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朝代,指中国历史上某一世系君主统治之政权及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朝代”亦是以政权界定一个历史时期之名词,此等王朝之政权更替,构成中国朝代轮替。“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而“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哪个政权为正统。

释义

中文“朝”字本义早晨今日。在政治上引申成当政者政权的意思,王朝是由一个皇室家族,通过不同方式和形式统治的政权,与此相反之字为“野”。与西方认知不同在于朝代两字分开叙述时,中国“朝”或“朝廷”是指所在之政权,是该政权存在时就有之观念,如“前后上乃心本朝,欲还讨,为国效节”、“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等皆属之。东汉末年之前,只有被视为正统之天下共主才敢称“朝”。“朝”指以正统自居之当政政权,而“朝代”指“朝”政权执政之时代。历史学家为了识别事之先后,不得不从中取某年号纪年,以纪诸国之事,并非分辨哪个政权为正统。

“朝代”则指某“划时代政权”执政之时代,可用做划分该历史时代之称呼,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政权之集合。例如,“魏晋南北朝”明显不是一个政权,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的复合词,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各自皆自称正统,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春秋和战国则不是朝代,而是东周朝的两个时期,因为当时诸侯多名义上奉周天子共主

历史

世袭统治之起始

南宋画家马麟对于中国世袭统治的开创者的描绘。

作为中国首个正统王朝夏朝的建立者,通常被视为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的开创者。

虽然多数学者将夏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统王朝,多部史籍如《尚书》与《史记》均提及在夏朝之前仍存有两个王朝,即“”和“”。其中,前者亦被称作“古唐”以区分其他名为“唐”的王朝。倘若这两个王朝被证实,则不是中国世袭统治的开创者。

理论上,中国君主是中国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力者,但君主的权力实际为多重因素所影响的结果。

公元1906年,清朝在取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的支持后正式准备立宪。公元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原定十年后正式实行立宪。公元1911年11月13日,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大环境下颁布具有宪法意义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君主之权为其所限,故可视为中国君主立宪制之确立。然而,清朝仅在三个月后便覆灭。

根据传统,中国君主之位仅可通过男性之后代世袭传承,构成“家天下”之局面;政治开明时则可见“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虽然君主之位的继承权仅限于同姓家族成员,外戚集团仍可在君主权力旁落时取得实际统治地位,甚至代替君主实行其义务及权利,乃至取而代之。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外戚干政的案例。权利极大与威望极高的外戚可通过逼迫君主“禅让”以取得君主之位,造成王朝更替。例如:新朝王莽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而孝元皇后是汉元帝刘奭之皇后。

夏朝以前,中国政权通常以禅让形式进行君主轮替,故称“公天下”。

朝代更替

朝代更替,又作“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征。部分学者试图以君主之德行解释王朝之兴衰,而亦有学者将此历史规律归咎于有形的方面。其中,朝代循环为解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一大理论。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主要有两种形式:武力征服及篡位。通过武力征伐而完成改朝换代的包括辽朝金朝的更替、元朝灭诸王朝统一汉地。通过篡位进行王朝更迭的则有东汉曹魏的更替、南齐梁朝的更替。篡位建国者大多试图通过“接受”前者“禅让”以取得其统治的正当性。

为简化繁琐的内容,部分历史年表将中国朝代更迭显示为平稳的政权过渡。新兴王朝通常在尚未推翻现有王朝前就已正式建立。例如:公元1644年通常作为清朝取代明朝法统的年份,但清朝正式建国于公元1636年,而肇于公元1616年的后金则是清朝之前身;明朝皇室则继续统治中国南方直至公元1662年,史称“南明”;明朝残余势力明郑于南明灭亡后仍继续抗清,直至公元1683年为清朝所灭。与此同时,其他势力亦于明清易代之际割据建国,如李自成张献忠分别建立的大顺大西。清朝取代明朝后耗时近20年方完成汉地的统一。由此可见,朝代更替实际为一系列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进程。

同样的,早前的隋唐易代亦出现诸多割据政权。此时期的势力包括但不限于李密之魏、薛举之秦、高昙晟之齐、宇文化及之许、沈法兴之梁、梁师都之梁、窦建德之夏、王世充之郑、朱粲之楚、林士弘之楚、高开道之燕、辅公祏之宋。最终取代隋朝法统的唐朝共历时约十年才统一汉地。

