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


(六)主体讲印欧语系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