新的王朝建立后一般会弑杀前朝君主及其宗室或以二王三恪礼制相待,其中后者可用于显示新兴王朝所承继之统绪并标明其正统地位。例如:齐文宣帝高洋在灭亡东魏后册封魏孝静帝元善见为“中山王”。又如:周世宗柴荣之侄柴咏被宋仁宗赵祯立为“崇义公”,而其他后周之皇室后代亦承袭此爵位

根据中国官方修史传统,新兴王朝需为先前王朝编写历史,故最终形成24部正史典籍,合称“二十四史”。

世袭统治之终结

中国末代正统君主宣统帝,摄于公元1922年。

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于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结束,并由中华民国取代清朝之法统。辛亥革命时,梁启超曾提议立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为帝;同时亦有势力支持复兴明朝,以延恩侯朱煜勋为帝。

民国成立后,亦有数个试图恢复世袭君主制的政权出现,但所有此类型的政权皆以失败收场。袁世凯在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后引发护国战争,其政权仅存在101天便覆灭。张勋领导之丁巳复辟的基础缺乏稳固性,仅维持11天,故其正统地位亦不被普遍认可。大日本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建之傀儡政权满洲国从未获得国际社会之广泛承认,因此一般被排除于合法政权之外,故学者多以“伪满洲国”(简称“伪满”)称之。

综合上述原因,学者通常以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为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终结的象征。中国世袭君主制统治共存在长达约四千年。

正统性

刻有“大清帝国之玺”篆书字样的清朝玉玺。玺是政治权威及正统地位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之分裂时期为多个王朝并存时期,而各王朝亦有各自的朝廷及政治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包括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中国传统历史学对“朝”与“国”有作出区分:仅正统之政权可称“朝”;非正统之政权不论世袭与否都称“国”,又有学者称之为“伪朝”。现代学者对于某些王朝的正统之分仍存有异议。

中国分裂时,王朝与王朝之间的关系通常关乎政权的正统性,而正统性则源自天命。实际正统是个根据政治目的多变的概念。典型的正统说有以统治中国本土者为正统,承接前朝者为正统,或以是否是汉族王朝为正统。汉族所建之王朝通常以华夷之辨而自视为正统,并同时拒绝承认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为正统政权;非汉族王朝则以中华文化及中国历史之继承者的身份自居,同时自称为中国正统。虽然分裂时期多个王朝并立的局面引起朝廷官员与史学家的正统之争,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则主张分裂时期的中国并不存在任何正统王朝。若以此观点,宋朝之正统地位源自其结束五代十国乱局之能力,而非继承自后周。同样,欧阳修认为三国、十六国和南北朝等分裂时期亦无正统王朝。

下列为历史上或现今有正统争论之历史时期:

  • 三国
    • 东汉禅让帝位于曹魏,故曹魏的正统性来源于东汉,同时否定它国的正统地位
    • 蜀汉否认曹魏篡夺的合法性以复兴汉朝为名以正统自居,同时否定它国的正统地位
    • 东吴否认曹魏篡夺的合法性自称承袭汉朝而以正统自居,同时否定它国的正统地位
    • 曹魏禅让帝位于西晋,故西晋的正统性来源于曹魏,以曹魏为正统。
    • 唐朝认可曹魏正统,同时也将孙吴称为正统,称之为吴朝,为六朝第一代,将唐以前的历史概括为“汉魏六朝”。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则主张视蜀汉为正统
  • 东晋、十六国
    • 东晋以正统自居,血统上东晋的正统性来源于西晋。
    • 数个位居十六国之列的中原王朝如汉赵后赵前秦等亦自称正统
  • 南北朝
    • 所有该时期的王朝均以正统自居;为此,北朝蔑称南朝为“岛夷”,而南朝则蔑称北朝为“索虏”
  • 五代十国
    • 后梁上承唐朝,并自视为正统
    • 后唐以光复唐朝为名而自称为正统,同时否定后梁之正统地位
    • 后晋契丹册封为皇帝,故后晋的正统性来源于契丹。
    • 后汉在后晋为契丹所灭后自称承袭后晋而以正统自居。
    • 后汉禅让帝位于后周,故后周的正统性来源于后汉。
    • 后周禅让帝位于北宋,故北宋的正统性来源于后周,按此说则法统最初源于契丹,但北宋否认契丹起源并以五代为正统,亦有主张五代十国时期并不存在任何正统王朝者。
    • 南唐曾被当时部分学者视为该时期的正统王朝
  • 辽朝宋朝金朝
    • 辽朝为金灭亡后金自称继承之辽朝法统,并以正统自居
    • 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之国,故双方皆承认对方的正统地位
    • 南宋向金称臣(后改称叔侄),并受金册封为皇帝,故法理上南宋的正统性来源于金,同时血统上南宋的正统性来源于北宋
    • 元朝承认辽朝、宋朝、金朝、西辽之正统地位,故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三部正史
  • 明朝北元
    • 明朝承认元朝为正统,但宣称已继承元朝之法统,故北元为非正统政权
    • 北元统治者保留“大元”国号及其他汉式名号直至公元1388年;中国式名号亦于此后数次重用
    • 蒙古族史学家Rashipunsug称北元为元朝的直接延续;灭亡北元的清朝则取得北元之正统,故明朝为非正统王朝
  • 清朝、南明
    • 清朝承认明朝为正统,但宣称已继承明朝之法统,故南明为非正统政权
    • 南明以正统自居直至灭亡
    • 位于台湾的明朝残余势力东宁拒绝接受清朝之正统地位
    • 朝鲜半岛上的朝鲜王朝及越南后黎朝曾承认南明为正统
    • 日本江户幕府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并自认中国代表“华”之正统性已为日本所取代,此乃《中朝事实》与《华夷变态》的基本论述
  • 大多数现代历史材料大多按以下顺序排列中国历史: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元朝明朝清朝
  • 在仅有一个王朝可被视为中华之正统下: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 → 东汉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刘宋南齐梁朝陈朝隋朝 → 唐朝 →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同宗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诸多王朝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因国号不同或政权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等原因而被后世史学家冠以不同名称加以区分。另外,中国历史上亦有王朝自称为某先前王朝的后裔,以取得或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下列为获得大部分史学家认可的同宗王朝:

分类

德国绘制的康雍乾盛世时期的中华帝国地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大一统王朝”和“征服王朝”。

中原王朝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之广大地区,为中华文明之发祥地。“中原王朝”为定都于中原的王朝之称谓,不论其建立的民族。

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王朝”特指完成汉地统一之王朝,不论其建立的民族。“汉地”,又称“中国本部”,为汉族的传统定居地,而非等同于“中国”。完成汉地统一并以“皇帝”为其君主头衔的王朝可称作“中华帝国”。

傅斯年黄仁宇等学者主张“中华帝国三元论”,即中国历史上曾存有三大帝国。“中华第一帝国”肇于秦朝,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刘宋南齐梁朝,至陈朝而终;“中华第二帝国”始于北魏,历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至南宋而亡;“中华第三帝国”源于辽朝、含金朝元朝明朝,至清朝为止。若采纳上述观点,“中华帝国”则不仅限于指代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这一概念首次见于公羊高所着的《公羊传》。其他著名人物如孔子孟子亦于其作品里提及该概念。

多数学者视以下王朝为大一统王朝: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朝明朝清朝。然而,学术界对于北宋是否应被视为大一统王朝尚存争议,因燕云十六州部分地区为辽朝之领土,且河西等部分地区由西夏统治;故此,北宋并未完全控制汉地。

征服王朝、渗透王朝

“征服王朝”与“渗透王朝”为非汉族所建立之中国王朝,依其统治汉地的方式而分别归于两类。“征服王朝”特指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却刻意保留自身文化之非汉族王朝,如元朝清朝等;“渗透王朝”则指后来被彻底汉化的非汉族王朝,如前秦北魏等。这两个概念均由魏复古提出并为支持以多民族、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学者所争议。

名称

国号

中国开国之君在立国之初都会确立其政权之正式名称,即国号。王朝统治期间,国号作为代表文明正统的政权之官方名称,象征新政权取得旧统治者之合法地位。

国号大致有五个来由:

  • 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 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
  • 源于地理位置相同之先前政权之名称
  • 寓意吉祥或具特别含义
    • 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以“大元”为国号

中国历史上亦有在王朝统治期间国号变更的案例。例如:南汉初定“越”为国号,后改为“汉”。

中国历史上有数个王朝之国号含有“大”字。据朱国桢所着之《涌幢小品》,首个带有“大”字的国号为元朝的“大元”。然而,其他历史材料如脱脱所着的《辽史》和《金史》称元朝以前亦有王朝的国号含有“大”字,如辽朝的“大辽”及金朝的“大金”。

即便某一中国王朝之国号不含“大”字,其官员、百姓、朝贡国亦会在称呼该王朝时于其国号前冠以“大”字以表尊崇。例如:《日本书纪》中称唐朝为“大唐”,但唐朝的国号仅为“唐”一字。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任何王朝直接以“中国”及其他中国的称号作为国号,但各王朝都以不同方式试图与此类名称和概念挂钩。清朝自公元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起便在多份国际条约中以“中国”自称,即便其国号仍为“大清”。“中国”这一具有地理、政治及文化概念的名词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才成为正式简称使用。

国号的使用及其重要性亦被中国以外其​​他中华文化圈政权所认可与接受。其中,位于越南和朝鲜半岛的王朝亦都拥有各自的国号。

历史学称谓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出现诸多重复使用的国号,学者不得不将其名称加上前缀以作区分。常用的前缀包括:

  • 其他类别的前缀

一个王朝可拥有多个历史学称谓,但某些称谓或使用得更为广泛。例如:西汉有时又作“前汉”、杨吴亦称“南吴”。

若某一王朝之统治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学者通常以不同名号加以区分。例如:宋朝在学术界分为北宋南宋,以靖康之变建炎南渡为两者之分界点,用来辨别由宋太祖赵匡胤成立之“宋”及宋高宗赵构复国后的“宋”。此类情况下,原来的政权已覆灭,但后经重建而其统治者亦声称延续其先前政权之法统,故学术界需作出名号上的区分以反映政权变化之历史事实。主要的例外包括西秦南凉唐朝;尽管前二者的统治由后秦短暂打断,而后者则曾为武周所篡,学者一般不在名号上区分原先的政权及复国后的政权。

汉文材料通常会在带有前缀的王朝历史学称谓中省略“朝”字。例如:北周因带有“北”字前缀而极少被称为“北周朝”;然而,“北周”、“北周王朝”此等称呼则相对更为常见。

疆域

中国史上最早期的正统王朝均位于黄河长江地区的汉地。后来的王朝在通过对外扩张后奠定今日的中国版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王朝曾对汉地(含海南岛澳门香港)、台湾岛满洲(含内满洲外满洲)、库页岛蒙古(含内蒙古外蒙古)、越南藏区新疆,以及中亚朝鲜半岛阿富汗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实行统治。

领土面积最大的中国正统王朝是元朝清朝,根据不同资料可获得不同的数据。

依照当代史学惯例,本页面所提及的“元朝”特指定都于元大都的政权。然而,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所定之汉式国号“大元”本应是整个蒙古帝国的正式称号。即便如此,因蒙古帝国实际已分裂且组成部分之间互不统属,当代学者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元朝”定义。

内容的出入可归咎于不同材料对于元朝北部边疆之确切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元朝最北处达贝加尔湖北岸地区,而其他学者则主张元朝领土直抵北冰洋沿岸。相比之下,清朝的疆域是在经过对外交涉及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后而得以划定及巩固,故更为明确。

除此之外,中国数个王朝亦以朝贡体系对其他国家及部落拥有宗主权。中华朝贡体系起源于西汉,并延续至公元19世纪中国中心主义秩序瓦解为止。

中国朝代之并称

在中国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于相似或者历史上的连续而被并列在一起,成为一个历史时期。

  • 诸夏
    • 泛指中原诸侯国;最初用于表示与周朝同姓、姻亲与受功的诸侯,后来广义成为中原诸侯国的代称
  • 先秦
    • 秦朝以前的历史。
  • 周秦
    • 西周东周秦朝: 文献出现中国的时代,中华文明的启蒙时期,如西周封建礼制,东周百家争鸣,秦朝统一制度。
  • 五代十国
    • 五代十国:中国唐朝宋朝之间分裂割据的时期。五代主要为中原一带的中原汉人政权;十国则主要为长江流域一带的汉人割据政权。
  • 宋元
    • 宋朝元朝:中国历史上商业、文化和航海最为发达的两个时期。

参见